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
浅谈《红楼梦》中的命运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命运安排
浅谈《红楼梦》中的命运悲剧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命运安排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之一,他们的命运安排在小说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命运悲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家族背景的束缚、情感矛盾的发展以及命运的不公正安排。
首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家族背景成为了他们命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贾府的公子,贾宝玉从小就被家族的期望和责任所压迫。
他被束缚在繁重的家族利益中,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而林黛玉则是贾府的贫贱堂姐,她的身份地位注定了她和贾宝玉之间的不平等。
这种家族背景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其次,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矛盾也促成了他们命运的悲剧。
贾宝玉虽然深爱林黛玉,但由于他的放荡不羁和花心本性,他无法全心全意地对待林黛玉。
而林黛玉一方面深爱贾宝玉,另一方面又对他的游戏感到伤心和失望。
这种情感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两人的不幸结局。
他们的情感矛盾使得他们无法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命运安排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最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命运不公正的安排也是造成他们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
《红楼梦》中的命运安排极其复杂,存在着命中注定的力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命运的安排所致。
他们遭受了家族的背叛、荒淫无度的贾府环境的侵蚀以及各种不幸的事件的缠绕,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总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命运安排在《红楼梦》中展现了命运的无情和人之无力。
家族背景的束缚、情感矛盾的发展以及命运的不公正安排共同构成了他们的命运悲剧。
通过对他们的命运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的命运主题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红楼们林黛玉之死原因是什么
红楼们林黛玉之死原因是什么林黛玉是《红楼梦》悲剧中的核心人物,她的死是贾府破败、诸芳流散的情节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环,林黛玉的死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红楼们林黛玉之死原因,欢迎阅读!林黛玉之死原因看过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了解林妹妹林黛玉了,而后的央视拍的电视剧红楼梦又一次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林黛玉这个女子的真实一面,那么林黛玉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呢?让我们从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直接跳到最后一天吧。
摁快进键,找到第九十七回,标题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瞧,别人的大喜成了她的大悲。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黛玉的临终遗言有两句,是先后分开说的。
前一句是对丫环紫鹃说的:“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
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病倒在潇湘馆里的林黛玉想家了,想回老家扬州了,可惜再没有力气了,想回也回不去了。
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尸骨与香魂运回自己出生的地方,也算叶落归根吧。
她并没把大观园当成真正的家。
她在精神上至死都是半个孤儿、半个流浪儿。
短暂的一生是在诚惶诚恐的不安全感中度过。
黛玉的后一句遗言不完整,是对不在身边的宝玉说的,是直声叫出来的:“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
“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我年少时读到这一段哭过。
黛玉是伤心而死的,是伤情而死的。
是梦碎而死的,是心碎而死的。
大家都猜测她未说完的是那个“狠”字,她在责怪宝玉“你好狠”。
我不忍心看她临死前还对宝玉带有误会,以及由误会而引起的怨言。
我不忍心看命运阴差阳错而造成的残酷。
于是更希望她想说的是“傻”字:“宝玉、宝玉,你好傻!”她对宝玉没有误解。
更没有怨恨,只有一声同病相怜的轻叹。
否则她就没必要把宝玉的名字重复两遍。
她以一声叹息向想像中的宝玉告别。
《红楼梦》林黛玉
《红楼梦》林黛玉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忧伤女子,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也许是今生的无奈,注定了她泪眼涟涟;也许是命中的安排,注定了“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她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众女子中绝对痴情的女子。
她用整个的生命去追求真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她最终却在镜花水月的爱情幻想里,含恨而去。
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她迷离、梦幻、病态、柔弱、高雅、忧郁,用全部的生命演绎着人生的悲剧。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
林黛玉正是绛珠草的化身,而贾宝玉正是那赤瑕宫神瑛侍者。
为报答灌溉之情,黛玉要将她一生的眼泪还他!若是今生不见他也罢,黛玉好歹能平平淡淡、安安康康地走过一生。
偏偏地,命运的安排,还是将他们遇见了。
自遇见了他,黛玉的泪水就未曾断过,直到香消玉损,直到泪干命尽。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是逃不脱愁海的。
而今生命运的坎坷,又注定了黛玉一辈子的孤独无助。
林黛玉,本是出生于豪门。
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然而,遗憾的是“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幼时的黛玉,是幸福而快乐的,聪慧的她是父母心头的宝贝。
然而,这样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
在黛玉还没有来得及真切地体验幸福的天伦之乐时,母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丈夫和幼小的女儿——黛玉。
