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合集下载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 1917.3 1917.11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8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6
苏联通过新宪法
五、归纳质疑 提升拓展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自由贸易 资本家 经营中小企 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______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 ________ 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 业;实行__________ 国情 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 ________ 积极性 ,迅速 3、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___
五、归纳质疑 提升拓展
列 宁 斯 大 林
1921年,新经济政策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3.苏联模 式形成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①积极②弊端
五、归纳质疑 提升拓展
请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苏联国徽
合作探究二 苏联的工业化
2、工业化: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 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 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 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 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 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合作探究四 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国家性质: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C.发动玉米种植运动
√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4.“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 工业化加上类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之昂贵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 模式( )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大国崛起》
材料二:“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斯大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 目标: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完成方式:完成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 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重点项目之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俄建设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他采取了什么政策?
新政权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也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先例可循。而此 时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同时,国内外 敌人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形势危急,苏俄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保卫政权。所 以列宁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分配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 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 步发展。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 表现出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 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在建设社会 主义的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实 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素养 启示
在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 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乌克兰 外高加索联邦 俄罗斯、白俄罗斯
(屋)
(外)
(两只鹅)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 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 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 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 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 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 个重大损失。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 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领导人民为实现国 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 行斗争。 1928 开始, 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 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扶木犁的穷国
此时的苏联……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 年,苏联的 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新经济政策影响:调动了生产积 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言 苏俄农民乔伊娜娃在日记 苏俄农民叶莲卡在日记中 ,比饿肚子更可怕的事情是 中写道:“ 1922年春天,阳 写道: 没有伏特加喝,所以,前几 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 年,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来 “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 拥抱着我 ……” 解馋…… 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1922 年春天,自由贸易 后,随处都可以“畅饮”了 ……
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了工 业化,就是赢了第一局。 ——1932年法国《时报》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
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点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发达。处如果于苏帝联国不能主在义短的时期包消围灭、这威种落胁后之性中,不发展工
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 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三、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国内:经济发展落后,国防力量薄弱。 国外: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2.历程:
1925年
1926年
1928-1937年
提出 开始 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3.重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4.评价: 特点: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1)积极: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 现 工业化 。 (2)消极:排斥市场和 商品经济 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使苏
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列宁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影响?
积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
消极: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是一条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情境创设: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 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 于“摆地摊”。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不是真的。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仍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
威胁,为保住新生政权,苏俄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且农业上实行余粮收 集制。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 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完整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完整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课题第 11 课苏联的社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日期10 月 22 日会主义建设授课教师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⑵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2.过程与方法教⑴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探究讨论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苏联是怎样成立的?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学先进的工业国?⑵分层解疑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 、“苏俄” 、“苏目联”?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史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重突破方法: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点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难点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学初三学生好奇心强,个性普遍突出,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较弱。

情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如果讲得太多太空,学分生就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依托大量文字史料、图片、国表来创设情境,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悟历史,接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教具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和教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人物图片,知道他们是谁吗?并说说他们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给予简单的评价。

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新经济政策(1921年)
征收粮食税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 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农 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 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工 (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 业 乏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商 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有利于经济发展
对比这两种政策,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哪”(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利用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承认市场经济。)
材料一、
材料二、 新经 济政策实施后,列 宁说:“在战争结 束的时候,俄国就 像是一个被打得半 死的人„„而现在, 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 了!”
评价:
积极方面: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 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 大的国际声誉。
影响: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 工业国。
三、农业集体化---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 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实施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措施: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 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 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 家的生产计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社会矛盾尖锐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 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第11课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_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启示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①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遵守客 观经济规律。 ②国民经济各部门要综合平衡,协调发展 ③要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⑤要注意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 注重经济效益等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经济: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2、政治:通过1936年新宪法 探索 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结果
苏联模式(也称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通过
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 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 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 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 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 ,企业没有主动性。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1921---1928)
①背景(原因)
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②时间: 1921 ③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权力高度集中, 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
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苏联模式(也称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通过
特点
评价:
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粗 放,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 4.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造成个人专 权;个人崇拜盛行

下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下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
(1)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 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直接目的: 解决粮食问题
根本目的: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
3.开始:20世纪30年代初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4.措施:(1)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2)终止新经济政策,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
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度”,“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
C 这段距离”。为此,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
4.据斯大林在《粮食战线上》一文中统计,20世纪上半叶,苏
联某年度国家收购粮食达4.34亿普特(一普特等于16.38千克)。
同年,苏联计划在东部地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
4.特点:
排斥市场 缺乏积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忽视民主法制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5.影响:
(1)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 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消极: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严重体制障碍(。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苏联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威胁
2.过程: 1925年
1926年
斯大林提出实现国 开始进行社会主 家工业化的设想 义工业化建设
1928-1937年
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 个五年计划

