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

合集下载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少于蒸发量的地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缺水、高温、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实现生态恢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的挑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土壤贫瘠、水源匮乏等。

因此,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并不适合这样的地区。

过度的耕作与过度的放牧会导致土壤的进一步贫瘠和侵蚀。

此外,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缺乏水资源,大规模的农田灌溉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二、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的思路为了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思路。

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合理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在这样的地区,可以适当引进一些抗旱性强的植物,如沙生植物、仙人掌等,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可以探索发展园林农业和特色产业。

例如,在城市周边或特定的地区可以建设一些农业观光园和生态农庄,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如干果加工、草原畜牧业等,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生态恢复的措施土壤的生态恢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的关键环节。

为了改善土壤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壤保水措施,如修建水沟、梯田等,减少水分的流失。

此外,可以利用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土壤的湿度。

其次,要注重土壤的有机质积累。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作物等方式,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同时,要合理选择植被覆盖物,避免土壤的暴露和侵蚀。

最后,要加强土壤的保护与修复。

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如深翻、轮作等,保持土壤的松散和肥沃度。

对于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可以通过固沙治理、植被修复等方式进行防治和修复。

四、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不仅对于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研究

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研究

13-242021 年 5 月第 30 卷 第 5 期Vol. 30,No. 5草业学报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DOI : 10. 11686/cyxb2020458http ://cyxb . magtech. com. cn濮阳雪华,王月玲,赵志杰,等•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研究•草业学报,2021, 30(5): 13 — 24.PU YANG Xue -hua , WANG Yue -ling , ZHAO Zhi -jie , et al .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and soil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 ­els in the Loess reg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 2021, 30( 5) : 13 — 24.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被 与土壤耦合关系研究濮阳雪华―2* *,王月玲2,赵志杰】,黄娟2,杨宇2收稿日期:2020-10-14;改回日期:2020-12-14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6YFC0501705,No. 2017YFC0504406)资助 作者简介:濮阳雪华(1987-),男,安徽广德人,讲师,博士。

E -mail : ********************* 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 -mail : puyangxuehua@163. com(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871;.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518040)摘要: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关系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高效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荒漠化地区土壤改良与植被修复技术

荒漠化地区土壤改良与植被修复技术

荒漠化地区土壤改良与植被修复技术荒漠化是指本来是干旱区的土地,由于某些原因,如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导致植被严重退化,土地变得贫瘠,水资源极度匮乏,这样的土地无法支持任何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荒漠化地区的土地改良和植被修复任务繁重,需要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

一、补充养分补充养分是改善荒漠化土地质量的首要任务,可以采用施肥和翻耕等方式将营养物质补充到土壤中,提高土壤的肥力。

施肥一般有化肥和有机肥两种,由于荒漠化地区缺少水分,因此选择化肥施肥的方式更加合适,可以选择较为便宜和容易获取的氮磷钾复合肥、硫酸铵和尿素等。

母质土中添加适当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二、种植多样化植物选用具有适应力强、耐盐碱、耐旱等特性的牧草,可以提高荒漠化地区的植被盖度和保护土地,例如羊草、沙漠柿、针刺样、沙拐枣、旱麻等。

同时,种植荒漠灌木也是荒漠化地区植被修复的有效手段,荒漠灌木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生存能力,例如梭枝花、刺柏、发财树等。

荒漠灌木可以形成雨入渗层,增强水文循环,促进土壤中的水分积累和营养物质累积,为其他植被的生长提供基础。

此外,荒漠化地区也可以尝试种植适应性较强的园艺果树和经济作物,如枸杞、卡米果、苹果、葡萄等,提高荒漠化地区的经济效益。

三、植树造林植树造林也是荒漠化地区土地改良和植被修复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土壤中的水分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植被盖度,促进土地生态恢复。

在实践中,适宜选择适应性强、耐旱耐寒、生长快速、物候期短、树皮厚实等特点的乔木桦树木种植,如杨树、柳树、白杨、沙柳等。

这些树木能及时披露叶子,形成林阴,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土地,从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促进沙漠化地区的土壤改良。

四、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一种人为制造云层或者通过喷洒水雾来增加大气湿度,从而达到提高云层含水量、促进降水的目的。

