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福临堡遗址1985年发掘简报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2bbeb3acdd3383c4bb4cd2da.png)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
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
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
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
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
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
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
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IIIM2。
此外,在同属于第III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11、IIIM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
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
其中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扰土层厚30~60厘米。
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
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
第1层为耕土层。
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骨器的初步研究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骨器的初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4ceb6cc1c708a1284a44e0.png)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骨器的初步研究西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骨器的初步研究2005级考古专业张丽荣指导教师张宏彦1 前言1.1 研究的时空范围1.1.1 研究的空间范围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栖息地,该称呼来自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是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它地处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箫关以南、武关以北,位于四关之中而得名。
从行政区划上看关中地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地级市,共54个县(市、区);从自然环境来看,关中大体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狭长的盆地,东边宽,西边窄,全长约三百多公里,面积在两万一千多公里左右;从地质构造上讲关中盆地是属于鄂尔多斯台地南缘的下沉地带。
南边是秦岭山腰,北边是北山山系,中间是广阔的平野,地面上覆盖着一层很厚的黄土。
渭河是横贯盆地的主要河流,源出南北两山的数十条小的河川,穿过盆地注入渭河,使渭河构成一个羽状水系。
大部分地区处在渭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河热条件较好,属于暖温带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是人类居住的理想之地;从人文环境方面来看,东部与晋西南、豫西的郑洛文化系统相濒临,文化中或多或少的带有郑洛文化的因素,又有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的遗存在关中地区已经发现数百处(图1.1),它们多分布于靠近河床的第一阶地上,这些地方土壤肥沃,适于种植;靠近水源,生活方便;而且地势较高又无水灾之害,所以当时人们乐于在此居住。
这种情况表明在当时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而又受到自然条件制约的必然结果。
关中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文化到晚期的龙山文化都有广泛的分布,史前的先民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繁衍生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璀璨的文化。
1西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图1.1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分布略图1.1.2研究的时间范围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其分布相当广泛,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关中地区作为作为仰韶文化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见证了仰韶文化从早到晚的发展历程。
从考古资料看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
![从考古资料看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7836c855312b3169a451a4ee.png)
