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开题报告模板(A4双面,1份)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蜀汉中央官制研究
院系: XXXXXXXX
专业: XXXXXX
年级: XXXXXX
姓名: XXXXXXXXX
导师: XXXXXXX
开题日期:XXX年XX月XX日
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暂行规定
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的质量。
为了提高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构成
1.文献综述
2.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3.研究内容
4.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5.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6.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7.完成本课题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二、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具体要求
1.文献综述反映研究生对研究选题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应对研究选题有较全面的历史回顾,对国内外研究动态有较系统、深刻的陈述,并就研究出发点阐述立论依据。
2.选题必须符合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特点,要求说明背景、来源(来自何种科研项目)及意义,要有一定理论和学术深度,不宜过大、过空。
3.研究内容需说明研究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思路,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4.论文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要予以说明,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论文应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论文撰写的时间硕士生不得少于一年,博士生不得少于两年。
6.应表明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7.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三、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文本制作
1.每位研究生均需制作开题报告纸质文本数份供评审用。
2.参加公开开题的研究生,原则上要求用PPT技术制作开题报告电子文本一份(软盘),用于公开开题报告,报告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报告结束后应接受评审教师的提问)。
3.开题报告通过的研究生,应填写(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以归档。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一、文献综述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时期的开端,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其在行政、职官上的建制也各有异同。
由于蜀汉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史家一般又将曹魏作为正统,加之蜀汉自己不置史官,所以相较于曹魏与东吴,不仅史书对蜀汉的记录较少,人们对蜀汉的研究相对也较少,特别是关于蜀汉的职官制度。
蜀汉自认为是正朔,在职官制度上既有对东汉的继承,又有一定的发展,同时,还与同时期的其他政权存在一定的差异。
现将研究所需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古代文献
《三国志·蜀书》作为唯一较全面记录蜀汉的正史类史书,其史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其在各传、记中,对大量人物的官职都有详细记录,只是由于《三国志》中没有志,对各种制度也没有详实的整理。
所以,需要对所载官职进行统计整理,形成一个体系,以方便与东汉、曹魏作对比。
此外,《三国志》中魏书与吴书也有相关内容的涉及。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关于三国时期的记载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开的,这就十分方便将同一时期蜀汉的职官制度与曹魏作比较。
其相关记载也是对《三国志》的有力补充。
《通典》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录各朝典章制度的通史,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学者必读之作。
《通典·卷十三·选举二》介绍的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从卷十
九到卷四十,作者用了二十二卷的篇幅介绍了各代的职官制度,这是研究蜀汉职官制度又一不可或缺的史料。
《华阳国志》是由东晋常璩所撰的一部记录我国西南地区的方志类著作,在内容上是历史、地理、人物的结合。
其一到四卷,主要介绍了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状况,其中也不乏对这一地区政治的记载。
第六卷与第七卷记载的是刘备父子统治蜀汉的情况,其中也涉及到了部分职官。
该书考证翔实,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以及蜀汉史的重要史料。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介绍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其中《职役考》、《选举考》、《职官考》、《兵考》等对各朝各代相关制度记载的都比较详细。
此外,清人杨晨的《三国会要》中《卷九·职官上》与《卷十·职官下》也有相关资料的记载。
清代纪昀等著有《历代职官表》和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也可作为参考。
2、近现代研究成果
关于蜀汉职官制度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专著类的著作,只在部分政治制度类的书中有涉及。
如白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只是把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其中主要介绍的还是曹魏、两晋的制度,只是略微提到了蜀汉。
左言东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对这一时期的介绍比较详细,作者从皇权、官僚机构、任官与奖惩制度等方面对三国中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介绍,其分类介绍的方法很值得借鉴。
