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心得体会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是为了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遇难者和幸存者而建立的。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纪念馆,深受触动,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唐山抗震纪念馆以其庄重肃穆的氛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高耸的墙壁,上面刻着“唐山抗震纪念馆”的字样,字迹端庄工整。
接着,我来到了展厅,一片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
展馆内部采用朴素的设计风格,通过严肃的陈列和精心安排的展品,让人在静谧的环境中反思历史悲剧带给人们的深重教训。
其次,唐山抗震纪念馆配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照片,通过这些展品,让人们了解到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以及当时人们面临的生活困境。
我看到了大量遗留下来的瓦砾,以及摧毁的建筑物的残骸。
这些废墟的存在生动地表达了地震对城市带来的巨大破坏。
同时,还有许多遇难者和幸存者的照片,他们或是面带微笑的日常照片,或是流露出内心痛苦的幸存者的照片,这一系列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唐山抗震纪念馆还设置了专门的展区,介绍了抗震救灾的历史背景和唐山抗震英雄的事迹。
我从中了解到,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国内外许多专家、抗震救援队伍也纷纷赶往唐山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人间大爱和无私奉献精神。
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抗震英雄的事迹,他们在废墟中奋力寻找生还者,为了救其他人而不顾自身安危。
这些抗震英雄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可贵和困境中的人性光辉。
参观过程中,我还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馆的纪念墙。
纪念墙上挂满了写有亲人姓名的纸条,每一张纸条都代表着一个生命,象征着唐山大地震中失去的亲人和家人。
看着这些悲伤的名字,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亲情的无限可贵。
这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意识到我们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为了家人和亲人的幸福而努力。
在参观完唐山抗震纪念馆后,我深感这次参观是一次教育和心灵的洗礼。
这座纪念馆不仅仅是唐山大地震的见证,更是一个警示教育的平台,提醒着我们要关注地震安全,重视灾难预防。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
地震后的急性心理创伤反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刘文娟国外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数小时之内,大多数幸存者表现出情绪麻木,茫然不知所措。
地震发生的第1周内,广泛存在焦虑情绪和茫然之后的恐惧,对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来说还存在沉重的愧疚感与悲伤、哀悼反应。
在避难救护所生活10天以后,许多幸存者仍感到生活非常压抑,焦虑反应、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普遍存在。
一些幸存者出现创伤经历在脑海中不断闪回。
一个长期研究报告指出:地震发生3年后,幸存者仍然遭受心理痛苦的折磨,并且酒依赖和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升高。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初期向幸存者保证他们可获得医疗救助、生活保障、以及重建家园的经济援助,将会很大程度减少幸存者的心理压力,比单纯的心理辅导更为有效。
国外学者认为,通常心理辅导在灾难发生1个月后更为有效。
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无亲人震亡的幸存者心理感受不同。
约1/3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3~5倍。
每到“ 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唐山大地震无情地抛下了4000多名无家可归的孤儿,这一人群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过分的惊跳反应;反复发生“触景生情” 式的精神痛苦;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
对母孕期经历唐山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调查也发现,母孕期遭受过地震应激的胎儿,成人后其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和脑结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异常变化。
对64例截瘫患者的心身研究证实,他们的心身健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没有哪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中国的濒死体验研究
濒死体验研究在国外的科学家对濒死体验展开研究几十年后,在中国也终于出现了介绍濒死体验的书籍。
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开始了对濒死体验的研究。
下面的内容摘抄自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等人发表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大众医学》1993年第5期上的论文。
1976年7 月28日,在中国唐山市,一场大地震使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重伤。
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曾对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难脱险的一些人作过调查,他们多是被房屋倒塌砸伤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幸存者当中的半数以上的人回忆说,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这危难之际,还有某种欢乐或愉快的感觉,并觉得思维过程异常迅速,浮想联翩。
