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急性左心衰患者是指左心室功能突然下降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和肺淤血的一种临床情况,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乏力等。
综合护理干预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护理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护理。
本文将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针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主要症状呼吸困难,护士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干预,如给予氧疗、卧床休息、疏通呼吸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护士进行体征观察,如监测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其呼吸状况和心功能。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左心衰患者由于心排血量减少和肺淤血,易导致肺部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护士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如给予抗生素、增加免疫力等。
护士还可以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气分析等指标,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酸碱平衡紊乱,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其发展。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对于急性左心衰患者来说,恢复期的护理非常重要。
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护士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生活习惯调整。
护士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控制饮食,尽量避免情绪激动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防病情复发。
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不仅有助于提高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
要实现综合护理干预的最佳效果,护士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与其他医疗人员进行紧密的协作。
还需要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
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危重患者心衰急性发作的护理处理
危重患者心衰急性发作的护理处理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危重患者心衰急性发作时需要及时、准确的护理处理。
本文将从护理措施、药物干预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护理措施1. 监测生命体征:危重患者心衰急性发作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衰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可采用打开气道、提升床头、给予吸氧等措施。
3. 给予氧疗:心衰急性发作时,氧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减轻心脏负担。
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
4. 观察心电图:心衰急性发作时,常伴随心律失常,如心室扑动、心房纤颤等。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
5. 给予药物治疗:心衰急性发作时,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及时给予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神经激素等药物。
6. 严密监测液体平衡:心衰患者常常存在液体潴留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入出液量,合理控制液体平衡,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7. 安全护理:危重患者心衰急性发作时,需要给予安全护理,如防止跌倒、预防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
二、药物干预1. 利尿剂:利尿剂可以增加尿量,减轻患者体液潴留。
常用的利尿剂有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具体使用剂量需根据患者情况来调整。
2. 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对于心衰患者有正性肌力作用,可以增强心脏收缩力。
常用的洋地黄类药物有地高辛、毛花苷丙等,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监测心电图。
3. 神经激素:心衰急性发作时,可以使用神经激素来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排血量。
常用的神经激素有多巴胺、肾上腺素等,使用时需根据患者血压和心率来调整剂量。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针对心衰患者及其家属,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心衰的早期症状、病因、治疗和预防知识,提醒患者及时就医。
2. 遵医嘱用药:心衰患者平时需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遵循医嘱,不能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春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7-669.
[2]刘润华.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抢救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0(22):203.
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衰病人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心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急诊治疗后收治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急性心衰病患180例。对照组90例急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90例急性心衰患者给予综合重症护理。比较患者在不同干预下的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后,急性心衰病患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数据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重症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较常规护理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性心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就诊的180例急性心衰患者。将这些急性心衰患者随机组合后分组。观察组:男患者60例,女患者30例,患者的年龄维持在50-75岁之间,平均(51.93±2.10)岁;对照组:女患者28例,男患者62例,病患的年龄在52-78岁之间,平均为(52.00±1.51)岁。参与研究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一定的可比性。排除标准:(1)对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分组治疗方法不能够接受。(2)不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1)在我院进行诊治经过相关检查被临床医师确诊为心衰的病患。(2)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都是在患者及家属阅读同意书的条件下自愿的。(3)没有其他并发症或其他疾病如急性心梗等的单一心衰患者。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一、急救管理措施1. 心肺复苏(CPR)当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出现心脏骤停时,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基本原则为早期发现、早期通知急救人员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心脏和脑部等重要器官的休息时间,提高心脑复苏成功率。
2. 氧疗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氧气能够改善体内氧合情况,减轻心脏负担,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症状。
3. 心血管支持对于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立即进行心血管支持治疗。
常见的心血管支持措施包括静脉注射升压药物、应用心肌营养剂、建立心导管等,以维持患者的心脏功能。
二、护理措施1. 监测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加强监测,包括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等。