从考古资料看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巩启明【作者简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巩启明(1935.6),男,河南省临颍县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关键词】仰韶文化/社会组织/社会性质/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Yangshao Culture/social o rganization/matrilinealcommunity/patriarchal community仰韶文化早期,社会组织是以氏族制为基础的,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高级阶段;到了中期,家族公社较前发展,社会性质应是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制在多数地区已经形成;在晚期,家族公社所有制已经发展起来,父权制在各地区均已确立,并在大部分地区已开始达到酋邦 (或古国)时期,文明基因已经孕育。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 early Yangshao Culture based on clan system belong ed to the senior stage of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the middle period, family co mmunity further developedand the social nature was patriarchal community. Patri archy has been formed in most of areas. In the later period, the ownership of fa milycommunity had already developed and patriarchy had been established and in the most areas had developed the time of tribe alliance. Civilization factors had a ppeared.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731(2001)05-0029-09仰韶文化自1921年发现以来,已经80个春秋。
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
![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93446c9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7.png)
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本世纪2003年1月19日下午4点多,宝鸡市眉县杨家村五位村民在挖土时,挖到了27件珍贵的文物。
此次发现,被考古界称之为“二十一世纪中国考古最大发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锄头挖出了国宝宝鸡市眉县马庄镇杨家村是毗邻西宝高速公路的一个自然行政村,前几年因西宝高速路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工程用土,该村就“靠土吃土”,日子也算红火,曾被宝鸡市评为市级小康示范村,这几年,由于没有收入来源,村民的日子已经不可同年而语。
2003年1月19日是个春意浓浓的日子,天气很好,吃完上午饭后,杨家村一组村民王宁贤、王明锁、王拉乾等5位村民相约给王拉乾家的庄基地拉土垫院。
一伙5人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到了村北砖厂的公用地,由于王宁贤身体不好,5人便商量由王宁贤、王明锁、王拉乾3人上坡掘土,其余二人在拖拉机边取土。
镢头在崖土上一镢一镢地掘进……下午4时30分,身强体壮的王明锁一镢下去,土崖上的土纷纷滑落后,一个拳头大小的洞露了出来。
好奇的3人借着阳光向洞里窥视。
这一看,可把3人惊呆了。
王宁贤事后回忆说,借着太阳光的照射,他看见洞里有一堆黄色的东西,他就一下子想到这可能是挖到“东西”了。
王宁贤的理由是这块方圆不过500米的土堆曾经挖出过许多“东西”,1954年,杨家村村民在整平土地时,在这里曾经“整”出过一只“骝金马”,后经文物部门鉴定为西周文物,1972年村民在种地时曾“种”出了一些青铜器;1985年,村民挖土时曾挖出过18件西周时期的扁钟,1992年也曾有过“东西”出现。
惊讶的5位村民在轮番窥探了一番后,大喜之余,就得想想该怎样处置这些“东西”了。
5个人中,王宁贤已近五十,身体不佳,家里负担颇重,王明锁,46岁,靠种地为生,日子也挺紧张;王拉乾,42岁,无一技之处,靠农忙时给人打工为生。
其余二人,除王拉乾的弟弟日子还算能过得去外,另一位张姓村民也在村中属于下等收入水平。
陕西省宝鸡市福临堡遗址1985年发掘简报
![陕西省宝鸡市福临堡遗址1985年发掘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64d50a2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49.png)
作者: 张天恩
作者机构: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689-704页
主题词: 庙底沟类型;尖底瓶;遗址;清代墓葬;发掘;陶器;长方形;红陶;口径;泥质
摘要: <正> 继1984年对福临堡仰韶遗址的第一次发掘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内涵,1985年我们再次进行了发掘,位置在第一次发掘点东南160米,处遗址中部偏南(图一)。
共布探方22个,其中一个为10×10米,余为5×5米,一部分因故未挖完,实际发掘面积521平方米。
发现了一批属于庙底沟类型、福临堡二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的房子、灰坑、陶窑等遗迹和较多的陶器、石器、骨角器等遗物。