这是一种针对荒漠化地区缺水的情况,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方法。

盐碱地的植被恢复与盐碱地改良方法的评述

盐碱地的植被恢复与盐碱地改良方法的评述

盐碱地的植被恢复与盐碱地改良方法的评述摘要:土地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的重要原因,然而土地退化和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又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为缓解这种矛盾,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以解决土地退化和次生盐碱化。

近年来,我国的盐碱地改良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主要从盐碱地植被恢复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一些盐碱地植被恢复及改良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植被恢复;盐碱地;生态恢复引言:盐碱地是指含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地,盐碱化的土壤对于植物生长有严重影响,会降低植物的产量及品质,使其不能在盐碱地上进行正常的生长。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含盐浓度过高,使土壤上出现盐碱化、盐类积聚与累积、土地贫瘠等情况。

一般情况下,盐碱土壤不具有可耕种性,也不利于农作物生产。

盐碱地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发展,农业用地越来越少且出现土地沙化加剧的现象。

盐碱地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据统计全球有2200万hm2面积受到盐碱化影响,其中有近60%的土地是属于盐碱地,如何进行治理及植被恢复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自然生态恢复自然生态恢复是指在原有生态系统内,以当地的植物为主,不对其进行任何人工干预,也不采用任何人工技术来维持该区域现有的生态系统,最终使其完全恢复到原有状态或接近原来状态的一种过程。

这种方法是一种长期自然演替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植被恢复新方式。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使用这种方法来恢复土地。

例如: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盐碱地改良措施都是采用自然生态恢复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自然生态恢复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当时德国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土地退化导致了盐碱化问题,另一方面是改良后的土地还是有盐碱化现象;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在世界上率先开始了盐碱土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工作[1]。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法国先后开展了土地退化植被恢复和盐碱地植被恢复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研究

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研究

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研究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给植物生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恢复干旱地区的植被必须兼顾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的研究进展。

首先,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需要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由于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传统的灌溉方式并不适用。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利用雨水的植被恢复技术。

例如,利用集雨系统收集雨水,然后通过地下渗水或滴灌的方式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这种方法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可以降低土壤蒸发和水分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其次,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还需要考虑植物的适应性。

在干旱地区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是关键。

研究发现,某些多肉植物和耐旱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能够适应极端干旱条件下的生长。

因此,在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选择这些适应性强的植物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植被恢复还需要关注土壤改良。

干旱地区的土壤贫瘠,营养物质含量低,往往不利于植物生长。

因此,改良土壤质量是植被恢复的重要环节。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土壤改良方法,如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激素来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物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除了植被恢复,生态系统的重建也是干旱地区研究的重点之一。

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往往受到干扰和破坏,野火、过度放牧等现象常见。

因此,重建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需要恢复植被的同时,保护土壤、水资源和野生动物等重要生态要素。

此外,对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还需要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恢复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干旱地区植被适应性机制,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同时,注重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建设,以实现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有望为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西北半干旱区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复对比分析

西北半干旱区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复对比分析
rg o n n r w s C i a h e d n Ya c iC u t f Nig i C t i h e i e e tt a me t me s r s e i n i o t e t h n ,t e f l s i n h o n y o n xa i w t tr e d f r n r t n a u e ,wh c h i y h e ih we e r tr i g c l v td ln o f r s y a a d n d ln n r f ilfn ig we e tk n a a l ed o c n u t r eu nn u t ae a d t o e t , b n o e a d a d a t ca e cn , r a e s s mp e f ls t o d c i r i i i v g tt n i v siai n a d c l c ea e aa b sn u d a a l g me h d a d l e i tr e tmeh d a c r i g e e i n e t t n ol tr l td d t y u ig q a r ts mpi t o n i — ne c p t o c o dn a o g o e n n t h a i tg a in fs mpe f l s T e ,t e f l aa w r r c s e y u i g e oo ia o w r n tt t s o t e h b t r d e to a l i d . h n h ed d t e e p o e s d b sn c lg c l s R a e a d sa i i a e i sc s f r , a d t e d v ri f v g t t n a a a y e tr u h a c lt g h n o W i n r i d x i s n i d x o t e n h ie st o e e ai w s n l z d h o g c l ua i S a n n- e e n e ,S mp o n e , wa y o n c mmu i v n e s i d x a d e oo i a d mi a c n e . i e ut h w d t a h i a in o e e ai n u d r te o n t e e n s n e n c lg c l o n n e i d x T l r s l s o e h tt e s u t f g t t n e h y e s t o v o t re d f r n r a me t ie s r s h d b e e o e e t a c ran lv 1 n h e o e y ef c fv g tt n u d l h e i e e t t t n I gu e a e n rc v r d a e ti e e .a d t e r c v r f t 0 e e ai n e" f e l e o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引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中包含了大片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特点是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土壤湿度低,植被稀疏。

