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误差分析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工艺学加工误差统计分析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加工误差统计分析报告

机械制造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加工精度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此方法综合分析零件尺寸的变化规律。

2.掌握样本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正确的绘制加工误差的实验分布曲线和x-R图并能对其进行正确地分析。

3.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影响加工零件精度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工艺规程,以达到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目的,进一步掌握统计分析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二、实验用材料、工具、设备1.50个被测工件;2.千分尺一只(量程25~50);3.记录用纸和计算器。

三、实验原理:生产实际中影响加工误差的因素是复杂的,因此不能以单个工件的检测得出结论,因为单个工件不能暴露出误差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单个工件的误差大小也不能代表整批工件的误差大小。

在一批工件的加工过程中,即有系统性误差因素,也有随机性误差因素。

在连续加工一批零件时,系统性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或是保持不变或是按一定的规律而变化,前者称为常值系统误差,如原理误差、一次调整误差。

机床、刀具、夹具、量具的制造误差、工艺系统的静力变形系统性误差。

如机床的热变形、刀具的磨损等都属于此,他们都是随着加工顺序(即加工时间)而规律的变化着。

在加工中提高加工精度。

常用的统计分析有点图法和分布曲线法。

批零件时,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如果是无规律的变化,则称为随机性误差。

如毛坯误差的复映、定位误差、加紧误差、多次调整误差、内应力引起的变形误差等都属于随机性误差。

鉴于以上分析,要提高加工精度,就应以生产现场内对许多工件进行检查的结果为基础,运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处理这些结果,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加工精度。

四、实验步骤:1.对工件预先编号(1~50)。

2.用千分尺对50个工件按序对其直径进行测量,3. 把测量结果填入表并将测量数据计入表1。

表内的实测值为测量值与零件标准值之差,单位取µm五、 数据处理并画出分布分析图:组 距: 44.59)35(1411min max =--=--=-=k x x k Rd µm 5.5=d µm 各组组界: ),,3,2,1(2)1(min k j dd j x =±-+ 各组中值: d j x )1(min -+16.1111-==∑=ni i x n x µm 28.12)(1112=--=∑=ni i x x n σ六、 误差分析1.加工误差性质样本数据分布与正态分布基本相符,加工过程系统误差影响很小。

加工误差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加工误差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加工误差统计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加工误差数据,探究加工工艺对产品加工误差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实验原理加工误差是指产品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差异,主要受到原材料、加工设备、操作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统计分析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和评估加工误差的分布情况,为加工工艺改进提供依据。

三、实验步骤1.随机选择一批相同产品进行加工,保持其他加工条件不变。

2.测量每个产品的实际尺寸,记录数据并整理成表格。

3.统计每组数据的平均值、方差以及标准差。

4.构建加工误差的概率分布函数,通过正态性检验和偏度、峰度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5.进行加工误差数据的t检验,分析不同因素对加工误差的影响程度。

四、实验数据产品编号,实际尺寸 (mm)--------,--------------1,10.012,10.02...,...100,10.08五、数据处理及分析1.计算平均值、方差和标准差:平均值μ=(10.01+10.02+...+10.08)/100=10.05方差s^2=((10.01-10.05)^2+(10.02-10.05)^2+...+(10.08-10.05)^2)/99标准差s=√s^22.正态性检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绘制加工误差的概率密度分布曲线。

通过观察曲线形状以及进行偏度、峰度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3.t检验:根据产品加工误差数据,进行t检验来分析不同因素对加工误差的影响程度。

比如,可以比较不同机器加工出的产品误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六、实验结果分析1.样本加工误差符合正态分布,数据较为集中,无明显偏离。

2.通过t检验发现:不同机器加工出的产品误差差异不显著,说明机器之间的加工稳定性较好。

3.根据样本数据及数据处理结果,可以得到加工误差的基本分布情况,对加工工艺的控制和改进提供依据。

例如,可以调整机器参数、改进操作工艺等。

数控机床加工误差原因及对策分析

数控机床加工误差原因及对策分析

数控机床加工误差原因及对策分析数控机床是当今制造业的主要设备之一。

数控机床生产效率高,运行速度快,加工精度高,成品质量好,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加工误差,影响生产效率和成品质量。

因此,分析数控机床加工误差原因并寻找对策是很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数控机床加工误差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改进措施来减少误差的发生。

一、误差的种类数控机床加工误差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轨迹误差。

轨迹误差是指数控机床加工时导致实际加工轨迹与期望轨迹之间的误差。

2.定位误差。

定位误差是指数控机床在加工中出现的位置偏差。

定位误差可能由机床本身、工件、刀具等方面的原因引起。

3.回转误差。

回转误差是指数控机床在进行旋转加工时出现的偏差。

回转误差通常由转台本身、传动系统和工件等原因引起。

4.表面误差。

表面误差是指数控机床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平整度、垂直度和平行度等参数上的误差。