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失去了母亲,就是失去了温暖的依靠。
而对于体弱多病的黛玉来说,她更是多么需要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啊!可是,无奈的,这是命运的安排,谁也无法左右!年近四十,内心凄凉的林如海,不得不作出决定: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
二、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林黛玉,出生豪门,可自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
林黛玉为何注定悲剧结局
林黛玉为何注定悲剧结局林黛玉,这位《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其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她的悲剧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首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的命运走向。
她敏感细腻、多愁善感,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
这种性格使得她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往往会过度思虑,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
她对情感的需求极高,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纯粹且专一的爱情。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重的时代,这样的渴望显得如此不切实际。
她的敏感使她容易受到伤害,哪怕是一句无心之言,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在她的心中掀起波澜。
她时常独自垂泪,将心中的痛苦默默咽下,却又无法真正地释怀和放下。
这种过度消耗自身情感的性格特点,为她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次,社会环境的压抑和封建礼教的束缚是导致林黛玉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讲究家族利益的权衡。
而林黛玉出身虽也算名门,但父母早亡,家族势力衰落,在封建家族的利益权衡中处于劣势。
贾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更看重的是家族的荣耀和利益,而非个人的情感和幸福。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在这种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重压下,显得脆弱不堪。
她无法冲破这重重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且,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要求极为严苛,要求女性三从四德、恪守妇道,不能有过多的自我主张和情感表达。
林黛玉的才情和个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无疑是一种“异类”的存在,难以被社会所接纳和包容。
再者,林黛玉身体的孱弱也是她悲剧命运的一个因素。
她自幼体弱多病,常年药不离口。
身体的不健康使得她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挫折时,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去应对。
同时,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时代,疾病往往是人们无法抗拒的威胁。
她的身体状况不仅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也使得她在追求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更加艰难。
此外,家族的衰落和命运的无常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贾家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内部早已腐朽不堪,各种矛盾和危机潜伏。
随着家族的衰败,林黛玉失去了依靠和庇护。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
《红楼梦》中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心碎情伤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展开了对封建社会道德沦丧与男权制度约束下女性命运的揭示。
其中,林黛玉可谓是最令人动容和痛惜的角色之一。
她身世多舛,天赋聪颖,才情出众,却因缺乏家庭地位和社会声望而备受压抑。
她深爱着贾宝玉,但最终却遭受了连续打击和伤害,最终以自杀收场。
本文将详细探讨《红楼梦》中林黛玉所面对的悲剧命运以及她那颗被情伤碎裂的心。
林黛玉生活背景与命运林黛玉是贾府贾母养育的外孙女,她出生在一个富有但不幸福的家庭。
由于母亲王熙凤被贾政妻子薛宝钗所排挤,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家庭纷争和心理创伤的困扰。
与其它贾府成员相比,林黛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同。
她备受排挤和忽略,在家庭中往往被当做棋子、工具来利用。
这种缺乏关爱与温暖的环境为她日后经历悲剧埋下了伏笔。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林黛玉与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一对情侣。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然而,他们之间面临着无法逾越的阶级隔阂和封建道德约束。
尽管林黛玉对贾宝玉抱有最真挚的爱意,但命运却将他们拆散。
贾府内部权力斗争、家族利益的博弈以及贾宝玉身不由己的订婚等因素,都导致了两人的情感无法得到真正认可和实现。
这种矛盾与冲突使林黛玉深陷爱情的痛苦之中。
林黛玉心灵受创:遭受连续打击作为一个敏感善良的女性,林黛玉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巨大反应。
在《红楼梦》中,她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和伤害,对她的内心造成了沉重的创伤。
首先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合的事实,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失望和心碎。
其次,贾政要求林黛玉剪发、出家修道,这是对她个人自由和幸福追求的严重限制。
最后,林黛玉自身体弱多病,在生活中经常受到被忽视、遭遇不公平待遇等。
这些连续打击使林黛玉逐渐崩溃,并最终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苦闷、无望的生活。
林黛玉命运社会原因的探析
林黛玉命运社会原因的探析【摘要】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其命运备受悲惨的注视。
本文从家族衰落、封建礼教、性别歧视、社会地位和身世、人际关系等方面探讨了林黛玉命运的社会原因。
家族衰落使得她身世备受困扰,封建礼教将她束缚于传统规范无法自拔,性别歧视导致她命运的不公平待遇,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命运走向。
