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诗词10篇苏轼散文
苏轼诗词10篇苏轼散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苏轼诗词10篇苏轼散文“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随物赋形——苏轼散文的创作原则
其中的“ ” 客 观对 象 , 物 指 包括 自然 事 物与 社会 生 活 内 容,
“ 指作品中所反 映的事物 的情貌和形态 。 形”
规律来描写 , 自然会千姿百态 , 丰富多彩 , 动活泼。后来苏 生 轼又从观赏唐末画家孙位 的作品中得到启示 : 唐广明 中, “ 处 士孙 位始 出新 意 , 画奔湍 巨浪 , 山石曲折 , 与 随物赋形 , 尽水 之变 , 号称神逸 。 ( 画水 记》 认为 穷形 尽相就 是美。值得 ”《 ) 注意的是 , 苏轼把“ 随物赋形” 出新意 ” 同“ 直接联 系起 来 , 是
“ 万物皆有常形 , 唯水不然 , 物以为形 而 已” 《 氏易传 》 因 (苏 卷三) 。正是讲其 自然之性 , 因为水在 道家的 眼中是近 乎道 的。《 毗陵易传》 7云 :阴 阳一交而生物 , 卷 “ 其始为水 。水者
有无之际也 , 始离 于无 而入 于有 矣。老 子识 之 , 极其 言 日: ‘ 上善若水 ’ 日 : 水几 于道 ’ 又 ‘ 。圣 人之 德 , 虽可 以名言 , 而 不 囿于一物 , 若水之无声形 , 此善 之上者 , 于道矣 ……” 几 故 苏轼把 自己的文章 比作水之随物赋形 , 为这是合乎义理之 认
— —
《 经・ 诗 静女》 静女其妹 , : 俟我 于城隅。爱而不见 , 首 搔
踟蹰 【 。
从语境方面看 , 爱” 解为“ 把“ 理 隐蔽 ” 是否符 合这 位 义
句中的“ 字 , 爱” 教材 将其 解释 为“ 爱” 相 。这似乎 不符
合上下文。如果是“ 相爱而不能见面” 的话 , 么我们眼 中浮 那
【参 考 文 献 】
[] 1 郭锡 良, 古代汉语 [ . 等. M] 商务印书馆 ,0 5 20 . [] 2 白兆麟 . 简明训诂学 [ . M] 浙江教育出版社 ,9 4 18 .
苏轼最有名的散文5篇
以下是苏轼五篇著名的散文:《前赤壁赋》(苏轼代表作之一)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后赤壁赋》(苏轼代表作之一)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予亦狐独高频婉约乎缭绕风清月明之中。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羽衣翩跹翅如车轮下视澄澈见底。
予乃问客曰:“吾从西北来时闻呜呜箫声不知何处之声?”客曰:“月明风清如此那望箫声乃鹤飞鸣过我也。
苏轼文学常识
苏轼文学常识
苏轼(1037年 - 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家,据传侯门出身,幼年入紫禁城,他的父亲是诗人、文学家温庭筠。
他勤奋上进,著书立说,以天华精神闻名于世。
苏轼是中国文言文写作大师,他的作品被誉为“诗仙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水调歌头》。
此外,苏轼也是宋代词派的代表人物,所撰词思想深刻,工整而形式更加新颖,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苏轼散文用语热情,深厚,辞藻讲究,语句华丽,情感真挚,使散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苏轼的散文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渔家傲·北固山下》、《送挽歌王罕》等著名作品。
苏轼的短篇小说也被人们熟知。
其中《凤栖梧》、《新乐府诗集序》、《古今集》等小说堪称经典之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状态。
苏轼的诗歌也备受赞扬,他有很多经典作品,如《醉花阴》、《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其中《醉花阴》被誉为“诗仙之作”,“赤壁赋”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精彩的诗歌著作之一。
苏轼的文学才华享誉世界,其文学修辞定喻精湛,受世人景仰。
这些文学成就,使苏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代表作
苏轼代表作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才华卓越,代表作品众多,为后世所称道。
以下将介绍几部苏轼的代表作。
《东方朔骚》《东方朔骚》是苏轼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苏轼的17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以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为题材,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最为人熟知且影响最大的一首词曲。
这首词以明月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温婉动人,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草堂集》《草堂集》是苏轼晚年写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草堂所写的作品。
这部作品以乡村生活和人文景观为主题,以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为内涵,展现了苏轼晚年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苏轼在《草堂集》中写道:“去冬陇首山中居,立石斋前闻夜雨。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离开京城,远离喧嚣,回归山水的愿望。
他借助深山幽谷的环境,寄寓自身在艰难时期的逆境中的奋发进取之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抒情长词之一,成名作之一。
这首词描写了苏轼对于历史变迁和崛起的怀念,以及对权力和欲望的思考。
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现了他对英雄壮举和豪情壮丽的向往。
这首词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通过深刻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了离愁别绪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篇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古代战争中各种悲壮景象,以及困境中人们的坚韧不拔和豪情壮志。
苏轼在赋中展示了他卓越的写作才华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战争场面和人物形象,以及道德伦理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和历史演变的思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代表作品体现了他高度的艺术成就和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译文|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全文分三段。
而且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泪泪,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宋代: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苏洵的散文篇一:苏轼的散文创作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
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五代“文教衰落,风俗靡靡”,都是强调“明道”和“致用”这两条。
但实际上,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
