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合集下载

探寻人性与自然的名著《鲁滨逊漂流记》

探寻人性与自然的名著《鲁滨逊漂流记》

探寻人性与自然的名著《鲁滨逊漂流记》1. 引言:1.1 概述:《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于18世纪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荒岛上的英国船员鲁滨逊的生存经历,探索了人性与自然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通过描述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活,小说揭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互动关系,以及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塑造。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在荒岛环境下人性展现和变化,并呈现出孤独、救赎以及观念方式改变等主题。

通过分析《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论述:首先,在第2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人性与自然之间的对比关系。

这一部分将包括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与互动关系,以及自然对人类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接着,在第3节中,我们将聚焦于小说主角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存之道。

这一部分将描述鲁滨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探索,以及他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接下来,在第4节中,我们将探讨自然中的孤独与救赎体验,包括孤独感受与心理折磨,以及在自然中寻求救赎和重塑内心的过程。

最后,在第5节中,我们将总结回顾人性与自然关系的探寻,并对《鲁滨逊漂流记》所表达的人性与自然主题进行思考,同时提出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鲁滨逊漂流记》,深入探讨人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时所展现出的行为和态度。

我们希望通过阐述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生存经历,揭示出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以及受到自然影响所塑造的现象,并探讨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觉醒过程。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思考《鲁滨逊漂流记》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从而为人们对于人性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与价值认知。

2. 人性与自然的对比:2.1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与互动关系: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名著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鲁滨逊在孤岛上生存的经历,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依赖和互动关系。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无法独立于自然存在。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2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3 中美消费观的差异4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5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6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7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8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9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10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112 从痛苦中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13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14 The Gothic Elements in Edgar Allan Poe’s Works15 论英语新词对现代英语的影响16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17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18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19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20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21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22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 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2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24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25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26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27 论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28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29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30 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创造性背叛的研究——以《冷山》和《红字》为例31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32 从《印度之行》看东西方文化冲突33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34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35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36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3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38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39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40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41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42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43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44 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性异化——以《远大前程》为例45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46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47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48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49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50 哈克贝利•费恩对“文明世界”的适应51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52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53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54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55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56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57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58 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59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6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1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6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63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64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65 An Analysis of the Random and the Determined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66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67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68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69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70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71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72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73 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74 专有名词普通化75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76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77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78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79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8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81 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82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83 An Analysis on the Flexibility of Gulliver’s Personality8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85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86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87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88 从《中国老人在曼哈顿》看中美人际关系差异89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90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91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92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93 “爵士时代”的女性--对比分析《伟大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9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95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9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97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98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99 论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的现代哥特风格100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101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102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103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Polyse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104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105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106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107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108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109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110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11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112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113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114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115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116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17 目的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118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119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120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121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122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1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4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125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126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27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128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29 浅谈《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个人主义130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131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32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33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134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35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136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37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38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139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140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14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142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143 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董贝父子》中伊迪丝的堕落女性形象144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145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46 《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147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148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149 英语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差异——以《傲慢与偏见》及其版改编电影为例150 论《红字》中的奇异情景151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52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153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154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155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156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157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158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159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160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161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162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63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16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65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166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167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68 性别话语模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169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70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171 论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变172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173 从《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174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175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176 哥特小说中的反天主教分析:《隐士》个案研究177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178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 179180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181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82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183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84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85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186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187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8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89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190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191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192 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193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194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9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196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197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98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99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200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看法与观点

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看法与观点

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看法与观点《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看法与观点》《鲁滨逊漂流记》啊,那可真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就放不下的书。

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跟着鲁滨逊一起到了那个荒岛上。

你想啊,一个人突然就被扔到了一个啥都没有的地方,就像一只小鸟突然被丢到了一个陌生的大森林里,周围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鲁滨逊刚到岛上的时候,肯定心里慌得很呢。

他得找吃的,找住的,还得防着那些可能出现的危险。

这就好比我们突然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啥都不认识,要自己找工作,找房子,还得小心别被坏人骗了,多不容易啊。

鲁滨逊在岛上可没闲着。

他自己动手做工具,种粮食。

这就像我们自己在家搞点小发明,自己种点花花草草一样。

只不过他的“小发明”和“种花种草”可是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呢。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一点一点地把那个荒岛变成了自己的小王国。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在艰苦环境下创业的人,他们也是一无所有开始,凭借自己的努力,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帝国。

鲁滨逊的毅力也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岛上那么多年,要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要么就是疯掉了。

