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垣宜丘遗址发掘简报
重大考古发现
2重大考古发现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嵩山,北临黄河,东面黄淮大平原,四季分明,水源丰沛,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图2-1)。
旧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绵延不断;新石器时代,形成了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大河村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其中仰韶大河村文化中晚期出现文明因素综合载体,河南龙山时期文明社会逐渐走深走实,为夏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期,郑州成为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王城岗遗址、古城寨遗址、新砦遗址、花地嘴遗址、东赵遗址、郑州商城、小双桥遗址、望京楼遗址、白寨商城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在秦汉及明清的帝国时期,郑州虽不是都城,但仍为畿内要区或经济文化重地,发挥着积极的枢纽作用。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这片中原大地上的文明不断传承和积累,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迹,造就了郑州辉煌的历史文化。
经过文物普查,现在郑州有不可移动文物8000多处,其中史前及夏商周时期城址40余处,有4项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2-1 郑州市重要古遗址分布图8图2.1.1-1 织机洞遗址远景图2.1.1-2 美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华盛顿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帕蒂一行到织机洞遗址考察910图2.1.1-5 织机洞遗址刮削器图2.1.1-4 织机洞遗址尖状器图2.1.1-3 织机洞遗址发掘地层2.1.2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的樱桃沟景区内,贾鲁河东岸的黄土台地上。
2011—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
该遗址最主要的发现是多个文化层的连续堆积,代表10多个古人类活动时期;发现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居住面,有多个火塘成组分布,火塘周围是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骨骼残片。
第2和第6亚层,均是当时人类的居住区遗存:第2亚层中部是一个含大量炭屑与黑色灰烬的火塘,其周围是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第6亚层的堆积更厚,在平面上可见4处火塘呈半环形分布,火塘周围也明显分布有丰富的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1.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发掘历史是怎样的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
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
由此,二十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
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
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
此遗址的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从196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对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考古人员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号、2号宫殿基址,发现了青铜冶铸遗址,清理了不同等级的墓葬,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考古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性发掘,其中包括铸铜作坊遗址;发现了多处建筑遗址和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自2001年起,工作队对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数座;对宫殿区及其附近的道路进行了追探,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大路;2003年春季,对已发现的道路进行了解剖发掘,并发现了宫城城墙;2004年,又在宫城以南发现了另一堵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大型夯土墙以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
2011年,经过考古人员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发掘。
河南淅川杨岗码头宋墓发掘简报
杨岗码头墓地位于南阳市淅川县香花镇杜寨村南(图一),该墓地1994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化局调查发现。
墓地处于北高南低的岗丘上,地面呈缓坡状高低起伏,西、南、东三面环水,不见封土。
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受河南省文物局的委托,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勘探、发掘。
发掘汉墓多座,宋墓一座,汉墓多遭盗掘,宋墓保存较为完好,现将宋墓发掘情况报告如下:一、墓葬形制砖室墓,编号为M22。
砌筑于竖穴土圹内,方向170°,保存基本完好。
墓室平面呈圆形,墓坑南端有墓道,墓道平面为梯形,南窄北宽,墓道底留有生土台阶。
墓道长5.1米,南宽1米、北宽(近墓室部)1.7米,深3.54米,坡度约10°。
坑内填土为黄褐色为主的五花土,松软,未经夯打。
墓坑口覆盖一层厚0.2~0.3米的农耕土,内夹杂有明清时代的陶瓷残片及近代的瓦片。
