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幼虫

合集下载

水生生物思考题

水生生物思考题

思考题一、填空题:(一)、硅藻:1.硅藻细胞壁由内层果胶质和外层硅质组成。

2.硅藻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称为间生带。

3.硅藻通常可形成三种孢子,即休眠孢子、小孢子和复大孢子。

4.硅藻细胞壳由上、下两壳套合成,壳顶和壳底称为壳面,壳边称为壳环,壳套则为壳面边缘略有倾斜部分。

5.硅藻门分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

6.海洋浮游硅藻多属于根管藻目。

7.硅藻由于种类多、数量大,常被誉为海洋的“草原”。

8.硅藻细胞壁壳面花纹有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类型。

9.硅藻细胞壁向内部伸展的片状结构称为隔片。

10.某些硅藻具有运动能力,是因为有壳缝结构。

(二)、甲藻:1.甲藻的上锥部有4组板片,即顶孔板、顶板、沟前板和前间插板。

下锥部3组,即沟后板和后间插板、底板。

2.横裂甲藻具有2条鞭毛,一条为横鞭,呈带状,茸鞭型,环绕于横沟内,作波状运动,使身体旋转;另一条为纵鞭,呈线状,尾鞭型,作鞭状运动,使身体前进。

3.横沟把甲藻细胞分为上椎部和下椎部。

(三)、绿藻门:1.绿藻的繁殖方式有三种类型,即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2.绿藻门分为两个纲绿藻纲、接合藻纲。

3.绿藻门的细胞壁由内层纤维素和外层果胶质组成。

4.缢缝把鼓藻细胞分为两个半细胞。

5.绿藻门水绵的有性生殖有侧面接合和梯形接合两种类型。

(四)、蓝藻门:1.蓝藻的特征色素为藻蓝素,故藻体带有蓝色。

2.蓝藻的细胞壁分为内、外二层,内层为纤维质,外层为果胶质。

3.蓝藻的色素位于周质中,而金藻的色素位于色素体中。

4.蓝藻藻殖段的产生是由于在藻丝的胞间位有间生胶质隔片或间生异形胞。

(五)、其它浮游植物:1.金藻和黄藻的同化产物都是白糖素和油滴。

光合作用都无叶绿素b.2.生活的金藻一般为金黄色,黄藻一般为黄绿色。

3.隐藻细胞前端有一特殊形态为口沟,伸向原生质体深处。

4.隐藻和裸藻的主要运动胞器为鞭毛。

5.蓝藻的同化产物为蓝藻淀粉,裸藻的同化产物为裸藻淀粉。

(六)、原生动物:1.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三种,即鞭毛、纤毛和伪足。

(整理)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

(整理)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

浮游动物学重点——静影藤绒绪论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µm 病毒,细菌Picoplankton超微型0.2-2µm 细菌,金藻Nanoplankton微型2-20µ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Microplankton小型20µ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海洋生物学》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生物学》海洋浮游生物
产生配子(单倍体)通过有丝分裂,结合(受精)以形成孢子 (二倍体)
1.营养生殖型:
活史仅有营养 殖,只能以细胞分裂的 式来进 蓝藻和裸藻等 些单细胞藻类属此。
殖。
2.无性生殖型
是 殖细胞(孢 )不经结合,直接产 代的 殖 式。 性 殖型是指 活史中没有有性 殖,没有减数分裂。如 小球藻、栅藻等。
waters and warm water gyres • S i l i c o f l a g e l l a t e s : silica internal skeleton... found world wide, partic
Antarctic
• Green Algae: not common except in lagoons and estuaries
OBIS)中;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死生物”
其特征是从水母型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 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 普 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 但 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
“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
Marine Organisms Grouped by Lifestyle
Tree of Life
Importance of Phytoplankton
Phytoplankton is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decline causes zooplankton and apex predators to decline .
005
Protista
海洋浮游生物
主要浮游生物细分包括细 菌,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和仅在 其生命周期中临时浮 游者, 例如,鱼卵仔鱼和其 他生物 体(Kennish,1990) 的浮游 幼虫。浮游生物从初 级生产和 再矿化作用,参与 了上层海洋 生态系统的多个 水平,把物质 和能量向较高 的营养水平传递 ,如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 海洋哺乳动物(Harris等

浮游生物样品采集与分析[优质PPT]

