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日期:
我国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关键词——“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淮滨这样阐释这一概念:“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是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
”
区域互补优化产业结构
淮滨表示,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诱因是沿海产业的成本升高,包括原料、能源、用工、环保压力等等,但“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
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大政策背景下,中西部也正在建设纺织业的工业园区,在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准备。
淮滨特别强调了“梯度”二字,转移是出于比较成本优势的考虑,并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是“升级型”的转移。
他对记者说,梯度转移的目的,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聚集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竞争优势明显,在“十一五”期间是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区域。
要跟踪国际最新技术、产品、消费潮流,形成沿海国际高新纺织工业设计、开发、生产、经营、贸易区。
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
通过土地、环保、税收及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
中部地区目前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国家提倡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益,形成产业链结构,发挥资源优势,稳定棉花种植,发展麻类等其它天然纤维。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西部地区可以突出发挥天然纤维、石油等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纺织要素市场,融入东中部纺织产业链体系,建设特色纺织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天然纤维加工业,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等特色型纺织产品加工,营造西部绿色纺织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开发发挥积极作用。
多管齐下建设庞大工程
“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目前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还有待开发。
”淮滨表示,产业转移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市场化行为,纺织工业协会将在这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服务,即为企业提供投资等
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即帮助企业完成设备更新甚至包括上下游的设备配套;另外,协会告诉企业,在建设加工基地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当地的资源和环境配套,要适应当地大环境的发展。
关于企业转移后的市场问题,淮滨表示,沿海企业以前主做出口,而中西部出口到欧美等地就不是很便利,企业可考虑在中西部开发销售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集群化”是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特点。
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产业集群成为广大中小企业适应社会化生产需要的主要存在方式,在市场作用下形成现代中国各种类型的纺织产业集群带。
列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县(市)、镇两级纺织集群产业创新试点的104个集群主要是中小企业,其企业数大约有16万户,产值占全国的40%。
集群产业升级对全行业转变增长方式意义重大。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政府将引导沿海与中西部地区棉纺织企业合作,加快中西部地区棉纺织企业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的步伐,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东北、川渝等地区作为“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发展重点,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承接东部部分产能,培育化纤纺织产业集群;在地区进一步扩大棉花生产,建立更稳固的棉花生产基地;在、等中西部地区的细羊毛、半细羊毛和山羊绒主产区,建立羊毛初级加工基地,不断提高饲养、剪毛、分级各环节的水平,促进国毛产业发展;发挥长江流域苎麻资源优势,、等亚麻资源以及其它麻类资源优势,改善和丰富天然纤维原料结构;加快中西部地区茧丝绸业发展步伐,建设中西部现代化、规模化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企业篇从东到西构建完整产业链
如意集团落户、雅戈尔集团进入和、三毛转移到、洛兹投资……早在几年前,一群有魄力的纺织企业就开始了向西行进的征程。
“雅戈尔和生产、销售基地的建成运行,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且周转的时间大大缩短,对雅戈尔实现快速反应、探索营销新体制具有深远意义。
”雅戈尔集团宣传部先生表示,雅戈尔西进的目的在于打通整个产业链。
企业纷纷大展宏图
是雅戈尔在本部以外筹建的首个生产基地。
2003年11月,雅戈尔集团与南岸区茶园新城区管委会签订协议,兴建雅戈尔分厂和西南10省市仓储配送中心。
雅戈尔生产基地首期投资2亿元,占地118亩,于2005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基地目前建有西部公司行政中心、服装分厂和西南10省市仓储配送中心,其中生产基地设计拥有年产衬衫100万件、西服上装15万套的生产能力。
到雅戈尔生产线的建立,先生表示,长绒棉是生产高级精纺的重要原料,而地区所产的长绒棉,无论品质和产量,都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2005年1月12号,雅戈尔棉纺织在喀什成立,雅戈尔触及到了产业链建设
的最前端。
2005年10月,雅戈尔棉纺在已拥有16.7万锭精梳纺纱能力的规模基础上,斥资2500万元为企业上马2万锭德国Sussen公司紧密纺生产线设备。
紧密纺是一种新型装置,作为生产高档服装面料的新技术,目前在全球规模也不足200万锭,雅戈尔棉纺由此奠定了企业的高端定位。
“如意集团落户,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如意集团生产基地现场负责人袁先生介绍。
2005年春节前,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马正其、区长吴政隆获得如意集团计划举兵挺进西南的消息后,认为如果能够把如意集团吸引到万州来投资建设,将会对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于是,万州区立即着手同市及国家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邀请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到万州进行考察。
2005年2月20日,邱亚夫带领集团高层奔赴考察,对万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双方终于决定携手合作,于当年的3月11日正式签约建设“三峡库区技术纺织产业基地”。