地表不见封土迹象(图二)。
墓室为简单的仿木构筑,单室,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
砌墓用砖多为32×16×5厘米的青灰色的素面砖。
青灰砖火候较高,质地坚硬。
另外有少量的火候较低的红砖,砌砖用粘合料为黄泥浆。
墓门位于甬道南端,门两侧用立砖砌成高1.6、宽0.15米的柱子,柱子上面砌有斗栱。
两柱内侧各用两块立砖紧贴墙面砌成门框,门的砌法为错缝平砌至顶部起券。
门高1.27米,宽1米,封门砖一堵,砌法为人字形,顶部空隙用平砖填塞。
墓门门额之上用砖砌成仿木结构门楼,上砌斗栱、檐椽和瓦脊(图三、图四)。
墓门北接甬道,甬道宽1米,进深1米,拱形券顶。
甬道北为墓室,墓室平面圆形,内径2.1米,墓内壁用立砖砌有立柱8根,墓壁为单砖错缝平砌。
北壁中部下端砌一假门,两块侧立砖竖于门板两侧为门框,框上两块横砖砌成门楣,门河南淅川杨岗码头宋墓发掘简报郭智勇图一杨岗码头宋墓位置图图二M22墓顶俯视图及平香花镇刘楼曾岗厚坡镇范岗杨河东岗杜寨杨岗码头宋墓张家九重镇太平张义岗南王营江丹(约1/150). All Rights Reserved.板由两砖直立侧拼于门框之内,假门高0.32、宽0.32米。
河南省淅川县姚河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
姚河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土门村南约500米姚河西岸的台地上,北距淅川县城约38公里,东距南阳市区约90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为32°48′N ,111°36′E ,海拔152~168米。
(图1)遗址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北边缘,西部、南部为水库环绕,东部紧邻丹江支流姚河,北面为丘陵,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受水流冲刷影响,遗址中部、北部较高,南部略低,南北约600米,东西约40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
近年来,由于平整土地和取土建房等生产活动的进行,遗址已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区域地层堆积已被全部扰乱。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联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2年4—6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始于2012年4月3日,至6月7日结束。
以西南角为基点统一布方,共布探方38个。
发掘前夕,丹江口水库库区水位不断上涨,遗址南部已被淹没于水下。
为了尽可能地保护重要发现,我们仅对重要区域进行了详细清理,主要发现新石器时代、汉代和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淅川县姚河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图1姚河遗址位置图金时代遗存。
现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钻探、发掘情况表明,遗址地层堆积简单,地势低洼处的文化层较薄,有的地方已露出生土。
现以T21西壁、T22西壁、T28北壁剖面为例予以说明。
1.T21西壁剖面(图2)第①层:耕土层。
厚10~20厘米,分布全方,堆积较为平缓。
土色灰褐色,土质疏松,包含物有料姜石碎块、红烧土粒、植物根茎等,文化遗物有近现代瓷片、釉陶片、铁钉等,另外还混杂少量龙山时期碎陶片。
第②层:宋金文化层。
可分两层堆积:②a 层深10~15厘米,厚20~40厘米,基本全方分布,土色灰褐色,土质致密,内含大量龙山时期碎陶片。
唐县淑闾遗址Ⅲ区发掘简报
民居至汽训队之间,向南越过唐河灌渠。
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图一)。
2006年5-9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分三个区,分别为Ⅰ区、Ⅱ区、Ⅲ区[1]。
Ⅲ区位于遗址西部,南距唐河灌渠200米,东距Ⅱ区约100米,二者隔取土坑相望。
遗址东侧为取土坑,南为乡村道路。
因取土坑壁上暴露灰坑,故在此布5×5米探方4个,实际发掘面积60平方米。
一、地层与遗迹1、地层遗址地层堆积简单,表土层以下即为灰坑和生土。
表土层厚0.38~0.48米,为一条石块所铺的南北向现代乡村道路(图二)。
2、遗迹2006TS ⅢH2、2006TS ⅢH3(简称H1、H2、H3)。
H1位于探方N120E79东部,平面呈圆形,坑底较平,口部东西长1.24米,南北长图一遗址位置示意图望都县山阳北放水南放水顺平县高昌唐县都亭渠遗址淑闾村北唐河灌图三H3平、剖面图图二TN121E80西壁剖面图1.28米,底部东西长1.32米,南北长1.37米,深0.58米。
打破H3。
填土为黑灰土,土质松软,包含大量草木灰和炭粒。
出土陶片有夹砂灰陶、夹云母黑皮红陶,可辨器形有盆。
H2位于探方N121E80西南角,平面略呈圆形,直壁,平底,南北长1.14米,东西长1.02米,深1.82米。
打破H3。
填土为灰褐土,土、、东北N120E80西北部、N121E79东南角、N121E80西南部。
东部已经被取土坑破坏,仅存西部。
坑口东西宽2.15米,南北长5.92米,底部东、等二筒腹,锥状足跟较低矮粗壮,足部与腹部形成一向外折角,器表磨光。
口径13厘米,通高14.5厘米(图四,4)。
1件。
H3∶9,夹砂灰陶。
仅存腰以下鬲的部分。
腰原有附加泥条已脱落,三袋足外撇,裆较高,尖锥状足跟残断。
周身饰细绳纹,足部磨光。
腰口径12厘米,残高17厘米(图四,6)。
盆1件。
H3∶11,夹砂褐陶。
侈口圆唇,下腹内收,平底,口沿以下通体饰细绳纹。
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发掘简报
Excavation of Tombs of Spring and Autumn n
作者: 无[1,2] 作者机构: [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登封市文物管理局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21-42页 主题词: 发掘简报;河南;春秋;文物局;铜鼎;古墓;墓葬
魏国都城发掘简报
魏国都城发掘简报6月11日,从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汉魏洛阳城遗址考古取得新发现。
此次考古新发现确认了千秋门遗址、魏晋时期水道遗迹等位置、形制和保存状况,进一步深化了对宫城区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认识,为科学保护展示提供了可靠的发掘资料。
从202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
