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合集下载

你知道民国时代一块大洋能买什么

你知道民国时代一块大洋能买什么

你知道民国时代一块大洋能买什么吗?民国人见过的钱,可比咱们现代人见过的钱多得多。

说民国人见的钱多,不是指他们富有,而是指他们见过的钱的种类非常多。

身为现代人,除了人民币,还能见到美元、英镑、欧元、港币、马克、卢布、新台币、越南盾……但是再见多识广的现代人,充其量只能见到十几种或者几十种钱。

而在民国,根本不用出国,就能见到上百种钱。

以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人为例,他们能见到印着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袁大头”,能见到印着孙中山头像的银元“孙大头’,能见到印着印着老鹰和蛇的墨西哥银元“鹰洋”、印着不列颠女神的英国银元“站洋”,以及写着“光绪元宝”字样的清末银元“龙洋”,甚至还能见到两广地区铸造的面值为两角或者一角的银元“毫洋”,还有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面值为一元的银元“厂洋”。

除了这些白里透亮叮当作响的银元,在大宗交易如房地产买卖中还能见到五十两一锭或者十两一锭的元宝,在日用品买卖等小额交易中又能见到大量的铜钱。

铜钱又分很多种,有康熙通宝和乾隆通宝,有嘉庆通宝和同治通宝,有面值一文的制钱,也有面值十文和五十文的“大子儿”。

银元、元宝和铜钱都是金属货币,除了这些金属货币,还能见到纸质货币,例如各大钱庄发行的钱票、各大银号发行的银票、南方国民政府发行的“毫洋劵”、北方北洋政府发行的“大洋劵”、交通银行发行的“中交票”、农民银行发行的“新钞劵”、日本正金银行发行的“正金票”、香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票”……再加上当时军阀割据、诸侯林立,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发行的一套货币,从全国各地流入北京的纸币就有几十种!由此可见,民国时代的货币体系实在太混乱了,那时候的货币种类实在是太繁杂了。

但不管多么混乱和繁杂,像“袁大头”、“孙大头”、“龙洋”和“鹰洋”这四种银元,还是可以在种种货币中脱颖而出,可以被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居民所认可,而且不管后来纸币发行量有多大,它们的购买力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动,至始至终都是很“值钱”的货币,至始至终都被买家和卖家所欢迎。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文]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文]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文]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篇一: 中国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

特别以目前热播的不少古装电视剧为极端:其中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只是45两白银。

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

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

2010-2陈明远论文: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2010-2陈明远论文: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陈明远在阅读清朝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文艺作品、文献资料时,我们经常遇到“银两、大洋、银圆、银角子、银毫子、铜元”这些现代早已不再使用的货币名称。

特别是银圆、大洋等。

银圆(或称为大洋、银洋)是满清末年和中华民国前期,流通的主要货币(通货)。

“圆”是白银铸造的扁圆体,而“钞票”则是兑换银圆的凭证即“兑换券”。

以“白银”为基础的货币系统称为“银本位制”。

“银本位币”的购买力从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以前,我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一直是银圆;国产四大银币为“龙洋”“袁币”“孙币”和“船洋”。

到40年代纸币不断贬值,当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将不同年月的钞票的购买力做比较时,往往折合为“标准银圆”换算。

这时银圆仍然在市面上流通,民间有所谓“大头小头、买进卖出”的谚语。

所以,在法币和人民币时代以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时代可以称为“银圆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货币使用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货币制度。

我国在国民党中央政府推行“法币政策”以前,一直采用“银本位”,通行银两、银圆、铜币和银圆兑换券。

银两与银圆皆作为货币的主体。

本文中,对于“银大洋”、“银圆”也就是“银本位”的货币单位,一律写为“圆”;而对于铜元以及后来的纸币、一直到现在人民币的货币单位,则一律写为“元”,以示区别。

本文认为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银圆”的币值在几十年间一直很稳定,而铜元、兑换券和法币、金元券等纸币的“元”,则因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

那么,各时期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的物价来计算。

我们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1银圆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折合2009年人民币6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1918年(民国七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C. G. 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内中100家为汉人、95家为满人。

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5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须收入100银圆,以维持最低生活。

最新-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精品

最新-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精品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口陈明远在阅读清朝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文艺作品、文献资料时,我们经常遇到银两、大洋、银圆、银角子、银毫子、铜元这些现代早已不再使用的货币名称。

特别是银圆、大洋等。

银圆或称为大洋、银洋是满清末年和中华民国前期,流通的主要货币通货。

圆是白银铸造的扁圆体,而钞票则是兑换银圆的凭证即兑换券。

以白银为基础的货币系统称为银本位制。

一、银本位币的购买力从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我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一直是银圆;国产四大银币为龙洋袁币孙币和船洋。