三峡一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从能源上讲,这里是“中国动力中心”;从市场定位上看,这一带是从东部市场进入西部的门户。
早在2001年11月,洛兹集团投资4500万元的洛兹三峡服饰公司就在秭归新县城正式投产。
今年年初,业界传来了有73年历史的三毛将“举家搬迁”的消息。
“三毛”是国纺织服装行业知名品牌,其品牌无形资产高达5.9亿元,拥有22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分公司,经协商,三毛的国有资产转移到,采取零划拨的模式,由市轻纺控股集团出手接管。
投资带动当地经济
雅戈尔宣传部先生介绍说,紧密纺生产线投产以来,市场的反应强烈,订单纷至沓来。
喀什的棉农阿买提说:“我们都希望喀什多一些这样大的棉纺厂,那我们就多种些长绒棉,收购协议让我们不再担心棉花的销路,现在家里日子好过多了。
”
“雅戈尔的投资战略除了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其承担的社会使命也是任重道远。
”先生表示。
目前,服装业正集合地区的优势资源,积极向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向发展。
雅戈尔在其中的作用不仅是要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更需要通过基地这个优质平台,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技术型劳力资源,传播行业的新行势、新理念,进而推动当地同行企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
关于如意集团的投资,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马正其认为,万州作为市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的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立体交通优势、三峡移民的政策优势和对口支持的政治优势,正逐步成为吸引外来投资商的热土。
如意集团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优势互补,推进乃至中国棉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拓展就业空间,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给三峡库区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生产环节问题仍存
雅戈尔西服车间主任丁幼丽表示,在进行生产,仍然面临相当多的困惑。
他们去年从来到,负责生产人员的招收、培训和管理。
前期的技术培训进行了三个月,新手们基本掌握了生产操作的技术要领。
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在这批已“毕业”的240余名工人中,出现了比例不小的人员流动。
丁幼丽说:“培训前后花了100多万元,很心痛,这样的流动情况是我在雅戈尔十多年时间里从未遇到过的。
”
这种情况在稍后投产的衬衫车间也同样存在。
尽管现在车间的生产已步入正轨,但年初刚投产时出现的人员流失,还是给当时的日常生产带来了些麻烦。
流水线生产最忌讳的是中间工序的断档,这会直接影响生产的进度;而操作人员的频繁更换,就不能保证工艺的统一延续,进而会影响到产品质量的稳定。
地区篇中西部承接热情高涨
鼎立支持企业落户
朝天门,在一些民间自发形成的服装市场里,生存着一大批“前店后厂”式的作坊企业,他们的产品在市场原始买卖,量大价低,没有品牌,技术工艺差;而这里的工人多是拖家带口、亦工亦农,每天连续工作14小时以上,他们根据销售淡旺一年工作9到10个月,每月收入在千元以上。
朝天门的服装市场可以说是服装行业的一个缩影,众多依靠原始方式运作的企业依旧占据这市场中的多数部分,低水平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使整个服装行业发展缓慢。
曾任市委书记的黄镇东说:“雅戈尔在建立西部服装生产基地,一方面能使雅戈尔立足,辐射西部,做大做强服装产业;另一方面也能给的服装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带动本地行业水平的提升,同时对解决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
市副市长黄奇帆谈到三毛整体向搬迁时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业在已不是主导产业,希望从纺织行业入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也有业行家表示,三毛搬迁,是轻工业搬迁整体思路的一部分,2004年就已提出轻工业整体搬迁思路,并从去年开始运作。
与一些纺织大企业相比,三毛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或者劣势比较明显,也与的城市功能定位不甚符合,最后被确定为整体外迁的对象。
铺设承接转移大环境
在纺织业全面西进的大趋势下,中西部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和产业规划,例如建立纺织工业园区、安排土地优惠转让政策等等。
日前,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其中就包括纺织服装基地。
该基地在正定县京珠高速以东,省道正港公路以北,正定北外环以南,诸福屯西路以西,规划面积5053亩。
其中,基地研发中心布局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378亩;皮革服装园布局在辛集市;
卓达服装产业园布局在高新技术开发区。
目标是,以运用纤维纺纱织造、服饰面料印染、纺织面料功能整理、绿色环保产品生产等高新技术全面改造提升纺织产业为特色,实现高中档、新技术、外向型的产品定位。
近日,市50多家丝纺企业代表汇聚市委,共同探讨如何加快丝纺服装产业发展。
据悉,将在原有工业“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加大对丝纺服装行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自治区党委有关人士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将着力打造棉纺产业巨人。
充分发挥棉花资源优势,重点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鼓励支持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嫁接和改造区纺织企业形成优势棉纺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彩棉纺织、麻纺织、化学纤维、毛纺织和丝绸等产业。
形成棉纺产业基地、化纤加工基地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
专家篇转移需要引导和推动
“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目前还仅限于企业行为,尚未形成一定规模。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后凯对纺织产业转移现状给出了客观评价。
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迁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单指企业整体搬迁到中西部,而广义上则包括企业在中西部的新增投资。
外因共同作用
后凯表示,产业转移事实上是一种客观现象,而政府主要起的是推动和引导作用,行为主体还是企业。
目前企业尚未大规模行动,沿海地区的投资金额还是十分巨大的。
近年来,东部10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而东北3省、中部6省和西部12省市区所占比重则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具体行业看,除烟草工业外,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其它制造业生产能力近年来都在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集中。
后凯表示,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是有着很多方面的因素的。
包括外部的“推力”和“拉力”,“推力”主要是指被动性的因素,比如要素成本上升,地价越来越贵等等;“拉力”则相对是主动性的因素,比如中西部投资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的低廉,等等。