二、误差产生的原因1.机床本身的精度。

数控机床的精度与质量直接相关,是影响加工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机床本身的精度不高,则会直接导致加工误差的发生。

2.工具刃磨质量。

如果刀具的刃磨质量不好,切屑排出不畅等问题,也容易引起加工误差。

3.刀具稳定性。

刀具的稳定性是指在加工过程中刀具的稳定性,如果刀具不稳定,则极易引起加工误差的发生。

4.机床几何精度调整。

机床几何精度调整直接影响加工误差发生的概率,如果机床几何精度调整不当,则会引起加工误差的出现。

5.机床零部件磨损。

随着机床的使用,部件常会出现磨损,进而影响加工精度。

三、解决方案1.提高加工前的加工过程控制。

在加工前加强对加工过程的控制,可通过模具设计等预处理阶段减少误差出现的可能性。

2.注意刀具选择。

选择质量高的刀具,并保持刀具在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3.指导及培训操作人员。

操作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遵循正确的加工流程,熟练使用数控机床,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4.定期机床保养。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取d=5μm 。 各组组界为
(一)实验分布图
记录各组数据,整理成频数分布表(表4-5)
(一)实验分布图
根据表4-4所列数据画出直方图
(一)实验分布图
计算。 在直方图上作出最大极限尺寸Amax=60.06mm及最小极限尺寸Amin=60.01mm的标志线,并计算: =37.3μm; S =8.93μm。
(三)分布图分析法的应用
确定工序能力及其等级 (定义)工序能力:所谓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时,加工误差正常波动的幅度。当加工尺寸服从正态分布时,其尺寸分散范围是6σ,所以工序能力就是6σ。 (定义)工序能力系数:工序能力等级是以工序能力系数来表示的,它代表了工序能满足加工精度要求的程度。 当工序处于稳定状态度时,工序能力系数Cp按下式计算:
1.正态分布
可以看出,分布曲线的最大值与σ成反比。 当σ减小时,分布曲线向上伸展。由于分布曲线所围成的面积总是保持等于1,因此σ愈小,分布曲线两侧愈向中间收紧,分散范围越小。 σ是表征分布曲线形状的参数,亦即它刻划了随机变量X取值的分散程度。
1.正态分布
标准正态分布 总体平均值μ=0,总体标准差σ=1的正态分布称为标准正态分布。任何不同的μ和σ的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坐标变换 为标准的正态分布,故可以利用标准正态分布的函数值,求得各种正态分布的函数值。
一、加工误差性质
(定义)系统误差: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或者按一定规律变化,统称为系统误差。前者称常值系统误差,后者称变值系统误差。
常值系统误差 加工原理误差,机床、刀具、夹具和量具的制造误差、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机床、夹具、量具等磨损
变值系统误差 机床、刀具和夹具等在热平衡前的热变形误差,刀具的磨损等

加工误差统计分析

加工误差统计分析

加工误差统计分析加工误差是指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与设计要求偏离程度的一种误差。

加工误差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对加工误差进行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测量分析、校正分析和评估分析三个方面。

1.测量分析:通过对产品进行测量,获取不同位置的尺寸数据并记录下来。

然后,对这些尺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平均值、标准差等数据,以评估加工误差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2.校正分析:校正分析是指对加工误差进行校正操作,减小误差的大小。

校正需要根据测量分析的结果来制定具体的校正方案,选择适当的工艺参数和加工方法,以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

3.评估分析:评估分析是指对加工误差进行评估,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评估方法包括T检验、F检验等统计方法,可以通过比较设计要求和实际测量结果的差异来评估加工误差的合理性。

二、加工误差的应用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在实际工程中有很多应用2.汽车制造: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可以帮助评估产品的质量水平,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对加工误差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找出关键零部件的加工误差,并进行相应的校正,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电子制造:在电子制造行业,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加工误差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找出关键零部件的加工误差,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小产品之间的差异,并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是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加工误差的测量、校正和评估,可以实现工程质量的控制和提升,为产品制造和工艺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重视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浅谈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

浅谈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

浅谈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机械加工误差是指实际加工零件的尺寸、形状、位置、表面质量等与设计要求或测量结果之间的偏差。

在机械加工中,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对机械加工误差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分析机械加工误差的产生原因、种类以及对策措施,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机械加工误差的产生原因1. 加工设备问题加工设备是机械加工的基础,设备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加工零件的质量。

设备的老化、磨损和维护不当是导致机械加工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工艺因素在机械加工中,工艺参数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零件的加工质量。