到20世纪40年代纸币不断贬值,当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将不同年月的钞票的购买力做比较时,往往折合为标准银圆换算。

这时银圆仍然在市面上流通,民间有所谓大头小头、买进卖出的谚语。

所以,在法币和人民币时代以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时代可以称为银圆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货币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货币制度。

我国在国民党中央政府推行法币政策以前,一直采用银本位,通行银两、银圆、铜币和银圆兑换券。

银两与银圆皆作为货币的主体。

本文中,对于银大洋…‘银圆也就是银本位的货币单位,一律写为圆;而对于铜元以及后来的纸币、一直到现在人民币的货币单位,则一律写为元,以示区别。

本文认为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银圆的币值在几十年间一直很稳定,而铜元、兑换券和法币、金元券等纸币的元,则因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

那么,各时期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的物价来计算。

我们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银圆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折合2019年人民币6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1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1918年民国七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其中100家为汉族人、95家为满族人。

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五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需收入100银圆,才能维持最低生活。

狄登麦文章中说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

一块银元的购买力价值

一块银元的购买力价值

一块银元的购买力价值一块银元的购买力价值五块银元引起的思考前几天收拾房间,在书架上的一个小盒子里发现了五块银元。

这些银元是十年前外祖父给我的。

据老人家说,还是他的父亲,我的曾外祖父留下的。

也算是几代流传了。

记得当初从外祖父那里得到这五块银元,曾经问过这些银元在民国时代值多少钱。

外祖父回忆说我的曾外祖父1920年代在天津做木工,每月收入总共大概15块大洋(银元)。

当时一块银元可以买30斤米,曾外祖父的收入,可以基本一家五口人的生活。

1920年代,一块银元可以买30斤米。

现在大米2-2.5元/斤,取中间价2.25元计算,30斤大米合67.5元,则二十年代一银元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67.5元人民币。

如果按照10年前的平均米价1.5元/斤计算,一银元的购买力相当于45元2000年人民币。

这个数字,和很多介绍民国经济史的书籍中的推算数字类似,即二十年代1银元相当于40-50元人民币。

但这么计算,真的能准确的度量二十年代的银元购买力价值吗?我感到怀疑。

之所以生怀疑和困惑,主要就在于粮食作为一种人类生活必需品,在不同时代可能存在价格和价值背离的情况,进而影响到了对古代货币购买力价值的估算。

价和银元购买力从民国到现在的100年历史历程中,中国的粮食生产和销售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对粮食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我曾外祖父生活的二十年代,农业生产还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每季粮食平均亩产不足400斤。

粮食的销售很少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基本是随行就市,自由买卖。

当时的米价,大约是0.034银/斤,一块银元可以买米29.4斤。

我的曾外祖父每月收入15元,大约可以买米441斤,能够养活一家五口人。

1949年新中国建政,直到1970年代末以前,中国的农村虽然实行了人民公社的集体化生产方式,但由于技术落后和缺乏资金,现代农业的杂交良种,化肥农药和机械灌溉等重要技术,很难在当时的农村实现普及应用,所以粮食的亩产量和1049年之前并无根本性的差别,还是大约亩产400斤。

民国时期的十块大洋 到底可以买到多少东西呢 有些令人不敢相信

民国时期的十块大洋 到底可以买到多少东西呢 有些令人不敢相信

民国时期的十块大洋到底可以买到
多少东西呢有些令人不敢相信
,作者可以发挥想象力
在民国时期,十块大洋相当于一袋银币,可以买到多种各式各样的东西,如外衣、鞋子,甚至可以去马车旅行、参观景点、报名学习、租房等等,十块大洋的价值非常惊人,让我们惊叹不已。

作为一个民国时期的学生,拥有十块大洋,便能在当时最为流行的书籍之间作
出选择,让人们的知识更加丰富。

由于发明电影的技术的发展,十块大洋也可以在全国的电影院中观赏电影了,因此市民能够放松心情,享受周末影院里优美的音乐和优秀的剧情。

此外,十块大洋还可以用于购买电信设备,以便更好地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或者购买先进的应用程序,让人们更容易获得现代化便利。

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出现期间,十块大洋可以俗儿地说就是“数字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网上购物商品,让人们穿梭在世界各地,享受多种便利的服务。

总而言之,十块大洋在民国时期是有多大的价值,令人瞠目结舌,当我们步入
互联网时代,十块大洋也宣告了巨大的前台佳能,令人们更多地受益。

因此,面对十块大洋,我们不仅仅可以简单��目结舌,而且更应该赞赏它在跨越时间、辉映发展的伟大实力!。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多少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多少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多少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相当现在700多元。

一块壹元的大洋等于七钱二分白银,相当是银一两。

有的人说相当现在700多元。

那时候有100块大洋就算中产阶级了。

鲁迅在北京买套四合院是八百多大洋。

现在的北京一套四合院要上亿了。

民国初期,三块大洋可以买一头耕牛。

扩展资料:
大洋的历史:
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是两、圆并用。

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

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

直至1933年,国民 *** 废两改圆,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圆为单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中国经济。

