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参考文献
校园家庭协作文献参考

校园家庭协作文献参考本文档旨在为校园家庭协作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份综合性的参考文献列表。
本文档涵盖的文献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校园家庭协作的定义、理论基础、实践案例、效果评估等方面。
1. 校园家庭协作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Ary, D., & Algozzine, R. (2011). *Guiding School-Family Partnerships: What School Leaders Can Do*. SAGE ns.- Mapp, K. L., & Kuttner, P. J. (2013). *Partners in n: A dual capacity‐building framework for family–school partnerships*. SAGE Open, 3(4), zzzzzzzzzzzzzzzz.2. 校园家庭协作的实践案例- Bender, K., &中川, 宏晃. (2012). *学校と家庭の协力的伙伴关系における教育機材の提供に関する研究*. 情報教育研究, 20(1), 27-40.- Herold, B. C., & Paris, S. G. (2006). Family involvement in homework: What do we know? *Review of nal Research*, 76(4), 623-669.- Mapp, K. L., & Kuttner, P. J. (2013). *Partners in n: A dual capacity‐building framework for family–school partnerships*. SAGE Open, 3(4), zzzzzzzzzzzzzzzz.3. 校园家庭协作的效果评估- Mapp, K. L., & Kuttner, P. J. (2013). *Partners in n: A dual capacity‐building framework for family–school partnerships*. SAGE Open, 3(4), zzzzzzzzzzzzzzzz.- Swapna, G., & Kathleen, L. (2012). *Family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n, 27(4), 434-450.4. 其他相关文献- Bender, K., &中川, 宏晃. (2012). *学校と家庭の协力的伙伴关系における教育機材の提供に関する研究*. 情報教育研究, 20(1),27-40.- Herold, B. C., & Paris, S. G. (2006). Family involvement in homework: What do we know? *Review of nal Research*, 76(4), 623-669.以上文献仅供参考,具体选择需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进行筛选。
家校合作相关书籍

家校合作相关书籍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提供支持和指导。
这种合作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合作,提供相关指导和建议,以下是几本关于家校合作的书籍推荐。
1.《家校合作: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是家校合作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深入研究了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从家庭和学校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共同制定教育目标等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家校合作的核心理念和实施步骤。
2.《家庭教育学》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综合性教材,其中也包括了家校合作的内容。
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评估指标,同时提出了家庭和学校之间如何合作的具体建议。
读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家校合作的关键要素,提高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效果。
3.《家校合作与学生成绩》这本书主要研究了家校合作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积极作用。
书中介绍了一些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如家庭作业辅导、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等,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这本书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家校合作与学生发展》这本书关注的是家校合作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影响。
作者从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出发,研究了家庭和学校合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书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家校合作策略,如家长参与学校课程设计、学校与家庭共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读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家庭和学校如何协同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以上推荐的几本书籍可以帮助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学生。
家园合作参考文献

家园合作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1] 张韵.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10—18.[2] 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03,7、8:97—98.[3] 石伟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及对策[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218—220.[4] 张晖.正确对待家园合作中不同类型的家长[J]. 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2008(421):17—19.[5] 南姣鹏.来自美国家园合作的启示—基于美国几种家园合作计划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22—125[6] 董卫花,印义炯.当代美国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文山学院学报,2013(26):113—116.[7] 于晓威.国外家园合作方式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9—30.[8] 宋广文,何非.家校合作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3):90—92.[9] 张满清.幼小衔接中家园合作教育不一致问题初探[J].长沙师范学校(专科)学报,2010(2):29—32.[10] 宋倩.关于儿童教育家校合作的思考与实践—幼儿教育阶段的家园合作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11] 孙涛,刘虹嘉.幼儿园加强家园合作的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16—31.[12] 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J].家庭与小区教育,2005(10):60—62.[13] 赵云,张雪琰,冉壮,李霖.家园合作中父母参与程度的调查—以武汉市两所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2011(12):56—60.[14] 刘明.浅谈如何提高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积极性[J]. 商业文化·科教纵横,2007(7):139—140.[15] 许德玮.城市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23—26.[16] 田莉. 幼儿园班级工作中家园合作问题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2:12—(注:幼儿教育越显重要,但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参考文献

