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 6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开发利用方案(DOC 61页)
开发利用方案建设规模:15万t/a
附表: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附图:
(1)矿区地形地质及总平面图(1:2000);
(2)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平面图(1:2000);
(3)采区巷道布置Ⅰ-Ⅰ剖面图(1:2000);
(4)采煤方法标准图(1:100);
附件:
一、概述
(一)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1.矿区位置
煤矿位于村境内,行政区划属所辖。
矿区地理坐标:东经,北纬。
矿区为一五边形,矿区面积0.5135km2。
矿井距镇约40.0km,距火车站5km,距~公路2.0㎞,支线从矿山东部边沿经过,交通极为方便。
详见交通位置图1-1。
2.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根据府函〔2006〕205号文,经原与煤矿业主协商,整合后共同成立煤矿,并获得了省国土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核定生产能力15万t/a。
整合后的煤矿仍属私营个体企业,行业管理由煤炭管理局管辖。
煤
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
3.矿山现状及编制说明
煤矿由原煤矿(拐点坐标见表1—1)与原煤矿(拐点坐标见表1—2)整合而成,整合后其范围由5个拐点圈定(表1—3)。
新矿权矿区面积为0.5135km2。
表1-1 原 煤矿矿权拐点坐标
拐点 X Y 开采深度(m )
1 1550-1350m
标高
2 3 4 5 6 7 8 表1-2 原 煤矿权拐点坐标
拐点 X Y 开采深度(m ) 1 1600-1350m
标高 2 3 4
表1—3 现 煤矿矿权拐点坐标
拐点 X Y 开采深度(m ) 0 1600-1300m
标高
1 2 3 4
矿区位于 关向斜北西翼北端,属 关向斜 井田, 关向斜含煤构造单元是 重要的含煤构造及商品煤基地,煤层赋存众多(主要可采煤层有2、6上、10、12、16上、18上、19、23上、24、30上共10层),煤质较好,属主焦煤;同时煤层埋藏较浅、有露头出现,同时本区交通较为方便,因而区内采煤历史
悠久,本矿区内煤层露头线上有多个小窑分布。
大多为当地村民季节性开采,以采掘民用煤为主,证照不齐,现区内所有小煤窑均已关闭、封停。
区内原煤矿、煤矿始建于90年代,均属合法生产矿井,生产规模万t/a。
两矿井均建有完整的开拓开采系统,其中原煤矿建有2条井筒,井筒位于矿界南部边界,基本采用沿煤层(10号煤层)斜井开拓,开采10号煤层;原煤矿亦有完整的开拓系统,建有2条井筒,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暗斜井(运输、回风下山)沿12号煤层布置,截止2008年2月29,10、12煤层共开采62.53万t原煤。
为适应当前煤炭市场及满足煤炭产业政策的需要,该两矿井进行整合并扩能至15万t/a。
为进行整合设计及办理整合各项手续,2008年3月,业主委托了省113地质队编制了《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该报告通过了省规划院的专家评审,其核准的资源/储量获得了省国土厅的备案证明(国土资储备字〔2008〕427号)。
2008年6月,煤矿业主委托我公司编制该矿井的开发利用方案。
(二)编制依据
(1)煤矿(整合)开发利用方案委托书;
(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98号)文,关于“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
(3)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7月10日颁发的煤矿《采矿许可证》(副本),证号为5200000711364;
(4)省113地质队,2007年12编制的《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5)省国土资源厅文件(国土资储备字[2008]427号)“关于《省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以及附件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省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国土规划院储审字〔2008〕023号);
(6)省煤炭管理局文件(煤行管字〔2005〕246号)“对
市煤矿2005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省煤炭管理局,2005.11.25);
(7)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煤炭管理局以“安监管字办字〔2007〕345号文”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煤矿建设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2007.10、17;
(8)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省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2004.8.17);
(9)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省煤矿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2004.8.17)。
(10)《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及《煤矿安全规程》(2006);
(11)设计人员现场踏勘收集的矿井建设的外部条件如水、电、路以及建筑材料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一)矿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和预测