“千秋门遗址系内城阊阖门至建春门大道进入宫城的重要节点,是汉魏洛阳城北魏宫城西墙从南至北的第三座门址,同时也是东西横贯宫城的永巷的西侧入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副研究员刘涛介绍。
同时,在对千秋门址进行的考古解剖发掘中,发现了汉代、魏晋、北魏时期砖砌、石砌水道遗迹,属于汉魏时期向宫城内引水和向宫城内排水的城市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涛说:“其中发现的不晚于汉代的大型砖砌拱券式水道,由内外两重砌砖构成,内宽1.2米,不仅结构完整、规模巨大,而且也是汉魏洛阳城早期建筑遗迹的重要发现。
”魏晋时期向宫城内引水的三条水道均为石砌。
虽然三条水道底部高程、规模、砌筑形式略有差别,但三条水道均为从西南向东北并排走向,且时代相同,显然是经过统规划建造的。
“结合三条水道所处的位置和大致走向分析,可以确定这些水道系从宫城外向宫城北部引水的渠道,或与宫城北部西游园等园林景观引水有关。
如此规模巨大、加工细致的水利设施,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发现。
”刘涛说。
此外,还发现有魏晋时期从宫城内向宫城外排水的砖砌拱券式水道等。
这一整套水利设施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水利工程的成熟技艺,以及当时都城对水资源环境的规划、改造和利用的认知水平。
“从汉代水道、魏晋水道、北魏水道均在此处分布的情况综合分析,千秋门区域是汉魏洛阳城宫城的历代延续、不断重建的水利枢纽。
”刘涛介绍。
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条记载:“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直千秋门,故宫门也。
河南长葛张史马墓地宋代墓葬发掘简报
张史马墓地位于河南省长葛市后河镇张史马自然村西北,东距长葛市区约10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7′23″,北纬34°15′33″,高程124~128米。
(图1)张史马墓地坐落于紫金山东南麓的梯级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坡倾斜状,是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为浅山地貌。
由于历代的削岗填沟的农田建设,自紫金山而下形成多级台地,而该墓地又被断崖分割为块块平坦的农田。
紫金山为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其东为陉山。
墓地北邻菜姚公路(三号路),东南邻张史马村,南邻长姚公路,西距武西高速960米,小洪河自西北向东南从墓地南部流过。
墓地南北长约460米,东西宽约200米,面积约92000平方米,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占压面积约60500平方米。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原许昌市文物工作队)于2004年在进行沿线文物调查时,发现张史马村西北有汉墓存在。
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报经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批准,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于2010年10月25日—11月17日对张史马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占压范围内共布方10个,发掘面积687平方米。
发掘所见古文化遗存主要分为新石器时代、汉代、宋代以及清代四个时期,遗迹有墓葬12座、井2眼、灰坑3座,出土遗物小件共计154件。
现将发掘的两座宋代墓葬简报如下。
一、2010CHZM11(以下简称M11)(一)墓葬形制M11开口于扰土层下,被M7打破,距地表0.56米。
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平面形状呈“凸”字形,墓室宽于墓道,方向183°。
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
(图2,封二-1,封二-2)墓道位于墓室南端。
平面呈梯形,东西两壁为直壁,斜坡底。
底部北端有一台阶,南北长0.25米,高0.55米,距开口2.53米。
底部南端有一平底,南北长0.86米,距开口1.3米。
开口长2.6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河南长葛张史马墓地宋代墓葬发掘简报图1长葛张史马墓地位置示意图图2M11平、剖面图1.瓷碗2.瓷碟3.瓷盏托4.瓷盅5.铜钱宽1.3~1.6米,坡长1.85米,底距开口深1.3~2.38米,坡度36°。
巩义芝田唐墓发掘简报
电子工厂,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在0.3亩的用地范围内进行了钻探,发现古墓一座,编号07HGZM1(以下简称M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此墓进行了发掘,简报如下。
一、地理概况M1处在自青龙山西来的丘陵南侧根部,以南、以西地势平坦,以东地势缓慢抬升,以北为高约20米的丘陵,此处背风朝阳,为理想的瘗葬之所。
据刘三讲,墓北的鑫鹏路拓宽时也有墓葬发现,因此这里的墓葬不止一座,有可能是一个家族墓地。
M1北临鑫鹏路,东50米为南北向的永安路(图一)。
M1发掘资料不慎丢失。
根据钻探资料及两位发掘者回忆,墓葬为斜坡墓道的土洞图一M1位置示意图河墓葬益家窝永安路办事处道路河市政府杜甫路办事处新华路办事处北山口镇北山口310国后寺陇海铁伊洛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84°,深6米余。
墓道位于甬道南端,梯形,长7米,南宽1.1米,北宽0.8米,口小底大,至底部北端宽1.1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位置居中,拱顶。
长1.2米,宽1米,高1.4米。
甬道口有土坯封门,已塌入墓室内。
墓室长方形,攒尖顶,四壁较直。
长4米,宽3.7米,高2.5米。
清理时,墓内有1米厚的淤土。
北部横置棺床,高于墓底0.2米,上铺整砖。
棺床上散见铜钱、铜泡钉、铁钉。
尸骨已成粉末,头向西。
棺床前摆放各类陶俑、器皿,墓门处放有砖墓志。
三、出土器物M1共出土器物70件(套),质地分为陶、瓷、铜、铁等。
陶、瓷器中除特别标明胎质外,均由白黏土制成,其中壶、罐为轮制,伏听、狗、井、磨、碓为单模制成,人俑及多数兽俑为合模制成。
镇墓兽2件。
标本M1∶1,人首镇墓兽。
“国”字脸较短,大耳,横向耳纹二道,头顶长舌状弯角,脑后双齿戟,肩生半月板状翼,蹄足,挺胸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无尾。
台座前方后圆,前一方孔,左右各两圆孔。