曾资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沈任远《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黄惠贤等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余行迈《中国古代官制》,楼劲、刘光华合著《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书中也都有蜀汉制度的涉及,只是都过于简略,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论文类方面,涉及到蜀汉职官制度方面的还是相对较多的。
在蜀汉职官方面,记录比较全的是罗开玉的《蜀汉职官制度研究》(《四川文物》,2004年第5期)。
他指出,蜀汉虽承袭汉代官制,但因其国情,与汉制又不全相同。
文中通过对刘备当益州牧、汉中王时以及蜀汉王朝成立后的职官以及地方职官等方面的分类总结统计,整理出了蜀汉职官制度的大纲和基本体系。
最后,又指出蜀汉官制的特点,如多承汉制,相权过大,官宦子弟入仕太便,文官武称,
高位低职普遍等等。
该论文对职官的统计极其详尽,但只是职官构架,对官员构成、职责权限、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分析不足。
罗开玉的另一篇文章《蜀汉行政建制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主要介绍的是蜀汉地方行政建制的构成及其特点。
文章详细统计列出了蜀汉的各郡县,并归纳了蜀汉行政建制的三大特点:继承汉制,战时军事管制纳入行政建制,大量新置郡县。
其详细的归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刘啸的《魏晋南北朝九卿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主要讲述的是九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功能职责的演化,其中有部分篇幅是介绍蜀汉九卿制度的。
三公九卿是汉代重要的官制体系,蜀汉基本上承袭了这一制度,如太常依旧位列九卿之首;但九卿的功能却有部分改变,如卫尉宿卫职能的下降。
整篇文章以承袭变化为主线,结构清晰,只是依旧以曹魏为主线。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介绍蜀汉地方都统的文章,如《论蜀汉汉中都督》(刘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论蜀汉江州都督》(刘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略论蜀汉庲降都督》(刘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蜀汉北伐战略与凉州刺史设置》(刘雁翔,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蜀汉永安都督考》(刘华,胡剑,重庆工商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蜀汉蜀郡郡守考略》(张彬,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3期),《蜀汉镇戍都督略论》(张鹤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6期),《蜀汉汉中都督考论》(雷勇,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永安都督与蜀汉东部边防》(刘华、胡剑,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等。
这些文章主要是就蜀汉政权所设立的地方都督,作为一个个单独的对象展开研究的,介绍了设立这些职务的背景,职务的职责,所起的作用等,但缺乏一个相互之间的总体把握。
在官员的人员构成上,《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赵昆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阐述了蜀汉政权人员的三种构成:以张飞、关羽为代表的追随刘备起兵镇压黄巾军发家的,以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为代表的散落天下的士大夫及不得志于其他势力的谋士,以刘巴、何宗为代表的益州本地势力。
《论蜀汉政权的政治分化》(白杨、黄朴民,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则划分得更细,分为草莽势力、荆襄势力、益州势力与外附势力。
该
文详细分析了各派系的典型人物,存在的矛盾及相互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变化》(许蓉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介绍了刘备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重要官员具体人事安排上的基本组织原则,即以荆州士人集团为依靠,极力笼络“东州”人士,使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政权的组织基础;对益州人士,则笼络利用和戒备打击兼而用之,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益州的目的。
《主客矛盾与蜀汉政权的失败》(颜勇,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2期)指出,主客矛盾,即益州本土势力与刘备集团外来势力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蜀汉政权。
益州本土势力努力向蜀汉政权靠拢,但面对的却是刘备、诸葛亮及其接班人的压制和不信任,最终采取了不合作的抵抗态度,并盼望着曹魏灭掉蜀汉,以达到“蜀人治蜀”的目的。
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
《蜀汉兴亡的政策因素研究》(马宁,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第四章,提到了蜀汉政权的人事管理与人才选拔,认为蜀汉的人才,一方面是刘备虚怀纳谏,广纳英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重视教育这一主观努力的结果。
此外,延续前朝的察举征辟制度,也为蜀汉政权提供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蜀汉秀才孝廉察举考略》(罗新本,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一文对这方面做了详细的实例考证,并对蜀汉“特重察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诸葛亮与蜀汉教育》(黄胜华,文史杂志,1999年第1期)指出,蜀汉作为一个国家,虽然在制度上还不太完备,但却对教育与文化给与了足够的重视。
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设立州郡学,使益州的教育步入了正规;后来又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太学中设立博士。
