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

合集下载

《藤野先生》(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藤野先生》(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6课《藤野先生》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比时光更美好的人宁霜①如果问我最讨厌的科目是什么,我一定会坚定地告诉你,是数学!如果问我最喜欢的任课老师是谁,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是数学老师。

这真是一对极其矛盾的答案,同学们常说讨厌一个科目,一定也不喜欢教那科的老师,可我偏偏不是这样。

②数学老师姓严,但待人十分温和,是我们班公认的“男神”,他比我们大十几岁,戴一副黑框眼镜,最爱穿白衬衣,整个人看起来斯文有气质。

严老师向来奉行“温柔”政策,几乎没骂过人,靠着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我们的尊敬。

班上的同学上数学课不仅不窃窃私语,还积极和老师互动。

在高中几乎没人会举手回答问题,可偏偏上数学课严老师一提问,就有一双双手举起来,场面很是壮观。

③我也很喜欢严老师,但很少去问他问题,只因为我被打击过。

从初中开始,数学就一直是我的弱项,那时我还想着拯救一下,于是就去问了初中数学老师一个问题。

他当时回答完并没有说什么,事后却在课上提起:“这个问题实在很简单,而且我讲解过类似的题,同学们要认真听讲,不要上课不听,下课来问。

”数学老师虽没有点名道姓,但我的脸早已变得滚烫。

自那以后,我不敢再去问老师问题,内心的胆怯一点点累积,到现在竟连严老师的办公室都不敢去了。

④严老师喜欢在即将下课时说:“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就来问我呀,我随时都在办公室等着你们。

”他语气幽默,很受大家欢迎。

每次路过他的办公室,站在门口往里一看,围着最多人的一定是严老师的桌子。

每当看到这一幕,我心中都十分羡慕,却又不敢付诸行动,因为我不想给他留下一个“这学生真笨”的印象。

⑤在严老师的教导下,第一次月考大家的数学成绩都有明显的提升,而我全班垫底。

那次之后严老师对我十分关照,讲完课问大家懂没懂的时候都会朝我看一眼,看我有不懂的就给我单独讲解,还开小灶给我讲解月考试卷。

⑥这样的特殊待遇很快引起了同桌的不满,她以为我是故意考砸吸引严老师的注意,好让严老师给我单独辅导功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个性化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个性化解读

《藤野先生》个性化解读(1)文中对“日暮里”印象深刻的理解。

作者鲁迅对“日暮里”这个地名印象深刻的原因,应该不是作者早就在暗示了日本虽然很强势,很狂妄,但不久的将来就会黄昏时的夕阳那样衰落下去,从而来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认为这种理解较牵强,理解爱国主义有些理解浅显化。

作者对“日暮里”这个地名印象深刻,如果联系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与厌恶,又由东京转到偏僻的仙台来看,作者对黑暗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以及部分精英层的表现是有些失望的,加上当时列车又是傍晚时分经过这里,因而触景生情,既对祖国现状的难过与悲伤,同时潜意识流露出要改变祖国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

(2)作者对藤野先生向他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一事,感到很为难,作者为什么感到为难?对于这里作者的为难,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女人裹脚已经由统治者的偏好,女人自身的爱美追求,转变戕害女性身体的一种陋习,作者认为是丢脸的事,受民族自尊心的影响,所以为难。

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作为弱国的一名留学生,在仙台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与厚爱,自己倍受感激与鼓舞,很想满足藤野先生的好奇心与对学术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作为对藤野先生的回报,可是由于自己对中国女人的裹脚了解并不多,或者是空对空的解说,达不到藤野先生要了解的目的,自己因自责而为难。

(3)对本文暗线(情感线索)理解的不同看法。

以前教学中我们往往认为《藤野先生》这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明线);二是作者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始终贯穿全篇(暗线)。

我对暗线的理解有点不同的看法,认为不仅仅是鲁迅先生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应该包含藤野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因为鲁迅先生在仙台之所以能受到藤野先生的关心与厚爱,是因为他很看重鲁迅虽作为弱国的留学生很有志向有抱负,有为祖国担当的精神,他欣赏有这样爱国精神的学生,这是藤野先生关爱作者的前提条件,也是藤野先生心底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外显,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一种深化。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_藤野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_课文同步讲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_藤野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_课文同步讲解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叙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见闻和感受的散文,作者极尽讽刺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美丑对照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把美丽的樱花与丑陋的“清国留学生”放在特定的生活画面中。

