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法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法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法实验报告引言: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度孔隙结构和吸附能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水处理以及空气净化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探究活性炭吸附法在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的效果,并分析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活性炭样品、去离子水、有机污染物溶液。
2. 实验仪器:烧杯、滴定管、磁力搅拌器、分光光度计等。
3. 实验步骤:a. 准备一定浓度的有机污染物溶液。
b.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样品。
c. 将有机污染物溶液加入烧杯中,并使用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
d.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出一定量的溶液样品进行分析。
e.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活性炭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果。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活性炭样品的加入,有机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
吸附效果与活性炭样品的质量、孔隙结构以及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有关。
讨论:1. 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活性炭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包括微孔、介孔和宏孔。
微孔对小分子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而介孔和宏孔则对大分子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因此,在选择活性炭样品时,需要考虑有机污染物的分子大小与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匹配程度。
2. 活性炭样品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活性炭样品的质量与其表面积和孔隙体积密切相关。
表面积越大,孔隙体积越大,吸附效果越好。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具有较大表面积和孔隙体积的活性炭样品可以提高吸附效果。
3. 有机污染物性质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不同的有机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对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也有所差异。
有机污染物的极性、分子大小以及溶解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与活性炭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有机污染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活性炭样品。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活性炭吸附法在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的有效性。
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质量以及有机污染物的性质都对吸附效果有影响。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1.实验目的本实验用亚甲基蓝(C16H18ClN3S)代替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采用活性炭吸附法,探究活性炭投放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性的影响,探究活性炭处理有机污染水体时的最优工艺参数。
2.实验原理2.1活性炭特性活性炭是水处理吸附法中广泛应用的吸附剂之一,有粒状和粉状两种。
其中粉末活性炭应用于水处理在国内外已有较长的历史。
活性炭是一种暗黑色含炭物质,具有发达的微孔构造和巨大的比表面积。
它化学性质稳定,可耐强酸强碱,具有良好吸附性能,是多孔的疏水性吸附剂。
活性炭最初用于制糖业,后来广泛用于去除受污染水中的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
它几乎可以用含有碳的任何物质做原材料来制造,活性炭在制造过程中,其挥发性有机物被去除,晶格间生成空隙,形成许多形状各异的细孔。
其孔隙占活性炭总体积的 70%~ 80%,每克活性炭的表面积可高达 500 ~ 1700 平方米,但 99.9%都在多孔结构的内部。
活性炭的极大吸附能力即在于它具有这样大的吸附面积[1,2]。
2.2活性炭吸附特征活性炭的孔隙大小分布很宽,从 10-1nm 到104nm 以上,一般按孔径大小分为微孔、过渡孔和大孔。
在吸附过程中,真正决定活性炭吸附能力的是微孔结构。
活性炭的全部比表面几乎都是微孔构成的,粗孔和过渡孔只起着吸附通道作用,但它们的存在和分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吸附和脱附速率。
研究表明,活性炭吸附同时存在着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在活性炭吸附法水处理过程中,利用3种吸附的综合作用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对于不同的吸附物质,3种吸附所起的作用不同。
(1)物理吸附分子力产生的吸附称为物理吸附,它的特点是被吸附的分子不是附着在吸附剂表面固定点上,而稍能在界面上作自由移动。
物理吸附可以形成单分子层吸附,又可形成多分子层吸附。
由于分子力的普遍存在, 一种吸附剂可以吸附多种物质,但由于吸附物质不同,吸附量也有所差别。
这种吸附现象与吸附剂的表面积、细孔分布有着密切关系,也和吸附剂表面力有关。
活性碳吸附综合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2) 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3) 掌握用“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4) 学会使用一级动力学、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分析,对 PAC 的吸附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5) 了解活性炭改性的方法以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原理2.1 活性炭间隙性吸附实验原理活性炭吸附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己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活性炭内部分子在各个方向都受到同等大小的力而在表面的分子则受到不平衡的力,这就使其他分子吸附于其表面上,此为物理吸附;另一个是由于活性炭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此为化学吸附。
活性炭的吸附是上述两种吸附综合的结果。
当活性炭在溶液中的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即单位时间内的活性炭的数量等于解吸的数量时,此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在活性炭表面的浓度均不在变化,而达到平衡,此时的动平衡称为活性炭吸附平衡而此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表示。
式中:q ——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g/g;V ——污水体积,L;C0、C ——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g/L;X ——被吸附物质重量,g;M ——活性炭投加量,g。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变化称为吸附等温线,通常费用兰德里希经验公式加以表达。