此时,生活往事有如播放影视,一幕一幕快速地翻转浮现于脑际,飞逝而过,且内容多是令人愉快的情节,如童年嬉逗趣事、婚恋场面、工作佳绩、获奖喜悦等。
这种现象被称为生活回顾或“全景回忆”。
一位唐山大地震时只有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
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电影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厂里表彰时的喜悦......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节。
”她说,在得救前的短短几十分钟濒死过程中,她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一辈子里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可贵。
因而,尽管她腰部致残,得在轮椅上了却一生,但每当她回忆起当时的这种感受,便增强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更有趣的是,近半数人有意识或灵魂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像脱离了自己躯体,有人将之比喻为“灵魂出壳”。
他们强调自身功能的感觉是在身体之外的某处空间,而不是在大脑,并认为其生理的身躯是无活力和无思维的。
甚至有的报告者还称,在自己生理身体之外的半空中或天花板上,“看到”自身的形像。
唐山大地震生命与希望的重生(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生命与希望的重生(观后感)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电影《唐山大地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幸存者们的故事,展现了生命的奇迹和希望的重生。
观看这部影片后,我深深被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所感动,也对生命和希望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电影中,地震发生时,唐山市民遭受了巨大的伤痛和震惊。
身处这次灾难中的人们在恐惧和绝望中奋力求生,他们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生存意志。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恐惧,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积极寻求生存的方法和自救的机会。
在这场地震中,许多在废墟下被困的人们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毅力和坚持。
他们用尽全力挣扎,希望能被救援人员找到。
他们在废墟下的每一刻都是生死攸关的,但他们从未放弃,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呼喊救援的声音都有可能成为生命的希望。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希望的追求,使得这些人们能够坚持到最后,获得生存的机会。
影片中,幸存者们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情景也触动了我。
在绝望的局势下,他们并没有只顾自己逃生,而是悉心照顾其他伤者和需要帮助的人。
即使自己身体受伤,他们也毫不犹豫地将有限的资源和救援物资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这种互助和关爱,展现了人类对生命的珍爱和对团结力量的信念。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还展现了灾后重建的过程,展示了希望和生命力的重生。
尽管地震给唐山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人们并没有因此沮丧和放弃,而是众志成城,共同努力。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着家园,用坚实的信念重塑着生活。
他们相信,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生命和希望的宝贵。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拥有生命,就应该珍惜和努力去创造希望。
同时,这部电影也提醒我们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通过观看《唐山大地震》,我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的力量。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背景和感人的故事,向观众传递出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人性的光辉。
走进唐山地震遗址观后感
走进唐山地震遗址观后感
走进唐山地震遗址,那一瞬间,感觉时间都凝固了,只剩下沉重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一进去,看到那些歪歪斜斜的建筑残骸,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肆意摆弄过的玩具,可这不是玩具,这是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生活、梦想和希望的家园啊。
我站在那儿,脑袋里就开始想象当时那场可怕的灾难来临的场景。
大地疯狂地摇晃,房屋就像纸糊的一样纷纷倒下,人们在黑暗和恐惧中呼喊、挣扎,那得多绝望啊。
那些断裂的水泥柱,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
它们横七竖八地躺着,有的半截插在地里,有的还连着一点摇摇欲坠的楼板。
我都不敢大声喘气,生怕惊扰了这片寂静中的伤痛记忆。
我当时就想,在大自然的愤怒面前,人类可真渺小,就像蝼蚁一样。
不过呢,在遗址里走着走着,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力量。
那是一种从废墟中重生的力量。
你想啊,这么大的灾难都经历了,唐山现在又重新发展起来了,这得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
就像凤凰涅槃一样,从这一堆废墟里重新站起来,而且还站得那么稳,发展得那么好。
这让我觉得,不管遇到啥困难,只要人还在,希望就在。
就像这些遗址,虽然它们是灾难的见证,但也是一种激励,激励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安稳,也要勇敢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在离开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那片遗址。
