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建筑设计

合集下载

非线性建筑设计

非线性建筑设计
新的建筑设计方法以现象学思想为基础即重视人的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所指向的外部事物也就是重视日常生活世界建筑设计的起点关注场所及场所精神建筑设计成为对建筑自身内在性能的研究以及对影响人们生活的周边的地形风景气候文化传统经济条件建造手段等各种环境现象的分析过程建筑的形体是这一分析研究过程的结果建筑的躯壳成为把人们的活动与周边结合的物质媒介这样便把建筑锚固在场所中人建筑及场所形成协调的生命体
3) 色的进一步延续。 ■
tecture theory and phenomenology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paper expatiates on the method for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example of students’ work. KEY WORDS/ Non-liner 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 design thought, Method for non-liner architecture design
注释 1)Necdet Teymu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s- sue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policy,1992. 38 2)常青.同济建筑教育的新动向. 时代建筑,2004(6) 3)吴志强. 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 代建筑,2004(6)
一、非线性建筑 人们往往忽视最普通的自然现象,比 如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非规则的形状便是 一例。 无论植物、 生物还是动物, 包括人本 身在内,其形状没有一个是规则状的。但 是, 在人类世界中, 人造物大部分却都是规 则规范的几何形体, 建筑更是如此。 原因之 一可能与人类坚信欧几里德几何理论有关, 原因之二也许因为人类生产能力有限,技 术条件不够, 因而, 依靠仅有的生产技术能 力只能制造出简单标准的人造物体。 20 世纪中叶开始, 非线性科学理论的 不断发明, 突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的束缚, 人们对欧几里德几何体系产生了怀疑,影 响到人类产品制造业,则表现为产品形态 的非标准化。 模糊理论、 混沌学、 耗散结构 理论、 涌现理论、 非标准数学分析等理论的 建立,给人们展现了远离平衡态下的动态 的稳定化有序结构;揭示了自然界丰富的 复杂性潜力;清除了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 立, 表现了时空统一共呈的状态 ; 歌颂了高 度的连续性与流动性。建筑物也象其它人 造物一样受这些新的科学理论的影响,开 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 线性的发展道路, 可以推测, 其目标将是向 着接近自然万物的方向。 非线性建筑已经诞生,并在世界各地 蔓延, 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 展现了人类 更自由和睦的未来。正象建筑评论家查尔 斯・詹克斯上世纪末所预言的那样, “非线 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 个千年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 ” 非线性建筑是一种连续流动状的形体, 这种形体作为结果来自于对建筑性能及周 边环境因素的分析,建筑的设计过程即是 对各种影响建筑因素的研究,并通过提练 和综合,将各种影响因子从概念发展到形 象, 作为建筑的最终形体, 由于影响的因素 是复杂的, 建筑的形体也必然是不规则的。

非线性建筑设计分析

非线性建筑设计分析

非线性建筑设计分析摘要:在设计非线性建筑的过程中,立面设计通常与它的性能与邏辑的结合会形成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对非线性设计产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怎样处理这种冲突,并利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理,是非线性建筑设计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问题。

文章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非线性;建筑设计;研究Keywords:non-linear;architecturaldesign;research0 引言作为一门前沿的科学理论,建筑的非线性设计理念不断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并将变成目前信息社会的主要象征。

建筑非线性设计方式在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中进行了相应的使用,并且可以有效塑造特色城市的空间。

1 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介绍2 当代非线性建筑的形态特征当代建筑形式的改变和复杂性科学、计算机技术、拓扑、几何、生物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反映在经历了后现代建筑与解构主义建筑和当代建筑之间的差异,当代建筑不断追求一个新的联合,也就是异质元素的联合,使其能够处于过渡状态。

所以,对于当代概念性的非线性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无定形来进行。

目前,站在非线性建设设计的角度来看,建筑形态更多的是设计的产物,它并非设计的目的,设计的焦点从形式的形成原则转向过程的操作。

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将并置、拼贴、组合等设方式转变为新的操作逻辑,例如:透明、平滑等。

这一部分的操作本质更倾向于和物质的体量进行分离,溶解其形式,通过弱化整体来完成形式的分解,与此同时,通过连接复杂的组织系统来实现整体统一。

对于这一点,西方建筑师在最近几年的理论和实践中获得了验证。

他们强调形式的扭曲和模糊,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效果,利用不同的建筑元素进行有效结合;与此同时,这样的形式和有机建筑、表现主义各不相同,它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形式,而是可以对外部环境、功能和技术做出最直接的反应,还能让其他的参考框架被引入进来促进形式的发展,特别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几何形式,如拓扑,其最终形式往往是各种因素操作的结果。