浮游生物样品采集与分析[优质PPT]
15longicauda尾索动物门urochordata住囊虫oikopleura多毛类幼虫polychaetalarva浮游幼虫pelagiclarva双壳类幼体bivalvialarva腹足类幼体gastropodalarva这三者幼体的形态和成体很相似桡足类无节幼虫naupliuslarva藤壶无节幼虫naupliuslarva无节幼体又称六肢幼体亦即有六条腿磁蟹蚤状幼体porcellanalarva阿利玛幼虫alimalarva琵琶虾寄居蟹短尾类蚤状幼虫brachyurazoealarva短尾类大眼幼虫m
H:黄海 Ⅰ :浅水Ⅰ型网网底表垂直拖网
0902:2009年2月 A1:站号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
浮游动物样品生物量测定
浮游动物生物量以浅水Ι 型浮游生物网的样品为准。
所需工具:筛绢、滤纸、布氏漏斗、真空抽滤泵、 电子天平、镊子等。
布氏漏斗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
真空抽滤泵
生物量测定步骤:
冲网:
用水在网外自上而下反复冲洗, 不能把水冲进网口内,保证样 品被冲洗到网底管内;
网底管用较缓的水流冲洗,反 复多冲几次;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
收集样品: 通过旋转网底管底部的开关旋钮,把网底管内的
样品收入样品瓶内,反复冲洗网底管多次以保证 样品被全部收集; 洗净网底管,避免把上一站的样品带到下一站中。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
样品鉴定的技术要求:
样品分析要求尽可能鉴定到种(幼体除外),并按种计数; 标本数量较少的应全部计数; 若标本数量较大,应先将个体大的标本(如水母、虾类、箭虫等) 全部拣出,剩余的稀释取分样计数; 计数时残损个体,按头部计数。
优势种、常见种应力求鉴定到种

复习资料二

复习资料二

复习资料二3、名词解释后腹部:自小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这部分结构称为后腹部。

是腹部的最后一节。

刚毛式:是指表示枝角类第二触角内外肢的节数和刚毛数的式子壳腺:生于前胸两侧,由末端囊和细长盘曲的肾管组成壳刺:壳瓣后背角或腹角延长成壳刺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卵鞍:保护枝角类冬卵的莱状壳肛陷:1、名词解释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

无节幼体:桡足类的幼体期,呈卵圆形,背腹略扁平,身体不分解,前端有1个暗红色的单眼,附肢3对。

桡足幼体:桡足类的幼体期,经第一桡足幼体、第二桡足幼体,最后蜕皮一次,变成成体。

2、简述原生动物的生态分布特点及其与水产养殖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在地球上分布极为广泛,只要有水分的地方就有原生动物的生存。

原生动物的分布形式主要是团块型分布。

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优势种群的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常表现出周年变化,季节变化等特点。

淡水的原生动物比海洋更加多样化,沿岸区由于栖息环境的复杂化和营养物质的丰富,原生动物种类比远洋区更丰富。

分布在海洋的浮游原生动物以自养型生活的为主。

原生动物可以用来作为污水处理的指标生物,在自然水体中作为有机污染的指示指标。

通常是水生经济动物如鱼、虾、贝类直接或间接的天然饵料。

在养鱼水域中,大量异养原生动物增殖,取食水中藻类,会造成水体缺氧,影响渔业生产。

少数种类大量繁殖,造成近海赤潮发生,危害渔业。

4、简述轮虫的主要特征轮虫是小型多细胞动物,体型虽小但其结构比原生动物要复杂的多,有消化、生殖、神经等系统。

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具有纤毛环的头冠。

轮虫的头部前端扩大成盘状,其上方有一由纤毛组成的轮盘,是运动和摄食的器官。

身体其他部分没有纤毛。

轮虫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发达的咀嚼囊,内藏咀嚼器。

体腔两旁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有焰茎球。

全身包以淡黄色或乳白色表皮。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的种类迄今为止,在海洋中发现的生物约有100多万种,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

海洋微生物:海洋病毒,海洋细菌和海洋真菌。

海洋植物: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海藻分为微藻和大型藻类,大型藻类包括绿藻,轮藻,褐藻和红藻;海洋种子植物包括海草类和红树林。

浮游动物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桡足类)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

也包括阶段性浮游动物,如底栖动物的浮游幼虫和游泳动物(如鱼类)的幼仔、稚鱼等底栖生物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

按生活方式,分为营固着生活的、底埋生活的、水底爬行的、钻蚀生活的,底层游泳的等类型。

游泳动物海水中能够自由游泳,快速迁徙,主动捕食或躲避敌害的种类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藻类主要特征:1.藻类是低等植物,分布广,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

2.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小球藻3-4μm,巨藻长60m。

3.具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生物(autotrophic- plant)。

4.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又称叶状体植物。

5.繁殖器官简单,以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无胚,又叫孢子植物(spore plant)。

总之,藻类是无胚而具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

藻类的繁殖方式可分为3种:⏹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ion)⏹无性繁殖(asexual propagation)⏹有性繁殖(sexual propagation)营养繁殖:不经过任何生殖细胞(配子或者孢子)而进行的繁殖方式。

养料充足、温度适合环境中进行。

无性(孢子)繁殖:通过产生不同类型的孢子来进行繁殖。

产生孢子的母细胞叫孢子囊,孢子不需要结合,一个孢子可长成为一个新的植物体1. 动孢子(Zoospore) 又称游泳孢子。

动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2. 不动孢子(aplanospores) 又称静孢子。