式中:q ——活性炭吸附量,g/g ;C ——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g/L;K、n ——溶液的浓度,pH值以及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
K、n值求法如下:通过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测得q、C相应之值,将式取对数后变换为下式:将q、C相应值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所得直线的斜率为1/n,截距则为K。
此外,还有朗缪尔吸附等温式,它通常用来描述物质在均一表面上的单层吸附,表达式为:由于间歇式静态吸附法处理能力低、设备多,故在工程中多采用连续流活性炭吸附法,即活性炭动态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
本实验旨在研究活性炭材料在吸附过程中的性能和效果。
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孔隙度和高吸附能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废气处理等领域。
通过实验确定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可以为其在工业和环境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内容:
1.活性炭的原理和特性
1.1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2活性炭的物理特性和表面结构
1.3活性炭的吸附原理
2.实验设计和方法
2.1活性炭的选择和准备
2.2吸附试剂的选择和制备
2.3实验装置和操作流程
3.吸附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吸附平衡实验
3.1.1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1.2吸附剂颗粒大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1.3吸附剂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吸附动力学实验
3.2.1吸附速率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2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2.3吸附剂可重复使用性能的评估
4.吸附实验的结果讨论
4.1吸附平衡实验结果分析
4.2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4.3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前景
5.实验改进和未来研究方向
5.1实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5.2活性炭的改良和性能提升
5.3活性炭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活性炭吸附过程的性能和效果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效果受到吸附剂用量、颗粒大小、pH值、吸附速率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活性炭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吸附材料,在水处理、空气净化、废气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
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于改进实验方法、提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并进一步探索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活性碳吸附综合实验报告.docx

活性碳吸附综合实验报告.docx1实验⽬的(1)通过实验进⼀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艺及性能;(2)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3)掌握⽤“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的设计参数的⽅法;(4)学会使⽤⼀级动⼒学、⼆级动⼒学⽅程拟合分析,对PAC 的吸附进⾏动⼒学分析研究;(5)了解活性炭改性的⽅法以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原理2.1活性炭间隙性吸附实验原理活性炭吸附就是利⽤活性炭的固体表⾯对⽔中⼀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达到净化⽔质的⽬的。
活性炭的吸附作⽤产⽣于两个⽅⾯,⼀是由于活性炭内部分⼦在各个⽅向都受到同等⼤⼩的⼒⽽在表⾯的分⼦则受到不平衡的⼒,这就使其他分⼦吸附于其表⾯上,此为物理吸附;另⼀个是由于活性炭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化学作⽤,此为化学吸附。
活性炭的吸附是上述两种吸附综合的结果。
当活性炭在溶液中的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即单位时间内的活性炭的数量等于解吸的数量时,此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在活性炭表⾯的浓度均不在变化,⽽达到平衡,此时的动平衡称为活性炭吸附平衡⽽此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活性炭的吸附能⼒以吸附量q表⽰。
式中:q ——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g/g;V ——污⽔体积,L;C0、C ——分别为吸附前原⽔及吸附平衡时污⽔中的物质浓度,g/L;X ——被吸附物质重量,g;M ——活性炭投加量,g。
在温度⼀定的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提⾼,两者之间的变化称为吸附等温线,通常费⽤兰德⾥希经验公式加以表达。
式中:q ——活性炭吸附量,g/g ;C ——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g/L;K、n ——溶液的浓度,pH值以及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
K、n值求法如下:通过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测得q、C相应之值,将式取对数后变换为下式:将q、C相应值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所得直线的斜率为1/n,截距则为K。
此外,还有朗缪尔吸附等温式,它通常⽤来描述物质在均⼀表⾯上的单层吸附,表达式为:由于间歇式静态吸附法处理能⼒低、设备多,故在⼯程中多采⽤连续流活性炭吸附法,即活性炭动态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0ef55af524de518964b7d87.png)
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 活性炭吸附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2、掌握用“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二实验原理活性炭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其基?原理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当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吸附时,水中的溶解性杂质在活性炭表面积聚而被吸附,同时也有一些被吸附物质由于分子的运动而离开活性炭表面,重新进入水中即同时发生解吸现象。
当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称为吸附平衡。
这时活性炭和水(即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溶质浓度,具有一定的分布比值。
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质的数量qe,即吸附容量可按下式计算:V(C0?C)qe?m式中 qe—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量,mg/g;V—污水体积,L;C0、C—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mg/L;m—活性炭投加量,g;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变化曲线称吸附等温线,通常用Fruendlich式加以表达。