蜀汉政权特别是诸葛亮对教育的重视,推动了蜀汉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刘庆忠,军事历史,1996年第1期)一文则指出,刘备的善于用人及令人称颂的德行,使得一批贤士归附。
文章概括了刘备用人之道的四个特点:屈身求才,为人谦恭;诚信待人,不起二心;宽仁有度,不计宿怨;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但是,蜀汉在人才培养与利用人才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从人才观上看蜀汉之兴亡》(钮海燕,山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就指出,蜀汉人才选拔范围较小,排斥益州土著集团人才,在用人上谨慎太过,如对魏延心存戒备;且存在用人不当,如马谡失街亭。
再者,诸葛亮什么都管的做法,不利于发现和
使用人才,不利于后备力量的培养。
《论蜀汉人才缺乏的原因》(刘国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与《人才·发展·强盛——蜀汉灭亡原因初探》(周庆义、孟肇咏,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等文章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蜀汉政权用人政策的失误》(方原,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还详细分析了存在这种用人缺陷的原因,如统治者在用人上存在任人唯亲现象,当政者未能很好采纳他人建议及当政者自身性格的影响等。
《诸葛亮对人才用而不教的历史教训》(尉丰久、杨春友,东岳论丛,1982年第5期)指出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忽视人才的锻炼。
诸葛亮在选定蒋琬、费祎做为继承人之后,却没有抓紧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从未让他们担任过负责一个区域或一支军队全面工作的主官,没让他们参与过重大的政治决策,使他们失去了积累工作经验、树立威望的机会,从而造成了他们威信不高,阅历不足,缺乏掌握全盘的领导经验,驾驭国权总是力不从心。
封爵是蜀汉职官的又一个重要来源,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多将重点放在曹魏与孙吴的爵制问题上,忽视了对蜀汉爵制的关注,这方面的论文也为数不多。
《蜀汉封爵制度考论》(宗亮、张敏,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对蜀汉王爵和侯爵授予情况做了一些辨析。
蜀汉奉祀两汉正朔,在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两汉特别是东汉的典制。
蜀汉的爵制大致可分为两等,其中郡王为第一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等属于第二等。
二等爵制构架,既是对东汉爵制的直接继承,同时也是蜀汉爵制的主体。
由于先主后主的兄弟子嗣均有限,蜀汉所封诸王较少,但蜀汉政权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问题,即统治区域内少数民族的大量存在,为使少数民族附从,对一些部族首领也进行了封王。
所封诸王应均为虚封,他们的封地无一不是在曹魏的实际控制范围之内。
此外,蜀汉还秉承了后汉以来的“科禁诸王”之策。
在封侯上,蜀国地域狭窄,功臣封侯者多为亭侯、乡侯,县侯数量相当少。
作者统计得出蜀汉封爵者至少应为九人,且侯爵分封应多是实授。
《蜀汉封爵的授予与继承》(宗亮、张敏,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一文详细介绍了蜀汉爵位如何授予和如何继承。
在爵位授予方面,蜀汉沿袭汉制较多,由皇帝掌握最高封爵权,大鸿胪、宗正、光禄勋等负责具体封爵事务,封授仪式遵从与东汉相似的程序。
蜀汉侯爵的传袭继承基本还是延续了汉制,不过也有一些新变化,即官爵合一。
父祖官爵对选官仕进的影响过
强,导致了用人途径的狭窄,使统治阶层局限在一个小圈子内,蜀汉的人才结构也最终趋向固化,真正优秀的人才得不到上升机会。
而统治者又过于想确保外来权势集团(主要是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的利益,使得得不到封爵的益州士人集团在蜀汉存亡之际,背叛政权。
袭爵者由于只是承袭官爵,大都没有真才实学,也并未真正担负起护国重任。
蜀汉封爵政策的某些失误应引起我们充分思考在军政方面,只有一篇文章《蜀汉政权的军政体制与战时经济》(王明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第3期),蜀汉政权政治体制基本沿袭汉制,所以军政合一的特点比较显著,突出的表现为对主要军事目标的出镇。
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如同曹操霸府一样,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以军事任务统摄全局。
蜀汉政权对重要军事要地的出镇方向:一为汉中,初派魏延出镇;二为南中,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由李恢等先后出镇;三为永安即白帝城,是荆州失守后对东吴的防御正面。
诸葛亮时期多次以汉中为基地北伐,因此丞相霸府政治中实际上涵盖了军事要地出镇的内容。
对军事要地的出镇成为其军政合一体制的重要构件。
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等继任者有意内敛,只求保境偏安,从而导致诸葛亮时期军政合一、以军事任务统摄日常行政事务的体制分化,军政呈分离倾向。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方面,《蜀汉之庲降都督略论》(王进科、何银发,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和《蜀汉庲降都督考》(刘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这两篇文章都围绕庲降都督府这一蜀汉政权在南中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论述了蜀汉政权针对南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庲降都督一职的作用、性质,在肯定了庲降都督稳定地方作用的同时,还指出了庲降都督一职在发展当地经济上并无太多建树,甚至还因为长期征收当地的物资以供应北伐战争而导致当地社会经济比之东汉时期有所倒退。
《浅析诸葛亮的民族思想》(王留想,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和《论蜀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白翠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4期)两篇文章详细阐述了蜀汉在南中地区官员的分配。
蜀汉平定南中后,在南中地区基本上形成了汉人控制上层,少数民族首领控制基层的局面。
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面人物,被迁到成都做中央官,大批较低的地方官则从夷帅中选任,各县级长官,大都由南中诸族的首领担任,南中的基层政权仍掌握在少数民族手中。
面对扩大了的统治区域,蜀汉调整了行政区划,改南中四郡为越巂、建宁、永昌、云南、牂