15第三篇-浮游动物-第一章-原生动物

15第三篇-浮游动物-第一章-原生动物

异毛亚目Heterotricha
体纤毛很多,均匀分布于全身,口缘区的纤 毛较长,有胞咽和波动膜。
内层:不透明,有内含物-内质 细胞核:1个、2个或多个 2种细胞核:大核,染色质多,分布均匀,营养
小核,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匀,生殖
2. 具有动物体所具有的所有生命特征
新陈代谢,感应性,运动,生长,发育, 生殖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等
3. 胞器或类器官 运动胞器:如鞭毛、纤毛、伪足等。 营养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 代谢胞器:伸缩泡
等棘虫属Acanthometra
骨针等长,同形, 中央囊球形或多角 形,肌丝常为16条。
水母虫属(Medusetta):
呈卵形或钟罩形,两侧对称。中 央囊有一孔眼。口针4根,大小 相同。口针外侧常具较长或短的 侧针,有的物种口针两两相连成 鞍蹬形。口针中空,内有横隔小 室。
常见种类有胖水母虫(M. inflata)。
长圆砂壳虫(Difflugia oblonga Ehrenberg)
尖顶砂壳虫(Difflugia acuminata Ehrenberg)
冠冕沙壳虫(Difflugia corona Walich)
藻砂壳虫(Difflugia bacillarum)
圆钵砂壳虫(Difflugia urceolata)
毛板壳虫(Coleps hirtus Hitzsch) 体呈高桶状,体长50-70 μm,尾部4个棘突和1根尾纤毛。
双刺板壳虫( Coleps bicuspis Noland ) 体呈榴弹状,尾部有2个棘突。
栉毛虫属Didinium
细胞圆桶形,胞口位于前部 圆锥形突起的顶端。除栉状纤 毛外,身体其它部分无纤毛。
(二) 辐足虫亚纲Actionpoda

虾池的浮游生物

虾池的浮游生物

(四)甲藻:是海洋中的一种常见微藻,也 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微藻,大量出现在海洋 与池塘中,大我可发光,具毒素,大量繁 殖时对养殖生物不利。
三、浮游动物:
生活于水中的一类小型动物。可作为幼蟹的 基础饵料,净化水质。浮游幼虫:贝类幼虫
桡足类:
四、浮游植物物与对虾养殖环境
1、浮游植物的种类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四角藻属 月牙藻属
纤维藻属
卵囊藻属 (Oocystis):
单细胞或群体。群体 常由2、4、6、8或16 个细胞组成,包被在 胶化膨大的母细胞壁 中。细胞呈椭圆形或 长圆形。多数种类具 1-5个色素体,周生, 片状或多角形,各具1 个蛋白核或无。
集星藻属
水网藻属 (Hydrodictyon):
分布 习性 运动 习性:温暖、强光、营养盐丰富的碱性水体,形 成水花普遍。磷对蓝藻的生长较大的促进作用。 分布:分布广,主要生活于淡水。 运动:颤藻运动特性
常见种类: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植物体为多细胞群体, 自由漂浮或附着于他物上, 群体球形、类椭圆形,或不 规则相重叠,或为网孔状。 群体胶被均质无色。细胞球 形或长圆形,排列紧密,无 个体胶被。细胞呈浅蓝色、 亮蓝绿色、橄榄绿色。常有 颗粒或伪空泡。以分裂繁殖, 少数产生微孢子。
单细胞,纵扁。 细胞前端中央具4条 等长的鞭毛,其长 度等于或略短于体 长;伸缩泡2个或不 明显。色素体大型, 杯状。蛋白核一个, 球形或杯形。眼点1 个。细胞核1个。
小球藻属(Chlorella)
单细胞,小型。单生或 聚集成群,细胞为球形 或椭圆形。色素体1个, 周生,杯状或片状。蛋 白核1个,或无。
繁殖为群体断裂或细胞分 裂。
平裂藻属 (Merismopedia sinica Ley) :

培育密度、换水量和倒池培育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培育密度、换水量和倒池培育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第30卷第1期广东海洋大学学报V ol.30 No.1 2010年2月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eb. 2010 培育密度、换水量和倒池培育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黄海立1,符 韶2,邓陈茂2,刘志刚3(1. 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海洋高新科技园;2. 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3.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摘 要:以室内育苗池或玻璃缸养殖方式,研究了不同培育密度、换水量和倒池培育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培育密度为0.8、1.2只/mL,直线铰合期时间分别为7.00、7.40 d,日均生长为5.16、4.87 µm,壳顶期时间分别为10.76 d和10.77 d,眼点期密度为0.58只·mL-1和0.60只·mL-1,差异不显著;日换水量分别为40%、60%、80%,直线铰合期时间、壳顶期时间、日均生长及眼点期密度差异不显著,日换水量40%能满足幼虫的生长和存活;壳顶初期进行倒池培育,能促进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其存活率。

