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孔子死后,儒家一分为八,称为儒家八派。子思、孟子 两派有承继关系,思想倾向基础一致,自宋代以后被尊为儒 家正宗。荀子一派,与子思、孟子的思想有差别,当时也有 很大影响。在后来,统治者常常兼用荀、孟儒学以统治人们 的思想。
孔子
荀子一派
子思、孟子一派
其他诸派
(二)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
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邹(今山东邹城) 人,孔子第四代弟子。 曾周游列国,做过客卿。 其学说被认为“迂远而 阔于事情,”后被概括 为“迂阔”,即空谈而 不切合实际。因此而不 被当政者采纳。晚年埋 头著述,有《孟子》七 章传世。在封建社会被 尊为“亚圣”,地位仅 次于孔子。
孔子的“仁”的思想
孔子的仁的思想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孝与德 也包括在仁之中。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朝闻道, 夕死可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指一种美好的品德。在孔 子看来,仁是礼的精神支柱;就个人修养而言,恭、宽、信、 敏、惠等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上看,孝悌(朱熹 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孝悌”也作“孝弟”) 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上看,忠恕是为仁之道。“克己复礼 为仁”,就是主张按周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三)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
荀子(约前298-前238),名 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在 楚为官。免官后授徒著书,后人辑 其著述为《荀子》32篇。荀子属于 儒家的重要代表,但较为激进,既 主张“隆礼”,又要求“重法” 。 荀子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对 道德与法律的互补关系也有一定的 认识,主张“隆礼重法”,强调礼 在为人、做事、治国方面的作用, 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而 法是礼的体现、礼的确认。如果只 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不 重刑罚,就不足以维护统治。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取代商后,周人在承袭商人的天神观念时,开始了由神 本向人本的思想转变。周人称至上神为“天”或“昊天上 帝”,认为王权为天所授,为王祖所遗,神界同周代君王的 关系已是天与天子关系,所以周人敬天法祖。这样,宗教与 政权、族权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形成以天帝为皈依,以宗 法家族为基础,以君权神授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宗教。“敬天 法祖”自此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延绵三千年而不衰。 鉴于商亡的教训,周人又意识到“天命靡(无)常”和 “小人难保”,于是强调“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在 宗法宗教中渗入人文主义成分,试图通过宗法制度、礼乐制 度以及对“德”的宣传来弥补“天”的力量的缺失。 主要措施:宗法建构 制礼作乐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一、解脱羁绊,士层崛起; 二、文化传播,交织渗透; 三、学术宽松,富于创造;
四、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续1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 巨人的时代,其中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邹衍、孟子、荀子 等,他们深邃的哲学思考足以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斯多德等相比美。诸子的兴起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鲜明的 “救时之弊”的文化目的性。但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 承继上的差异,在学派风格上又各具独特鲜明的个性,其中以儒、 墨、道、法、阴阳、名六家的影响最大。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 用理性、重道德修养的醇厚之风而独树一帜。儒家思想既继承了 血缘宗法时代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遗风,又切合春秋战国时代 谋求安定的普遍社会心理,故而成为时代的“显学”。由于儒学 的核心在于现实人事,在于普天之下的人的精神品格,在于人类 社会和谐的群体目标,所以儒学成为高举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旗 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确定了独特的含义,最终成为中华传 统文化的正宗。

先秦诸子与中国思想文化

先秦诸子与中国思想文化

先秦诸子与中国思想文化先秦诸子指的是战国时期各流派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先秦诸子包括孔子、荀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他们的思想涉及伦理、政治、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是春秋时期末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更加完美。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论语》等著作中,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政治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孔子的思想有所不同,强调人性本恶,倡导礼仪、法制和教育来纠正不良的行为和思想。

他的主要著作是《荀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知行合一等,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道”、“德”、“无为而治”等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并强调个人修养和悟道,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不仅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基石,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墨子主张和平、爱民,反对战争和剥削,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基本思想是“兼爱”、“非攻”,认为道德和功利并重,提倡宽容和平等。