那烂熳的樱花,如火如霞,可是花丛中却是空虚无聊、不学无术偏又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发上抹油,误以为“美”;但“油光可鉴”,就未必是美。

作者又以“小姑娘的发髻”这一娇美的形象设喻,让男人女性化,揶揄、嘲讽之情不言而喻。

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使美者更美,美得光彩照人;使丑者更丑,丑得黯然失色,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巧用反语
①实在标致极了。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三句话中的“标致”“精通时事”“正人君子”都运用了反语。

“标致”讽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以代表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时事”在这里不是指国家大事,而是一些无聊的事。

作者用反语,讽刺了那些不以救国为己任,只会贪图享乐安逸的子弟。

“正人君子”讽刺了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品味朴素的语言,感悟真挚的情感——《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优秀的散文,语言总是耐人寻味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这样,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时而尖刻的讽刺,时而真挚的赞美,时而感愤的责难,时而深沉的叙述……显示出非凡的语言艺术功力。

需反复品读,认真品味,方能体会到作者的爱恨情感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运用反语,抒愤慨之情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的修辞格。

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起到嘲笑讽刺的作用。

《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最大特点是透过反语见真情,于幽默中寄寓着沉郁的辛酸,在反语里饱含着浓烈的愤激。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思想庸俗腐朽的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运用“盘”、“顶”、“油光可鉴”、“扭几扭”等细节描写活画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

而“标致“一词本义是“漂亮”,在这里是反语,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愤懑和讽刺之情。

称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为“精通时事的人”又是反语讽刺的说法,嘲讽他们精通的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把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一些日本青年称为“爱国青年”,同样是运用了反语,对他们的荒谬逻辑和愚蠢做法十分愤慨,进行了极大的讽刺。

在文章的结尾用“正人君子”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并表示了与之斗争到底的决心,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这种因为愤慨而产生的讽刺,比直接怒骂更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二、借助副词,表厌恶之情巧用副词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如果运用恰当,会使语意表达更准确,思想感情更丰富。

《藤野先生》一文中副词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使人回味无穷。

文章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用一“也”字,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一词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实在是标致极了”,用副词“实在”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至极点;“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测度、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词“罢”合用,更增加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幽默的自嘲中,饱含了作者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与隐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愿到⽇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亲⼀样被误的病⼈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救⼈救国的⼈⽣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名医⽣,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艺作为武器进⾏战⽃,成为的⽂学家、思想家、⾰命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五课《藤野先⽣》教案及知识点 教学⽬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物品质的写法; 2、概括藤野先⽣的⾼尚品质,体会作者在⽂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的感情⾊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的⾼尚品质。

2、理解本⽂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藤野先⽣是鲁迅先⽣最敬重的⽼师;回忆性叙事散⽂《藤野先⽣》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本岩波⽂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章才好。

鲁迅回答:“⼀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选录进去。

”他的⽬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的下落,同时委托增⽥涉先⽣代为寻找。

第⼆年,《鲁迅选集》出版,增⽥涉⼜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的下落,增⽥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叹息说:“藤野先⽣⼤概不在⼈世了吧!”字⾥⾏间,情真意切。

1926年8⽉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学任教。

《藤野先⽣》这篇散⽂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20年后,于1926年10⽉12⽇在厦门⼤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1906年初春在⽇本留学时的⽣活⽚段。

这篇回忆性散⽂带有较多的⽂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物的精神⾯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姓藤野,名严,排⾏第九,1874年⽣于福井县⼀个医⽣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藤野先生》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发展,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实权,所以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实际上只是地主阶级为扼制革命而采取的自救措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批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批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批注以下是对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藤野先生》的批注:批注一:文章的开头,作者鲁迅以一种沉静、内敛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思考。

批注二:在描述清国留学生时,鲁迅用词犀利,如“标致”、“精通时事”等,实则是对他们的讽刺和批评。

这反映出鲁迅对这些留学生的虚有其表、不学无术的不满和失望。

批注三:作者对“物以稀为贵”的看法,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崇洋媚外风气的批评。

他强调的是人的价值,而不是外在的标签。

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批注四:藤野先生是本文的核心人物,作者通过描述藤野先生的外貌、性格和行为,展现了他朴实无华、治学严谨的形象。

尤其在描述藤野先生纠正解剖图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

批注五:作者在描述藤野先生时,也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如毫不注重外在、全心投入学术等,让作者深受感动。

这也反映出作者对理想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向往。

批注六:文章中还描述了鲁迅在日本期间的一些其他经历,如幻灯片事件等,这些事件促使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文学来唤醒国人的觉悟。