试论非线性建筑设计

试论非线性建筑设计
2 0 1 3年 7月
■ 韧 国 蒜 糯
规 划 与 设 计
试论非线性建筑设计
程 曹 云
( 中国美术学 院风景建筑设计研 究院 摘 浙江 杭州 3 1 0 0 0 0 ) 要: 非 线性 建筑是 当前建筑 学发展 的趋势 , 非线性建筑将在复杂科 学的引导下 , 成为 下一个千年一场重要的运动 , 非线性 建筑摆脱 了传统 了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构型 , 去 中心化和无规 则性是其重要表现特征 。 关键词 : 非线性 建筑; 去 中心化 ; 理念 中图分类号 : T U 2 0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3 — 0 0 3 8 ( 2 0 1 3 ) 2 0 — 0 0 1 7 — 0 2 后来就逐渐摆脱 了, 他充分 的掌握 了混凝 土的性质 , 作品趋 向于
引 言
其风格逐渐用几何性的平面取代 了规规矩矩 人 们 往 往 忽 视 了最 普通 的 自然 现 象 , 比 如 自然 界 中 的 万 物 柯 比意式 的雕塑感, 蜕变 出雕塑 的造型 。其代表 作秀美美术馆 明显 的显示 都是非规则 的形状便是 。在 中国传统建筑 文化 中, 一 向都善于营 的方盒子 , 以及 造一种与 自然 和谐 、 寄情 与山水的氛围 。在传统 的赏梅 文化 中, 了贝聿铭先生对空间的驾驭 能力和对建筑材料 的熟练运用 , 而无法实 文人更是 以曲为美,但是传统 的建筑却是 以对称 性和规则性 为 与 自然融合 的理念。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 限制 、 。但 常常又 由于有 了限制, 优秀的创造才得 以体现 , 美秀 美, 如北 京城 的设计就是沿着 中轴线 两边对称 , 极富线条感 , 规 现初衷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 规矩矩 , 方方正正 的。在西方 的传统建筑也是局限于欧几里得几 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 , 可 以说是被约束 下的杰作 , 在 制约 中, 我们 看到了贝 何平面 图形, 这跟 那个时代 的理念 有关 , 2 0世纪 中叶开始 , 非线 想象的建筑, 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 、 棱形等玻璃 的屋 性科学理论便 开始提 出了, 突破 了人们对线 性科学 的舒服 , 人们 顶 、 其 实那都是天窗 , 一但进入 内部, 明亮舒展的空间超 过人 们的 开始对欧几里得几何体 系提 出了质疑。非线性理 论的提出给人 整个 建筑 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 , 入 口在一层 , 进 正门 们的生活生产理念带来 了巨大的变化,工业产 品设计 开始走 向 预想。 天窗错综 复杂 的多面多角度 的组合 , 成为你对这 非标准化 , 更倾 向于 个性化 , 产 品只有设计 出 自己的个 性 , 才会 之后仰首看去 , 而 室内 吸引人们 的眼球 , 人们才会引起 购买欲望。9 0年代 , 非线性建筑 个美术馆 的重要记忆 。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 , 这 概念 开始兴起 , 并逐渐 的付诸于时 间, 非线性建筑主要是 电子计 的壁面与地面 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 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 与贝聿铭 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 的材料一样。 从另一方面 算机 的飞速发展 , 利用 电子计算机强大 的数据处 理能力、 图解系 这方面也满足 了小 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 的建筑和环 统 的分析 能力 , 并生成 建筑形体 , 选 择多样 结果 , 经过不断 的修 来说, 改, 最后用数控机床加 工成模 型, 在按 照模 型去施工 。这就 是非 境享 受 的愿 望 。

非线性建筑的低技术设计方法

非线性建筑的低技术设计方法

非线性建筑的低技术设计方法摘要:本文介绍非线性建筑建造过程中设计表达的整体描述,讨论的是如何从方案创意到建造图纸表达的过程。

关键词:非线性建筑、低技术设计方法、手工、表皮非线性建筑的方案设计充满创意,超越了欧几里德几何学的框架,让人有不可思议的感觉。

非线性建筑造型创意办法很多,通过与复杂性科学相结合,建筑方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的构思理念进行。

但是,面对不同于传统线性建筑的非线性的外形,如何用图面表达出来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难题。

我们现在见到的如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均大量的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运用编程等手法将非线性建筑形体呈现出来。

接着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虚拟剖切,得到各种施工用的图纸。

这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具有尖端性和高科技性。

我们身边的大量的普通建筑,或者投资规模小的建筑是无法做到的。

那有没有可能采用低技术的设计手段设计出非线性建筑,并将其付诸于实施呢?本文即是试图探讨相关的问题。

1、非信息技术的传统手工方式在计算机带来的信息革命到来前,建筑师的工作手段就是草图、模型和二维图纸,而绘图的工具就是普通的尺规和图板。

而在这样原始的条件下,那些被称为风格派、自然主义、神秘主义的建筑师照样设计出很多非线性建筑。

这些建筑采用的设计流程现在看来很原始,一般是先绘制草图,在此基础上制作草模,接着对模型进行不断的深入推敲,确定最终的形态,最后在模型的辅助下进行二维图纸的绘制。

由于手工绘图的局限性,在绘制的过程中只能是确定一些关键点的坐标信息,采用曲线板等方式放样绘图,这样就造成图纸绘制不精确,很多问题很难在图纸上发现出来。

由于图纸的不精确,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只能靠对施工现场的控制,施工完成后的建筑形态是否完美取决于建筑师的现场控制和建筑工人手艺的高低。

而有些时候,由于建筑的非线性形态过于复杂,无法用图纸表达,就只能靠大尺寸模型和现场施工控制了。

门德尔松的爱因斯坦天文台被称为德国风格派的代表。

这个流派反对写实,主张用抽象形式强烈地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感受。

非线性建筑设计

非线性建筑设计

非线性建筑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传统线性建筑设计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非线性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为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本文将从非线性建筑设计的定义和特点、设计原则及实际应用案例等方面,探讨非线性建筑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一、非线性建筑设计的定义和特点非线性建筑是指形态复杂、不具备线性构成关系的建筑。

这类建筑通常具有自由形态、空间多变、结构混沌等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非线性建筑设计注重形态与结构的有机融合,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非线性建筑的设计原则1、材料选择:非线性建筑设计在材料选择上,注重材料本身的特性,如自重、强度、耐久性等。