他的著名著作《墨子》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在后来的中国思想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是“法治”,认为只有法律和制度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

他的著作《韩非子》提出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的重要思想,如重视法律、注重利益、制定律法等,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他们的思想和著作代表了古代中国的伦理、哲学、政治等领域的最高水平,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风貌。

而且,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后继者和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全文)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全文)

先秦诸子文化概说(全文)东周以前只有官学而无私学,只有官书而没有私人著书。

这是因为,三代时期阶级对立森严,统治贵族不仅拥有政权与土地,而且还专有知识,平民与知识和教育是绝缘的。

我国最早的知识分子是由上古的巫史演变而来,巫掌卜筮,史掌记事。

他们都接受贵族供养,并为他们服务。

据《尚书多士篇》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书几乎都是官方卜师的占卜档案。

从事作典作册与文化创作,既需要有足够的思想与著书闲暇,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才有可能,这样只能由为贵族供养并脱离生产的巫史官员来从事。

三代时期,笔墨纸帛还没有发明,那个时候只能以龟甲竹简代纸帛,以刀刻漆书代笔墨,将竹简用绳连结而书册,这样一来书籍典册就极为笨重,成书不易,藏书也难。

所以只有官府才有能力制典作册,平民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周代以前的书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都是官书,是由官方委派专门的官员来负责编辑造册的。

其中《书》为周代史官所记载的文告档案,《诗》为同周代乐官所保存乐词,《礼》为周代礼官所保存,《春秋》是鲁国史,是鲁国史官所记录保存的档案。

及至春秋时代,新兴的地主阶层逐渐登上权力的舞台,以周王为首的三代世袭的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降落,贵族降为平民,同时也就将知识和受教育的权利带入了平民阶层,从而才有了发展平民学术的可能。

孔子首先开了私人讲学与私家著述的先河。

为什么偏偏是孔子,而不是别人?孔子出自落没贵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接触知识与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适鲁后才为平民。

孔子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平民,而在孔子以前是没有人做过此类工作的。

对于平民而言,知识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激发了他们极大的热情。

所以孔子以后,私人讲学著述之风大行于天下,而从学之众是后世所罕见的。

又遭逢乱世,学者无一不想尽其所学改制救世,而新兴的地主阶层又极需新的文化工作来维护他们新近崛起的社会地位,养士之风也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尚,于是便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状态,成为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先秦诸子概说课件

先秦诸子概说课件

总结词
仁政、礼治、教化
详细描述
孔子的政治主张包括仁政、礼治和教化。他主张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以爱民为本,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强调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他认为教育是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主张与教育思想
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以法治国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通过实行君主专制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大。
君主专制
法家主张对违法者实施严厉的惩罚,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社会的安定。
重刑主义
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韩非子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强化中央集权
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与法治理念
韩非子认为选拔贤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主张打破贵族世袭的制度,让有才能的人有机会担任官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著书十余万言,现存的《韩非子》五十五篇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这些篇章主要讲述了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和法治理念,是研究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韩非子》的成书过程
韩非子的生平与《韩非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即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法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的行为,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强盛的目的。
THANKS
感谢观看
墨子及其墨家思想
04
出生背景
01
墨子出生在鲁国,祖先为宋国贵族,从事手工制造业。墨子传承了家族的文化,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墨子的生平与《墨子》
教育经历
02
墨子在年轻时接受过儒家教育,学习了《诗》、《书》等经典著作,同时也学习了礼、乐、射、御等技能。
创立墨家学派
03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这个学派是一个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学术团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57页PPT课件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57页PPT课件

史倒退,回归到原始社会状态。

2019-9-6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6 13 8
主題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张:
題 介
四,“贵柔”,权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君王无为,紹
驭人之术,藏于暗处,群臣看不透君王,时时战栗,垂
拱而治。

2019-9-6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7 13 8
老子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主題思想

