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证临证验案3则
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
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
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
《汤临证随笔三则》
一
论心下痞痞苦满
汤临证指出,心下痞痞苦满是由内部脾胃气机虚构引起。
患者会经常出现喘息及心下痞痞的症状,因此需要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汤临证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法,即调理脾胃气机和改善血液循环的措施。
首先,汤临证认为应该用祛湿药物来改善脾胃气机的状态,帮助患者减少痞痞的症状。
另外,汤临证还提出要用补益药物来增强血液循环,以减少尿量。
二
论脾胃虚构证
汤临证指出,脾胃虚构证是由脾胃减弱引起的。
患者会出现恶心、厌食、嗳气、腹胀、脘腹胀痛等症状,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经汤临证推荐,脾胃虚构证的治疗方法以回甘加温的药物为主,以化痰、理气为辅。
回甘加温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脾胃的功能。
另外,汤临证还提出把健脾养血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帮助患者增强体力,使患者能够快速恢复。
三
论燥热惊悸证
汤临证指出,燥热惊悸证是由脏腑功能减弱引起的。
患者会出现奔跑头晕、不安,心悸等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依据汤临证的治疗方法,治疗采用苦寒健脾的药物进行收敛,帮助患者消除燥热的症状。
另外,汤临证还提出要用清除热气的药物,帮助患者减轻惊悸的症状。
以上是汤临证的三个病证的治疗方法。
不仅要采取收敛措施,同时还要用调节脏腑功能的药物,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脾阴虚有什么症状
脾阴虚是指由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司,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胃脘不适、纳差、干呕呃逆、大便溏泻等症状。
1.胃脘不适: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会导致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到整个脏腑的功能,使患者出现胃胀、胃痛等胃脘不适的症状。
2.纳差:脾阴虚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和吸收,导致机体失去营养物质的滋养,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的表现。
3.干呕呃逆:还会影响到脾气的升清降浊功能,导致气机阻滞,进而引发干呕呃逆的情况。
4.大便溏泻:脾主运化,能够促进食物残渣的排出。
如果脾阴虚,则会进一步加重排便异常的现象,甚至会出现腹泻的症状。
除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形体消瘦、口渴多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
对于脾阴虚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以免增加脾胃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不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
脏腑辩证医案举例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气虚证【病案举例】周某某,女,24岁。
11岁时患病毒性心肌炎,经治疗缓解后,遗有心悸、胸闷,动则更甚,频发室性早搏。
服用慢心率、心律平等药,早搏明显减少,但停药后复发。
就诊时已患病10余年,平时易感冒,心悸气短,胸闷喜叹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红苔薄,脉结而无力。
Holter检查:发作时室性早搏8~11次/分钟,24小时共4385次。
用振心复脉汤加味治疗。
桂枝10克,炙甘草30克,红参10克,大枣5枚,茯苓1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广郁金10克,知母10克。
服药15剂后,心悸、胸闷明显好转,精神转佳,早搏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仅2~3次/分钟。
上方炙甘草减为15克,红参改为太子参15克,继服30剂,早搏消失,精神佳,无特殊不适。
随访五年未复发,且极少感冒。
(二)心阳虚证【病案举例】常某,男,74岁。
1992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久患消渴、冠心病,自1986年以来,出现劳累后心悸、胸闷,双下肢浮肿,曾5次住院,长期服用降糖药及扩冠药,间断服用利尿药,病情尚平稳。
近1个月来,双下肢浮肿进行性加重,且逐渐延伸,心悸不宁,喘促气短,小便短少,持续胸闷,服上药无效,请高老诊治。
患者面色白虚浮,舌质暗淡,脉沉细而迟(脉率53次/分)。
证系阳虚水泛,拟温阳益气行水法,予“强心汤”加味:红参9克,黄芪30克,山萸肉15克,葶苈子9克,丹参30克,肉桂9克,制附子6克,泽兰30克,茯苓15克,泽泻30克。
7剂药后,浮肿全消,尿量增多,心悸胸闷明显减轻,呼吸平稳,心衰控制。
予“强心汤”继服。
两周后复诊,心衰无再发,脉率62~74次/分,病情稳定。
薛xx,女,75岁,心绞痛突然发作1小时,头晕,随即昏倒,面色苍白,冷汗湿衣,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小便自遗。
血压70/60mmHg,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金匮要略》中脾阴虚证治:
一、证候:
1、脾阴虚:口渴伴大量口液、口干多口唇暗淡、腹部空虚无满感、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出汗少或无、脉浮弱。
2、有腹泻、腰膝酸软、脚气、便秘等虚证。
二、治法:
1、养阴暖腹:用补血壮阳、益气健脾益气壮阳药物温暖腹部,例如熟地参麦
冬半夏炮破桂枝、附子等。
2、补肾元气:运用滋阴润燥、补肾元气的药物,如阿苏酊、陈皮等。
3、温阳培肾:服用能温暖脾肾而重建脾肾阳气的药物,如白芍药、黄芪等。
4、补肺益气:调用温中补肺养神、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当归炮附子、阿胶枣仁等。
5、健胃消食:采用健胃消食、止泻安神等功效调理肠胃功能,如莪术甘草等。
6、抗疫除湿:运用抗疫除湿、搽湿滑而止泻的药物,如大黄附子等。
7、补血安神:补血安神药物如藿香正气丸等可以加以使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状态。
8、其他合理调理:另外,还可合理地饮食加餐,鼓励锻炼,多晒太阳,及时
睡眠等措施,以促进脾阴虚证的痊愈。
阴虚湿热证病案2例治验
【 关键词】 阴虚湿热证; 泄泻; 口腔溃疡; 中医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 2 4 9 . 1 ; R 2 4 1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3 — 6 6 1 3 ( 2 0 1 4 ) 0 2 — 0 1 8 6 — e Tr e a t me n t o f 2 Ca s e s o f Yi n De f i c i e n c y a n d Da mp He a t S y n d r o me
S h a n x i 0 3 0 0 2 4 )
【 A b s t r a c t 】 Y i n d e i f c i e n c y a n d d a m p h e a t s y n d r o m e i s t h e d i s o r d e r o f t h e d e i f c i e n c y i n t h e p i r m a r y
・
1 8 6・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 杂志 2 0 1 4年 第 9卷 第 2期
Wo r l d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l a a n dWe s t e r nM e d i c i n e 2 0 1 4 , V o 1 . 9, N o . 2
・
临证 经 验
-
阴虚 湿 热 证 病 案 2例 治验
王健
【 摘要】 阴虚湿热证 , 属本虚标实证 , 是 临床较常见 的证型之一 。阴虚与湿热是 一对矛盾 , 它们
