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文化的形成以及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从中国古代至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古代人们在研究、实践中逐渐改善了农具和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最早的农具是简单的石制工具,后来发展出木质农具、铜质农具等。
古代农民还掌握了复耕、轮作、灌溉等农业管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在农作物方面,中国古代人创造了大量的农作物品种,并且逐渐形成了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的认识。
例如,古代农民利用水稻的生长特点,创造了水稻田、水稻耕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的种植。
类似地,还有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它们的种植和管理经验在古代农民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二、农业文化的形成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农耕社会中,农民与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农业节气、农事习俗、农谚农歌等都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农业遵循着农时农事,农民们因此意识到各个季节的特点,形成了丰富的农事活动和农业节气。
例如,农民们在立春、谷雨等农业节气时定下雨水、春耕等农事活动,这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存在。
此外,农民在农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很多农谚农歌。
这些农谚农歌既表达了农民对自然的感慨和对农耕生活的理解,也传承了先民们的智慧与经验。
三、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业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民的基本生活物质。
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主要食物,因此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众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人民的食物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生命之源,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更是千姿百态,历史悠久,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农业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对于农业基础知识的了解非常有限。
最早的农业技术是采集果实和种植简单的农作物,比如玉米、豆类等。
这些农作物没有进行人工认养和培育,自然生长,收成也不稳定。
而在这个阶段中,人类还没有掌握灌溉和耕作的方法。
2. 农业劳动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500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村落和农业定居点。
这时期开始,人们逐步学会了利用简易的农具和自然条件来进行农业劳动。
在早期,人们采用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农业方法——“旱耕”,即没有灌溉条件下的耕作,这种方法比较耗时耗力,且收成较为有限。
之后,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灌溉方法——“田井”,人们挖掘了大量的小沟渠和田埂,利用汲水器等简易工具灌水给农作物浇灌。
这种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之间的巨大压力。
3. 耕种技术的改进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耕种技术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改进。
公元前500年左右,先秦时代的农学家陆贾对耕种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对“钩耕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
钩耕法最初只是沿海地区的一种机械耕作方式,后来陆贾提出,应该将其推广到内陆地区。
而后,继承陆贾思想的农学家加以完善,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鸟焙法”,它利用唧筒机将水淋在耕地上,在日晒和土壤中的蒸汽作用下,将地里的杂草杂质烘干,杀死了害虫,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达到节约人力,增加产量的目的。
这种新的耕种方法,使得中国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 农机械的出现到了现代,农业机械的出现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空前的改变。
从最早的农具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泵、小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农业机械的出现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一、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从采集与狩猎过渡到农耕,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形态。
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累,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完善,为后来的农村社会奠定了基础。
1. 农业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古代农业技术的改进对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期的农民主要通过简单的手工工具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土地的耕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通过改进工具和技术,如犁和耕田机等,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
此外, 更好的灌溉系统和农作物保护措施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些改进的技术和方法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农田制度的建立与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土地,而农田制度在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从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制度,到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再到秦汉时期的县制制度,不断地完善和调整着农田制度。
这些制度的不断演变与调整,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农民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耕种和生产,在谋生的同时也承担了社会的基本经济支柱。
了解它们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与变迁。
1. 农民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相对简朴,主要以耕地养家为主。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以确保农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种植。
农民在农闲时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如道路、水利设施和村庄的维护等,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2. 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与农民的工作成果和土地的多少密切相关。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和经济状况购买并拥有不同大小的农田。
土地越多,农民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就越高,与此同时,他们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任务。
3. 家庭与社区生活农民的家庭生活与社区的紧密联系也是古代中国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也有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这些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农业阶段(约公元前8000年 - 公元前2000年):在这个时期,人们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向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也开始饲养动物,如猪、牛等。
人们使用简单的农具,通过耕种和灌溉等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 耕作农业阶段(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200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使用耕牛、铁制农具等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力和效率。
农业领域的科技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农历、畜牧技术、轮耙等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
3. 土地制度改革阶段(公元前200年 - 公元700年):在这个时期,一些政治改革和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农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郡县制的推行,农田的重新划分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使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识更加明确,激发了他们改进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此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增长,对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科技农业阶段(公元700年 - 公元1200年):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唐宋时期,农业生产进入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农业技术有了许多创新,如造纸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传递和记录水平。
并且,种植技术和工具也有了进步,如水力灌溉、畜力耕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
5. 农业产业化阶段(公元1200年 - 1911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向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农村的商业与手工业也相继发展起来。