关键词:珠母贝;浮游幼虫;变态;存活中图分类号:S968.31+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1-0050-05 Effects of Different Density, Water Changing Rate and Changing Ponds on Growth and Survival Rate for PlankonicLarvae of Pinctada margaritifera (Linne)HUANG Hai-li1, FU Shao2, DENG Chen-mao2, LIU Zhi-gang3(1. Zhanjiang Center for Aarine Technolog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25,China;2. Institute of pear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25, China;3.Fisheries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25,China)Abstract:Experiments were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growth and survival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density, water changing rate and changing ponds conditions in the glass tanks and indoor concrete po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time was 7.00 d in the D-stage larvae with density 0.8 shells•mL-1, 7.40 d with density of 1.2 shells•mL-1, daily growth rate 5.16 µm•d-1 and 4.87µm•d-1 respectively, early umbo larvae could develop into eyespot stage for 10.76 d with density 0.8 shells•mL-1, 10.77 d with density of 1.2 shells•mL-1,the density of eyespot larvae were 0.58 shells•mL-1 and 0.60 shells•ml-1,respectively, show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D-stage larvae and umbo larvae ,daily growth rate, eyespot stage density of larva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daily water change rate of 40%, 60% and 80%. Daily water changing rate 40% is fit for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larvae. Changing ponds when the larvae developed into umbo early stage remarkably increased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planktonic larvae.Key words: Blacklip pearl oyster;planktonic larvae;growth;survival收稿日期:2009-00-00基金项目:广东省农业攻关项目(2007A020200006-3);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农业攻关项目(0810023)第一作者:黄海立(197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海水养殖。

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

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
“海洋雪花”:来自活体生物的无定形颗 粒物质的大量聚集。有尾类遗弃的粘液囊 可以促进海洋雪花的形成。
类如,住囊虫:
⑵纽鳃樽(樽海鞘纲)
仅出现在暖水 表面或近表面水域; 个体胶质圆桶状, 两端开口;主要食 物是浮游植物和细 菌;常密集成群, 摄食率高,可明显 降低周围小型生物 密度;与有尾类都 属r选择种。
温度和盐度变化剧烈; 海水剧烈的物理运动; 表层生物要面对来自海洋和大气捕食者的
双层威胁。
⑶漂浮生物的生态适应现象
①许多热带漂浮生物具有耀眼的蓝紫色素,据说可 以抵御紫外光的照射;同时,这种色素在蓝色海 洋中是一种保护色;
②一些鱼或蟹的幼体几乎透明; ③生物体水下(色浅)和水上(色深)颜色深度不
三、终生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学
三、终生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学
1、原生动物
最原始和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具有细胞 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⑴腰鞭毛虫(夜光 虫):
具有鞭毛,部 分或全部异养生 活(一些种类具 有叶绿体,如眼 虫);摄食细菌、 硅藻或其他鞭毛 虫、纤毛虫。
夜光虫,常在 近海岸大量出现, 易形成赤潮。
②剑水蚤目
触角短,体后分 节较多,少数浮 游生活;中长 腹剑水蚤属和隆 剑水蚤属的小型 种类丰富。某些 特化的触角可以 捕食小型浮游动 物。
③猛水蚤
少数种终生 浮游,个体很小, 身体分区不显著, 外形变化很大。
⑵磷虾
海洋甲壳动物重要类群;个 体15~20毫米,甚至达100 毫米;为杂食性,食物中有 碎屑、浮游植物(硅藻)和 各种小型浮游动物。
⑵被壳翼足类 多数具有一薄的钙质
外壳;所有被壳翼足类 借助一对翼或一块融合 的翼板进行游泳;所有 被壳翼足类是悬浮食性 者;食物包括浮游植物 以及小型浮游动物和有 机碎屑。

第10章-浮游幼体(2h)

第10章-浮游幼体(2h)