同时,还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实现最佳的结构效果。

2、结构设计:非线性建筑强调结构的有机性和复杂性,注重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受力、传力路径和稳定性等因素,以实现建筑与结构的完美融合。

3、空间设计: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空间设计是核心要素之一。

设计师需空间的变化、流动和视觉效果,通过不同空间元素的组合与穿插,创造出丰富多变、流动开放的空间体验。

三、非线性建筑的应用案例1、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该博物馆运用非线性建筑设计的经典之作,通过悬臂式结构、金属钛板外墙等设计手法,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动态、流畅的视觉效果。

2、法国诺曼底住房:这栋建筑采用非线性设计理念,将曲线形态融入住宅设计中,使建筑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同时,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其具有出色的抗震性能。

3、中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该机场航站楼运用非线性建筑设计,将自然景观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突出空间感和层次感。

非线性形态的航站楼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乘机体验。

四、总结归纳非线性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已在国内外众多优秀建筑作品中得到应用与展现。

非线性建筑设计分析

非线性建筑设计分析

非线性建筑设计分析摘要:非线性设计就是将偏向于感性的建筑设计思维转变为更加理性的设计思维,将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更倾向于专注建筑形式的实现结果,转变为专注设计过程的逻辑推理,并大幅提高建筑设计的运算速度和运算量,使设计规则向更高效、科学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建筑设计;非线性设计;特点非线性建筑设计突破传统建筑设计条框,主要体现在部分新型特征层面,如动态、自相似等,建筑内部空间为人们视觉提供新的流动性,与城市环境高度统一,成为城市的核心标志。

城市化建设脚步加快,为城市中添加多数非线性建筑,逐渐变更城市整体面容,但其仍处于探索阶段,带来优势的同时与各方冲突矛盾日渐凸显。

因此,建筑设计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创新性思维加强非线性建筑设计探索,实现建筑多元化目标,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本文对设计方法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主要阐述的概念及其性质,介绍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概念及其特点,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论述,并对建筑思维的常用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1非线性参数化设计概念及其性质非线性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通过数据逻辑建立一种特定的关系,这套逻辑包含自变量、逻辑联系、因变量,形成一套完整的方程式。

如果其中某个自变量发生改变,将会对数据结果产生影响,进而产生一种全新的数据模型。

即可以通过不断地改变参变量的数据,从而快速生成多种建筑方案。

这种设计模式可以将设计师从烦琐反复的设计修改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设计过程本身。

2非线性建筑设计的概念及其特点2.1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线性是数学上的概念,指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直线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为常量的函数,即f(x)=ax+b。

这样非线性的概念就很好区分,非线性的数学关系就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为非常量的函数。

非线性科学,其实就是复杂性科学。

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呈现复杂性的特征,如山脉、波浪、植物、细胞等,它们本身就是流动的、不规则的、自由的、随机的。

非线性建筑

非线性建筑

非线性建筑非线性建筑是一种连续流动状的形体,这种形体作为结果来自于对建筑性能及周边环境因素的分析,建筑的设计过程即是对各种影响建筑因素的研究,并通过提练和综合,将各种影响因子从概念发展到形象,作为建筑的最终形体,由于影响的因素是复杂的,建筑的形体也必然是不规则的。

因而建筑的形体是设计研究过程的结果,是分析发展的生成物,从而也最符合建筑的性能,并也能最好地适应场地。

流动状的非线性形体不仅在形体的生成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并且在形体的建造上依靠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M)。

借助于编程或已有软件,影响建筑的各种因子首先转化成计算机内在逻辑语言,而后可通过计算机生成建筑形体,经过不断地修正与反馈,确立最终建筑形体。

而借助于计算机数控机床(CNC机床),非标准的建筑形体可以拆分成不规则的部件,由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制造出来,并组装成型。

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为非线性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线性思维对建筑的影响一、概述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高科技术的航空领域和通信领域,还是人们生活中所应用的工具,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

21世纪以来,中国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渐的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为举办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所修建的鸟巢、水立方、CCTV等前卫的建筑更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没有人会知道建筑可以是这样的,我们也许只知道数字信息化改变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航空、通信、汽车、互联网等。

却很少有人知道数字信息化技术,改变着建筑的发展。

任何艺术的理论、形式、风格的产生,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建筑更不例外。

1920年产生的现代建筑体系在统治了世界近半个世纪后,历史进入了一个多元共存的时代,各种学科的交叉融会,为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建筑师们在各种新思想和新理论地指导下不断进行着各种建筑实践的探索,各种各样的建筑理论与形式不断涌现。

非线性建筑工程设计

非线性建筑工程设计

非线性建筑工程设计探索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何为非线性建筑?非线性建筑是一种连续流动状的、不规则的形体。

非线性形体不仅在形体的生成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并且在形体的建造上依靠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

借助于编程或已有软件,影响建筑的各种因子首先转化成计算机内在逻辑语言,而后可通过计算机生成建筑形体,经过不断地修正与反馈,确立最终建筑形体。

而借助于计算机数控机床,非标准的建筑形体可以拆分成不规则的部件,由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制造出来,并组装成型。

本文中所说的非线性建筑除以上概念的非线性形体外,还包括了通过二维方式无法表达出准确建筑形体的所有非传统建筑。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建筑师们在各种新思想和新理论地指导下不断进行着各种建筑实践的探索,各种各样的建筑理论与形式不断涌现。

21世纪以来,中国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渐的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为举办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所修建的鸟巢、水立方、cctv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会议中心、中轴系列等建筑,以及近期北京建成的国家大剧院、t3航站楼、银河soho、凤凰卫视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广州大剧院等。

前卫的建筑更加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非线性理论必将为城市建设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全新道路。