这显示了鲁迅深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批注七:文章的结尾,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他表示将永远铭记藤野先生的教诲,并以此为动力,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这种情感与前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重要地位。

批注八:整篇文章中,鲁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等,使文章生动有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见解和批评。

这种文笔的运用,显示了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功底。

总的来说,《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不仅是鲁迅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更是他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沉思考。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感受到他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不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分析人物形象(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分析人物形象(解析版)

06、藤野先生——群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本文通过选取“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个典型片段,成功刻画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形象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点解读】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文中的××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做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文,分析××的形象。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1.正面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2.侧面描写——通过分析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所要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3.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与所写人物相关的典型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4.议论抒情句——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含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

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可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模式:相关内容+形象特点。

从……情节(或描写、事件)来看,××是一个……的人。

【真题演练】(一)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

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

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

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

”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

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优秀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优秀课件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藤野先生》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第一(①-③): 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4-35):
7.托辞: 借口。
8.杳无消息:
没有一点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例句:三叔离 开家乡十年了,至今杳无消息,令人心忧啊。
9.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例句:某科技公司最近推出了与人类似、用胶皮声 带说话的机器人,声音抑扬顿挫,显得非常亲切。
10.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11.适值: 正好遇到。 12.深恶(wù)痛疾: 非常厌恶、痛恨。 例句:对于日本安倍政府不断美化侵略、为军国 主义招魂的行径,我国广大民众无不深恶痛疾。
本学生诬陷自己的抗 争,回国后在藤野先生的激励下写文章
等,都清晰地展现出作者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脉络。
2.精选材料,凸显人物。 文章注意精选材料从不同方面来表现中心人物——藤野 先生。由于藤野先生是老师,作者选取的材料多从教育
教学入手,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了解中国女人裹
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散文的概念及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 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
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鲁迅名言 1.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
国才有真进步。 2.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2.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记叙的?以此给 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个部分内容。 【明确】⑴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
⑵这节课我们着重解读了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了他的精神品 质。对于这样一个藤野先生,鲁迅先生怀着怎样的情感? 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第37、38段) (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 的“神不散特点。 )
首先,“看电影事件”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 稍有困难。因此课堂以“新冠肺炎疫情”举例,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帮助学生切实站在作者角度理解其思想转变的深层原因 。
其次,课堂突出了朗读教学,多次朗读,不同感受,让学 生与文本深入对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品鉴能力,开拓学生思 维。
最后,从整篇课文来看,“看电影事件”看似与课文主题脱 离,但这却是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也导致了作者最后与 藤野先生的惜别。因此课堂安排了一个情景体验的环节,既能 帮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之情,同时也有助 于学生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课堂总结: 优秀的散文,语言总是耐人寻味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这样,
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时而尖刻的讽刺,时而真挚的赞美,时而 感愤的责难,时而深沉的叙述……显示出鲁迅先生非凡的语言艺术功 力。我们需反复品读,认真品味,方能体会到作者的爱恨情感及崇高 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应教 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通过 多种形式的朗读,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06课藤野先生(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06课藤野先生(学生版+解析)

第06课 藤野先生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理解回忆性散文的叙事特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1、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提取有用信息,理清行文思路,概括事件。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点01 回忆性散文1.概念文艺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2.特点基本特点:(1)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2)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的笔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知识精讲目标导航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902年,鲁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年,转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散文,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3、文题解读标题点明了文章记叙的中心人物。

八年纪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文章解读

八年纪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文章解读

八年纪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文章解读在八年纪上册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其中一篇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藤野先生》。

本文将为大家解读这篇文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日本乡村的故事。

主人公藤野先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为人正直、坚毅,并且有着深厚的人生阅历。

文章一开始以夏夜的情境描绘了藤野先生的作坊,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宁静和藤野先生的谦和。

故事中,一位陌生的年轻人来到了藤野先生的作坊。

他虽然年轻却饱受挫折,希望能够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一些建议和帮助。

藤野先生杜绝了固定模式的教诲,而是通过开放性的对话引导年轻人找到自己的方向。

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向年轻人解释了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秘诀。

藤野先生告诉年轻人,人生就像一片宽广的草地,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双脚去踏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路上,我们会遇到不同的荆棘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才能到达自己想要的彼岸。

同时,他还告诉年轻人,要秉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每一个机会,因为成功的背后往往是辛苦付出和智慧的积累。