同时,农业生产力继续提高,引入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业,如棉花、玉米、茶叶以及家禽等的引种栽培,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耕作农业阶段、土地制度改革阶段、科技农业阶段和农业产业化阶段等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年表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年表1.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至约40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了农业的初步尝试。
他们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建立了最早的农业聚落,并开始种植谷物,如小麦和稻米。
此时期还见证了糕饼和面食的诞生。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记载的王朝。
农业在商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普遍采用了田地轮作制度和积肥培育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也在此期得到了提升,如使用了犁和耙等农具。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人们开始广泛掌握灌排水利技术,特别是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和水库。
同时,农作物的品种与农业技术不断提升,粳米和豆类成为主要的农业产品。
农民还开始养殖家禽家畜。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农业产量进一步提高。
大规模的农业耕地修复和土地整理项目得到了推动,水利工程的建设不断加强。
对肥料的使用和人工授粉的技术也有所改进。
此外,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普及。
5.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完善。
水车和风车的使用使得农田的灌溉和谷物的磨制更加便利。
农田制度以及农业税收政策也得到了修订改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6.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368年)宋元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推进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开始使用翻耕、灭草和种植耐旱作物等新农业技术。
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组合经营更加普遍,新的农业业态开始形成。
7.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农民对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积极探索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比如土地轮作制度的进一步普及。
同时,农业生产与农民福利的关系开始引起关注,视农民为国家根本的思想逐渐形成。
8. 当代农业(公元1912年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丰富多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1. 新石器时代(约8000年前-约2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起点,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畜牧动物。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原始的农耕和养殖技术,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饲养猪、牛、羊等畜牧动物。
这种农耕养殖方式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并且开始进行田地的规划和灌溉。
此外,商朝还有严格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税收政策,国王掌握了大部分土地资源,并且通过征收农业税来增加国家财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朝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周朝还建立了农业杂志,对农业技术进行集中研究和总结,并且制定了种植和养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人们开始使用犁耕法和耕作绳等先进的农具,同时加强了灌溉和水利建设。
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显著增加。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且通过租佃制度进行经营,这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热情。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动荡时期。
由于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理环境: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农耕。
2. 技术创新: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犁、水车、排水系统等农具,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 政策支持:古代中国政府实行重农政策,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和保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 人口增长:人口的增长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粮食,这促使农业不断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发明了犁、水车、排水系统等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如实行了轮作、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3. 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垦,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4.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并逐渐演化为以粳稻、小麦、大麦、谷子、豆类等粮食为主的农业体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古代,农业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习惯将农业视为天地之本,因此在农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古代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耕技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人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当时气候环境的农耕技术,包括翻土耕种、田埂分水、施肥、水利灌溉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农民们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他们还研究出了一些对抗害虫和疾病的方法,保障作物的安全和丰收。
其次是农作物的改良和引种。
古代农业发展中,人们逐渐将一些原生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和引种,以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例如在北方地区逐渐引进了小麦、大麦等耐寒的作物;南方地区则引入了稻米等水稻类作物。
这种改良和引种的方法使得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选择。
第三是农业工具的发展。
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古代农民们也逐渐研制出了一些农具,如犁、耒、耙等。
这些农具的使用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效益。
同时,这些农具的使用还使得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农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农田的规模,提高粮食的产量。
第四是农业生产组织的不断完善。
古代农业发展中,人们开始将个人农田逐渐合并成为集体农田,农业生产也从个体经营逐渐转变为集体合作的方式。
这种农田的集体化经营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人们还逐渐形成了以农田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农村传统社会组织形态,如村落、社区等。
最后是农业科技的进步。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人们也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在唐代,农学家魏徵编著了《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规范。
宋代,农学家吴澄编著了《农桑辑要》,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初期发展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采取定居生活方式,并通过农业来获取食物。
最早的农业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人们利用灌溉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此期间,他们种植了小麦、大米、大豆等谷物农作物,并饲养牛、羊等家畜。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
他们开始使用农具,如犁、耒等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此外,他们还发展了种植技术,包括灌溉、施肥以及对害虫的防治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农业生产逐渐走向规模化和稳定性。
二、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提升与农业生产的繁荣在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们开始使用铁质农具,如铁耒、铧等工具,取代了原先的木质农具。
这种农具不仅更加耐用,而且能更好地进行地块整理和土地的耕作。
此外,古代的农学家对农业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诗经》中所记载的农业活动,如“播时辰,以盈怀”等,这些诗篇反映了古代农业的生产规律和农事管理的方法。
在稻作方面,中国的农业技术也有显著进展。
古代农民发明了水稻田间直播和田间管理技术,如水稻秧田技术和水稻稻作轮作技术等,这些创新大大提高了稻作的产量和质量。
三、古代中国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支柱,农产品是当时最主要也是最基础的商品。
农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民在耕作闲暇之余,可以从事手工业的生产,如纺织、陶瓷等。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这促使了农产品的交换和贸易活动的兴起。
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分工和人口的增长。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对世界农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农作物种植、农业经济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民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是灌溉技术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灌溉系统,采用了引水渠、水车、风车等方式,高效利用水资源,改善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另一个重要的成就是耕作工具的改进。