心里默默地对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人说:“你们放心吧,这个地方已经重新充满生机了,你们也会永远被铭记的。
”这次参观,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又沉重的课,让我知道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看到了人类的坚强和不屈。
2024年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汇编15篇)_10
2024年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汇编15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在一九七六年九月十九日晚上七点十九分至早上七点二十二分时,唐山发生了八点一级的强烈大地震。
这突如其来的强烈大地震让唐山居民不知所措,许多人死伤惨重!幸存的居民,也因为害怕余震,所以睡在马路旁,但老天爷似乎不想饶了他们,隔天午夜又发生了一场规模七点六级的大地震,使得人们更加的慌乱,看着那些无助的灾民,我觉得他们好可怜。
尽管一切糟透了,但是仍不时有好消息传出,像是一位在医院准备生产的孕妇,因为大地震突然来袭,被压在医院中等待救援,最后被救难人员救出来时,也平安产下了婴儿;还有许多被活埋了几时个小时的人们,靠着喝渗入地底的雨水,奇迹似的活了下来;更有一些人,为了把握救援的黄金时间,徒手搬砖瓦,救了好几个人呢!这些事情都让我看了倍感温馨。
现在,大地震已是三十九年前的事了,当时倒塌的建筑物大多重建,人们也过着正常的生活,唐山又恢复了以往的样貌,不禁令我佩服起人类坚强旺盛的生命力了!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一群蜻蜓飞过,密密麻麻的,一场大雨似乎马上就要来临。
主人公方登和方达抱着爸爸新买的电风扇回到家里,吃着妈妈为他们准备的西红柿,一家人过着普通又快乐的日子。
夜深人静,方登和方达进入了梦乡中。
突然,鱼儿跳出鱼缸,灯光摇晃,“轰”的一声,天崩地裂,房屋在瞬间倒塌,爸爸为了救妈妈被压死了,姐弟俩被压在了石板的两端,石板太重,只能抬起一端,而另一端就会压死另一个人,妈妈被逼做出了救弟弟的选择,听到妈妈的决定,姐姐方登流出了眼泪。
妈妈带着断了一只手的弟弟坚强地活了下去,而姐姐并没有死,她被一对好心人收养了,虽然生活条件比过去还要好,可是在她心里却留下了一道伤痕:妈妈选择弟弟却不选择她。
其实她不知道妈妈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做的这个决定,否则姐弟俩都不能活。
几十年过去了,方登和方达相遇在汶川,他们都是来救灾的志愿者,方达把方登带到唐山的新家。
亲人终于相见,白发苍苍的妈妈跪在了方登面前,请求她的谅解,方登也跪在了妈妈面前,她终于原谅了妈妈。
濒死五阶段的倒数第五个阶段是什么
早在20世纪初,一个叫伯恩特的德国医生就曾下过决心,要弄明白人们死后的感觉是怎样的,详细对曾徘徊在生死边界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后,他发现死而复生的人们在进入死亡世界后首先体验到的是一种強烈的欣喜之情。
一位名叫阿诺德的人曾掉落到阿尔卑斯山的峡谷中,在下跌了300米后,他的身体落在树枝上,并在生死边缘徘徊几天之久。
他回忆说:“我觉得自己下坠的过程很长很长,我感到一阵强烈的欣喜,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过那么好的感觉。
”据介绍,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一个人能够在一秒钟的时间内回忆起整个一生中发生的所有事情。
一位司机回忆说,当他的卡车从桥上掉下去时,他“想起了一生中所有的事情,栩栩如生,和真的一样。
我想起自己2岁时怎样跟在父亲身后走在河岸上;我想到5岁时我的玩具车怎样被弄坏了;我还想到第一次上学时我怎样号啕大哭;我记起上学时所在的每一个年级,教过我的每一个老师,然后我的记忆进入了成年后的日子。
我在一秒钟之内看到了所有这些景象,然后一切都结束了,我的卡车已经完全坠毁了,但我居然安然无恙,我从摔碎的挡风玻璃框中跳出来。
”他还说:“我能想起自己看到的所有景象,这要花15分钟,可是当时所有那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一秒钟之内。
”濒死体验在东、西方同样存在,而且具体内容惊人的一致。
我国神经医学专家也曾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天津安定医院的冯志颖和刘建勋教授曾随机选取100位唐山地震中濒临死亡,后经抢救脱险的截瘫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瀕死体验有半数以上有意识脱离躯体感,思维特别清晰,身体陌生感,仿佛是梦幻,走向死亡感、平静和宽慰感、生活回顾或“全景回忆”及思维过程加快的体验。
可见关于人的濒死体验,东西方体现出惊人的一致。
据报道,心理社会学家肯尼斯•赖因格将临床死亡后经过救生法抢救又死而复生的人叙述的这种奇特的濒死经验基本归纳为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安详和轻松。
持这种说法的人约占57%,其中大多数人有较强的适应力,觉得自己在随风飘荡,当飘到一片黑暗中时,心里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
2024年唐山大地震的心得体会
2024年唐山大地震的心得体会2024年唐山大地震是我一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经历之一。
这场地震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伤害,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下面是我对这次地震的心得体会:首先,唐山大地震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和无情。
当地震突然袭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末日的景象之中。
地面摇晃不止,建筑物纷纷倒塌,街道上尘土飞扬,人们惊恐失措地四处奔逃。
这种毁灭性的力量让我认识到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和渺小。
我们平日里对自然的威力常常不加以重视,而地震的到来让我明白了自然的力量是无法轻易抵挡的。
其次,唐山大地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地震发生后,许多人丧失了生命,家庭被摧毁,人们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我亲眼目睹了地震造成的生命悲剧,这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生命是如此脆弱,一瞬间就可以瞬间消失。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对待生活更加积极乐观,珍惜与家人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