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等技术参数的合理选择能够有效减小误差的产生。

3. 材料因素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质不同,机械加工对材料的硬度、韧性、拉伸性等性能要求也不同,如果材料的性能不符合要求,会导致机械加工误差的产生。

4.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加工零件的质量,操作人员对设备的熟练程度、对工艺参数的把握能力、对材料性能的了解程度等都是直接影响误差产生的因素。

1. 尺寸误差尺寸误差是指零件的实际尺寸与设计要求的尺寸之间的偏差,通常包括线性尺寸误差和非线性尺寸误差。

2. 形状误差形状误差是指零件的实际形状与设计要求的形状之间的偏差,通常包括平面度、圆度、圆柱度、并行度、垂直度等。

1.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对加工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时更换老化磨损的零部件,以保证设备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在零件加工过程中,选用合格的优质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必要的热处理,以确保材料的性能符合加工要求。

5. 使用适当的检测手段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检测手段对零件进行检验,及时发现误差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修正。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可以通过优化加工工艺、提高加工精度和改进加工工艺等方法来减小机械加工误差。

机械加工误差是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和种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是保证零件加工质量的关键。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加工误差是特定加工工序中由于结构原因等原因,出现的实际尺寸与
理论尺寸值偏差的总体现象,是把无因次正态分布的尺寸误差累加而成的,所以加工误差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正态分布的参数。

对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表征加工误差的概率分
布及其特征参数。

一般来说,加工误差具有正态分布形式,可以用标准正
态分布表示,即:N(μ,σ),μ表示加工总体水平的算术平均值,σ
表示加工总体水平的标准差。

我们可以用相关推断统计方法来分析加工误差,进而求出加工误差的
标准正态分布的各项指标值。

这些参数各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知道其中的
关系,可以有效地控制加工误差,实现产品精度的提高。

之后,我们将以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加工误差的有关性,即分析加工
误差与其他有关因素的影响。

这里,可以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或者一元线性
回归等分析方法,进而求出加工误差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关系。

最后,我们对加工误差进行均值检验,即检验加工误差是否服从正态
分布,及其参数μ和σ是否符合定值。

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卡方检验或
T检验等方法,从而得出结论。

上述就是对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引言:加工误差是指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品尺寸、形状或性能与设计要求存在差异的现象。

在现代制造业中,加工误差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误差的分布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批产品的加工误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误差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造过程的优化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一批相同规格的螺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螺钉的直径来评估加工误差。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随机抽取了100个样本,然后使用数显卡尺对每个样本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为了确保实验的可靠性,我们对每个样本进行了三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经过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100个样本的直径测量结果。

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1. 均值分析:通过计算样本的平均值,我们得到了螺钉直径的平均加工误差为0.02mm。

这表明整个样本的加工误差整体上偏向于偏小。

2. 方差分析:通过计算样本的方差,我们得到了螺钉直径的加工误差的方差为0.005mm²。

方差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方差越大,则加工误差的分布越广泛。

在本实验中,方差较小,说明螺钉的加工误差相对稳定。

3. 正态性检验:为了判断螺钉直径的加工误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我们进行了正态性检验。

通过绘制直方图和Q-Q图,并进行Shapiro-Wilk检验,我们发现螺钉直径的加工误差符合正态分布。

这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螺钉直径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螺钉直径的加工误差整体上偏向于偏小。

这可能是由于制造过程中对尺寸的控制较为严格,导致加工误差偏向于小的一侧。

2. 螺钉直径的加工误差相对稳定。

方差较小,说明加工误差的分布相对集中,制造过程的稳定性较高。

3. 螺钉直径的加工误差符合正态分布。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返回
(三)正态分布
1. 正态分布的数学模型
y
1
( x x )2
e 2 2 (<x<+,>0)
2
上式各参数的意义为:
y ——分布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工件的分布密度;
x——分布曲线的横坐标,表示工件的尺寸或误差;
x ——算术平均值, x
1 n
n i 1
xi ;
σ——均方根偏差(标准差)
1 n
n
( xi
变值性系统误差: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时, 按一定规律变化的加工误差,称为变值性系统 误差;例如,当刀具处于正常磨损阶段车外圆 时,由于车刀尺寸磨损所引起的误差。
常值性系统误差与加工顺序无关; 变值性系统误差与加工顺序有关。 对于常值性系统误差,若能掌握 其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调整消除; 对于变值性系统误差,若能掌握 其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也可 通过采取自动补偿措施加以消除。
即图中阴影面积 ,可利用概率密度积 分表计算
工件尺寸落在
x±3σ范围内的概
率为 99.73%, 若尺寸分布中心
与公差中心重合,不
产生废品的条件是:T ≥6σ Q废= 0.5 –φ(x) 若中心不重合存在常值系统误差Δ系:T ≥6σ+Δ系
例:轴Φ20-00.1,σ= 0.025,xT = x-ε(0.03)
第三节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一、概述
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很 多,工件的加工误差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且其中不少因素的作用往往带有随机性。 对于一个受多个随机因素综合作用的工艺系 统,只有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分析加工误差, 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客 观评定工艺过程的加工精度,评定工序能力 系数,而且还可以用来预测和控制工艺过程 的精度。

加工误差的综合分析.