往往相互纠缠 , 形 成恶性循环 , 如湿热稽留不去 , 热伤 阴液 , 则阴虚愈甚 ; 阴虚生 内热 , 湿 热内蕴 , 致 湿
袁士良运用清化论治疗久泻的临床经验
袁士良运用清化论治疗久泻的临床经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江阴 214400【摘要】袁士良是江苏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工作于江阴市中医院,是龙砂学派的学术传人之一(以下简称“袁师”)。
常以“清化立论”实践于临床。
本文主要介绍袁师常用方剂资生丸加减用于泄泻日久,脾虚湿热证者。
【关键词】袁士良;久泄;清化论;资生丸袁士良是江苏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工作于江阴市中医院,是龙砂学派的学术传人之一。
袁师早年受当地名医薛铭章先生指导,薛铭章师从民国时期夏子谦,夏子谦师承清末明初的名医邓养初,邓先生为晚清柳宝诒的高徒,柳宝诒有“伏气温病”学说,提出治宜“扶正透邪,清疏泄热”,著有《温热逢源》,由此可见袁师的师承渊源。
袁师对江阴地区的中医历史文化曾进行过一定的挖掘及整理,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临证常以“清化”辩证施治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清”乃清平、不乱之意,而非一味投以清热寒凉之品,在临证时轻清去实,药力和缓,“化”乃核心,为性质或形态改变。
“清化结合”,祛除体内“痰、气、湿、瘀”等病邪,正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袁师临证善用温胆汤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心血管、脾胃、肺脏等多系统疾病,如心悸、不寐、头晕、胃痞、咳嗽等症,随证化裁有参芪温胆汤、桑菊温胆汤、蒿芩温胆汤,建中温胆汤等;有用补肾清化法治疗慢性肾炎;有自拟肝炎一号方治疗慢性肝病肝胆湿热证,清热退黄,健脾利湿,“清化”之法贯彻整个治疗过程中。
笔者跟随袁师学习多年,受益良多,在此主要总结袁师运用“清化论”治疗久泻的临床经验。
慢性泄泻多由急性泄泻延误传变而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程在2月以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盛则濡泄”,脾气主升,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清浊不分而致泄泻,可见湿盛、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脾胃虚弱病历范文中医
脾胃虚弱病历范文中医中医病历。
姓名:李某。
性别:男。
年龄:35岁。
职业:公司职员。
初诊日期:[具体日期]主诉:胃脘部隐痛不适、腹胀、食欲减退3月余。
现病史:患者近3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隐痛,呈间歇性发作,疼痛程度较轻,得温则舒,遇冷加重。
同时伴有腹胀,进食后尤甚,嗳气频繁,气味酸腐,食欲明显减退,食量较前减少约1/3,偶有恶心,未呕吐。
大便溏薄,日行2 - 3次,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感。
患者曾自行服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平素饮食不规律,常因工作原因饥饱无常,嗜食生冷油腻食物,吸烟10年,每日约10支,偶尔饮酒。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面色萎黄,形体偏瘦。
-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腻。
- 脉象:脉细弱。
- 腹部平软,胃脘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 - ),肠鸣音稍亢进,约4 - 5次/分。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证。
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故见胃脘隐痛、腹胀、食欲减退。
脾胃阳虚,失于温煦,则胃脘部疼痛得温则舒,遇冷加重。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生,故见舌淡苔薄白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故见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方剂:黄芪建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大枣10g 生姜10g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山药20g 薏苡仁30g 砂仁6g(后下)木香10g 陈皮10g。
用法用量: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医嘱:1. 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少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2. 戒烟限酒。
3.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寒。
4.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复诊记录:二诊([复诊日期]):患者诉胃脘部隐痛、腹胀症状较前减轻,食欲有所增加,食量较前增加约1/4,大便仍溏薄,但次数减少为日行1 - 2次。
略论脾阴虚证
当以滋脾阴为原则 , 但 临床中鲜有单纯滋脾阴的 治法。多以甘淡实脾 , 或温中益阴, 或升提散阴, 或清 燥养 阴, 或 以滋脾 阴反佐 温药等 为其 治法。究 其原 因, 脾 阴虚证很少单独存在 , 多与脾 阳虚或( 和) 脾气 虚伴随出现。李东垣《 脾 胃论》 : “ 脾为死 阴, 受 胃之 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 于肺 ” _ 3 ] 。李东垣认 为脾 脏发
证治的角度指出了脾 阴虚证 的存在 , 《 伤寒论》 在治 疗外感病时有两个前提 , 一为“ 阴阳 自和” , 一 为“ 护 胃气 , 存津液” , “ 存津液” , 即包含了对脾 胃阴津 的顾
药热退 , 停药复热。后腹胀甚 , 恶心 , 食 欲差 , 改用 知 柏地黄汤、 竹 叶石膏汤 , 效差 , 后从脾 胃人手 , 改用 甘
淡 红苔 薄 , 脉 濡微 数 。后知 为脾 阴虚 , 用 甘淡 平补 , 滋
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概括为: “ 脾阴虚, 手足烦热, 口干不欲饮, 烦满 , 不思食” _ 2 ] 。脾阴虚多与 胃阴虚同时 出现, 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 , 以运化功能失常为主, 临床以纳食不化 , 皮肤干燥 , 肌肉消瘦, 痿软无力, 甚则肌 肉萎缩 、 偏废不用, 或手足烦热、 溺少便秘 , 舌红少苔, 脉 细数或涩等为特征。也有医家认为脾 阴虚多 由脾气虚 慢幔发展而来 , 脾气虚, 日 久伤阴, 致气阴虚。气虚运化 无力 , 阴血生成不足而亏虚。多表现为不思饮食 , 食后
腹胀 , 齿衄 , 甚至面肿足肿 , 口渴少津。
2 脾 阴虚 的治疗
脾退热。处方 : 太子参 3 0 g , 山药 3 0 g , 云苓 1 5 g , 麦 芽1 5 g , 生 白术 1 5 g , 甘草 6 g 。三副后 , 诸证减 , 体温 降至 3 7 . 5  ̄ C, 。后又服六副 , 体温 3 6 . 8  ̄ C, 精神好转。
阴虚证的中医治疗案例分析
阴虚证的中医治疗案例分析阴虚证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证类型,其特点是阴液不足,阴气亏虚。
中医治疗阴虚证,旨在补充阴液,调节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阴虚证的中医治疗案例,探讨中医的治疗原则和疗效。
案例描述:患者女性,45岁,主要症状为身体虚弱,五心烦热,盗汗,夜尿频多,口干咽燥,舌苔黄燥,脉细数。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为阴虚证。
根据病情表现,可以判断患者的阴虚证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阴气亏虚。
身体虚弱、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是阴虚火旺的表现,夜尿频多、口干咽燥是阴液不足的表现,舌苔黄燥、脉细数是阴虚证的舌脉变化。
中医治疗方案:根据阴虚证的病机特点,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滋阴降火,补充阴液,调节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配方1:生地黄、玄参、麦冬、沙参、麻黄根、五味子、丹参、鞣酸、大枣。