省2005年省内消耗5500万t(其中电力用煤1850万t),省外消耗4000万t(含出口),主要是粤、桂、湘、川、渝、滇六省、市、区。
对于省,从今后煤炭消费发展看,按照全省对重点耗煤行业的发展规划,分析2010、2015年煤炭消费市场情况为12500、13000万t。
煤矿有多层可采煤层,其煤种为低灰~中灰、低硫~中硫、低~中热值焦煤,为较好的炼焦煤及炼焦配煤。
焦煤除销住当地焦化厂外,由于本矿位于省南部的,煤炭可销往云南、广西及广东等地。
随着当地及周边经济的发展,本区煤炭需求量将进一步上升。
(二)产品价格分析
当地炼焦用煤,目前坑口价格在元/t左右。
随着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价格将会继续上涨,这将为矿山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
三、矿产资源概况
(一)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为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促进煤炭开发健康、持续、合理、有序发展,六水市政府委托设计单位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整合、调整、技改,使之符合当前产业政策需要的产业规模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编制完成了《水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该方案通过省内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最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其中 (3万t/a)与煤矿(3万t/a)整合而成,整合后煤矿名称为煤矿,由5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0.5135km2,整合后的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7月10日颁发的煤矿《采矿许可证》,煤矿属合法生产矿井,周边无其它矿井存在,矿权无重迭现象。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根据《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国土资储备字[2008]427号),煤矿(标高+1600-+1300m)保有资源量(122b+333)765.68万t。
其中控制的基础储量(122b)641.41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24.27万t。
3.本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根据《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煤矿为原及原煤矿整合,为办理整合后的《采矿许可证》,亦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有的矿产资源,受煤矿业主的委托,编制整合后煤矿的开发利用方案。
设计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门划定的矿区范围、准采标高进行设计。
同时严格按照煤矿设计规程、规范,煤矿安全规程进行设计,并结合整合矿井的特点,设计以充分利用原有井巷设施、设备,以节省矿井投资为原则。
(二)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1)地层
煤矿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β)、龙潭组(P3l)和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少量第四系地层。
(1)峨眉山玄武岩(Pβ):出露于西部外围,由深灰色及灰绿色拉斑玄武岩、紫色凝灰岩、灰色致密的凝灰质角砾岩等组成,总厚度约250m,与上覆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
(2)龙潭组(P3l):为矿段内含煤地层,属以细碎屑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岩性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度220-245m,一般230m。
含煤40-50层,一般可采10层。
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24号煤层顶界至铝土岩(龙潭组底界)。
含主要可采煤层有24号、30上煤层。
平均厚度40m;
第二段:为12号煤层至24号煤层顶板。
含主要可采煤层有12号、16
上、18
上
、
19、23上煤层,平均厚度100m;
第三段:为12号煤层顶板至1号煤层顶板(龙潭组顶界)。
含主要可采煤层有2
号、6
上
、10号煤层。
平均厚度90m;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平均厚度500m
第一段(T1f1):为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薄层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下部富含动植物化石及星散状黄铁矿,平均厚度152m。
第二段(T1f2):多由紫色泥岩、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组成,平均厚度359m。
(4)第四系(Q):
该地层主要为坡、残积层分布于地形低洼地带,岩性为亚粘土及含碎石亚粘土,厚度0-15m左右。
2)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关向斜北西翼南段,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东,倾角17-34°,一般20°。
矿区及外围发育的断层有F24、F28、F245,现分述如下:
F24断层:分布于矿区外围西部,走向N°20—40°E,走向长4100m,向南、北申出图外,断层面近直立,断层以平推为主,落差60m左右,造成地表煤层重复。
F28断层:分布于矿区及矿区以南,走向近南北,走向长约1050m,倾向西,倾角55°,落差15—20m,上下降,为一正断层,造成煤层缺失。