加工误差的综合分析.

y
y:零件尺寸为x的概率密度;
1 2
6 :表示这批零件加工尺
寸的分布范围。
o
x
ymax
1 2
3
3
x
曲线与x轴之间所包含的面积为1,即包含了全部 工件数。 其中, x x 3 范围内的面积约为99.73%。
3 的大小代表了某种加工方法在一定生产条
下能达到的加工精度。 因此,零件加工的公差应取: T 6
规律,无从分析,但是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可以找出
一批工件加工误差的总体规律,然后在工艺上采取措 施加以控制。
二、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
1.分布图分析法(分布曲线法)
一批零件如果是在正常的加工状态下,即:没有变值系统性 误差(或有而不显著),随机性误差是相互独立的,且在各随机 性误差中没有一个是起主导作用,则这批零件的尺寸分布曲线将 接近正态分布曲线。
3 0.021
6285
6345
6405
6465
T
3 0.021
9.653
),被加工工件尺寸分散的原因主要是随机性误差引起,工艺 过程处在控制状态之中。
分散中心 x 与公差带中心 AT 不重合,其偏移量:
x AT 0.002(mm)
此误差为常值系统性误差,是由于机床调整不 准确引起。
加工误差的综合分析
一、基本概念
在实际生产中,影响加工精度的工艺因素往往是 多方面的。因此,对加工误差的影响,有时就不能仅 用单因素的估算方法,而要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较全
面的考察(加工一批零件,为了找出这批零件出现废
品的原因,就要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这批零件的加工 误差,从而找出减少废品的技术措施)。 按一批工件加工误差出现的规律来看,加工误差 可分为两大类:系统性误差和随机性误差。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概述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概述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概述1.机器设备的误差:如加工机床、模具等设备的精度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尺寸精度。

2.材料的误差:材料的尺寸、形状、内部组织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对加工误差产生影响。

4.外界环境的误差:如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的变化会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产生影响。

二、统计参数的计算统计参数是描述加工误差的重要指标,常用的统计参数有均值、标准差、极差等。

1. 均值(mean):表示加工误差的中心位置,是误差的平均值。

2.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描述加工误差的离散程度,是各个误差值与均值之间差值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3. 极差(range):表示加工误差的极限范围,是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三、分析方法的应用针对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1.正态分布分析:通过测量多个样本的误差值,绘制误差的频率分布曲线,判断误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2.回归分析:通过统计建模的方法,分析误差与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预测和控制误差的大小。

3.方差分析:将误差数据按照不同的因素进行分类,比较各组之间的误差差异,判断不同因素对误差的影响是否显著。

4.控制图分析:通过制作控制图,观察误差值的变化趋势,判断误差是否在可控范围内。

5.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误差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探究各个因素对误差的影响程度。

四、误差分析的重要性1.产品质量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加工误差,可以了解误差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策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2.设备改进与选择:通过统计分析加工误差,可以评估现有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或选用更加适合的设备。

3.工艺优化:通过统计分析加工误差,可以找出造成误差的主要因素,优化工艺流程,降低误差的产生和传递。

4.成本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加工误差,可以提前预测和控制误差的大小,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从而节约成本。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

44 20 46 32 20 40 52 33 40 25 43 38 40 41 30 36 49 51 38 34
22 46 38 30 42 38 27 49 45 45 38 32 45 48 28 36 52 32 42 38
40 42 38 52 38 36 37 43 28 45 36 50 46 33 30 40 44 34 42 47
随机 误差
•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时,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呈无 规律变化者,称为随机性误差。如加工余量不均匀 或材料硬度不均匀引起的毛坯误差复映,定位误差 及夹紧力大小不一引起的夹紧误差,多次调整误差 ,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误差等都属于随机性误差
2
对于常值系统性误差,在查明其大 小和方向后,采取相应的调整或检修工 艺装备,以及用一种常值系统性误差去 补偿原来的常值系统性误差,即可消除 或控制误差在公差范围之内。
22 28 34 30 36 32 35 22 40 35 36 42 46 42 50 40 36 20 16 53
32 46 20 28 46 28 54 18 32 33 26 45 47 36 38 30 49 18 38 38
10
参考答案
解:
1)收集数据:取n 100, xmax 54um, xmin 16um。 2)确定分组数 k、组距d、各组组界和组中值
( j = 1,2,3, ···,k )
将各组的尺寸频数、频率填入表中。
同一尺寸或同一误差组的零件数量mi称为频数,频数mi与样本容量n之 比称为频率f i,即 f i = mi / n。 5) 绘制直方图
以工件尺寸(或误差)为横坐标,以频数或频率为纵坐标,就可作出该批 工件加工尺寸(或误差)的实验分布图,即直方图。