配方2:玄参、白芍、当归、熟地、石斛、麦冬、枸杞子、枣仁、天冬、黄芪。
以上两个配方均含有滋阴补肾的药材,同时配伍了一些清热、生津的药材。
该中药方能够滋养阴液,清热降火,改善阴虚证的症状。
2. 食疗:在饮食方面,患者需要多摄入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
此外,适当多饮水,补充身体内的水分,改善口干咽燥的症状。
3. 调理生活方式: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兴奋等,以调节生活方式对病情的影响。
疗效评估:经过连续一个月的中医治疗,患者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身体状况得到提升,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减轻,夜尿频多、口干咽燥症状明显减少。
舌苔由黄变为淡红,脉搏由细数变为细滑。
结论:本案例通过中医治疗阴虚证的方式,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
中医治疗阴虚证的原则是滋阴降火,补充阴液。
中药治疗和调理生活方式是治疗阴虚证的主要手段。
通过与食疗结合,针对患者不同症状的中药配方能够促进阴阳平衡的调节,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然而,治疗阴虚证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疗效和治疗率。
沈元良运用归脾汤临证医案5则
干结、夜寐欠佳、舌红微紫苔薄黄、脉浮数,故选用牛蒡解肌汤加减。
本方出自《疡科心得集》,主治头面风热,颈项痰毒。
方中牛蒡子、薄荷疏散头面风热,解表利咽;桔梗宣肺祛痰利咽;荆芥解表发汗;丹皮、栀子泻火散血凉血;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化痰;玄参、石斛辛凉养阴,以未病先防,防止热病伤阴。
方中加入黄芪固护正气,酸枣仁宁心安神,并加入喉科良药木蝴蝶、胖大海、蝉蜕,以清宣肺气、增音利咽。
二诊时表证已去,由于手术损伤气血津液,此时已转为慢性期,多由实转虚,出现肺阴亏虚之证。
肺主声,肺阴亏虚,津液无法上荣于咽喉,“金碎则无声”,表现为声音嘶哑。
复诊时表现为自汗盗汗、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咽干咽痒等,故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清·郑梅涧《重楼玉钥》曰:“生者甚众,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云:“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主治肺胃阴精不足,咽干口渴。
方中南北沙参、麦冬滋养肺阴为君药;黄芪益气固表;天花粉生津止渴,降火润燥,以增滋阴之功;玉竹清热养阴,润肺生津;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止汗;再加入木蝴蝶、胖大海、蝉蜕利咽开音之效药。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利咽增音之效。
三诊时,久病情志抑郁,肝气郁滞,患者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胀满,时有泛酸嗳气,纳食不振,大便秘结。
此时加用柴胡舒肝解郁,白芍养阴柔肝,陈皮、枳实理气消滞。
气津充沛,气血畅行,则脏腑功能正常。
患者因甲状腺手术所伤,以声音嘶哑为主症,病情初期以风热上扰之实证为主,后期以肺阴亏虚之虚证为要,临证时许师辨清虚实,辨证施治,获得良效。
第一作者:沈童(1989—),男,医学硕士,主治中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高国宇,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
dggy 6@修回日期:2019-06-15编辑:吕慰秋沈元良主任中医师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绍派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
中医脾病病例分析6例
中医脾病病例分析6例:1.林 X ,女, 30 岁.因工作繁忙,近半年来出现白带绵绵不断,曾服清热除湿方药十余剂,未效。
现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腹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舌淡苔白,脉缓弱.要求写出:①主诉;②八纲结论;③证名诊断;④辨证分析.分析结果:①主诉:带下量多半年余.②八纲结论:里证,虚证,阴证.③证名:脾气虚证.④辨证分析:本证因劳累过度,耗伤脾气而致脾气虚。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腹胀纳少;水湿不化,清浊不分,流注肠中,则便溏,水湿下渗,常脉失约,则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肌体失养,面都失荣,故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2 .刘 XX ,女, 60 岁.工人.年轻时产多乳众,工作及家务较劳累。
八年来常感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未经系统治疗,病情时好时犯。
半个月前又因劳累而诱发,现自觉阴户中有物突出,并有下坠感,气短乏力,头晕目眩,纳少便溏,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分析结果:①证名:脾虚气陷证(中气下陷证).②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致脾虚气陷所致。
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气虚弱之征3 .王 X ,男, 47 岁,农民.自述五年前因过食生冷而腹痛,温熨热敷可自行缓解,病情时重时轻,未系统治疗.一周前不慎着凉、腹痛加重而来就诊。
现腹痛喜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四肢不温,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要求写出:①主诉;②证名诊断;③辨证分析.分析结果:①主诉:腹痛五年,加重一周.②证名:脾阳虚证(脾虚寒证).③辨证分析:本证因过食生冷伤脾而致脾阳虚所致.脾阳虚衰,运化失健,故纳少腹胀;食后脾气益困,故食后尤甚;阳虚阴盛,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按。
医案四则原文
医案四则原文一、医案:患者李某,男,45岁1. 患者病情简介:李某因长期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就诊。
自述咳嗽、气喘、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逐渐加重。
2. 病因病机分析:根据患者症状,判断其病因为肺气虚、脾气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引起肺系疾病。
病机为痰瘀互结,肺失宣降。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为喘证(肺脾气虚、痰瘀互结)。
需与心衰、哮喘等疾病相鉴别。
4. 治疗方案与实施:治则: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桃仁、红花等。
针灸治疗:取肺俞、脾俞、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医嘱: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
二、医案:患者王某,女,38岁1. 患者病情简介:王某因反复口腔溃疡、口渴多饮就诊。
自述近来情绪烦躁,失眠多梦。
2.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情绪烦躁,失眠多梦,口渴多饮,判断其病因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病机为肝火扰心,心神不宁。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为口疮(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需与口腔炎、口腔溃疡等疾病相鉴别。
4. 治疗方案与实施:治则: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处方: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黄连、淡竹叶等。
针灸治疗:取神门、太溪、肝俞等穴位。
医嘱: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
三、医案:患者赵某,男,65岁1. 患者病情简介:赵某因反复胸闷、心悸就诊。