另外,还发掘了仰韶早期的墓葬。
陕西宝鸡太公庙秦公大墓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陕西宝鸡太公庙秦公大墓考古调查勘探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7eabe8c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d.png)
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1期3陕西宝鸡太公庙秦公大墓考古调查勘探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关键词:宝鸡,平阳,都邑聚落,秦公大墓摘要:比照秦“九都八迁”的东迁路线及其文化内涵,位于陕西宝鸡太公庙一带的秦公大墓,“乐器坑”出土 的秦公镈、钟,以及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聚落、国人墓葬等文化因素,都与秦第五“都城”一平阳关系密切。
简报拟对此次大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秦公大墓及其相关设施予以介绍。
KEYWORDS: Baoji, Pingyang, Capital settlement, Mausoleum of Qin Duke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o-called 'jiu du ba qian' (nine locations and eight migrations) migration path of Qin-state capital cities mentioned in traditional text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following discoveries made during 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should be all related to the fifth capital of the Qin state (namely Pingyang): the mausoleum of Qin Duke at Taigongmiao in Baoji, the ‘sacrificial pits' yielding the Qingong bo bell and Qingong Zhong bell, as well as variouscultural elements represented by the capital towns and resident cemeteries dating to betwee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preliminary report presents the lates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n the mausoleum of Qin Duke and related funeral facilities.太公庙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以东5公里处,渭河以北二级台地上。
《文物》杂志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_韩建业
![《文物》杂志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_韩建业](https://img.taocdn.com/s3/m/93ad75da360cba1aa811daee.png)
这些 早期 屈肢 葬虽 然 仰身 、侧 身 、俯身 不 定 , 但多 为屈 曲很 甚的 蹲踞 式 , 即股骨 贴近 腹 部 的形 式 , 这恐 怕 需 要 在埋 葬 时 加以 捆 绑 才 行 。他们 又都 与绳 纹陶 釜等 遗物 共存 , 应当 属 于同 一个 文化 系统 。据 研究 , 甑 皮岩的 人骨 与 当地 旧石 器时 代晚 期的 柳江 人有 着密 切的 亲 缘关系 [7] , 因此 , 不排除柳江人已 存在蹲踞式屈 肢葬的可能性 。
到齐 家文 化时 期 , 在甘 青 宁东 部地 区 , 屈 肢葬占绝 对优势的情 况不复存在 , 屈肢葬 的数 量 在所 有 的墓 地 中 仅 占少 数 [40] 。值 得注 意 的 是 , 在原 先流 行仰 身直 肢葬 的区 域 , 屈 肢葬 的 比例 反而有 所增 加(如甘 肃永 靖秦 魏家 [41] 、武 威皇 娘娘 台墓 地等 [42]), 而且 往往 是女 性侧 身 屈肢而男 性仰身直肢 , 期(公元 前 7000 ~ 前 5000 年 ), 屈 肢葬 的流 行区 域从 广西 北部 扩大 至广 西西 南的 邕江 流域 。例 如 , 在广西 邕宁 顶 蛳山第 二 、三 期遗存 , 发现 100 余 个屈肢 葬 , 其 葬式 又有 仰身 、侧 身 、俯身 以及 蹲踞等 细微 的 差别 , 并且与肢解葬共存 [ 8] 。在广 西临桂大岩第 五期遗存 发现的 8 座屈 肢葬 , 也 应大致属 于该 时期 [9] 。此外 , 在南宁的豹子头贝 丘遗址群发现 100 多具人骨 , 绝大多数为蹲踞 式屈肢葬 , 也有 仰身直肢葬 , 该遗址的主体年代可能属于新石器 时代中期 [10] 。
与上述两 个支系消失 或衰弱 相反 , 甘 青宁 地区 此时 却开 始流 行屈 肢葬 。据 研究 , 半山 — 马厂类型 中流行侧身 屈肢葬的区 域 , 从宁 夏的 固原 、海 原一带 , 延伸 到甘青交界 的永登 、民和 一 线 。永 登 以西 的 河 西走 廊 则 流 行仰 身 直 肢 葬 , 青海共 和盆 地流 行俯 身直 肢葬 [34] 。与屈 肢 葬存在联 系的洞室墓 的流行区域 , 与屈肢 葬区 域大 致重合 [35] 。偏西 的兰 州土 谷台 [36] 、康乐 边 家林 、广河地巴 坪 [37] 、景泰张家台 [38]等墓 地 , 屈 肢葬 的比例 多在 70 %左右 , 并伴 有洞 室墓 。而 菜 园切 刀 把 、瓦 罐 嘴 、寨 子 梁 、二 岭 子湾 诸 墓 地 , 基本 上全部为屈肢 葬 , 洞室墓 也更盛行 [ 39] 。 显然在半 山类型区 , 东 区比西区 更流行屈 肢葬 和洞室墓 。
考古发现的这些文物令人脸红心跳,为什么汉朝男女喜欢用这些工具?