F245断层:分布于矿区范围,走向NE—SE,往南交于F24断层上,倾向NE,倾角50°,落差10—20m,上下降,为一正断层,造成煤层缺失。
另有一些小断裂,规模较小,在此不在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矿区构造较简单。
2.煤层及煤质特征
1)煤层特征
煤矿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2、6上、10、12、16上、18上、19、23上、24、30上煤层,现分述如下:
(1)2号煤层
煤层13.00—26.00m,平均20.3m。
厚度0.37-1.68m,位于煤组上段顶部,下距6
上
平均厚度1.11m,一般夹0.07-0.68m厚的高岭石泥岩1—3层,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厚度9.2m,底板为厚约0.3m泥岩,煤层较稳定。
(2)6
煤层
上
位于煤组上段中部,上距2号煤层13.0—26.0m,平均20.3m,下距10煤层11.0—45.0m,平均22.09m。
全层厚度0.64-2.58m,平均厚度1.61m,煤层中夹0.07-0.34米厚的灰色泥岩0—3层,顶板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有几十厘米的伪顶;底板为细砂岩,有几十厘米的伪底。
煤层较稳定。
(3)10号煤层
煤层11.0—45.0m,平均22.09m,下距12煤层位于煤组第二段中部,上距6
上
11.50—27.50m,平均22.09m。
全层厚度0.74-1.44m,平均1.15m,夹矸0-2层,为灰色泥岩,煤层较稳定,顶板为粉砂质泥;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
(4)12号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上部,上距10号煤层11.50—27.50m,平均22.09m,下距16
上
煤层8.71—40.5m,平均35.25m。
全层厚度0.70-4.23m,平均2.67m,夹矸石0—2层,厚0.05—0.32m,煤层较稳定,厚度变化较大,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粉砂质泥岩,其上有几十厘米的泥岩伪底。
(5)16上号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上部,上距12煤层8.71—40.5m,平均35.25m,下距18
上
煤层6.0—20.0m,平均7.83m。
煤层厚度0.79~7.69m,平均厚1.81m,厚度变化大,含夹矸0—2层,为高岭石泥岩。
煤层顶板一般为灰色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底板为泥岩或粉砂岩。
(6)18
上
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中部,上距16
上
煤层6.0—20.0m,平均7.83m,下距19号煤层14.0—30.5米m,平均22.08m。
煤层厚度0.38~3.43m,一般厚2.32m,煤层构造复杂,一般含0—2层夹矸,夹矸为黑色泥岩,厚0.13~0.51m。
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作为伪顶;底板一般为1.00m左右的黑色泥岩,其下为粉砂岩。
(7)19号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中部,上距18
上煤层14.0—30.5m,平均22.08m,下距23
上
煤层约
12-25.5m,平均7.23m。
煤层厚度0.19-1.97m,一般厚1.62m,厚度稳定。
煤层结构复杂,普遍含1—3层0.05-0.36米左右的泥岩夹矸。
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局部有0.2m 左右的泥岩作伪顶;底板为0.8m左右的灰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其下为浅灰色粉砂岩。
(8)23上号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下部,上距19号煤层12-25.5m,平均7.23m,下距24号煤层约10.0-19.0m,平均13.68m。
煤层厚度0.21-2.91m,一般厚1.07m,厚度变化大,煤层结构复杂,含0-3层0.00-0.64m左右夹矸,顶板为粉砂岩,底板灰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
(9)24号煤层
位于煤组下段上部,上距23
上煤层10.0-19.0m,平均13.68m,下距30
上
煤层约
27.5-47.0m,平均34.18m。
煤层厚度0.55-1.72m,一般厚1.20m,厚度稳定。
煤层结构复杂,普遍含0-2层0-0.45m左右的泥岩夹矸。
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局部有薄层泥岩
作伪顶;底板为0.8m左右的灰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其下为浅灰色粉砂质泥岩。
(10)30
上
煤层
位于煤组下段下部,上距24煤层27.5-47.0m,平均34.18m,煤层厚度0.13-1.27米,一般厚1.01m,厚度稳定。
煤层结构简单,偶含0—2层0.06m左右的泥岩夹矸。
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局部有薄层泥岩作伪顶;底板为0.5m左右的灰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其下为浅灰色粉砂岩。
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见表3-1。
表3-1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煤层
厚度
(m)
煤
层
间
距
(m
)
煤
层
倾
角
(°
)
煤层
容重
(t/
m3)
煤层
结构
煤
层
稳
定
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底板
2 0.37
-1.6
8
1.11 17
~
34
1.47 1-3
较
稳
定
细砂
岩、
粉砂
岩
泥岩
6
上0.64
-2.5
8
1.61
20.