qe?K?Cn式中 K、n—是与溶液的温度、pH值以及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K、n值求法如下:通过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测得qe、C相应之值,将式上式到对数后变换为下式:1lgqe?lgK?lgCn将qe、C相应值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所得直线的斜率为1/n,截距则为k。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1、振荡器一台;2、分析天平一台;3、分光光度计一台;4、250mL三角烧杯5个;5、100mL容量瓶6个;6、活性炭(粉状和粒状);7、亚甲基兰。
8、活性炭连续流吸附实验装置四实验步骤1、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①配制浓度为50mg/L的亚甲兰溶液于1000mL容量瓶中;②用十倍稀释法依次配制浓度为5mg/L、1mg/L、0.5mg/L、0.1mg/L、0.05mg/L、0.01mg/L的亚甲兰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③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值(吸附波长为665nm),记录到表1中,绘制标准曲线;④取5个250mL的三角瓶,用天平分别称取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的粉活性炭投入三角瓶中,每瓶中加入100mL50mg/L 亚甲基兰溶液;⑤将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震荡器的速度要由小变大,但也不能太大,否则会将活性碳粉粘到瓶壁上),当达到吸附平衡时停止振荡。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活性炭的吸附特性,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速度。
二、实验原理
活性炭是一种具有活化处理的炭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强大的吸附能力。
通过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能够吸附并固定气体、溶液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活性炭吸附仪;
试剂:活性炭,甲苯溶液。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将活性炭样品加入活性炭吸附仪中,调节仪器参数,使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 将甲苯溶液滴加到活性炭吸附仪内,记录下溶液滴加的时间和滴加的量。
4. 观察活性炭的吸附过程,记录下吸附过程的时间和活性炭的颜色变化。
5. 当活性炭吸附饱和或滴加完甲苯溶液后,关闭吸附仪,取出活性炭样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记录下甲苯溶液滴加的时间和量,并观察活性炭吸附过程的时间和颜色变化。
六、结论与讨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速度。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活性炭对于甲苯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能够将溶液中的甲苯吸附并固定在其孔隙结构中。
同时,通过观察活性炭的颜色变化,我们也可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过程和吸附饱和点。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活性炭的吸附特性和吸附能力。
活性炭在工业和环境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水处理、空气净化中的应用。
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速度有助于我们正确选择和使用活性炭材料,提高其吸附效果和利用率。
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研究更多类型的吸附材料提供了基础。
吸附实验报告

吸附实验报告吸附实验报告引言:吸附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吸附现象的研究,探究吸附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吸附的机理和应用。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活性炭作为吸附材料,并按照一定粒径筛选出均匀的颗粒。
2. 实验装置搭建:我们使用了一台恒温恒湿箱,通过调节温度和湿度来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3. 实验操作步骤:a. 将一定质量的活性炭样品放置在吸附装置中,并将其与恒温恒湿箱连接。
b. 调节恒温恒湿箱的温度和湿度,使其保持稳定。
c. 将待吸附物质溶液加入吸附装置中,开始吸附实验。
d. 定时采集吸附后的溶液样品,并通过分析仪器测量其浓度。
e.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吸附过程中溶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吸附速率:吸附速率是吸附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观察到,在初始吸附阶段,吸附速率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缓,最终趋于平稳。
这与吸附剂表面活性位点的饱和度有关。
2. 吸附容量:吸附容量是吸附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发现,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吸附容量与待吸附物质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活性炭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地去除溶液中的目标物质。
3. 温度和湿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我们对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吸附实验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在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均有所增加。
这说明温度和湿度对吸附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吸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活性炭作为一种常用的吸附材料,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和效果。
温度和湿度对吸附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这些条件来优化吸附效果。
吸附技术在环境治理、废水处理和气体净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语:通过本次吸附实验,我们对吸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探索了吸附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实验3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一、研究背景:1.1、吸附法吸附法处理废水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的表面吸附废水中一种或多种溶质(吸附质)以去除或回收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净化了废水。
活性炭是由含碳物质(木炭、木屑、果核、硬果壳、煤等)作为原料,经高温脱水碳化和活化而制成的多孔性疏水性吸附剂。
活性炭具有比表面积大、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优良的机械物理性能和吸附能力,因此被应用于多种行业。
在水处理领域,活性炭吸附通常作为饮用水深度净化和废水的三级处理,以除去水中的有机物。
除此之外,活性炭还被用于制造活性炭口罩、家用除味活性炭包、净化汽车或者室内空气等,以上都是基于活性炭优良的吸附性能。
将活性炭作为重要的净化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比表面积起着主要作用。