![考古发现的这些文物令人脸红心跳,为什么汉朝男女喜欢用这些工具?](https://img.taocdn.com/s3/m/845617f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1.png)
考古发现的这些⽂物令⼈脸红⼼跳,为什么汉朝男⼥喜欢⽤这些⼯具?从考古发现的性⽂物看中国⼈性史本⽂作者倪⽅六我曾谈了西汉考古中发现的性⽂物。
其实,在现代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性⽂物(性⼯具)很多,并⾮仅是汉朝,史前性⽂物更多,唐宋以后则完全进⼊了古⼈的私⼈⽣活。
这些⽂物看了让⼈脸红⼼跳。
这篇⽂章就来给“梧桐树下戏凤凰”⼀点号的⽹友们介绍⼀下,中国考古中性⽂物的发现情况,让⼤家了解⼀下中国古代的性⽂明⼩史。
在现代考古报告中,⼀般把仿男性⽣殖器之物称为“祖”,为什么叫祖?这是中国著名考古专家郭沫若在1929年写的《释祖妣》⼀⽂中先⽤的,此后成了中国考古界对男根的通⾏称谓。
最早的“祖”,是从甲⾻⽂中发现的,写作“且”(见下图),在祭祀的牌位上指已故男祖先。
⽽中国古⼈供奉先⼈的供牌,也是从“且”形发展⽽来。
“且”的出现,是原始⼈⽣殖崇拜的表现,⽤男性⽣殖器来代表祖宗⼗分意思。
另外,“⼟”、“社”、“⼠”、“⽰”、“王”、“皇”、“帝”、“祭”、“宾”、“母”、“后”等,也都与早期⼈类对男⼥性器官的崇拜有直接关系。
较早报道中国考古中发现“祖”的,在民国时,如瑞典学者柯⽴仁所著的《中国远古有蕃殖意义之⽂物》⼀书中,便指出了河南渑池和商丘等地发现了男根模拟物,但⽅术研究专家李零认为,这个说法“可疑”,不过柯⽴仁也认为“且”是男根之像,这⼀观点影响到了郭沫若。
民国时在⼭西万泉⽯器时代遗址上发现过“⼀粘⼟质男⼈街⽣殖器之形”。
但实物弄哪去了,没有⼈见到。
到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建设⼯作需要和考古事业的发展,这些原始性⽂物发现了很多。
如在1976开始发掘的陕西铜川李家沟遗址上,便出⼟⼀件陶质祖:“两端均残,表⾯凹凸不平,中间有⼀孔,细泥红陶,残长8.2厘⽶。
’’此陶祖距今约6000年。
图:1984年陕西宝鸡市福临堡遗址出⼟⽯制祖1件(摹绘),距今不少于5000年(图源李零《中国⽅术考》)图:1950年代河南新乡⼀仰韶龙⼭遗址中出⼟的⽯祖,长10.3公分,直径3.5-4.7公分。
汉北地区的考古成果
![汉北地区的考古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02d7b91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0.png)
汉北地区的考古成果汉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考古学家们通过长期的勘探和发掘工作,不断地发掘出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址和文物,为我们揭示了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汉北地区的考古成果。
汉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内蒙古北部和宁夏等地,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考古技术的进步,汉北地区的考古成果日益丰富,不断地让我们惊叹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陕西省的考古成果非常丰富。
2019年,在西安市周边地区发现了一个面积超过500亩的大型古墓群,至少有400座墓葬,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期。
这里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信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料。
在陕西省宝鸡市的金台区,也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史前文化遗存和文物,为我们揭示了这片土地的古老历史。
而甘肃省的考古成果也非常引人注目。
近年来,在甘肃省白银市附近的鸭池遗址发现了一批西夏文化海马形状的金属器,这些器物造型美观,技艺精湛,是西夏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定西市回族自治县的藤县遗址,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古代的文化遗址和文物,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古代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此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考古成果也不容忽视。
在银川市永宁县的北沙湖墓地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墓主人身份高贵,处于当时的社会上层。
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和遗骸遗体,这些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在吴忠市的汉阴遗址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汉代的文化遗址和文物,这些遗址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除了以上三个地区以外,内蒙古北部的考古成果也非常重要。
近年来,在赤峰市敖汉旗的北山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丰富的夏、商、周、汉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和文物,这些文物包括玉器、青铜器、铁器、陶器、丝绸等,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资料。
介绍宝鸡长乐园遗址的文章。
![介绍宝鸡长乐园遗址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9e01be2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1.png)
介绍宝鸡长乐园遗址的文章。
宝鸡长乐园遗址,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遗址,见证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本文将带您走进这个神秘的地方,探寻长乐园遗址的历史底蕴与考古价值。