自述近来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2.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年老体弱,头晕乏力,胸闷心悸,判断其病因为心气虚、心血瘀阻。
病机为心脉痹阻,气血不畅。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为胸痹(心气虚,心血瘀阻)。
需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相鉴别。
4. 治疗方案与实施: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人参、黄芪、丹参、川芎、郁金等。
针灸治疗:取心俞、厥阴俞等穴位。
医嘱:保持良好心态,注意饮食起居规律,适当运动。
四、医案:患者刘某,女,52岁1. 患者病情简介:刘某因反复腹痛、腹泻就诊。
自述腹部隐痛,大便稀溏,时带粘液。
刘喜明从气血阴阳论治下陷病经验
ʌ临证验案ɔ刘喜明从气血阴阳论治下陷病经验❋孔柄坛1,2,冯㊀慧1,付守强2,焦烁颖2,刘喜明1ә(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㊀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㊀100029)㊀㊀摘要:下陷病多从气虚㊁中气下陷论治,然而气虚作为下陷病之标并不能代表其根本病机㊂刘喜明教授站在病机角度,从气血阴阳辨治出发,认为气虚㊁血虚㊁阴伤㊁阳虚均可引起下陷病的发生㊂气虚下陷的主要病机为气虚失摄,主要病位在脾㊁肾㊁肺;血虚下陷的主要病机为血不荣养㊁无力维固和血不敛气㊁气散气陷,主要病位在肝㊁心;阴伤下陷的主要病机为阴伤气坠㊁无所依附和阴伤气薄㊁无所生化,主要病位在脾㊁肾;阳虚下陷的主要病机为阳不温煦㊁职守失司㊁精微走泄,主要病位在脾㊁肾㊁心肺,文末附医案一则加以佐验㊂㊀㊀关键词:下陷;气陷;气虚;血虚;阴伤;阳虚;刘喜明㊀㊀中图分类号:R572.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4-0661-03❋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8050703020803)-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及经验挖掘研究作者简介:孔柄坛(1992-),男,河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刘喜明(1963-),男,河南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临床与研究,Tel :010-********,E-mail :lxmhos@ ㊂㊀㊀下陷病是指包括器官垂废㊁体液外泄㊁功能失司的一系列具有下陷病机特点的临床证候㊂下陷病临床表现十分多样,可为阴挺㊁脱肛㊁泄利㊁崩漏㊁遗尿㊁脏器下垂㊁胸痹㊁心悸怔忡㊁眼睑下垂㊁四肢痿弱等㊂目前学界对于下陷病有多种描述㊂依病位之脏腑来分,有脾虚下陷㊁肾虚下陷㊁肺气虚陷等;依据症状特征来分,有元气下陷㊁大气下陷㊁中气下陷㊁宗气下陷等,这些分类多抽象,对下陷病之具体病机并未描述透彻,于其治疗裨益也不大㊂无论哪种形式的下陷病,审求其机才是治病关键㊂下陷病的常见证型当属中气下陷,然而就临床具体应用而言,中气下陷不能涵盖下陷病的主要病机,补中益气汤或升陷汤也远远不能解决所有下陷病的症状,因此需要更深层次地挖掘下陷病的病机并据症而治㊂刘喜明教授认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皆可引起下陷病,非仅气虚一途耳㊂下陷病也因此可分为气虚下陷㊁血虚下陷㊁阴伤下陷㊁阳虚下陷㊂其次各虚陷之病机及病位脏腑又有所不同,治疗也各有侧重,现从下陷病的病机㊁辨证㊁治法及临床验案具体阐述㊂1㊀下陷病病机气虚下陷的主要病机为气虚失于固摄㊂‘仁斋直指“曰: 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㊂营卫之所以转运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升降者,亦此气也㊂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㊂[1] 气是参与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也最直接的物质,发挥着 推动㊁温煦㊁防御㊁固摄㊁气化㊁营养 的作用㊂一旦出现脏腑精微之下陷,气 乃首责也, 气虚 乃直接病机, 气虚失摄 则为共同环节㊂血虚下陷之病机,不过血不荣养㊁无力维固和血不敛气㊁气散气陷2种㊂人一身之气血循环相依,往往血中有气㊁气中有血,恰似阴阳互根的自然之理㊂血气相生是以血虚则气少㊁血失则气陷㊂临床血虚日久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治疗需要补气与养血同时兼顾㊂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血虚则所载之气少,敛气之力弱㊂正如大出血病人往往气无所依附,也随之大量流失,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症,因此唯血能敛气,血失血少则气散气陷㊂阴伤下陷之病机包括阴伤气坠,无所依附㊂气的推动㊁运行㊁布散㊁固摄之功能必依附于有形之阴精而为用,阴伤则气无所依,功用不行,收摄不能发为坠下㊂阴伤气薄,无所生化㊂气之化生必以有形之阴精为根基,譬如土地虽有阳光㊁贫瘠稀薄则作物不长,阴伤则有形之质稀缺,气无以生㊂阳虚下陷者随虚处不同下陷之表现亦有不同,阳不温煦㊁职守失司㊁精微走泄是阳虚下陷之共同病机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㊂ 太阴少阴皆以阳为用,三阴病皆以寒化为主,阳气亏虚㊁自利益甚或遗或泄㊁精微走泄是阳虚下陷的典型病机㊂再者居阳位之脏器,阳气于其尤为重要,阳虚不能温煦则其职守失司,如心肺行血脉㊂‘金匮要略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有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心肺阳虚则血凝而脉迟,症犹下陷㊂2㊀下陷病辨证2.1㊀气虚下陷气虚下陷的常见证型包括两类,脾胃中气亏虚之下陷证和肾气不足之下陷证㊂脾胃气虚下陷最初在‘景岳全书“中被提出,张景岳认为膏淋属精微下泄,究其原因 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 [2],一语道出气陷证之两大1662021年4月第27卷第4期April 2021Vol.27.No.4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病机㊂生理上脾胃为 水谷气血 之大海,主运化水谷生成气血;功能上 脾主升清,胃主受降 ,脾胃为升降之枢机,而脾又为升气之根本,因此李东垣‘脾胃论“言: 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 [3],强调脾胃在气陷证中的重要性㊂肾气虚下陷证相较于中气亏虚下陷则冷门许多㊂‘素问㊃六节藏象论篇“云: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㊂ 肾性沉下,主蛰主藏,肾阴肾精依靠肾气的固秘而不妄散,同时 精化气 ,精满则气足,气足则常能固秘,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发为陷下㊂另外肾气伤亦可致下陷病,‘灵枢㊃本神“曰: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惊恐㊁虚劳㊁房事皆可伤肾,肾气涣散不能固摄则精时自下㊂ 肾主水,司前后二阴 及 肾主藏精 ,因此肾气虚下陷以遗精㊁滑精等失精㊁二阴脱垂为常见症状㊂2.2㊀血虚下陷就血虚下陷之证型而言,主要包括肝血虚下陷和心血虚下陷㊂胎元㊁二目㊁筋爪皆仰赖肝血之养护,肝血不足失荣则不免有胎气不固甚或堕坠之虞,以及目失所养㊁视力下降之患及筋枯萎软㊁抓握不能之病;再者 肝体阴用阳 ,肝赖肝血㊁肝阴之充足,而后升发疏泄之功用可施,肝血虚则升发疏展之机受限,下陷之病乃存,此血病及气之典型㊂心血虚下陷多表现为心悸㊁怔忡㊁胸中之气惶惶欲堕㊂ 心苦缓 ,血虚不能养心,心气不敛,心中之气涣散,则势成 脉结代,心动悸 之状㊂2.3㊀阴伤下陷阴伤下陷之常见证型包括脾阴伤下陷和肾阴伤下陷㊂脾阴伤下陷与中气下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论及气陷多谓脾气亏虚,然而众多貌似脾气亏虚证者,实有相当一部分是脾阴亏虚所致㊂‘景岳全书“就曾记载: 犯损脾阴,以致中气亏陷,神魂不宁,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 [2],因此脾阴虚也是脾气亏虚气陷的常见病因㊂下陷脱利之症耗伤阴精,脾阴受损㊁过损及气,脾气亦不能完保无虞,致生脾阴气两亏之气陷证㊂究其发展过程可归纳为脾气亏虚ң泄利阴伤ң脾阴亏虚ң气陷和脾阴亏虚ң阴不生气ң脾气亏虚ң气阴两虚ң气陷[4-5]㊂前者本已有脾气亏虚之本病出现泄利便血等气不固摄之证,日久阴液㊁阴精随泄利而走失,出现脾阴亏损之证更加剧气陷,此时虽主证仍为气陷脱利,然而更有脾阴亏损之 口渴㊁乏力㊁面赤㊁四肢烦热㊁多汗㊁纳呆㊁舌红少津㊁脉细 