担轮幼虫(trochophora) :多毛类的原肠形成之后,就迅速发 担轮幼虫 育为担轮幼虫(一般,胚胎发育的第二天出观).虫体近陀螺形. 前端细胞层较厚,顶端有1束纤毛和眼点,内有集中的神经组 织,称为顶板(apical plate)或感觉板(sensory plate).身体中部 (相当于"赤道带")有1圈纤毛细胞,环绕虫体中部,称原担 轮(或前毛轮Prototroch).口位于原担轮的后下方,有口的一侧 为虫体的腹面.虫体的后端有1色素区及肛门.肛门开口在身 体的末端.担轮幼虫借助于原担轮的纤毛的颤动,使虫体浮游 于水中.在原担轮形成,以及口端进一步分化之后,常出现另 外2圈纤毛,其中1圈是位于肛门前方的纤毛环,称为"肛前 轮",或"端纤毛环"(relotroch),另一圈较晚出现于口后方, 称"后担轮"或"口后纤毛环"(metatroch).较原始的担轮幼 虫是营浮游生活的.而且通常具有摄食能力.但许多多毛类的 担轮幼虫,不能自由行动,而是在卵鞘内渡过,常借助于胶质 卵鞘漂浮着.
3.桡足类 桡足类的幼虫包括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这类幼虫是主 要浮游幼虫之一,不但种类多,分布广,并且数量大.在我 国各水域全年都可见到.它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淡水中亦然.
无节幼体:体呈卵圆 无节幼体 形,具有3对附肢和1个单 眼.一般分为6期,前3期 以卵黄为营养,第四期以 后,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各期无节幼虫的区别在于 个体大小,附肢刚毛数和 尾刺数.
疣足幼虫(nectochaete): 疣足幼虫 这是由单轮幼虫发育而成的后 期幼虫,主要是由虫体伸长, 并在虫体两侧长出许多刚毛. 根据刚毛节数的增加,疣足幼 虫又可分为不同的发育期.当 后期幼虫进一步发育后,"原 担轮"变为口前叶,"后担轮" 成为围口节,在口区与端区之 间的生长区,自前而后地陆续 长出躯干部的体节,经变态后 而成为一般改营底栖生活的多 毛幼体.

第12课其他浮游动物浮游幼虫(2018.12.11)

第12课其他浮游动物浮游幼虫(2018.12.11)
蝴蝶螺 Desmopterus papilo
20
(二)裸体亚目 Gymnostomata
无外壳,体呈纺锤形,分头部与躯干部。 口位于头部上端,向内即咽部。咽部常伸 出口外呈吻状。鳍与足位于头部下方,触 角2对。
21
海若螺科 Clionidae 拟海若螺 Paraclione longicaudata
22
二、异足亚目 Heteropoda
腹足变异,分为前、中、后足三部分。其 中前足、中足构成游泳鳍,后足向后伸长 形成尾部亦称尾鳍。
异足类贝壳有或无,若有壳则右旋,具壳 冠。头部发达明显。躯体及外壳都很透明。
暖流指示生物
23
1. 明螺属 Atlanta
贝壳扁平,右旋,连同壳冠皆 为石灰质,具厣。壳冠后部有 的种类插入体螺层与内方螺层 之间(插入部分称间插冠)。 壳口外唇具裂缝。脐宽。软体 部可以完全缩入壳内。
5
二、消化系统
口、咽(咀嚼囊)、食道、胃、肠、肛门 咀嚼囊用以磨碎食物
三、生殖
雌雄异体,两性异形 (一)孤雌生殖:适宜的环境下,繁殖力很强 产不需精卵的雌体称为不混交雌体 (二)有性生殖:环境条件不良时,如干旱、饥饿、密 度过大、水质变坏、低温等
不混交雌体—小卵(雄体)+大卵(雌体)—休眠卵 混交雌体—需精卵—未受精(雄体),受精(休眠卵) 雄体:个体小,构造简单,体腔内几乎全为精巢。不吃
12
第三节 浮游软体动物 Pelagic Mollusca
软体动物中进行浮游生活的种类主要隶属于腹足纲。包括:
腹足纲 后鳃亚纲 翼足目 Pteropoda 前鳃亚纲 中腹足目 异足亚目 Heteropoda 海蜗牛科 Janthinidae
13
浮游腹足类的主要特点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2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2

一、名词解释:浮游生物:是指栖息于水域中,行动能力微弱,全受水流支配,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浮生活方式的水生生物。

浮游植物:是营植物性营养方式的浮游生物。

浮游动物:是营动物性营养方式的浮游生物。

浮游幼虫:营浮游生活的幼虫,形态上千姿百态,与成虫迥然不同,有的种类还包括许多个幼虫阶段或时期,变态后营底栖性的爬行生活或附着生活或底埋生活,也有少许种类营钻孔生活和寄生生活等。

永久(终生)性浮游生物:是指终生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浮游生物。

阶段(季节)性浮游生物:是指只在其个体发育中的幼虫阶段营浮游生活,经过变态以后,成体便改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的浮游生物。

暂时(偶然)性浮游生物:是指原非浮游种类,仅因海况变化、生殖季节等原因有时会短时期的营浮游生活的种类。

浮游生物学:是研究浮游生物及其在水域中所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科学。

赤潮:在海洋浮游生物中,有许多单细胞微小生物,由于异常地急剧繁殖,并高度密集在一起,从而引起海水变色地现象,称为“赤潮”。

原核生物:无真正细胞核的生物。

相连带(接合带):硅藻的壳边。

壳环(带):上下相连带的总称。

壳环面:壳环带的面。

壳套:壳面向相连带弯转部分。

贯壳轴(壳环轴):连接上下两壳面中心点的线。

纵沟(壳缝):在壳面上沿纵轴的一条裂缝。

管纵沟:在菱形藻和双菱藻里,呈管状的纵沟。

拟纵沟:羽纹硅藻目的部分种类壳面上无纵沟和结节,但壳面花纹集中两侧排列,中间空白很像纵沟。

节间带(间生带):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是壳环面细胞壁的一些特殊构造。

隔片:某些硅藻节间带的细胞壁向细胞内部伸展成片状。

复(增)大孢子:硅藻细胞经过多次间接分裂之后,细胞形状逐渐缩小,到了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将不再继续分裂,而吸水扩大形成增大的孢子。