法家

主 題



2019-9-6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二柄
6 13 8
儒家思想详解
媒介计划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亲亲之爱,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正义自强,中庸之道。 强调以德治国,仁爱思想, 通过圣王思想来教化百姓,维护礼乐制度,按照等级, 亲疏来维护秩序。尊王举贤,由道德高尚的人来治理国 家。强调个人修养,推己及人,来推行仁爱的思想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19-9-6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媒介计划 13 24
孟子名言
《孟子·告子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言非礼勿动。礼可以理解为道德的准则,日常交际的礼节
三:等级制度,三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之爱,
有等级的爱。
四:以德治国,道德教化,举贤尊王。

《先秦诸子导读》课件

《先秦诸子导读》课件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节俭等思想,对后世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等方面 产生影响
法家:强调法治、权术、变法等思想,对后世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 产生影响
消极评价
过于理想化:先秦诸子的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中实现 缺乏实践性:先秦诸子的思想缺乏实践性,难以指导具体的社会实践 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先秦诸子的思想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缺乏科学性:先秦诸子的思想缺乏科学性,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中性评价
儒家:强 调道德伦 理,注重 个人修养 和社会责 任
道家:强 调自然无 为,追求 内心平静 和自由
墨家:强 调实用主 义,注重 科技和实 践
法家:强 调法治, 注重社会 秩序和公 平正义
阴阳家: 强调阴阳 五行,注 重自然规 律和宇宙 观
名家:强 调逻辑和 辩论,注 重思维和 语言表达
当代价值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 非攻、节俭等,对中国 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等 方面产生了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 赏罚分明、中央集权 等,对中国政治制度、 法律体系等方面产生 了影响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儒家思想: 奠定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 基础,影响 了中国的政 治、社会、 文化等方面
道家思想: 强调无为而 治,影响了 中国的政治、 哲学、宗教
03
先秦诸子简介
THEME TEMPLATE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孔子:儒家创始人,主张“仁爱”、“礼制”、“中庸”等思想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人性本善”、“民贵君轻”等思想 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礼法并重”等思想 董仲舒: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
道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07
课件总结与展望
THEME TEMPLATE

先秦诸子概述

先秦诸子概述

先秦诸子概述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所以读先秦诸子,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读先秦诸子,有益于启发和引导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它们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读先秦诸子,又有益于提高写作能力。

二、“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变。

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

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

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第四章 诸子散文

第四章 诸子散文

6、50-60岁 周游列国 7、70岁 受礼聘返鲁,被尊为‚国老‛,完成 《诗》、《书》、《礼》、《乐》、 《易》、《春秋》的编纂工作。
(二)孔子思想(先秦两汉散文研究第六 讲) 1、思想核心(伦理):仁与礼 仁是目的,礼是实现仁的保证 ‚礼,履也。‛就是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 范和履行的责任。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 之 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 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 男 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 ( 《礼记·经解》)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 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 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 公》)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教学目标: 一、了解儒道墨法几家的主要思想 二、掌握诸子散文总的文学特点和 各家的不同风格 三、掌握‚九流十家‛、‚百家争鸣‛等概念 教学重点:孔子和《论语》、孟子和《孟子》、庄子和《庄子》 的思想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一、含义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 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 哲理性著作。
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 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 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诸子十家,盖可观者九家而已。

第4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4章  先秦诸子散文

《论
语》
孔子生平、思想
前551——前479 远祖孔父嘉,宋国大夫,在内乱中被杀。 父亲叔梁纥,鲁国武士。母亲颜征在。
孔子的思想——: 1、基本思想核心:“仁” 2、政治思想:“礼” 3、哲学思想:“中庸” 4、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 5、文艺思想: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
《论语》的成书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 谓之论语。 ——《汉书·艺文志》
《庄
子》
《庄子》一书,在学术上,是先秦 道家的主要代表著作;在文学上,是先 秦诸子散文之冠。对后世的哲学、文学 影响巨大。
一、庄周生平