3
1.44 0-3
较
稳
定
粉砂
岩或
粉砂
质泥
岩
细砂
岩
10 0.74
-1.4
4
1.15
22.
09
1.37 0-2
稳
定
粉砂
质泥
岩
泥
岩、
粉砂
质泥
岩
12 0.70
-4.2
3
2.67
22.
09
1.36 0-2
稳
定
粉砂
岩
粉砂
质泥
岩
16上0.79
-7.6
9
1.81
35.
25
1.43 0-2
较
稳
定
粉砂
质泥
岩或
泥岩
泥岩
18上0.38
-3.4
3
2.32
7.8
3
1.39 0-2
较
稳
定
泥岩
或炭
质泥
岩
黑色
泥岩
19 0.19
-1.9
7
1.62
22.
08
1.51 1-3
较
稳
定
泥质
粉砂
岩
泥岩
或炭
质泥
岩
23上0.21
-2.9
1
1.07
7.2
3
1.42 0-3
较
稳
定
粉砂
岩
泥岩
或炭
质泥
岩
24 0.55
-1.7
2
1.20
13.
68
1.45 0-2
较
稳
定
粉砂
岩
泥岩
或炭
质泥
岩
30上
0.13
-2.1
7
1.01
34.
18
1.45 0-2
较
稳
定
泥岩
或炭
质泥
岩
粉砂
岩
2)煤质特征
(1)工业分析
该区原煤灰份为低灰的只有12号煤层,分析值为14.32%;为中灰的有2、6
上
、
10、16上、18上、19号煤层,分析值为15.64-23.74%;其余为高灰煤,分析值为27.66-37.13%。
矿区2、6上、16上、18上原煤挥发份平均值为34.00—35.65%,精煤胶质层Y为15.7-21.6,应属气煤,23、24、30
上
原煤挥发份平均值为32.99-34.31%,精煤胶质层Y为29.3-41.2,应属肥煤,12、19煤层原煤挥发份平均值为33.46-36.24%,精煤胶质层Y为23-25.5,为气煤到肥煤的过渡层。
(2)硫分分析
原煤全硫≤0.50%的有2、6
上、10、12、16
上
、18
上
、30
上
,属特低硫煤;>0.5-1.0%
的有19,属中硫煤;>1.5%的有24、23
上
,属中高硫煤。
(3)发热量
该区内煤层原煤可燃基发热量均在19.71-20.48(MJ/kg)。
属低—中热值煤。
矿井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详见表3-2。
表3-2 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
煤质分析(%)发热量
(Qb.ad)
(MJ/kg
)
煤
种水分
(Mad
)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全硫
(St.d
)
2 0.98
~
2.35
22.48 34.50 0.18 19.71
JM
6上0.83
~
2.61
24.36 35.12 0.25 19.35
10 1.21
~
2.73
21.56 33.68 0.46 19.88
12 1.02
~
1.98
28.35 28.15 0.33 20.12
16上0.99
~
2.82
22.34 33.00 0.19 20.35
18上0.73
~
2.12
23.62 31.12 0.45 20.00
19 1.12
~
2.85
28.35 30.55 0.68 19.72
23上1.33
~
2.78
30.12 32.99 1.83 19.83
24 0.68
~
2.01
31.10 36.50 1.67 20.35
30上
1.32
~
2.87
29.15 31.21 0.33 20.44 3.矿床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条件
1)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顶底板条件
本岩类组主要为三叠统下统飞仙关组(T1f)和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等,本岩类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后呈土状结构,含泥砂重,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差。
煤层的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粉砂质泥岩,稳定性差,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复杂。
(2)瓦斯
根据原勘探报告,在钻探过程中,瓦斯突出现象明显,矿区处于瓦斯突出较激烈地带。
据坑道资料统计,瓦斯含量为2.5%,每昼夜采1吨煤要喷出瓦斯28.5m3。
属瓦斯突出矿井。
(3)煤尘爆炸性
根据原勘探报告经对分析结果进行计算,各煤层之煤层爆炸指数均在22%以上,推定区内煤层易燃,有煤尘爆炸的危险。
(4)煤的自燃倾向性
根据原勘探报告,矿区各煤层均有自燃发火倾向,属二类自燃煤层。
(5)煤与瓦斯突出
本矿井生产过程中曾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按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