症状;后者多因嗜食辛辣㊁温燥或误治伤阴出现脾阴亏损之证,随着病情进展,阴液不足㊁化气愈少遂生脾气亏虚,至此成气阴两虚证,渐成气陷之果㊂下陷之证病位多在中下焦,尤其以下焦㊁下部之症为常见,而下焦下部多由肾及奇经所主,奇经八脉又源起于下焦,隶属于肝肾,因此下陷病多易累及肾㊂正如叶天士云: 久痢久泻为肾病,下泻久而阴伤气坠 ㊂陷下之病位在下焦时随势走泄,耗损阴液,多汲肾阴,因此久陷则伤肾㊂‘临证指南医案“中亦有大量描述奇经损伤致下陷病者,如 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㊂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刚维跷脉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㊂今者但以冲脉之动而血下,诸脉皆失其司,症固是虚 [6]㊂经漏日久是奇经损伤,任固统摄失司继而气陷,本质是奇经肾阴受损,表现为气陷证㊂2.4㊀阳虚下陷阳虚下陷者的常见证型有脾阳亏虚证㊁肾阳亏虚证和心肺阳虚证㊂脾阳亏虚㊁阴寒胁迫津液下注是脾阳虚气陷;肾阳亏虚㊁阳不固秘㊁身形酸削㊁肢冷畏寒,值秋冬或遇寒冷则遗泄是肾阳虚气陷;上焦心肺阳虚㊁大气不足㊁胸痹心痛㊁短气怔忡是心肺阳虚气陷㊂3㊀下陷病治法下陷病的治疗有三条原则,即首要补气,关键固本,升提亦不可少㊂首要补气,阳虚不化气㊁血虚不载气㊁阴伤气陷等不论何原因引起下陷者,其直接病机均为气虚失于固摄,因此补气必不可少㊂应以黄芪为主药,黄芪既擅补气又擅升气,可作为治疗气陷证之主药;二是关键固本㊂气虚无他,唯补气耳㊂阳虚固本旨在温阳兼能化气,宜温和不燥之属,脾阳虚时温脾阳常配以补脾气,肾阳虚时宜温润填精佐以涩药;阴伤则当重固阴,脾阴伤宜甘柔合酸敛,肾阴伤时多挟虚热,宜咸甘凉复苦寒;血虚宜气血同补㊁心肝同补,气血互生则源源无穷也;三是不忘升提㊂升提在气陷病中可起 四两拨千斤 之效用,当然升提之药也是画龙点睛之笔,量不必大,味数不必多,多则过散,引药至病所即可,如升麻㊁柴胡㊁葛根等㊂这些升药亦具有疏理经络气机的作用,升麻升疏阳明经气,柴胡升疏少阳经气,葛根升疏太阳阳明经气㊂对于下陷病, 气血阴阳 之本充固,在内之阴经经气充足,在外为用之阳经略加提振疏导,则举陷即如破竹㊂4㊀典型病案案1:阴虚下陷案㊂刘某某,女,64岁,2019年6月3日初诊:主诉子宫脱垂7~8年㊂患者既往患子宫脱垂7~8年,做饭或站立久时即出现子宫脱垂,小便灼热4~5年,现尿频不明显,但时发作不能小便,大便干,摩腹可大便每日一行,口干㊁上腭痛,舌瘦红苔薄黄干,脉沉弦细,辨证属阴伤气陷㊂处方:熟地30g,石斛10g,知母10g,白茅根30g,盐黄柏6g,升麻6g,14剂水煎服㊂2019年6月17日二诊:子宫脱垂好转,站立时稳定,仅行走久时出现子266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4月第27卷第4期April2021Vol.27.No.4宫脱垂,小便通畅,但仍感灼热,大便日行2次微溏,上腭痛减轻,口干,舌瘦红苔薄黄干,脉沉弦细㊂处方:上方去白茅根加生杜仲10g㊁肉桂1g,14剂水煎服㊂2019年7月1日三诊:子宫脱垂明显好转,可较长时间行走,久站㊁做饭更如常人,小便微热,尚通畅,大便溏每日二行,口干咽干,舌瘦嫩红暗,苔薄白,脉沉弦细㊂处方:熟地30g,盐黄柏6g,知母6 g,肉桂1g,升麻6g,炒山药30g,14剂水煎服,服药以巩固疗效㊂按语:该案例有如下几个特点㊂症状上子宫下垂与二便闭同见, 胞脉系于肾 肾主司前后二阴 肾司二便 ,因此病位在下焦肾㊂病机上该案例病属 阴挺 和 便闭 ,阴挺之证属阴伤气坠,便闭之证属下焦阴虚㊁蓄热化燥,两病有内在之联系,以肾阴亏虚为同根,在阴挺为阴虚气陷㊁胞宫不举,在小便为肾阴虚,膀胱阴分蓄热化燥,小肠火腑不通㊂治法上应养肾阴与升提并举㊁标本兼顾,利小便与升提并举㊁各行其道㊂方药以补肾阴药合滋肾丸合升药,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李东垣滋肾丸即擅治此种下焦阴亏㊁阳气不化所致小便不通;再者肾气不化亦不能升提固摄胞宫,故滋肾丸加升药亦可治疗肾阴虚下陷型子宫脱垂症㊂参考文献:[1]㊀杨士瀛.仁斋直指[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17.[2]㊀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73.[3]㊀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5.[4]㊀傅强,赵进喜,王慧如,等.浅论气陷理论及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17,58(15):1270-1273.[5]㊀陆中岳.从脾阴虚气陷辨治妇科疾患[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25(5):13-15.[6]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苏礼,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37.收稿日期:2020-03-25(上接第572页)分泌㊁增强胃黏膜黏液的分泌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等机制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14],其过度表达可引起组织细胞异常增生㊁代谢增强,被认为是引起癌变的重要因子[15]㊂GH是一种具有生长调节功能的单肽链蛋白质激素,对胃黏膜上皮细胞代谢㊁生长和分化有直接调节作用㊂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AG大鼠胃组织PCNA含量升高,血清VEGF和EGF含量增加,提示大鼠胃黏膜受到损伤,胃黏膜细胞过度增殖,DNA复制受损;血清GH水平上高,意味着胃黏膜上皮细胞代谢㊁生长和分化受到损伤㊂可见,CAG大鼠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胃黏膜受损㊁修复/损伤机制失调㊂结合文献以及课题组临床诊治CAG经验,我们认为CAG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气郁结与素体脾胃亏虚,病位主要在肝和脾胃㊂肝气郁结,横犯脾胃,遂致升降失常;气机郁滞㊁血行不畅又致瘀血内停㊂素体脾胃既虚,运化失司,湿聚难化,内生湿热㊂验方芍药八味汤重用白芍为君,养血柔肝,缓中止痛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芍具有抗炎㊁镇痛㊁保护胃黏膜等作用[16-17];木香㊁砂仁㊁陈皮㊁枳壳㊁厚朴行中焦气滞,散中焦湿蕴,其中木香可抗幽门螺杆菌㊁促进胃动力和抗胃溃疡㊁保护胃黏膜等[18-19];郁金活血止痛㊁行气解郁;炙甘草调和诸药㊁和中补虚㊂诸药合用契合CAG之病机㊂本研究结果提示,芍药八味汤后可下调PCNA㊁VEGF㊁EGF表达,上调GH含量,说明芍药八味汤可调节细胞增殖和生长代谢,抑制微血管再生,促使CAG大鼠胃黏膜修复与损伤之间协调与平衡,从而保护胃黏膜㊂参考文献:[1]㊀DIXON M F,GENTA R M,YARDLEY J H,et al.Classificationand grading of gastritis.The updated Sydney System.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istopathology of Gastritis,Houston1994[J].Am J Surg Pathol,1996,20(10):1161-1181.[2]㊀MISIEWICZ J J.The Sydney System:a new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tisIntroduc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1,6(3):207-208.[3]㊀李军祥,陈誩,吕宾,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4]㊀张水宝,赵一,何小鹤,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光明中医,2017,32(8):1209-1211.[5]㊀陈莹莹,刘涛.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3):253-256.[6]㊀刘惠聪,方朝义,渠会莹.芍药八味汤治疗胃脘痛126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4):2218-2219. [7]㊀方芳,王浩,方倩,等.芍药八味汤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32(3):5-8. [8]㊀陈勇,邢盛茹.柴平胶囊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小鼠胃黏膜氨基己糖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147-1148. [9]㊀张和逊,郑逢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103-105.[10]㊀FOX JG,WANG TC.Inflammation,atrophy,and gastric cancer[J].J Clin Invest,2007,117(1):60-69.