同时,这次地震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选择是多么重要。
在地震发生后,许多人选择了互相帮助,伸出援手,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逃避,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让我认识到,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与他人携手共渡难关,携手努力,而不是自私自利。
再次,唐山大地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社会危机感。
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人身和精神上的伤害,还有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地震发生后,城市的交通瘫痪,供水供电中断,社会秩序丧失,人们进入了一种无法想象的混乱状态。
这让我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平日里,我们应该注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不仅仅要追求个人的利益,还要关注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唐山大地震也给我带来了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安全的思考。
地震的发生让我们明白了城市规划和建筑安全的重要性。
唐山大地震中,许多建筑物的倒塌是由于建筑结构不牢固,建筑物抗震性能不强引起的。
这次地震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教训,让我更加关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2024年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简洁版
2024年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简洁版观后感:2024年唐山大地震2024年唐山大地震纪录片为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作为一部记录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它生动地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的惊心动魄瞬间,也通过真实的受难者眼中所见所感,向观众展示了地震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冲击和人性的复杂面貌。
首先,纪录片通过大量的真实画面和震后幸存者的讲述,展示了唐山大地震的毁灭性力量和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
我看到了众多房屋倒塌、道路崩裂、桥梁坍塌的场景,感受到了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力。
同时,在幸存者的讲述中,我也听到了他们被困、失去亲人、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痛苦经历。
这些画面和讲述无情地揭示了地震对人们生活的残酷摧残,让我深感灾难的严重性和痛苦的现实。
此外,纪录片还深入探讨了人性在灾难面前的复杂表现。
在地震后的混乱场景中,人们既有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善良行为,也有恶意借机索取、抢劫的自私行为。
这种对比让我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质,并且更加信服地相信,灾难并不能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本性,而是让一个人的本性更加凸显。
我被一些幸存者和救援人员展现出来的勇敢、乐观和无私精神所打动,他们在灾难面前不畏惧、坚定不移地帮助他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还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和救援部门在灾难面前的果断决策和积极行动。
我看到政府部门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全力抗击灾害,同时也看到政府对受灾人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援助。
这种严密组织和迅速行动的能力令我钦佩,也让我对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仅对唐山大地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它来临时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同时,我也更加相信人性的善良和助人精神的力量,在灾难面前,相互帮助、团结一心才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总而言之,2024年唐山大地震纪录片通过真实的画面和受难者的讲述,生动地再现了地震的恐怖场景和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中国首次濒死调查:唐山大地震还阳者看到地下宫殿
中国首次濒死调查:唐山大地震还阳者看到地下宫殿生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死亡是否意味着生命的消亡;死亡的经过与死后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佛教对生命的阐释与当代科学研究是否存在某种交集与印证?濒死体验调查研究一直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曾长期处于空白。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教授,1987年和同事刘建勋教授随机找了唐山大地震100位幸存者,进行濒死体验调查,收回有效调查数据81例。
不仅是中国大陆首次关于濒死体验的报告,更是国际上获得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
论文在世界最权威的《濒死研究杂志》发布后引发全球科学界关注。
国内首次发布于1993年《大众医学》第5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温州日报》1996年8月27日对此做了报道。
2006年9月6日,《中国青年报》发布了对冯志颖和刘建勋两位科学家的详细专访。
凤凰佛教综合以上报道编发此文,希冀能为网友带来更多关于生命的思考与启迪。
——凤凰佛教死亡就是生命的彻底消亡吗?(资料图)对于每个人来说,最终都逃脱不了死亡。
“死亡”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中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的研究,已初步解开了谜底。