(6)地温
区内未发现地温异常区,地温正常。
2)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西矿区井田的中部,属于珠江水系的北江上游拖长江支流,拖长江从矿区外围南部边界通过,汇入北江。
地表水系呈树枝状分布于河流两侧,多为雨源型冲沟,流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降水时雨量骤然增大,雨停时则迅速减小,冬春(枯水季节)甚至干枯断流。
矿区地形总体为北西、南东高,中部低,最低侵蚀基准面为矿区南侧的拖长江河谷,海拔高程为1519.2m,而开采煤层最低标高为1300m,低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煤矿开采,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将增加煤矿矿坑涌水量。
(1)地下水类型
矿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其次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2)含水岩组及其含水特征
①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
1
f)和二叠系上统龙
潭组(P
3l)及峨眉山玄武岩组(P
3
β)。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
1
f)含水岩组:上段为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薄层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下部富含动植物化石及零星散状黄铁矿,下段为紫色岩层:多由
紫色泥岩、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组成。
该岩组风化裂隙及垂直溶蚀较发育,透水性较好,富水条件较好,含大量基岩裂隙水,具有较好的含水性能,本次测得其枯季泉流量最大为0.46L/S,为富水性中等含水岩组;
l)含水岩组:属以细碎屑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
3
性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该岩组风化裂隙较发育,含少量裂隙水,本次测得其泉流量为0.23L/S,为富水性弱含水岩组;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
β)含水岩组:由深灰色及灰绿色拉斑玄武岩、
3
紫色凝灰岩、灰色色致密的凝灰质角砾岩等组成,该岩组富水性弱,未见泉水出露,为富水性极弱含水岩组,为相对隔水层;
②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主要为第四系(Q),矿区内除南部少数孤峰基岩裸露外,其余均为风化残积、坡积物覆盖,低洼处和沟谷中有洪积和冲积物堆积。
厚度变化不大,0~10m,一般厚2.00m左右。
地下水赋存条件差,枯季一般不含水,局部松散层厚度较大的地带,含少量孔隙水。
③断层破碎带裂隙水含水岩组:在矿区中、西部发育有断层F28、F245、F24,落差均大于30米,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且均为正断层,具有一定的富水性和导水性,为将来煤矿开采后矿坑涌水的主要导水通道。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矿区内的地下水靠大气降雨补给,大气降雨一部份蒸发回到大气层,另一部份通过裂隙、岩溶管道下渗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的流向受岩性、构造的控制,其总体流向为由南西向北东或北流。
(4)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该矿是以大气降水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主要为顶板中所含裂隙水向巷道内渗漏,其次为老窑积水及采空区积水等。
根据实际调查,经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对矿井的总涌水量进行估算,整合后煤矿面积为0.5135km2,利用公式Q=Q1×S/S1得:雨季涌水量=75m3/h,旱季涌水量=35m3/h。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实际测量,煤层开采时有滴水、淋水现象,对矿床开采影响较明显,在今后开采生产中应加强对采空区积水的监测,确保生产安全。
大气降水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
一般沿基岩裂隙渗入矿井,裂隙发育地段矿井