最终,通过对林黛玉命运的反思和现实启示,呼吁社会要重视人的心灵和情感,摒弃封建礼教和性别歧视,让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活出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林黛玉, 命运, 社会原因, 家族衰落, 封建礼教, 性别歧视, 社会地位, 身世, 人际关系, 反思, 现实启示1. 引言1.1 林黛玉命运的悲惨性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从小家道中落,被迫进入贾府作为侧配角,与贾宝玉的感情也多波折,最终孤独地离世。
她的悲惨命运在小说中成为了人们痛惜和感叹的对象。
林黛玉的悲惨命运首先体现在她的家庭背景上。
林家本是锦绣河山,却因家道中落而身世堪忧,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困苦与磨难。
这种家族衰落带给林黛玉的是无法摆脱的阴影和不幸的命运。
林黛玉的性格使她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她敏感、纤细,对情感投入极深,却常常受到伤害和误会。
这种性格使她更容易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林黛玉命运的悲惨性主要源于家庭背景的不幸和自身性格的弱点,这些因素在封建社会中将一个女性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1.2 社会因素对林黛玉命运的影响林黛玉命运的悲惨性是众所周知的,她身陷家族衰落、封建礼教束缚、性别歧视等多重社会因素之中,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和塑造了林黛玉的命运。
社会因素对林黛玉命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族衰落直接影响了林黛玉的命运走向。
作为名门望族的林家子弟,林黛玉本应生活在富足与荣华之中。
林家的衰落导致了家族财富的流失和地位的下降,使得林黛玉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家族压力与命运负担。
家族衰落不仅剥夺了林黛玉的物质享受,更使其沦为家族挽救荣耀的祭品,从而注定了她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1. 引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
然而,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发展以及导致他们悲剧结局的原因。
2. 贾宝玉与林黛玉初次相遇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遇发生在荣府。
两人都是家族中备受宠爱的子女,从孩提时代起就有着特殊的关系。
然而,由于家族势力纷争等种种原因,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层厚重的社会阻碍。
3. 爱情的萌芽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对彼此有着特殊感情,但是在他们还年幼时就被迫分离,并且进入不同环境成长。
然而,他们的感情在长大后逐渐重燃,特别是林黛玉的美貌和贾宝玉对她的深情迷恋。
4. 爱与命运的抗衡尽管他们相爱,但是这段感情却受到了家族传统、社会地位以及宫廷政治等多重因素的束缚。
贾宝玉面临着被迫娶亲的压力,而林黛玉则由于自身身份问题不能与贾宝玉结合。
这些因素不仅削弱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连结,还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困扰和痛苦。
5. 林黛玉离世在整个小说中,林黛玉一直都是一个虚弱而悲观的角色。
她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在面对无法与贾宝玉在一起生活的事实后陷入绝望,并最终因病离世。
她的死使得贾宝玉陷入深深的悲伤和悔恨之中。
6. 贾宝玉内心的纠结林黛玉离世后,贾宝玉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和痛苦。
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努力争取与林黛玉在一起的机会,并对自己的软弱深感懊悔。
这种内心纠结使贾宝玉陷入了无尽的伤痛中。
7. 结局与反思《红楼梦》以大观园烟霞消散为结尾,象征着整个贾府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成为无法实现的承诺。
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在整个小说中是一条主线,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传统社会束缚下人性悲剧命运的思考。
8. 结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家族压力以及个人命运等诸多因素,他们之间注定难以圆满地在一起。
这个故事使我们思考传统伦理道德对人类内心真实愿望的压抑和伤害,也对爱情和命运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思考。
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
论文题目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试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饱含热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形象, 她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生命的关怀与追求, 亦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存困境的深刻感悟。
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后,结合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深入分析了林黛玉的形象特征;最后,探讨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林黛玉;意蕴目录前言 (3)1 林黛玉的形象特征 (3)1.1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 (3)1.2黛玉身世与绛珠仙草意蕴 (3)1.3生性冷僻高傲,性格坚韧 (4)1.4体弱多病与病态美 (5)1.5士风中的竹与黛玉形象 (5)2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分析 (6)2.1消磨于平常的悲剧 (6)2.2人性毁灭于自卑 (6)2.3人生价值的破碎 (7)2.4从毁灭中得到永生 (7)3 结论 (8)参考文献 (9)前言《红楼梦》是世界名著,这部巨著塑造了许多非常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态各异,内心世界也千差万别。
《红楼梦》还向人们描述了形态各异的人物众生相,也隐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真谛,使得这部文学作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惊世名著,两个多世纪来,起自脂砚斋作为代表的旧红学到新红学及当代红学,关于林黛玉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今还有许多红学研究家对其进行研究探索。
作为《红楼梦》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女主角,林黛玉可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她清高而孤傲,既有自卑、敏感、尖刻的一面,又有自尊、坦荡、宽厚的一面,时而脆弱,时而坚强,又具有叛逆精神,让人捉摸不定。
