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鉴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画概述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中国化的历史十分悠久。
【1】“仰韶文化”中彩色陶器上的纹样和装饰,是迄今为止我们祖先最早的绘画艺术,距今已有60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帛画,汉代印度佛教绘画也传入中国,并发展迅速,出现大量精美壁画,如敦煌石窟艺术。
隋唐时期,写意山水画发展起来,山水花鸟开始作为独立的画科。
宋元时期,“界画”产生,风俗画兴盛起来,同时水墨山水画也大有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一大批画派,如“浙派”、“吴门派”,推动中国画进一步发展。
近现代时期,比较杰出的画家也很多,如吴昌顺、齐白石、丰子恺等人,推进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纵观中国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是在历史的积淀中一步步发展,并融合外族艺术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日臻成熟。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突出贡献是我们的前人一步步铸就的,了解中国画发展概述,是欣赏中国画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中国画的种类
2.1按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划分,可分为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画
2.1.1 文人画
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甲意画”。
用书卷气作为一个评画的标准,意指诗意画或称诗卷气。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
表现手法以水墨或谈设色写意写为多。
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维、元倪云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
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画好画后又大多在画中题诗,或以诗作画,故以表达画意,亦以画表达诗意。
被人称为诗情画意。
2.1.2 宫廷画
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
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
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
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2.1.3 民间画
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
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
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
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
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2.2 按创作题材划分,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动物画
2.2.1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
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等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
五代的荆浩、关同更有新的创新,一流陈规旧习。
出现了新的局面。
到了宋代、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
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中国山水画依技法和设色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淡彩等形式。
2.2.2 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主要包括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战国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成熟的人物绘画,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的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注重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2】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有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一体和以张僧繇为代表的“疏括”一体。
唐代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
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
2.2.3 花鸟画
花鸟画是以描写花卉、瓜果、竹石、鸟兽、虫鱼等为主体的绘画。
在我国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现了简单的鸟鱼图案,可以作为我国最早的花鸟画。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画料。
到了唐代,已趋成熟,出现了以工笔勾填画风艳丽的边鸾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
五代时发展有两,即“徐、黄二体”。
一宗徐熙、一宗黄鉴。
明代沈启南、孙雪居等。
涉笔点染,亦追徐熙。
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迳,经清石涛到“杨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诗、书、画三绝。
2.2.4 动物画
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
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2.3按表现手法划分,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半工半写
2.3.1 工笔画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3】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
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2.3.2 写意画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
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喜在画上作题跋,长长短短,错落有致,使画面更加充实,也使气韵更加酣畅。
"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互相为用"(葛金《爱日吟庐书画录》),既反映了李绘画的实际,也体现了写意画的基本特点。
近代吴昌硕、齐白石也是兼此四绝的艺术大家。
2.3.3 半工半写
半工半写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是由大写意和工笔相结合而成的一种画法,大写意气势磅礴,浑厚大气,工笔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齐白石在花鸟中常常运用此画法,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
小写意和工笔相结合又是一个特点,工写反差不太大,过渡会显得自然些又是一种风格。
2.4 按特定用途划分,可分为宗教画、卷轴画、年画
2.4.1 宗教画
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