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避免病情恶化。
2. 连续性护理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进行连续性护理,包括持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病人的生命体征异常、调整治疗方案等。
连续性护理可以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
3. 液体管理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液体输入和排出,避免液体过多或者不足,以维持血容量和心脏功能的平衡。
4. 营养支持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进行营养支持,包括合理的膳食安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营养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5. 情绪支持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和需求,给予适当的情绪支持。
情绪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总结而言,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心肺复苏、氧疗、心血管支持、监测、连续性护理、液体管理、营养支持和情绪支持等方面。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完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器官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它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容易引起猝死等危险情况。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管理措施和细致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和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1、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
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纠正呼吸道阻塞呼吸道阻塞是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常见并发症。
在抢救病人时,应迅速采取纠正呼吸道阻塞的措施,如拍打背部、旋转头部和吸痰等。
3、给予氧疗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通常都会出现低氧血症,因此,及时给予氧疗十分必要。
可以通过鼻导管或面罩进行氧疗,同时注意氧疗过程中的呼吸情况和细胞呼吸。
4、积极控制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可采用药物治疗、电复律和起搏等措施积极控制心律失常。
5、应用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需要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
如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可以有效改善水肿及肺淤血;利多卡因和硝酸甘油等可以控制心肌缺血等。
6、行机械通气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可以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轻肺脏负担,加速病人的恢复。
1、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以采用抬高头部、定时吸痰等措施。
2、积极控制水盐平衡针对性地进行水和电解质的补充和排除。
护理人员需要监测病人尿量,确保病人的水盐平衡稳定。
3、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需要鼓励病人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饮食和活动的调整。
4、定期监测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要每时每刻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5、心理支持和安慰患有急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往往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地进行心理支持和安抚,缓解病人的情绪。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一、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咳嗽、胸闷、乏力、水肿等症状,体征上常见肺部啰音、快速浅表呼吸、周围水肿等。
临床上将急性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右心衰竭两种类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又可分为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肺间质水肿两种。
不同类型的急性心力衰竭表现不同,但都需要及时的急救干预和护理措施。
二、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管理1. 氧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困难是由于肺循环淤血所致,因此氧疗是其急救处理的首要措施之一。
氧疗可以缓解缺氧症状,改善心肺功能,增加氧输送,减轻心脏负担。
一般可选择吸氧面罩或鼻导管给氧,根据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呼吸困难程度来确定给氧浓度和流量。
2. 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是一种常用的血管扩张剂,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肌供血和减轻心脏负担,因此在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处理中有重要作用。
硝酸甘油可以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控制其药物剂量和速度,以达到最佳的血管扩张效果。
3. 利尿剂应用在急性心力衰竭的处理中,利尿剂可通过促进尿液排泄来减轻循环血容量,改善心脏排血功能。
一般可选择呋塞米或扎莫兰等利尿剂,在监测尿量、肾功能和电解质的基础上合理使用。
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应用在急性心力衰竭的管理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也有一定的作用。
它们可以降低心肌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肌损伤,但在急性期需要注意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5. 血流动力支持和肺动脉导管监测对于部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伴有休克和低灌注状态的患者,可能需要行血流动力支持和肺动脉导管监测,以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和液体处理。
1. 严密监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心电图、呼吸功能、心功能和尿量等情况,了解病情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呼吸护理呼吸困难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症状,需要及时给予氧疗、协助呼吸和体位引流,帮助患者缓解呼吸困难。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与护理措施研究进展一、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变等。
患者常常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慌等症状,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危重情况。
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往往具有急性发作、病情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及时的急救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急救管理(一)早期诊断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早期诊断是确保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首要前提。
临床上,医务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进行心电图监测、血气分析等检查,以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
还需要对危重患者进行心脏超声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心脏功能的损害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积极抢救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医务人员应立即展开积极的抢救措施。
首先是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氧疗,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其次是积极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控制液体摄入和输出,防止心力衰竭加重。