特别是美国在1934年推出的《购银法案》令国际银价上升,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

1935年,国民 *** 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同时收回银圆。

银圆于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

直至1948年金圆券风暴后,银圆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中华民国 *** 并短暂发行等同于银圆的纸币,称银圆券。

随着中华民国*** 撤出中国大陆,数个月后,银圆及银圆券均在中国大陆进入历史。

银元收藏(晚清民国时期)

银元收藏(晚清民国时期)

最新银元价目表名称售价袁大头 83小头 808年大头 8233年北洋龙 16534年北洋龙 165湖北龙 190广东龙 190四川龙 19022年帆船 8023年帆船 80民国十三年的一元大洋值大约60块RMB左右在去年广州举办的一次收藏拍卖会上,一枚极其珍贵罕见的五角星孙中山头像银元一举拍出了2万元的价格,创下了孙中山头像银元拍卖的超高价位。

与此同时,孙中山头像银元市场价格也是猛涨,特别是上、下五星与错版银元,年增值幅度50%~200%以上,收益可能远胜炒纸黄金。

■特点:版别众多价格差上百倍孙中山头像银元又成为近年来银元收藏的热点。

据了解,孙中山头像银元主要以一元面值的较常见,不过即使重量与币面标价一样,但由于品相与稀有性不一样,其价格少则200元,多则2万元,价格相差上百倍。

造成价格落差如此之大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其品相及版别不同。

据古钱币收藏专家叶晖介绍,同一种银元如果在版别上存在着微小差别,价格可能就有天壤之别。

如同是一元银币,透打版与普通版,价格相差就是整整1倍。

另如五角星版与六角星版,价格相差更是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不止。

而较常见的普通六角星银元每枚价格仅200元左右,两者之间价差达到100倍。

■上、下五角星及错版币:年增值50%~200%“孙中山头像银元”普遍年增值10%以上,而其中最为稀罕珍贵的上、下五角星及错版银元,年增值幅度在50%~200%之间,收益甚至远胜投资纸黄金。

据业内人士透露,投资纸黄金今年上半年收益普遍不高,即使是情况较好的,平均收益也就在15%~30%,但与收藏银元则不一样,如果能淘到货真价实的稀罕货,收益翻番可能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普通六角星银元,1996年、1997年还是40~50元/枚,现在至少200元/枚,年均升值30%左右。

而上、下五角星孙中山头像银元几年前还是600~700元/枚,现在至少是5000~20000元/枚,年升值幅度在50%~200%之间。

小头孙中山开国纪念币600~700元,帆船孙中山700~800元,3月银元普遍上涨了,带磕碰的没600也下不来时下银元逐渐成为收藏界的新宠,特别是民国时期发行的“船洋”银元,价格迅速攀升,现已突破180元大关。

清朝一两银子在古代的购买力

清朝一两银子在古代的购买力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清朝时期的购买力与古代相比有所不同。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和资料,对清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做一定的估计。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清朝时期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不仅受到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的影响,还受到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动的影响。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只能对大致的购买力进行估计。

清朝一两银子是指一个标准的清朝银币重量,它等于37.2克。

在购买力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一两银子可以购买的物品和服务的价值,来估算其购买力。

首先,我们可以比较一两银子的价值与当时的薪水水平。

根据历史记录,清朝时期普通百姓的薪水一般为每年几两白银。

这意味着一两银子相当于几个月的薪水。

而在清朝时期,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他们的主要支出是粮食和布料。

根据当时的历史记录,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两到两两的大米或小麦。

而一匹普通的布料的价格大约为十多两银子,所以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匹布料,用来制作衣服。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一两银子与当时的房屋价格,来估算其购买力。

清朝时期,人们大多住在砖木结构的房屋里,一两银子可以租到一个月的普通住宅,也可以购买一间不太大的住宅。

此外,清朝时期的物价还受到了政府的调控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如京城北京,由于官府和富商的竞价,物价水平相对较高。

而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商业中心,如上海、广州等地,物价也相对较高。

相反,在一些边远山区,物价相对较低。

由于清朝时期的通货膨胀和商品价格波动,一两银子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的购买力会有所差异。

而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来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也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一两银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足以满足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用。

综上所述,清朝一两银子在古代的购买力是相当可观的。

尽管我们无法准确地估计其购买力的具体数值,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当时的薪水水平、粮食价格、房屋租金等因素,大致了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

清朝一两银子可以购买到几个月的薪水,大约可以购买两两的粮食或两匹布料,还可以租到一个月的房屋。

一个大洋当时相当于多少钱

一个大洋当时相当于多少钱

一个大洋当时相当于多少钱
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是民国时候的一种银币,当时的面值为1元。