但是她对宝玉的爱情却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奈何她总是多愁善感、心事重重、患得患失,最终在“泪尽而逝”中走完一生。
因此,对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林黛玉的形象特征1.1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论相貌,林黛玉是这些红楼女性中的佼佼者,她的美貌独具一格,很有个人气质。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美,作者通过贾宝玉所见所感生动体现出来。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1401210009 陈嫚丽汉语言文学(师范)专升本班摘要: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格,而宝黛爱情则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无一不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也与个人原因分不开,悲剧的意蕴与艺术感染力无一不渗透宝黛的爱情中。
因此本文就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
从而阐述其悲剧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及价值。
关键字:宝黛爱情、悲剧、性格、社会意义、美学一、宝黛爱情悲剧溯源1.宝黛爱情的性格悲剧1.1.孤傲敏感林黛玉黛玉孤傲多才,敏感聪慧,但她的敏感尖刻确不为时代和环境所容,与龌龊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有“咏絮才”,确唯有“玉带林中挂”。
黛玉母死寄居在贾府这样一个大家庭中,面对府中众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见她是一个聪明善察的女子。
但生性孤傲,爱恨分明,使得她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
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
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周围人的言行总是分外的敏感,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留下“小性儿”的印象。
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这样的性格无疑会招致别人的侧目,使其显得更加的突兀,没有归属感,以致冷月葬花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此的环境加之敏感的性格,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让正值青春年华的黛玉心里过早的产生了沉重的的悲苦意识和情结。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
黛玉这样的性情显然是与封建家长的择偶标准是不统一的,封建家族择偶看重的是性儿,像宝钗那样懂得圆滑处世,贤惠掌家的人而非她这样“绝尘埃,信天命,不由其他”的小性子。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悲剧意味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悲剧意味林黛玉是《红楼梦》一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描述的是林黛玉的出场。
我认为,在这短暂的出场描述中作者对林黛玉的人生轨迹做了很多的暗示,充满了一种悲剧意味。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解读,可以提供给人们理解林黛玉的新途径。
一.人物的风景画在《林黛玉进贾府》短短的一回中,大部分与林黛玉有关联的人物都出了场。
这些人物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纵深人物林黛玉的一生是曲折的、坎坷的。
这其中有她本人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
这外在的因素主要就是围绕着她的人。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这些关乎黛玉命运的关键人物纷纷登场,和黛玉进行了初次交锋。
这些人物主要包括贾宝玉、王熙凤、贾母。
毋庸置疑,宝玉在黛玉一生中的重要作用,黛玉的一生为之生、为之死。
然而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本回中却是最后一个与黛玉相见的,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但作者在宝玉身上所花费的笔墨告诉我们: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王熙凤我们知道是宝黛悲剧的主要策划者,这样的人物在这一回目中也做了充分的表演。
这种八面玲珑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也正是这种八面玲珑最终导致了宝黛悲剧的发生。
贾母,这个大观园中的“掌控者”,黛玉最亲的亲人,本应是黛玉的保护伞,最终正是她的一言九鼎,黛玉成了被抛弃者。
这些人物我称之为“纵深人物”,正是她们有力地推动了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发生发展,而这些人物在本回中都得到了作者尽力的展现,我们应该对此有所体味。
2. 平面人物如果说王熙凤、贾母在林黛玉的人生悲剧中起着积极主动性作用的话,那么邢夫人、王夫人则是一种无意识。
在她们的本意是好的,就如王夫人也说过这样的话:“他们的事我也都知道,那回提亲我就没敢开口,总以为老太太有年纪的人,什么事情都见得多了,一定处置得不错。
谁知道成了这个结果呢?”邢夫人也大抵如此。
她们与黛玉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就好像一个永不交汇的平面一样,所以我称之为“平面人物”。
她们对黛玉持一个旁观的态度,过于考虑自身的因素,眼睁睁地看着黛玉悲剧的发生。
试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试论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宝黛爱情是贯穿《红楼梦》的一条主线,她们的爱情是纯真的、至死不渝的,一直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形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许多,我读完《红楼梦》后认为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贾母对宝黛爱情的游移性(一)贾母对待宝黛爱情的默许贾母的态度是贾府上下的人都知道的,王熙凤是最爱揣摩贾母心思的人,她对黛玉的一次打趣,”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后来又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和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第二十五回),可以看作是对宝黛关系倾向的一种反应,也不能说没有贾母的影响。
王夫人、薛姨妈也是深知贾母的这种态度的,并且贾母还明确地暗示过不娶宝钗的态度。
(二)贾母对待宝黛爱情态度的犹豫不决到第二十二回,有了一点小情况。
贾母突然拿出二十两银子,要给薛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