“天空清澈碧蓝,阳光灿烂夺目,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
这时,只见一个庞然大物在眼前飞驰而过,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腾空而起,有一种腾云驾雾的失重感,飘飘荡荡地在空中摇晃。
就这样在空中大约飘荡了一个多小时。
这时,天色腾胧,残阳如血,四周的景物扑朔迷离,像处在梦境中一般,身体却在瓦砾中挣扎着一动也不能动……”看了上面这段文字,你可能以为正在读着一本科幻小说。
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劫后余生者真实的濒死体验。
近日,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向新闻界披露了我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新华社在播发这一消息时,称赞这项成果“为中国填补了这个领域研究的空白。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对于人类来说,生、老、病、死是不容改变的客观现实,也是一个无法扭转的自然规律。
记忆废墟里的瞬间_初中生
记忆废墟里的瞬间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点四十二分,唐山发生了世界罕见的大地震。
仅管过了许久,但当太多的人回忆起那次唐山大地震,他们都会觉得生命是应该珍惜的,从此,在他们生活的轨道上会变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而我只是听一个在地震中遇难的人讲过那时她的一个回忆,并深入她的心理感受,将她的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写在这里,讲给所有的人听。
每当她回忆起那次唐山大地震,她都会热泪盈眶激动地说:“想起那次地震,我的心像地震一样似要断裂,也是因为有了那次瞬间的废墟,使我有了大的改变,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在人生中一次一次学会更多的勇敢与坚强,才能正确地选择你要做的事……”王兰拭去了眼里的泪水,接着说“每个人都认为,最美的东西都会在那一瞬间的变化,我也不否定这一事实,或许它的美完全取决于他在一刹那的流逝,却能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就像唐山大地震一样,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却成为了废墟,‘废墟’真另人琢磨不透。
‘我’叫王兰,以前是一位作家,现在或是将来我都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理发师,而且永远是这样。
大地震以前,我们一家四口都去了北京,但因为都怀念唐山老家,所以我和我哥王宝,还有母亲就从北京搬回来居住,不料,却遇到了唐山大地震,那年我二十一岁。
我正在睡梦里,突然一阵巨大的响声,把我和母亲连人带床被甩到了地面。
紧接着,我的耳边全是房屋倒塌的声音,甚至听不到太多人的尖叫声,在强烈的地震中,我想逃脱,一切都已经晚了,地震的到来,就像我来不及恐惧一样,一切都没能来得及去想,一块厚厚的石板压在了我的身体上。
在这以前,我会把写作看成是我生命的全部,但当我被那块巨大的石板压住不能动弹的时候,你难以想象,我没有想到我的小说,我和普通人一样,害怕着死亡,害怕着死神的到来,害怕着,头顶上还有一层摇晃的铁板随时都会掉下来,我连死亡的勇气都没有。
我一直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眼前地震中的废墟,我更害怕,只要我一闭上眼,就会真的永远也不能再睁开了。
我看到对面和身边那些和我一样在死亡的挣扎中恐慌的面孔,那时的我想到人的平凡,人的无奈,在死亡面前,人都是一样的害怕死亡的,谁都不想就这样死去。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唐山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作为一次规模庞大的地震,它不仅对唐山市的物质财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给灾区的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心理创伤。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是指地震幸存者在地震后长期持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症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的原因、症状以及处理方法。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和恐怖感往往令人难以忍受。
幸存者在地震中亲眼目睹了亲友的死亡、建筑物的倒塌等惨状,这些刺激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此外,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失去家园也给幸存者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他们长时间处于焦虑和恐惧的状态中。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的症状多种多样。
首先是焦虑和恐惧,幸存者常常对未来感到不安和恐惧,害怕再次发生地震的悲剧。
其次是抑郁和失眠,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使他们长时间处于忧伤和痛苦的状态中,失去了正常的睡眠。
另外,幸存者还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回忆地震的恶梦、躯体症状和回避地震相关的刺激。
此外,一些幸存者还可能出现社交退缩、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症状。
面对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首先,应该引导幸存者正确对待地震,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灾害,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不是对自己的不幸命运进行责怪。
其次,鼓励幸存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以减轻心理负担。
同时,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来帮助幸存者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也有助于缓解心理症状。
唐山大地震心理后遗症是一次严重的灾害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心理创伤。