在这个地区,陆地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一、陆气相互作用的机制1. 蒸发和蒸腾作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水分供应不足,蒸发作用和蒸腾作用比较强烈。

在这些地区,高温和低湿度条件下,陆地上的水分很快蒸发进入大气中,形成水汽。

2. 湍流和辐射效应:陆地表面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产生湍流,导致热量的上升和下降运动。

同时,陆地还通过辐射效应向大气释放热量,加剧了气象要素的变化。

3. 水汽输送:由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水汽输送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水汽通过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输送,造成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

二、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1. 气温影响:干旱半干旱区的地表温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辐射强烈和湍流作用引起的。

高温又进一步加剧了蒸发和蒸腾作用,使得水分散失更快。

这种高温的气候条件导致了干旱区的干旱化现象加剧。

2. 降水影响:干旱半干旱区的降水非常有限,大都集中在夏季的短暂时段。

陆气相互作用导致水汽的输送,进一步影响了降水分布。

例如,青藏高原的蒸发蒸腾作用导致了西南和西北地区的降水,而没有达到内陆地区。

3. 风的变化:干旱半干旱区的陆气相互作用也会影响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在这些地区,强烈的湍流和辐射效应造成了较强的大气运动,增大了风速,加剧了风沙灾害的风险。

三、对策和措施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问题对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这些地区,合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减轻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西北地区破损山体植被恢复策略研究

西北地区破损山体植被恢复策略研究

西北地区破损山体植被恢复策略研究破损山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山体裸露、土壤流失、植被破坏等现象,常常会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西北地区中,由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等原因,破损山体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植被恢复策略来改善山体环境、提高生态保护水平。

一、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植物种类西北地区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质量较差,因此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耐旱、耐寒、抗风沙、抗盐碱的植物,如红柳、沙柳、黑果枸杞等。

这些植物能够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良好生长,有助于改善山体环境,促进土壤固结和防止水土流失,有效提高植被恢复速度。

二、实施多层次、多品种的植物栽种为了提高植被恢复速度,可以采用多层次、多品种的栽种方案。

例如,在悬崖岩石区域可栽种灌木、草本植物,以增加植被密度,促进土壤固结;在山坡绵延地带可以栽种快速生长的野草、矮小乔木等,以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在山体平整地带可以栽种高大乔木、竹子等,以提高林分高度和树冠面积,更好地保障生态环境。

三、实施科学施肥管理植被恢复过程中,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非常重要,但肥料的施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科学的施肥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改善土壤结构。

因此,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植物品种施用合理的肥料,保证植物能够快速生长、良好生根。

四、加强植物养护与维护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的养护与维护非常重要。

养护措施包括:适时浇水、清除杂草、保证适宜的光线等;维护措施则包括保护山体生态环境、防止植物被人为破坏、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参与山体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之,保护山体生态环境,恢复破损山体植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意识和科学技术支撑,通过多方面整合资源,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使植被恢复策略能够在现实中得到有效推广与实施。

冀西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变化与评价--以蔚县为例

冀西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变化与评价--以蔚县为例

来稿日期:20131223 基金项目: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补贴项目(2009-2011) 作者简介:刘建平(1965 ),女,河北蔚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研究。

冀西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变化与评价———以蔚县为例刘建平1,李龙江2,刘建晔1,田志远3(1 河北省蔚县农牧局,河北蔚县075700;2 河北省张家口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河北张家口075000;3 河北省康保县土壤肥料工作站,河北康保076650) 摘要:对冀西北半干旱区蔚县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蔚县土壤pH值为839,有机质含量为17 39g·kg 1,土壤全氮为0 80g·kg 1,土壤碱解氮含量为38 44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为7 73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34 48mg·kg。

与20世纪80年代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相比,土壤全氮含量略有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下降。

综合来看,蔚县土壤养分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应建立长期的土壤养分综合管理系统,为科学、合理施肥提供长效服务。