部编九下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部编九下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 B重工业发展迅速
• C苏联模式制约发展
• D完成农业集体化
• 3.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 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 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 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 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此,苏联( )
治国之有法, 犹治病之有方也 病变则方亦变。
康有为《政论集》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 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 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掠夺了 大量的财富,引起农民的不满。
• 1920年初,苏俄粮食产量只有战 前的一半,广大农民处于饥荒的
• 苏俄(1917年—1922 年)
• 苏联(1922年—1991
特点
•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 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苏联工业化的评价(影响)
• 积极意义: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 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 业化
• 消极意义: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 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 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 第二位。
斯达哈诺夫运动
•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 群众性技术革新和社会主义 劳动竞赛运动,因采煤工人 斯达哈诺夫首先发起而得名。
• 1935年8月30日夜间,6小时 挖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 倍。
请注意区别:
• 沙俄(1547年—1917 年)
• 水兵反抗之激烈和坚决,使大约一万红军被打 死、致残或失踪。喀琅施塔水兵队伍约有26000 人,少数人经审判后被处决,大多数人未经审 判就被处决或被送入集中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件(含视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件(含视频)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 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 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
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 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
A. 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 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C. 苏联物资短缺的C 状态 D. 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 15. 下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的某一政策。两图意在表达( )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A
10. 苏联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
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
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这些
举措( )
A. 使苏B联社会主义工业得到全面发展
B. 是苏联成为强盛工业国的重要原因
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
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 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D
C. 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 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内容
7.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评价,错误的是( )
C
A. 民主法治缺失 C.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个人崇拜严重 D.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综合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 学家之一。他进一步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与宏观调控经济的必要性……宏 观指导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时间:1921年 3.内容:(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 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提出:1925年,斯大林 3.开始:1926年 4.成就: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5.特点: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到1937年,全国基本 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 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 93%,耕地面积达99%,从 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 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 势。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四.苏联模式 1.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解决粮食问题。
2.时间: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
3.措施:
(1)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2)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
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6.评价:(1)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缺点:损害了人民利益,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
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 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 宁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21年,苏维 埃政府开始实 施新经济政策
首要任务:恢复经济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战争使经济遭严重破坏;旧政策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2)时间:1921年
特项目点:把农社业会政主策 义同市场工业、政商策品货币商关业政系策 内3和 制)容资度以余粮配本下征粮归;主,收收农允粮集民许义发食制自使直展税,己用代余支雇接 资替联本掌企允业系主握业许;起义国,私实家由人行来市经国经按。场济家营劳命经中取(经脉营小酬在济的,企的 社。实 由会行 贸主易自义
佣劳动力和出租) 工资制。
土地
4)作用: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 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启示?
进行经济建设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 性;要关注民生问题。
粮食税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 配,减轻了农民负担,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私营
一方面,使苏联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 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目的: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措施: 用行政手段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
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 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完成: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 公有制,实行自上而 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体制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积极: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共32张PPT).doc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共32张PPT).doc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共32张PPT)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说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列举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2.了解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等。

3.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性: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消极性: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不稳定。