同时,被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直接影响吸附的速度。
此外,pH 的高低、温度的变化和被吸附物质的分散程度也对吸附速度有一定影响。
1.3、研究意义在水处理领域,活性炭吸附通常作为饮用水深度净化和废水的三级处理,以除去水中的有机物。
活性炭处理工艺是运用吸附的方法来去除异味、某些离子以及难以进行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采用活性炭间歇的方法,确定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某些杂质的吸附能力。
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加深理解吸附的基本原理。
(2)掌握活性炭吸附公式中常数的确定方法。
(3)掌握用间歇式静态吸附法确定活性炭等温吸附式的方法。
(4)利用绘制的吸附等温曲线确定吸附系数:K、1/n。
K为直线的截距,1/n为直线的斜率三、主要仪器与试剂本实验间歇性吸附采用三角烧瓶内装人活性炭和水样进行振荡方法。
3.1仪器与器皿:恒温振荡器1台、分析天平1台、分光光度计1台、三角瓶5个、1000ml容量瓶1个、100ml容量瓶5个、移液管3.2试剂:活性炭、亚甲基蓝四、实验步骤(1)、标准曲线的绘制1、配制10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称取0.1g亚甲基蓝,用蒸馏水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并稀释至标线。
活性吸附法实验报告

活性吸附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活性吸附法去除水中的某种有机物,探究活性吸附剂对水质净化的效果以及活性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活性吸附法是利用具有活性表面的吸附剂吸附水中的有机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性吸附剂通常具有多孔结构,表面积大,能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
有机物质在水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通过活性吸附剂表面的吸附位点吸附,并形成吸附层。
当吸附剂达到饱和时,需进行再生或更换。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活性炭、水样、烧杯、量筒、磁力搅拌器、玻璃棒等;2. 将一定量的活性炭样品放入烧杯中;3. 用量筒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样;4. 将水样倒入烧杯中,开启磁力搅拌器;5. 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搅拌,使活性炭与水样充分接触;6. 关闭磁力搅拌器,等待活性炭沉淀;7. 取下上清液,称量残留液的体积;8. 分析上清液中有机物的去除率。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我们得到了一组实验数据。
下表是不同活性炭用量下的有机物去除率。
活性炭用量(g)有机物去除率(%)1 852 953 98五、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活性炭的用量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有明显影响。
随着活性炭用量的增加,有机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增加有机物与活性炭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
在本实验中,当活性炭用量为3g时,有机物去除率达到了98%,接近100%,说明活性吸附法对某种有机物质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然而,活性吸附剂的使用成本较高,并且在饱和后需要进行再生或更换,增加了运行成本。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成本与效果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活性吸附剂用量。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活性吸附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活性炭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活性炭用量对有机物去除率有明显影响,适当增加活性炭用量可以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
吸附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吸附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活性炭吸附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3. 分析活性炭吸附实验的影响因素,并优化吸附条件。
二、实验原理吸附是指吸附剂表面吸附质的过程。
活性炭作为一种常用的吸附剂,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等。
本实验采用活性炭吸附实验,研究活性炭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果。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锥形瓶、振荡器、滤纸、电子天平、移液管、比色计等。
2. 试剂:活性炭、有机污染物溶液、去离子水、pH缓冲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一定浓度的有机污染物溶液,作为实验样品。
2. 称取一定量的活性炭,放入锥形瓶中。
3. 将配制好的有机污染物溶液加入锥形瓶中,搅拌均匀。
4. 将锥形瓶放入振荡器中,在一定温度下振荡一定时间。
5. 振荡结束后,用滤纸过滤溶液,测定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
6. 计算活性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率,并绘制吸附等温线。
7. 分析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并优化吸附条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附等温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活性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如下所示:吸附等温线图由图可知,活性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
在低浓度范围内,吸附速率较快;在高浓度范围内,吸附速率较慢。
2. 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1)吸附剂用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加,吸附率逐渐提高。
但吸附剂用量达到一定值后,吸附率变化不大。
(2)振荡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振荡时间的增加,吸附率逐渐提高。
但振荡时间达到一定值后,吸附率变化不大。
(3)pH值:实验结果表明,pH值对吸附效果有一定影响。
当pH值为中性时,吸附效果最佳。
(4)温度: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率逐渐提高。
但温度过高时,吸附率反而下降。
六、实验结论1. 活性炭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引言:活性炭是一种常见的吸附剂,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食品加工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研究活性炭对某种有机溶剂的吸附性能,并探讨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活性炭样品、某种有机溶剂(甲醇)、量筒、烧杯、计时器等。
2. 实验步骤:a. 将一定量的活性炭样品加入烧杯中,并称量其质量。
b. 将一定量的甲醇倒入量筒中,并记录其初始体积。
c. 将烧杯中的活性炭与甲醇接触,开始计时。
d.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甲醇体积的变化。
e. 当甲醇体积不再变化时,停止计时,并记录此时甲醇体积。
f. 重复实验步骤2-5,以获得可靠的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曲线,如图1所示。