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以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和素质。
家园合作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能够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重要环境中形成互补和统一的育人力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家园合作的形式、家园合作的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以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实践家园合作。
一、家园合作的重要性1.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家园合作能够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得到统一的育人指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 家园合作有利于增强家长对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品质。
参考文献:杨成琳. 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J]. 我国幼儿教育, 2016(12): 35-37.葛俊红. 家庭与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03): 14-15.二、家园合作的形式1. 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定期交流和交流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形式,包括家长会、家长陪伴活动等。
2. 家园合作还包括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家长参观日、亲子游戏等。
3. 家庭和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课堂、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教育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金宝玲. 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08): 39-40.张小梅. 家园合作的理论与实践[J]. 幼儿教育, 2019(10): 19-21.三、家园合作的策略1. 采用积极的家访方式,了解家庭背景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
2. 制定家园合作计划,明确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目标和责任,促进双方的共同努力。
3. 加强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的育儿技能和教育意识,使家庭成为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培养场所。
参考文献:徐美蓉. 基于情境的家园合作策略研究[J]. 幼儿教育, 2017(06): 23-25. 王丽君. 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策略与实践[J]. 我国学前教育, 2018(02): 21-23.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家园合作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园合作的形式和策略对于实现良好行为的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
外国家校合作文献综述

外国家校合作文献综述《外国家校合作文献综述》篇一:外国家校合作之初步探索在翻开外国家校合作的相关文献之前,我还以为国外的家校合作都跟电影里演的一样,家长就偶尔去参加个家长会,孩子们有啥问题老师单独解决就完事儿了。
但是实际深入文献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我先看到的是美国的情况。
美国有很多学校搞“家长志愿者”活动。
就拿我朋友小明在美国的经历来说吧。
有一次他跟我说他孩子上学那学校,家长可以去学校图书馆帮忙整理图书。
不过学校有严格的流程,家长要先网上报名,然后参加一个简短的培训。
有个家长可能是太兴奋了,报名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都写错了一个字母。
培训的时候还闹了个小笑话,把书的分类方式弄混了,搞得旁边的家长哈哈大笑。
但是这种志愿者活动把家长拉进了学校的运行过程。
家长在整理图书的时候,也能跟图书管理员交流,能知道孩子都借什么类型的书,间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英国也有不少有趣的家校合作方式。
一些学校会定期开展家庭学习日。
那天孩子和家长要按照学校给定的主题,一起完成一个小项目。
像有个学校的主题是“城市的绿色空间”,家长和孩子就得去调研附近的公园或者小块绿地,做个小报告。
有的家庭火急火燎的,快到截止日期了才跑去做调查。
结果爸爸带着孩子在公园里转的时候,把公园的名字都记错了,还好妈妈及时跟学校沟通解释这个乌龙。
这种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并不只是监督。
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充斥在文献当中,让我对外国家校合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哦,原来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篇二:外国家校合作之多元模式继续探究外国家校合作的文献,发现家校合作模式那是相当多元啊。
在日本,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是有条无形的紧密纽带的。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络簿特别详细。
我想起我邻居去日本出差遇到的事儿。
他说在当地的一个学校门口看到家长接孩子的时候,互相聊起联络簿上的事儿。
那个联络簿啊,每天老师会写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情况还有品德方面的问题或者进步。
家长呢,得回复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比如功课完成的是否拖拉之类的。
关于家庭与校园协同的参考读物