关键词:土壤养分;现状分析;评价中图分类号:S158 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 1492.2014.01.011土壤养分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1]。

20世纪80年代,国内曾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摸清了土壤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及养分状况,初步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评价体系[2],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30年,由于种植制度、耕作措施、施肥水平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国土壤养分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壤普查工作,分析土壤养分状况以及变化规律对指导配方施肥工作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蔚县位于东经114°13′~115°04′,北纬39°34′~40°10′,是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坝下西南的一个农业大县,属冀西北山间盆地,地貌类型分为南部深山区、中部河川区、北部丘陵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旱年机率高达80%;平均海拔920m,海拔间差距大,最低835m,最高2882m,年均日照时数为2917h,≥10℃有效积温2946℃,无霜期从南到北85~130d之间,年均120d。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0)(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0)(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综合题专题训练 (10)一、综合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0分)1.读亚欧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A自然带所在地的夏季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冬季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

(3)a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__________分异规律,该规律形成基础是____________差异。

b方向的自然带更替体现了__________分异规律。

(4)B地区季风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体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并经过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干旱地区之一,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少雨,植被较为稀疏。

抗旱造林技术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地区根据地方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植被修复、土壤改良等方法,提高植被对干旱的适应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恢复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点1.气候干旱少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较少,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均。

雨水一般集中在夏季,而冬春季降水量较少,高温干燥的天气使得土壤水分流失较快。

2.土壤贫瘠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土层浅薄,含水量低,且土壤贫瘠,缺乏养分。

3.植被稀疏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影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较为稀疏,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容易发生风蚀、水土流失等现象。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措施1.科学选择树种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首先要科学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

要选择耐干旱、抗风沙、快速生长、根系发达的树种,如沙柳、胡杨、柠条、胡桃等。

这些树种能够适应干旱环境,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率高,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合理布局造林在进行抗旱造林时,要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选择合适的地块进行造林。

在平原地区,可以采取条带状或块状造林,以减少风沙的侵蚀。

在山地地区,要根据地势高低,结合植被覆盖情况,进行合理的植被恢复和修复。

3.改良土壤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贫瘠,为了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可以采取改良土壤的措施。

可以在造林前进行土壤改良工作,如施入有机肥料、耐旱保水剂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4.合理施肥抗旱造林的过程中,施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树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加快树木的生长速度。

根据当地土壤的性质和树木的生长需要,可选用有机肥、磷肥、氮肥等不同种类的肥料进行施用,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树木的养分含量。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

试析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三北防护林是指中国北方的三大荒漠化区域,即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区和东北防护林区。

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三北防护林逐渐退化,呈现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象。

为了加强三北防护林的修复工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其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要加强退化林分的植被修复。

退化林分主要包括退化地区、无林农田、幼龄、低山灌丛等,这些区域的植被覆盖度较低、植物多样性贫乏。

要通过人工种植、人工造林、植被恢复等手段,加强林分的植被恢复。

在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时,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水资源状况来科学配置植物,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率。

还要进行生态护山工程,增加防护林的密度和面积,加强生态防护作用。

要加强水源地保护,恢复林分的水源功能。

三北防护林的退化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的丧失和破坏所引起的,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恢复水源功能。

具体措施包括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林的建设,提高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退耕地的植被和水源功能;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如小型水库、雨水收集池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还要加强三北防护林的生态环境修复。

退化林分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要通过采取土壤改良措施,改善土壤质量;进行植被修复,增加植被覆盖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开展生态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要加强管理和监测,保障三北防护林的长期稳定发展。

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提高林分的管理水平。

加强对退化林分的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进行科研攻关,积累经验和技术,提高修复效果。

加强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修复需要从植被修复、水源地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和管理和监测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工作。

陕北及西北地区森林植被恢复措施的思考

陕北及西北地区森林植被恢复措施的思考

陕北及西北地区森林植被恢复措施的思考作者:马耀辉田华民李道智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对陕北及西北地区植被恢复措施进行了详细探讨,尤其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工程中植被恢复的几点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脆弱区域植被更新与恢复的具体措施,为陕北乃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植被恢复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陕北;西北地区;植被恢复;措施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18-01陕北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植被受到极度破坏,因而恢复与建设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