实验结果显示,在初始阶段,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速度逐渐减慢,直至达到平衡吸附。
[插入图1]实验讨论:1. 吸附速率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慢。
这是因为在初始阶段,活性炭表面上的吸附位点较多,吸附速率较快;随着吸附位点逐渐饱和,吸附速率逐渐减慢。
吸附量与吸附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吸附速率越快,吸附量越大。
2. 吸附平衡与吸附容量:实验结果显示,当甲醇体积不再变化时,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已达到平衡状态。
这表明活性炭的吸附容量有限,即活性炭表面上的吸附位点有限。
吸附容量是评价活性炭吸附性能的重要指标,吸附容量越大,表示活性炭对目标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
3. 影响因素:活性炭吸附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活性炭的孔径、表面性质、温度等。
孔径是影响吸附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孔径越大,活性炭的吸附容量越大。
表面性质也是影响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活性炭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电荷分布会影响目标物质与活性炭之间的相互作用。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增加吸附速率,但对吸附容量的影响不确定。
特殊气体吸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特殊气体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探究不同吸附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吸附机理,为吸附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吸附是指吸附剂表面吸附质分子的一种物理或化学现象。
本实验采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特殊气体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具有高度多孔的结构,能够提供大量的吸附位点,对气体分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吸附柱、气体发生器、气体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分析天平、真空泵、气体净化器等。
2. 试剂:活性炭、特殊气体(如SO2、H2S、CO2等)、吸附剂载体(如石英砂)、溶剂(如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吸附柱:将活性炭和吸附剂载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装入吸附柱中。
2. 装置气体发生器:根据实验需求,配置气体发生器,生成所需特殊气体。
3. 气体净化:将生成的特殊气体通过气体净化器,去除杂质。
4. 吸附实验:将净化后的特殊气体通入吸附柱,控制流量、温度、压力等吸附条件。
5. 吸附效果分析:通过分析天平、气体流量计等仪器,测定吸附前后气体浓度,计算吸附量。
6. 重复实验:改变吸附条件,如吸附剂用量、温度、压力等,观察吸附效果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附量随吸附剂用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吸附量随吸附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吸附剂用量达到一定值后,吸附量增加趋于平缓。
2. 吸附量随温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吸附剂表面活性位点的减少。
3. 吸附量随压力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吸附量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吸附剂表面活性位点的增加。
六、吸附机理分析1. 物理吸附:活性炭表面存在大量微孔,特殊气体分子在微孔中发生物理吸附。
2. 化学吸附:活性炭表面存在一些活性位点,特殊气体分子与活性位点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吸附。
七、结论1. 活性炭对特殊气体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应用于气体净化、气体分离等领域。
活性炭吸附试验报告

华南师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学号专业环境工程年级、班级2021级环境工程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实验工程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时间2021年3月25日实验指导教师王熙教师实验评分一、实验原理1、活性炭处理工艺是运用吸附的方法来去除异味、某些离子以及难以进展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在吸附过程中,活性炭比外表积起着主要作用。
同时,被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直接影响吸附的速度。
此外,pH的上下、温度的变化和被吸附物质的分散程度也对吸附速度有一定影响。
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现象,也有化学吸着作用。
有一些被吸附物质先在活性炭外表上积聚浓缩,继而进入固体晶格原子或分子之间被吸附,还有一些特殊物质那么与活性炭分子结合而被吸着。
当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吸附时,水中的溶解性杂质在活性炭外表积聚而被吸附,同时也有一些被吸附物质由于分子的运动而离开活性炭外表,重新进入水中即同时发生解吸现象。
当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称为吸附平衡。
这时活性炭和水(即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溶质浓度,具有一定的分布比值。
如果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用m克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溶质,被吸附的溶质为x毫克,那么单位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质的数量勺0,即吸附容量可按下式计算:q e=x/m(1) q e的大小除了决定于活性炭的品种之外,还与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浓度、水的温度及pH值有关。
一般说来,当被吸附的物质能够与活性炭发生结合反响、被吸附物质又不容易溶解于水而受到水的排斥作用,且活性炭对被吸附物质的亲和作用力强、被吸附物质的浓度又较大时,q值就比较大。
描述吸附容量q与吸附平衡时溶液浓度C的关系有Langmuir、BET和Fruendlieh吸附等温式。
在水和污水处理常用Fruendlich表达式来比较不同温度和不同溶液浓度时的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即q e=KC1/n〔2〕式中:qe吸附容量(mg/g);K——与吸附比外表积、温度有关的系数;n——与温度有关的常数,n>1;C——吸附平衡时的溶液浓度(mg/L)。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影响,并研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二、实验原理活性炭是一种有孔的炭质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吸附能力。
活性炭主要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来吸附气体、液体中的杂质。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取一定质量的活性炭样品,研磨成颗粒状。
2.吸附实验:将活性炭样品均匀放置于吸附设备中,设定各种实验条件。
3.吸附过程:根据设定条件,将需要吸附的气体或液体通过活性炭样品,记录吸附时间。
4.分析数据: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各种实验条件下的吸附量,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实验结果1.实验条件: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2小时。