幸存者在地震后长时间处于焦虑、恐惧、抑郁等不同的心理状态中,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引导和鼓励幸存者正确对待地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接受心理辅导等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症状,重建自己的生活。
2024唐山大地震观后感(集锦15篇)_6
2024唐山大地震观后感(集锦15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约577字)影片一开头便为我们呈现了1976年唐山的那场可怕的大地震。
天空发紫、乌云密布,随后地动山摇,轰隆隆的雷声和无数石块破裂的声音齐声而下,过于真实的画面感让我全身木讷。
一霎那间,房屋成片成片地倒下,道路成块成块地塌陷,“方达”爸妈不停往前跑时,吊车砸楼、许多逃生的人被砸死、哭叫声、呼喊声、呻吟声响成一片。
短短23秒,唐山变成了一片死气沉沉、惨不忍睹的废墟。
我眼里的泪水就没有停过,人的生命在无情的灾难中真的显得很脆弱。
“只能救一个”,工人的声音充斥在这位母亲耳朵里,当妈妈狠下心来说道“救弟弟”。
这几个字让姐姐“方登”原来在用石头敲击地面的声音突然停了下来,看着姐姐眼里闪动着的泪花,让我不禁想起我的爸妈偏心弟弟的种种瞬间也令我抽泣不止。
令我惊叹不已的是国家的发展,短短32年,唐山栋栋高楼、条条大道平地而起,这离不开国家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困难,重建了美好家园。
影片结尾,家人团聚。
转头一想,我们经过这三年的疫情反复折磨,我想国泰民安,健康幸福才是最好的。
晚上躺在床上,我给爸妈发了一条信息“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约693字)这部电影最让人催人泪下的场景,是奶奶无情地留下媳妇在唐山生活,硬要带余震后仅有一个胳膊的孙子走。
当老太太在车上,看见小孙子哭哭啼啼要妈妈时,当老太太看见媳妇失去儿子痛不欲生时,她的心软了,把孙子留在了媳妇身边。
看见母子相拥相泣的场面时,我留下了心酸的眼泪……观众还没从刚才的感动中回味过来,就又陷入了另一场感动之中。
当母亲扑通地跪在地上向女儿道歉时,我的心紧紧揪在一起,眼泪随之流下。
这是多么浓厚的亲情啊!母女久别重逢的一幕,母爱的伟大再次激荡我的心头。
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爱我们的。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我听爸爸说,妈妈生完姐姐后,想生个男孩,没想到,刚刚出世的我又是个女孩。
2024年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2024年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024年唐山大地震,是我生活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一个让我深刻感悟生命宝贵、自然力量神奇的时刻。
作为这次地震的幸存者,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也亲眼目睹了灾后的一切。
下面是我对这场地震的观后感,详细述述我所见所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首先,这次地震的威力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强烈的震动瞬间将整个唐山城摧毁,大楼倒塌、道路龟裂、人们惊恐失声,瞬间一片混乱。
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天空中满是灰尘和烟尘,呼吸中弥漫着焦土的味道,人们四处奔逃,惊恐的目光中透露出绝望和恐惧。
经历过这一切,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和力量,人类在这些力量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
这次地震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其次,这次地震也是对我们社会的一次考验。
在灾难面前,人们团结一心,相互帮助,共同渡过难关。
我见到了许多平凡的人们在地震中展现出的伟大精神。
有人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人,有人不顾一切地赶来救援,有人奋不顾身地寻找逃生的路……这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感激。
这次地震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看到了希望。
我相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共同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能够重建家园,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另外,这次地震也让我意识到了灾前的防范和准备的重要性。
地震没有预警,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我从地震中学到了很多,比如保持冷静、寻找逃生通道、储备食物和水等等。
我希望我们整个社会能够加强地震预警体系和紧急救援的建设,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的伤害和损失。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次地震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虽然我们失去了很多亲人和朋友,失去了许多物质财富,但我们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重新建设起美丽的唐山,让人们重拾希望和笑容。
我相信,灾难过后,阳光总会再次洒满这片土地,新的唐山会比以前更加繁荣、美丽。
我期待着未来,期待着与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共同创造更好的明天。
2024年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心得(三篇)
2024年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心得回顾历史,汶川和玉树地震的悲痛记忆,使我们不可避免地提及____年____月____日的唐山大地震。
在灾难发生前,生活如常,一对天真无邪的姐弟正在家中安睡。
突然,地震的灾难骤然降临,姐姐在惊恐中唤醒了弟弟。
他们的父母竭力返回救援,母亲在父亲的坚决下被拉至安全地带。
当父亲刚刚进入房屋,结构瞬间崩塌,姐弟俩被压在废墟之下。
母亲被迫作出抉择,她选择了救出弟弟,而姐姐却在无法预料的奇迹中幸存,后被解放军收养。
弟弟在地震中失去了手臂,他选择自力更生,最终成为了一家公司的负责人。
姐姐则以英语家教的身份自给自足,抚养着自己的女儿。
在____年后的偶然重逢,他们仿佛再次穿越回了震后的唐山,那一刻的痛苦与喜悦交织。
这场____级的地震造成了____人的生命消逝,坚韧的唐山人民凭借不屈的精神重建了他们的家园,使唐山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这是影片中母亲元妮在地震后的深刻体会。