总结非线性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较的几个特点。

一、建筑形体或为非水平、垂直的平面,或为不规则曲线、曲面,形体极为不规则。

传统的二维表达方法即平面图加立面图的表达方法已经无法准确表达建筑形体及各部分空间关系。

必须借助三维模型作为辅助工具,以提取二维空间准确数据,并提供直观的三维空间形象。

面对非线性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如何应对?我们在以往的几个非线性建筑工程案例中,在设计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从方案设计方法、施工图设计程序、设计成果三个方面总结非线性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区别。

一、方案设计方法:1 建立第一版模型。

非线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及其建造研究

非线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及其建造研究

非线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及其建造研究一、本文概述《非线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及其建造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非线性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以及参数化设计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和建造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非线性建筑设计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新趋势。

本文将从非线性建筑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参数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其在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相关的建造技术和挑战。

本文首先将对非线性建筑和参数化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系统梳理非线性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创新性和优势。

文章将详细介绍参数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参数化建模、算法优化、性能模拟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在非线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应用方面,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参数化设计在非线性建筑形态创作、空间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同时,文章还将关注参数化设计在非线性建筑中的创新性和局限性,分析其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差异和联系。

在建造技术研究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非线性建筑的施工工艺、材料选择、结构安全性等关键问题,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文章还将探讨数字化建造技术在非线性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为未来非线性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非线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及其建造研究》一文将全面系统地探讨非线性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以及参数化设计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和建造技术。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建筑设计师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非线性建筑设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二、非线性建筑的理论基础非线性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一种新兴思潮,其理论基础根植于现代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跨学科领域。

其核心思想在于突破传统建筑设计中线性、对称、规则的限制,拥抱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非线性建筑深受现代数学的影响。

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

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

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和分析过程中,针对非线性效应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随着建筑结构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非线性分析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边界非线性等方面。

在材料非线性方面,包括混凝土、钢材等材料的本构关系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在高应变、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材料损伤和破坏机理。

在几何非线性方面,考虑到结构在变形过程中的大位移、大变形和非线性几何效应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在边界非线性方面,考虑到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支座和连接件的非线性特性对结构整体响应的影响。

其次,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技术水平。

在制定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的不同类型、不同材料和不同受力特点,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非线性分析技术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以及与线性分析技术的衔接和对比,确保非线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国际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国内工程实践的特点。

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建筑结构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国内工程实践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对于建筑结构工程行业的影响,确保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标准的制定是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改善结构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线性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完善和更新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刍议建筑非线性设计

刍议建筑非线性设计
何设计。
关键词 : 非线性建筑 ; 非 线I } 生 表达 ; 数字化设计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2 0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0 0 3 8 ( 2 0 1 3 ) 3 7 — 0 0 1 0 — 0 2
引 言
非线性建筑理论认为 , 建筑创作的关键在于 , 建筑师是否 以大 自
为研 究对 象 , 研 究 的 是 众 多 非 线 性 现 象 的共 性 问题 。 从 2 0世 纪 有 效 地 消解 重 力 对 层 和 对人 的支 配 。 7 0年代 以来 , 逐渐 发 展 成 一 个 跨 学 科 的综 合 性 领 域 , 被 誉 为 继 相
对 论和 量子力学之后 的“ 第三次革命 ” 。非线性科学的主体是混
性。
1 . 2 非线性 思维 对建 筑设计 的影 响
图 1某浑然一体公共汽车站设计示意图
随 着 非 线性 科 学 理 论 的逐 步 推广 , 其有 关 的理 念 以及 思 维被 2 . 2 动态 曲线 应 用 到 建 筑 学 设 计 的 有 关 领 域 中 。非 线 性 建 筑 是 以非 线性 哲 学 在 非 线 性 建 筑 设 计 中 ,往 往 会 大量 且 灵 活 的 运 用 到 自由 曲 为 思想 基 础 , 其中 , 去中心学说 、 非 整 体 化 思 想 等 都 成 为 非 线 性 线 、 抛物线 、 双 曲线 、 螺 旋 曲线 等 动 态 曲线 ( 图2 ) , 这 些 动 态 曲线 复 杂 形 体 建 筑 的 思 想 依 据 。非 线 性 思 想 与 理 论 为 思维 的创 新 与 的运 用 都 赋 予 了 非线 性 建 筑 极 强 的 流 动性 与 动 态 感 。
非 线性 理 论 是 当 前 较 为先 进 的科 学 理论 , 它在 逐 步 改 变 着 人 然 组织 自身 的方 式 或 人 类 认 识 自身 和 感 受 世 界 的 方 式 来 认 识 和 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建筑 师将 们 的世 界 观 与 思 维 方 式 , 运用 到实际生活中, 对 社 会 各 领 域 都 产 表现建筑的本质。在 日本和西方 , 生 了较 大 的 影 响 。 由于 建筑 、 城市、 环 境 是 一个 复 杂 非 线 性系 统 , 非线性 思想 与 自己对建筑 的理解 结合起 来 ,形成 了极 富个性 的

线性建筑与非线性建筑的比较分析

线性建筑与非线性建筑的比较分析

线性建筑与非线性建筑的比较分析建筑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其中线性建筑和非线性建筑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线性建筑是指有序排列的房间、在同一平面上的楼层,设计上呈线性分布。

非线性建筑则其设计风格与线性建筑大相径庭。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设计灵活度、空间利用效率等方面阐述线性建筑和非线性建筑的区别。