王熙凤也不免感到意外。
书中对此只交代一句:“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
”因此,过生日的理由不成问题。
问题是生日宴席和观戏的时候,“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
”结果,“贾母更加欢悦”。
贾母是太喜欢生得美貌的女孩子了。
她深知黛玉的出众美貌。
但古代优秀女子应该具备的“德、言、工、貌”的“四德”,前三“德”,黛玉明显弱于宝钗。
黛玉诚然也善于“言”,但她的“言”尖刻有余,温润不足。
不过截至第二十二回,贾母对黛钗的态度,还不能说已经有了明显的选择性的倾向。
(三)贾母同意宝钗的婚姻宝玉挨打后之后,(第三十五回),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姨妈、薛宝钗等一大群人,都去看宝玉。
大家说了很多轻松的话,自然为的是让宝玉开心。
可是宝钗突然在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多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这样露骨的话当着贾母的面讲,如果我说多少有一点当面奉承讨好的意思,恐怕宝钗难以辞其咎。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理
红楼梦之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心理林黛玉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命运和心理描写是该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探讨她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源于她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
她出生在贵族世家,父亲是贵为宁国府的贾政,母亲为贾母的亲妹妹王夫人,因此她具有较高的地位。
然而,她的父亲因为得罪权臣而被贬官,家族被迫离开京城重返贾府。
这一事件使得她从小失去了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并在贾府中受到排斥和歧视。
贾府是一个庞大的大家族,充斥着争斗和政治斗争,林黛玉的家族地位不再高贵,她的亲人们常常忽略她的存在,甚至对她心生嫉妒与敌意。
这种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平待遇,使得林黛玉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她渴望得到爱和尊重,但却始终无法摆脱孤独和无助的命运。
心理上,林黛玉是一个敏感、才情出众、独立思考的女子。
她具有独特的艺术才华,擅长文学和音乐,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世事深刻的洞察力。
然而,她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到无力和沮丧。
她对于现实世界的不公正和虚伪感到愤怒和绝望,这使得她的心灵逐渐受到侵蚀。
她对贾府中虚华的生活态度持怀疑态度,并与荣府中的宝玉形成了独特的羁绊。
然而,她在与宝玉的感情纠葛和命运抉择中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痛苦之中。
她内心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让她备受煎熬,逐渐导致她心理崩溃。
她开始产生了自卑、不自信、自责的情绪,进而引发了她的悲剧命运。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和心理刻画在《红楼梦》中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她代表着那些在封建社会中遭受命运嘲弄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命运和心理拷问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她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使她成为了广大读者心中的英雄与受难者。
综上所述,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她的悲剧命运和心理描写是对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刻画。
她的故事令人动容,引人深思,对于读者来说,她的悲剧命运和内心的痛苦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
林黛玉的悲惨世界
红楼梦之林黛玉悲剧世界林黛玉是《红楼梦》里的女主人公,号称“群芳之首”。
她是贾宝玉的意中人,两人由青梅竹马发展到相知相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赚取了无数读者的伤心之泪。
对于黛玉,小说中开篇以一则神话交代了黛玉的前世,也就是为什么她总是多愁善感。
在前世中黛玉作为一株小草,而宝玉作为神瑛侍者,绛珠草必得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方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贾宝玉负有体贴呵护林黛玉的天职,而林黛玉也须臾离不开贾宝玉的关照,他们确实是一对冤家。
最后一悲剧而死的原因。
不仅是因为神话,在现实生活中黛玉的悲剧命运也是诸多原因造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长辈的态度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十分挑剔的。
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
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
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
所以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
所以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
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
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
二多病的身体如果说从审美的角度看,“怯弱多病”对林黛玉还有帮助的话,那么从幸福的角度讲,就有害无益了。
谁家愿意迎娶一位病病怏怏的媳妇呢?林黛玉在婚姻上未能遂心如愿,这一因素也起了负面的作用。
尤其当贾府让宝玉成亲的目的是冲喜,林黛玉就更不可能胜过健康富态的薛宝钗了。
就像小说开篇描述的那样,黛玉前世是一株小草,作为一个非常溺爱自己孩子的母亲,贾母最终没有选择黛玉,也是造成待遇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黛玉的悲剧形象研究
林黛玉的悲剧形象研究作者:马郁函来源:《祖国》2018年第22期摘要:林黛玉的性格敏感,为人处世不够圆滑,加之性格不够开朗,所以凡事郁结在心不愿吐露,几重悲剧的碰撞和相互间的渗透,使得黛玉的悲剧形象形成。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林黛玉的才思敏捷,性格帅真可爱,对宝玉可谓一往情深,所以容不得自己的情感世界有任何亵渎。
黛玉的小性儿多有嫉妒的成分在其中,但是黛玉又受困封建礼教,不敢冲破,所以只能隐忍。
其实强悍的王熙凤也不能阻止丈夫纳妾,即使自己百般不愿也要表面装成大度贤良。
由此可见黛玉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日后二人成婚,宝玉也会纳妾,黛玉也依旧生活在悲剧中。