____年后母女的重逢,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弦,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再次涌上心头。
元妮对女儿的内疚感无以言表,那是她被迫作出的痛苦抉择。
短短的____秒,她失去了挚爱的丈夫,也一度以为失去了女儿,那份痛楚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父母对子女的忧虑与关爱,元妮对出门在外的儿子的挂念,以及年迈养父激动的呼喊:“我天天担心!”这些情感的深度,无法用言语完全描绘。
这部电影深化了我们对父母无私之爱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在面对无法预知的自然灾害时,我们不得不作出抉择,即使那意味着舍弃。
如今的唐山,已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它的重生不仅是唐山人民努力的成果,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无私援助的体现,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美德。
2024年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心得(二)如若那场地震未发生,或许一家四口的命运将迥然不同;若那三十二秒后,抉择有所改变,或许三十二年的恩怨便会消弭于无形。
世间并无假设的余地。
当弟弟与姐姐被同一块混凝土板所阻,生命危在旦夕,救援只能进行一次,母亲的内心必定饱受痛苦的撕扯:若能两全其美,拯救双子,该是何等幸事。
死亡事故心得体会范文
一、安全事故心得体会要点:首先说明事故产生的后果,然后通过事故的发生分析其原因,以后应如何去避免,最后倡议大家都要注重安全。
纵观人们的实际工作中,“违章、麻痹、不负责任”现象确实存在,当上级来检查或是要求严格些,下边就收敛些,否则,风头一过就又放松了警惕。
此次事故主观上即当事人安全意识淡泊,麻痹大意所致;客观的原因诸如:工作负责人不负责、许可人许可随意,监护不到位,危险点分析不足等等。
保证安全,首先就是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这是保证安全的首要前提。
如果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的话,事故发生几率必然会大大减小,如在一项具体工作中,工作前,认真进行危险点的分析,办理工作票,做好安全措施,开好班前会,将各项制度履行到位。
其次要提高思想意识,这是保证安全的根本。
此事故中当事人的工作经验不可谓不丰富,技术水平不可谓不高(听说是位高级技师),但还是出了问题,就是因为他思想上有了松懈,才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阴沟翻船。
提高思想意识,即: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把“三不伤害”确实贯彻到工作当中,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使安全深入人心,平时工作提高警惕,多注意观察员工的精神状态,发现不利因素及时调整。
另外,加强对规章制度及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技能,这是安全的重要保证,对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我们员工自身都应自觉的认真学习,掌握。
业务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它,我们工作就好比初生的孩子不会走路,难免碰壁、摔倒。
为了使我们的工作更得心应手,不致于盲人摸象,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以适应变化更快的知识需求。
还有就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工作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人人为工作着想,为安全把关。
总之,我们应该把各自好的想法落实下去,不应只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
二、人死亡时候的感受早前读过的一篇文章觉得挺有趣的大家没事可以看看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描述: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空壳;另一个飘在空中,那是自己的身形。
1976年唐山大地震罹难幸存者中濒死体验的研究
1976年唐山大地震罹难幸存者中濒死体验的研究
冯志颖;刘建勋
【期刊名称】《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年(卷),期】1992(025)004
【总页数】4页(P222-225)
【作者】冯志颖;刘建勋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
【相关文献】
1.上海市参加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援工作述略 [J], 谢忠强
2.岁月流过我们依然记得 --1976年唐山大地震重建拾零 [J], 程才实
3.岩石圈结构对大地震震后形变的影响——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为例 [J], 徐昊;孙玉军;吴中海
4.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孕震环境: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得到的结果 [J], 刘启元;王峻;陈九辉;李顺成;郭飚
5.巨灾后幸存者心理恢复力初步探究--以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 [J], 陈静;杨旭光;王静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濒死体验与宗教迷信
#30#珍珠滩生老病死,佛家认为是人生苦海,尤其是死,人们总觉得这是最难过的一关,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0。
其实,人生最苦的是/病0。
人活着,如果疾病缠身,愈老愈不堪,实在最为艰难。
生得自然,死得泰然,这才叫作/达观0。
据一位人类学家说,有智力的原始人出现在地球上大约已有五万年历史了,从那时起,已经有850亿人死亡。
死亡的滋味如何,可怕不可怕?近来中外医学家已有一些对/濒死体验0进行实际研究的成果,这种调查先是外国有,现在中国也有了,结果大体相同,而且基本可信。
所谓/濒死体验0,就是由某些侥幸死里逃生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主观体验,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一样,每个人的濒死体验也不尽相同。