古代中国农民创造了许多方便、高效的耕作工具,如犁、耒、杼、镰刀等。
这些工具在提高耕作效率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
二、农作物种植的成就中国古代农业在农作物的种植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水稻的种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水稻成为了中国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
通过改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中国古代农民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人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此外,中国还种植了许多其他重要的农作物,如小麦、谷子、豆类等。
农民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采取适宜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也为农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兴起。
农民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等副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农业还发展了农业市场。
在古代,各地农民之间进行农产品的交流和交易,形成了繁荣的农业市场。
农业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包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作物种植的成就以及农业经济的繁荣。
这些成就不仅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农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证据,中国农业已有长达八九千年的悠久历史。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边疆地区有很多新的发现。
其发展过程可简分为下列几个时期:原始农业时期;沟洫农业时期(虞、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一、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从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发明开始,至距今四千年前阶级社会形成为止,相当于中国原始社会后期。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
石斧、石锛一类砍伐工具的应用是原始农业的特点之一,与之并存的是播种用的竹木棒和收获用的石刀、石镰。
锄、铲一类翻土工具是稍后出现的,在我国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
耕地开始可能在山地,以后向江河两岸比较代平的地区发展。
实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继之是熟荒耕作制。
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以后产生了与播种直接相结合的原始的封耕作,生产技术的重点逐步由林木砍烧转移到土地加工。
出现了用以掌握农时的原始物侯历。
牲畜野放,后来产生了简单的栏圈。
把野生植物和动物培养、驯化验室栽培植物和家畜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最大成就。
人类现今得用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全部是在原始农业时代栽培和驯化成功的。
这一时代人们栽培和利用的植物比后世多而杂,有所谓“百谷百蔬”之称,后世所谓“五谷”(粟、黍、稻、麦、菽)也包括在内。
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稷)为主,南方以稻为主,麻葛和蚕比则是主要的衣着原料。
这种作物构成延续到唐宋以前仍未根本改变。
牲畜则以猪为主,猪、牛、羊、犬、马、鸡等“六畜”在这时代的后期已经齐全。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历程1. 原始农业- 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 作物:主要种植粟(北方)和水稻(南方)。
例如,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的遗存,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
- 生产工具:以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为主,这些工具较为简陋,生产效率较低。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砍伐树木,放火烧荒,然后进行耕种,土地肥力耗尽后就迁徙到新的地方。
2. 商周时期- 作物种类进一步丰富,除了粟、稻外,还有黍、稷、麦、桑、麻等。
- 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如青铜耒、耜等,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广泛使用,木制和石制农具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 耕作方式:开始走向耜耕阶段,人们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等技术,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同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农民集体在井田上劳作。
3.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如铁犁铧、铁锄等。
铁农具比青铜农具更加坚硬、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牛耕技术:牛耕也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农业动力从人力逐渐向畜力转变,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 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的修建则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
-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这一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秦汉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 牛耕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牛挽犁,这种耕作方式更加灵活,适合在小块土地上使用。
- 水利工程继续发展,如关中地区的漕渠、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是一个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复杂系统,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制度以及农业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逐渐从采集和狩猎的方式转向农耕生产。
最早的农业实践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地区的肥沃土壤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种子可以生长成植物,并开始学习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
最早的农业文化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陶器和农具遗址,这些遗址记录了人们最早的农耕实践。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演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
人们开始使用犁耕、灌溉等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逐渐选育出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在宋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朝农学家陆玑撰写了《农桑辑要》一书,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土壤肥力、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理论。
这些理论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并被后世的农学家们广泛应用。
在明清时期,百姓普遍开始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等新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
同时,水稻的种植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三、农业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演变。
最早的时期,土地是公共财产,人们进行集体耕作。
随着氏族社会的出现,土地开始私有化,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进行个体耕作。
在秦汉时期,实行了均田制,按照家庭人数分配土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不公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东汉晚期,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豪门贵族手中,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业的衰退。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制度多次变革,例如唐代实行的府、县、井田制度,宋代的承包制,明清时期的丁产税等。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开始,逐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先民时期的农业发展远古时期,中国的农业起源于先民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逐渐开始实施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对植物进行种植,并培育了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和稻谷。
同时,他们还利用土壤肥力进行土地轮作,培养了耕作技术,并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商周时期的农业繁荣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犁和耕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民们还开始进行灌溉工程的建设,以确保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在商周时期,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和提高。
