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在那个时候可以视为全才,礼、乐、射、御、书、数无一不
精。前515年已官至司空。前510年问礼于老聃。前505年, 季氏家臣阳虎操纵鲁政,孔子不满。前501年重新从政,第 二年升大司寇。前498年,提出“隳三都”,加强了中央集 权。三月鲁国大治。但他的几项政治的主张都没有实现。孔子 54岁时因兴鲁无望,离鲁去卫,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十四 年流浪生活,前484年回鲁,尊为“国老” 。前479年病故, 享年73岁。弟子们为他守孝三年。
书中认为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世界范 围内的几个古代文明区域都有代表人物对人类何去何
从以及是非善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并赋予了普
遍的意义。在中国,这段时间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先秦诸子百家如道
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都形成于这
个时代,各家的代表人物如管仲、孙武、老子、孔子、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二、春秋战国中国文化出现变革的原因
礼坏乐崩,官学难以为继:周初分封的诸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壮大
了,分支超过了主干;卿大夫也壮大了,枝蔓又超过了分支。天子自 身的家族却衰落了,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也衰落了,于 是“陪臣执国命”,这就是所谓的“礼坏乐崩”。它的最主要的特征 就是礼乐文化已经流于形式。西周学在官府,在国都设大学“国学”, 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礼乐为主。“乡学”分庠、序、 乡、校四级,皆为小学。礼坏乐崩使得周天子成为附庸,官学的根基 被动摇。
儒的含义:《周礼·天官》说“儒以道得 民”,《后汉书·杜林传》说儒者“博洽 多闻,时称通儒”,也指从巫史祝卜中分 化出来专门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子。 即精通六艺的知识阶层的“士”,亦即学 者或教师。
儒家创立者:孔子 发展继承者:战国时期子思、孟子和荀子
三、 (二)诸子百家的兴起-1、儒家
孔子生平:生前551,卒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东南)人。30岁开始收徒,对象都是“士”(钱穆考 证),直至死。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
三、诸子百家的形成及思想主张
(一)什么是诸子百家?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六家;
刘歆《七略》十家九流: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 法家、阴阳家、农家、纵 横家、杂家为九流,加上 小说家为十家,合起来就 是人们常说的“九流十 家”。
刘歆(约前50一后23 )
三、 (二)诸子百家的兴起-1、儒家
王室文化官员出走办学:官学难以为继,宫廷文化官员只好纷纷出
走,下移列国,混迹民间,大兴私学。于是,学问开始逐渐地由官府 走向了民间村野。
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西周为了维护宗法制,用人以“亲亲”为
原则,春秋诸侯争霸,用人以“贤贤”为原则,汲汲以求霸业的诸侯 又渴求人才的帮助,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代,他们不得不“厚招游 学”,这又反过来推动了士阶层的兴盛。
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wk.baidu.com构
一、“轴心时代”提出的意义 二、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三、诸子百家的形成及思想主张
(一)儒家 (二)道家(三)墨家 (四)其他各家思想
四、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一、“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含义
1、时间和内容
作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949年出版)
现存孔府、孔庙、孔林建造于明清两朝,1994年已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留下言论集《论语》一书。
徐复观在《两岸思想史》中说,“士”本是国民 中的农民,农民脱离了土地,成为参政辅政的预 备军,这是“士”的来源。这只是“士”阶层的 一部分来源,还有一部分来源,就是由于支脉延 伸,族系扩大而逐渐沦为平民的贵族后裔,因此 它还有一个这样由上而下的过程。因此很多先秦 的“士”有那么高度的自觉,主体性的自觉,道 德的自觉,知识的自觉,是因为他在贵族的教养 之中,有了这个教养之后,物质文化,以及官位 地位他会失去,但是文化教养的基本氛围,还是 能在家世的继承中得到保持。所以我们看孔子的 教育对象主要是这批人。后来孔子教育弟子的名 声迅速传播。
“如何才能使社会重新恢复秩序与安定?中国哲学围绕 着这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所有思辨性 自然哲学的是,中国哲学是以伦理道德哲学的形式开始 的,如同苏格拉底一样,它论述的对象就是人。面对着 如何重建和平与和谐这样的问题,在争鸣的“百家”中 有三家对于这种思想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法家、道家, 尤其是儒家。这三家确定了中国文化。”
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邹衍等也都出现在这个时
期。
(1883~1969)
一、“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含义
2、意义:
一方面是强调这时期思想文化对后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强调这时期思想文化对以前的总结与继承。
3、西方学者对春秋战国文化变革的理解
(德)康拉特·赛茨: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中国 文化结构的形成”中阐释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之所以出现百 家争鸣的文化变革的原因。
“这个轴心时代在中国却是一个政治与道德秩序遭毁灭的时 期。”西周被犬戎灭亡后,“留给东周的诸侯们的权力仅仅 是担当所谓的礼仪角色:他们可以单独祭天。另外,有数千 名昔日的封地侯,他们事实上独立于周王室,而且彼此为了 扩大地盘连年厮杀。”
“如同政治秩序一样,道德伦理秩序也混乱了。中国人 信天意,天被看作伦理道德的最高主宰,它对人世间的 善恶进行奖罚。公元前8世纪周王朝的没落也动摇了人 们对上天的信仰,与此同时,作为另外一根柱石的周礼 也倾倒了。所谓礼原本指“礼貌、礼节”,但是周礼作 为周朝的礼仪,它在社会等级秩序中规定着从祭祀到每 日生活以及个人举止等所有的关系、秩序、方式。”
下层“士”人的身份独立化:他们可以走公室,走私门,希望得到
任用,同时又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去”。成为不同阶级或者集团的 代言人。这样一个阶层的崛起,意味着“学在官府”的结束,从而逐 渐产生了以“劳心”为特征的知识分子。
知识阶层“士”的身份的蜕变
士在商周时期是贵族中的最低等级,春秋时期的士 多受过六艺之教。到了春秋后期,士成了知识阶层 的通称,已无宗法等级身份。布衣卿相在春秋战国 间已不罕见。作为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士受到各诸 侯国的重视,还出现了四大养士贵族(孟尝君、平 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士的背向,举足轻重: “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王充《论衡·效力篇》)他们争脱了宗法枷锁、 不用完全依附王室、赢得了相对独立人格的士,与 中国第一批文化人巫史祝卜比起来,形成了一种新 的品格: ①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 ②政治参与意识强烈。 ③道德自律严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