再者是给予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ACEI/ARB等,以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脏功能的好转。
(三)监护观察在抢救措施展开之后,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监护观察尤为重要。
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
还要实施严格的洗手消毒、预防交叉感染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一)心理护理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由于疾病的急性发作、病情的危重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耐心倾听、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增强其对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
(二)营养护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营养摄入不足等情况。
对患者进行规律的营养护理,科学调配饮食,保证其能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增强其体质,提高其抵抗力,有利于其康复。
(三)康复护理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则显得尤为重要。
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
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从已经确诊的急性心衰患者中选取,一共选取60例,对照组30人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30人以重症护理进行干预,护理疗程结束后,统计分析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两组心功能指标都有所提高,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治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
结论:急性心衰患者接受重症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指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衰重症;护理干预;效果分析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而导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几率也明显增加,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群的健康。
而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伴随器质性心血管病变,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保障急性心衰患者的安全,本次研究从护理的角度入手,引入了重症护理干预措施,以我院收治急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其与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来源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样本从2023.1-2023.3月我院监护室收治的心衰患者中选取,一共选取60例,对照组30人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30人以重症护理进行干预,经检验,全部患者都满足急性心力衰竭的评定条件。
观察组病期为(3.25±0.54)年,对照组病期为(3.08±0.62)年,两组患者其他各方面因素都极其相似,几乎无差异(P>0.05)因此具备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急性心衰患者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
观察组患者以重症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需要通过有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措施引导患者及家属对于急性心衰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认识,要让其了解急性心衰的治疗手段、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其治疗配合度。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做好患者的沟通交流、稳定好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其树立起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急性左心衰患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左心室功能急剧减退或者难以维持对身体的正常供血,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这类患者需要进行急诊护理干预以及综合护理来稳定病情,救治生命。
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诊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一、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急性左心衰患者常常因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严重情况入急诊科就诊。
在急诊科,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来控制水肿、缓解呼吸困难、维持循环功能等。
但是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 护理管理不规范。
由于急性左心衰患者病情危急,导致护理管理不规范,护理措施不够及时、有效,影响患者预后。
2. 缺乏综合护理干预。
急性左心衰患者需要综合护理干预来针对病情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但是在实际护理中缺乏综合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效果评价。
3. 护理团队合作不够。
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护理需要护理团队的协作和合作,但是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理团队合作不够融洽。
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诊护理需要综合护理干预来改善现状,提高护理质量。
1. 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来改善患者病情。
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对呼吸困难的缓解、循环功能的维持、液体管理的调节等内容,通过这些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痛苦。
2. 提高护理管理的规范性。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护理管理的规范性,使护理措施更加及时、有效,避免病情加重。
3. 促进护理团队的合作。
综合护理干预需要护理团队的合作和协作,通过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提高护理团队的协作精神,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和有序。
4.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预后影响显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护理质量以及促进护理团队的合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ICU重症左心衰竭急救治疗的干预性护理及施行效果观察
ICU重症左心衰竭急救治疗的干预性护理及施行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ICU重症左心衰竭急救治疗的干预性护理及施行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内接诊的48例ICU重症左心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平均分组。
分别为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和干预性护理(研究组),比较护理成果。
结果:通过统计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得出,研究组明显更优,对照组相对较差,P<0.05。
在护理工作结束之后患者或患者家属对此次护理的评价统计得出,研究组显著更优,对照组相对一般,P<0.05。
结论:运用此护理模式对ICU重症左心衰竭患者的急救有着显著效果,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对医院的认可程度。
关键词:ICU重症左心衰竭;干预性护理;施行效果左心衰竭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症状,严重时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诱发原因主要有呼吸道感染等,部分患者在接受大型手术之后也会有较大的概率发生左心衰竭现象[1]。
在对患者实施救治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护理措施,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对缓解患者病情有着积极作用[2]。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运用干预性护理措施对此类患者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