三、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改革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制度发生重大改革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县官制,对农业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废除了分散的土地所有制,实行集体耕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四、隋唐时期的农业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如运河和灌溉渠道的修建,为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并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此外,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隋唐时期,农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支柱,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宋明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宋代,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棉花和甘蔗,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引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与实践的结晶。
农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石,其演变在整个古代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从早期的农耕技术发展到重要的农业改革,总结其中的主要变化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古代农业的起源中国古代农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8000多年前。
当时,人类开始从游猎采集生活模式转变为依靠种植和养殖获得食物的农耕生活方式。
最早的农业活动发生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这里的丰富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提供了条件。
农耕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耕技术的进步。
在农耕技术方面,中国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改进和创新了一系列农业工具和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最早的农耕工具是石制的锄耜和石制的耧车,用于翻耕土地和播种作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和铁器的使用逐渐普及,提高了农具的质量和耐用性。
农民还发明了种植工具,如犁和耙,以便更好地管理土地。
在农作物方面,中国古代人民培育了许多重要的粮食作物,如稻米、小麦和黄豆。
通过选择和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品种,他们不断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性。
此外,他们还发展了灌溉系统,有效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农业的社会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对社会的组织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长。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食物的供应量也相应增加,使更多的人能够生存和繁衍后代。
这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
其次,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兴起。
随着农民转变为农民工的数量增加,他们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参与非农产业的发展。
这推动了城市的扩张和商业的繁荣,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加大了财富和土地的分配不平等。
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大规模的农田经营,富裕的地主和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则面临着土地流失和贫困化的风险。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是怎样的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基石,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农业制度以及农产品流通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最早的时候,人们主要依靠自然条件种植农作物,如靠天灌溉种植水稻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农业技术,如犁耕、肥料的使用等。
而到了宋代,农业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如种植技术的改进、农具的发明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宋代的农业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二、农业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农业制度经历了很多变革,从封建制度到集体经济,每一次的改革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封建社会时期,农民大多是土地的养殖者,几乎所有土地都归官府和官僚贵族所有,农民只能种地并向地主上缴税赋。
这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发展,使他们无法从农业中获取应有的利益。
到了现代社会,农业集体化的实行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民也获得了更多的权益。
三、农产品流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产品流通主要采用自给自足的方式,即每个地区基本上都能种植并供应自己所需的农产品。
这种封闭的经济制度在农业发展中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换。
然而,随着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产品的流通逐渐扩大。
例如,在唐代,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地区的农产品能够互通有无。
其他如粮仓制度和商业税制的改革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易。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意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经济基础,还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一个强盛的国家需要有坚实的农业基础。
另外,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产业和文化的发展,如农村民间艺术、农具制造、农业书籍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技术、制度和流通等多个方面的演变,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繁荣,更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一、引言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物质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做简要梳理,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夏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夏代,人们开始有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通过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
夏代还出现了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组织的制度,如土地的划分和封建制度的建立,社会经济开始有了初步的秩序。
随着夏商周传统的演变,到了商代,农业的发展呈现出更加有组织和规模化的趋势。
商代人们开始养殖牲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商代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灌溉渠系、水库,使得农业生产不再依赖天时和地利,而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周代,农业发展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周王朝在农业生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废除了夏商时期的封建制度,实行土地的均田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产品的产量。
周代的农业管理也更加规范,出现了土地的征税和颁布农田水利法等制度。
三、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巅峰时期。
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水利建设,秦代的农业有了显著进步,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随着秦朝的统一,汉朝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的管理制度。
汉武帝实行的均田制度、谷物的储备和土地的放牧政策,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稳定。
汉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水利建设,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和社会动荡,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农业生产逐渐衰退,粮食供应紧张,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由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积累和传承,农业生产仍然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为社会生存提供了基本保障。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吗
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吗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采集、捕捞到农耕的漫长过程。
古代的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形成和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组织以及农业文化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
一、古代农业技术在中国古代农业中,农业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通过采集、捕捞等方式获取食物。
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并研究了许多种植技术。
在此期间,人们首先掌握了如何选择适宜的土地来耕种,并发展了农具,如犁、耒等,以提高耕作效率。
农民们不断改善土地利用方式,采取轮作制度,使得土地的肥力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持和提高。
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古代农民们注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进行种植。
他们还研究了育种、施肥和灌溉等技术,不断改进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二、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在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采取的是部落共同耕种的方式,人们共同劳动,共享收获。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生产关系逐渐演变。