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这虽然不是很新鲜的见解,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文学的个人性;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范围的意义了。
同时,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
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答谢民师书》)这里公然对孔子加以曲解。
孔子所谓“辞达”,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实与思想,而苏轼却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
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艺术爱好的欧阳修走得更远了。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因此,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x体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这也同欧阳修一致(见《上欧阳内翰书》)。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
苏轼的诗歌赏析5篇_苏轼代表作鉴赏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赤壁赋朝代:宋朝|作者: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色照进了门里,于是我欣然而起,走出门外。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苏轼《凌虚台记》原文翻译与赏析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
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
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
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
但太守的住处,还不知道有山。
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
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
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
修到高出屋檐才停。
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
苏轼主要作品集
苏轼主要作品集
【原创版】
目录
1.苏轼简介
2.苏轼的主要作品
3.苏轼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历史影响
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作品丰富多样,成就卓越,被誉为“文坛泰斗”。
苏轼的主要作品有:
1.诗歌:苏轼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咏史抒怀、山水田园、哲理寓言等。
代表作品有《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等。
2.词:苏轼是北宋词坛的翘楚,他的词作以豪放奔放、深沉婉约著称。
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3.散文:苏轼的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思想深刻。
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4.书法:苏轼的书法造诣极高,他擅长行书、楷书,尤其以行书见长。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历史影响:
1.艺术特点:苏轼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深沉、婉约著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词、散文都表现出了他广博的学识、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2.历史影响:苏轼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词、
散文作品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他的文学理论和艺术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苏轼的文学成就也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被誉为“文坛泰斗”。
总之,苏轼作为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主要作品无论在艺术成就还是历史影响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作品中属于散文
1、《留侯论》《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2、《记游定惠院》《记游定惠院》是北宋词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所作的散文,文中记述了苏轼与二三友人一天愉快的游赏,随物赋形,信笔抒意,以淡雅的笔触,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种清新隽永的意境。
引人人胜,耐人寻味。
3、《晁错论》《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
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晁错被杀的原因。
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
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4、《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5、《石钟山记》《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有关于苏轼的散文
有关于苏轼的散文我国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在诗、词、创作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超凡的才能。
他的作品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第一章里,对苏轼的诗、词已经作了介绍,这里再对他的散文作品作一概览。
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愈、、欧阳修三家的散文媲美。
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露峥嵘。
在《策略》、《策别》、《策断》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
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策》的影响,明显可见。
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
这些文章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但写法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苏轼还给后世人留下不少书札、杂记、杂说、小赋。
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超过他的政治论文。
形象地阐明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