但当时的“一元”并不是今天的“一元”。

据说,当时的一个袁大头能够购买500个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2个袁大头就够了。

由于大洋本身属于一种银币,因此,在收藏市场中,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成为众多收藏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20多个省市成立了专门研究中国钱币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或研究所,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物所就设立了专门的藏品征集部门。

另外,一些专业的藏友也开始从国外收购相关实物以作为自己藏品的组成部分。

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守家一般在700-720之间,民国八年的市存量少,市价约1800元。

•扩展资料
大洋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

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属印支坐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奥匈帝国“大奶妈”、(清朝)各种龙洋、(民国)大头、小头、船洋、汉
版等,甚至荷兰的2.5盾、法国/比利时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个规格的都可以认为是大洋(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放任银币自由铸造、流通的结果)。

银圆的购买力资料

银圆的购买力资料

1920-1926年间,在上海的大米价格为每市石(160市斤)9.5银圆,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 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币4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币48—55元。
1927-1936年间,在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60市斤)10.2银圆,也就是每斤大米6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币3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币36—40元。
银圆的购买力资料1:
20世纪头30年以银圆为本币(1根金条为10两,1两黄金相当于大约100银圆,1银圆大约等于0.7两白银)
从1912年到1936年24年间,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升降平缓、浮动不算大。
蔡元培和鲁迅所活动的时代,主要在这24年之间,中国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银圆,而不是后来的纸币;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银圆时代”。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20年代初,市场上通用的货币以银圆、铜钱为多,而纸币(国币或兑换券)信誉不佳,还并未成为正宗。
20世纪头30年(1900-1930),以银圆为本币(银本位)的币值是比较坚挺的,没有此后40年代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和“金圆券”那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因此可以对银圆的实际购买力有相对稳定的描写。
现在(2002年)北京的猪肉每斤价格是5元到7元之间。当然,货币购买力不应仅仅以猪肉一项的价格来计算,而应以多项生活用品的综合比价来计算。可见,陈明远估算民国初年(1912—1919年)的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50元,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当时北京市的物价比上海低廉10—20%左右

民国一块大洋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民国一块大洋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民国一块大洋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民国一元大洋等于现在的人民币600元以上。

民国初期的一银元比较的“值钱”,后期逐渐贬值。

而且内地和沿江沿海的银元购买力和兑换铜钱的比例也不同。

这里主要说1930年以前的,民国货币比较稳定的阶段。

每个银元用白银7钱3分铸成。

银元下面,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角子”;第二级是“铜元”。

这两种辅币,还不是十进制的,而是跟着银、铜的价格浮动而定,一银元可以兑换120-140枚铜板(根据各省不同比例),铜板面值为10文。

按照目前银价3.6元/克的价格,7钱3分的白银大约是36.5克,一银元本身的价值约等于现在的人民币131元。

但袁大头的价值肯定不止于白银材料本身。

算粮食价格是最准的。

据资料统计,1920-1925年期间,上海一银圆大约可以买18斤大米,或者7斤猪肉。

如今的水稻,亩产1300斤往上,除非地不行,猪也是长得飞快,几个月就能长到一二百斤。

在民国时期,水稻亩产才两三百斤,猪更是可怜,人都吃不上饭,一般的猪喂一年也就长到三五十斤。

而古代人哪里吃得起猪肉,不饿肚子就烧高香了,民国时期一个人一年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饿肚子,现在人每年吃一二百斤粮食就了不起了。

这样一算,水稻产量比现在低四倍,吃的粮食要比现在多2.5倍。

刚才算的18斤大米54元,乘以6.5倍,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51元。

这是粮食按成本估计的银圆价值,如果在加上加工设备落后,交通不方便,纳粮等因素,保守估计一元大洋等于现在的人民币600元以上。

民国时期的“一万大洋”,到底有多少购买力?可折算多少人民币?

民国时期的“一万大洋”,到底有多少购买力?可折算多少人民币?

民国时期的“一万大洋”,到底有多少购买力?可折算多少人民币?前言民国背景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主人公手拿流通货币的画面,这可不是以往的银元,而是一块圆形货币。

图|“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1910年,清朝灭亡后,中国历史开始走向近代,北洋军阀并没有继续采取银两作流通货币的路子,而是采取了一种新的货币单位:银圆,这种钱币也称为袁大头,大洋。

在那个年代,偏僻地区一个工人起早贪黑,食不果腹地奋斗一个月,最多也只能拿到30枚,价值不及大洋的铜钱,而一块大洋就足够他们一家人好好吃上一顿饭了。

一块货币,就拥有三个名字,想必也拥有着意想不到的故事?至于对于“一万大洋”的概念,现代人民也有着不同的疑问。

民国时,它们究竟具有多少购买力?放到现在价值又怎样呢?一、大洋与小洋其实,大洋的全称叫做“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也就是说一面为袁世凯侧面象,一面为禾稻的银圆。