近年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对西北地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倾斜政策,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多项建设工程,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植被恢复与重建所采取的措施及投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保护管理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陕北的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其中:植被恢复措施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一、植被现状1.植被总体恢复较快,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通过国家不断加大对陕北及西部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林业建设工程较多、投资较大,促使林业快速发展,陕北地区总体植被恢复较好,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形势喜人,环境保护成果值得肯定。

据卫星影像图显示:我省森林覆盖面积由南向北逐年稳步推进。

2.环境有待治理的地区依然不少。

过去,虽然尚未到过陕北,对陕北的了解仅从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获得信息,近几年来,我先后亲临陕北榆林、延安两市的部分县、镇、村,了解陕北高原的春、夏、秋、冬植被状况及各自不同的季相景观状况,虽然夏季有植被茂盛的地区,但荒山荒地、灌丛、大面积的沙漠依然历历在目,尤其是毛乌素沙漠及长城沿线生态脆弱的局面尚未彻底治理。

作为林业工作者,内心也深感愧疚和不安,除自然条件限制外,科学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恢复措施,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势在必行。

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我国西北干旱区域则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域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分析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西北干旱区域降水量减少。

气候变暖使得大气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加快,从而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的降水量减少。

由于降水减少,土壤中含水量降低,草地植被的生物量也随之减少。

缺乏充足的水分供应,草地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度升高。

气候变暖使得西北干旱区域的地表温度升高,这会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

高温还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使得草地植被的生长受到严重限制。

由于草地植被的减少,土壤表面的暴露程度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土壤的水分流失和侵蚀加剧,草地的退化速度加快。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西北干旱区域的风沙土壤侵蚀。

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下降,而植被的减少会使得土壤表面裸露程度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土壤的粘结力和抵抗腐蚀能力。

在风力的作用下,这些裸露的土壤颗粒会被风沙侵蚀,进而形成风沙灾害。

风沙的产生不仅对草地植被造成了破坏,还对农田的耕作和种植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进程。

最后,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域的冰雪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使得冰雪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减少。

冰雪是西北干旱区域的重要补给水源,它的减少将会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缺乏水资源,进一步加剧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针对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对西北干旱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这可以通过改进农田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加强草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进行草地人工种植、改善草地保护政策等措施来提高草地植被覆盖率。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地一年两熟复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地一年两熟复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

中 图分 类 号 :S 5 . 127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7 0 (0 0 0 —1 50 11 6 1 2 1 )40 4 .7 3
长期 以来 , 有 限 水 资 源 和土 地 肥 力 不 足 的 条 在 件下 , 展复种 后 , 发 常会 引 起 后 作 小 麦 减产 , 土 高 黄 原 旱地 盛行 以夏 季 休 闲 为 主 要 特征 的种 植 制 度 l 。 】 J
作物 的 水 分 需 要 。李 军 研 究 表 明 , 降 水 量 大 于 在
60m 的 冬 麦 区 是 可 以 实 行 一 年 两 熟 l 。 随 着 资 1 m 2 j
源 丰度 的下 降 、 口和食 物 需求 的持 续增 长 , 人 多熟种
植 已不容 忽视 ¨ 。冬小 麦生 长期 降水 与作 物需 水要 3 j 求 的错 位 , 以及 夏 闲期 降水 自然 蓄积 方式 的低 效 , 决
试 验于 20 08年 1 0月 ~20 0 9年 1 0月 在 陕 西 杨 凌 西北农 林科 技 大学农 作一 站进 行 。该地 属 于暖温 带半 湿 润季 风气候 区 , 海拔 55m, 均气温 1 . ̄ 2 年 30C, 年均 日照时数 为 216h 无 霜 期 2 0d 多 年平 均 降 9 , 2 ; 水量 为 6 7 6m 年 内降 雨 分 配不 均 ,0 3 . m, 6 %的 降 雨
第 2 卷 第 4期 8 21 0 0年 7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i u t r l Re e r h i h i e s c lu a s a c n t e Ar d Ar a
Vo . 8 No. 12 4
J 1 01 u .2 0

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及趋势评述

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及趋势评述

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及趋势评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面积达到了960 万平方公里,其中,干旱区面积较大。

中国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其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对于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及趋势进行评述。

一、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干旱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造成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干旱区本身的气候条件恶劣,因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难以承受物质的侵蚀;另一方面,人类的过度开发也同时对干旱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干旱区的面貌也是不同的,但是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1.水资源不足。