吸附剂种类气体/液体吸附量(g)活性炭乙醇0.05活性炭甲醇0.032.实验条件: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4小时。
吸附剂种类气体/液体吸附量(g)活性炭乙醇0.08活性炭甲醇0.053.实验条件: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2小时。
吸附剂种类气体/液体吸附量(g)活性炭乙醇0.07活性炭甲醇0.04五、实验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活性炭对乙醇和甲醇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
而且,在相同的吸附时间和温度下,乙醇的吸附量要高于甲醇。
这可能是因为乙醇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与活性炭的化学性能更加相似,从而使得吸附效果更好。
此外,温度也对活性炭吸附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温度较高时,活性炭的吸附量相对较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提高物质的扩散速率,加快物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速度。
六、实验结论通过活性炭的吸附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活性炭对乙醇和甲醇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乙醇的吸附量大于甲醇。
2.温度对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有一定影响,温度升高可以提高活性炭的吸附量。
七、实验总结本次活性炭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乙醇和甲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并且在较高温度下吸附效果更佳。
通过此次实验,深入了解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最新小组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

最新小组实验报告活性炭吸附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活性炭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通过定量分析,确定活性炭的吸附效率和最佳使用条件。
实验材料:- 活性炭样品- 水中有机污染物模拟溶液- 电子天平- 恒温水浴- 漏斗和滤纸- 离心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容量瓶和移液管- 试剂(如甲醇、氢氧化钠等)实验方法:1. 准备不同浓度的有机污染物模拟溶液,记录初始浓度。
2. 分别取适量的活性炭样品,称重后加入到模拟溶液中。
3. 将含有活性炭和模拟溶液的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控制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吸附实验,时间设定为1小时。
4. 实验结束后,使用离心机将活性炭和溶液分离,并通过滤纸过滤。
5. 取滤液,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6. 根据初始浓度和滤液中浓度的差值,计算活性炭的吸附率。
实验结果:- 记录各组实验数据,包括活性炭的质量、初始污染物浓度、最终污染物浓度以及计算得到的吸附率。
- 利用图表形式展示不同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效率,分析温度、时间、活性炭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实验讨论:- 分析活性炭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 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如操作误差、仪器精度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 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活性炭在实际水处理中的应用建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活性炭对特定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率,并找到了最佳的吸附条件。
这些发现对于优化活性炭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活性炭对其他类型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以及如何提高其吸附效率和使用寿命。
活性炭吸附 环工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二 活性炭吸附实验地点:学院717。
时间:14周周三上午(1)班,下午(2)班14周周四上午(3)班,下午(4班1.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
(2) 掌握用“间歇”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
2.原理活性炭吸附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水处理手段,由于活性炭对水中大部分污染物都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因此活性炭吸附应用于水处理时往往具有出水水质稳定,适用于多种污水的优点。
活性炭吸附常用来处理某些工业污水,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也用于给水处理。
比如当给水水源中含有某些不易去除而且含量较少的污染物时,当某些偏远小居住区尚无自来水厂需临时安装一小型自来水生产装置时,往往使用活性吸附装置。
但由于活性炭的造价较高,再生过程较复杂,所以活性炭吸附的应用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活性炭吸附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活性炭内部分子在各个方向都受着同等大小的力而在表面的分子则受到不平衡的力,这就使其他分子吸附于其表面上,此为物理吸附;另一个是由于活性炭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此为化学吸附。
活性炭的吸附是上述二种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活性炭在溶液中的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达到了动平衡称为活性炭吸附平衡,此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 e 表示:)/()(0g mg mC C V q e e -=(1) q e ——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容质量,mg/g ; V ——污水体积,L ;C0、Ce ——分别为吸附前原水中容质浓度和吸附平衡时水中的容质浓度,mg /L ;m ——活性炭投量,g 。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变化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通常用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经验式加以表达:ne e C K q 1•= (2)式中q e ——活性炭吸附容量,mg /g ;Ce ——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mg /L ;K 、n ——是与溶液的温度、pH 值以及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
吸附实验报告讨论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吸附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通过对吸附剂和吸附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了解吸附机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等吸附过程的基本规律。
本实验采用了一种常用的吸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性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附剂与吸附质的初步研究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活性炭作为吸附剂,苯酚作为吸附质。