这么看来,“袁大头”名称的由来某方面也有此原因,人民因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历史名声不佳,加上大洋上面他硕大的头部。

这比较不雅的名称不就来了?但事情并非完全如此,具体的原因还得从清朝尚存的时期说起。

清朝后期,中国市场流入了大量的外国货币,思想和教育的落后,老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图|民国银元手中虽拿下了外国人的货币,却完全不知晓是哪个国家的,是什么货币单位?图案是什么意思?老百姓不管别的,只知道这就是钱,是能用出去的。

为了能够有效区分,他们都根据钱币币面图案,取个别名,以此来方便货物买卖。

不光如此,清政府中文臣为皇帝起草文件,也同样用此方法,在此我们举个例子:道光九年十二月,皇帝所颁上谕中写道:“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陆行使……”文件中所写的大髻、小髻指的就是西班牙银币,别称的由来也特别有意思,因为查理第三和查理第四的人头像发髻皆较大,根据图案,民间遂俗称为“大髻”,其小者则俗称“小髻”;而蝙蝠指墨西哥自由独立银币,即鹰洋,别称由来原因也同上。

大清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银币以3200万天价成交!

大清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一两银币以3200万天价成交!

⼤清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两银币以3200万天价成交!2017-12-29⼤清银币中光绪元宝银币是铸造最多的银币,今天⼩编就和⼤家⼀起来看看这些具有极⾼历史价值的光绪元宝银币。

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

由湖北两⼴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

共有⼗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上缘镌写省名。

光绪元宝是指晚清光绪⼆⼗三年到三⼗⼀年(1897—1905)机制“光绪元宝”银币系列以及宣统元年机制的“宣统元宝”两种银辅币.光绪元宝是⼤清光绪年流通⼤⾯值货币之⾸,是我国⾸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定历史意义。

光绪元宝中,价值最⾼的就是⼴东省造的双龙寿字币:库平重⼀两。

“光绪元宝”当时共⼗九个省局铸造。

除中央户部,地⽅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上缘镌写省名。

计有:1户部;2北洋;12湖北;7江南;15河南; 11湖南;14江西;9⼭东;8⼴东;5清江;6浙江;13四川; 10福建;17安徽;3吉林;4奉天;18⼴西;19新疆;20⿊龙江。

铸相彰显⽅正圆矩,平坦地章,字廓深竣清晰,穿轮⼲净。

清钱铸相特⾊鲜明。

如此精整铸相,清晰廓线。

因流传数量极少,现在以是收藏家们青睐的对象,具有很⾼的收藏价值。

各类光绪元宝成交价都不⼀样,最⾼是光绪元宝户部库平⼀两银币,3200万成交,银币最⾼价是⼴东省造库平⼀两双龙寿字币380万,其他有⼏⼗万到三百万左右价位不等。

此枚藏品为户部光绪元宝每元当制钱⼆⼗⽂,重:10.6g直径:3.3cm,钱币正⾯中央珠圈内镌满汉⽂“光绪元宝”四字,圈外上端镌“户部”,下端镌“当制钱⼆⼗⽂”,钱币背⾯中央镌⼀个新版龙图,上端镌英⽂“户部”,下端镌英⽂“20CASH”。

其⾊泽⾃然,不论是⽂字还是图案,都显得⾃然细腻,深浅合适,值得收藏!⽣涯完好,钱⽂、轮廓的清晰⽔平好,具有很⾼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光绪元宝是⼤众收藏品,收藏者有⼀定数量,前期国内各区域都有实⼒型买家介⼊光绪元宝板块,在⼀定程度上控制了市场供货量,导致其价格快速⾛⾼。

历史趣闻30年代一块袁大头能有多少购买力?

历史趣闻30年代一块袁大头能有多少购买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30年代一块袁大头能有多少购买力?导语:大洋即银元,又名袁大头,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

那如今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小编为大家参照历史上的大洋即银元,又名袁大头,旧时使用的银质硬币,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

那如今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小编为大家参照历史上的物价来计算计算。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

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

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据材料引见,清末与民国初期,五个银圆(亦作银元,也就是现大洋)能够买一头大水牛,一个银圆能够买一担米;民国后期一个银圆是一担谷。

一个银圆等于0.80到0.90两银子,假如用这个价钱等效如今的实物价钱的话,一两银子的价值应该在100元以上;以民国初期算,大约值250元左右。

一个银圆由于有“火耗”能够看做是一两银子——当时制银局就是那么规则的。

当然,还能够用当时的薪水程度作为局部佐证:例如民国初期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做教授时月薪是300大洋,相当于如今至少3万元;普通的工人工资当时是5~10个大洋;蔡锷将军(云南总督月薪65个大洋);毛泽东做北大图书管理员月薪5个大洋(可能还有其它生活待遇)。

