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原文)(初中)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论语》十则(最新整理)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论语》十则(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fd485769dc5022aaea00eb.png)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子曰:“吾十有〔有:同“又”.〕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立:这里是“站得住”的意思。
〕,四十而不惑〔不惑:不迷惑。
指不为非礼的言行所迷惑、所动心.〕,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知天命之始终,就是懂得上天对事物是如何安排的,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终结。
〕,六十而耳顺〔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理解精微的含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yú)矩:不超越法度.逾,超过。
矩,本意是画方形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颜渊、季路侍〔颜渊、季路侍:颜渊、子路两人陪着(孔子).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曲阜人,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
侍,在尊长者身边陪着.〕。
子曰:“盍〔盍(h é):何不。
〕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车马衣轻裘:车马和皮衣。
轻,衍字,本无。
裘,皮袍。
〕,与朋友共〔与朋友共:与朋友共同分享。
共,共同分享。
〕,敝之而无憾〔敝之而无憾:用破了也不悔恨.敝,坏、破旧.〕。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把劳苦的事推到别人身上。
伐,夸耀。
施,推与。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年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局促、忧愁的样子。
〕。
"子曰:“如有周公〔周公:姬姓,名旦。
周初政治家。
〕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使骄且吝:假使骄傲并且吝啬。
使,假使。
吝,吝啬。
〕,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譬如为山〔譬如为山:比如用土堆山。
为,作.〕,未成一篑〔未成一篑(ku ì):还差一筐土没有完成。
篑,竹制的土筐。
〕;止,吾止也〔止,吾止也:中止,是我中止的。
〕!譬如平地〔譬如平地:好像平整土地。
《十则》全文与翻译
![《十则》全文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2e8a74c14791711cd791751.png)
《十则》全文与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论语》十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必考)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90d2cd2dde80d4d8d15a4fb4.png)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必考)语录体类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e2f9715a844769eae009ed84.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1《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初中文言文 -=----原文及其翻译
![初中文言文 -=----原文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3fb1a81680203d8ce2f2421.png)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论语十则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释:1、[子]先生,指孔子。
2、[时习]时常的复习。
3、[说]“悦”的古字,愉快。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6、[信]真诚,诚实。
7、[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9、[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殆]有害。
11、[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12、[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3、[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4、[弘毅]刚强,勇毅。
15、[凋]凋谢。
16、[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翻译:1.孔子说:“学习并时常的去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复提醒自己: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着这一点做老师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78a6cd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d.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1、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新《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他学,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同样的缺点。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16a36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b.png)
论语十则课文原文1、《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的把它练习,这不是很好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这不是非常让人高兴吗?别人对你不知情而不怨恨你,这不是最崇高的礼貌了吗?”2、《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以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辰,它站在那里,众多的星星就都在它周围。
”3、《论语·克己》【原文】子曰:“其事好也,必先难之;其事不善也,必先易之。
”【译文】孔子说:“做件好事,必须先做一些困难的事;作坏事,就应该先做些容易的事。
”4、《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不拘于形。
”【译文】孔子说:“里仁美义的美丽不需要外表的美丽。
”5、《论语·析言》【原文】子曰:“析乎其言,省乎其行。
”【译文】孔子说:“要审视自己的言行,要仔细分析自己所说的话。
”6、《论语·行有义》【原文】子曰:“行有义则无怨。
”【译文】孔子说:“行正义一定不会被有怨言。
”7、《论语·报任》【原文】子曰:“君子报任尽矣,不报任非其身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他要尽自己的职责——他不能推卸给别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8、《论语·不欲》【原文】子曰:“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孔子说:“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美玉似的,也不要把自己装扮得像粗粝似的。
”9、《论语·礼过》【原文】子曰:“礼过则和,过礼则滥。
”【译文】孔子说:“遵守礼仪,就可以实现和谐;违犯礼仪,就会产生滥用。
”10、《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是空虚;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出现危险。
”。
初中课内文言文讲解——《论语》十则
![初中课内文言文讲解——《论语》十则](https://img.taocdn.com/s3/m/348fdaf04028915f804dc2ed.png)
初中课内文言文讲解——《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分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060ba75227916888586d723.png)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则原文及词语解释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则原文及词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921c9c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0.png)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则原文及词语解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七上论语十则原文及词语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版七上论语十则:乐的解释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
《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
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
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
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
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例:音乐)、lè(例: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4f8c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f.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课文原文及赏析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课文原文如下: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论语十则》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集锦,涵盖了学习、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十则论语的赏析:这十则论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人生、学习和道德的深刻理解和见解。
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第一则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与人交往的乐趣和修养。
第二则则提醒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第三则和第四则则分别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两者相结合。
第五则告诉我们要有谦虚、诚实的学习态度。
第六则和第七则则强调了向他人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第八则则表达了士人应有的弘毅精神和责任感。
第九则则以松柏为喻,强调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最后一则则强调了宽容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论语十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于提高人们的修养、指导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论语十则
![(完整版)论语十则](https://img.taocdn.com/s3/m/d60df7595901020206409c4f.png)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
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则:学习方法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完整版)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a246e11f01dc281e43af03b.png)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361006677232f60ddcca145.png)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导读:本文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的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42ede750b4e767f5acfcec2.png)
高考初中必背古文16篇翻译1、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https://img.taocdn.com/s3/m/95843b5ca0116c175e0e482a.png)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复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探讨学问,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而:连词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初中论语十则原文人教版旧版
![初中论语十则原文人教版旧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b9fa4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a.png)
初中论语十则原文人教版旧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原文
![论语十则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adfa6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7.png)
论语十则:1、《论语》——学而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2、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
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4、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6、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汎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7、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
主忠信④。
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9、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
”10、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
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⑥。
”16、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论语》——为政1、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为政》)
(学习方法)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 殆。”(《为政》)
( 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 (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论语十则》 (原文)
初中七年级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既有 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人家不了解,我却不 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雍也》)
(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 正学好它。 )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 (思考与学习) 公》)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 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 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 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教学态 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而》) ( 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