充水会有所增大;地表水对地下水具有一定的补给作用,矿床开采引起地表塌限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可能发生联系,易引起矿床充水,在掘进过程中,要注意发生突水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靠近拖长江一带,需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加强探测及防水工作。
矿区在今后的采矿生产过程中应加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做好防水和排水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综上所述,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中等类型。
4.矿产资源储量
根据《省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国土资储备字[2008]427号),资源量核准基准日:2008年2月29日,评审备案的煤矿(标高+1600-+1300m)保有资源量(122b+333)765.68万t,其中探明的基础储量(122b)641.41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24.27万t。
矿井各类保有资源/储量见表3-4。
表3-4 各类资源/储量表单位:)
煤层编号资源/
储量
级别
资源/
储量
(万
t)
风氧
化带
(万
t)
采
空
量
(
万
t)
保有资
源储量
(万t)
分层
储量
2 122b 38.68 38.68 43.6
4 333 8.47 3.51 4.96
6
上122b 65.63 65.63
74.7 333 14.26 5.19 9.07
10 111b 21.78 21.0 44.9
78 2 122b 42.73 42.73
333 6.61 4.42 2.19
12 111b 41.15
41.
15
87.8
9 122b 77.58 77.58
333 18.41 8.1 10.31
16上122b 89.02 89.02 102.
89 333 19.47 5.6 13.87
18
1上122b 114.69 114.69 139.
85 333 32.9 7.74 25.16
19 122b 80.43 80.43 96.4
1 333 26.67 10.69 15.98
23上122b 44.51 44.51 61.7
2 33
3 21.07 3.86 17.21
24 122b 52.5 52.5 70.8
9 333 21.36 2.97 18.39
30上122b 35.64 35.64 42.7
7 333 7.96 0.83 7.13
合计881.52 52.91
62.
93
765.68
765.
68
12704.34 0 62.641.41
2b 93
33
177.18 52.91 0 124.27
3
5.对地质勘探报告的评述
本矿井位于关向斜北西翼北端,属关向斜井田,该井田在1980年,省煤田地质局159队对本井田进行了精查地质工作,并于1980年12月提交了《省特区西矿区井田精查补充勘探报告》。
2003年,由地质部门在对以往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煤矿范围进行了地质简测工作,并提交了《省煤矿地质简测报告》。
2007年12月,113地质队在总结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对地质简测工作的1:1万地形地质图上地质界线、构造线、煤层露头线在实地进行了修测;同时实地对井下2个矿井井下巷道进行了实测,对井下煤层厚度、倾角以及采空区赋存状况进行了实测,提交了井上下对照图,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估算图,计算了各开采煤层资源/储量。
截止2008年2月底,共核实整合后煤矿矿界范围内可采煤层10层煤层保有资源/储量(122b)+(333)共计765.68万t。
以上地质工作及储量核实报告,基本满足编制本开发利用方案需要。
四、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一)开采方案
1.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
合理确定矿井生产能力对保证矿井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节省基建投资和矿井投产和达产至关重要。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主要是考虑了井田内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储量、地质构造、机械化装备及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同时考虑当地规划、市场、运力等方面的因素。