建筑形式线性建筑的建筑形式是一条直线排列,通常明确的前后关系和排列方式,楼层之间楼板设计上互相吻合,高度差异不大。

楼层整齐,外观简洁,外围较为规整。

非线性建筑的建筑形式则为曲线型、原型、变形或有机型,并不呈现明显的前后关系,更加具有空间的动态感。

外观比线性建筑更加朴素、自然、有生命的感觉,可以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形态。

设计灵活度考虑到空间的可塑性,非线性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变化要比线性建筑大得多。

设计师们可以灵活地应对场地的地形起伏和空间限制,并利用建筑外形、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差异化。

为了实现这种灵活的设计,需要建筑师在空间规划和内外部氛围营造等方面尤为注意,以确保每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而线性建筑的设计则相对固定,自身限制较多,因此在设计时所具有的灵活性较少。

空间利用效率线性建筑的空间内部环绕着一个中央走廊,每个房间、厨房和卫生间通常只有一侧的门。

这样的设计易于维护,但也会导致空间浪费。

非线性建筑的设计通常更加充分利用了场地空间,通常会采用双重高度或分层设计、可移动隔断、挑高和倾斜天花板等方式来改善空间。

在这样的设计下,空间能够更加方便地适应人们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

结语总结来说,线性建筑通常是一种保守的设计方式,外观、空间和结构上较为规矩,设计灵活度较低。

非线性建筑则是更具创新性的建筑形式,设计更加自由、有机、动态感十足,同时也更加复杂。

不同的建筑风格对于场地和业主的要求有所不同。

了解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师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并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建筑。

非线性建筑设计的发展特点及构造方式 邵永霞

非线性建筑设计的发展特点及构造方式 邵永霞

非线性建筑设计的发展特点及构造方式邵永霞发表时间:2018-03-15T14:44:38.5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作者:邵永霞[导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深入探究,对线性系统的研究已经有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即非线性建筑。

它是对线性建筑的一种革新。

江西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摘要: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深入探究,对线性系统的研究已经有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即非线性建筑。

它是对线性建筑的一种革新。

建筑形态是建筑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其社会、自然属性的主要展现。

随着数字网络化的进入,当代建筑展现了更多的非线性、动态的超理性面貌,非线性已成为现代建筑的重要形态了。

文章在分析非线性建筑设计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非线性建筑的构造方式进行探讨,希望以此为非线性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非线性建筑;发展特点;构造方式引言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非线性建筑设计的研究,但是,当前依然处于起步发展时期,需要加大借鉴与学习的力度。

非线性是当前建筑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将非线性科学的思维与建筑形态学探究方式进行融合。

鉴于此,本文对非线性建筑设计特点和构造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为非线性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理念。

一、非线性建筑设计的发展特点非线性建筑设计具有多方面的特点,所存在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方向及内容,具体特点如下:(一)现代主义以后建筑形态的发展变化在20世纪时期,建设设计主要从建筑效果,效率和科学以及当时新型的建筑技术相融合,具有很大的生存价值,对整个世界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把建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涉及到了柯布的“新建筑五点”与密斯的“少即是多”等现代式的思想成了建筑设计必须遵守的规定。

在当前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依旧是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想,目前有关建筑形态非线性特点的研讨都是基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展开的。

(二)材料分析下的非线性建筑形态出现十八世纪以前,主要的建筑形态是砖石构造。

非线性建筑形态设计与表达

非线性建筑形态设计与表达

非线性建筑形态设计与表达摘要:在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社会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改变,人们变换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分工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来面对复杂的未知世界。

在如此复杂的世界中,建筑领域也产生了相应的趋势-——非线性化。

非线性建筑是受上世纪60年代非线性科学理论的启发反映到建筑设计领域,后依靠计算机等重要技术手段的发展在90年代末迅速地蔓延到世界各地。

非线性建筑形态的表达在不同的建筑师眼里是各不相同的,一百个建筑师里有一百个建筑形态的想法,但是在实际上,这些建筑形态的表达总有一些融通之处。

总的来说,非线性建筑形态的表达手法包括:形态模仿、旋转、折叠、拓扑变形和分形构成几个大类。

这些表达手法都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许多非线性的复杂形态对于人脑来说过于纷繁。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只是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所有分析和决策过程还是由人脑决定,建筑的个性正是由此而来,思想才是创造的根源。

关键词:仿生模仿;旋转;折叠;拓扑变形;分形构成1、仿生及形态模仿形态模仿是非线性建筑的形态常用的表达手法之一。

形态模仿简单地说就是对通过建筑师对自然界的生物或非生物形态的认识和了解,把他们认为是美的或者是合理的形态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由于自然界的各种形态都是千百年来不断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形态本身就蕴含了物质世界的物理法则,对于物质形态的模仿可以使建筑形态能够反映自然美,同时能够更好地融入环境,尽量消除建筑对生态地不良影响。

形态的模仿对非线性形态的表达可以分成两个类型,包括生物形态模仿和非生物形态模仿,也就是所谓的“仿生”和“仿物”。

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下,形态模仿作用于非线性建筑之后,建筑形态本身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它的表达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

对于非线性建筑来说,模仿只是手段,而建筑形态对于复杂性的探索以及对如今消费文化的适应才是非线性建筑形态表达的目的。

图1.1 水母酒店资料来源:网络Fig.1.1 Aurelia hotel(1)生物形态模仿非线性建筑对生物形态模仿为建筑师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变化的而非固定的、联系的而非孤立的思维方式,把建筑师从原有固定的,机械的思维中解放出来”。