可是他呢,就像一颗顽强的小草,不管风吹雨打,始终坚守在那个岛上。

他还养了些小动物,就像给自己找了些小伙伴,让自己的生活不那么孤单。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家,也会养个小宠物,给自己解解闷儿。

不过啊,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也不全是苦哈哈的。

他有时候也会坐在海边,看着大海,想着自己的家乡。

这就跟我们在外地打拼的时候,偶尔也会想家是一个道理。

他肯定也会怀念以前的日子,那些有家人朋友陪伴的日子。

但是他没有沉浸在思念里出不来,他还是积极地面对岛上的生活。

从鲁滨逊的故事里,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说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轻易放弃。

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道难题摆在面前,不能看一眼就说不会做,要像鲁滨逊那样,想办法去解决。

再比如说要学会独立。

现在很多人都依赖别人,要是把他们放到鲁滨逊那样的环境里,估计一天都活不下去。

而且啊,鲁滨逊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摘要:通过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发现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行为引发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的生态危机。

作为岛上一切动植物的命运主宰者,鲁滨逊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只是他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他否定女性的社会地位,对奴隶实行人身与思想的双重控制,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

鲁滨逊宣扬拜物教思想,认为只有物质财富才能带给人类幸福,使得自身精神生态失衡。

《鲁滨逊漂流记》是典型的反生态作品,它反映了作者笛福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笛福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与资本主义关系最为密切。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生态马克思主义;丹尼尔·笛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6-0059-04(1.福建师范大学;2.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0)《鲁滨逊漂流记》以虚构的人物——鲁滨逊的自传形式写作而成。

作为船只灾难的唯一幸存者,鲁滨逊在一个偏远的热带孤岛上生活了28年。

作者丹尼尔·笛福深受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不可避免地宣扬了他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使得小说中鲁滨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始终是反生态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通过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发现鲁滨逊一直深陷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生态危机之中。

一、鲁滨逊与自然的对立生态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研究《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可以发现鲁滨逊与自然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

鲁滨逊引发的自然生态危机体现在自然与自我的对立上。

鲁滨逊无视人类对自然的生态保护义务,控制并过度利用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大自然是鲁滨逊表现主权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他主宰着一切动植物的命运。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鲁滨孙漂流记》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鲁滨孙漂流记》
生态批评视域 中的《 鲁滨孙漂流记》
孙 宏 新
(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 系, 安徽淮南 22 0 ) 3 07
摘要 :鲁滨孙漂流记 》 《 是丹尼尔 ・ 笛福 的代表作。多年来 , 国内外专 家学者全面 、 深入 、 细致地对这部小说 进行 了研究 , 研究焦点多集 中在小说 的人物形象 、 殖民思想 和艺术特色等方面 。本 文从 生态批评角度人 手, 深入挖掘作品中隐藏的生态思想 , 以期对在现代工业文明下如何处理人与 自然 的关系有所启示。
地 的原 型 。但如 果仔 细审视鲁 滨孙荒 岛 的生活 , 就会发 现 , 滨孙 的荒 岛生活体现 了人类 与 自然的对 立 鲁 统一 。从生态 批评 的角 度来 看 , 滨孙 在征 服改造 自然 的过 程 中 , 鲁 既有 人类 中心 主义 的一 面 , 同时也有
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一面。 荒岛上的鲁滨孙与 自然已经合为一体 , 荒岛不仅是鲁滨孙征服的对象 , 也是他 的物质与精神家园。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 鲁滨孙漂流记》 对《 做出新的解读。
文学 与文 学批评 之 间的 动态关 系 。 ”5 ( ’
生态批评是一个从对文学形式研究 向自然生命本体回归的潮流。 它表 明文学研究者对生态环境实 际问题的关注, 表明文学研究者相信文学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资源, 可望用于修补导致人类物质文 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人与 自 然不协调的对立关系。生态批评为生态文学研究打开 了新 视角 、 开拓了新领域 、 提供 了新课题 、 输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生态批评倡导文学研究向 自然转向、 向地球 转向、 向生态意义和生态审美转 向, 不仅有助于弥补文学研究多年来的不足 , 推动文学研究更为系统、 更 加平衡的发展 , 也有助于纠正当代文学研究 日 趋过于注重形式 、 过于消解意义等偏颇 , 扭转 当代文学 日 趋学院化、 晦涩化 、 脱离现实的倾 向。生态批评最大的贡献是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整体上全新的理念—— 生态哲学的理念 、 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理念, 并赋予文学批评应该担当的 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 。

《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的自然观

《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的自然观

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的自然观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被誉为“小说之父”。