封建社会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大量土地被世袭地主占有。
地主阶级通过剥削农民的劳动,获取巨大的收益。
这种土地私有制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长时间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三、古代农业文化中国古代农业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农业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种田养家的重要性。
例如,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与农业相关,如春节、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等。
这些节日和仪式体现了农民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也传承了农耕文化。
此外,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对农业也有着深厚的情感。
他们以乡村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绘画作品,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和乡村风景的赞美。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更是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业文化的演变。
古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民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繁荣的基石。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中国自古就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特征,古代农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的起源、农业工具的发展、农作物的改良以及灌溉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历程。
一、古代农业的起源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开始进行了简单的农耕活动。
他们利用石头、木头等简单工具开垦土地,种植了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稻谷等。
这标志着中国农业文明的雏形。
二、农业工具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早期的农具主要是用石头制成的耒耜、铲斗等,其后发展出了用木材制成的犁和铲子等农具。
随着青铜器的产生,古代农具的材质也逐渐进化为青铜。
秦代的铧耒、汉代的铁犁以及唐代的铁镢等农具,都对古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农作物的改良与推广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以小麦、稻谷、黍米等为主。
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民开始进行农作物的改良与推广。
例如,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以节节高的水稻品种居多的稻作特色,大大提高了稻谷的产量。
唐代的玉米也被引入中国,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灌溉系统的建设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少不了灌溉系统的建设。
中国古代农民巧妙地利用了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建设了各式各样的灌溉工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邗沟、灌渠等。
汉代以后,农业生产的需求使得灌溉工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如汉代修建的灵渠、唐代修建的黄河堤防等。
这些灌溉系统的建设不仅为古代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也促进了灌溉区域的经济繁荣。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从最初农业的起源,到农具的发展、农作物的改良与推广,再到灌溉系统的建设,每一个阶段都凝结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努力。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约8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从采集和打猎过渡到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进行土地的开垦和耕作,并种植一些简单的作物,例如小麦、大麦、稻谷和豆类。
2.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代,农业生产逐渐规模化和专业化。
人们开始使用犁、耙等农具,并从简单的早稻种植中逐渐转变为晚稻种植。
此外,还开始养殖牲畜,如牛和猪。
3.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周代,人们通过开发灌溉系统来改善农田的利用效率。
这种灌溉系统使农田从仅依靠自然降水变为可以利用地下水和人工引水来灌溉。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井田制(将土地分成九块,由国家集中管理)被广泛采用。
4.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农业技术的重要转折点。
人们开始采用铁制农具,如铁锄、铁犁,大大提高了土地开垦和耕作的效率。
同时,由于地主对农业的投资,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农田亩产量也大幅提高。
5.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农田规模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快速增加。
政府推行井田制和均田制,加强对农田的管理,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亩产量进一步提高。
同时,继续推广铁制农具,农民们能够更高效地耕作。
6.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也是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民间开始兴起种植经济,农田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更高。
无论是在平原地区还是在山区,农田都进一步利用起来,亩产量进一步提高。
7.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推广了大规模灌溉系统,例如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的南北大运河,使农田灌溉更加便捷。
此外,人们开始采用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即在同一块农田中轮作种植多种作物。
采用这种办法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的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
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 .生产工具的进步 (1) 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 曹魏马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生产工具的进步(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
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
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
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
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
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跟踪思考中国近代农业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三、新中国农业的发展1.建国初期农业的恢复(1)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农业合作化道路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
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关键提示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5.“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关键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
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
这就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1.西周的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均田制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唐时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跟踪思考井田制与均田制在实质上有何不同?3.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但它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
关键提示太平天国的分田方案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是绝对平均主义。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关键提示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8.《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通过这次土改,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跟踪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提出过哪些土地方案?五、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1.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内容(1)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跟踪思考“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相同作用是什么?(2)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及无爵位的地主、小官吏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朝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关键提示编户制度既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又是一种赋役制度。
(3)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4)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跟踪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5)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
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6)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