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人。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 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如 《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 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 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超出 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2、《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 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 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如《至乐》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 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 3、《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 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 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2、《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 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都妙趣横生,旨意明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 潮的主流,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五经”的研究也成为一门 专门学问——经学。经学也是汉至清代的官方哲学。汉武帝 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 但由于学术派别不同,出现了“经今古文之争”。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 大动乱时代,汉帝国崩溃瓦解,北方游牧 民族闯入中原,社会苦痛,政治混乱。但 在文化史上,则是国内各民族融合,外域 文化进入中国的时期,给原有文化增添了 新鲜血液,同时也使文化向生动活泼的多 元发展。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在反秦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汉朝,在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 经济上的繁荣后,再次实行了统一思想的政策——“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倡导的这一思想,以“六经” 为指针,高举“崇儒更化”的旗帜,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 宗法专制政体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包容阴阳家及法家的 新儒学。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儒家 的“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而仁、义、礼、智、信以及 孝道等儒家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念。
唐代散文也是硕果累累,以韩愈、柳宗元为首所发起的古文 运动,不仅意在文体变革,变骈体文为散体文,而且以先秦两 汉古文为法,以儒家经典为依归,“志乎古道”,力斥佛老,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
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周敦颐、程颐等人,至 南宋朱熹才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朱熹认 为“理”为万物之本源,而封建伦常亦为“天 理”。他强调人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其认识 途径则是由“格物”到“致知”,从而达到修身 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业。理学将道德提 高到本体,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 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理学是中国后期封 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 极为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一、单项选择题1.(5分)中国传统文化根本格局是〔〕。

• A. 儒法互补• B. 儒墨互补• C. 法墨互补• D. 儒道互补纠错得分:5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根本格局展开解析答案D解析2.(5分)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谢赫• B. 张僧繇• C. 陆探微• D. 王羲之纠错得分:5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3.(5分)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吴起• B. 管仲• C. 子产• D. 商鞅纠错得分:5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答案D解析4.(5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本草纲目?• B. ?伤寒杂病论?• C. ?黄帝内经?• D. ?神农本草?纠错得分:5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5.(5分)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 A. 北语• B. 吴语• C. 湘语• D. 粤语纠错得分:5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6.(5分)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分餐制• B. 个体式• C. 自助式• D. 聚餐制纠错得分:5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展开解析答案D解析7.(5分)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 A. ?红楼梦?• B. ?儒林外史?• C. ?水浒传?• D. ?聊斋志异?纠错得分:5知识点: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展开解析答案B解析8.(5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色是〔〕。

• A. 整体、直观• B. 感性• C. 逻辑推理• D. 理性纠错得分:5知识点:13.4 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展开解析答案A解析9.(5分)中国饮食构造特色是〔〕。

• A. 以食菜• B. 以肉食为主• C. 主副食搭配• D. 以食鱼为主纠错得分:5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展开解析答案C解析10.(5分)墨家的伦理思想是〔〕。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才能使社会重新恢复秩序与安定?中国哲学围绕 着这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所有思辨性 自然哲学的是,中国哲学是以伦理道德哲学的形式开始 的,如同苏格拉底一样,它论述的对象就是人。面对着 如何重建和平与和谐这样的问题,在争鸣的“百家”中 有三家对于这种思想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法家、道家, 尤其是儒家。这三家确定了中国文化。”
孟子思想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贡献大的有子思和孟子,称思孟学派。子 思(前483—前402),孔子之孙,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 道”,《中庸》乃其笔录。“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孟子著有《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和 德政。
中华文化元典“五经“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循天道、尚人文、轻鬼神、近世 俗,通变异、寻圜道,崇教化、求经世,重民尊君,直 觉体悟等。这些东西经孔子整理、传播,对中国两千多 年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学说:
孟子(前372—前289),战 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邹县)人。亦周游 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 数百人”(《腾文公下》)。 宣称“如欲治平天下,当今 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下》)直到唐代 韩愈复兴儒学,始为“亚 圣” ,颜渊亦尊为“复圣”。
孟子民贵君轻的“仁政”论:孟子把孔子的仁爱思想扩展道政治 上,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这便是“仁政”论,方法是由下而上的人治主义。仁 政的内容首先要“治民之产”,其次是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
孟子性善论和“四端”说的伦理观:孟子认为人性之善犹如水之 就下,是自然而然,是生来就具备了的。“四端”为仁、义、礼、 智(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 是非之心为智之端)看到了人生所具有的良知、良能,把“仁” 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