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闻名于世,鲁滨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模范,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以暴力取得政权,但是在笛福出生那年,代表封建反动势力的斯图亚特王室又在英国复辟,笛福出生于一个小油烛商人的家庭,属于中下层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反对斯图亚特王室的封建统治。

笛福28岁那年,即1688年,资产阶级又赶走了斯图亚特王室,重新掌了权,笛福成年后一面经商,一面从事政治活动。

总而言之,在笛福生活的时代,主要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蓬勃发展之时,英国本土的大贸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建立并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如日中天,热情饱满。

他们勇于向海外拓展,于是英国的对外经济掠夺和海外殖民扩张也随之兴起和迅猛发展起来。

丹尼尔?笛福博览群书,兴趣广泛,精力过人,在经商的同时还从事政治活动,办报刊、积极撰写时政文章,对身边发生的各种事物都显示了极大的兴趣,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有散文评论、小说、游记、经济贸易著作、政论。

并在59 岁时开始写作小说, 其主要作品有四部:《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记事》,《鲁滨逊漂流记》。

其中《鲁滨逊飘流记》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至今是雅俗共赏的名著。

由于笛福的人生经历,使得笛福自己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

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

这基本是笛福在小说中描写的共性,在逆境中要挑战自己,挑战自然,挑战社会,挑战在当时看来不可能的一切情况。

《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的求生经历让人印象深刻。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 鲁滨逊本着坚毅的性格, 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 孤身一人在荒芜人烟的岛上生活了28 年。

落难初期,他除了对大自然的恐惧之外, 还要时刻面临着岛上各种动物的挑战,曾经也绝望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存的本能促成他无穷的动力,他不仅制器具,种粮食,还养牲畜,与野人决战,最后以鲁滨逊战胜大自然且在荒岛上平安生存下来而结束。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的开题报告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的开题报告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的开题报告题目:《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一、选题意义《鲁滨逊漂流记》是经典的冒险小说之一,描写了主人公鲁滨逊孤独在荒岛上生存的经历。

该小说被广泛阅读,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选题将主要探讨该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批评是一种用生态学概念和方法来研究文学的方法,强调文学作品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小说所描绘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进一步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等相关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将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进行解读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探讨小说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对该环境进行分类、描述,分析其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2)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小说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小说中人类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包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分析小说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及生态批评的相关概念、方法和理论。

其中,文本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环境的观察和反应进行分析,以及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观点展开探讨;比较研究法主要用于对小说中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和描述,并与实际环境问题进行比较,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三、预期结果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批评解读和分析,本文预计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小说中所描绘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是典型的人类活动引起的问题,该问题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存在。

(2)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小说中所描绘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3)小说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建议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四、参考文献(1)严嘉莹.生态批评:关于文学与环境的良性互动[J]. 人文杂志, 2018(3): 127-135.(2)鲁滨逊漂流记. [美]丹尼尔·笛福著,丁建民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虞和一.生态文化方式下的环境伦理及其教育意义.中国环境文学研究,2013(3):20-23.。

论_鲁宾逊漂流记_中反文学生态中心主义思想

论_鲁宾逊漂流记_中反文学生态中心主义思想

收稿日期:2008-08-15作者简介:程小玲(1970-),女,江西婺源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王诺先生在其著作《欧美生态文学》中指出:“生态文学研究不仅要研究所有生态文学作家和作品、所有作品的具有生态意义的部分,而且还必须对已有的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和重新评价。

重评的直接目的是对反生态文学作出减值判断,重评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学界对文学发展史做出整体性的重新评价和重新建构,推动人们建立起新的、生态的文学观念、文学标准和文学趣味”[1]。

文学生态中心主义是生态文学研究极力倡导的批评范式。

它是“以文学的的形态挑战人类中心主义,在批评实践中,它把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中,把抽取出来的人的概念重新放归自然,研究他与生态整体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此,它力荐生态文学中的激进的“放弃的美学”,以挑战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工具自然主义态度,拒斥对自然征服、占有的欲望[2]。

而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也应当是人的利益。

从伦理的角度看,人对自然没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如果说人对自然有义务,那么,这种义务被视为只是对人的义务的间接表达。

这样,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和生命伦理相对立”[2]。

近现代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极度张扬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潮,不仅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将人推上了“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至尊地位,人成了现象世界唯一的“擅理智,役自然”的独白者、主体。

从生态思想角度看,一些文学经典隐藏着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欲望,它也散布着统治异族的殖民思想,因此,《鲁宾逊漂流记》是整个人类反生态文明和反生态的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生态文学研究重审的一个主要对象。