论非线性建筑设计

论非线性建筑设计

定 性 ,概 率 不 再 等 同于 不 可 知 。 非 线 性 科
学 让 人 类 认 识 到 世 界 的 复 杂 性 、 多样 性 , 暴 露 出传 统 欧 几 里 得 几 何 学 (EuC i an I de Ge ome t y)的 局 限 性 ,并 引 发 了产 业 革 r
面尽 量 把横 平 竖直 的 形体动
表 现 为平 滑 的 、连 续 的和微 变的 ;而 非线 性 运 动 则表 现 为跳 跃 的 、间 断 的和 突变 的 ,反 映在建 筑 学 中就 类 似于 现代 主 义建 筑 的 匀质 空间 与非线 性建 筑 的突 变空 间。 字 面 上 看 , 线 性 与 非线 性概 念 截 然相 反 ,实 际二 者是 对 立统 一 的系 统。 线 性 空间 只 不过 是 非 线性 空 间在 一定 特殊 环 境 下 的近 似 ,或者 说 线性 空 间只 不过 是 非线 性 空 间的 特 例 ,这 就像 牛 顿力 学 可 以看作 爱 因斯 坦相
1 非 线 性 科 学 ( n ie r ce c ) No l a in e n S 11 非 线 性 与 线 性 ( n— i e r a d . No l a n n
Lne r) i a 在 数 学 上 ,非 线 性 是 相 对 于 线 性 来 说 的。 线性 是 指 变量 与 自变 量之 间是 成 正 比 的 关 系 ,用直 角坐 标 系来 画个 图形 的话 就是 一 条直 线 :而 非线 性 则是 不 成正 比例 关 系 的 , 画 出的 图像 是呈 曲线或 者抛 物 线 。在 线性 系 统 中 ,部 分 之 和 等 于 整 体 , 遵 从 叠 加 原 理 ; 而 非线 性系 统 中 ,叠加 原理 失 效 ,整 体 不等
N nie r r h e t r : e ce c =n w o l a c i c u e n w s in e e n a t

建筑结构中的非线性分析与优化

建筑结构中的非线性分析与优化

建筑结构中的非线性分析与优化建筑是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最简单的住宅到最复杂的公共建筑,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结构,建筑都需要保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结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在结构分析方面,非线性分析和优化技术是最为常见的方法。

一、非线性分析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建筑结构通常会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产生一些结构性质的改变,比如说老化、损伤、沉降等。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建筑出现一些非线性的响应,比如说应力集中、屈曲等。

要想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就需要对这些变化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出更为稳定和安全的结构。

非线性分析是建筑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可以考虑到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复杂的非线性行为,比如说材料的非线性、几何非线性、接触非线性等等。

非线性分析可以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来确定建筑结构的工作和行为。

通过非线性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结构的特性和行为,也可以更好地评估结构的安全性,保障设计的稳定和成功。

二、常见的非线性分析技术现在,建筑结构非线性分析技术和计算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方法可以用来进行非线性分析。

首先,接触非线性分析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许多建筑结构的分析中。

接触非线性分析会模拟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考虑到两个物体之间所产生的接触效应,如摩擦和润滑等。

然后,几何非线性分析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线性分析方法。

它会考虑到建筑结构在工作过程中的几何非线性行为,包括弯曲变形、强度分布和闭合缝隙等等。

最后,材料非线性分析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非线性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到材料在工作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如材料的塑性变形、非线性的变形硬化、破裂行为等等。

在实际设计中,应用材料非线性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结构的行为,同时帮助提高结构的安全性。

三、非线性优化技术在结构设计中的作用非线性优化技术可以帮助结构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不同材料和结构参数对建筑结构性能的影响,并采用这些参数,使得结构设计更达到优化的目的。

非线性有机建筑设计

非线性有机建筑设计

两次世界性大战造成的世界性房荒以及世界性经济危机,客观上加速 了这种“理性”思想在世界范围的流行。
在机械决定论与“理性”价值观的影响下,“人类中心说”、“理性” 原则、“简单性”原则是线性建筑系统内在因子。
而这种内在性的思维与准则一旦与社会条件、技术因素以及经济需求 相得益彰时所产生的后果是可怕的且不计后果的。
建筑的非线性研究
研究源起
有机建筑的演化规律
建筑的非线性思维观建构
关于场所、空间、形式与建构的思考 建筑设计未来路径
研究源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学习期间,彼得 . 埃森曼的授课种下了非线性 思考的种子,使得曾经根深蒂固的建筑认知产生动摇 。 1992年的圣诞节期间,驱车至费城的熊跑溪,对赖特的流水别墅进行 现场考察,这次深刻的体验在心中打下深深的关于有机建筑思考的烙印。 1999年赴云南丽江的考察,古城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进一步促进对 现代建筑与当代城市的反思 。 2001年,因慕名阿尔托而去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进行高访,这次造 访对建筑的认知产生质的变迁。期间偶然发现的戴维· 皮尔逊(David— Pearson)撰写的《新有机建筑》,通过阅读逐渐形成了有机建筑思考 的主线 。 2008年,参观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促使非线性科学与有机建筑关 连性思考。
有机建筑的演化规律
Edgar J. Kaufmann House
有机建筑的演化规律
Johnson Tower
有机建筑的演化规律
德国建筑师汉克•贺林 受赖特“有机建筑”思想的启发,贺林主张有机的本质是从观察自然 开始,认为自然界中存在自身的结构,秩序隐藏于事物之内,应排除 人为几何及数学的规则,主张以自然科学的知识观察生物体的机能与 形态。
建筑的非线性思维观建构

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与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非线性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震性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和设计工具。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大量的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地震活跃区,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性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非线性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非线性分析方法的研究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只能对结构在弹性阶段的响应进行分析,无法准确预测结构在超过弹性极限时的行为。

