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可编辑全文】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可编辑全文】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必备文言虚词一.而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从题型来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二、方法点拨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

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

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

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课本里面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方法1.把握文言虚词的常用意义。

结合课文熟悉和记忆文言虚词常见义项。

如“之”的常用意义是助词“的”、代词和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三种用法,“因”的常用意义是介词“凭借、依靠”、“趁机”和副词“于是”等。

2.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独特意义。

在中学课本里面的文言文中有不少文言虚词的意义十分特别,出现次数很少。

可以简单地列表识记。

如“其”作为代词在《游褒禅山记》中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尽夫游之乐也”一句,是指代“自己”这一特别用法;作为副词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是语气副词,相当于“还是”的意思,在《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是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的意思。

3.强化记忆部分文言虚词的重点考查义项。

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虚词的某一义项曾多次考查过。

如“以”字作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这一义项多次考查到;“因”作为副词,表“于是,就”的义项也常常考查。

通过诸如此类的分析,我们在备考中可以突出掌握重点虚词的重点义项,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知识清单(一)常见的文言虚词30个1.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②时间副词——既、已、且③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一、虚词的基本概念1、虚词的定义虚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语法现象,它具有虚化、削弱的特点,常常不带实际的语义,只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

2、虚词的种类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种类繁多,包括句末助词、语气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二、句末助词类虚词1、句末助词的功能句末助词常用于句末,起到了限定、体现语气、加强语气、表示情态等作用。

常见的句末助词包括“也”、“乎”、“哉”、“罢”、“耶”等。

2、句末助词的用法句末助词的用法多种多样,通常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确定其具体的语法作用。

在古文阅读中,理解句末助词的用法是十分重要的。

三、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常用的虚词,它具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功能。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可”、“兮”、“矣”、“也”、“夫”等。

2、语气词的作用语气词在古文中常常用于表示感叹、否定、肯定、疑问等语气,使句子的语气更加准确、生动。

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气词的用法对于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四、连词类虚词1、连词的作用连词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虚词,它用于连接句子成分、衔接逻辑关系,起到了“并列”、“承接”、“转折”、“因果”等作用。

常见的连词有“而”、“乃”、“则”、“故”、“因”等。

2、连词的使用在古文中,连词的使用经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进行理解和确定。

掌握这些连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五、副词类虚词1、副词的功能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的词语,它在古文中具有重要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常见的副词包括“已”、“复”、“竟”、“皆”、“一”等。

2、副词的使用在古文中,副词的使用要注意上下文和句意,理解其具体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掌握这些副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翻译至关重要。

六、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语气和情感修辞手法,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语气等。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诚”、“敢”、“甚”、“蒽”、“诚然”等。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知识点讲解虚词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帮助同学们提升文言文的解题能力。

一、文案: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相当”、“颇为”。

例句:此人文案宽大。

二、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然而”。

例句:虽有美事,然则常有厄。

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

例句:是以言者必盖有失之。

四、莫:表示禁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

例句:常将过然有之,莫能于是乎。

五、乎: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乎乎然,似朕心言。

六、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事物”。

例句:戾止者死于非命也。

七、耳: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可是”。

例句:是以金乃尚贵而玉乃尚贱耳。

八、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处所”。

例句:千金之家,诗书焉云乎?九、若: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例句:若见圣君舍弃爱子,行仁义之事。

十、乃:表示前后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例句:其所乘舆乃北风也。

十一、与:表示同样的动作、状态或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

例句:与其三驾也,宁吾食无粱。

十二、也:表示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例句:斯无所与也,将焉用之?十三、之:表示动作的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句:夫齐人之佚,于中国之士若命之。

十四、与: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

例句:与其在浮梁之上,不如入于九泉之下。

十五、乐:表示心情或情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喜欢”。

例句:听之楼台乐,夜度吴宫花。

十六、固:表示肯定和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

例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十七、曰: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例句:曰:“何为而更有此理?”十八、云:表示言论或引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中考文言文必考虚词表格清单

中考文言文必考虚词表格清单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示假设,即使。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转折,虽然。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连词,和,跟。介词,和,及,跟。
②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助词,吗。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语气词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副词,于是,就。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连词,因此,于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判断,可译为“就是”。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连词,“就”“那么”。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①屠乃奔倚其下。(《狼》)
副词,于是,就。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用于判断句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
③乃悟前狼假寐。(《狼》)
表承接关系,才
④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副词,竟然
⑤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你的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连词,况且。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代词,代人、代事,“……的”“……的人”“……的事”。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结构助词,有时不译,有时译为“……的样子”。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文言虚词知识清单(下)

文言虚词知识清单(下)

文言虚词知识清单(下)O1二、18个重点虚词(一)以(D副词。

同“已”,已经。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徒强颜耳。

(《报任安书》)(2)连词。

①表示并列,又,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顺承,可译为“而”,或不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刺秦王》)③表示目的,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④表示原因或理由,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结果,以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⑥表示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并序)》)(3)介词。

①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在。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③把。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苏武传》)④用。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⑤凭。

久之,能以足音辩人。

(《项脊轩志》)⑥凭……身份,以……资格。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苏武传》)⑦按照,依据。

荆何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荆轲刺秦王》)(4)助词。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游褒禅山记》)(5)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都可解释为“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二)而1.第二人称代词。