对此我院则展开了相应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两年内接诊的48例ICU重症左心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平均分组。
将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其余24例纳入研究组实施干预性护理。
参与患者平均年龄(62.3±4.3)岁,男性25例,女性23例,比对其他各项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
研究组实施干预性护理,具体内容有:①心理护理:大多数ICU重症左心衰竭患者都会由于心脏的突然衰竭,从而出现恐慌现象,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的安慰,鼓励并支持患者以减少负面情绪。
为患者详细介绍当前需要使用的治疗器械如无创呼吸机等,对于治疗用药做简单介绍,增加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程度,让患者可以更为积极的应对之后的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综合重症护理的效果分析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综合重症护理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采用综合重症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衰竭患者对其心功能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便利抽样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研究,按照常规护理、综合重症护理干预模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均36例。
于干预后检测两组心功能指标并评估护理满意度。
结果心功能指标方面,综合组与常规组相比明显更优(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综合组高达97.22%,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重症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心功能及护患关系的改善。
关键词:综合重症护理;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满意度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以急性发作、病情危重为特点的心内科病症,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该病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老年群体健康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1]。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受疾病不适、重症环境等因素影响易出现不良情绪,配合度不高,影响治疗效果[2]。
为促进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将综合重症护理模式应用于患者,并取得良好成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便利抽样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均36例。
常规组中男、女分别有17例、19例,年龄49-73岁,平均(63.80±5.51)岁;综合组中男、女分别有18例、18例,年龄50-75岁,平均(64.04±4.97)岁。
两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
1.2方法常规组实施常规重症患者干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基础护理,协助患者完成治疗前、中、后各个时期相关生命体征和实验指标的检查。
急诊科心衰急症诊治思路及护理干预
在急诊科中,心衰急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及时治疗与护理干预是控制病情恶 化和提高预后的关键。
心衰急症简介
心衰急症是指心力衰竭快速恶化的急性期,分为左、右心衰和全心衰三种类型。严重威胁生命, 需要紧急治疗。
发病机制炎症等因素导致心功能 受损和负荷过重,从而引发心衰急症。
疾病教育
4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帮助他们 了解疾病的原因、诊疗方法和预后
等信息,积极配合治疗。
临床表现
急性气促、呼吸急促、发绀、体液潴留等 症状。急性左心衰可导致肺水肿,右心衰 可导致体循环淤血。
诊断标准与影响因素
诊断标准
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 检查等综合判断是否为心衰急症,并分析其类 型和程度。
影响因素
常见影响因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心理因素如压力和过 度劳累也可能导致心衰发作。
紧急处理方法
1 稳定生命体征
立即监测并纠正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生命体征异常,必要时使用心肺复苏 等应急措施。
3 补充氧气
给予适当氧气疗法,缓解缺氧情况。
2 去除潴留水分
使用利尿剂等措施去除体内潴留的水 分,缓解肺水肿和体液潴留。
药物治疗和氧气疗法
1
急性期药物治疗
应立即使用洋地黄类、利尿剂、硝酸酯类等药物,缓解症状,提高预后。
2
氧气疗法
可采用鼻导管、面罩或吸氧机等氧气疗法,缓解缺氧症状,增加心肌供氧。
机械通气治疗和强化治疗
机械通气治疗
当药物治疗和氧气疗法效果不佳时,可采取 机械通气治疗。
强化治疗
包括体外膜氧合等强化治疗,用于重症患者 的紧急救治。
预防措施和常见并发症
谈急性心力衰竭重症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综合重症护理;常规护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的症状,需要紧急抢救,在抢救的过程中还需要专业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主要对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用重症护理的方式进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对于医院中2018年2月~2019年12月内收治的131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签订了相关协议,自愿参与研究。
将13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63例),研究组中男36例,女32例,平均(58.31±6.04)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30例,平均(59.42±6.13)岁,两组患者可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疾病知识的宣讲、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吸氧治疗、利尿、镇静治疗等基础护理干预[1]。
研究组中病人进行重症护理干预,在基础的护理的条件下,运用心理,药理,饮食等方面的多角度护理,积极帮助病人树立康复的信心。
具体措施如下: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成功案例,疏解患者负面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疑问,并给予回答;用积极、耐心、热情、专业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给予患者积极的影响;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食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规定每日的进餐时间和事物;给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注意事项,并引导患者坚持科学饮食,通过饮食减轻患者心脏负担;指导患者正确的排痰方式;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注意生活起居,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定期护理,保持患者的干净整洁;将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给患者及家属,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每天定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脏情况,并记录;保持病房的整洁、通风;观察患者是否有饮水、吐痰等需求,并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在患者的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心脏康复锻炼;出院前,指导患者及家属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保护心脏,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定期复查,指导患者家属生活中的护理方法。
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 陈云红
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陈云红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重症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94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n=47)与采用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n=47),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急性心衰患者采用重症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重症护理干预;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6-0183-02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而导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几率也明显增加,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群的健康。