休眠孢子:当水中营养盐缺乏,水温突然变化,光照不足等情况下,圆心硅藻目的许多种类进行细胞分裂之后,原生质收缩到中央,然后产生厚壁,并在上下壳上分泌了很多突起和各种棘刺,即为休眠孢子。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绪论1.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2.浮游生物的特点:多数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

3.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5.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浮游植物一般分布于海洋的真光层。

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

6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个体大小分):海洋浮游生物浮游动物7.海洋浮游生物的经济意义:有利方面: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种;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不利方面: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间航行路线;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底;硅藻1.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2.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原核细胞型生物:细菌;蓝藻门;真核细胞型生物:硅藻门: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

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

波纹巴非蛤胚胎与浮游幼虫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

点, 没有拍到较清晰的图片.
2 13 “ 形 幼 虫期 受 精 后 2 .. D” 8h左 右 , 纹 巴 波
非 蛤 胚胎 两侧 覆盖 着 两 片 透 明 的半 圆形 幼 虫壳 , 两
122 生长情 况 根据不 同发育 阶段定期取样 , . . 用 NKO l0生物 显微 镜 内置 目微 尺 测 量波 纹 巴 I NE0 非蛤在不 同发育期的壳长与壳高 , 每次测量 3 0个浮
表 1 波 纹 巴 非 蛤 初 期 胚 胎 发 育 时 序
基 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计划资助项 目(0 8 O 0 ) 厦门市科技计划资助项 目( 52 20 2 0 ) 2 0 N 16 ; 30 Z0 7 0 4 作者简介 : 张跃平( 9 1~) 男 , 17 , 副研究员 ;— i: a gupn2 0 @yho CY.n Ema z n yeig0 0 ao.OIc lh I
观察 1次.
蛤胚 胎 逐渐变 成 梨 形 , 端 膨 大 , 顶 细胞 加 厚 , 长有 一 丛纤 毛 , 为顶纤 毛 束 , 中央 有 一 根 粗 大 的 主鞭 毛 , 围
绕主 鞭 毛有一 圈纤 毛环 . 期 幼 虫 快 速 前后 游 动 和 此 左右转动, 动能力很强 , 活 由于 此 期 呈 快 速 运 动 特
1 1 材 料 .
分沿海地区的波纹 巴非蛤都是人工增养殖 的, 其增 养殖 的苗种 目前 主要 依赖于海 区 自然 苗种 的供给 ( 来源 于广 西北 海地 区 ) 由 于生 态环 境 的恶化 加 都 . 上人 为 滥捕 乱采 , 使 波 纹 巴 非蛤 的野 生 苗 种 资源 致
日渐枯 竭 , 苗种远 远满 足不 了生产 的需求 , 重 阻碍 严 了波纹 巴非 蛤增 养 殖 的发 展 . 此 开展 波 纹 巴非 蛤 因 人 工育 苗技 术 的研究 工作 已迫在 眉睫 .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

种类
01
原生动物
02
腔肠动物
03Leabharlann 甲壳纲04毛颚动物
06
浮游幼虫
05
被囊动物
这是动物界里最原始和最低等的一类单细胞动物,约有3万种。原生动物一方面具有一般细胞所具备的基本结 构,即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
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即完整的新陈代谢的生理机能。原生动物身体微小,一般 都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浮游动物吃比他们更小的动植物,其实主要还是植物,光合作用是最基础的。主要可能有藻类,细菌,桡足 类和一些食物碎屑。
外形特征
浮游动物(zooplankton)
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动物。随水流而漂动,与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一起构成浮游生物 (plankton);几乎是所有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从单细胞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到鲱、蟹和龙虾的卵或幼虫,都 可见於浮游动物中。终生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和桡足类)以浮游生物的形式度过全部生命,暂时性浮游生物或季 节浮游生物(如幼海星、蛤、蠕虫和其他底栖生物)在变成成体而进入栖息场所以前,以浮游生物形式生活和摄食。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具有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的消化腔及原始的神经系统的低等动物。腔肠动物是 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腔肠动物约有9,000多种,分为水螅水母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水螅纲一般个体小, 生活史过程中有世代交替现象,固着的水螅型和漂浮的浮浪幼虫阶段,最后变为水母型。水螅纲的动物最常见的 有薮枝螅水母、钩手水母、僧帽水母等。
常见的鞭毛虫有甲藻、角甲藻、鼎形虫、夜光虫等等。其中夜光虫尤为特殊。细胞较为大型,直径1毫米左右, 肉眼可见,分别有一条细长的触手和二条鞭毛。在春季繁殖期间,遍布于海水表面的夜光虫由于受海浪波动的刺 激,经常闪闪发光,蔚为壮观。