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分析加工误差是指在大量生产和制造中,因加工和制造过程的种种条件、实际执行和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随机因素,导致制品与设计图纸有一定的误差。

加工误差是目前制造业中最常见且难以避免的问题之一。

加工误差的产生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的,下面将从材料、机器、人力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材料方面1.材料自身质量的不稳定性。

产品制造过程中材料的性能,如硬度、韧性、密度等,可能会因为原材料的来源、生产批次、温度、湿度等因素而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会造成加工过程中出现一些随机偏差,并导致零件误差。

2.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形,造成加工误差。

部分材料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和冲压过程中,由于材料自身的内应力、偏差等原因会出现变形,从而导致制品误差的产生。

二、机器方面1.机器工具的精度和硬度。

机器加工过程中,零件的精度与机器加工工具的精度密切相关。

如果机器加工工具的精度与所需零件精度不符,则会造成加工偏差。

此外,设备的刚度和精度同样会影响加工精度,因此必须测试、调整和升级设备。

2.设备维护问题。

设备的维护也是影响加工精度的恒量。

如果不定期对设备进行完善的维护和维修,就会影响其加工精度和稳定性。

三、人力方面1.操作过程中的操作员技术不足。

合格的操作员对于确保机器工具的顺畅运行、舒适和安全而进行的最佳协调必不可少。

如果操作员技术不够精湛,就会造成设备异常、切削定义错误等,反过来造成加工偏差。

2.操作流程的制定不规范。

制定流程与进行操作时的杂乱冲突可能会产生前所未有的风险;严格制定操作流程,确保零件加工的准确性,是优良的操作性能的标志,而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会增加加工误差。

四、环境方面1.加工工具的环境和工作温度。

温度和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产品的制造和加工过程,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太潮湿的气气氛可能会导致零件温度变形、膨胀,从而产生加工误差。

2.生产车间的净化和照明问题。

对于对于加工行业而言,相对干净的车间必定提高了零件的制造的精度;而光照问题则会对操作员的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机械加工精度的误差分析与优化

机械加工精度的误差分析与优化

机械加工精度的误差分析与优化机械加工在现代制造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加工精度的误差成为了制约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机械加工精度的误差进行分析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误差的来源、误差分析的方法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误差的来源机械加工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设备误差、刀具误差、加工工艺误差以及材料误差等多个方面。

设备误差是指机床、夹具、测量装置等在设计、制造、装配等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例如,机床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都会引起误差,而夹具的刚度、精度也会对加工精度产生影响。

刀具误差是指刀具在制造、磨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刀具的材质、几何形状、刃口磨削质量等都会对加工精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加工工艺误差是指加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设备调试不当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例如,切割速度、进给速度、径向切宽等参数的选择和调整不当,都可能导致加工误差的增加。

材料误差是指工件的形状、尺寸、物理性能等方面的误差。

材料的不均匀性、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等特性都会对加工误差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误差分析的方法误差分析是指通过对机械加工误差的定位、测量、分析等手段,揭示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以便进行误差补偿和改进的过程。

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包括测量法、数学模型法和统计分析法等。

测量法是通过使用测量仪器对加工件进行测量,获取几何形状和尺寸方面的数据,然后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误差的大小和方向。

测量法可以通过直接测量、间接测量以及三坐标测量等方式进行。

数学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机床、夹具、刀具、工艺等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和仿真等手段,预测和分析误差的产生和传递路径。

数学模型法可以通过有限元法、多体系统理论等进行。

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多个加工件加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误差进行分析和判别。

统计分析法可以通过卡尔曼滤波、方差分析等进行。

三、优化策略根据误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优化策略来降低机械加工精度误差。

加工误差分析讲解

加工误差分析讲解

加工误差分析讲解加工误差分析是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此环节可以评估和分析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校正和改善。

加工误差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所引入的偏差,是由于加工设备、工艺方法、人为因素以及材料的性质和状态等多个因素共同引起的。