干旱区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长期以来面临着用水难题。

因此,水资源在干旱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土地退化。

干旱区的土地经常遭受风蚀、水蚀,一旦出现了土地退化,就难以恢复,不仅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对于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害。

3.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干旱区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大多数生物难以生存。

因此,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相比其它区域较差,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恢复,很容易导致物种灭绝。

二、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干旱区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农业、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

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已经发展了60 多年的历史。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际上先后成立了生态恢复学会、生态系统恢复和管理协会、生态系统学会,这些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干旱区恢复生态学也得到了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旱区恢复生态学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包括:1.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中之重,因为植被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轻干旱区面临的压力。

西北干旱区环境与资源

西北干旱区环境与资源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资源与环境1. 干旱区整体环境中国西北干旱区系指35°N以北,106°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24.5%。

由于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平原降水量在160mm以下,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形成世界上最严酷的干旱区之一。

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

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噶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O0米之间。

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

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

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

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

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

但暴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颗粒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缓的时候发生堆积。

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

全区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属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

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

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源,其补给来源以冰雪融水为主。

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断续出现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植物逐渐旱生化,种属较少。

第四纪初曾经有过比较湿润的时期,有些地方古水系较为发育。

湖岸阶地的存在,也可以作为地质时期中气候向干旱变化的证据。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

但在与东部季风区接壤的地区,以及有流水可资灌溉的地域等,也可看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中国西北地区是国家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之一,在长期的过度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下,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影响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原因分析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内部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相对匮乏。

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形成风沙土壤,加剧沙漠化进程。

其次,过度经济开发和人为活动加剧了沙漠化问题。

西北地区富含矿藏资源,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未能恰当保护生态环境。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垦荒以及工业化进程,大量开采和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土地干旱,沙漠化加剧。

最后,人类活动增加了沙漠化的风险。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不可持续的农牧业经营模式,破坏了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化。

2. 影响沙漠化的严重程度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水资源短缺。

沙漠化导致地表水流失和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紧缺,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其次,生态多样性减少。

沙漠化导致植被覆盖严重减少,动植物物种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局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最后,风沙活动频繁。

沙漠化地区的风沙活动频繁,侵蚀农田,污染空气,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还可能引发风沙暴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

3. 解决方案为了治理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生态保护,推动植被恢复。

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禁止乱砍滥伐,加强对退化土地的治理和植被恢复工作,提高植被覆盖率,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其次,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实行水资源监控制度,限制对地下水的开采,推广节水措施,优化农业灌溉方式,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通过对西北干旱区植被恢复过程 中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土壤各养分 的时空分布及各养分问的相关性分析 ,
系统研究 了干旱 区植被恢 复过程 中土壤环境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 ,在西北 干旱 区,进行植被恢 复能明显改善土壤肥力
状况 ,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的腐殖化作用差异显著 ,依次为侧柏+灌木+苜蓿>侧柏+苜蓿>侧柏+灌木>侧柏 ,而且 随着
土 壤不仅影 响植被群 落 的发 生 、发育和演 替速 度 ,而且也 对生态 系统构成 、生产力 和结构具 有重 要影 响 ,植 物演替 过程 同时也丰 富了土壤 资源 ,增 加 了其 空间异 质性 ,维持 了物种 间关 系 、种 的分布 格局 以及干扰 下 的群 落物 种多样 性[6】。因此 ,了解 植被 自然恢复 过程 中土 壤养分 变化规律 ,是认 识和 评判植 被生态 系统结 构及 功能恢 复 的重 要依据 [ , 对 人工 调 控 与促 进 植 被演 替 以加快 生 态恢 复具 有 重要作 用 。目前关 于土壤植被 恢复也 展开 了一 些研 究 ,主要包 括 以下 几个 :不 同 区域植 被类型对 土壤 生物学 特性 的影响【5’ll, ;植被 恢复 与土壤环境 的关 系L8 叫;土壤 侵蚀 、水 土流失 控制 和植被 对土 壤 的 影 响[12-141等 。但在西 北干旱 区不 同植 被恢复模 式对 土 壤 的改 良效果 如 何 及 退耕 后 各 土壤 养 分 时 空分 布 和相 关性 ,目前 的研究 相对较 少 。本文选择 能够 代 表黄 土 高 原 干旱 特 征 的甘 肃 省 中部 干 旱 区定 西 市安定 区为研 究 区 ,分析 了不 同植被 恢复模式 对土 壤养分 的影响,并以有机质及氮磷钾质量分数 的时 间空间变化 为依据 ,重点分 析甘肃 省 中部 干旱 区在 实施 退耕 还 林 等植 被 恢 复措 施 后 土壤 养 分 随 年 限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相关性 ;干旱区
中图分 类 号 :S156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674—5906 (2010)11-2568.06
退 耕还林 在 中国广 泛实施 以来 已近 10年 的时 间 ,其 目的是 改善生态 环境 ,调 整农 村产 业结构 , 同时也 成为农 村落后 地 区摆 脱贫 困 的契 机【1]。植 被 对土壤 的改 良作 用,主要 由枯枝 落 叶层 、根系和 固氮 作用 的影响造成 。其作 用是增 加 了土 壤 中氮素 和有 机质 的含量 ,改善 了土壤 的物理性 质[2。】。随着 植被 的建立 和恢复 ,土壤得 到修 复 ,水土 流失得 到控制 , 生态环 境得到 改善L4 J。
耕还林 生态 工程 ,局部 地 区的生态环境 得到显 著改
盖 [15】


