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讲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二讲、东魏、北齐、西魏、 北周
教学目的:了解北朝魏、齐、周 更替对峙情况。 教学重点:北齐河清均田制和北 魏均田制之异同。 教学难点:北齐河清均田制。
Biblioteka Baidu
北魏末年的动荡
一.东魏和北齐
对 峙 图
一、北魏和北齐
六镇鲜卑及胡化汉族既保持胡部特性,不渐 染汉化,则为一善战民族,自不待言,此民 族以饥馑及虐政之故,激成叛乱,南向迁徙, 其大部辗转移入高欢统治之下,故欢之武力 遂无敌于中原,卒籍之以成其霸业。
、。
周统一北方
由于北周实行 了改革措施,北周国 势强盛。553年,攻 占了益州。次年,于 谨、字文护率兵攻占 了江陵,消灭了梁朝 萧绎。周武帝灭佛 后,“民役稍希,租 调年增,兵师日 盛”,仅隔三年便灭 了北齐,统一了北 方。
陈寅恪著
三、南北朝为隋唐的历史准备
一、北方的四次统一 1、曹操统一北方 2、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3、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 4、北周宇文邕统一北方
北周
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废西魏恭 帝,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亦称宇文 周。
公元560年,宇文邕为帝,是为武帝 。
北周
北朝之一。宇文觉创 建。历五帝,共二十五年 (557~581)。西魏恭帝三 年(556),实际掌握西魏政 权的宇文泰死后,子宇文 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 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 (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 (今西安),史称北周。
人执恤又(的 宇 ”行狱颁租 改 西文 ,。讼布赋 革 魏泰 这并、“预 。 、与 对且均先算 宇 北苏 门主赋洗) 文 周绰 阀张役心和 泰 时 势用”、户 采 期 力人六敦籍 用 , 是“条教制 苏 在 个当诏化度 绰 内 限不书、, 的 政 制限,尽以 建 方 。荫让地保 议 面
资地利证,作 ,方、政建了 唯官擢府立一 在遵贤收计系 得照良入账列
赤壁之战(208) 淝水之战(383) 瓜步之战(450)
、二、十六国北朝的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迁都洛阳
( 494 年 )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改说汉语,朝中禁止说鲜卑语 鲜卑贵族死后不能归葬
改汉姓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
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 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小结
朝 代 图 示 图
出行图 北齐太尉、东安王 娄叡墓壁画 山西太原
553年 西魏取 蜀
577年 北周灭北齐
552年 北齐占淮南
554年 西魏克江 陵,俘杀梁元帝, 立傀儡政权后梁
二、西魏、北周
西魏
•宇文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鲜卑族。到孝武帝永 熙二年(公元533年),他全部控制了关陇地区。后毒杀孝武 帝,另立宗室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以长安为都城,史称西 魏,控制了洛阳以西地区。宇文泰自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 书事,掌大权。 •宇文泰的统治集团的骨干,都是武川镇的中下级军官出身,他 又拉拢关陇、河东地区的世家大族,并得到他们的拥护。所以 统治比较稳定。他以鲜卑族原有的部落兵制为基础,建立府兵 制。共有二十四军,分别由六柱国率领,总统于宇文泰。军士 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公元553年,西魏攻巴蜀。554年,又 攻破江陵,杀梁元帝萧绎,立萧祭(cha 察)为帝,史称后梁, 都于江陵。这时西魏的疆土已扩展到今四川、湖北一带。
北齐在河清三年(564年),再次颁行均 田令。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出兵北齐, 俘齐帝高纬,北齐亡。
均田制基本上和北魏的相同。均田令规定:“一夫 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授田数较北魏加倍。 是为了休耕。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规定 用来种植桑、榆、枣树等,不在还受之限。逐民授 田只限于此数;可是又规定:“奴婢依良人”, “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人;第 二品嗣王已下及庶姓王,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已 上及皇宗,止一百人;七品已上,限止八十人,八 品已下到庶人,限止六十人。”按照这样一个标准, 贵族、官僚、地主们仅以奴婢之名合法领受的田地, 其数量已极大了。如奴婢男女各半,多者可领受一 万八千亩,少者可领受三千六百亩。这样,田地不 但未得均,反而首先要满足贵族、官僚、地主们的 田地需要。所以必然出现“强弱相凌,侍势侵夺, 富有连畛亘陌,贫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略稿》
诸勋人身犯锋镝,百死一生,虽或贪鄙,所 取者大,岂可同之常人也!