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
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2.4.2卷轴画
卷轴画,是一种在纸和绢上画成的艺术作品。
已经有2000年的时间,历史相当悠久,绘画风格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
经过几千年来不断演变、提高,形成了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根据记载,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七十多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
可惜,现在能看到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复制品了,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较早的卷轴画。
2.4.3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3.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3.1 意境
所谓意境,即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画面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只有感情与形象高度融合并敞开一个世界的时候才会产生意境;中国画的“抒情”不是直接抒发出来或直接呐喊出来的,是通过“景”间接暗示出来的,所以它的形象性特别强。
意境是我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这一根本特性使中国画成为有别于任何写实艺术、抽象艺术、装饰艺术的意象,而自立于世界绘画之林。
3.1.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东坡在评王维的画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道出了中国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
“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画的文学化。
中国画,自顾恺之始标志着文人进入画坛,也酿就了中国画的诗化的特质。
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
画家们可以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依据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体验,用绘画的方式“壮景抒情”,“借物言志”,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及对国运兴衰、民族荣辱的关心。
无论是对时事的积极参与,还是洁身自爱,众醉独醒的孤鸣,皆流露于尺素之间。
石涛就曾有过“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予诗画,故有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寓之”的感慨。
随着题画诗的出现和绘画款识的逐步完善,绘画“意境”美最大限度地显示出它诱人的魅力。
3.1.2以形写神,得意忘形
石涛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
”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而成为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
中国画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
“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象只是写实的,而追求“不似之似似之”。
不似是手段,目的在“似”。
欧阳修在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
”晃以道对苏轼的转语中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
”这里的“离形”、“不画形”、“忘形”、“物外形”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即在掌握形似之后的一种“意象变形”。
这种变形意在抒情和表现人生,目的是“得似”、“神似”、“得意”、“传情”所以黄宾虹说:“不似之似,仍为真似”,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
”中国画家正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3.2 格调
3.2.1 用笔
中国画是最讲究用笔的。
【4】以不同的用笔方法,巧妙地表现物体不同的形、神、质。
在工笔花鸟画中,用笔比较简单一些,主要是勾线,作轮廓。
根据花鸟的形、神、质,决定“落笔、运笔、收笔;用腕、用肘、用臂”,以及运力的轻、重、快、慢。
至于写意,那就更强调用笔了。
在写意花鸟画中的用笔,是点线面结合,与书法用笔既有完全相似之处,又有更多的奥妙。
在书法用笔中,基本上有中锋、侧锋、藏锋、逆锋等;而在写意花鸟画用笔方面,除中、侧、藏、逆而外,还有披、拧、转、换、快、慢、压、提、滚、拖十种,合书法两者,共有十四种。
书画的主要工具是笔,一般有三类,一是狼毫、古鹳、鼠须、兔颖为一类。
用以画粗或细的线条,易收刚柔并得之效;二是羊毫、鸡毫为一类,在绘画方面,用以染色最好。
三是狼夹羊或羊夹狼,如大小红毛,大中小白云,篆隶大楷等等,作书作画均可,初学作画者容易使用。
3.2.2 用墨
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
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
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3.2.3 设色
中国绘画历来重视颜色的运用。
古人说的“随类赋彩”,指画面中同类事物可用同种色调处理。
中国古代画家受朴素唯物主义的影响,色彩讲求简练概括,以描绘对象的固有色为主,认为固有色是物象的本质色彩。
中国画以墨为主,也可用墨色与彩色结合来描绘对象。
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艺术效果。
这种设色方法,使画面颜色高度概括与稳定。
中国绘画的设色带有明显的平面意味和装饰效果。
例如,明代商喜的《关羽擒将图》中,运用“固有色”表现不同人物的肤色和服饰。
在中国画创作中,还可以随主观意愿设色,即所谓的“随心赋彩”、“随境赋彩”。
中国画对色彩的运用带有鲜明的审美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性。
常常以单纯明快或强烈对比的颜色表现物象固有的色彩,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追求准确刻画物体的明暗关系。
3.2.4 章法
关于中国画"章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谢赫的"经营位置"到今天"构成关系",都在讨论关于绘画的构图问题。
【5】视觉艺术中,第一视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章法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可以归结为"整体"、"变化"、"谐和"。
中国画传统章法,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它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髓。
著名中国画家潘天寿先生,尽量利用空白,使全画面的主体主点突出,比如画梅花,"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那就只画两三枝,梅花是梅花,空白是空白,既不要背景,也可不要颜色,更不要明暗光线,然而两三枝水墨画的梅花明豁概括地显现在画面上,清清楚楚地印入观者的眼睛和脑中,能够画出这两三枝梅花是可赏心的,这样也就尽到画家的责任了。
又例如黄宾虹先生晚年的山水,往往千山皆黑,乍一看,竟是黑到满幅一片。
然而满片黑中往往画些房子和人物,所画的房子和房子四周却都很明亮的。
房子里又常画有小人物,总是更明亮。
人在重山密林中行走,人的四周总是留出空白,使人的轮廓很分明,故人和房子都很空灵的突出。
这就是利用空白使主题点突出的办法。
黄先生并曾题他的黑墨山水说:"一炬之光,通体皆灵",这通体皆灵的灵字,实是中国绘画中的直指顿悟的要诀。
中国画的章法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无限的内在活力,各种规则型构图与不同文化因素可以相互交融。