下面将从加工误差的定义、分类、分析方法和改善措施等方面对加工误差进行详细讲解。

加工误差的定义:加工误差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所引入的与设计要求不符合的偏差。

它包括形状误差、尺寸误差、位置误差和表面质量误差等。

形状误差是指加工出的零件与设计要求的形状之间的差异;尺寸误差是指加工出的零件的实际尺寸与设计要求的标准尺寸之间的差异;位置误差是指加工出的零件上各个特征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设计要求的位置之间的差异;表面质量误差是指加工出的零件表面的光洁度、粗糙度等与设计要求的表面质量之间的差异。

加工误差的分类:加工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指由于加工设备、工艺方法等因素引入的固定误差,它的大小和方向在一定范围内基本固定。

随机误差是指由于加工过程中材料性质、人为因素等不确定因素引入的误差,它的出现是随机的,无法事先确定和控制。

加工误差的分析方法:加工误差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统计学方法、数学模型和实验测量等。

统计学方法是通过对加工过程中各类误差的统计分析,得到误差的分布规律和重要特征参数。

数学模型是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加工误差与加工参数之间的关系,借助数学模型可以推导出导致加工误差产生的关键因素。

实验测量是通过实验手段,对加工过程中的各类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以获得加工误差的具体数值和分布情况。

改善加工误差的措施:为了改善加工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设计:通过合理的设计,减小零件之间的配合误差,提高零件的一致性和互换性。

2.选择合适的工艺方法: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机械加工、热加工或化学加工等工艺方法,以减小误差产生的可能性。

机械加工误差分析及应对策略

机械加工误差分析及应对策略

误差产生的原因
01
02
03
系统误差
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 件组成的整个工艺系统的 误差。
随机误差
由于各种随机因素引起的 误差,如工件的内应力、 刀具磨损等。
粗大误差
由于操作不当或检查不严 而产生的误差。
误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加工精度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 要指标,误差大小直接影响产 品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软件补偿技术
数字补偿技术
01
通过数字模型和算法,预测和补偿加工过程中的误差。
智能算法应用
02
利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实现对加工误差的精确
补偿。
优化切削参数
03
通过优化切削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等,以
减小加工过程中的误差。
误差测量与修正技术
误差测量方法
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和方法,如激光干涉仪、电子显微镜等,对加 工误差进行精确测量。
实例三:磨削加工中的表面粗糙度误差分析
总结词
磨削加工中的表面粗糙度误差是由于砂轮粒度、磨削速度和进给速度等因素所导致。
详细描述
磨削加工过程中,砂轮粒度的大小、磨削速度的快慢以及进给速度的均匀程度都会影响工 件的表面粗糙度。砂轮粒度越细,磨削速度越快,进给速度越均匀,工件表面粗糙度就越 小。
应对策略
机床导轨误差
导轨的直线度和扭曲度不符合要求时 ,会导致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位移 ,从而影响加工精度。
刀具误差
刀具材料选择不当
刀具材料与被加工材料不 匹配,导致刀具磨损严重 ,影响加工精度。
刀具安装误差
刀具在刀架上的安装位置 不准确,导致加工过程中 刀具产生微小的位移。
刀具磨损
刀具在加工过程中受到高 温、高压等影响,导致刀 具磨损加剧,影响加工精 度。

加工误差分析实验

加工误差分析实验

加工误差分析实验加工误差分析实验是一种用来研究机械加工误差的实验方法。

机械加工中的误差是指由于机械加工过程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零件尺寸、形状、曲面质量等方面的偏差。

了解和分析加工误差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加工误差分析实验的流程和具体步骤。

一、实验目的:2.掌握加工误差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熟悉机械加工误差的测量和分析仪器。

二、实验原理:1.工艺因素:包括刀具磨损、工艺参数设置不当等;2.机床因素:包括机床刚度不足、精度不稳定等;3.加工对象因素:包括材料的性质、形状、尺寸等。

三、实验步骤:1.确定加工对象和几何参数。

2.进行加工前的测量,包括材料尺寸、形状等几何参数的测量。

3.进行加工,根据设定加工参数进行数控车、铣、磨等操作。

4.加工后的测量,使用测量工具(如千分尺、显微镜等)对加工后的几何参数进行测量。

5.计算加工误差,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各种误差的大小和影响程度。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要确保加工对象的材料、形状、尺寸等参数符合实验要求。