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它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
阅读此类文章,我们又目睹了苏轼作为一位出色的文论家的风采。
从崇杜到慕陶:论苏轼人生与艺术的演进(1)内容提要苏轼早年在文学创作上推崇杜诗;晚年则推崇陶诗。
他联系其立身处事来确定文学创作的风格、品位与价值,从而发掘出、其人其诗的伟大价值,苏轼这种认识和评价作家的方法,对今天认识文学现象,了解中国文学的规律与特点,也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杜甫;陶渊明;苏轼人生;苏轼创作道路无论陶渊明和杜甫当时的“心事”如何,他们在文学史上确立的是两种人格范型。
按照孟子的说法,陶渊明属“独善”型,杜甫属“兼济”型。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②于上国③,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
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季札聃:人名。
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④倍蓰:超过数倍。
7、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
B.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
C.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
D.查字典,“遗”有“遗留”“赠送”等义项,“将以遗来者”中“遗”应选择“赠送”。
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
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
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
苏轼的散文创作特点如下:
1. 情感细腻:苏轼的散文充满了细腻的感情,他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他对人生、自然和
社会的思考与体验。
2. 散文结构独特:苏轼的散文常常以抒情的方式开篇,然后逐渐展示
出作者的思考和观点。
他的散文篇幅一般较长,有较为完整的结构。
同时,他注重篇章之间的衔接,使整个文章连贯流畅。
3. 多样的题材:苏轼的散文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包括自然景色、
人物描写、社会风俗等等。
他的作品既有山水田园的描写,也有对社
会现象的观察与探讨。
4. 文笔优美:苏轼的散文语言流畅优美,富有音韵感。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情境感强烈:苏轼的散文常常通过描绘细致入微的情境,将读者带
入其中,使人身临其境。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与心灵享受。
总之,苏轼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细腻、独特的结构、多样的题材、优
美的文笔和强烈的情境感而备受瞩目。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
要意义,也对后世的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与文学风格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与文学风格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其中的八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这些文学家们在散文创作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学风格。
本文将分别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贡献和特点。
一、韩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早的一位文学家,他被称为“文皇”。
韩愈的散文以雄壮豪放、气势磅礴为特点,反对浅显的文风,提倡庄严、正统的文风。
他的散文作品善于表达爱国情怀和社会意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韩愈的散文作品中常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辞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二、柳宗元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文学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思想家。
柳宗元的散文以文章洗练、表达深邃为特点,注重反映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他的散文作品追求真实和深刻,语言简练,清新自然。
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常常以个人经历和观察为基础,以点明领会人生的真谛。
三、苏洵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中才华横溢的一位文学家,他以其雄辩的文笔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苏洵的散文作品富有独特的叙事和描写技巧,常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思考和反思。
苏洵的散文作品语言优美,行云流水,给人以很高的阅读享受。
四、苏轼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文学家,他是文学家中多产而又卓越的一位。
苏轼的散文以丰富多样、富有情趣为特点,擅长描绘细腻的人物情感和环境描写。
他的散文作品不拘一格,兼采豪放和儒雅之风,语言生动有趣,常常给人以欢乐和愉悦之感。
五、欧阳修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中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而受到赞赏。
欧阳修的散文作品富有旷达和激情,主题多样,内容丰富。
他的散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六、王安石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中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赞誉为“文明之祖”。
王安石的散文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广泛,特点是以诗意的写作风格,展现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探析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
探析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论文关键词:苏轼儋州散文论文摘要:贬谪儋州是苏轼人生的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苏轼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而且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
在他的笔下,儋州的风土人情也呈现出别样的异彩。
绍圣四年四月十七日,苏轼被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
同年七月二日,苏轼与幼子过到达昌化军贬所,即今海南省儋州市。
元符三年二月,因徽宗登基,恩移廉州安置。
四月,因生皇子恩,诏授舒州团练副使。
六月二十日,苏轼渡海离开海南岛。
至此,他在儋州生活了将近三年。
苏轼贬谪儋州的文(不含书信),据《苏轼年谱》统计共有93篇,其中91篇《苏轼文集》有收,余下2篇《晚香堂苏帖》有增补。
与惠州之文相比,儋州之文不但在体裁上有明显变化,内容上也有很大不同。
就体裁言,赋体惠州时没有,此时则有6篇;史评,惠州时仅有1篇,此时期则有19篇之多。
就内容言,最大的不同随体裁变化而来,即史评性文字大量增加,构成了儋州之文的一道亮色。