《鲁滨逊漂流记》: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抗争

《鲁滨逊漂流记》: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抗争

《鲁滨逊漂流记》: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抗争1. 引言1.1 概述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在荒岛上生存的男人的故事。

这个男人名叫鲁滨逊,他在遭遇海难后漂流至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并在那里度过了28年的孤独生活。

本文将以《鲁滨逊漂流记》为案例,探讨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抗争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的挑战、自然环境的威胁与鲁滨逊的应对策略以及结论。

通过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生存经历的剖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个体在面对极端困境时所展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智慧。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个体意志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塑造关系,并从中汲取启示。

通过对鲁滨逊的故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个体面对生存困境时所需展现出来的决心、毅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将研究自然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塑造作用,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如何改变环境以获取资源。

最终,本文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关于个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深思,并探讨这些启示如何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2. 鲁滨逊漂流记简介:2.1 小说背景:《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由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创作的冒险小说。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7世纪晚期,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的年轻商人在一次航海中遭遇暴风雨后漂流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并展开了长达28年的孤独生活的故事。

2.2 主要人物介绍:- 鲁滨逊·克鲁索:本书男主角,是一位勇敢、坚毅而又具有冒险精神的青年商人。

他的意志力和决心使他能够在孤岛生活中面对并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 弗莱迪亚:是鲁滨逊从沉船中营救出来的一个原始土著,成为他在孤岛上的忠实伙伴和朋友。

- 父母和兄弟: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小说中,但鲁滨逊常常回忆起他们的影响,并思考着他们在自己孤寂漂泊的日子里的重要性。

从生态视角和人的发展角度浅析《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意义

从生态视角和人的发展角度浅析《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意义

外国文学史论文题目从生态视角和人的发展角度浅析《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意义学院师范学院专业语文教育学生姓名黄春雪学号 201221503112 年级 2012级2015 年 1 月 6 日从生态视角和人的发展角度浅析《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意义专业:语文教育学号:201221503112学生:黄春雪指导教师:朱雨时摘要:《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从生态视角来看,它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统治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人类主体的欲望统治者自然界。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当今社会面临科学技术的包围,由此部小说引发了许多思考,本文就此两方面浅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视角;发展;现实意义;科学技术一、概述《鲁滨孙漂流记》内容《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叫亚历山大的英国水手,由于和船长产生矛盾而被船长遗弃在大西洋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他凭借自身的勇气与智慧,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了四年,四年后他回到了祖国伦敦。

小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鲁滨孙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他在巴西买下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描写鲁滨孙在荒岛的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所发生的事。

[1]本文主要从小说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

二、生态视角下的《鲁滨孙漂流记》小说中从生态视角下看“统治自然、征服自然”。

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正处于人类文明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特殊时期。

这时期工业文明发展迅速,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

人类对自然采取的是一种过度追求与过度汲取的方式,并将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到对自然界的征服和统治上。

小说中主人公鲁滨孙在岛上对动植物以及野人的态度,足以映射出当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欲求。

再如,鲁滨孙还往岛上带去了新的植物物种,并广泛推广种植。

细心品读可以发现,实际上鲁滨孙的这一行为已是对岛上植物链的破坏,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鲁滨孙对岛上动物和土著居民也有不义之举,心态高傲,和有一种统治者的优越感。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作品鉴赏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作品鉴赏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作品鉴赏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作品鉴赏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作品鉴赏,欢迎阅读。

一、《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简介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

他瞒着父亲出海,到了伦敦,从那购买了一些假珠子、玩具等到非洲做生意。

[2]第四次航海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同伴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

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

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淡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

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

他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还在荒岛的另一端建了一个“乡间别墅”和一个养殖场。

虽然这样,鲁滨逊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

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船实在太重,无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另造一只小的船。

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了15年后,一天,他发现岛边海岸上有一个脚印。

不久,他又发现了人骨和生过火的痕迹,原来外岛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

鲁滨逊惊愕万分。

此后他便一直保持警惕,更加留心周围的事物。

直到第24年,岛上又来了一群野人,带着准备杀死并吃掉的俘虏。

鲁滨逊发现后,救出了其中的一个。

因为那一天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把被救的俘虏取名为“星期五”。

此后,“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接着,鲁滨逊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

不久有条英国船在岛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乱,把船长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逊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叛乱水手,夺回了船只。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自然与人类关系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自然与人类关系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自然与人类关系简介《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首次出版的小说,讲述了英国青年鲁滨逊在一次航海后遭遇海难,被困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并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和驯服,最终生存下来并创造了新的文明。