先秦诸子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先秦诸子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先秦诸子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自古以来便丰富多样。

而在先秦时期,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石。

先秦诸子学派以及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窗口。

孔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

他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主张“仁”,即人对人之间的关爱和体谅。

孔子提倡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在社会和教育领域。

孔子的学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与孔子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学派,由老子和庄子代表。

道家思想主要关注个体生活方式和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淡泊的生活态度以及放下功利心和私欲来达到真正的和谐。

庄子则在理论上深化了老子的思想,强调“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家学派对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个体发展和内心的平静。

除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先秦时期还有其他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

墨子强调兼爱和无私,韩非子注重法治和政治思想,荀子则关注人性和道德教育。

这些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各有特色,但都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秦诸子学派和他们的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文化环境下繁衍生息。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多元且复杂的,各学派和思想家之间存在辩论和对立。

而这种多元性恰恰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之一。

这些思想体系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丰富而包容的哲学基础,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研究先秦诸子学派,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东亚地区的思想传统。

他们关注人的生存和社会道义,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思想观点,使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多元而富有韧性的特点。

在现代的中国,先秦诸子学派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学派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尤其在现代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体价值观的问题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章
提出了“兼相爱、交相 利”的政治口号。
(四)非攻
非攻是“兼相爱、交相利” 思想的必然结论。墨家反对不 义之战,认为战争伤人命、损 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
三、道家
道家以“道”为核心,用“道”来探究自 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代 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慎到、杨朱等, 代表著作有《道德经》《庄子》《列子》《黄 帝四经》等。

仲弓问仁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仲弓问孔子怎样处世才合乎“仁”。孔子说:“出门办事时,应该像会见贵宾 一样庄重;管理百姓时,应该像参加祭祀活动一样严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 人。”

子贡问仁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 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法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管仲
韩非
(一)反对礼制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主张土地私有化, 按功劳与才能授予官职等要求是公平的、正确的 维护贵族世袭特权的传统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二)强调法律的作用 (三)“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律的作用不可替代。 法律的第一个作用是定分止争,即明确物的所有权。 法律的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劝解百姓行善积德,表彰有功的人与事。 镇压和威慑妄图犯法和摧毁政权的人与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
【译文】子贡问:“如果一个人广泛地给百姓以好处和救济,这个人怎么样呢?可以说他 有仁德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德!他必定是个圣人!尧、舜恐怕也难以做到呢!有仁德的 人,自己想有建树,也会帮助别人建树;自己想要做到的,也会帮助别人做到。凡事能由己而 及人,这就是实行仁德的方法。”

《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笔记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物质环境,如建筑、器物等;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宗教等。

2.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可以从文化元素、文化集丛、文化模式和文化区域四个层次来理解。

文化元素是最基本的文化单位,如语言、风俗、信仰等;文化集丛是相互关联的文化元素的集合;文化模式是特定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文化区域是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地理范围。

3.文化分类:文化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族和地域等。

常见的文化分类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城市文化等。

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思想、道德、艺术、科技、教育、风俗等各个方面。

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它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等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1.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上。

2.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上。

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代”以来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分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创造主体:创造主体主要体现在华夏族和四夷的交流与融合上。

远古文化族团分布、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其重新组合、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4.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政治环境主要体现在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古代政治制度上。

中国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传统文化之根先秦诸子散文课件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传统文化之根先秦诸子散文课件