首先,由于产业的过度集中,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其承载能力越来越有限,发展潜力受到了很大限制。
其次,沿海某些大都市,目前已经出现了交通堵塞、房价飞涨、用地用水缺乏、能源紧、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如果不适时进行产业升级和优化调整,将会出现严重的大城市膨胀病,甚至有可能导致地区经济最终走向衰退。
第三,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向沿海少数地区高度集中,将导致经济活动分布出现“过密”与“过疏”问题,使广大中西部地区难以更多地分享国家
工业化推进的利益,严重时将有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出现“边缘化”的危险,由此加剧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趋势。
第四,这种过度集中不利于中西部发挥劳动力和资源丰富的优势,造成加工制造能力与资源、能源产地以及就业岗位与劳动力所在地之间的严重脱节,由此加剧了交通运输紧状况以及资源和能源供需矛盾。
正面效果不可估量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严瑞珍认为,从投资方来看,要把资金投到不发达地区,某些经济成本可能要增加,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
假如把视野拓宽一点,将会看出几个利好:在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将大大节约经营成本;能充分带动西部资源的利用,使中西部变成整个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对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除此之外,社会效益也很显着,既可以拉动中西部的发展,也可推动西部的生态的改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东部沿海的经济要素与西部资源要素的结合,对于西部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西部和东部产业双双升级,这对于东西部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此,从长远方面看,这必将是未来一个发展趋势。
就目前的情况看,这股纺织企业西进潮流的规模还没有足够大。
有学者认为,纺织产业向地转移大动作的真正实现,也许还需要3年的时间。
经济增长模式亟待突破
“西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仍然存在诸多困难,需要通过多种路径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耀表示。
西部需要增强产业技术支撑能力。
西部技术人才匮乏,已有人才大量外流,是西部开展技术创新,增加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的最大难点。
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也主要在于西部缺乏资源深加工技术,好的原材料生产不出好的产品。
增强西部产业的技术支撑并不意味着西部地区都要自主创新,从实际出发西部的技术需求更多地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把东部沿海地区甚至国外成熟的技术实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后发地区产业技术路线的捷径。
此外,对西部地区的科技能力建设和特殊的技术需求,国家要给予重点支持。
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西部地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总体上很低,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控制粗放,信息化程度低,跑冒滴漏现象普遍,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差。
通过科学管理减少单位产品的消耗和排放,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循环经济系统,既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
开展广泛的可持续思想教育和培训。
转变增长模式不只是企业和政府的事,还需要西部广大人民的参与。
要从学校到社区开展广泛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变为全
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使之深入人心。
制定科学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
对西部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加快发展,脱贫致富,是第一要务,若仅仅以GDP论英雄,在有限任期不会使地方领导真正关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所以必须将能耗和环保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西部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饥不择食”,放松土地监管。
产业集群着重自我创新
后凯表示,产业集群化建设将是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一种主要模式,在建设产业集群时,应当着重强调产业集群的自我创新能力,促进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转变。
产业集群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低端路线的低成本型集群;另一种是高端路线的创新型集群。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低成本型集群,产品档次较低,难以进入高价值市场。
后凯表示,首先,要强化技术创新,推进柔性生产,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道路。
尤其是对于那些以“贴牌”为主的集群,要推动企业从OEM方式(没有自我品牌的产品开发和制造)向ODM方式(自主产品设计和营销)转变。
其次,鼓励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
要鼓励集群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
同时,要鼓励发展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在集群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
此外,要完善金融担保、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务,缓解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面临的资金矛盾。
再次,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
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在产业集群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同时,要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代理、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
最后,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工程。
强化技术创新,推进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在全国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鼓励集群现有“帖牌”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支持现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仿冒,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