儋州之文体裁和内容上的变化,无疑与苏轼这次海南之贬有莫大关系。
这次贬谪,是苏轼人生三贬中最严重的,也是同时被贬的元祐党人中最悲惨的。
虽然在被贬惠州时,苏轼已经能够用一种从容旷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苦难,但是再次遭逢被贬,而且是贬往国土的最南端,这给苏轼的心灵依然带来了不小的震惊和伤痛。
他在《到昌化军谢表》中说:“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
子孙痛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仰于海外,宁许生还。
”其生还无望、悲观欲绝,比惠州时要真切的多。
谪居海南时,苏轼已经62岁,身边只有苏过一人。
生活上又是一派惨淡景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对待未来的生活,如何把握剩余的生命,是垂暮之年的苏轼唯一能做的事情。
而东坡之为东坡,给予后人的最深刻印象,也在于此。
即便生命所剩无几,即便命运把他逼到角落,他依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他在《书海南风土》中说: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创作个性,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颂。
本文将探讨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和创作个性,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苏轼的散文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和贴切的比喻,这得益于他丰富的词汇。
在苏轼的笔下,普通的景物和事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例如,在《赤壁赋》中,他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来描绘月夜下的情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优雅与宁静。
苏轼在散文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写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光比喻成积水,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使文章显得灵动而有意境。
苏轼的散文常常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浓厚的诗意。
他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使文章具有了诗的韵味和意境。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长江画卷,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传奇。
苏轼的散文注重情感表达,无论是欢乐还是悲痛,都显得非常真实。
例如,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使读者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得苏轼的散文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苏轼的散文不仅注重形式的美,更注重思想的深刻性。
他的作品常常包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例如,《前赤壁赋》中,他借江水、明月、清风等意象,表达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苏轼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创新的手法将诗、词、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作品。
例如,《东坡志林》中,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贬谪地黄州的生活,并通过小序、题跋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随物赋形——苏轼散文的创作原则
其中的“ ” 客 观对 象 , 物 指 包括 自然 事 物与 社会 生 活 内 容,
“ 指作品中所反 映的事, 丰富多彩 , 动活泼。后来苏 生 轼又从观赏唐末画家孙位 的作品中得到启示 : 唐广明 中, “ 处 士孙 位始 出新 意 , 画奔湍 巨浪 , 山石曲折 , 与 随物赋形 , 尽水 之变 , 号称神逸 。 ( 画水 记》 认为 穷形 尽相就 是美。值得 ”《 ) 注意的是 , 苏轼把“ 随物赋形” 出新意 ” 同“ 直接联 系起 来 , 是
道、 自然 之 美 的 。 苏 轼 的这 种 合 自然 之 美 的 意 识 也 正 是 对 庄
丰富 、 气象万千的 ; 艺术家只要能够做到“ 随物赋形 ” 即按照 , 大 自然和社 会生活 事物 的发展 变化规律 , 把它 们的形 态 、 色 彩、 声音 、 气韵 真实 、 准确 、 生动地再现 出来 , 品就会产生 出 作 姿态各异 、 毫不雷 同 的风格。所 以艺术 家要 突破陈规 旧 习, 不拘成法 , 能 “ 要 出新 意于 法度 之 中, 寄妙 理于 豪 放之 外” ( 书吴道子 画后》 , 《 ) 才能做到“ 文理 自然 , 姿态横生 ” 。他 还
他认为大自然与社会生活尽管气象万千无比丰富但却有它们的必然之理意即事物之理是本身固有的所以如果我们按其各自的面目和规律来描写自然会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语文 学刊
20 0 9年 第 1 2期
随 物 赋 形
苏 轼 散 文 的创 作 原 则
。张 大联
( 南城 市学 院 中文系 , 南 益 阳 4 34 ) 湖 湖 109 [ 摘 要 ] 苏轼散文中所表现 出来的“ 自然天成” 的审美取向促使作者遵循“ 随物赋形” 的创作原则。“ 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散文创作
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显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
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五代“文教衰落,风俗靡靡”,都是强调“明道”和“致用”这两条。
但实际上,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
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这虽然不是很新鲜的见解,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文学的个人性;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范围的意义了。
同时,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
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答谢民师书》)
这里公然对孔子加以曲解。
孔子所谓“辞达”,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实与思想,而苏轼却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
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艺术爱好的欧阳修走得更远了。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因此,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骈体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这也同欧阳修一致(见《上欧阳内翰书》)。
不过,苏轼更加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