1.2 研究 方法
1.2.1 样 品采集与 制备
首 先 通过 对 安 定 区退 耕 还 林 地 进 行本 底 调 查
后 ,确 定环境 因子相 近 的采 样点 。在退 耕年 限分别
为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 (NSFC 40721061);甘肃 省科技 厅项 目 (0910XCNA065) 作者简 介 : 丁文广 (1963一年生 ),男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 向为环 境社会 学 。E-mail:wgding@lzu.edu.cn
通讯 联系 人 ,E—mail:xjwang@urban.pku.edu.ca 收稿 日期 : 2010一l1—04
生 态 环境 学 报 2010,19(1 1):2568.2573
http://www.jeesci.tom
E.mail:editor@.ieesci.tom
西北干旱 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
丁文广 ,魏银 丽 ,牛 贺文
兰州大 学资源 环境学 院,,西 部环境教 育部重 点实 验室 ,甘肃 兰 州 730000
105。01’06”,北 纬 35。l7’54”一 36。02’40”,属 陇 中黄
土高 原丘 陵沟壑 区 ,国土 总面积3 638.7 km 。区 内
气 候 属 中 温带 干 旱半 干旱 区 ,年 均温 度 为 5.5~7.5
℃ ,年均 降水 量425~596 mnl,主要集 中在7、8、9
植被恢复年限的持续 ,土壤 中各养分质量分数明显增加 。不同养分对植被恢复 的响应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 :速效磷>速效氮
>速效钾>全氮>有机 质>全磷>全钾 。同时 ,相关性分析表明 ,土壤有机质 的变化与全氮 、速效氮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
为 0.867和 0794,并且各养分具有明显 的表聚 陛,尤以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氮表现明显。
月份 ,而年蒸 发量高达 1 536 l/lnl,降雨 时空分 布严
重不均,该区主要特点是降水稀少 ,蒸发量大,寒
冷 干燥 ,昼夜 温差 大 ,四季分 明 ,光 照充足 ,灾害
性 天气频繁 ,受 害范 围广 。区内主要土 类有黑垆 土 、
灰钙 土 、黄绵 土和潮 土 。安定 区于 1999年启动 了退
增长 而发生 的动态变 化及其 规律 ,以揭示 干旱 区植
被恢 复过程 中土壤环 境变化 特征 ,旨在 为干旱 区生
态恢 复重建 提供科学依 据 。
1 研 究地 区与研 究 方 法
1.1 研究地 区概况
本 研 究 在 甘 肃 省 中部 干 旱 区 定 西市 安 定 区进
行 , 该 地 区 地 理 位 置 为 东 经 104。12’48”一
地按 照 S形 随机采样 ,种植年 限为 0年 的选定 五个
点 ,分别采集 表层 土样 品(0~20 cm)各 五个 ;然 后在
每个 表层 土下 150 cm 处按 照每个 样 0~15 cm 的深
度 ,采取 10个剖 面土样 ;另在退 耕年 限分别为 3、
6和 10 a的退 耕还林地 各取 6个样 。每个土样 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