浮游幼虫

浮游幼虫

假水蚤幼虫 (Pseudozoea):这类幼虫仅 具第一、二胸肢,不具外肢; 第二胸肢强大,呈攫指形。 腹部完全分节,并具发育较 为完善的肢体。此类幼虫可 能发育为阿利玛幼体(alima 1arva) 。虾蛄亚科 (Squillinae)的幼体属于此类。 假水蚤幼虫也可能发育为 Erichthus 幼体。指虾贴亚科 (Gonodactylinae)的幼体属于 此类。
外肛类(Ectoprocta) 双壳幼虫(cyphonautes larva) : 这是外肛类的膜 孔苔虫(Membranipora)的浮 游幼虫,体呈三角形,被2 片薄壳包着,顶端具脑板 和纤毛束。口位于下端中 部,肛门位于下端后角。 双壳的下端有纤毛环。这 类幼虫在我国沿岸水域常 可采到。
疣足幼虫(nectochaete): 这是由单轮幼虫发育而成的后 期幼虫,主要是由虫体伸长, 并在虫体两侧长出许多刚毛。 根据刚毛节数的增加,疣足幼 虫又可分为不同的发育期。当 后期幼虫进一步发育后,“原 担轮”变为口前叶,“后担轮” 成为围口节,在口区与端区之 间的生长区,自前而后地陆续 长出躯干部的体节,经变态后 而成为一般改营底栖生活的多 毛幼体。
后期幼虫: 一般,这一时期的幼体的面盘仍然存在,并具 外壳。在腹足类,贝壳进一步扭转,其左右对称也扭转了,肛 门转向右边,与口靠近。在瓣鳃类两片贝壳愈益发达,又名壳 顶幼虫(umbo-veliger)。在变态过程中,面盘突然消失。到了 后期,壳顶幼虫向下沉降,改营底栖生活。
甲壳类 大多数甲壳动物的发育要经过变态。从受精卵孵化后,需 要经过多次蜕皮变态,才能发育成为成体。它们经历的发育期 随种类而异,不同种类的各个幼虫期的形态除无节幼虫相似外 ,其它幼体期也不相同。但也有些甲壳动物,如枝角类,端足 类和糠虾类的受精卵是在育室中发育,成为与成体相似的幼体 ,并无明显的变态现象。 甲壳动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又大,是水域浮游幼虫的最主要 组成者。不同种类的幼虫形态各异,现分别简介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水中。在原担轮形成,以及口端进一步分化之后,常出现另 外2圈纤毛,其中1圈是位于肛门前方的纤毛环,称为“肛前 轮”,或“端纤毛环”(relotroch),另一圈较晚出现于口后方, 称“后担轮”或“口后纤毛环”(metatroch)。较原始的担轮幼 虫是营浮游生活的。而且通常具有摄食能力。但许多多毛类的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浮游幼虫,比较常见的有腹足类和瓣鳃类的 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后期幼虫,
担轮幼虫:在形态上, 软体动物的担轮幼虫和多 毛类的基本相以。
面盘幼虫 (veliger larva) :这是 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成。 在腹足类的这一幼虫 期,担轮幼虫的口前 纤毛环向外发展成具 有长纤毛的、2个半 圆形的游泳器官,称 为面盘(velun)。当游 泳时,纤毛摆动如轮 盘。同时,幼虫出现 足、眼和触角。由于 不等生长,贝壳螺旋 地增长。接着,它和 内脏团开始出现扭转 现象(torsion)。瓣鳃 类的面盘幼虫的结构 基本上和腹足类相似, 可是,由于没有扭转,
浮游幼虫
浮游幼虫包括终生营浮游生活的各类动物的幼体和阶段性浮 游生物;后者成体营底栖生活,而幼体是浮游的。
浮游幼虫的种类多,数量大,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 分。到了繁殖旺季,它们在浮游生物中的优势尤为明显,有时整 个样品全是幼虫(如蟹类蚤状和大眼幼虫)。除了原生动物以外, 几乎所有各类无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经过浮游幼虫阶段,甚 至刚孵化出来的仔鱼,因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也只能在海中漂 浮,成为浮游幼虫的成员。浮游幼虫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与 成体截然不同。有不少动物的幼虫还历经好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所以。浮游幼虫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生态类群。它们是经济鱼、虾 类的天然饵料。因此,它们的数量变化与渔业(尤其是养殖业)的 关系十分密切。此外,对附着动物(如藤壶等)的浮游幼虫的附着 机制的了解,是制订防除附着生物的方案或增加经济贝类育苗成 活率的重要科学依据。