——高欢《资治通鉴·梁纪·武帝大同三年》
调
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
和
民
族
关
系
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
北齐
北齐在政治上主要依靠鲜搬运贵族和鲜 搬运化的汉人进行统治。
教学目的:了解北朝魏、齐、周 更替对峙情况。 教学重点:北齐河清均田制和北 魏均田制之异同。 教学难点:北齐河清均田制。
Biblioteka Baidu
北魏末年的动荡
一.东魏和北齐
对 峙 图
一、北魏和北齐
六镇鲜卑及胡化汉族既保持胡部特性,不渐 染汉化,则为一善战民族,自不待言,此民 族以饥馑及虐政之故,激成叛乱,南向迁徙, 其大部辗转移入高欢统治之下,故欢之武力 遂无敌于中原,卒籍之以成其霸业。
、。
周统一北方
由于北周实行 了改革措施,北周国 势强盛。553年,攻 占了益州。次年,于 谨、字文护率兵攻占 了江陵,消灭了梁朝 萧绎。周武帝灭佛 后,“民役稍希,租 调年增,兵师日 盛”,仅隔三年便灭 了北齐,统一了北 方。
陈寅恪著
三、南北朝为隋唐的历史准备
一、北方的四次统一 1、曹操统一北方 2、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3、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 4、北周宇文邕统一北方
北周
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废西魏恭 帝,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亦称宇文 周。
公元560年,宇文邕为帝,是为武帝 。
北周
北朝之一。宇文觉创 建。历五帝,共二十五年 (557~581)。西魏恭帝三 年(556),实际掌握西魏政 权的宇文泰死后,子宇文 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 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 (孝闵帝),国号周,都长安 (今西安),史称北周。
人执恤又(的 宇 ”行狱颁租 改 西文 ,。讼布赋 革 魏泰 这并、“预 。 、与 对且均先算 宇 北苏 门主赋洗) 文 周绰 阀张役心和 泰 时 势用”、户 采 期 力人六敦籍 用 , 是“条教制 苏 在 个当诏化度 绰 内 限不书、, 的 政 制限,尽以 建 方 。荫让地保 议 面
资地利证,作 ,方、政建了 唯官擢府立一 在遵贤收计系 得照良入账列
赤壁之战(208) 淝水之战(383) 瓜步之战(450)
、二、十六国北朝的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迁都洛阳
( 494 年 )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改说汉语,朝中禁止说鲜卑语 鲜卑贵族死后不能归葬
改汉姓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
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 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小结
朝 代 图 示 图
出行图 北齐太尉、东安王 娄叡墓壁画 山西太原
553年 西魏取 蜀
577年 北周灭北齐
552年 北齐占淮南
554年 西魏克江 陵,俘杀梁元帝, 立傀儡政权后梁
二、西魏、北周
西魏
•宇文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鲜卑族。到孝武帝永 熙二年(公元533年),他全部控制了关陇地区。后毒杀孝武 帝,另立宗室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以长安为都城,史称西 魏,控制了洛阳以西地区。宇文泰自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 书事,掌大权。 •宇文泰的统治集团的骨干,都是武川镇的中下级军官出身,他 又拉拢关陇、河东地区的世家大族,并得到他们的拥护。所以 统治比较稳定。他以鲜卑族原有的部落兵制为基础,建立府兵 制。共有二十四军,分别由六柱国率领,总统于宇文泰。军士 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公元553年,西魏攻巴蜀。554年,又 攻破江陵,杀梁元帝萧绎,立萧祭(cha 察)为帝,史称后梁, 都于江陵。这时西魏的疆土已扩展到今四川、湖北一带。
北齐在河清三年(564年),再次颁行均 田令。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出兵北齐, 俘齐帝高纬,北齐亡。
均田制基本上和北魏的相同。均田令规定:“一夫 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授田数较北魏加倍。 是为了休耕。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规定 用来种植桑、榆、枣树等,不在还受之限。逐民授 田只限于此数;可是又规定:“奴婢依良人”, “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人;第 二品嗣王已下及庶姓王,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已 上及皇宗,止一百人;七品已上,限止八十人,八 品已下到庶人,限止六十人。”按照这样一个标准, 贵族、官僚、地主们仅以奴婢之名合法领受的田地, 其数量已极大了。如奴婢男女各半,多者可领受一 万八千亩,少者可领受三千六百亩。这样,田地不 但未得均,反而首先要满足贵族、官僚、地主们的 田地需要。所以必然出现“强弱相凌,侍势侵夺, 富有连畛亘陌,贫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略稿》
诸勋人身犯锋镝,百死一生,虽或贪鄙,所 取者大,岂可同之常人也!
——高欢《资治通鉴·梁纪·武帝大同三年》
调
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
和
民
族
关
系
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
北齐
北齐在政治上主要依靠鲜搬运贵族和鲜 搬运化的汉人进行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