关于家庭与校园协同的参考读物1. 《家庭与校园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家庭与校园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这本书通过分析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育人模式,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以提高孩子的研究成绩和发展潜力。
书中提供了一些实践案例和策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协同工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家校协同育人的艺术》《家校协同育人的艺术》这本书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育人如何成为一门艺术。
作者通过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帮助读者了解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家校之间更紧密的合作与沟通。
3. 《家庭与校园协同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家庭与校园协同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本书总结了家庭与校园协同教育的最新实践和研究成果。
作者通过分析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教育模式。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激发读者对协同育人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4. 《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综合了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作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指导和方法,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协同工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业和个性发展。
5. 《家庭、学校与社区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家庭、学校与社区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这本书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层面探讨了协同育人的模式和策略。
作者通过研究不同地区和背景的案例,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合作模式,以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关于家庭与校园协同的一些参考读物,它们可以帮助你了解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策略和方法,帮助你更好地与家庭和学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这些读物中的内容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文献论文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文献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研究(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000)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
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
”[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
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
”[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
”[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xx年xx月xx日•引言•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问题•小学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目录•小学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小学家校合作的创新探索•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1研究背景和意义23当前教育背景下,家校合作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相互合作、协调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梳理和分析小学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家校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和方法探讨当前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小学家校合作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采用文献综述法,收集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的相关文献,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
02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问题03合作内容单一家校合作的内容多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关注较少。
小学家校合作现状01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但参与程度不高。
02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信息传递不畅,难以形成合力。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保障,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信息不对称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容易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合作意识淡薄家长和学校都存在合作意识淡薄的问题,缺乏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家庭背景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家校合作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背景学校领导力对家校合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学校领导力社会文化因素对家校合作的方式和程度具有一定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03小学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互补作用,家庭是学生性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境,而学校则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互补性家庭和学校在学生的成长中相互依存,家长和教师需要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夏军英.昆山外来务工子女德育创新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2-14.
[2]周利群.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4][8]赵忠心.外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42.
[5]谢群锋.浅析家庭教育在“三结合”教育现实中的一些困惑教师[J].2013,(7):10-11.
[6]Filp.Johanna.From mutual blame towards trust:Changing school-family relationship in Chile[J]. Childhood Education,1998(2):34.
[7] Street,phiL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successful schools project[J]. Childhood Education, 1998:101.
[9]周大平.求索中的家长委员会[J].教育与管理,2012,(22):40-41.
[10]刘晓.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3.
[12]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54.
[15] 陆春晔.影响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10.
[16]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36.
[17]王华晔.影响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D].河北大学师范大学,2013.
[18]康艳.中小学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5):26.
[19]安德志.论小学家校合作理论与学校管理的结合[J].教育与管理,2016,(1):23-25.
[20]金文斌.外来务工子女家校合作教育关系探析——一昆山市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4):11-14.
[21]李倩茹.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建设[J].家校合作,2012,(12):12-14.
[22]廖镇卿.浅谈小学家校合作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2):15-18.
[23]刘红霞.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2012,(1):8-10.
[24]刘建军.小学网络家校合作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J].山东教育,2013,(2):6-9.
[25]吕健,陈金浩.完善小学家校合作的教育功能[J].教学实践与管理,2010,(6):9-12.
[26]李玲.家校合作建设与创新教育新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10-12.
[27]方华.家校共育赢未来——对家校合作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4,(1):11-13.
[28]黄河清.英国家校合作探微[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22.
[29]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12.
[30]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01.
[31]岳盼盼.构建小学家校合作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0):13-15.
[32]梁蓉.论班导师制的实施[D].四川师范大学,2010.
[33]邹强.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10):36-37.
[34]黄河清.美国家校合作管窥[J].教育评论,2015,(6):24-27.
[35]陈晓红.家校合作的特性、作用和再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8):11-13.
[36]常慕佳,姚江林.浅析流行文化与小学生家校合作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3):7-8.
[37]蔡宏生,郑文慧.家校合作教育视野中的学校管理环境建设[J].家校合作,2015,(7):9-10.
[38]丁兰华.论小学家校合作的德育功能[J].文化视点,2015,(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