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三)(为、所、以、焉、则、乃、何)十二、为1.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同”“跟”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例句: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例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可译作“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2.用作动词(1)判断动词,相当于“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动词读wéi“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例句:吾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此外,依据语境的不同,还可以灵活翻译为相应的词语。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心理活动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做,当例句: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做例句:自以为不如。

《邹忌》——和“以”连用,译为“认为”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是“为了”,第二个译为“接受”)例句: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作为例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成为十三、“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的方法”、“用这些来”。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高考语文复习-- 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 18个文言虚词

知识清单七18个文言虚词(一)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二)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三)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郁乎.苍苍(《赤壁赋》)()(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四)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2024年新高考版语文专题总结知识清单必备知识6 文言虚词

2024年新高考版语文专题总结知识清单必备知识6 文言虚词

5.其qí (1)代词 ①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不加“的”)。 方其破荆州。(《赤壁》)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我(自己)。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④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4.乃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表条件,可译为“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等。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表判断,可译为“是,原来是”。 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你们”,不能作宾语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 乃尔:就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②将要,快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复音虚词 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犹且: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 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表婉商或希望语气,译为“还是”。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大全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大全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大全一、虚词的定义与作用虚词是指在句中不表示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连接、修饰、补充或表达情感等作用的词语。

虚词不具备明确的实际含义,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和逻辑作用,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感叹词等。

二、介词介词是一种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于句子中的语法成分,表示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其他部分的关系。

介词一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原因、方式等概念。

介词在句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常常决定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

1. 关于时间的介词:at(在……之前)、in(在……之内)、on(在……之上)、before(在……之前)、after (在……之后)、since(自从……以来)、for(以……之久)、during(在……期间)、until(直到……为止)、from(从……起)、to(……至)等。

2. 关于地点的介词:in(在……之内)、on(在……之上)、at(在……之处)、under(在……之下)、over (在……之上)、between(在……之间)、among(在……之中)、beside(在……之旁)、near(在……附近)、next to(在……附近)、opposite to(在……对面)等。

3. 其他介词:of(……的)、from(从……起)、to(……至)、for(为了)、with(带有)、without(没有)、by(通过)、about (关于)、before(在……之前)、but(除了)、except (除……之外)、like(像……一样)、as(作为)、because of(由于)、due to(由于)、owing to(由于)等。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者多个词、短语、句子等成分的一种词类,起着连接、衔接、对比、递进、转折等作用。

连词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语法和逻辑作用,帮助句子结构的衔接和段落内容的连贯。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
凭、靠、凭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以勇气闻于诸侯.
对象≈与
与、跟、同、对、和(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时间、处所
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奉宣室以何年?
论事标准、行为依据
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为什么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定语
什么,为什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间旦暮闻何物?
然则何时而乐耶?
副词
程度副词
多么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疑问副词
怎么,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onj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Conj
承接上文表结果
于是、就、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n
机会、缘由
于今无会因。
v
沿袭、承袭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
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
P。S。为的读音
[wéi]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3-文言文08 常见虚词(知识)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3-文言文08 常见虚词(知识)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8 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一、【之】(一)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④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⑤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2、复指代词,表示前后是同一事物,可译为“这”“这样的”。

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③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送东阳马生序》)④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二)助词: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②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③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句子时省略不译。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之”,代指贤臣。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例如:“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

2、用作代词通“尔”,你,你的。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中的“以”,译为“依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中的“以”,译为“在”。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之、者、也、虽、然)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之、者、也、虽、然、而、与、其、且、因、于、为、所、以、焉、则、乃、何。

一、“之”1.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亲戚畔之。

(代指寡助之至的君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指齐国军队)(《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指陈胜)(《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例句: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爱莲说》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一、其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于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四、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1一、命题特点《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考试大纲》明确划定了18个。

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文以内。

考查文言知识不能扩展到课文以外,否则几强人所难,测试效果也不好。

”虚词虽然有18个,但高考的命题重点要集中在文言文课文中几个常见、常用的虚词上面。

考生不仅要懂得虚词的词典上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要具备具体运用知识的能力。

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虚词命题在不增加题量和分值的前提下加大了知识考查的密度。

从题型来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

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也比较稳定,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每题用来做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出自高考文言材料,有4个例句出自中学课本。

二、方法点拨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

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

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

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课本里面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方法1.把握文言虚词的常用意义。

结合课文熟悉和记忆文言虚词常见义项。

如“之”的常用意义是助词“的”、代词和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三种用法,“因”的常用意义是介词“凭借、依靠”、“趁机”和副词“于是”等。

2.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独特意义。

在中学课本里面的文言文中有不少文言虚词的意义十分特别,出现次数很少。

可以简单地列表识记。

如“其”作为代词在《游褒禅山记》中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尽夫游之乐也”一句,是指代“自己”这一特别用法;作为副词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是语气副词,相当于“还是”的意思,在《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是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的意思。

3.强化记忆部分文言虚词的重点考查义项。

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虚词的某一义项曾多次考查过。

如“以”字作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这一义项多次考查到;“因”作为副词,表“于是,就”的义项也常常考查。

通过诸如此类的分析,我们在备考中可以突出掌握重点虚词的重点义项,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知识清单(一)常见的文言虚词30个1.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②时间副词——既、已、且③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2.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w.w.w.k.s.5.u.c.o.m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