这个故事引发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和探讨。

自然对人类的威胁与挑战鲁滨逊在荒岛上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其中包括如何获取食物、建立住所、防御野兽等。

这些困境展现了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例如,在寻找食物方面,鲁滨逊必须学会捕鱼、狩猎以及种植作物来维持生计。

而在面对野兽时,他需要构筑防御工事以保护自己。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尽管面临威胁和挑战,鲁滨逊也不断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他建造了船只、渔网和农田,通过捕鱼、打猎和种植作物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他还利用荒岛上的木材建造房屋,并制作工具来改变环境以提高自己的生存条件。

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关系在孤立于荒岛之时,鲁滨逊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

他在孤独中发现了内心世界的深度,并通过与自然亲近来寻求安慰和安全感。

他观察天空、大海以及动植物,体验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并将这些经历转化为精神力量去面对困境。

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反思鲁滨逊漂流过程中,鲁滨逊也开始反思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后果。

他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利用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

这种反省使得鲁滨逊对可持续性生存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结论《鲁滨逊漂流记》通过描述一个人在荒岛上与自然界的斗争和相互依赖,揭示了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复杂性。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建立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转变——从生态主义者到殖民主义者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转变——从生态主义者到殖民主义者

他还 给他做衣 服穿 ,在 白人 的装扮 下 ,殖 民地人 民看 起来 和白人一样好 看。相反 ,裸体 的人 意味着丑 陋 ,不文 明 的 形象 。鲁滨逊 还教 “ 星期五 ”如何 使用工具 ,他发现 “ 星 期 五”学东西很快 ,具有 学习新事 物的天赋 。鲁 滨逊很 高 兴 ,继 而教他 如何 制作 工具盒面包 , “ 星期 五”居然做得
罗 向 阳 王 琼 芳
上饶 340) 3 00
( 上饶 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江西

要 :本文对 《 鲁滨逊漂流记》 中鲁滨逊 从一个生态主义者到殖 民主义者的转 变的相关 问题加 以论述 。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6 7 (0 2 4 o 8 2 0 8 72 2 1 )O —0 7 —O
丹尼尔 ・ 笛福在书中极力地赞 美了人的无限潜力 和人 的
辛勤 劳动 ,并认 为人可 以通过 自己的劳动来 克服 困难 ,并 最终获得财 富。在大 自然面前 ,鲁滨逊从 一个弱者 成了一 个强者 ,从 中说 明了人 的生存 能力 。同时 ,也反 映 出资 产
《 鲁滨逊 漂流记》 是 根据一 个名叫亚历 山大 ・ 塞尔柯 克 的水手落人荒 岛上 ,并独 自在该荒 岛上生 活了四年 的真实
家进行 了三航海 活动 。三次活动 经历各不相 同 ,第一 次有 惊无险 ,在 大船 被毁 的情 况下 ,乘坐他 的小船脱 险了。这
次 的经历没有 吓住他 ,在 冒险 和对 财 富的强烈冲动下 ,鲁 滨逊进 了第二次 出海 冒险 。这次他被海盗发现并被抓 为奴 ,
但很幸 运地逃脱 了。第 三次 冒险就带有 殖民主义性 质 ,鲁 滨逊为 了低 价购买黑奴 回巴西 的种植 园 ,主人公 就和 当地

荒岛小说的生态伦理关怀——以《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为例

荒岛小说的生态伦理关怀——以《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为例

荒岛小说的生态伦理关怀——以《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为例□田玉霞(郑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内容摘要】荒岛小说因其独特的体裁和内涵,较为突出地蕴涵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问题。

该文以荒岛小说的经典之作《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为例,探究作品中所隐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态伦理关系,从而揭示自然生态的破坏必将引起社会生态的失衡,而社会生态的失衡又必然导致人的精神层面的异化,彰显了作家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深切的生态伦理关怀。

【关 键 词】荒岛小说;生态伦理;鲁宾逊漂流记;蝇王。

【作者简介】田玉霞,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一、引言荒岛小说是指以“荒岛”为背景的小说,即小说故事展开的特定空间是在一个与世隔绝、杳无人迹的岛屿上。

故事的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而流落荒岛,并且与艰难的命运、恶劣的自然环境或者自身(人性)斗争,最终意外获救并回归人类社会。

荒岛小说因其独特的体裁和内涵,更为突出地蕴涵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问题。

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植物、自然和生活环境等生态关系问题的系列道德规范。

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人际利益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本文以荒岛小说的经典之作《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为例,探究作品中所隐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态伦理关系,从而揭示自然生态的破坏必将引起社会生态的失衡,而社会生态的失衡又必然导致人的精神层面的异化,彰显了作家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深切的生态伦理关怀。