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有效地吸附有机物。
苯酚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其在水中的浓度超标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测定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能力随着苯酚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呈现出典型的吸附等温线特征。
此外,我们还测定了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量,发现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 吸附动力学研究为了研究吸附过程的速度,我们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其速率常数和吸附平衡时间与实验条件密切相关。
4. 吸附平衡研究在实验中,我们还研究了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平衡。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吸附容量与苯酚浓度呈线性关系。
三、讨论1. 吸附机理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机理主要是物理吸附。
这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为苯酚分子提供足够的吸附位点。
此外,活性炭表面还含有大量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等,这些官能团能够与苯酚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吸附效果。
2. 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1)吸附剂种类:本实验选取了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其吸附性能优于其他吸附剂。
这是因为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为吸附质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
(2)吸附质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能力随着吸附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这是因为吸附剂表面吸附位点有限,随着吸附质浓度的增加,吸附位点逐渐被占据,从而提高吸附效果。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

活性炭吸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活性炭对不同物质的吸附性能,了解影响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因素,如吸附时间、溶液浓度、温度等,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活性炭的吸附量和吸附效率。
二、实验原理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度孔隙结构和巨大比表面积的吸附材料。
其吸附作用主要基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机制。
物理吸附是由于活性炭表面的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而引起的,对各种物质均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吸附强度相对较弱。
化学吸附则是由于活性炭表面的官能团与被吸附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在一定条件下,活性炭对溶液中的溶质分子进行吸附,当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与溶液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有关。
通过测定溶液在吸附前后的浓度变化,可以计算出活性炭的吸附量和吸附效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活性炭:颗粒状,粒度为 20-40 目。
待吸附物质:甲基橙溶液、亚甲基蓝溶液、苯酚溶液。
其他试剂: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等。
2、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溶液的吸光度,从而计算溶液的浓度。
电子天平:用于称量活性炭的质量。
恒温振荡器:用于控制实验温度和搅拌溶液,以保证吸附过程的均匀性。
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等玻璃仪器。
四、实验步骤1、活性炭的预处理将活性炭用蒸馏水洗涤数次,以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粉尘。
在 10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备用。
2、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甲基橙溶液、亚甲基蓝溶液和苯酚溶液。
用分光光度计在各自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3、吸附实验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预处理后的活性炭,放入锥形瓶中。
加入一定体积和浓度的待吸附溶液,将锥形瓶放入恒温振荡器中,在设定的温度和转速下进行吸附。
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如 5min、10min、20min、30min、60min 等)取出一定量的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溶液的浓度。
4、数据处理根据吸附前后溶液的浓度变化,计算活性炭的吸附量(q)和吸附效率(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性炭吸附实验1.实验目的本实验用亚甲基蓝(C16H18ClN3S)代替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采用活性炭吸附法,探究活性炭投放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性的影响,探究活性炭处理有机污染水体时的最优工艺参数。
2.实验原理2.1活性炭特性活性炭是水处理吸附法中广泛应用的吸附剂之一,有粒状和粉状两种。
其中粉末活性炭应用于水处理在国内外已有较长的历史。
活性炭是一种暗黑色含炭物质,具有发达的微孔构造和巨大的比表面积。
它化学性质稳定,可耐强酸强碱,具有良好吸附性能,是多孔的疏水性吸附剂。
活性炭最初用于制糖业,后来广泛用于去除受污染水中的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
它几乎可以用含有碳的任何物质做原材料来制造,活性炭在制造过程中,其挥发性有机物被去除,晶格间生成空隙,形成许多形状各异的细孔。
其孔隙占活性炭总体积的 70%~ 80%,每克活性炭的表面积可高达 500 ~ 1700 平方米,但 99.9%都在多孔结构的内部。
活性炭的极大吸附能力即在于它具有这样大的吸附面积[1,2]。
2.2活性炭吸附特征活性炭的孔隙大小分布很宽,从 10-1nm 到104nm 以上,一般按孔径大小分为微孔、过渡孔和大孔。
在吸附过程中,真正决定活性炭吸附能力的是微孔结构。
活性炭的全部比表面几乎都是微孔构成的,粗孔和过渡孔只起着吸附通道作用,但它们的存在和分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吸附和脱附速率。
研究表明,活性炭吸附同时存在着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在活性炭吸附法水处理过程中,利用3种吸附的综合作用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对于不同的吸附物质,3种吸附所起的作用不同。
(1)物理吸附分子力产生的吸附称为物理吸附,它的特点是被吸附的分子不是附着在吸附剂表面固定点上,而稍能在界面上作自由移动。
物理吸附可以形成单分子层吸附,又可形成多分子层吸附。
由于分子力的普遍存在, 一种吸附剂可以吸附多种物质,但由于吸附物质不同,吸附量也有所差别。
这种吸附现象与吸附剂的表面积、细孔分布有着密切关系,也和吸附剂表面力有关。
(2)化学吸附活性炭在制造过程中炭表面能生成一些官能团,如梭基、轻基、淡基等,所以活性炭也能进行化学吸附。