一、宝鸡长乐园遗址的概述宝鸡长乐园遗址位于我国陕西省宝鸡市,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丰富,包含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
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长乐园遗址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宝鸡长乐园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1.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长乐园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发现了大量的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
这些遗迹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
2.商周文化遗存长乐园遗址商周文化遗存同样丰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展示了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为研究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制度、艺术风格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3.汉代文化遗存长乐园遗址汉代文化遗存以墓葬为主,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等随葬品。
这些墓葬反映了汉代时期的丧葬习俗、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三、宝鸡长乐园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自发现以来,长乐园遗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揭示了长乐园遗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我国古代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结语宝鸡长乐园遗址作为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通过对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感受历史的厚重。
同时,长乐园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也将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发挥重要作用。
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记要
![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记要](https://img.taocdn.com/s3/m/c63c181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7.png)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考古所宝鸡发掘队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229-230页
主题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宝鸡市;陕西宝鸡;发掘;墓葬;居住房屋;文化遗址;生产工具;随葬品;
生活用具
摘要: <正> 遗址位于宝鸡市东北部金陵河西岸台地上,台地高出水面约20米;东西隔河与贾村原对峙,金陵河由此而南流洼于渭河。
遗址在宝鸡市第四中学校园内,至渭河约1.5—2公里,地势逐渐倾斜,往下再无文化遗址分布。
遗址的中心面积约25000平方米。
解放后宝鸡市文化局发现了这处遗址,先后由陕西省文管会、中央文化部和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过翻查。
1958年5月间,我队为配合雕海敛路修筑复线工程,在斗鸡台进行发掘。
又利用夏收季节在这里调查过两次,孩校赵天世主任也向我们介绍过这里经常发现文物的情形。
陝西宝鸡福临堡东周墓葬发掘記
![陝西宝鸡福临堡东周墓葬发掘記](https://img.taocdn.com/s3/m/0d9d02a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4.png)
作者: 赵学谦;刘随盛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发掘队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536-543页
主题词: 宝鸡市;墓葬;图版;发掘;东周;屈肢葬;随葬品;渭河;出土;陶器
摘要: <正> 福临堡是宝鸡市西面的一个小村鎮,距市区5公里。
它南瀕渭河,北枕长坡原(俗名长寿山)。
村南距渭河0.5公里。
往西过罗家竣即为宝鸡峽,峽以上为高山纵谷,渭河蜿蜒曲折,水流激湍,峽以下漸趋寬闊,两岸多平地。
发掘地点即在該堡的东北角。
发掘工作自1959年12月12日开始,至1960年1月20日結束。
参加工作的有赵学謙、刘随盛、屈如忠、楊国忠、張长源和余万民等六人。
在发掘工作中并曾得到宝鸡市文化局等单位的支持和协助。
宝鸡市铲车厂汉墓——兼谈Msub1sub出土的行楷体朱书陶瓶
![宝鸡市铲车厂汉墓——兼谈Msub1sub出土的行楷体朱书陶瓶](https://img.taocdn.com/s3/m/14cc8ec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4a.png)
作者: 马俭
作者机构: 宝鸡市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46-52页
主题词: 宝鸡市;铲车;出土文物;汉墓;墓葬;楷体;随葬器物;腹径;形制;口径
摘要: <正> 1979年4月中旬,宝鸡市铲车厂在基建中发现三座中等规模的汉墓,其中一座在施工中已经破坏,对另两座,我馆随即进行了清理。
这三座墓葬(编号为M1、M2、M3),位于宝鸡市郊福临堡车站西部的台地上,东距市区五公里,南离渭河一公里(图一)。
三墓东西排列,均是坐北向南方向。
墓葬出土文物虽然不多,但其中两件解殃瓶上的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