而在宋朝,小牢子(牢房小吏)的月俸是2俩银子(工资是很低,但有“吃送”,所以愿意做这等小吏的人大有人在);其它一些有品级的官员是以谷米计算薪水的;可见,一两银子的当时购置力大约相当于如今的100元以上,普通难以超越200元。

生活常识分享。

明代的物价和白银购买力

明代的物价和白银购买力

明代的物价和白银购买力明代的白银以锭为主,就是俗称的元宝,大元宝是五十两一锭,普通小元宝是五两一锭。

白银性软,使用时,拿钢剪或凿子凿下一块,用戥子来秤。

如《金瓶梅》第十四回中,李瓶儿往西门庆家转移财产,开出箱子,“搬出六十锭大元宝,共计三千两,教西门庆收取寻人情,上下使用”,这里就是五十两一锭的大元宝。

第七十一回中,何千户要买夏提刑的住宅,所费一千二百两银子用二十四锭大元宝来付,也是这种五十两的元宝。

但实际上,银子的成色并不都相同。

比如第一回中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大家兑钱请客,交来的三分、五分散碎银子中,有的是红的、有的是黄的,说明成色很差。

《金瓶梅》的武松打虎一节,知县给的赏钱是五十两银子,而在《水浒传》的相关章节中,武松得到的赏钱是一千贯。

且不说一千贯钞票值多少银子,从币制上就能印证出二者写作年代的不同,实际上与专家的考证暗合,即《水浒传》是元末明初,而《金瓶梅》全用白银,明显是明朝中后期。

我们看看当时的银价、米价。

因为大米从明代到现代都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虽然时代不同、技术不同、产量不同,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没有改变,最能反映每一时代的物价指数,而米价的变动也最能影响其他产品的价格。

明洪武年间,以宝钞一贯折米一石,到永乐元年(1403年)改为十贯折米一石,洪熙元年(1425年)加为二十五贯一石米,五十年间米价涨了二十五倍。

而洪武九年钞一贯或银一两折米一石,到三十年白银一两可折米四石;钞票却要二贯五百文折米一石。

到宣德八年(1433年),民间已不用钞,专用金银,白银一两值钞百贯,等于洪武九年的一百倍。

英宗即位后(1436年),取消用银禁令,宝钞的购买力更是逐年下跌,到景泰三年(1452年),五百贯钞仅值银一两。

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五千贯钞折银一两,宝钞实际上已没有任何意义。

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一《银价米价》条中载:“明时京师钱价,纹银一两率易黄钱六百,崇祯末,贵至二千四百。

顺治新钱初行时,以七文作一分,一千文作纹银一两四钱,后不能行,改为一厘,渐减至每百五分。

古代银子的消费能力

古代银子的消费能力

在古代,银子的消费能力因时代、地区和社会阶层而异。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银子的消费能力的信息:
货币价值:在古代,银子的价值往往比铜钱高,通常作为高级货币使用。

在明朝时期,1两银子相当于1000文铜钱,而在清朝时期,1两银子相当于1500文铜钱。

购买力:由于银子的价值较高,通常被用于购买高档商品或服务。

例如,在明清时期,1两银子可以购买大约100斤大米,相当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个月的口粮。

交易媒介:尽管银子的价值高昂,但它仍然被用作交易媒介。

例如,在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将一定量的银子制成铜钱大小的形状,方便携带和交易。

贵重金属:在古代,银子被视为一种贵重金属,常被用于制作高档工艺品、首饰等。

此外,一些贵族和富人也会用银质餐具或银质器皿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对银子的消费能力有所不同。

在一些地区,银子的使用可能比较普遍,而在其他地区则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其他货币或以物易物。

此外,社会阶层也会影响银子的消费能力,例如富人可能会用银质餐具或银质器皿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而穷人则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铜钱或其他更便宜的物品进行交易。

总之,古代银子的消费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时代、地区、社会阶层等。

因此,要了解古代银子的消费能力,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历史上的一块银圆到底有多大的购买力?换算过来让人吃惊