缘具深凹。它们大量捕食原生动物。蝶状幼体经生长发育后成为成体。
牟 勒 氏 幼 虫 ( Mullers larva) : 这 是 蜗 虫 纲 ( Turbellaria)、 多 歧 肠 目 ( Polycladidae) 的 浮 游 幼 虫 。 体呈卵形。具8个用于游泳的 纤毛臂(或瓣),伸向后方。 虫体背面前端有眼,口位于 体的腹面。经漂浮几天后, 进行变态而成为改营底栖生 活的幼小多歧肠虫。
帽状幼虫 (Pilidium) : 这是异纽 虫类(Heteronemertini) 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 (幼虫直接由原肠胚发 育而来)。幼虫形如具 耳瓣的帽子,边缘遍 生纤毛。口位于虫体 的下方,反口面顶端 有l束长的纤毛,具感 觉功能。帽虫幼虫营 短期浮游生活后,经 变态成为异纽虫的幼 体。
多毛类
一般,多毛类幼虫包括担轮幼虫和后期幼虫。有的学者将担 轮幼虫又分为3个时期,即前担轮幼虫(Protrochophora)、担轮幼 虫(trochophora)和后担轮幼虫(meta trochophora)。后期幼虫也称 为疣足幼虫。
兹将担轮幼虫和疣足幼虫分述如下:
担轮幼虫(trochophora) :多毛类的原肠形成之后,就迅速发 育为担轮幼虫(一般,胚胎发育的第二天出观)。虫体近陀螺形。 前端细胞层较厚,顶端有1束纤毛和眼点,内有集中的神经组 织,称为顶板(apical plate)或感觉板(sensory plate)。身体中部 (相当于“赤道带”)有1圈纤毛细胞,环绕虫体中部,称原担 轮(或前毛轮Prototroch)。口位于原担轮的后下方,有口的一侧 为虫体的腹面。虫体的后端有1色素区及肛门。肛门开口在身 体的末端。担轮幼虫借助于原担轮的纤毛的颤动,使虫体浮游
担轮幼虫,不能自由行动,而是在卵鞘内渡过,常借助于胶质 卵鞘漂浮着。
疣足幼虫(nectochaete): 这是由单轮幼虫发育而成的后 期幼虫,主要是由虫体伸长, 并在虫体两侧长出许多刚毛。 根据刚毛节数的增加,疣足幼 虫又可分为不同的发育期。当 后期幼虫进一步发育后,“原 担轮”变为口前叶,“后担轮” 成为围口节,在口区与端区之 间的生长区,自前而后地陆续 长出躯干部的体节,经变态后 而成为一般改营底栖生活的多 毛幼体。
幼虫通常是对称的。
后期幼虫: 一般,这一时期的幼体的面盘仍然存在,并具
外壳。在腹足类,贝壳进一步扭转,其左右对称也扭转了,肛 门转向右边,与口靠近。在瓣鳃类两片贝壳愈益发达,又名壳 顶幼虫(umbo-veliger)。在变态过程中,面盘突然消失。到了 后期,壳顶幼虫向下沉降,改营过变态。从受精卵孵化后,需 要经过多次蜕皮变态,才能发育成为成体。它们经历的发育期 随种类而异,不同种类的各个幼虫期的形态除无节幼虫相似外 ,其它幼体期也不相同。但也有些甲壳动物,如枝角类,端足 类和糠虾类的受精卵是在育室中发育,成为与成体相似的幼体 ,并无明显的变态现象。 甲壳动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又大,是水域浮游幼虫的最主要 组成者。不同种类的幼虫形态各异,现分别简介如下:
各类动物的浮游幼虫
中实幼虫和两囊幼虫: 海绵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囊胚,称
为中实幼虫,继续发育,其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 而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这个发育期称为两囊 幼虫(amphiblastula larva) 。它离母体后,在海中营浮游生活, 不久即形固着。
浮浪幼虫(planula larva) (c)具有世代交替的水螅水母和旗口水母的实原 肠胚,呈长圆柱形,其表面遍生纤毛,能在海中游动,称浮浪幼虫。虫体内、 外两胚层组成,内胚层细胞集中于体内,没有空腔,故又称实囊幼虫。经在 海中浮游几小时至数日之后,浮游幼虫附着于物体上,继续发育、生长。辐 射幼虫(actinula)(d)筒螅(Tubularia)的浮游幼虫称为辐射幼虫。经短期浮 游后,幼虫基盘触手的膨大末端,分泌粘液,借此吸附在物体上改营浮游生 活 。 碟 状 幼 体 ( ephyra)(e) 某 些 钵 水 母 如 海 月 水 母 ( Aurelia) 的 水 母 迭 生 体 (Strobila)长大后,逐一脱离母体,成为在水中浮游的碟状幼体。幼体的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