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防卫 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身体的防卫
点击:392评论:02008年12月17日22:54 作者:林元瑶智词:
文字大小【大中小】【背景色】【可打印版本】【关闭窗口】
一、教材分析:
教材有关免疫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和免疫的类型;二是免疫的概念;三是计划免疫。

关于免疫的作用和免疫的类型,先联系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指出人之所以能在有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然后,结合前面所学过的皮肤、粘膜、吞噬细胞、淋巴结等有关知识,配以形象化的插图(课文中插见图至4),分别讲述人体的三道防线。

在讲完第一和第二道防线之后,小结这两道防线的特点,指出这两道防线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讲述第三道防线时,先介绍了第三道防线的组成,然后举例讲述了抗原、抗体的概念及它们的作用,最后小结这道防线的特点,指出它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预防接种是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保护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有效措施。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最后,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讲述了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免疫的概念;
2.了解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了解爱滋病的相关知识;
4.理解计划免疫。

(2)、能力目标
分析比较传统的免疫概念与现代免疫概念的联系与不同。

教学中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
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需要的是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其原因有二: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其次是这个内容中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人始终很健康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有的人却未能幸免。

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一种抵抗病原体,保护自己不生病的本领。

大家否还记得打预防针的经历,这就与人体的免疫有关系。

那么,什么是免疫?它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课题。

(二)、新课:
一、对微生物的抵抗:
1、了解病原体的概念
传染病的病原体分为寄生虫和微生物两大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能过寄生生活。

流感、麻疹、小儿麻痹症、甲肝等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是病毒。

2、人体的三道防线
讲述: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有许多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就有可能引起疾病,损坏人的健康。

而人之所以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就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

投影:图3-12 人身体中抵抗疾病的途径
①、第一道防线
提问:你认为人体有哪些方式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生答:皮肤。

提问:为什么你认为皮肤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呢?
生答:因为皮肤位于人体的最外层,皮肤表皮的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阻挡外界环境中的病菌侵入人体。

教师补充:除此以外皮肤的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中的某些物质对病菌也有抑制作用。

师:科学家们曾经作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手上,3分钟后检查,这种病菌有3千万个,经过60分钟后检查,只有170万个;120分钟后再检查,就仅剩下3千个了。

出现这种现象是与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有关系的。

粘膜能分泌溶菌酶等多种杀菌物质,能将病原体溶解和消除。

讲述:除了皮肤之外,在阻挡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内的过程中,人体内的呼吸道、消化道等内表面的黏膜、眼、鼻口等器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提问:呼吸道粘膜上的粘膜和纤毛有什么作用?
生答:当外界环境中的细菌和灰尘进入呼吸道后,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所分泌的黏液就与之粘着在一起。

由于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喉部作麦浪式地摆动,痰就被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而排出体外。

由此可见,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归纳:皮肤能阻止病原体入侵
呼吸道黏液和纤毛能滤过并黏附病原体,再由纤毛推出,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阻止病原体进入。

消化道:胃腺分泌胃液,胃液的盐酸杀死病原体。

眼、鼻、口的分泌物,唾液、泪液会杀死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生长。

伤口:当皮肤出现伤口,则血块堵塞伤口,阻止病原体入侵。

综上所述,皮肤和粘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皮肤和黏膜组成)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过度: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的防线侵入人体,就会遭到吞噬细胞的抵抗。

②、第二道防线
讲述:在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感染或损伤后的皮肤出现红肿后,会自然痊愈。

感染或损伤后的皮肤出现红肿后,有时为什么会自然痊愈?
读图:吞噬细胞是如何抵抗入侵的病原体的?
投影:图3-13 吞噬细胞
讲述: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吞噬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病原体的入侵部位,将病原体吞噬、消灭。

当吞噬细胞吞噬病菌时,伤口周围会出现红肿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

病菌被消灭后,炎症也就消失了。

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如脾脏、淋巴结等)中含有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和消灭。

体液中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就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归纳: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共同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

师:人体有了这两道防线,是不是就能将一切疾病拒之门外,高枕无忧了呢?(不是)人体与病原体作斗争,还有一道最重要的防线,这就是第三道防线。

③、第三道防线
讲述:如果病原体大量涌入,吞噬细胞无法把它们全部吞噬,病原体就有可能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就会产生免疫反应,构筑起第3道防线。

A、体液免疫:抗原进入人体后,有的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称为体液免疫。

以天花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为例:
侵入产生侵入
天花病毒人体抵抗天花病毒的物质天花病毒
刺激淋巴细胞消灭
(病原体)(特殊蛋白质)
特异性免疫
抗原抗体
↓消灭
人体新的天花病毒
讲解: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

抗原是指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

如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等,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

抗体: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通常称为免疫球蛋白。

讲述:某种病原体只会使身体产生特定的抗体,一种抗体也只能对抗体相应的某种病原体。

因此抗原和抗体具有特异性,如对一种花粉敏感的人对其他花粉不一定敏感。

因为血液中的B淋巴细胞侦察到抗原时,在产生抗体的同时,也会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内记住入侵的该抗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因此叫特异性免疫。

淋巴细胞对各种抗原的记忆能力不一样,有的可以保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麻疹病毒和天花病毒,人体可以生产终身免疫,而有的只能保持几个月,如感冒病毒和霍乱病毒。

读图: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
投影:图3-14 抗体的作用
分析: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

投影:图3-15 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食。

讲述:一定的抗体与一定的抗原相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从而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以后,抗体仍留在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地被体内存留的抗体以同样的作用加以清除。

投影:图3-16 病原体被抗体黏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

B、细胞免疫:
讲述: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也能识别侵入人体的寄生虫、外来细胞团块和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等异物,并发挥直接或间接(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来消灭和清除异物。

同时,T淋巴细胞也有免疫记忆功能。

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思考:1、有些传染病,你只要得过1次,就不会再得第2次,这是什么原因?
分析:抗原进入人体后,在产生抗体的同时也会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内记住入侵的该抗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或直接或间接(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来消灭和清除抗原。

因此,有些传染病,你只要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第二次。

在天花流行时,得过天花的人几乎不再得天花。

此人获得的这种免疫能力叫特异性免疫。

这种免疫的特点是产生后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斥?
分析:移植的器官是一种抗原,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免遭排斥。

归纳:人体通过三道防线与疾病作斗争,使疾病痊愈,并且获得免疫力。

那人体的这三道防线与疾病作斗争时有什么不同?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