而非线性分析方法则可以考虑结构在大变形和破坏阶段的特性,更加贴近实际工程应用。

目前常用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能量方法等,这些方法能够模拟结构在不同负荷下的非线性响应,为抗震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抗震设计方法是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基于非线性分析的抗震设计方法成为研究热点。

首先,抗震设计要考虑结构的合理布局和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通过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

对于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采用耗能减震与控制结构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损伤。

此外,对于地震活跃区域的建筑结构,还可以采用被动控制技术,如钢铁阻尼器、摆锤等,来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

四、案例研究与分析为验证非线性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真实工程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例如,在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过程中,运用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结构的地震性能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可以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多个不同类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模拟分析,比较不同抗震设计方法的效果,从而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策略。

五、结论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耐震性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学报
33
建筑教育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经过多次的反馈修正, 得到建筑设计方案。 这一设计方法不再把建筑的视觉形象 作为设计的核心, 并不在意形式风格, 其设 计的结果往往产生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形 式, 它是陌生的, 不规则的, 非标准的形体, 但它属于某一特定的场址,其形象与自身 及周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设计思想的设计过程可归纳为 :
“学生活动吧”由两位同学合作完成, 通过对身边同学的校园生活调研,他们发 现校园环境中缺少供个人独处或供2~3人 相互交流的空间;于是, 他们决定在紫荆学 生公寓楼间的空地上建设一个活动酒吧, 专门提供各种小范围交流所需要的空间。 该酒吧占地约 2000m2,建筑面积约 800m2。
建筑学报
34
“早餐亭” 由一位同学独立完成, 该同 学通过调查发现每天早餐时段学生食堂内 总是拥挤不堪,因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只 好不吃早餐 ; 为让更多同学吃上早餐, 通过 问卷调查确认,在上课途经的路边设置不 用下自行车便可买早点的早餐亭,可以有 效解决吃早餐的问题。因而早餐亭成为该 学生的设计对象。早餐亭选址于清华校园 14 号楼东侧一块三角形地段上, 位于校园 主干道西侧,建筑体积约 130.2m3 。 (2) 环境现象分析及生成逻辑的转化 “学生活动吧” 通过现场观察统计及对 建筑内部活动的认识, 抓住了以下5个因素 进行分析: ①经过地段的人流及车流流向及流 量;②地段两侧宿舍出入口处人们的视线 及心理感受;③地段上三处重要的视线关 系;④地段两侧宿舍楼之间必要的联系通 道 ; ⑤建筑内部人流的活动轨迹。 通过对以 上5个因子进行分析研究, 把结果画成分析 图,并进而获得计算机软件可识别的逻辑 图形, 这样便为形态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早餐亭从地段形状, 地段内的行道树, 地段内的嗅觉特征,地段及周边的交通特 性,地段由内向外及由外向内的视线关系 等因素入手, 将环境因素图示化, 并转化成 计算机可识别的逻辑图形。 (3) 建筑形态的生成过程及建筑形体的 确立 在决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建筑设计之 初, 设计者应该首先熟悉一种或几种计算 机软件,并根据对该软件的认识,进行上 述逻辑图形的研究和确定。 一但确定了计 算机可识别的内在逻辑, 便可以将逻辑图 形导入选定的软件, 并通过不同的指令或 计算法则, 以及不同的逻辑图形的组合, 进 行建筑形态的生成工作。 这一过程是一个 探索性的发展过程, 就象常规设计的意向 草图推敲过程, 需要设计者自主的评价标 准及决策行为,从而推动设计发展。与常 规设计相对照,在这里,计算机软件只是 代替了设计者形象想像及形态创造思维的 工作,事实上,并没有代替设计者对设计 发展的取舍判断。经过这一生成过程,设 计者将获得多个建筑的形态雏形, 这时设 计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形态, 作为设计发 展的基础。 “学生活动吧形态生成过程” 为形态生 成过程中若干设计雏形,粉红色的形体为 建筑的外形,粉蓝色的形体则为通道的雏 形;最终, 设计者选择左上角的形体作为发 展基础。 “早餐亭” 形态生成过程中, 不同逻辑 图形的组合, 生成了不同的建筑形体雏形, 设计雏形的选定到设计方案的完成,仍然 有一个设计推敲及不断修改反馈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设计者进一步细化建筑的 功能要求, 深化内外空间的设计, 更进一步 使形体与建筑性能及各种限制因素相符合。 (4) 建筑形体的结构逻辑体系及基本单 元的构造连接研究 确定了设计方案后,对于这种非标准 的建筑形体如何进行建造成为关键性问题, 因而,要求学生在设计方案阶段就对非标 准形体的结构体系及关键构造节点进行初 步的设想。 “学生活动吧” 将计算生成非标准外壳 形体的控制网线(ISO线)作为建立该形体的 结构网架,设想通过结构计算决定控制网 线的截面尺寸, 从而确定结构系统。 进一步 研究发现,控制网线均由三角形基本单元 交叉组合而成, 因而, 各网线交叉点处是一 个关键的节点,解决了这一节点的构造设 计, 则解决了其它所有节点的构造问题。 “早餐亭” 则将生成的不规则形体按生 成控制网线分解成 12 块,试图借助于 CNC 机床异地分别制造出每一分块部件,之后 运到现场进行拼装成型。分块时将每一部 件放在三维坐标系中, 分别标注角坐标, 以 利组装。 (5) 成果表达 由于整个设计过程是三维建模,最终 的设计成果是一立体模型, 因而, 成果表达 时,平、 立、 剖面及透视图均可从设计模型 直接得出,并加以后期处理便可作为设计 成果。 3. 非线性建筑设计过程总结 从以上设计实例可总结出一般的非线 性建筑设计过程如表 1。■
三、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 基于对非线性建筑及理论的认识,以 及对现象学建筑设计思想的理解,我们设 置了清华三年级建筑设计课题之一“非线 性建筑设计” , 下面以该设计课题为例介绍 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 1. 课程设计要求 该设计作业要求在8周内完成,具体 要求有: (1) 社会生活调查:从调查观察中确定 某种公共性质的活动作为设计对象 ; (2) 通过调查, 选择该种活动实际发生 的场所作为设计地段; (3) 该空间的体积小于 2000m3; (4) 从对公共活动及物质环境的分析研 究中找到影响设计的重要因素,并作为建 筑方案生成的基础; (5) 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造形设计或生 成建筑形体。 2. 课程设计实例解析 —“学生活动吧”及“早餐亭” (1) 生活调研、 场地选择、 及设计目标 的确定
对“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进行分
解,调整后的教学框架减少了专业外语中 外国文献阅读的份量,将 1/3 的教学时间 用于 “专业口语” 教学, 引进国外资深建筑 师讲授专业交流沟通的口语表达技巧,增 强了国际联合课程设计教学的互动效果。 结语 从建筑教育的历史发展看,难觅一种 普遍适用的合理教学模式,却能够发现优 秀的建筑人才可以出自迥然不同的教学体 系。 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 : 建筑教学体 系的侧重点和针对性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变化、来自社会的挑战以及教育对象的特 点,而不是相反。 50 多年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院建筑系在历届领导和教师的持续探索 实践下, 形成了不断发展的、 富于 “同济特 色” 的建筑学教育体系, 经历了从以空间为 纲组织教学、 到以环境观为线索组织教学、 再到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组织教学的各个阶 段。 在原有完整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 通过 对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及建筑设计、建筑理 论、 建筑技术、 建筑美术四大课程体系的分 解与整合,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 体目标下,系统地强化本科教学体系中的 “说服力培养” 环节, 既是应对当今社会对 建筑教育的新要求的一种思路和探索,也 是对同济建筑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追求 创新、 追求技术内涵、 走国际化道路传统特
场地上,从而武断地阻碍着生活在建筑中 的人与周边世界产生联系,形成社会生态 及自然生态的失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已 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相应的建 筑设计方法也不能满足新的建筑的要求。 新的建筑设计方法以现象学思想为基础, 即重视人的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活动所指向 的外部事物, 也就是重视日常生活世界, 建 筑设计的起点关注场所及场所精神,建筑 设计成为对建筑自身内在性能的研究,以 及对影响人们生活的周边的地形、 风景、 气 候、 文化传统、 经济条件、 建造手段等各种 环境现象的分析过程,建筑的形体是这一 分析研究过程的结果,建筑的躯壳成为把 人们的活动与周边结合的物质媒介,这样 便把建筑锚固在场所中, 人、 建筑、 及场所 形成协调的生命体。这种设计思想的特点 在于从观察了解生活出发, 通过筛选, 提取 直观环境现象因素,并创造性地把现象因 子从概念转化成形象作为建筑的形体,并