历史上的一块银圆到底有多大的购买力?换算过来让人吃惊
在1872年,每旧石白米需要2.7银圆,很多人认为一石等于100市斤,这在当时是错误的,如果这样算的话,这就成了一个笑话,其实当时,一旧石等于10斗,等于160旧斤,等于177.7市斤,这样算下来的话,当时每斤白米就有1.5分银圆,而这时期的一块银圆折合下来就等于1995年的人民币100多元。
对于1995年100元钱的购买力,我想大家还是知道的,所以从这,我们也是能够看出这一块银圆的购买力有多强。
但是银圆随着时间也是发生了变化,在1901年的时候,米价变成了每旧石4银圆,换算下来就是每斤2.2分钱,所以当时的一块银圆相当于1995年70元人民币,银圆的价格相对来说也是有所贬值。
所以当时,一块银圆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的,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便可以吃一顿涮羊肉,如果看报纸的话,一块银圆可以订阅一整个月的报纸,从此,我们也是可以看出一块银圆的购买能力。
历史上的一块银圆到底有多大的购买力?换算过来让人吃惊
大家好,又到了多多和大家扯淡的时间了,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历史上一块银圆的购买力,在很多抗日的电影或是电视剧中,大家应该都有看到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身影,虽然能够看到里面的人使用,但是对于银圆的价值似乎也是很模糊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对于货币的价值,最好的衡量对象就是货物,所以米是很重要的一种货物,那么在当时,一块银圆可以买到多少大米呢?
但是有一点不得不说,当时,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很多,而城市的物价也是比乡镇要高很多。
所以各个地方的对于银圆的购买力也是有所差别,我想这么说,大家应该能够明白,在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到底有多么恐怖了吧。

600年来一元钱的购买力演进(长知识了!)

600年来一元钱的购买力演进(长知识了!)

600年来一元钱的购买力演进(长知识了!)你说,在地上如果你看到一块钱,你会捡吗?身边的朋友很多都说:不会。

难道一块钱已经沦落成这样了吗?当年它可是灰常的风光呢~~ 晚明时期从比较近的明清开始说吧,那时候还在讲“一两银子”,城里的普通人月薪才只是一两~他可以买二百来斤大米,简直划算,一两银子完全够一个月的吃喝拉撒。

怪不得土豪宋江给李逵十两银子,李逵乐的屁颠颠的~清初到了清初,一两银子还是很值钱的。

康熙年间的《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刘姥姥看到贾府吃一顿螃蟹就要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可以说,一两银子还是能管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真还是很风光的…清末在晚晴的时候,中国人出口了无数的丝绸和茶叶,美洲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在中国的白银就不像前朝那么值钱的夸张了。

《儒林外史》里就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张乡绅听说范进中了举人,立刻来拜访,还说:“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

”那时候交个朋友送个礼就可以拿出五十两银子!银子可以贬值,这个可是真的“土豪”。

民国初年明清过后,最主要流通的货币就变成了一块银元。

在1912年的北京,一块银元不仅可以买上几十斤大米,还可以请上四五个小伙伴去东来顺搓一顿火锅呢!揣着一块钱就去老字号火锅店,你敢信建国初在建国前夕的1949年,一元已经长成酱婶儿了:一元钱和“一块现大洋”已经拉开了距离…在1950年的时候最高出现过五万元的钞票,感觉拿到手真是富有啊~~60年代60年代的冰棒是3分钱,烧饼3分钱,油条也大概是3分钱,小学一年级一学期学费8毛钱就够!第三代人民币的一元钱,可以买几十斤的大米,要么是十二斤的大闸蟹!十二斤……!90年代到了九十年代,一元钱还可以让一个小学生吃饱饱,每天萌萌哒~九十年代一元钱吃一顿中餐还是很常见的~那时候,口袋里揣着一元钱,就可以幸福的去小卖部去买大大卷、小浣熊、无花果And So On…感觉一元钱真的是幸福的代名词,一元=巨款=好吃的=幸福那时候的一元钱,还是长成酱紫的:今天,一元钱已经变了很多了吗?现在的一元钱背后已经是杭州西湖了难道只是长相变了吗?一元钱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了!它们已经被人塞到家里的各个角落,沙发里、窗台上、枕头边、桌子上随便一摆……。

清末白银和银圆的购买力

清末白银和银圆的购买力

清末白银和银圆的购买力清末白银和银圆的购买力1872年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合1995年人民币140元,合2009年人民币280元;一两白银约合14银圆,所以,一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合2009年人民币200元;一枚铜元约合1995年人民币1元,合2009年人民币2元。

1901年一两白银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合2009年人民币200元;一银圆约合1995年70元,合2009年140元;一枚铜元约合1995年7角,合2009年1元4角。

1911年一两白银约合1995年人民币70元,合2009年人民币140元;一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50元,合2009年人民币150元;一枚铜元约合1995年5角,合2009年人民币1元。

清末及民国前期银圆的购买力由北京(北平)、华北天津、上海、华南广州等城市1912—1938年的“物价指数”统计表,和“银圆购买力”的数据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若以1936年标准银圆购买力为基数——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合2009年人民币60元,那么,北京、华北天津、上海、华南广州在这一历史时期内,1银圆的购买力大致合2009年人民币——北京华北天津上海华南广州平均1972年左右200元200元200元—200元1901年左右146元146元——146元1912年左右100元100元88元100元96元1920年左右88元76元702元76元78元1926年左右76元68元67元60元68元1930年左右—58元58元58元58元1936年左右60元60元60元60元60元这个结果,跟拙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提出的数据基本符合,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