多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多层面
• 品先贤思想,传文化薪火(精神内涵 专题阅读) • 理诸子之文,解言说方式(表达艺术 比较阅读) • 析文化魅力,悟当下意义(文化价值 学以致用 ) • 融合互通 掌握诸子思维特质,提升研读诸子文脉内涵的思 维品质。
对文本的审视
• 基础问题:结合必修所学,在预习的基础上指出儒家、 道家、墨家思想的不同。
阅读材料2,列举古今实例,谈一谈我国“以民为本” 执政方略的文化根源。
阅读材料3,列举古今实例,谈一谈中华民族“修齐治 平”家国情怀的文化根源。
阅读材料4,列举古今实例,谈一谈中华民族“民重君 轻”反抗暴政的文化根源。
材料三示例: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 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 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 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链接:《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案例④二《:理庄诸子子之》文:,解结言构说方上式,。 先驳后立,对话式;思路上,以惠子种大瓠引出对“固拙于用 故(好5大观)而围”点知绕其的,所恶读最批,作后判恶品而,提,知利出进其用美图了而者书“以,馆天、浮“下互乎不鲜联矣网江龟。查湖手阅相”之关的药注解”释、决举评方例点等案论资,证料,并了加批“深和评所拓惠用展对子之作“异品的蓬”理之不解;心应”“。固拙于用大”的
传统文化之根 ——先秦 诸子散文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 向未来。
该任务群的设计不是以对文学史和知识点的 罗列为旨归的,而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 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核心设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层“士”人的身份独立化:他们可以走公室,走私门,希望得到
任用,同时又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去”。成为不同阶级或者集团的 代言人。这样一个阶层的崛起,意味着“学在官府”的结束,从而逐 渐产生了以“劳心”为特征的知识分子。Βιβλιοθήκη 知识阶层“士”的身份的蜕变
士在商周时期是贵族中的最低等级,春秋时期的士 多受过六艺之教。到了春秋后期,士成了知识阶层 的通称,已无宗法等级身份。布衣卿相在春秋战国 间已不罕见。作为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士受到各诸 侯国的重视,还出现了四大养士贵族(孟尝君、平 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士的背向,举足轻重: “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王充《论衡·效力篇》)他们争脱了宗法枷锁、 不用完全依附王室、赢得了相对独立人格的士,与 中国第一批文化人巫史祝卜比起来,形成了一种新 的品格: ①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 ②政治参与意识强烈。 ③道德自律严格。
书中认为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世界范 围内的几个古代文明区域都有代表人物对人类何去何
从以及是非善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并赋予了普
遍的意义。在中国,这段时间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先秦诸子百家如道
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都形成于这
个时代,各家的代表人物如管仲、孙武、老子、孔子、
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邹衍等也都出现在这个时
期。
(1883~1969)
一、“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含义
2、意义:
一方面是强调这时期思想文化对后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强调这时期思想文化对以前的总结与继承。
3、西方学者对春秋战国文化变革的理解
(德)康拉特·赛茨: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中国 文化结构的形成”中阐释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之所以出现百 家争鸣的文化变革的原因。
现存孔府、孔庙、孔林建造于明清两朝,1994年已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留下言论集《论语》一书。