已颁发的煤矿一年期《采矿许可证》,核定矿井能力为9万t/a,但设计考虑以上因素,结合业主投资意向,设计推荐矿井生产能力为15万t/a。
(1)储量
矿井可采煤层数达10层,保有资源量达765.68万t,且矿井储量级别较高,大部分为探明的(122b)资源量,设计可采储量达448.68万t。
按15万t/a规模考虑,矿井服务年限约19年,基本能够满足《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范》对15万t/a技改矿井服务年限要求。
(2)煤层赋存及稳定程度
矿区主采煤层10层,以薄及中厚煤层为主,煤层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以一个炮采工作面达到15万/a能力较为容易实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采矿许可证》核定能力为9万t/a,但矿井有达到15万t/a规模的资源量、开采技术条件,同时业主有强大的资金保证和技术能力,同时扩大规模也符合煤炭产业政策的要求,因此本开采方案设计按15万t/a设计。
2)产品方案
目前矿井产品为原煤,由于矿井规模较小,设计暂不建立洗选厂,仅经过简单手选即销售。
矿井生产的原煤主要销往当地焦化厂。
部分优质焦煤销往广西、云南两省化工企业。
今后有条件时,可结合本区规划及市场情况,与邻近矿井共同建造群矿选煤厂,从而降低原煤灰分,满足更多用户要求,实现就地增值,给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可采储量的确定
1)矿区范围
整合后的煤矿由原煤矿、原煤矿整合并经适当扩界而成。
整合前后各矿井相对位置详见整合前后矿井对照图4-1。
整合后的煤矿,其矿区范围由省国土资源厅划定,根据国土厅颁发的一年期临时《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圈定,其拐点坐标(北京坐标系)。
表4-1 煤矿矿区拐点坐标表
X Y
拐点编号
1
2
3
4
井田面积0.5135km2,开采深度为+1600m~+1300m标高。
2)可采储量
(1)矿井资源/储量
根据《省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国土资储备字[2008]427号),资源量核准基准日:2008年2月29日,评审备案的煤矿(标高+1600-+1300m)保有资源量(122b+333)765.68万t,其中探明的基础储量(122b)641.41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24.27万t。
(2)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2b)+(333)×k
=641.41+124.27×0.7
=729.11万t
其中,k-可信度系数,根据本井田内地质构造、煤层稳定性,k取0.7。
(3)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为矿井工业资源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
田境界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等永久煤柱损失量后的资源/储量。
即: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永久煤柱损失
永久煤柱损失的计算:
a.断层煤柱损失
井田范围内3~5m小断层较多,但对矿井开采产生影响的断层仅一条F28断层,该断层需留设断层保护煤柱。
断层保安煤柱为断层面两端留设25m宽煤柱。
计算公式如下式:
断层防水煤柱=断层轴长×留设煤柱宽度×采高×比重/cos20°
经计算10层煤层的断层防水煤柱(333),折减0.7系数后为24.59万t。
b.防水煤柱损失
矿区浅部有一定数量的小窑,但基本位于浅部煤层风氧化带内,而风氧化带未计算到资源储量。
只有10、12号煤层有较大的采空区,需计算采空区防水煤柱。
防水煤柱宽度(h)按30m计算。
×h×M×D/Cos20°×10-4
煤层防水煤柱损失量=L
边
经计算矿井(二层煤)采空区防水煤柱(122b)5.53万t t。
c.井田境界煤柱
根据有关设计规范要求,留设30m宽的煤柱。
矿井10层可采煤层均需留设边界煤柱。
其计算公式如下:
矿区边界煤柱=井田边界长×留设煤柱宽度×采高×比重/cos20°
经计算10层煤层边界煤柱均为(333)资源量,折减0.7后为70.51万t。
d.地面永久煤柱
井田范围内目前没有较集中的村寨和建筑物,仅有零星民房,设计建议业主开采前协议搬迁,因此设计不再留设地面永久建筑物煤柱。
则矿井永久煤柱=24.59+5.53+70.51=100.62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永久煤柱损失
=729.11-100.62
=628.49(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