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浅析吊脚楼民居建筑的绿色节能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吊脚楼民居建筑的绿色节能价值
——以乐元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
胡馨月梁燕陈杰
【摘要】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精致小巧,端庄清秀,古朴之中也显现大自然的美。吊脚楼民居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吊脚楼;生态适宜技术;绿色节能;传统民居
1.吊脚楼的起源与发展
1.1吊脚楼的起源
吊脚楼,也被称为“吊楼”,是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我国的湘西、鄂西、贵州地区分布着很多的吊脚楼。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因为吊脚楼为半悬空式,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在里面埋起竹子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修建起架空的楼房,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后来这种“空中住房”也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1.2吊脚楼的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吊脚楼存在的一些偏远山区与外界的交流日渐增多,特别在靠近公路的一些村落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建筑正在使用砖、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当在传统建筑上的大量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所取代的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观察一个地方的建筑物,来判断出它所处的地理和文化区域。然而,吊脚楼,这种古老的干栏式建筑,至今仍被广大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广泛使用。建筑,作为人
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捷径。当今,对于传统的吊脚楼民居采取何种态度,是建筑与文化工作者、当地居民以及管理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
2.吊脚楼的设计
2.1基本特点
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能够放杂物。吊脚楼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独具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含有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
2.2类型
2.2.1苗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重叠而上。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凤凰吊脚楼: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起源于唐宋时期,目前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多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吊脚楼群的吊脚楼均分上下两层。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体现了苗族
独特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凤凰古城河岸上的吊脚楼群以其壮观的阵容在当今十分稀罕。
2.2.2侗族
在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楼上住人(与傣族吊脚楼相似),其木楼有走廊伸出,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这种木楼,其中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用一颗钉子,全是卯榫嵌合,显示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一般一家一栋,也有栋栋相连的,在楼的二层设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地方。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如房屋的柱头,喜欢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杆。
2.2.3瑶族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傍水而建。因山地限制,很少有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所以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2.2.4土家族
土家屋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一”字型、“7”字型、“撮箕口”、“四合院”等四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注重正屋的风水和堂屋的造型。正屋设“吞口”(即在大门前留一步水),吞口后是堂屋。堂屋的大门极为讲究,是由六扇大小相同的门组成,所以又称“六合门”。
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室外栏板雕花室内特色雕花
2.3建筑形式
2.3.1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间正屋并列,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人间(鄂西称为“房屋”)。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间为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住右边。人间又以柱为界,前为伙房(又叫“火铺堂”), 后为卧室,中间设火坑。人间上部为天楼,主要用以贮藏粮食,伙房上可熏烘腊肉。正房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脚,但随着地形变化亦有吊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2.3.2双吊式
又被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三间并排的正房并没有改变,只是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扩展空间的一种变形。这种吊脚楼适合大家庭居住,在土家族地区也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