新经济政策背景: 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

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强烈不满。

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1921 年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的成立( 1922 年) 1. 亚美尼亚 2. 阿塞拜疆 3. 白俄罗斯 4. 爱沙尼亚 5. 格鲁吉亚 6.哈萨克 7. 吉尔吉斯 8. 拉脱维亚 9. 立陶宛10. 摩尔达维亚 11.俄罗斯 12. 塔吉克 13. 土库曼 14. 乌克兰 15.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沙俄、苏俄、苏联?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1925年斯大林提出_____________设想国家工业化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 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会主义商业…:…取实消自行由公贸易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分配:实行国家配给制,
评配价,取保证消了商战争品胜生利,产巩和固了货新币生政。权
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 了…… 1920年余粮征集额的增加,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 鞋子、衣服和日用品。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 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 目的:实现国家工业化
◘ 开始时间:1926 ◘ 措施:①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
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② 优先发展重工业;
◘ 结果: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项目 英国
时间
18世纪中 期到19世 纪中期
行业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增长/倍 18.4 6.2 0.26
年均增长速度% 21.2 4.1 1.5
跛脚巨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苏联民间笑人话:美国人到苏联参观。
苏联人得意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 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人说:“当然有用啊……当你听说哪里有面包卖了,你可以马 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提的高经了济劳效动益生。产率,取得部较分好 私有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市场、商品经济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实行国家配给制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4.特点(新):①②允大许力_发多__展种___所___商__有__品__制___经__经_济_济__并存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新经济政策 2.苏联建立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的讲话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 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 倒。”“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没有重工作,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 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 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 蹂躏它。”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
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农 民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极 性 吗
பைடு நூலகம்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 ?
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
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想一想: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了什么问题?
粮食税,余粮归农民支配
工 业 全部国有化
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
商 业 实行配给制度,取 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消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120 100
80
1913
60
1920
40
1925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产产量统计表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邓小平
邓小平为什么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 模式?为什么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班级姓名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年)1.内容:①以征收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③允许经营中小企业。

④实行的工资制。

2.作用(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出发,调动了,迅速缓解了,巩固了,促使国民经济。

二、苏联的工业化:1.苏联成立的时间:年。

2.工业化开始时间:年。

2.过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3.成果:苏联由。

4.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1.开始时间:。

2. 过程: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四、苏联模式:1.形成时间:年。

2.形成标志:。

3.特征:4.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

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五.选择题1. 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一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

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

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加快发展市场经济B.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 11 课苏联的社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日期10 月 22 日会主义建设授课教师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
设、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⑵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
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
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2.过程与方法
教⑴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探究讨论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苏联是怎样成立的?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

先进的工业国?⑵分层解疑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 、“苏俄” 、“苏目
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
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
解,结合中国史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
国主义情操。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重突破方法: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

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


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学初三学生好奇心强,个性普遍突出,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较弱。

情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如果讲得太多太空,学
分生就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依托大量文字史料、图片、国表来创设情境,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悟历史,接近历史与现实
的距离。

教具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和教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
法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人物图片,
知道他们是谁吗?并说说他们留给你最深的印象
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给予简单的评价。

你想知道他们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
涂上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吗?
生:学
生认真听讲。

通过设置疑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导致俄国农村经济彻底破产,农民面通过展临饥饿考验的原因是什么?示图文信息、师:如果你是当时一个俄国的农民,最不满教材内容、比意的是政府的哪一做法?较、分析,引
发学生对新多媒体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学生阅经济政策的策比较表读教材和材思考,明确新
料,自主学习经济政策是
回答问题。

列宁对社会
主义道路的
成功探索。

设问:通地对比大家觉得新经济政策是否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
设问: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学生自学生阅主学习,通过读表格和材展示材料,让料,自主学学生参与教习。

学过程,激发
学生探究的
欲望。

二、苏联的工业化
分析 1913-1925 年俄国谷物与工业产是示意图,产明产是一增一减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并设问:
①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是苏联建立时的一个徽章,
它应该出现在那一年?
②完成填图练习:那时的 4 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
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学生自③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已写出答案,联”?组内讨论,小
组代表发言,三、农业集体化其他小组补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充回答。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通过农业集体
化运动步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以问题为切入点,带出“苏联成立”这一知识点,教师可根据学情讲解“沙俄、苏俄、苏联”这几个概念,深入浅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四、斯大林模式
师讲述苏联模式的形成。

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

评价苏联模式。

【练习测检】
1、苏维埃政权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921
年苏俄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
D、金融经济学生生检测当
2、1924 年列宁逝世,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将此自主完成回堂掌握情况。

消息写信告诉中国的同学,他在寄信人一栏中写答。

的国名应是:
A. 俄国
B. 苏俄
C. 苏联
D. 俄罗斯
3、下列图片是苏联建立时的一个徽
章,它应该出现在那一年?
A.1917年B.1918年
C. 1922 年 D . 1924 年
4、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检测当发展:堂掌握情况。

A、轻工业
B、重工业
C、农业
D、科技学生生
4、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事件是A、自主完成回
十月革命的胜利答。

B 、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5、右图人物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②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⑧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 C .①②.③④B.②③
D.①④
【课堂总结】
学习总结:(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方法
和有疑惑的问题,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


2、分层作业:


第 2 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时间
2、内容

3、作用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书1、苏联的成立设2、工业化建设计3、农业化建设
三、苏联模式的形成
1、时间
2、标志
3、评价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