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化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0s’ 配位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促进了土壤
中有机物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还原作用研究,Fe、
Mn、As、Cr等元素价态变化与pH、pe、有机质含量
有关;
1970s’前后 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行为成为土壤环 境化学的研究重点; 1980s’ 土壤环境化学的研究重点为有机污染、 酸雨和稀土农用等问题。在金属和类金属元素的研究
评价、土壤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容量研究提供科学依
据和背景数据; 开展污染土壤的化学与生物修复研究。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组成和性质
一、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五大成土因素——母质、 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的影响下形成的。 1983年, Hubble等从成土过程的共性出发,把 主要的成土过程归纳为: 1. 消耗过程:包括淋溶、分解和溶解等,也包括 盐基、其它可溶物质在土壤中的重新分配和新矿物的 形成;
中,最关注Se、Pb和Al等的行为;研究内容集中于
化学物质的形态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降解等行为。
二、研究热点
1. 土壤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等环境行 为; 2. 金属存在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3. 污染物在土壤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 4. 稀土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归宿及其生态效应; 5. 土壤中温室气体的释放、吸收与传输; 6. 土壤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
c. 断键:硅酸盐黏土矿物在破碎时,引起晶层断
裂,使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断裂边角上出现电性未中和
的键。腐殖质胶体也常发生碳键断裂,从而产生剩余
负电荷; d. 胶体表面从介质中吸附离子:使得土壤胶体带 电。 3)土壤胶体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由于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荷,胶体粒子相互排斥, 具有分散性。负电荷越多,负的电动电位越高,
土壤环境化学
(Soi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本章重点:
1.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2.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积累与迁 移;
3.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
它是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
有支持作物生长所需水、气、热和养料的能
大气 土壤
O2
CO2
20.95%
0.03%
0-20.90%
0.03%-20%
(4)有还原性气体(H2S、NH3、H2、CH4)的 存在。
5. 土壤生物(Organisms in Soil)
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和土壤
动物两大类。
土壤动物包括原生动物、线虫类、蚯蚓、节肢动
物和脊椎动物等。有机物料经土壤动物嚼细、破碎、
Baidu Nhomakorabea
力——肥力作用。
土壤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
物质能力——净化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
护环境的重要净化剂。
全球范围的土壤环境问题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Soil)

土壤酸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土壤沙漠化(石漠化) 陆地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一、研究简史
1850s’ 英国学者Way和Lawes发现土壤中阴离 子的交换作用,开创了土壤中元素化学行为研究的 新领域; 1930s’-1940s’ 应用X射线进行黏土矿物分析; 1940s’ Schofield提出土壤矿物中同晶臵换引起 的永久负电荷和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水合氧化物带 有正电荷;
吞食和消化,初步降解或释放养分; 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它 们可使有机物彻底分解,释放出C、N、S、P等元素 供自身生长和植物利用。
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具有肥力和净化力,其功能的体现源于它 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特殊的结构性和空隙性,特
别的吸附性能、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1. 土壤的吸附性(Soil Adsorption)
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中固、液、气相结构图
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
覆盖层(A0)
淋溶层(A)
淀积层(B) 母质层(C) 基岩(D)
1. 土壤矿物质(Soil Minerals)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形
成的。按成因类型分类: 原生矿物
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 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化学组成和结 晶构造都没有改变。 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 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 变。
可交换性盐基总量 盐基饱和度(%) 100 阳离子交换量
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Anion Exchange Adsorption) 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可以因胶体带正电引起, 也可以因电荷中和甚至带负电荷的胶体所产生。按吸
附机制,可分为非专性吸附和专性吸附两种类型。
吸附顺序:F- > C2O42- > 柠檬酸根 > PO43- >
事故性排放的有毒化合物和废物处理中的有机物,用
微生物降解等生物技术加速其降解的可能性。
开展土壤中金属的迁移和形态变化研究,证明克 山病和大骨节病与土壤缺硒的密切关系;研究硒的形 态、生物有效性和地方病的防治途径;
研究酸雨引起的土壤活性铝浓度变化、Al3+形态
转化和生物有效性; 研究土壤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和污 染控制; 全面开展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为土壤环境质量
(1)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
土壤颗粒吸附的水分称吸着水,几乎不移动,不 被植物吸收。 外层的膜状水称内聚水或毛细管水,为植物生长 的主要水源。 (2)土壤水分的意义
土壤水分既是植物营养物的来源,也是污染物向
其它圈层迁移的媒介。
4. 土壤空气(Atmosphere in Soil)
特性: (1)不连续性,存在于土粒间隙之间; (2)湿度高; (3)O2少,CO2多,有机质腐烂分解;
面也显著地增大。
胶体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状态不同,受到
内外部两种不同的引力,因而具有多余的自由能即表