通过与藤野先生的对话,年轻人逐渐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选择。

他感叹道,藤野先生并没有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通过启发他的思考和触动他的心灵,让他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篇文章通过藤野先生的形象,传达了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积极进取,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它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倾听他人,启发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网络。

总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藤野先生的教诲,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生和成功的道理,这将对我们的成长和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让我们珍惜这篇文章,用心体会其中的智慧,并将其贯彻于自己的生活中。

八年级语文下《藤野先生》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藤野先生》赏析

《藤野先生》赏析《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经历的回忆,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恩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内心历程。

首先,鲁迅在文章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东京所见所闻的“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失望。

这些留学生在异国他乡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不思进取,让鲁迅深感绝望和愤怒。

而当鲁迅来到仙台医专学习时,他遇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治学、为人正直的医学教授,他不仅关心鲁迅的学习情况,还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教诲和关心,让他重新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在文章中,鲁迅详细描述了藤野先生为他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细节,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学生负责的精神。

同时,藤野先生还鼓励鲁迅要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不要轻易放弃。

这种关心和教诲让鲁迅感受到了超越国界的师生情谊,成为他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宝贵记忆。

除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和感激,鲁迅在文章中也表达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内心历程。

在一次观看电影时,他看到了中国人被杀戮和欺凌的场景,深感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比治疗身体上的创伤更为重要。

因此,他决定放弃医学,转而投身文学事业,用文字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这一决定充分展现出鲁迅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可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这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追求的。

综上所述,《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不仅展现了鲁迅对恩师的怀念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精神面貌,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解读《藤野先生》的叙事散文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解读《藤野先生》的叙事散文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真正读懂“这一篇”叙事散文材料与主题的关系———以《藤野先生》解读为例“形散神聚”是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因此,教师解读文本时要真正读懂“材料与主题”的关系,只有读懂这层关系,才能欣赏到作者选材与组织材料的缜密,进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深意。

基于此,笔者认为从“材料与主题的关系”角度入手,探索真正读懂“这一篇”叙事散文材料与主题关系的方法与步骤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藤野先生》主题的多元解读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向来有三种理解:一是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钱理群教授持此观点;二是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于漪老师持此观点;三是既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又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余映潮老师持此观点。

多元主题的开掘,说明《藤野先生》一文饱含艺术张力。

笔者无意对以上三种主题解读作出评判,只是试图从“材料与主题的关系”角度入手,探索读懂这篇散文主题的方法与步骤。

二、《藤野先生》典型事例梳理第一步,采用“跳读”的策略,用主谓句的形式概括该文所写事情,共14 件。

(1)“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我”记下了去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

(3)“我”在仙台颇受优待,但生活很是艰苦。

(4)藤野先生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5)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

(6)藤野先生帮“我”纠正解剖图。

(7)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8)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9)“我”遭遇“匿名信”事件。

(10)“我”经历“看电影”事件。

(11)“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12)“我”收藏藤野先生添改的讲义。

(13)“我”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

(14)“我”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第二步,将以上事例分类。

14 件事中,“(4)至(8)”这5 件事直接刻画藤野先生,其余9 件事写“我”的经历。

后者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藤野先生在事件中;二是事件发生在藤野先生任教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但藤野先生并不在事件中;三是与藤野先生没有丝毫关联。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赏析

《藤野先生》赏析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

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

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

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这里透露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从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加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

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5] 艺术特色对比手法如写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白天逛公园、晚上跳舞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又如“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热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二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以学生会干事为代表的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仗势欺人,而藤野先生却毫无民族偏见,对弱国留学生热心教诲,关怀备至,形成了强烈对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和踏实严谨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合理把握学情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文积累,具有文本分析的能力,对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也有所掌握,也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对鲁迅有所了解,但是本文鲁迅先生所表达的情感对他们来说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

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解决一些问题,对于问题的看法还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与学情,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反复阅读,结合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例,感知藤野先生人物形象。

3.体会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感知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我的教学重点,体会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目标和文本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导入环节我会采用谈话式导入: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信在同学们的记忆里一定有一位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令你们难忘的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藤野先生也是一位老师,鲁迅先生在课文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

《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

品味朴素的语言,感悟真挚的情感——《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情感导读赏析优秀的散文,语言总是耐人寻味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这样,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时而尖刻的讽刺,时而真挚的赞美,时而感愤的责难,时而深沉的叙述……显示出非凡的语言艺术功力。

需反复品读,认真品味,方能体会到作者的爱恨情感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运用反语,抒愤慨之情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的修辞格。