而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伴随器质性心血管病变,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1]。
为了更好的保障急性心衰患者的安全,本次研究从护理的角度入手,引入了重症护理干预措施,以我院收治急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其与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计94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n=47)与采用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n=47)。
对照组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56~77岁,均数(64.82±3.41)岁,实验组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55~78岁,均数(64.57±3.55)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急性发病,认知功能正常,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精神疾病以及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重点加强对患者体征的监控,并遵医嘱进行用药。
实验组则采用重症护理干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患者病情普遍较为严重,受疾病影响,其容易出现较多负性情绪,容易引发体征不稳,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对患者、家属的安抚工作,开展急性心力衰竭发病原因、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方案等的宣教,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也可利用成功康复的案例给以其信息,并配合暗示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2]。
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研究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共8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重症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7.56%远高于对照组的80.49%,同时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结果为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重症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急性心力衰竭是我国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肌损害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呼吸困难、身体疲乏、体液潴留以及肺部淤血等,进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针对这类危急重症患者采取相应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也就显得十分有必要[1]。
本文通过对照实验分析研究了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共82例,患者均符合有关临床诊断与治疗标准,同时排除有精神病史或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患者自愿签署实验意见书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41)和对照组(n=41)。
实验组中有男性27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49-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4±2.7)岁;心脏功能为Ⅲ级的患者有29例,为Ⅳ级的患者有12例。
对照组中有男性26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48-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7±2.9)岁;心脏功能为Ⅲ级的患者有31例,为Ⅳ级的患者有10例。
两组患者的资料经软件对比显示P>0.05,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观察
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某市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共88例,通过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标准化程序护理,对比2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水平,急救反应时间和院内反应时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院内反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舒张压、收缩压,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院内反应时间,同时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重症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观察引言急性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不仅危险,而且进展迅速,死亡率高。
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率,需要护理工作的积极配合。
争取更多救治时间,传统护理工作相对被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优化。
近些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系统化急救护理模式不仅强调护理科学性,同时也注重护理规范化,提高了护理主动性及有效性。
本研究选取88例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化急救护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某市医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心力衰竭患者88例,通过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7.163.81)岁,心功能分级:Ⅲ级27例,Ⅳ级1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7.043.79)岁,心功能分级:Ⅲ级28例,Ⅳ级16例2组基线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纳入标准:(1)年龄范围18~80岁;(2)经临床系统诊断后确诊为心力衰竭;(3)患者精神状况语言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其他器官功能受损者;(2)意识受损者;(3)无法配合研究者[1]。
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探究
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探究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护理干预措施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对2020年1月至今院内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随机抽样,盲选法分组后,基础护理措施用于基础组护理工作中,重症护理措施用于干预组护理工作中,对比护理结果。
结果干预组的患者抢救成功率(92.00%)与生活质量评分(89.67±7.41)均高于基础组(78.00%/72.25±6.78)。
结论急性心力衰竭实施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符合重症急诊临床护理标准。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重症护理干预;效果引言: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会伴随呼吸障碍、体液潴留、焦躁不安等明显症状,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巨大痛苦,需要立即施救以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对于心力衰竭这类重症患者的急诊救护要重视抢救治疗和护理配合,采取重症护理措施旨在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操作的针对性,对基础护理方案形成补充,最终达到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我院抢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过程中极为重视重症护理服务,下面对比基础护理方案的应用展开对比实验,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干预组:男、女患者占比分别为21:29;平均(54.45±5.77)岁,范围42-81岁。