二、荒岛的原初——自然生态伦理关怀荒岛小说中的“荒岛”在没有被人类贪婪的魔爪和恶劣的行径染指之前,无一例外呈现的是一幅原初的自然生态美。

《鲁宾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

小说是根据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水手的真实故事改变而来。

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从生态批评视角浅析鲁滨逊形象

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从生态批评视角浅析鲁滨逊形象

人 类 中心 主 义 的 张扬
从 生 态批 评 视 角浅 析鲁 滨逊 形象
褚 夫敏 申富英2 ,
(. 1 枣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 , 山东 枣庄 27 6 ;.山东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7 102 山东 济南 2 00 ) 5 10
[ 摘
要 ]鲁滨逊人类 中心 主义思想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 自然生态方面 , 在 主要体 现在 人与 自然 的 ” 的一面跃然纸上。鲁滨逊惟一一次用欣赏 的眼光来描绘 自然时形容道 : “ 真是一片清新翠绿 , 欣欣向荣 的景色 , 并且一切都碧油油 的, 充满 了春色 , 仿佛一个人工布置起来的花 园”3 _ J 。但他此时并没有忘我地 陶醉于 自然的美丽之中, 达到与 自然的和谐共融 , 而是“ 怀着一种内心的
[ 中图分类号 ] 6 I 0 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 号]10 11(010 — 16 0 04— 70 21)5 01 — 5
丹尼尔 ・ 笛福的《 鲁滨逊漂流记》 为英 国现实主义小说 的开山之作。长期 以来 , 人们叹服于主人公身 上 的奋 斗精 神 , 而忽 视 了其 人性 中反 生 态 的一 面 。综 观 近 年来 中外 学术 界 针 对 该 作 的评 论 , 难 发 现 鲜 不 有作品从 自然生态 、 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层面具体剖析该作品。洛夫认 为, 生态 的角度而不是 狭隘的 从 人类 中心的视角去阅读文学 , 为人们在这些方面重新思考经典作 品提供了许多可能性 …。威克勒在关 于


自然生态方 面 : 人与 自然的二元对立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 , 不难看出《 鲁滨逊漂流记》 中人类 中心主义 的张扬。在 自然生态方面, 在该 部小说中, 自然虽然没有处于缺席状态 , 但它是以展示人类抱负的背景存在的, 是展示人类英雄行为和权 威统治的舞台, 是被人类征服和控制的“ 他者” 。在这里 , 人与 自 然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鲁滨逊对 荒岛的征服和对荒岛上其他生命个体的肆杀 , 其对荒岛的征服控制上这种对立尤为明显。 从某 种 意义上 说 , 这种征 服精 神是 鲁 滨 逊在 荒 岛 开荒 拓 野 的精 神 动 力 。虽 然鲁 滨 逊 将荒 岛从 “ 绝望 岛” 开发成“ 希望岛” 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 , 然而他并不满足和快乐。“ 一想到我是被 困在这些树林 、 山 谷和沙漠中间, 一想到我 自己怎样像一个 囚犯似的, 困在重重海洋之间, 被 被困在没有人烟的荒野里 , 没 有 出头之 1, 3 我就会忧心如焚。 ” 自始至终鲁滨逊都未真正融人 自然, 尽管他在 自然状态下生活了 2 8 年 。由此可 以看出, 在作者笛福眼里 , 自然是没有价值的 , 自然的惟一价值存在于它 的物质价值方 面, 即 它的实用性——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什么。鲁滨逊在荒 岛生活的 日子里一直以“ 国王” 自居 , 称 小岛为“ 我的国土” 。当他看到不知名的植物时, 鲁滨逊 的第一反映总是这种植物能有什么用处 , 我该怎 么利用它。在鲁滨逊眼里 ,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 , “ 除了拿来使用之外 , 没有别的好处”39  ̄9 1 。仅此