徐复观在《两岸思想史》中说,“士”本是国民 中的农民,农民脱离了土地,成为参政辅政的预 备军,这是“士”的来源。这只是“士”阶层的 一部分来源,还有一部分来源,就是由于支脉延 伸,族系扩大而逐渐沦为平民的贵族后裔,因此 它还有一个这样由上而下的过程。因此很多先秦 的“士”有那么高度的自觉,主体性的自觉,道 德的自觉,知识的自觉,是因为他在贵族的教养 之中,有了这个教养之后,物质文化,以及官位 地位他会失去,但是文化教养的基本氛围,还是 能在家世的继承中得到保持。所以我们看孔子的 教育对象主要是这批人。后来孔子教育弟子的名 声迅速传播。
三、诸子百家的形成及思想主张
(一)什么是诸子百家?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六家;
刘歆《七略》十家九流: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 法家、阴阳家、农家、纵 横家、杂家为九流,加上 小说家为十家,合起来就 是人们常说的“九流十 家”。
刘歆(约前50一后23 )
三、 (二)诸子百家的兴起-1、儒家
“如何才能使社会重新恢复秩序与安定?中国哲学围绕 着这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所有思辨性 自然哲学的是,中国哲学是以伦理道德哲学的形式开始 的,如同苏格拉底一样,它论述的对象就是人。面对着 如何重建和平与和谐这样的问题,在争鸣的“百家”中 有三家对于这种思想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法家、道家, 尤其是儒家。这三家确定了中国文化。”
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
一、“轴心时代”提出的意义 二、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三、诸子百家的形成及思想主张
(一)儒家 (二)道家(三)墨家 (四)其他各家思想
四、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一、“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含义
1、时间和内容
作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949年出版)
儒的含义:《周礼·天官》说“儒以道得 民”,《后汉书·杜林传》说儒者“博洽 多闻,时称通儒”,也指从巫史祝卜中分 化出来专门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子。 即精通六艺的知识阶层的“士”,亦即学 者或教师。
儒家创立者:孔子 发展继承者:战国时期子思、孟子和荀子
三、 (二)诸子百家的兴起-1、儒家
孔子生平:生前551,卒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东南)人。30岁开始收徒,对象都是“士”(钱穆考 证),直至死。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二、春秋战国中国文化出现变革的原因
礼坏乐崩,官学难以为继:周初分封的诸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壮大
了,分支超过了主干;卿大夫也壮大了,枝蔓又超过了分支。天子自 身的家族却衰落了,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也衰落了,于 是“陪臣执国命”,这就是所谓的“礼坏乐崩”。它的最主要的特征 就是礼乐文化已经流于形式。西周学在官府,在国都设大学“国学”, 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礼乐为主。“乡学”分庠、序、 乡、校四级,皆为小学。礼坏乐崩使得周天子成为附庸,官学的根基 被动摇。
“这个轴心时代在中国却是一个政治与道德秩序遭毁灭的时 期。”西周被犬戎灭亡后,“留给东周的诸侯们的权力仅仅 是担当所谓的礼仪角色:他们可以单独祭天。另外,有数千 名昔日的封地侯,他们事实上独立于周王室,而且彼此为了 扩大地盘连年厮杀。”
“如同政治秩序一样,道德伦理秩序也混乱了。中国人 信天意,天被看作伦理道德的最高主宰,它对人世间的 善恶进行奖罚。公元前8世纪周王朝的没落也动摇了人 们对上天的信仰,与此同时,作为另外一根柱石的周礼 也倾倒了。所谓礼原本指“礼貌、礼节”,但是周礼作 为周朝的礼仪,它在社会等级秩序中规定着从祭祀到每 日生活以及个人举止等所有的关系、秩序、方式。”
王室文化官员出走办学:官学难以为继,宫廷文化官员只好纷纷出
走,下移列国,混迹民间,大兴私学。于是,学问开始逐渐地由官府 走向了民间村野。
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西周为了维护宗法制,用人以“亲亲”为
原则,春秋诸侯争霸,用人以“贤贤”为原则,汲汲以求霸业的诸侯 又渴求人才的帮助,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代,他们不得不“厚招游 学”,这又反过来推动了士阶层的兴盛。
人,在那个时候可以视为全才,礼、乐、射、御、书、数无一不
精。前515年已官至司空。前510年问礼于老聃。前505年, 季氏家臣阳虎操纵鲁政,孔子不满。前501年重新从政,第 二年升大司寇。前498年,提出“隳三都”,加强了中央集 权。三月鲁国大治。但他的几项政治的主张都没有实现。孔子 54岁时因兴鲁无望,离鲁去卫,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十四 年流浪生活,前484年回鲁,尊为“国老” 。前479年病故, 享年73岁。弟子们为他守孝三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