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靠化学键的作用,发生化学反应,使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牢固地联系在一起。
一种吸附剂只能对某种或特定几种物质有吸附作用,因此化学吸附只能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是较稳定的,不易解吸。
活性炭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制造工艺不一样,活性炭表面若有碱性氧化物则以吸附溶液中的酸性物质,若活性炭表面有酸性氧化物则以吸附溶液中的碱性物质。
(3)离子交换吸附一种物质的离子由于静电引力聚集在吸附剂表面的带电点上,在吸附过程中,伴随着等量离子的交换口。
离子的电荷是交换吸附的决定因素。
被吸附的物质往往发生了化学变化,改变了原来被吸附物质的化学性质。
这种吸附也是不可逆的,因此仍属于化学吸附,活性炭经再生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性质[3]。
2.3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运用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水或废水就是利用其多孔性固体表面,吸附去除污水或废水中的有机物或有毒物质,使之得到净化。
研究表明,活性炭对分子量500-1000范围内的有机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受其孔径分布和有机物特性的影响,主要是受有机物的极性和分子大小的影响。
同样大小的有机物,溶解度越大、亲水性越强,活性炭对它的吸附性越差,反之,对溶解度小,亲水性差、极性弱的有机物如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4] 活性炭水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活性炭的性质、吸附质性质、吸附质的浓度、溶液pH、溶液温度、多组分吸附质共存和吸附操作条件等[5].3.仪器与药品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恒温摇床药品亚甲基蓝、粉末活性炭(PAC)、不定型颗粒活性炭(GAC)4.实验操作4.1亚甲基蓝标线绘制1、配制10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量取10ml 1000亚甲基蓝母液于100ml容量瓶,用蒸馏水稀释至标线。
2、用移液管分别移取亚甲基蓝标准溶液0.5、1、1.5、2、2.5ml于50ml比色管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处,摇匀,以水为参比,在波长664nm处,用1cm 比色皿测定吸光度,绘出标准曲线。
4.2吸附实验4.2.1粉末炭与颗粒炭吸附效果比较分别称取0.01、0.02、0.04、0.08、0.l2gPAC或0.5 、1、2、4、8gGAC,加入到100mL浓度为2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中,放入恒温振荡器中振荡,设置转速为200r/min,温度30℃,反应30 min,取上清液测定剩余溶液的吸光度,考察活性炭投加量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
4.2.2活性炭吸附过程类型确定分别称取0.01、0.02、0.03、0.04、0.05gPAC或0.5 、1、2、4、6gGAC,加入到100mL浓度为2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中,放入恒温振荡器中振荡,设置转速为200r/min,温度30℃,反应30 min,取上清液测定剩余溶液的吸光度。
根据吸附前后亚甲基蓝浓度差、溶液体积和吸附剂用量计算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容量(qe)。
对试验数据分别做Langmuir吸附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方程拟合。
4.2.3穿透曲线从吸附柱(20cm、30 cm)上口流进40mg/L 的亚甲基蓝溶液,从吸附柱出口接样调节其流量为8ml/min,一定时间间隔后接样,分析其浓度。
直到出口浓度为初始浓度的90%为止,实验结束。
5.结果与讨论5.1标准曲线不同浓度亚甲基蓝标液对应吸光度如表1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绘制Abs-浓度曲线,如图1。
表1,不同浓度亚甲基蓝对应吸光度数据表图1,亚甲基蓝吸收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9,说明在664nm处,亚甲基蓝浓度在0-5mg/l与吸光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吸收曲线方程为y=0.2045x-0.0193。
5.2不同活性炭去除效果比较图2,a为粉末活性炭添加量对20mg/l亚甲基蓝去除效果,b为颗粒活性炭添加量对20mg/l亚甲基蓝去除效果由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颗粒炭还是粉末炭,在一定范围内,随投加量增加,对亚甲基蓝去除率都是先快速上升,后上升趋势减缓;对于20mg/l亚甲基蓝废水处理,粉末活性炭最佳投加量为0.08g,颗粒活性炭最佳投加量为8g,去除效果能达到95%以上;显然,粉末活性炭去除效率远高于颗粒活性炭,这是因为粉末炭比表面积远大于颗粒炭,而吸附现象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上,所以吸附剂的比表面积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之一,比表面积越大,吸附性能越好。
5.3吸附过程类型确定5.3.1粉末活性炭单分子吸附的Langmuir方程为:q=kpq m/(1+kp)(1)方程两边取倒数得,1/q=1/(kq m)*1/p+1/q m (2)式2两边同时乘以p得,p/q=p/q m+1/kq m (3)由式3知,p/q和p呈直线关系,将实验数据整理为:根据表2数据作p/q-p图,其相关系数为0.997,如图3。
图3,粉末炭p/q-p曲线Freundlich吸附方程为:q=kp1/n (4)式4两边取对数得:Inq=1/nInp+Ink (5)由式5知, Inq和Inp呈直线关系,将实验数据整理为:表3作Inq-Inp图,其相关系数为0.995,如图4图4,粉末炭Inq-Inp由以上计算可知,采用Langmuir方程拟合的线性相关性与Freundlich吸附方程相近,所以可以确定粉末炭对亚甲基蓝吸附过程即符合Langmuir型又符合Freundlich型。
由p/q-p直线可计算出粉末炭饱和吸附量q m=0.0353mg/mg(C);)=15.702,求得k=1.80.由直线斜率1/(kqm5.3.2颗粒活性炭运用与5.3.1相同的原理和方法,分别作颗粒炭的p/q-p直线(图5)和Inq-Inp 直线(图6)。
图5,颗粒炭的p/q-p直线图6,颗粒炭Inq-Inp结合图5、6,颗粒炭Langmuir方程拟合的线性相关性远好于Freundlich吸附方程,可以确定颗粒炭对亚甲基蓝吸附过程即符合Langmuir型,饱和吸附量=2.7×10-4,k=2.52。
qm5.4吸附柱实验初始浓度为 40mg/l,进料流速为8ml/min, 在不同填料高度下测定活性炭柱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穿透曲线如图7.吸附柱高度分别为21cm和29cm,出水浓度达到进水浓度90%所需时间分别为215min和275min,随着吸附柱高度增加,提高了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吸附终点推迟。
不同吸附柱的穿透曲线相似,这是因为吸附平衡和传质扩散速率不随吸附柱高度的变化而变化[6]。
至于个别数据较异常,是因为实验所用活性炭颗粒较大,吸附柱难以填充密实,会存在相对较大的空隙,部分溶液直接通过这些空隙而减少与活性炭接触的时间,所以出水浓度会出现波动。
图7不同床高时的穿透曲线6.思考题1.用间歇法处理5吨50mg/l废水,去除率90%,求需活性炭质量。
粉末炭饱和吸附量q m=0.0353mg/mg(C),固有:活性炭质量M=5×50×0.9÷0.0353=6.37kg引用[1]沈渊玮,陆善忠.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7,04:13-16.[2]王丁明,曹国凭,贾云飞,刘鹏程.活性炭吸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1,11:190-191.[3]杨华. 粉末活性炭在东江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4]郭瑞霞,李宝华.活性炭在水处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6,01:20-24.[5]王宝庆,陈亚雄,宁平.活性炭水处理技术应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0,03:46-49.[6]龙腾,易筱筠,党志. 改性花生壳对水中镉的动态吸附研究[J]. 环境科学,2012,09:3177-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