[11]㊀于春月,刘婷,刘凯歌,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5):2140-2144. [12]㊀宋楠萌,桑建利,徐恒.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子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0):1201-1209.[13]㊀郝婷婷,马晓鹏,温彦丽,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血清TNF-α㊁IL-8和VEGF水平及其与胃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7):769-772.[14]㊀李俊青,李纯,刘希,等.参七消痞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GH,EGF,GAS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172-175.[15]㊀于佳宁,林海燕.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1025-1026. [16]㊀崔虹,朱佳茜,冯秋芳,等.中药白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7,29(9):1-5.[17]㊀冯文林,伍海涛,罗超华.白芍总苷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78-1779. [18]㊀王小英.木香对大鼠实验性急性胃黏膜损伤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4,17(2):21-22.[19]㊀魏华,彭勇,马国需,等.木香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2,43(3):613-620.收稿日期:2020-06-103662021年4月第27卷第4期April2021Vol.27.No.4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虚分为3度)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管是脾阳虚还是脾阴虚,都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血虚表现。
所以清末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也不熟。
,所以气血不足是脾阳虚和脾阴虚共同的特点,但表现又有所不一样。
脾阳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阳主要负责运化水谷,所以脾阳不足,运化水谷无力,容易生湿、生痰,腹泻拉肚子,一片虚寒的表现。
容易怕冷,尤其是腹部。
气血无所化,水湿泛滥,容易表现为皮肤泛白,或有浮肿,尤其是下眼睑明显,水湿上泛,眼睑颜色晦暗。
嘴唇颜色较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者白厚。
手脚冰凉,四肢肌肉也容易浮肿,尿多,颜色清亮。
对于脾阳虚的治疗方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了“补气、升阳”之法,针对脾阳不足、脾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或升阳除湿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也可适当的选择理中丸或者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可以的。
不过脾阳虚往往还有脾气虚,或者脾阳虚日久容易出现肾阳虚,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佐以补气,或者温肾阳的药物一起。
平时的饮食应该注意多摄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南瓜、韭菜等,少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尤其是生冷瓜果,如果水湿明显或者水肿,可以适当多吃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玉米须,慧米等,但要配伍,尤其是慧米要炒黄,以免更伤脾阳。
脾阴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阴主要是指营血,所有脾阴不足,缺乏营血,水谷也无法化生,容易虚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一片虚热的表现。
面无色泽,晦暗或发黄,容易口唇干燥,唇裂脱皮,手足心烦,口干但不欲饮,虽有饥饿感,但不想吃,吃了容易腹胀、烦闷,四肢消瘦,容易便秘。
对于脾阴虚的治疗方法,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有一个治疗脾阴虚的经典方剂"麻子仁丸",主要治疗脾阴不足引起的便秘。
那么对于脾阴虚,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一般选择"甘淡药物",甘淡柔润的药物能够养阴生津,同时佐以酸的药物,能生津敛阴,再适当配伍一些能够升提的药物,比如升麻、葛根、桔梗、柴胡等,有助于脾的运化。
脾阴虚诊断详述
脾阴虚诊断详述
*导读:脾阴虚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临床上单独脾阴虚少见,多与其他证合并出现。
如脾阴虚与胃阴虚互相兼见,因脾胃同居中焦,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两者协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故脾胃有病往往互相影响,临床表现上两者也有纳差,便秘,嘈杂,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共同表现。
此外,脾阴虚常与脾气虚同时兼见,因气阴互根互化,阴虚不足,势必影响到气的化生。
脾虚,中医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称脾虚寒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预防: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等,患食辛辣香燥、油腻炙煿之品,戒除烟酒。
宜甘润养阴,选择温而不燥,凉而不寒,淡而不利的药物,如山药、扁豆、苡仁、莲子肉、黄精、玉竹、天花粉、沙参、麦冬、葛根、粳米等。
如兼见脾气虚形成脾气阴两虚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资生丸、六神散、滋阴健脾丸等;如脾胃阴虚者,宜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脾阴虚的诊断,脾阴虚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脾阴虚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胃阴虚辩证,分析,治疗
胃阴虚辩证,分析,治疗胃阴虚胃阴虚证是因胃之阴液津亏,致胃不能正常行使受纳、腐熟功能所表现的证候。
形成胃阴虚者,可以是久病胃实证而导致。
亦即多由于饮食不节,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形成胃热实证,又反复发作不愈而耗伤胃阴而成。
亦可因外感热病、较长期高热,久而耗伤胃阴而致。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所指出的:“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岂可以芪、术、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
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
此即指本证之类证型。
【诊断依据】胃阴虚证表现为:胃脘不舒,隐隐灼痛,舌红少津,脉细数。
或可呈现口燥咽干,或见干呕呃逆,或大便于结。
【辨证论析】因于胃阴不足,使胃之熟腐作用减弱,胃失和降,而现种种病状。
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中,则常感胃脘不舒、隐隐灼痛。
胃阴虚腐熟水谷功能、和降作用失常,则常有干呕呃逆之症。
胃阴不足,表现出有关部位之阴亏、失于津润之见症,上不能滋润口咽,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则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的舌、脉病理特征,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如李用粹指出的“胃可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运行不息,生化气液,乃传于脏腑,故胃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