2.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机床和加工刀具的稳定性和刚度。

3.测量时要使用准确可靠的测量工具,并遵守正确的测量方法。

4.加工误差的计算要准确,可以使用专门的误差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5.误差分析结果要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加工误差分析实验的结果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加工误差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规律,从而优化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实验结果还可以为加工设备的选择和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加工误差分析实验对于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确定工艺能力及其等级
点图分析法
• 分析工艺过程的稳定性采用点图法 • 单值点图
• xR 图
• 注意:采用顺序样本(考虑了加工顺序)
单值点图
xR 图
• 样组点图的基本形式和绘制
– 以顺序抽样为基础,在工艺过程中,每个一 定的时间抽取n = 2 ~ 10件的一个小样本, 计算出平均值和极差(通常取25个小样本
加工误差的分析
• 如果代表零件的公差T,则 99.73% 就 代表零件的合格率,0.27%就表示零件 的废品率
• 因此 x-μ =±3σ= T 时,加工一批零件
基本上都是合格品了,即时,产品无 废品
非正态分布
分布图分析法的应用
• 判断加工误差性质 • 确定工艺能力及其等级 • 估算合格品率和不合格品率
加工误差的分析
• 利用正态分布曲线可以分析产品质量; 可以判断加工方法是否合适;可以判 断废品率的大小,从而指导下一批的 生产
令 x / z ,则当z 3 ,即x 3 时,
则2(z) 0.9973 。即当x 3 时,
零件出现的概率已达99.73%,在此 尺寸范围之外( x 3 )的零件只 占0.27%
加工误差的分析
1.误差的性质 ➢误差分为两类:系统性误差、随机误差
系统性误差 当连续加工一批零件时,误差的大小和 方向或是保持不变,或是按一定规律变 化。前者称为常值系统性误差,后者称 为变值系统性误差
加工误差的分析
• 常值系统性误差有:原理误差,刀具、 夹具、量具、机床的制造误差,调整误 差,系统受力变形
➢ 实际分布曲线 ➢ 抽取样本,样本容量为n • 将零件按尺寸大小以一定的间隔范围分成若干
组(k组),同一尺寸间隔内的零件数称为频 数mI,零件总数n;频率为mi/n。以频数或频 率为纵坐标,以零件尺寸为横坐标,画出直方 图,进而画成一条折线,即为实际分布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加工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分析方法概论
1.2.1 加工误差的性质
(1)系统误差
在顺序加工的一批零件中,如果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或者按一定规律变化,则成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又分为常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两类。

加工原理误差、机床(或刀具、夹具与量具)的制造误差、工艺系统静力变形等引起的加工误差均与加工时间无关,其大小和方向在一次调整中也基本不变,因此都属于常值系统误差。

机床、刀具和夹具等在热平衡前的热变形误差以及刀具的磨损等,随加工的过程(或加工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由此产生的加工误差属于变值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在顺序加工的一批零件中,如果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呈不规律的变化,则成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是由许多相互独立因素随机作用的结果。

如毛坯的余量大小不一致或硬度不均匀时将引起切削力的变化,在变化的切削力作用下,由于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而导致的加工误差就带有随机性,属于随机误差。

此外,定位误差、夹紧误差、多次调整误差、残余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误差都属于随机误差。

1.2.2 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
机械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符合程度越高,精度越高。

生产中,加工精度的高低常用加工误差的大小来表示。

加工精度越高,则加工误差越小;反之越大。

在机械加工中,由机床、夹具、工件和刀具组成一个工艺系统,此工艺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工人来操作或自动地循环运行来加工工件。

因此,有多方面的因素对此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加工误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加工原理误差是由于采用了近似的加工原理(如近似的刀具或近似的加工运动)而造成的误差。

(2)安装误差是指工件定位、夹紧时所产生的误差。

(3)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是指机床、刀具和夹具本身在制造时所产生的误差,以及使用中产生的磨损和调整误差。

(4)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机床、夹具、工件和刀具在受切削力、传动力、离心力、夹紧力、惯性力和内应力等作用力下回产生变形,从而破坏了已调整好的工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导致了加工误差的产生。

(5)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在场地加工过程中,由于收切削热、摩擦热以及工作场地周围热源的影响,工艺系统的温度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工艺系统会发生变形,改变了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正确相对位置,导致了加工误差的产生。

(7)测量误差零件在加工时或加工后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观因素(温度、接触力)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1.2.3 加工误差统计分析方法
工艺过程的精度评价,是对现行的工艺过程或待实施的工艺过程进行工艺验证,它能否合理的满足工艺要求,零件经过加工后,能否达到加工尺寸和给定的工序公差。

工序的精度系数,是用来作为精度评价的指标,表明工艺过程的稳定程度和加工工序的加工能力,用XXXXXXX,式中,K——待加工工件的工序公差;O——样本的标准差;根据实验数据处理得一般情况,工序的精度系数应大于1,Cp值越大,表明工序的加工能力越高,但生产费用必然相应增加,Cp值为1或小于1,表明工序的加工能力较低,产品的次品率就可能上升,这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工艺过程。