一、林黛玉悲剧原因分析(一)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林黛玉是官宦小姐,其母亲是贾府的小姐,父亲是巡盐御史,且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是林家独女生活优渥,深得父母的喜爱。
林父看见女儿聪敏明慧,让女儿读书识字,林黛玉也十分好学,自幼饱读诗书,不但能吟诗作画,更在父母的影响下获得了教育的极大宽松,所以林黛玉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林黛玉自小身体孱弱,每天以药养身,且家中仅有父母,家庭关系十分简单,性格也很单纯,想说什么是什么,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进入到贾府以后不适应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与人相处的时候,更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情绪。
譬如,湘云玩笑说一个戏子像林姐姐的时候,林黛玉马上表现出不悦;薛姨妈让周瑞家送花的时候,林黛玉毫无顾忌的说出最后剩下的花才会给她的话。
其实林黛玉没有与人相处的经验,加之父母早亡,更没有人教林黛玉这些与人相处之道。
而林黛玉敏感的性格使得大观园中的部分人不喜欢她,所以林黛玉在为人处世上更是谨小慎微,这种情况让林黛玉有更多的性格悲剧,最终让其自我封闭禁锢在世俗之外。
另外,幼女寄居在亲属家,本就性格多疑、敏感,虽有贾母庇护,但安全感的缺失,更会加剧林黛玉的悲剧性格[1]。
(二)镜中水月魂断潇湘林黛玉被贾母接入到贾府后,每日都与宝玉相处一处,随着年龄增大,二人渐生情愫,但是鉴于寄住人家且是女孩,不好自己开口,所以黛玉很是郁闷。
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红楼梦》是我国⼗⼋世纪中期的⼀部古典⼩说,可谓⽂坛奇葩。
当时此书⼀出,海内风⾏,如今久已脍炙⼈⼝,⽽此书最能牵动读者⼼弦的是宝黛的爱情故事,⽊⽯配和⾦⽟配,是《红楼梦》两个世界对⽴的主题中的⼀环象征。
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起来看看。
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家庭环境背景造成的必然性 宝黛俩⼈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悲剧,从⽽写出了这⼀悲剧的时代深刻性和必然性。
宝黛之间的爱情,从⼀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的⽣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块能够容纳⾃由恋爱和⾃由婚姻的国⼟,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林黛⽟的⽣活理想和⽣活道路的国⼟,找到⼀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
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就揭⽰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揭⽰出这不是⼀般的悲剧,⽽是⼀个时代的悲剧。
那么⼤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持他们的爱情,没有⼈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是在于这⼀爱情本⾝所包蕴的反封建⾊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曹雪芹⾼出于他的前辈的地⽅,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成悲剧的根源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薛蟠,因霸占丫头,平⽩地打死了⼈,竟⼀⾛了事,作案⼀年,官府不敢究问。
⾦陵应天府尹贾⾬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个门⼦⽌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官的都有⼀个私单,上⾯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乡绅名姓,各省皆然。
:倘若不知,⼀时触犯了这样的⼈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小说《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命运是谁造成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小说《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命运是谁造成的?导语:《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命运是谁造成的?是她自己造成的?林黛玉的另类人生观,决定其悲剧命运?《红楼梦》林黛玉贾宝玉性格最大差异是什么《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命运是谁造成的?是她自己造成的?林黛玉的另类人生观,决定其悲剧命运?《红楼梦》林黛玉贾宝玉性格最大差异是什么?《红楼梦》说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
我觉得不够准确。
林黛玉不是喜散,而是怕散。
她是怕散不喜聚。
因为怕散而怕聚的。
林黛玉对人生的聚散有自己的看法:“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因而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
林黛玉表面上在辩证地看待人生的聚散,其实是辩证地看待人生的悲喜。
聚与散只是形式,带来的是内在的喜与悲。
不管对待人生,还是对待花期,乃至天地万物,林黛玉都是个悲观主义者。
既跟她自幼遭遇丧母等不幸以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经历有管,又像是性格中注定了的。
她天生就是敏感的,过度的敏感造成她骨子里浓得化不开的忧郁。
她是戴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的,看什么都是冷色调的。
她与人交流(书里多处描写过,不信你查一查)有时会冷笑,岂止笑是冷的,她的眼睛是冷的(即所谓冷眼吧),她的心是冷的。
瞧她解释自己喜散不喜聚的道理的,真像冷血动物一样冷静。
如果不是遇到热得快又热得久的宝玉,黛玉的内心仍然是一片冰天雪地。
黛玉是个雪人。
中国若有白雪公主的话,该是她这副模样吧?雪人一样的黛玉,偏偏碰上火山一样的宝玉,是幸呢还是不幸?宝玉无疑把她捂热了,但也把她捂化了。
“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通过冰封雪生活常识分享。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林黛玉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角色,她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启示。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首先源于家族的衰落和命运的捉弄。
作为贾家府邸中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的出生本应具有显赫的身份和荣耀。
然而,不幸的是,贾府的衰落开始于贾母的年岁渐长和贾赦的不作为。
因此,林黛玉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尊荣,反而陷入了纷争和痛苦中。
这种家族的衰落和不幸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其次,林黛玉自身的性格和遭遇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林黛玉聪明敏感,对于人生的琐碎和世俗的喧嚣充满了疑虑和反感。