若饮食饥饱,寒暑不调,则伤胃,胃伤则不能纳;忧思恚怒,劳役过度则伤脾。
脾伤则不能化,二者俱伤,纳化皆难而恶心胀满,面黄倦怠,食不消化等症作矣”。
(《证治汇补·脾胃》),他又指出:“胃实则噫,胃虚则哕”“诸阳气浮,无所依从,呕咳上气,此阴虚成呕。
”【参考资料】(1)《医醇〓义·痿》:“经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脾与胃皆属土,而分燥湿,湿土既热,则燥土更烈,故胃干而渴;热郁于内,则脾阴耗损,故肉不仁而痿也。
阴虚证的中医治疗案例分析
阴虚证的中医治疗案例分析阴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辨证类型,特点是阴虚内热、虚火上炎、燥热倾泻,症状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消瘦、眩晕等。
本文将结合一个实际案例,分析中医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和效果。
病例:患者女性,43岁,主要症状为自觉潮热盗汗、口干舌燥、失眠纳差、腰膝酸痛。
舌苔黄燥,脉细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及舌脉情况,初步判断其属于阴虚证。
针对阴虚证的治疗原则是滋阴清热,化痰益气。
首先,采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的选取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理。
对于该患者,中医师可以选用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剂,加减选用。
六味地黄丸中含有熟地、山药、牡丹皮等药物,具有滋阴清热的作用,有助于调理阴虚症状。
在该方剂的基础上,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调整,例如可加入黄精、麦冬等药物,以增加滋阴的效果。
另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阴虚证的有效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针刺耳穴、合谷、三阴交等穴位。
针灸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滋阴养血的作用。
同时,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阴虚证的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此外,要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经过中医的综合治疗,该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等症状逐渐减轻,入眠时间延长,精神状态好转。
舌苔变得湿润,脉象平和有力。
整体而言,中医治疗对患者的阴虚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包括中药方剂、针灸疗法以及生活调理。
尤其是在针对个体化的方剂调配和针灸选穴上,更能针对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治疗。
然而,中医治疗需要持续的时间和调理,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实际临床中,中医治疗阴虚证的案例众多,本文只是对其中一个案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实践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以获得最佳疗效。
脾肾阴虚要小心这些症状
脾肾阴虚要小心这些症状
身体健康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现在人人都非常在意养生,因为养生不光给人体带来的是健康,更是保证我们身体不会出现各种阴虚,但是与不少脾肾阴虚的患者,在目前的临床表现上通常会伴有面色发白,腰酸背痛,腹中生冷,在调理上需要通过中药的配方进行解决。
★临床表现
★脾肾阳虚证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
主要临床表现有:
1.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2.久泻久痢,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
4.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
5.脉沉细无力。
★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
代表方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
常用中药: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
其他治法举例如下:
★1.桂枝防风煎汤送服肾气丸
肾气丸是温肾助阳的主方。
方中熟地甘温补肾,山萸肉、山药补益肝脾,三药合用,补肾养肝益脾;配以附子、桂枝(或肉桂)温肾助阳;泽泻、茯苓、丹皮通泄肝脾肾三脏之浊气。
全方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重在温化肾气。
用桂枝防风发散在表之风寒,煎汤送服肾气丸,以达温肾助阳解表之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 : 热 咳 嗽 二 十 余 年 , 重 1周 。 现 病 史 : 者 烦 加 患
二 十余 年 前 出 现盗 汗 、 瘦 , 于某 医 院就 诊 , 诊 消 曾 确
口唇 黑焦 、 裂脱 皮一 年余 。现 病史 : 者 1年前 因 皲 患
感 冒未 经 彻 底 治 疗 , 之 时 常 熬 夜 、 食 失 节 、 复 加 饮 反 感 冒, 出现 口 唇 焦 干 , 复 脱 皮 , 受 不 堪 。 现 症 : 反 难 形
角度 的治 法 , 既有 从 症 状 体 现 者 , 有 从 脉 象 、 机 也 病 体现 者 , 更多 是从 治法 、 方 、 药 等方 面体 现 出来 , 处 用 这 为后世 脾 阴学说 的发展 奠定 了临床证 治 基础 。笔
者在 长期 的临 证 实践 中 , 脾 阴 虚证 的 治疗 有 些 许 对 体 会 , 举 案 例 3则 如 下 。 兹
加 重 现 症 : 嗽 痰少 , 白色 黏 痰 , 热 , 汗 , 咳 为 低 盗 气
短 , 怠乏力 , 体 消瘦 , 晕 目眩 , 胀纳呆 , 秘 , 倦 形 头 腹 便 食 欲 不 振 , 口干 、 欲 饮 , 足 烦 热 , 色 无 华 , 伴 不 手 面 舌 淡 , 薄 白 , 濡 细 数 。 西 医 诊 断 : 结 核 。 中 医 诊 苔 脉 肺
为肺 结 核 , 予 抗 结 核 药 物 治 疗 ( 体 不 详 ) 疗 效 给 具 ,
欠佳 , 因劳累 或感 冒上 述症 状加 重 , 热 , 每 烦 咳嗽 , 痰
少 , 白色 黏痰 , 瘦 乏 力 , 为 消 1周 前 因 感 冒 上 述 症 状
体 消 瘦 , 神疲 倦 , 色少 华 , 精 面 口唇 黑 焦 , 裂 脱 皮 , 皲
转 , 眠正 常 少 患感 冒。 睡 很
按 《 匮要 略 ・ 痹 虚 劳 篇 》日 : 虚 劳 诸 不 金 血 “ 足 , 气百 疾 , 蓣 丸 主之 。 … 阴 阳 气 血 俱 不 足 的 风 薯 ”
虚劳 者容 易感 受外 邪 为 病 , 阴 阳气 血 俱 不 足可 由 而
上 方 去 生 地 黄 , 白术 1 。 服 药 1 加 2g 0剂 , 欲 益 增 , 食
虚 则不 能运 化水 谷 , 现 为食 欲不 振 , 表 纳少 ; 开 窍 脾 于唇 , 阴虚 者 , 失 濡 润 , 常唇 干 起 皮 。治 疗应 脾 唇 则
着 重 于 调 补 气 阴 、 阴 健 脾 , 达 到 滋 生 和恢 复 气 血 滋 以 阴 阳 的 目 的 。 给 予 仲 景 薯 蓣 丸 加 味 治 疗 , 重 滋 牌 首 阴 以 养 气 血 , 山 药 、 枣 、 子 参 、 苓 、 扁 豆 益 以 大 太 茯 白
致 大便 干结 、 便 困难 ; 谷 精 微 不 能正 常 运 化 , 排 水 故
养阴, 清热 润燥 。给 予 四君 子 汤合 麻 子 仁 丸加 味 治 疗 , 方 : 参 1 , 地 黄 l , 冬 1 , 参 处 玄 2g 生 2g 麦 2g党 1 , 2 g 白术 9g 茯苓 9g 火麻 仁 6g 石 斛 l , 竹 , , , 0g 玉
大 枣 5枚 , 姜 4 g 炙 甘 草 5 g 1d 1剂 , 煎 服 , 生 , 。 水
早 晚 各 1次 。服 药 l 0剂 , 欲 稍 振 , 晕 烦 热 减 轻 。 食 头
5枚 , 姜 4g 炙 甘草 5g 生 , 。1d1剂 , 煎服 , 晚各 水 早 1 。服 药 1 次 0剂 , 口唇 红 润 。 继 服 l 0剂 , 神 好 精
中 图分 类 号 : 2 9 2 R 4 .