俑白脸,耳内涂橘红彩,脑后、角涂黑彩,戟涂铁锈红彩;翼上云纹多不显,胸饰绿色、橘红色云纹,两侧贴有条状金箔,再外为橘红色圆斑,腹部露白,中为粉红色条纹并橘黄色月牙纹,条纹外有黑色毛发,前腿饰黑条彩,蹄、后背、后腿涂橘黄彩;台座涂黑彩,点施橘黄彩。
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评选活动
目录
01 2021年度河南五大考 古新发现揭晓
02
2020年度河南五大考 古新发现
03 2019年度河南五大考 古新发现揭晓
04 2018年度河南五大考 古新发现揭晓
05 2017年度
06 2016年度
07 2015年度
09 2013年度
目录
08 2014年度 010 2012年度
2012年度
2013年3月6日 1、栾川孙家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淅川下寨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荥阳官庄西周城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4、南阳市夏响铺鄂国贵族墓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5、隋唐大运河考古河南段——永济渠黎阳仓遗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济渠郑州段(郑州市文物考 古研究院)。
2010年3月8日 1、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洛阳市林校西周洛邑祭祀遗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3、河南楚长城考古调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安阳县西高穴曹操高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汉魏洛阳城宫城二号宫门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011 2011年度
013 2009年度
目录
012 2010年度 014 2008年度
“五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和《华夏考古》杂志承办,评选活 动办公室设在《华夏考古》编辑部。参评考古新发现项目以单位申报和专家推荐两种形式入围,发现项目需符合 两个条件:一是本年度在河南省境内进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项目;二是发掘工作符合《田野考古工 作规程》等有关行业法规。评选活动主办单位于每年12月发函公告评选活动的开始,申报材料须于次年元月中旬 前报评选活动办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会从申报项目中,初评出10项入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侯选名单。每年第一季度公开举办“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学术报告会,初选出的10个项目参加报告会介 绍发掘成果。正式评选的评委由河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同志、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文物考古 工作且成果卓著的正高职称专家组成。河南省文物局从2008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评 选活动。
长垣我的家乡
长垣我的家乡长垣,约6000年前,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古时又称为蒲邑、匡邑。
长垣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小岗、苏坟、宜丘等龙山文化遗址。
子路治蒲,三称其善,于是长垣又被称为“三善之地”,留下文明、谦逊和信誉,在新长线上的巨鼎,也是长垣重信守礼的象征,如: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等等。
如今三善园的整体布局,加上风景秀丽,给长垣人带来好的去处,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
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因有防垣,长垣之名始见于世。
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
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
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
如今的文岩渠,就给历史增加上了厚重的传说,说是秦始皇为了保护西安皇城不受黄河洪水泛滥侵扰,而留下的历史创举。
黄河九十九道弯,留给长垣一片滩,而我就出生在这个长垣,这片滩区。
从小的耳读目染,淳朴的乡村文化,邻里的和谐,家庭的礼传身教,都让我觉得和谐而纯净,就像妈妈曾经说的,黄河水,三分水七分沙,黄的彻底,浑的干脆。
春天,大地复苏,杨柳泛绿,如烟如雾,大地一片生机,河边芦草露出尖尖角,小河水暖鱼儿游。
夏天,上面是蓝蓝的天空,中间是翠绿如墨的杨柳树,乡间的道路,在阳光的直晒下,一片花白;田地里,郁郁葱葱的庄稼:有春麦的橙黄,更有收割后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红薯等等的迅猛生长,虽然天气炎热,也能见到勤劳质朴的乡邻,劳作在天地间的写意画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蒲公英漫天飞舞、芦草荡漾、蒲草成团,大豆、玉米的金黄,让乡村的院子里,墙顶上,尽披黄金甲。
冬天,在朝雾之中起床上班,路上尽收眼底的是排排杨树和柳树的萧瑟之影,在蓝色的晨雾中,如画家手中的水墨画,清晰而又梦幻。
黎明之际,雄鸡的啼鸣、蛐蛐的鸣唱,真是田园美色一片,如银河一样满眼繁星。
偶尔走到县城,又是另外一个景象,高楼到处耸立,还有规模很大的学校、医院、超市等等等等。
有时候我会选择浏览书店、也会选择公园溜达、更会选择在政府广场前驻足,感受周边景致的恢弘。
山西夏县辕村遗址20222023年调查、勘探简报
山西夏县辕村遗址2022—2023年调查、勘探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夏县文物保护中心摘要:辕村遗址是目前发现的环盐湖地区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聚落遗址。
遗址的形成、发展与盐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史前先民对盐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一处重要据点。