面能,这是土壤胶体具有吸附作用的主要原因。
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越大,胶体的吸附性越强。
蒙脱石的比表面积最大(600-800 m2/g),高岭 石最小(7-30 m2/g),有机胶体的比表面积也大 (~700 m2/g)。
代换性酸度只是水解性酸度的一部分,因此水解 性酸度高于代换性酸度。 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二者的关系:
土壤中两个最活跃的组分是土壤胶体和土壤微
生物,它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 的作用。土壤胶体以其巨大的比表面和带电性,而 使土壤具有吸附性。
土壤对不同物质产生吸附性,是土壤力求使其表
面能减小,以便使分散体系稳定的结果。所以土壤的
吸附性表现为正吸附和负吸附两个方面。如:土壤对
一些有机酸和无机碱,表现为正吸附;对一些无机酸 及其盐类,表现为负吸附(解吸)。 (1)土壤胶体的性质 1)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比表面是单位体积(或重量)物质的总表面积。 一定体积的物质被分割时,随着颗粒物的增多,比表
三、我国的研究现状
1970s’中期 调查以DDT和六六六为代表的有机氯 农药在粮、棉、油、烟草等主要作物区的污染状况, 为农药的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 1980s’前后 调查三氯乙醛、三氯乙酸、苯并(a)芘、 二苯醚、酞酸酚等有机物对农田的污染;
1990s’ 研究PCBs、PVCs和PAHs等难降解化合物、
HCO3- > H2BO3- > Ac- > SCN- > SO42- > Cl- > NO3-
2. 土壤的酸碱性(Acidity-Alkalinity of Soil) (1)土壤酸度 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形式:
活性酸度(Active Acidity,或有效酸度) 土壤溶液中H+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通常用 pH表示。 代换性酸度 潜性酸度(Potential Acidity) 水解性酸度 由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Al3+离子造成的。
2. 有机物质的循环:包括生物对养分的选择吸收
和积累,有机物质的分解对消耗过程的补偿,可溶性
有机物在矿物风化、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中的作用; 3. 无机物质的循环:包括矿物由物理力引起的加 成、混合和分离。 总之,成土过程是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 风化作用下进行的。
二、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固相(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 土壤组成 液相 (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
次生矿物
2.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土壤肥力
的表现,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含量在土壤中
一般为5%以下。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 及其分解和合成的有机物质。可分为非腐殖质和腐 殖质两大类。
3. 土壤水分(Water in Soil)
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弱,主要依赖于以下因 素: a. 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
强;
b. 离子半径和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
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其交换能力越强。土壤
中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为:Fe3+ > Al3+ > H+ > Ba2+ > Sr2+ > Ca2+ > Mg2+ > Cs+ > Rb+ > NH4+ > K+ > Na+ > Li+。
水解性酸度:
用弱酸强碱盐(如NaAc)淋洗土壤,溶液中金 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代换出来,同时 生成弱酸(HAc),再测定出该弱酸的酸度。 NaAc + H2O → HAc + Na+ + OH-
|土壤胶体|-Al3+、H+ + 4NaAc →
|土壤胶体|-4Na+ + Al(OH)3 + 4HAc
相互排斥力越强,分散性也越强; 由于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小表面 能,胶体具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这就是胶体的
凝聚性。
土壤胶体的凝聚性主要取决于其电动电位的大小
和扩散层的厚度。此外,土壤溶液中的电解质和 pH
值也有影响。常见阳离子凝聚力的强弱顺序:
Fe3+ > Al3+ > Ca2+ >Mg2+ > H+ > NH4+ > K+ > Na+
代换性酸度:
用过量中性盐(KCl、NaCl等) 溶液淋洗土壤, 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胶体|-H+ + KCl → |土壤胶体|-K+ + HCl |土壤胶体|-Al3+ + 3KCl→|土壤胶体|-3K+ + AlCl3
AlCl3 + H2O → Al(OH)3 + 3HCl
2)具有带电性 土壤胶体微粒内部一般带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 子层(决定电位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
成一个正离子层 (反离子层或扩散层),合称为双电
层。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为:
a. 同晶臵换: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
被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 b. 表面分子解离:土壤胶体上的一些基团,由于 解离出H+,而使胶核表面带负电荷;

2
2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交换吸附过程是一种以等当
量关系进行的可逆反应,且一般能迅速达到平衡。该
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每千克干土中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 总量,是表示土壤吸附性质的重要指标。 单位:厘摩尔/每千克土(cmol/kg) 测定:用Ca2+作指示剂,Ba2+作萃取剂,原子吸 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如我国土壤的阳 离子交换量从南到北,依次由低到高(mequiv/100 g 土):东北黑土为24.44~34.34;华北褐土约为16.40; 长江流域黄褐土约为13.23;南方红黄壤仅为4.77和 4.09。影响因素: a. 不同种类的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顺序:有机胶
体 > 蒙脱石 > 水化云母 > 高岭土 > 水合氧化铁、铝;
(2)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
离子交换: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补偿离子,可以
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和阴离子交换吸附。
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Cation
Exchange Adsorption)
土壤胶体 2Na Ca 土壤胶体-Ca 2Na
b. 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c. 土壤胶体中SiO2/R2O3比值越大,阳离子交换量 越大; d. 土壤pH值下降,阳离子交换量降低。 可交换性 阳离子 盐基离子(Ca2+、Mg2+、K+、 Na+和NH4+等) 致酸离子(Al3+、H+)
盐基饱和土壤: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 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