《鲁滨孙漂流记》的生态视角解读

《鲁滨孙漂流记》的生态视角解读
描写 、 主人公被欲望支配的表现 和女性 因素的大量缺席三 个纬度 , 以使 读者重新 思考《 可 鲁滨孙漂流记 》 并借此唤 ,
醒人们的生态意识 , 破除人类头脑 中固有的人 类中心主 义以及 西方传 统的二元对立 思维模 式这一人 类 中心主义的 思想基础 , 而实现人在 自然 中的和谐发展 。 从
种 同 自然对立的观点 , 从而破坏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 传统批 评对小说 的解读通 常将鲁宾 孙同 自然 的斗争进
而取得 的“ 胜利 ” 摆在很 突出的位置 。鲁宾孙 接受 了 自然 的 挑战 , 战胜 了 自然并 成 为征服者 、 治者或 某种意 义上说 他 统 是 自然的主人 ’ 。从这 种意义上 看 , 小说在 向读者传 达一 个信息 , 即人类获得真正幸福 的方法 只有 征服 自然。这种传
统 的 人 与 自然 的 二 元对 立 破 坏 了人和野人 的态度 , 我们 可 以看到 “ 服 自然 ” 小说 中 的体 征 在
现。
小说 中的鲁滨孙 是现代 社会 的代表 。他虽 一人 流落荒
岛 , 他 拥 有 文 明 社 会 的装 备 , 中 最 重 要 的 就 是 从 船 上 得 但 其
价, 这种评 价将鲁 宾孙在 荒岛 的作为 片面夸大 , 并借 着主人 公将读者 引入 自然的对立面 , 认为人类 的幸 福来 源于对 自然 的奴役 。这种长期 以来 对小说 的解读方 法必 然使读 者产生


统 治 自然
小说《 鲁滨孙漂流记 》 生于 l 产 8世纪 , 由于人 类社会 的 工业化进程 , 人类与 自然 的矛盾 当时业 已突显 。那时 的人们 普遍认 为 科学 知识 的 终极 目的是 “ 术 力 量 对 自然 的 征 技 服 。 这种“ 自然 的征服 ” ”6 J l 对 实施 主体无 疑是 人类。小说 中不难发现 当时人们的这种 自然观。通过鲁滨孙对植 物 、 动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

《鲁滨逊漂流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评解读摘要:通过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发现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行为引发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的生态危机。

作为岛上一切动植物的命运主宰者,鲁滨逊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只是他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他否定女性的社会地位,对奴隶实行人身与思想的双重控制,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

鲁滨逊宣扬拜物教思想,认为只有物质财富才能带给人类幸福,使得自身精神生态失衡。

《鲁滨逊漂流记》是典型的反生态作品,它反映了作者笛福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笛福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与资本主义关系最为密切。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生态马克思主义;丹尼尔·笛福;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6-0059-04(1.福建师范大学;2.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0)《鲁滨逊漂流记》以虚构的人物——鲁滨逊的自传形式写作而成。

作为船只灾难的唯一幸存者,鲁滨逊在一个偏远的热带孤岛上生活了28年。

作者丹尼尔·笛福深受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不可避免地宣扬了他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使得小说中鲁滨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始终是反生态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通过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发现鲁滨逊一直深陷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生态危机之中。

一、鲁滨逊与自然的对立生态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研究《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可以发现鲁滨逊与自然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

鲁滨逊引发的自然生态危机体现在自然与自我的对立上。

鲁滨逊无视人类对自然的生态保护义务,控制并过度利用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大自然是鲁滨逊表现主权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他主宰着一切动植物的命运。

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

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

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读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生态批评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不同学科都将本学科与生态批评联系起来,构建起新的生态批评视野下的现代学科理念。

大量的作家和批评家也开始以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一些经典的作品。

从生态视角解读这些作品,能够使人们更清晰地发现到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渊源。

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是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带有象征意味的作品,《鲁宾逊漂流记》曾被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寓言,经济个人主义的一部寓言,欧洲殖民主义与的真实再现。

从生态批评视野下重新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对于人类中心主义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会有更深的认识,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掘该作品的深层价值。

一、《鲁宾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鲁宾逊漂流记》发表于1719年。

18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快速发展的资产阶级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条件下,启蒙运动兴起,人们挣脱了千百年来神学观念的束缚,把一切现象都归之于自然人性或以无神论为基础的人的理性。

笛福正是在这股资本主义浪潮下创作了《鲁宾逊漂流记》。

小说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下层资产阶级家庭,父亲信奉清教,是一个经营油烛生意的商人。

笛福的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几岁就开始经商,但是屡遭失败,晚景凄凉。

笛福在经商的同时还积极投身政治,他的政治见解代表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曾因为政治问题而数度入狱。

在经济上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贸易,赞成英国推行的殖民主义政策;在政治上,主张民主,要求信仰自由,讴歌依靠个人奋斗而致富的中小资产阶级。

《鲁宾逊漂流记》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初期的精神风貌。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经典的冒险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一人在荒岛上的孤独生活。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鲁滨逊不仅要与自然作斗争,还要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矛盾。