正如他在《文说》中的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这段话恐怕不无自炫,但确确实实,苏轼的文章在所谓“古文”的系统中,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之类的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并且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
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有不少是史论或政论,如《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教战守策》等。
这些议论往往就常见的事实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
如《范增论》不一般地谈论范增功过得失,而从他应该在什么时机离开项羽这一新颖角度阐发开去,议论文人谋臣如何“明去就之分”的道理。
文中忽而引证古语,忽而插入比喻,忽而转为叹息,写得虚虚实实,时张时弛,使一篇短文波澜横生。
又如《贾谊论》,先是批评贾谊虽有才能却不懂得表现才能的分寸与时机,让人似乎觉得他的不幸是缘于自身的过错,后半部分却又转入人君应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与前者合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写得跌宕起伏。
这一类文章中,也有些是随意搬弄历史以显高明,写得不大合情理。
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反映出苏轼好为新奇的“文人”性格,比之一般四平八稳的议论有趣味得多。
这是苏文为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所述及的,以性质而言不属文学散文,但从中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个性与才华。
而更能代表其散文成就的是随笔、游记、杂记、赋等感情色彩较浓厚的文体。
这一类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
比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性质相近而体裁单纯、结构清楚的散文,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
如《石钟山记》先是对
郦道元、李渤就石钟山命名缘由所作的解释提出怀疑,而后自然地转入自己的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提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全文以我为主,气脉流贯从容,叙事、写景、议论的衔接十分自然,而且最后的议论部分只是轻轻带过,不摆出一定要教训人的强硬姿态。
而《放鹤亭记》则从云龙山人迁草堂、建亭缘由说到彭城的山势、亭的位置、季节与风景的变化,再说到主人的鹤与鹤飞的姿态,这才说到亭的命名。
下面一转,从自己与宾佐僚吏的游览,发出一通感叹议论,从鹤的典故说到人生情趣,又从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故事,翻转到隐士全真远祸生活的可羡,最后以山人一首高逸旷达的歌子收尾,给人以飘然远去之感。
全文不过数百字,却摇曳多姿,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著名的《前赤壁赋》也是如此,在自夜及晨的时间流动中,贯穿了游览过程与情绪的变化,把写景、对答、引诗、议论水乳交融地汇为一体,完全摆脱了过去赋体散文呆滞的形式与结构。
在苏轼这一类文章中,表现“意”即作者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文章结构雷同的情况很少,总是随“意”变化。
在语言风格方面,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如《石钟山记》中的一节: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到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宵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 夜深人静,月照壁暗,山石矗立,栖鸟怪鸣,几笔之间,便是一个阴森逼人的境界。
又如《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面说到苏轼因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常透过无限的宇宙时空框架来体验人生,观照自然,这种理性认识其实是很多人都有的;而苏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找到最佳的语言形式表现他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感受。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独具风韵的妙品。
晚年的一些作品,尤其言简意深,内涵丰厚。
如《在儋耳书》写自己初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的心境: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这篇似庄似谐的短文,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的情怀,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又如《记承天寺夜游》,先以小序交待自己月夜不寐,至承天寺访张怀民,恰张亦未眠,便一同漫步,正文仅三十来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一幅鲜明澄澈的月夜图景,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情与景与理化成一片,意味深长。
这一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苏轼——散文大家
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散文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和艺术创造的价值。
苏轼指出散文也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范围的意义了。
同时,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
内涵的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
不过,苏轼更加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
正如他在《文说》中的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这段话恐怕不无自炫,但确确实实,苏轼的文章在所谓“古文”的系统中,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都要少一些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色.
从散文中也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个性与才华。
而更能代表其散文成就的是随笔、游记、杂记、赋等感情色彩较浓厚的文体。
在语言风格方面,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如《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独具风韵的妙品。
晚年的一些作品,尤其言简意深,内涵丰厚。
如《在儋耳书》写自己初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的心境,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的情怀,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
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我是苏轼的忠实崇拜者,有N多关于苏轼的资料,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