即——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1银圆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折合2009年人民币6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1911—1919年“一圆”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40—50元,2009年人民币80—100元;1920—1925年“一圆”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35— 40元,2009年人民币70—80元;1926—1936年“一圆”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2009年人民币60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导读:本文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口陈明远
在阅读清朝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文艺作品、文献资料时,我们经常遇到“银两、大洋、银圆、银角子、银毫子、铜元”这些现代早已不再使用的货币名称。

特别是银圆、大洋等。

银圆(或称为大洋、银洋)是满清末年和中华民国前期,流通的主要货币(通货)。

“圆”是白银铸造的扁圆体,而“钞票”则是兑换银圆的凭证即“兑换券”。

以“白银”为基础的货币系统称为“银本位制”。

一、“银本位币”的购买力
从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我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一直是银圆;国产四大银币为“龙洋”“袁币”“孙币”和“船洋”。

到20世纪40年代纸币不断贬值,当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将不同年月的钞票的购买力做比较时,往往折合为“标准银圆”换算。

这时银圆仍然在市面上流通,民间有所谓“大头小头、买进卖出”的谚语。

所以,在法币和人民币时代以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时代可以称为“银圆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货币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形成了多元货币制度。

我国在国民党中央政府推行“法币政策”以前,一直采用“银本位”,通行银两、银圆、铜币和银圆兑换券。

银两与银圆皆作为货币的主体。

本文中,对于“银大洋…‘银圆”也就是“银本位”的货币单位,一律写为“圆”;而对于铜元以及后来的纸币、一直到现在人民币的货币单位,则一律写为“元”,以示区别。

本文认为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银圆”的币值在几十年间一直很稳定,而铜元、兑换券和法币、金元券等纸币的“元”,则因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

那么,各时期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的物价来计算。

我们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1936年)的l银圆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折合2009年人民币60元,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

1.1900-1926年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
1918年(民国七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C.G.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其中100家为汉族人、95家为满族人。

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五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需收入100银圆,才能维持最低生活。

狄登麦文章中说:“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

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

”这100银圆就是当时每个五口之家一年
的最低生活费。

据史料分析,20世纪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圆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

又,按照《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20年代初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父母加两三个孩子,或老少三代)每年伙食费132.4圆,也即每月11圆就可以维持了。

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为每月收入10圆之下。

又根据孟天培、甘布尔关于1900-1924年北京物价、工钱及生活程度的调查,1924年的生活费比1918年的生活费(以1913年为计算标准)高出23%以上,1924年底到1926年又涨价,北京市民每家每年最低生活费达到125-150银圆。

这二十五年之间物价指数的变化如下(以1912年即中华民国初年为100)——
可见,1912年至1919年之间,北京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

然而到了20年代,北京市生活费用不断上升,到1925-1926年,上升了三分之一以上。

这就是说,在1925-1926年间北京市的银圆1圆,平均购买力只能相当于1912年的7角左右,或1901年银圆购买力的5角左右。

1922年戴乐仁教授及麦龙尔受“华洋义赈会”的委托,调查所得结果,中国华北一个五口之家,最低生活费是每年150银圆(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6640元),即每月12圆5角(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553元)。

1923年(民国十二年)清华学校和燕京大学对于北京西郊成府
村的抽样调查(共计调查91家),查出这91家的每年实际用度平均为135银圆,即每月10圆2角。

1924年(民国十三年)李景汉和甘布尔对于北京市的抽样调查,北京贫民五口之家每月用费平均14圆2角5分,每年平均171银圆(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6780元)。

同在1924年(民国十三年)陈达在清华学校对于人力车夫的调查,平均每个车夫自己每月花费5圆7角3分(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227元),计每年68圆7角6分(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2726元)。

而他养家的生活费每月11圆6角2分,每年平均135圆8角4分。

根据1927-1929年的调查材料,当时北京的手工业者、木匠、人力车夫等,每个家庭每年消费约200圆,合每月17圆(合1995年人民币600元)左右。

2.华北、天津历年的银圆购买力(以1912年购买力为100)
根据银行学会编印《民国经济史》、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王廷谦编《我国近70年物价史料》和《中国物价史》的数据,以及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制的《华北地区批发物价指数表》,又根据《国内主要城市历年来的批发物价指数的比较》,综合计算得到:民国以后华北、天津地区历年的银圆购买力(跟1912年标准的l银圆相比)涨落幅度如下:
3.1912-1940年上海物价水平和1930年的基本生活费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在上海使用银圆和国币(国家指定的几大银行发行的纸币)。

十几年间,银圆币值基本上是坚挺的,日用品物价
基本上是稳定的,没有出现后来40年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