利用分布曲线可以比较方便的研究加工精度,可以分辨出工序的随机误差的大小以及是否存在着系统误差但不能把规律性变化的系统误差从随机误差中区分出来。

采取分布曲线法控制加工精度时必须检查所有加工的零件,
只有将一批零件加工完毕后方能绘制出分布曲线图。

(1)分布曲线法
采用调整法大批量加工一批零件,随机抽取足够数量的工件可以得到它的分布曲线,实践和理论分析表明,如果在误差因素中没有任何优势的倾向时,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曲线。

一般利用正态分布曲线的规律研究加工精度,利用分布曲线制定何种工序的精度标准,进行误差分析,并能预测产生废品的可能性。

正态分布曲线有两个特征参数:工件的平均尺寸XX,工序的标准偏差XX。

工序标准差XX决定了分布曲线的形状和分散范围。

XX值越大则曲线形状越陡,尺寸分散范围越小,加工精度越高;XX值越小,则曲线分布形状越平坦,尺寸分散范围越大,加工精度越低。

因此可以用XX来确定给定加工方法的精度。

对于给定的技工方法,由于其加工尺寸的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范围为XXXXXXX,即6XXX,在多次统计的基础上,可求得给定加工方法的标准差XX值,则6X即为该加工方法的加工精度。

将工件尺寸公差T与分散范围6X的比值称为工作能力系数,用于判断工序的能力。

从分布曲线的形状、位置,可以分析各种误差的影响,如果实际分布曲线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说明加工过程中无常值误差,此时若公差带中心与尺寸中心重误差的,则加工过程中常值系统误差为零;否则存在常值系统误差。

若实际分布曲线,不服从正态分布,可初步判断变值误差的类型产生误差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抑制和消除可以估算工序加工的合格率和废品率。

分布曲线分析法的缺点是不能反映误差的变化趋势。

在加工中,由于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同时存在,在没有考虑工件加工先后的情况下,很难将两者分开。

由于在一批工件加工结束后,才能得到尺寸的分布情况,因此不能在加工过程中起到及时控制质量的作用,实时反馈控制较难。

(2)点图法
点图法按工件加工顺序,定期对工件进行抽样检测,做出加工尺寸随时间的变化图,反映整个加工过程误差变化的全貌。

具体做法:按加工顺序定期抽查一组M个工件(M=3~10),每组平均值为XXX,组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R,以样组序号为横坐标,分别以各组XX 和R为纵坐标即可得到XX-R图。

XX曲线的变化趋势反映了编制系统误差的影响,R图反映了随机误差的大小及变化趋势。

利用点图可观察加工的常值系统误差、变值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大小及变化规律;可判断工艺加工过程的稳定性,根据点图上的点子的上下波动的程度来判断工艺过程是否稳定,对于不稳定的工艺过程,须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工艺稳定。

利用点图法可以再加工过程中控制精度,防止废品的产生。

由于是定期按顺序抽查,可以节约人力物力,比分布曲线法优越,同时在加工过程中提供加工状态信息,有助于对加工过程进行控制,实现自我监测与反馈控制。

(3)时间序列分析法
在机械制造领域中,有些场合只能获得系统的输出观测数据,而系统的输入是不可观测的,有时连系统也不清楚。

例如研究砂轮表面地形的动态特征,只有地形起伏的数据,此时的输入,系统都是不清楚的,无法直接采取控制理论中系统辨析方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而时间序列方法却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采取时间序列方法,对一个系统输出的平稳时间序列,可以建立此系统的自回归平滑模型(ARMA模型),在进行估算时,收敛很慢,对于机械制造中加工过程而言,往往达不到实时建模与预测控制的要求。

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建模参数实时估计与预测控制问题:
①以AR模型取代ARMA模型。

②以自适应土递推法取代线性最小二乘法。

③先离线建模,而后在线作参数实时估计。

④采取并联数据处理系统,是参数估计预备控制量能同时进行。

时间序列法分析加工误差和控制工序质量和波动是很有效的,它易于实现零件加工过程
质量的反馈或人工干预。

(4)灰色系统分析法
灰色系统是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一切随机量都可看作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灰色量。

机械加工过程虽然复杂但零件的加工尺寸误差是相对的、有序的。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提供的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可以寻找加工过程中加工误差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揭示加工过程的本质,为质量控制提供合适的数学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的指导思想是将灰色过程无规律的原始数据生成后,获得一有规律的生成数据列,然后据关联度收敛原理、生成数、灰导数和灰微等观点建立生成数据列的微分方程模型。

灰色系统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零件加工误差序列的趋势项,故此可以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加工过程实施预报、补偿和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