她痴迷于文艺和诗词,对于自由和浪漫的追求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底。
然而,她的美丽和才华却成了她的不幸。
众所周知,她被视为荣府中的“钗头凤”,但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她与宝玉之间的深厚感情又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同和实现。
所有的这一切使她深陷于思考、痛苦和无奈之中,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最后,社会环境和封建礼教对于林黛玉的影响不可忽视。
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而林黛玉无疑是作品中最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角色之一。
她作为一个女性,受到了封建观念的束缚和限制。
她的命运本应该由她自己决定,而不是被他人所左右。
然而,在封建家族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她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变得微不足道。
她被迫接受结婚安排和家族利益的考量,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让我们反思封建礼教对于个体自由的束缚和限制。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人生价值去追求幸福。
其次,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真挚的情感。
尽管林黛玉命运多舛,但她与宝玉之间的深情厚意是无法抹灭的。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人,对待感情要真诚,不要因为无谓的纠纷而伤害亲情和友情。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确实令人同情和惋惜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确实令人同情和惋惜,凡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无不有此同感。
她才貌双全,与贾宝玉执着地追求着真诚的爱情,勇敢地向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挑战。
然而,他们的爱情最终不但没有能结出美好的果实,而且林黛玉本人的命运结局亦十分悲惨。
那么,造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宝黛的前身故事注定了林黛玉命运结局的悲剧性在小说的第一回,作者便介绍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身故事。
说是林黛玉的前身原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则是赤暇宫神瑛侍者,是上天中专管花草的一位园丁。
绛珠仙草因得到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
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海水为汤”。
后来,绛珠仙女得知神瑛侍者已经下凡到了人世间之后,为了报答其灌溉之恩,便也投胎到了下界,欲以终生的泪水来偿还给他。
宝黛这个前生故事告诉我们,林黛玉之所以跟随贾宝玉下凡到人间,并不是为了嫁给贾宝玉,而是要用终生的眼泪来报答其在上天对自己的灌溉之恩,如此而已。
所以,这就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和林黛玉命运结局的悲剧性。
二、父母双双早亡促成了林黛玉命运结局的悲剧性林黛玉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在中国封建制度里,沿袭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礼教规定任何青年男女的婚姻都必须由父母来决定,儿女们是无权自行选择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当然也不能例外。
遗憾的是虽然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十分真诚和执着,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得到了贾母的特别宠爱,但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和母亲贾敏却过早地病逝了。
父母的过早去世,显然就没有人为林黛玉的婚姻大事作主。
另外,林黛玉自小就患有一种怪病,在她开始识事的那一天起就不停不断地吃着药。
一次,有个癞头和尚来到她们家说,林黛玉此病如果要治好,必须远离外家人,一辈子也不能和外家的人见面,否则,此病就不可能医治得好。
所以,如果林黛玉的父母没有早死,她就不会离家被外祖母接到外家里来抚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
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里面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
林黛玉是个悲剧性人物。
我认为她的悲剧表现为:绝世
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不屑于人情世故。
而悲剧的本质原因是她自己的性格使然,所以雪芹用一句诗来作暗示一一莫怨东风当自嗟。
在第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愁清露’四
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
最有名的是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这里的“东风”就是喻
指逼他和表妹唐琬分手的母亲。
也许,林黛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是将“东风”这个意象作为一种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来表现的,而她自称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诗词中就常以“东风”这个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表达自己的希望、失望、烦闷以及悲愁。
“自嗟”的本义叹息,就有自我埋怨的意思。
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态度是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
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而这个“自嗟”首先就是要埋怨自己的恃才傲物、不屑于人情事故,事事多疑多少也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从而酿成和宝玉的恋爱悲剧。
也酿成自己的人生悲剧。
这句诗也证明曹雪芹并不认为是贾府的长辈们生生拆散了宝黛的婚姻。
可见“东风”并未拆散他们。
也就是说,林黛玉的悲剧的本质原因在于自己的绝世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再加上不屑于人情事故。
悲剧之一:绝世才华。
有才的人往往都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倍感孤独。
所以李
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黛玉有诗才,天下皆知。
《红