徐卫国
摘要 / 基于对非线性建筑及理论的认识,以及对现象学 建筑设计思想的理解,文章以清华学生作业为例阐述了 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 关键词 / 非线性建筑 现象学设计思想 非线性建筑设 计方法
ABSTRAC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of non-linear archi-
3) 色的进一步延续。 ■
tecture theory and phenomenology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paper expatiates on the method for non-lin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example of students’ work. KEY WORDS/ Non-liner architecture, Phenomenology design thought, Method for non-liner architecture design
一、非线性建筑 人们往往忽视最普通的自然现象,比 如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非规则的形状便是 一例。 无论植物、 生物还是动物, 包括人本 身在内,其形状没有一个是规则状的。但 是, 在人类世界中, 人造物大部分却都是规 则规范的几何形体, 建筑更是如此。 原因之 一可能与人类坚信欧几里德几何理论有关, 原因之二也许因为人类生产能力有限,技 术条件不够, 因而, 依靠仅有的生产技术能 力只能制造出简单标准的人造物体。 20 世纪中叶开始, 非线性科学理论的 不断发明, 突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的束缚, 人们对欧几里德几何体系产生了怀疑,影 响到人类产品制造业,则表现为产品形态 的非标准化。 模糊理论、 混沌学、 耗散结构 理论、 涌现理论、 非标准数学分析等理论的 建立,给人们展现了远离平衡态下的动态 的稳定化有序结构;揭示了自然界丰富的 复杂性潜力;清除了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 立, 表现了时空统一共呈的状态 ; 歌颂了高 度的连续性与流动性。建筑物也象其它人 造物一样受这些新的科学理论的影响,开 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 线性的发展道路, 可以推测, 其目标将是向 着接近自然万物的方向。 非线性建筑已经诞生,并在世界各地 蔓延, 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 展现了人类 更自由和睦的未来。正象建筑评论家查尔 斯・詹克斯上世纪末所预言的那样, “非线 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 个千年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 ” 非线性建筑是一种连续流动状的形体, 这种形体作为结果来自于对建筑性能及周 边环境因素的分析,建筑的设计过程即是 对各种影响建筑因素的研究,并通过提练 和综合,将各种影响因子从概念发展到形 象, 作为建筑的最终形体, 由于影响的因素 是复杂的, 建筑的形体也必然是不规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