现代人审美眼光的变化,让画家们开始重新考虑构图表征新的所指,这促使中国画构图样式呈现出更整体、更单纯、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特点。
3.3 气韵
3.3.1 六法与气韵
六法”是博物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华中南齐时代博中的著华中名人博华物博华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华中谢赫提出来的,主要包括:
气韵生动。
指华画面形象的精博华神气质生博物动活泼,活灵博活博现,鲜明突出。
也物中就是物博“形神兼备”华中,中国画博物的博华要求,不仅要描绘华出对象的外形,而博中且还要表现出它的中博精神。
骨法用笔。
骨华物法用博中笔总的来说,华博就是指怎样用笔墨中博技法博物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物状和博华质感画出来。
应物象形。
就是画家华在描绘对象时,要华博顺应博事物的本物中来面貌,用造物博型手段把它表现出物华来中博。
也物博就华博是说,描绘事物要物华有一定的中物客观事物作为华博依中华托,作为凭借中物,不物博能随意的主观中博臆造物中。
也就是客观博中地反映事物,描绘物对象。
但是,作为物中艺术,也可以博在尊重客中华观事物的前提物中下物华进华博行物中取舍、概括、博中想象和夸张。
这可华博以说中物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华博和方法。
随类赋彩。
则是指博色彩的应用了,指博根据不同华物的博中描绘对象、时间、华中地点物,施博物用中不中同博中的色彩。
博物中国画运用色博物彩同物中西洋画是不同的,华中国博物画喜欢用固有色,中物即中博物体本来的颜博物色,博中虽然也讲究一定的物博变博化,但变物化较中物小。
经营位置。
中博经营博是指构图的设博计方中法,是根博物据中博画面的需要,中华安排调匿形象博华,即通过所说的谋博中篇布中博局,来体现作中华品物华的整体效博中果中博。
传移摸写。
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物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方法。
3.3.2 四品
如果说“六法主要言法”,那么,中国画至“四品”说,则主要言品—肩上中国画高与低的等第标准。
“四品”说事我们判断气韵,并以此判别中国画高低的重要尺度。
五代黄休复定下四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
逸品就是无法而法,随心所欲而又传出符合规矩,是人格涵养的自然流露和写照,它无需苦心经营,而是天生而就。
如画松,画出了苍劲挺拔之气,画梅画出了傲雪凌霜之姿。
妙品是指笔墨技巧以及绘画的一切形式技巧高度纯熟,炉火纯青。
能品是指描绘自然事物的形态栩栩如生。
4.中国画欣赏之我见
4.1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
如果文艺创作是精神生产的话,文艺的欣赏则属于精神的消费。
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算是文艺活动的全部。
作者和欣赏者通过作品为媒介,沟通、交流、传达、接受、拓展、反馈,发挥着社会效用,同时也在互相促进中提高发展。
欣赏并不仅仅是被动地、静止地接受,应当说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如同艺术家在创作时一样,要有形象思维。
作品只是引发欣赏者艺术想象的导体。
正因为如此,艺术欣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不仅是着眼点、钟情点不尽相同之故,也由于人们素养、阅历、情绪、审美情趣的差异,而造成看到看不到,感兴趣不感兴趣的问题。
同样,从千百年前的艺术作品中还不断会有比前人更多新的发现,也说明欣赏是人们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鉴赏力不能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
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取法乎上”。
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观摩学习、潜心体会,来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2 中国画艺术中的神、情、意、趣
4.2.1 神
中国画的排斥自然主义的逼真描绘,不仅不是它的缺点,反而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是其立于世界艺坛独树一帜的特色。
关于欣赏和评价绘画的优劣问题,宋代苏轼一针见血地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就是说只注意于外形的像不像,是不足以论画的,论画要以追求神似为宗旨。
神似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审美观的精华。
理论当然是来自实践的,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线造型,大胆概括提炼;讲究虚实相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如舍弃背景,留有空白,单线勾勒,水墨写意等等,都使得艺术更加纯美精粹。
4.2.2 情
在状物与传情的关系中,中国画崇尚的是主情说。
艺术家是多情善感的,他是怀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情面对大自然的,所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含情脉脉,乘兴挥毫。
炽烈的情思,通过自如的笔墨,落在纸绢上,物化为艺术作品。
所以,凡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充沛的感情。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如此。
画家情之所钟,动人的艺术品质自然流出,情景交融,意趣横生。
比如徐悲鸿的《奔马>,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齐白石的《虾》,则跃动着蓬勃的生机。
而潘天寿的《山花》,像山姑般纯朴而俊美。
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大干世界,以艺术家的眼睛,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行诸笔墨,以其丰富的艺术美,美化生活,美化人们的心灵。
4.2.3 意
运思立意是作画的关键。
讲究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思想的优良传统。
所谓意境,是通过严密、巧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在画中形成一种境界,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生发升华至诗的境界。
画论中说“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6】一幅画,不仅是事物的单纯外在形象的描绘,而是要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赏者领略会心。
意境是比直观给人更多更深的东西,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余味无穷,越看越有意思,越有琢磨头。
比如齐白石的《十里蛙声》,画面只有几个活泼的蝌蚪,却叫人联想到十里溪流和热闹的蛙鸣。
欣赏画面艺术美的同时,可以引发出无尽的意趣。
4.2.4 趣
中国画是以线造形的,笔墨技巧不仅准确描绘对象就算完事,而是要能够表达情绪,还要有艺术的美感,由于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还形成了具有独立美感的形式美。
比如衣纹的描法,游丝描,行笔细劲;铁线描,凝重沉着;柳叶描(莼菜描)则雄浑圆厚。
还有战笔、曲笔、泼墨法等等,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它是由于描绘对象、艺术家个性、爱好以及需要表现的效果等因素构成的。
中国画还讲究天趣的追求、,即要出之天然,不可造作。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向怀素求教书法问题,“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日:‘得之矣!’两个人都能神会出于自然的真趣。
真正的美人,不必过于华丽的巧饰,即能见出其天生丽质,而过度的装扮,反而变为妖冶,不美了。
参考文献:
【1】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孙菊生.北京文史[J].传统绘画的美学欣赏,2006(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