文 献 标 志 码 : B
脾 阴 是 脾 脏 运 化 水 谷 所 化 生 的 营 养 物 质 , 如 诸
营血 、 液 、 膏 等 。脾 阴主 温 运 、 化 , 灌 溉 脏 津 脂 融 有
腑 、 养 肌 肉 、 谷 消 食 、 润 孔 窍 的 作 用 。 脾 阴 理 营 磨 濡
微 。 舌 淡 苔 白 、 虚 弱 , 为 气 虚 之 象 , 治 宜 补 益 脉 皆 故
参用滋 脾 。李 中梓 青 : 补 脾 保肺 , 当 兼行 …… “ 法
燥 热 而 甚 , 食 而 不 泻 者 , 肺 当 急 , 补 脾 药 不 可 能 润 而 缺 。 生 脉 散 方 中 人 参 、 冬 、 味 子 润 肺 滋 脾 , 气 ” 麦 五 益
医诊 断 : 秘 , 属 脾 阴 不 足 、 火 上 炎 。 治 宜 益 脾 便 证 虚
生化之 源 , 阴 的功 能 是灌 溉 、 泽 、 养 全身 的五 脾 润 滋 脏 六腑 、 四肢 百骸 。本文通 过 3个案例 分析表 明 , 脾 阴亏虚 , 肉四肢 失 于濡 养 , 道 不 能得 以濡 润 , 肌 肠 导
姚 兰
( 张掖 医学高等 专科 学校 , 肃 张掖 7 4 0 ) 甘 3 0 0
关 键 词 : 阴 虚 唇 皲 裂 /中 医 药 { 脾 吁法
裂、 紫, 青 反复脱 皮 ; 因为 反复 感 冒 。脾 开窍 于 口, 病
其 华 在 唇 , 虚 阴 火 上 升 , 口唇 皲 裂 , 如 青 紫 ; 脾 则 色 机 体 阴 阳气 血俱不 足 , 易感 受 外邪 为病 , 阴不 足 , 容 脾 阴 气 同 虚 , 导 致 口唇 干 裂 、 紫 , 复 脱 皮 ; 主 运 则 青 反 脾 化 水 谷 , 无 火 不 能 成 饭 , 水 亦 不 能 成 饭 , 脾 阴 米 无 故
口服 健 胃消 食 片 、 肠 片 , 见 疗 效 , 来 本 院 就 诊 。 润 未 遂
脾 性 中正纯厚 , 阴 阳而不偏 阴 阳, 含 故临床 上若
有 脾 阳 虚 证 , 必 有 脾 阴 虚 证 。 脾 为 后 天 之 本 、 血 则 气
现症 : 面黄 肌瘦 , 肤 干燥 , 肌 口唇 干 裂 , 口干 口渴 , 烦 躁 不安 , 食减 少 , 饮 大便 秘 结 ( 4~5d 1次 ) 小便 短 , 少, 舌红 , 苔少 , 脉细数 。西 医诊断 : 习惯性 便秘 。 中
头晕 大 减 , 操持 家 务 。 可 按 《 内外 伤 辨 》日 : 圣 人 立 法 , 月 宜 补 者 , “ 夏
补 天 真 元 气 , 补 热 火 也 , 食 寒 者 是 也 。 故 以 人 参 非 夏
悼阴 亏损 、 源不 足引 起 。 本 例 患者 主症 为 口唇 干 化
・
5 6・
l 口 唇 皲 裂 患 者 , , 1岁 ,0 0年 9月 1 日初 诊 。 主 诉 : 女 2 21 5
气健脾治本 , 归 、 当 白芍 补 脾 阴 , 麻 、 胡 补 气 升 升 柴 阳 。诸 药合 用 , 共奏 益气 健 脾降火 、 滋化源 之效 。
2 烦 热 咳 嗽
患 者 , , 5岁 , 0 0 年 1 月 1 日初 诊 。 主 女 7 20 2 5
奏 滋脾润肺 、 土生金之 效 。 培
3 消 瘦 便 秘 患 者 , , 6 岁 , 0 9年 1 男 1 20 2月 1 日初 诊 。 主 5
益 气助 运之力 ; 茯苓 甘淡 , 健脾 渗湿 , 白术配伍 , 与 可
增 强健脾 祛湿 之功效 ; 子仁润 肠通便 ; 麻 杏仁 降气 润
断 : 痿 , 属脾 肺 阴虚 。治宜 健脾 养 阴益肺 。给予 肺 证
生 脉 散 加 味 治 疗 , 方 : 参 1 , 药 1 , 冬 处 人 0g 山 5g 麦
1 , 味子 1 , 子仁 1 , 仁 1 , 5g五 5g 麻 5g 杏 0g 陈皮 1 , 2g 知 母 1 , 2g 白芍 1 , 夏 8g 柴胡 8g 生 地黄 1 , 2g 半 , , 2g
脾 胃之 气 , 以复其 运 化受 纳 之 功 能 。方 中人 参 甘
温益气 , 脾 养 胃 ; 健 白术 苦 温 , 脾 燥 湿 , 加 强 人 参 健 可
生津 ; 少佐 半夏 下气化 痰 , 润肺滋脾 , 使津 液得 充 、 虚 火 收敛 ; 子仁 、 麻 芍药 、 杏仁 润燥 养 阴 。诸 药合用 , 共
肃 燥 金 , 日生 脉 散 。 脾 阴 虚 , 血 不 足 , 不 制 阳 名 ” 气 阴
燥 , 阴虚 者 , 犹甚 , 大便 干 如算 盘 籽 , 脾 燥 故 呈粒 状 ; 脾 主肌 肉 , 胃气 虚 , 脾 四肢 肌 肉无所 禀 受 , 四肢 乏 则
力 ; 血生化 不 足 , 不 足不 荣于 面 , 见 面色萎 自; 气 血 则
中 医研 究 2 1 0 1年 2 月 第 2 4卷 第 2期
T M R s F bu r 0 1V 12 o 2 C e . e ra 2 1 o. 4 N . y
之 甘 补 气 , 冬 苦 寒 泻 热 , 水 之 源 , 味 子 之 酸 清 麦 补 五
源 , 胃 气 虚 , 纳 与 健 运 乏 力 , 饮 食 减 少 ; 主 脾 受 则 脾
文章 编 号 :0 1— 9 0 2 1 )2—0 5 0 10 6 1 (0 1 0 0 5— 2
感症 与 消化病 的相关 性 , 待 进一 步 临床研 究 。 有
收稿 日期 :0 0—1 21 1—0 9
( 辑 颜 冬 ) 编
・
临 床 经 验
・
脾 阴 虚 证 临 证 验 案 3则
中 医研 究 2 1 0 1年 2月 第 2 4卷 第 2期
T M R s F bu r 2 1 o. 4 N . C e. e ray 0 1 V 12 o 2
・5 ・ 5
检 查 多 提 示 有 慢 性 胃炎 、 食 管 返 流 症 、 十 二 指 肠 胃 胃 溃 疡 等 ; 床 治 疗 时 应 排 除 肿 瘤 、 部 及 其 周 围 器 质 临 咽 病 变 , 用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论 治 , 症 下 药 。有 关 咽 异 采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