基础组:男、女患者占比分别为33:17;平均(57.76±7.45)岁,范围46-83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结果P>0.05,差异均衡。
1.2方法基础组患者急救后给予常规生活护理、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控制。
干预组患者急救后实施重症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基础护理。
细化饮食指导方案,规范患者病情观察和体征检测流程,重视病房环境管理,按要求通风和消毒,高度重视并发症预防[1];强化护患沟通,及时宣教疾病知识,强调注意事项,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护理。
②呼吸护理。
心力衰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对患者呼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在饮食、饮食方面加强指导,拍背促进患者自主排痰,指导患者正确咳嗽。
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探究
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探究摘要:目的:探究重症护理干预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措施及效果。
方法:试验病例数共80例,疾病均为AHF,救治时间均在2021.01~2022.10内,试验前按排号均分为2组(40例/组),分别为甲组(单号)和乙组(双号)。
甲组接受常规护理,乙组接受重症护理干预。
对比项目涉及心功能及满意率。
结果:试验后对照处理左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内径(LVEDD、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总满意率等项目,乙组结论各项数值最优,而甲组最差(P<0.05)。
结论:重症护理干预AHF患者的效果优良,可对其心功能予以显著改善,且大多数患者较为满意,有持续推广和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重症护理干预;急性心力衰竭;措施;心功能;满意率在临床危重症中,急性心力衰竭(AHF)较为多发和常见,该病症一旦发生,则患者以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由于病情进展十分迅速,且发病较为急促,若救治不及时,则会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1-2]。
在对于该病症进行救治的过程中,除了科学有效的治疗之外,临床还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加以干预,以促进其恢复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3]。
因此本文则探究了重症护理干预AHF的措施及效果,现做以下阐述: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次试验病例数共80例,疾病均为AHF,救治时间均在2021.01~2022.10内,试验前按排号均分为2组(40例/组),分别为甲组(单号)和乙组(双号)。
年龄项目:25~67岁内;均龄项目:乙组(±)岁,甲组(±)岁。
性别(男/女)项目:甲组为23/27,乙组为22/28。
入组时2组调查前述资料明细无较大差别,同类对照后P>0.05。
参与方式:均为自愿入组;伦理批准:按照惯例已获得通过。
1.2方法甲组接受常规护理,涉及常规急救、对症护理、用药指导、疾病宣教、紧急救治等。
乙组接受重症护理干预,具体为::(1)呼吸道护理:在急救时通过氧气面罩或者鼻导管为患者提供吸氧处理,救治期间可抬高患者头部约20度,以防呕吐物被误吸而堵塞气道,以维持呼吸道通畅。
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
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急性心衰是临床中常见的重症疾病,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以及休克等症状,该病进展快,对患者危害极大。
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现探析重症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衰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均是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衰患者,共计150例,根据就诊时间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75例),2020年6月-2020年12月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2021年1月-2021年6月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分为重症护理组,实施重症护理干预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实施重症护理后,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及对护理的满意度都有明显改善(详见表2和表3)。
两组数据对比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
结论:重症护理是一种针对重症患者开展的综合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方面,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实施重症护理后,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及对护理的满意度都有明显改善,说明重症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速率,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心衰;重症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护理效果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转变,急性心力衰竭疾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
而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有器质性心血管病变,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1】。
急性心衰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是心肌收缩力降低和心室负荷的增加导致的,该病会引起患者身体器官淤血、水肿甚至缺氧,严重时可致使身体器官功能发生紊乱【2】。
急性心衰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几率非常大,因此要对患者采取必要的急救及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均是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衰患者,共计150例,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合并重度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药禁忌、肝肾功能障碍者。
探讨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
探讨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摘要】:目的:为调查研究急性心力衰竭的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方法:从我院10个月以来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8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每组样本数各4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陪护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重症护理干预疗法,通过统计两组患者在抢救后的心功能指标对比和护理效果对比。
结果:收集各项数据统一比对后,发现重症护理干预在多方面都要优于常规陪护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报告发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重症护理干预的疗法下心功能恢复更快,抢救的成功率更高,死亡率降低。
由此可以看出重症护理干预的优势所在,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功能衰竭重症护理心功能恢复抢救成功率急性心功能衰竭的病情特征一般表现为突发性,病人瞬间感到呼吸困难,伴随剧烈的咳嗽,喉咙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类痰液。
同时病人血压会极速下降,病情发展较快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心原性休克等症状[1]。
所以在面对此类病人的时候需要医护人员特别的注意,由于急性心功能衰竭发病快,所以在发病时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的做好紧急救护措施。
在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接受积极的紧急治疗后再辅助有效的重症护理治疗,这不但能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加快康复速度,还能减轻患者的病痛感,让病患能更舒适的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2]。
以下内容便是实施的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课题为满足实验要求挑选的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我院2019年7月~2020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研究对象共80例,分为两组,每组40例。