今年8月17日5今晚报6所载5回忆死亡6一文,对此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该文介绍天津安定医院负责人及医务人员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死里逃生的人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这次调查虽只获得81例有效数据,却是目前世界上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
据这项调查以及外国的调查结果,人的濒死体验主要可归纳为40类,其中有:生活回顾;通过隧道的感觉;意识与躯体分离感;失重感;世界毁灭感;与宇宙融为一体感,等等。
约有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对生活历程进行回顾,过去某些生活场景像镜头画面似的一一从头脑中迅速闪过;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觉,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躯体,悠然飘游在天空中,感到十分舒适,还看到自己的躯壳仍躺在床上;约有1/3的濒死人感觉自身正在通过一条黑暗的隧道走向光明的空间;还有约1/4的人体验到他们遇见了非真实存在的人,这些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或在世的熟人。
法国一位有成就的作家菲力普#拉布罗被急救中心抢救六个星期后死而复生,他写了一本叫做5穿越6的书来叙述自己濒死时的感觉:他看到病房里有生前的死者,他的父亲、他的自杀的朋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等,这些故人对他说:/好了,是时候了,这可不错,你就要和我们在一起了。
一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人生态度
一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人生态度现实永远板着一副无情的面孔,它始终有它自己的安排而不为任何人所左右。
我们不能改变现实,就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而只要自己的心态一变,那个所谓不能改变的现实,其实就已经在变了。
诚如电影《唐山大地震》宣传语所言——“23秒,32年”。
对于所有在那场浩劫中幸存的人来说,活下来,仅仅是个开始,王林梅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一个特招入伍的漂亮女兵,如花似玉,能歌善舞,她还是篮球运动员。
然而,这一切都毁灭于大地震那黑暗的瞬间。
医生曾经断言:高位截瘫、只有头部可以自主活动的她,大约只能存活五年。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她仍然活着,并且有着令人吃惊的从容和美丽。
她亲手写下了这些文字,讲述她的欢乐与痛楚,讲述她对生命的感恩。
我该怎样活?肢体瘫掉了,心也曾经死去,想活着的念头是我在生死炼狱中拣拾回来的,要好好活着的打算则更是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不断磨练荡涤中生成凝固的。
那真是日月无光啊!世上所有的一切都瞬间与自己无关了,躯体已经被甩出了地球抛到了漆黑死寂的太空。
我就像一粒太空垃圾,没有存活的资格了。
那时候只是一个劲儿地傻想,徒劳地对着夜色默默的呼喊——祈求上苍恩准自己睡着后不要再醒来,让残损的生命消失在漫漫的长夜吧!遗憾的是,人的愿望也只能是个愿望而已。
属于你的磨难就是你该承受的,磨难本身是不会考虑你的承受力的。
换句话说,只要你还活着还能呼吸你就必须得承受,毫无商量的余地。
命运的轨迹被颠覆了,心被抛向了无底深渊。
微弱的心跳、游丝般的呼吸证明着一个生命仍在继续,我还活着,一个活着的全身瘫痪刚满十九岁的人,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我只能一次一次问自己:我该怎样活?说服自己毁于灾难最终也只能从灾难中爬起。
我曾悲惨地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倒霉透顶。
可是,当得知在地震的瞬间,几秒钟的工夫就夺去了二十四万人的生命,我惊呆了。
震毁的唐山剩下的只有成堆的废墟和成堆的尸体,这些尸体足足可以摆满近三十个足球场。
可是我还活着,还清醒地活着,还在享受着亲人们的关爱,难道还不幸运吗?我应该说是最早被救出送走的伤员,对地震给唐山造成的残景没能看到一眼,但后来人们描述的情景同样让我刻骨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
到鬼门关走了一圈又回来的人,究竟看到了什麽?透过对唐山大地震灾民的研究,中国大陆专家取得全世界同类研究最多的研究样本,其中半数“濒死者”感觉到意识与躯体脱离,三分之一有过隧道的感受,还有很多人看到了亮光,感觉“光明即将来临”。
据中国《新华社》报道,大陆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研究濒死体验近二十年,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目前他和同事正积极地将已经获得的“濒死体验”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治疗。
现年六十五岁的冯志颖,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工作已有四十年。
他说,濒死体验是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或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
据指出,唐山大地震十年后,冯志颖和同事对大地震中的一百位幸存者, 进行了濒死体验调查,收回有效调查数据八十一例,其中男性四十三例,女性三十八例。
这八十一例中,五例的躯体损伤者完全恢复,七十六例成了终身截瘫患者。
冯志颖说,由于唐山大地震的灾难特殊性,他们的研究目前是世界上同类濒死体验研究集中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
据指出,并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才有濒死体验。
尽管东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大差异,但有濒死经历的人体验内容,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在调查中,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躯体,游离到空中。
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
约四分之一的调查者称,当时, 身体好像已经不属於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四周一片黑暗。
冯志颖教授说,在八十一例研究对象中,有四十七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
此外个人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