2022年至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市县文物部门在该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环壕聚落,为研究仰韶文化时期运城盆地盐湖附近先民的生业模式和聚落结构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山西夏县 辕村遗址 调查 勘探 环壕聚落Abstract: Yuancun Site,…dating back to Neolithic Age, Xia downwards Shang Dynasties is one of the largest settlement sites discovered in Salt Lake area, Yuncheng Basin so far.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settle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alt Lake near by.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stronghold of the prehistoric inhabitants to utilize and manage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Salt Lake. Since 2022, the archaeologists from Sh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have investigated and explored this prehistoric site and discovered a moat-surrounded settlement from the middle phase of Yangshao culture. These discoveries provided new materials for studying the inhabitants' livelihood near the Salt Lake and settlement structure in Yuncheng basin during Yangshao period.Keywords: Xia County in Shanxi Yuancun Site Investigation Exploration Moated Settlement辕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辕村,遗址东、南部紧邻中条山脉,西、北部遥望鸣条岗,南距运城盐湖4公里,东北距夏县县城约10公里,西南距运城市区约10公里(图一)。
宜城市周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之三)
宜城市周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之三)
徐少华;尹弘兵;田成方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2008(0)3
【摘要】2007年11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联合宜城市博物馆在宜城境内进行第三次考古调查,重点踏勘了宜城北境、汉江西岸的周代文化遗存,探讨楚文化中心区域与其它地区的内在关系,考察楚文化发展、演变的轨迹。
本次调查加深了我们对相关遗址大致年代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对于促进楚国都城与疆域演变等课题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总页数】8页(P3-10)
【关键词】宜城北境;周代遗址;楚文化
【作者】徐少华;尹弘兵;田成方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宜城市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3
【相关文献】
1.西汉水上游周代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J],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涑水上游周代遗址调查简报 [J], 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3.陕西澄城县周代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J],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豆海锋; 宋阿倩
4.湖北宜城市周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之二) [J], 詹世清;徐少华;尹弘兵;田成方
5.宜城市几处东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J], 徐少华;尹弘兵;郑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周至郑家滩商代遗址发掘简报
陕西周至郑家滩商代遗址发掘简报
郭小宁;马志敬(绘图);胡珂;刘峰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24()2
【摘要】郑家滩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郑家滩村西北。
2022年
4~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有灰坑、陶窑、沟等遗迹,出土了陶、石、玉、骨角器等遗物。
该遗址遗迹关系较为复杂,出土遗物年代主要集中在二里岗下层一期至二里岗上层二期,是目前发现的关中地区早商时期最西部的一个遗址,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文化分期、聚落形态、生业状况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总页数】12页(P3-14)
【作者】郭小宁;马志敬(绘图);胡珂;刘峰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陕西西安老牛坡遗址2010年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2.河南武陟万花遗址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3.郑州商城遗址内城西南角商代灰坑发掘简报
4.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商代墓葬2010年发掘简报
5.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