所有的患者都经过基础的病例筛查,排除了其他相似病例可能性,确认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对照组:年龄在43岁-72岁,平均为(52.2±9.5)岁。
观察组:年龄在45岁-71岁,平均为(51.7±7.3)岁。
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基础资料,两组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已让患者知晓此次实验过程,并同意参与实,实验基础条件全部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衰病人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16T12:09:46.5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0期作者:石晓华张丽华季伟
[导读] 研究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衰病人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心衰提供参考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16001
摘要:目的:研究重症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衰病人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心衰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急诊治疗后收治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急性心衰病患180例。
对照组90例急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90例急性心衰患者给予综合重症护理。
比较患者在不同干预下的临床效果。
结果:干预后,急性心衰病患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数据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综合重症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较常规护理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性心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急性心衰;重症护理;措施与效果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仅次于癌症等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是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所以急性心衰的发病率趋势明显提高[1]。
急性心衰的发病原因多种,主要是心肌收缩力降低和心室负荷的增加大致,是一种血循环急性淤血综合症。
临床常见的左心衰竭常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是一种危急的重症。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进步与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对护理水平也有了一定要求的提高。
在急性心衰的临床治疗中护理干预措施的质量对临床效果有较大的影响[2]。
本文通过对在我院治疗的180例急性心衰竭患者的不同护理措施效果对比,研究分析重症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就诊的180例急性心衰患者。
将这些急性心衰患者随机组合后分组。
观察组:男患者60例,女患者30例,患者的年龄维持在50-75岁之间,平均(51.93±2.10)岁;对照组:女患者28例,男患者62例,病患的年龄在52-78岁之间,平均为(52.00±1.51)岁。
参与研究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一定的可比性。
排除标准:(1)对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分组治疗方法不能够接受。
(2)不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1)在我院进行诊治经过相关检查被临床医师确诊为心衰的病患。
(2)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都是在患者及家属阅读同意书的条件下自愿的。
(3)没有其他并发症或其他疾病如急性心梗等的单一心衰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每天要对心衰患者的各项体征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
依据心衰患者的心电图情况及每天记录的各项体征根据医嘱给予常规的静脉药物滴注等,当发现患者异常时应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与呼叫医生[3]。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再制定一些详细合理的护理治疗计划。
(1)心理上的护理:医护人员保持镇静与熟练的操作技术,同时多与病人及病人家属多接触进行有效的安抚减轻患者及家属对病情的担心焦虑情绪,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各项检查等的目的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与机制以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病人及家属的配合非常利于疾病的临床治疗[3]。
(2)对疾病的护理: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若该患者存在全身周围血管衰竭就要对该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若患者水电解质失去了平衡,就要对该患者进行双通路用药[4]。
(3)疾病健康教育及日常注意事项的叮嘱:对病患及家属详细讲解诱发心衰竭的因素以及如何让患者避免这些诱发心衰竭的因素。
在饮食方面,要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且不能吃的过饱。
在日常坐姿及体育锻炼方面,端坐或半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对于体育锻炼给予严格的控制,不能过度的运动,过度运动会增加心衰的复发[5]。
1.3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P<0.05。
表1.2组病患对护理满意程度的比较[n(%)]
3讨论
急性心衰竭是发病迅速且症状较严重不需要及时施救的急性心血管疾病。
根据临床统计,急性心衰患者没有获得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干预而发生的死亡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偏远县城等地方时有发生[4]。
对如此重症的疾病我们采取的护理措施对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的影响,通常的护理措施有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和综合的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干预主要是依据临床医生的吩咐进行护理操作,仅是对临床治疗医师治疗的基本配合缺乏对特殊病患的进行合理及时的护理[5]。
而综合护理干预相对于基本护理的不同主要有如下:(1)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评估从而制定周到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2)对心衰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各项检查等的目的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与机制以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病人及家属的配合非常利于疾病的临床治疗[6]。
(3)对心衰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对饮食运动锻炼进行严格的监管[7]。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心衰患者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春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7-669.
[2]刘润华.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抢救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0(22):203.
[3]王丽.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39例急救效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4):130,132.
[4]王伟.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2):118,120.
[5]王聪,万书文,常伟荣.急性左心衰患者50例急救护理的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8):179-180.
[6]杨丽珍,蒲宏伟,郑瑞花,等.优化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2):115-118.
[7]罗冰.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在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4):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