在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后,他面临了诸多困境。

没有食物、没有水源、没有遮阳物,鲁滨逊陷入了极度的孤独与困苦之中。

然而,他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他在岛上建造小屋,种植农作物,捕捞鱼类,不断努力克服困难。

这个过程中,鲁滨逊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与自然形成了一种默契与和谐。

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鲁滨逊对岛上的环境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他了解了草木的生长规律,学会了制作工具和武器,通过巧妙的手法与野兽搏斗。

与此同时,他也从自然中获得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鲁滨逊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建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居所,创造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然而,鲁滨逊与自然的和谐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漫长的孤独岁月中渐渐产生了对自然的畏惧和敬畏之情。

他在遭遇风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深刻感受到了自然的狂暴和无情。

与此同时,他也为了生存不得不与野兽进行搏斗,与自然产生了矛盾。

鲁滨逊在与自然的较量中,深刻体验到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与矛盾。

鲁滨逊的漂流经历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矛盾实际上是人类长期以来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受自然影响着,而同时我们也改变着自然。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反过来对人类产生冲击。

我们需要像鲁滨逊一样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要注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

在我看来,《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并从中获得一些对我们现实生活有益的启示。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读完《鲁滨逊漂流记》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以一个荒岛上的漂流者为主角,生动地描绘了他与自然界的相处方式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冒险经历,我领悟到了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应该怎样与之和谐相处。

鲁滨逊在漂流到荒岛后,面临着无尽的艰辛和困难。

然而,他没有放弃,而是借助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克服困难,与自然进行着一场场的对抗。

他学会了捕鱼、种植,建造小屋等生存技能,并且尝试着与岛上的野兽进行和平相处。

鲁滨逊在与自然的搏斗中,渐渐认识到了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开始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平衡共生的关系。

在小说中,鲁滨逊并不是单纯地与自然做斗争,而是尊重并学习自然的法则。

他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从中总结出生存的经验和技巧。

他学会了利用岛上的资源,而不是不加选择地破坏环境。

他不将野兽视为敌人,而是尽量避免与它们的冲突,创造了一种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与此同时,鲁滨逊还通过与动物的接触,培养起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观察到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体验到了自然界的美妙和神秘。

他发现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可轻忽。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使他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找到了一种平衡,实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

鲁滨逊漂流记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效率往往使我们忽视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珍惜。

我们不断地破坏环境,损害生态系统,导致了许多自然灾害和生态失衡。

而读完这本小说后,我认识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像鲁滨逊一样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自然与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

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力量,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互动。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总结起来,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深深地触动了我对自然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2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3 中美消费观的差异4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5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6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7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8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9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10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112 从痛苦中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13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14 The Gothic Elements in Edgar Allan Poe’s Works15 论英语新词对现代英语的影响16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17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18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19 小说的织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艺术20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21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22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 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2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24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25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26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27 论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巴赛特的最后纪事》为例28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29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30 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创造性背叛的研究——以《冷山》和《红字》为例31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32 从《印度之行》看东西方文化冲突33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34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35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36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3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38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39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40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41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42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43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44 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性异化——以《远大前程》为例45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46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47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48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49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50 哈克贝利•费恩对“文明世界”的适应51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52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53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54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55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56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57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58 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59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6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1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6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63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64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65 An Analysis of the Random and the Determined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66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67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68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69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70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71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72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73 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74 专有名词普通化75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76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77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78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79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8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81 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82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83 An Analysis on the Flexibility of Gulliver’s Personality8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85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86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87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88 从《中国老人在曼哈顿》看中美人际关系差异89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90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91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92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93 “爵士时代”的女性--对比分析《伟大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9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95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9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97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98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99 论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的现代哥特风格100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101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102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103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Polyse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104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105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106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107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108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109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110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11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112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113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114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115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116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17 目的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118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119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120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121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122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1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4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125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126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27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128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29 浅谈《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个人主义130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131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illy in Death of a Salesman132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33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134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35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136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37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138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139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140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14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142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143 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董贝父子》中伊迪丝的堕落女性形象144 浅析《小妇人》中马奇太太的教育方式145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46 《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147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148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149 英语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差异——以《傲慢与偏见》及其版改编电影为例150 论《红字》中的奇异情景151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52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153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154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155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156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157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158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159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160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161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162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63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16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65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166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167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68 性别话语模式的社会语言学研究169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70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171 论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变172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173 从《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174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175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176 哥特小说中的反天主教分析:《隐士》个案研究177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178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 179180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181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82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183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84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85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186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187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8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89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190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191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192 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193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194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9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196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197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98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99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200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