家庭气氛大致可分为平静型、和谐型、冲突型和离散型四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气氛大致可分为平静型、和谐型、冲突型和离散型四种。

这四种家庭气氛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有不同的作用。

平静型家庭气氛,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度居中,一贯和气,几乎不发生矛盾。

和谐型家庭气氛,其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密切,有时发生摩擦产生矛盾,但很快能够解决达到统一。

冲突型家庭气氛,其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动荡不定,经常发生激烈冲撞和矛盾。

离散型家庭气氛,其成员之间关系很松懈,或者已经分裂成残缺家庭,成员间漠不关心。

或很少关心。

研究表明,和谐型家庭气氛最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而冲突型和离散型家庭气氛则不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残缺家庭
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家庭结构破裂趋于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正在弱化。

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的阻碍了健康成长,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青少年缺少了父辈的关爱与教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庭关爱的缺失造成青少年心灵扭曲。

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人民日报》一篇对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的评论很能说明问题,文章说:“耶利内克很敏感、不善交际,同时常有不安全感和恐慌感。

这可能与她的青春期没有父爱有关,无法同患有精神病疾病的父亲打交道,使他失去学习同男人相处的惟一机会。

她的书与此相反却具有挑衅性的,好战的,直言不讳、锋芒毕露,常常令人震惊。

她的作品几乎没有不是以暴力结束的,不是破裂就是凶杀,或者是一场灾难。

人们普遍认为耶利内克书里写得丑陋,评论界常谈论耶利内克“恶恨恨的目光”。

援引这段话并不是说耶利内克具有犯罪意识,但可以说明, 残缺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与社会化的教育,很容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多蒙茜·洛·诺尔特的一段话让我们警醒思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皮格马利翁效应
By xjcs 发表于2005-10-1 19:13:53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的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十分喜爱雕塑。

一天,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目光观赏不止。

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这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了很大启发,把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望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良好作用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来到一所小学,从1—6年级中各选出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儿童发展可能性的“发展测验”。

然后以赞赏的态度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

名单中的学生有些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有些却是水平较差的学生。

心理学家对教师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情况。

”于是,老师从内心接受了这份名单。

罗森塔尔叮咛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教师自己知道,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八个月后,他俩又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

结果,他们所提供的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情感、性格更为活泼开朗,求知欲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研究者解释说,是因为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

实际上,学生名单是随机选取的,根本没有参考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当教师拿到名单后,认为名单上的学生有发展前途,对他们抱有很大的期望,于是便对这些学生特别注意,以较友善的态度亲近他们,以更多的时间关心他们的学习,因此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

学生更喜爱老师,并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努力学习,收到了明显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转化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心理力量
其实类似的“神童”“少年大学生”活动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经热闹过一阵,不少大
学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成绩优秀的天才儿童,加以深造。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见这些
天才们有谁能脱颖而出,教育界对这类事情的态度也从当初的热情逐渐趋于理智。

越来
越多的人开始承认“一个人智力开发时间的早晚,与他一生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没什么直
接关系”。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被喊了多少年,但现实中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距
离把“育人”的观念放在“成材”之前,我们要走的路还远着呢。

魏永康成为神童,起因也
是源于三年级时被学校推荐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不是说跳级本身不对,而是当时没
有人意识到,所谓神童,他通过的只是学绩的考试,只证明他对课业知识掌握;而他在
小学年龄段获得的其他能力的机会,比如说,在与同龄人的游戏中学习服从团体规则、
学习利他、学习合作的机会,他从哪里得到补偿?
事实上,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它需要完成的最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完成了这个过程,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个体,过渡成为一个可以与其他人或事物发生各种关系的社会个体。

不可否认,掌握那些用考试来评价的知识体系,是这个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大到人生价值、道德情操,小到待人接物、兴趣爱好,等等知识、技能、习惯与情感偏好的学习和获得。

“天才”也是人,他也需要快乐的童年,奔放的青春期,尤其需要一个可以承受“自己是天才”这种非典型状态的健康心理。

但我们的家长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地认为除了学校考试中要求的那些知识和技能以外,其他包括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能力和技巧,就像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一样,是天生天养的,根本不需要经历相关的情境,更不需要加以指导和培养。

镜头前,魏的母亲显得有点儿拘谨,虽然她也意识到了儿子目前这种状态不合常理,但还是不时重复道:“我现在只是想让他好好把论文作完,上博士。

”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但我不认为这些事情都可以搁一搁,一直搁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