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 的诗人气度。
在贵妃省亲进时,几位姐妹和宝玉呈上诗作,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作的
《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
她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光彩夺目,字字珠玑,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 写诗时她漫不经心,却“笔落惊鬼神”,这就衬托出了她才思敏捷,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
被红学家称为“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数量多、艺术个性强、品味高尚的诗人。
但林黛玉的扬才外露在当时是犯忌的,是要遭人嫉妒的,
这也是她性格上的弱点,是导致她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今天,也还是行不通的。
林黛玉是红楼女儿中最珍惜自
身价值并为实现自身价值而献出生命的人。
她似乎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抛在了脑后,总想展露才华,她悄悄替宝玉写诗,自告奋勇地教香菱学诗,随口就说《西厢记》《牡丹亭》等文中的诗句,这些都是她自由个性的流露。
从尊重个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来说,是可取的。
可她的锋芒太露,敏感而多疑,没有和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事在人为,她没有和上上下下的关系搞得融洽一些,以至她和宝玉的爱情面临绝境。
而且林黛玉又长得是如此漂亮!第一次正面描写林
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
“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外貌。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在宝玉的眼里,
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
和神韵;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曹雪芹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暗示了她西施般的悲剧命运。
假若她没有绝世才华,假若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该
定婚的时候定婚,该出嫁的时候出嫁,在家相夫教子,做饭洗衣,打扫庭院。
自然也很幸福,可是她偏偏有这么好的出身,受过这么好的教育,天资又这么聪明,感觉又这么灵敏,
人又长得这么漂亮,自古道红颜薄命,其实才女也是命运多舛。
林黛玉既属红颜,又是才女,她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绝世才华为什么会成为其悲剧根源?林黛玉正是具有
敏感多思的诗人气质,使得她看到落花,就泣残红,就吟唱: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花团锦簇的大观园,在她眼中,只不过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她习惯于沉浸在自我的内心世界,不善于社交,拒绝融入外界社会,越来越成为大观园的边缘人。
悲剧之二:和宝玉性格迥异。
宝黛爱情可谓是精神苦恋,二人的恋爱悲剧根源不能简
单归结为封建势力的残酷迫害。
黛玉自幼习惯孤独,她除了宝玉外,不需要别人的存在。
她过分依赖宝玉,宝玉就是她的灵魂,正如宝玉依赖那块玉
样。
而在宝玉却太不孤独。
他身边除了环绕十三个丫环外,还有大观园众多的女性对其众星捧月。
黛玉所能感觉到的敌人太多了,所以也永远处在惊惧、忧虑、妒忌、敏感之中。
在对情感的严肃程度,宝黛也是有差异的。
黛玉爱宝玉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她跟她吵架,折磨他,讽刺他,替他写作业交差,为他写下柔肠寸断的情诗,黛玉是用她的整个生命在进行恋爱,这注定她爱得无私,爱得忘我,爱得悲痛欲绝。
宝玉也很爱黛玉,爱到痴迷的地步。
可是他们之间爱的情绪
无法正常交流,一方面爱的情绪十分热烈,一方面却无法表达。
对于爱情,黛玉心里其实非常害羞也非常有负罪感,对宝玉不断地发脾气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
她爱宝玉,又顾虑宝玉知道了她的爱情反而看轻她,玩弄和辜负她。
所以宝玉每次想用《西厢记》里的艳词,来打通一条情感的直通线,但都遭到黛玉的严词拒绝。
情感淤塞的结果是把时间浪费在过多的猜疑、无谓的争吵上。
每一次争吵,都使两个人
青神受到重创,一个在“潇湘馆凭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
吁”。
每一争吵都是一种试探,每次争吵都使两个人心的距离更近一步。
他们不明白“结婚是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
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沉醉于恋爱之中的黛玉,她不知道婚姻的决定权不在于宝玉,而在于荣国府当权者贾母及贾政、王夫人等
人。
赫赫扬扬将及百年的贾氏家族已经陷入窘境,财源枯竭、矛盾重重、后继无人。
贾府迫切需要选择这样的媳妇一一她既能为贾家带来财富、管理家政、团结家族人员,又能劝导不走正路的贾宝玉幡然悔悟,走立身扬名之路。
于是,一场由圭寸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林黛玉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用她的生命在进行恋爱,当爱走向尽头,她的生命也随之终结。
悲剧之三:不屑于人情世故。
黛玉是七窍玲珑的,封建社会对“礼”的要求非常严格。
以黛玉的聪明,她什么都看得破,对人情世故她也是通晓的。
试看第二回,黛玉进贾府,随邢夫人去见贾赦。
贾赦忙着寻
欢作乐,不愿意见她,叫人出来说了番冠冕堂皇的话,试看
黛玉的反应一一黛玉忙站起来,听了。
再坐一刻,便告
辞。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
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
也是这一回,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道“只刚
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姐妹读何书,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从贾母的话里面,黛玉立即醒悟到贾母对女孩子读书的
态度(我们从后文可以知道,探春等都饱读诗书,不是什么
“只认得两个字”)。
所以当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就调整了自己的答案:“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贾家饭后饮茶的规矩也不合黛玉的生活习惯,可她也不得不随。
可见她的表现十分得体,说话婉转,很有
技巧
所以黛玉不是不守“礼“礼”,而是她在执行“礼
不肯像宝钗那样表现出异常的热情。
换句话说,黛玉“做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她不耐烦,也不屑于这样做。
她是真人,是那株世外仙草。
曹雪芹在她身上,抒写着尘世中稀见的性灵之美,寄托着对超凡脱俗的纯真人格的呼唤。
黛玉的完美就在于她的超凡脱俗,然而超凡脱俗就必定会使她远离人群,曲高和寡,这最大的优点又成了她致命的弱点。
这也只能自嗟而不能只怨东风。
所以,曹公说:林妹妹啊,莫怨东风,当自嗟! 刘爱萍,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