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起到嘲笑讽刺的作用。

《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最大特点是透过反语见真情,于幽默中寄寓着沉郁的辛酸,在反语里饱含着浓烈的愤激。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思想庸俗腐朽的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运用“盘”、“顶”、“油光可鉴”、“扭几扭”等细节描写活画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

而“标致“一词本义是“漂亮”,在这里是反语,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愤懑和讽刺之情。

称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为“精通时事的人”又是反语讽刺的说法,嘲讽他们精通的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把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一些日本青年称为“爱国青年”,同样是运用了反语,对他们的荒谬逻辑和愚蠢做法十分愤慨,进行了极大的讽刺。

在文章的结尾用“正人君子”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并表示了与之斗争到底的决心,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这种因为愤慨而产生的讽刺,比直接怒骂更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二、借助副词,表厌恶之情巧用副词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如果运用恰当,会使语意表达更准确,思想感情更丰富。

《藤野先生》一文中副词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使人回味无穷。

文章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用一“也”字,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一词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实在是标致极了”,用副词“实在”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至极点;“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测度、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词“罢”合用,更增加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幽默的自嘲中,饱含了作者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与隐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藤野先生语言赏析ppt课件

藤野先生语言赏析ppt课件
1、选段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达了作者失望、痛苦、厌恶的思想 感情。
在文中的作用:为后面写去仙台学习 作了铺垫。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2、从文中画出三个比喻句,并依次说明各是比 喻的哪种,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 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 谈你的看法。)
(1)藤野先生帮作者添改讲义,可见他教学认真, 并且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 国的学生;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教学目标
1、品味含义丰富的句子 2、感受鲁迅语言的独特魅力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诵经典、赏经典
鲁迅经典语言知多少?背诵并赏析。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 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关联词语的运用,不仅展现了百草园的勃勃生机,而且引出了下文对泥 墙根的描写。生动自然的语言让人过目不忘,也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了很大的 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朴素的语言,感悟真挚的情感——《藤野先生》一文语
言情感导读赏析
优秀的散文,语言总是耐人寻味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这样,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时而尖刻的讽刺,时而真挚的赞美,时而感愤的责难,时而深沉的叙述……显示出非凡的语言艺术功力。

需反复品读,认真品味,方能体会到作者的爱恨情感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运用反语,抒愤慨之情
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的修辞格。

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起到嘲笑讽刺的作用。

《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最大特点是透过反语见真情,于幽默中寄寓着沉郁的辛酸,在反语里饱含着浓烈的愤激。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思想庸俗腐朽的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运用“盘”、“顶”、“油光可鉴”、“扭几扭”等细节描写活画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

而“标致“一词本义是“漂亮”,在这里是反语,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愤懑和讽刺之情。

称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为“精通时事的人”又是反语讽刺的说法,嘲讽他们精通的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把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一些日本青年称为“爱国青年”,同样是运用了反语,对他们的荒谬逻辑和愚蠢做法十分愤慨,进行了极大的讽刺。

在文章的结尾用“正人君子”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并表示了与之斗争到底的决心,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这种因为愤慨而产生的讽刺,比直接怒骂更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二、借助副词,表厌恶之情
巧用副词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如果运用恰当,会使语意表达更准确,思想感情更丰富。

《藤野先生》一文中副词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使人回味无穷。

文章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用一“也”字,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一词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
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实在是标致极了”,用副词“实在”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至极点;“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测度、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词“罢”合用,更增加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幽默的自嘲中,饱含了作者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与隐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作者用表示反问语气的“何尝”和否定副词“不”配搭,从侧面写出了国民的愚弱,表达了鲁迅内心的极度的绝望、痛苦和愤慨的感情。

可见,真是这些副词的恰当运用,使语气更加准确,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三、加重语气,露敬佩之情
鲁迅先生向来爱憎分明,在对“清国留学生”、“爱国青年”、“正人君子”之流表达强烈的“憎”之情;对藤野先生,作者借助一些加重语气的词句来表达敬佩之情。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这里运用“从头到末”、“都”、“一直”、“教完”等一系列加重语气的词语,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自终认真负责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钦佩之情;“不但……连……也都”构成递进句式,从程度上、范围上作了强调,更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里“总还时时”写出记起藤野先生的频率之高,“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点出藤野先生在作者心目中地位之高,“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伟大”是对其高度的钦佩与赞扬,表明藤野先生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作者。

所有这些加重的语气,深切表达了鲁迅对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小试牛刀】
赏析下列语句并体会其表达情感的方法。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巍巍《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