柯、兴古都六郡,各郡郡守和庲降都督则由蜀汉朝廷选派汉人充任。
这几篇论文中某些观点虽有待商榷,但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还是极有启发意义的。
在蜀汉行政制度所存在弊病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
《论蜀汉的政治腐败》(韩隆福,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指出,诸葛亮在蜀汉执政期间,政治并不太清明,由于他主观独断的种种失误,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奔吴降魏者甚多。
蜀汉虽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但官僚机构却出奇的臃肿,官民比例史上罕见,人们赋役极为繁重,矛盾重重,使蜀汉面临“危急存亡之秋”的困境。
在前面官员成分构成上也提到,蜀汉没有很好地处理政权内部各派系之间的矛盾、过多的倚重荆襄势力,压制益州本土势力,不能使人尽其才,没能很好的拉拢本地势力,这也是一大弊病。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息、分裂割据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地位非常重要。
而三国恰是东汉分裂后这一混乱时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它对东汉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早已引起了史学家的关注,但太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曹魏与孙吴,却忽略了一向以大汉继承者自居的蜀汉。
蜀汉即以汉室自居,无疑对汉代的典章制度等进行了很好地继承,然而它又偏居一隅,后来甚至只有一州之地,因此在继承的同时,它又不得不因地制宜的作出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蜀汉作为一个特殊的集团,并没有像曹魏那样大刀阔斧的变革汉制,推行九品中正。
那蜀汉是如何继承与发展汉制的呢,它的行政制度又如何呢,这种行政制度有面临何种挑战呢?这些都是需要弄清楚的。
目前,学术界对蜀汉职官这一行政制度的研究,虽然有一些成果,但大都是附属于魏晋的,并且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且一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十分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在蜀汉行政制度这一大的架构下,以职官制度为主线,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与同时期其他政权相互比较的方式,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二)选题意义
1、具有较大的史学价值。
政治制度史是历史学最传统的研究领域之一,关
于这方面的著作也是相当多的,但是对蜀汉行政制度,特别是职官制度的研究却相当薄弱,可见的也只有一篇期刊论文,且以列举为主。
本文将会深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因此具有较大的史学价值。
2、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经世致用”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研究古代的行政制度、职官制度,目的就是吸取精华,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政治管理之中。
由于三国时期多年的战乱和军事斗争,各统治集团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政治管理思想,蜀汉集团在其行政制度上的成败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吸取其经验教训,必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形成和构建。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蜀汉中央官制研究
第1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难点
第2章蜀汉的皇帝制度和宫官制度
2.1 蜀汉的皇帝制度
2.2 蜀汉的宫官制度
第3章蜀汉的中央职官建制
3.1 丞相、诸公及其职能
3.2 诸卿的设置及其职能
3.3 中朝官
3.4 蜀汉中央的其它主要职官
第4章蜀汉中央职官的分析
4.1 职官设置上不断完善
4.2 官员结构对蜀汉政权发展的影响
4.3 军政合一明显
4.4 官员任用上存在缺陷
结语
四、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一)工作的重难点
1、蜀汉政权存在时间不长,在正史中的记载并不多,留下的原始材料太少,因此还需要从《华阳国志》等古代书籍中搜集史料,进行整理。
这些资料中关于蜀汉职官制度的记载又比较分散,且大都分布于人物列传里,搜集起来比较困难。
搜集结束后要对所有的官职进行列表整理,分类,对其人员构成、秩奉等进行分析,理清其纷乱复杂的关系,并与东汉相应的官制进行比较。
这个工作是论文的重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也是一大难点。
2、前人研究成果太少。
关于蜀汉职官的少量研究,要么是附属于魏晋南北朝这个大时代中,要么就是忽略不计,所以要从学者们的著述中搜集起分散的成果,并加以合理利用,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著作,这无疑增加了论文写作的难度。
3、本文要对蜀汉和东汉的职官制度加以比较,这就要求自己不仅要仔细研究蜀汉的职官制度,还要至少熟悉东汉的职官制度与典章制度等,而这些又不是自己主攻的研究方向,了解不是太多,所以要花大力气阅读学习相关知识,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这也是论文写作中的一大难点。
4、本文涉及到的知识,不仅仅有历史学,还会用到统计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而本人在这些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略显单薄,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学会交叉运用各学科的知识。
(二)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1、充分研读各种史料,认真分析整理
在史料搜集上,由于所需资料分散于多种史料中,除了要研读《三国志·蜀书》外,还要查阅《资治通鉴》、《通典》、《华阳国志》、《文献通考》、《三国会要》、《历代职官表》等史料,并对涉及到的蜀汉职官进行搜集,然后制成表格进行分析整理。
这个工作比较繁重,除了认真统计整理外,别无他法,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扩充研究资料
关于蜀汉职官制度的研究较少,且分散于多种研究著述和论文中,为了充分掌握并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到文献搜集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