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立——以平原县为例
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aa075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c.png)
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一、项目背景土地是国家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建立一个全面、准确、及时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提供土地资源的动态信息、权属情况、利用规划等数据,为政府决策、市场监管和公众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设目标1.建立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包括土地资源情况、用途规划、权属信息等内容,实现全面、准确的土地信息归档和动态更新。
2.建立土地管理系统,包括土地供应、流转、侵占监管等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3.提供多样化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为政府决策、市场监管、公众服务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建设内容1.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建设1.1数据源建设:整合现有土地调查、监测、测绘等数据源,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和共享机制。
1.2数据采集和更新: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更新,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3数据质量控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包括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数据清洗和校验等环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4数据归档和存储:建立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分类体系,将土地数据进行归档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2.土地管理系统建设2.1功能设计:根据土地管理的需求,设计土地供应、流转、侵占监管等功能模块,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2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系统的高可用性和扩展性。
2.3数据集成和共享:将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与土地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通。
2.4系统安全性和权限管理:建立系统的安全机制,包括用户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等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建设3.1地图查询功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以地图为基础的查询功能,方便用户根据地理位置查询相应土地信息。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标准(可编辑)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标准(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fca06e4d6294dd88d1d26b1f.png)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标准附录K(资料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要求J.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市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定位基础、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市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
J.2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数据库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中的土地整治规划要素等。
要素分类与编码要素分类大类采用面分类法,小类以下采用线分类法。
根据分类编码通用原则,依次按大类、小类、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四级类划分,分类代码采用十位数字层次码组成,其结构如下:XXXXXXXXXX||| | | |大小一二三四类类级级级级码码类类类类要要要要素素素素码码码码其中:a 大类码为专业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基础地理专业为10,土地专业为20 。
b 小类码为业务代码,设定为二位数字码,土地整治规划的业务代码为04 。
c 一至四级类码为要素分类代码,其中:一级类和三级类要素代码分别为一位数字码,二级类和四级类要素代码分别为二位数字码,空位以0 补齐。
d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一级类码、二级类码、三级类码和四级类码引用GB/T 13923-2006 中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与代码。
数据库要素与代码见表J.1。
表J.1 数据库要素与代码表要素代码要素名称说明1000000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1000600000 境界与行政区1000600100 行政区1000600200 行政区界线1000609000 行政区注记511000700000 地貌1000710000 等高线1000720000 高程注记点1000800000 DEM根据GB/T1000900000 地理名称注记13923-2006 扩充2000000000 土地信息要素2004000000 土地整治规划要素2004000100 基期现状要素2004000101 基期地类图斑2004000102 基期地类图斑注记2004000103 基期线状地物2004000104 基期线状地物注记2004000105 基期零星地物2004000106 基期零星地物注记2004000107 基期地类界线2004000108 基期基本农田2004000109 上轮规划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分布2004000110 上轮规划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分布注记2004000200 土地整治潜力分区要素2004000201 土地整治潜力分区2004000202 土地整治潜力分区注记2004000300 土地整治潜力分布要素2004000301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布2004000302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布注记2004000303 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分布2004000304 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分布注记2004000305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布2004000306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布注记2004000307 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分布2004000308 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分布注记2004000309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布2004000310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布注记2004000400 土地整治项目分布要素2004000401 土地整治项目分布2004000402 土地整治项目名称注记2004001000 其他规划信息要素2004001100 规划文档资料要素2004001101 规划文本2004001102 规划说明2004001103 其他文档2004001200 规划表格要素2004001201 土地利用现状表522004001202 土地整治规划控制指标表 2004001203 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表 2004001204 土地整治潜力汇总表2004001205 土地整治项目表2004001205 其他规划表格2004001300 规划栅格图要素2004001301 土地利用现状图2004001302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布图2004001303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布图2004001304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布图2004001305 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2004001306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布图2004001307 土地整治项目分布图2004001308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分布图2004001309 其他规划图件注1:行政区、行政区界线与行政区注记要素参考GB/T 13923-2006 的结构进行扩充,各级行政区的信息使用行政区与行政区界线属性表描述。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c794ad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5.png)
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3.1 数学基础
三、技术指标
三、技术指标
3.2 分幅与编号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一般采用1:10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采用的比例尺不小于1:2000,采用矩形地形图分幅,图幅大小为50cm×50cm。
七、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7.2.5 基于外业电子数据采集要求 1) 外业电子数据检查 ① 要求对外业电子数据的格式、坐标系、精度等进行检查,并针对检查问题进行修改; ② 转换坐标系为“1980年西安坐标系”; ③ 精度检查的方法是外业电子数据与省厅统一下发的DOM套合,检查对应要素的位置偏移精度,对不满足精度要求的矢量数据需进行修改; 2) 数据精度、数据接边、数据拓扑建立等的要求参见(基于正射影像的信息提取要求。)
据数据跨带情况,选择任意中央经线方法或投影主带进行换带处理;
检查数据库各要素数学基础的正确性
标系统及投影变换
七、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七、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7.2.4 矢量数据转换要求 1) 数据检查 ① 要求对已有矢量数据的格式、坐标系、精度、现势性等进行检查,并针对检查问题进行修改; ② 转换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 ③ 精度检查的方法是已有的矢量数据与省厅统一下发的DOM套合,检查对应要素的位置偏移精度,对不满足精度要求的矢量数据需进行修改;
七、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七、数据采集方法及要求
7.2.3 扫描矢量化要求 1) 图件扫描 ① 根据图件介质和图内要素的不同情况确定扫描方式和扫描参数; ② 为避免扫描影像的歪斜失真,扫描时应注意保持扫描送纸的水平,DRG与水平线的角度不宜超过0.2度; ③ 检查扫描影像清晰度、扫描参数、影像数据格式和信息文件的正确性,并记录检查结果,不合格影像应视情况重新扫描。
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标准2017版
![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标准2017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0e9cdf5fbfc77da269b1fc.png)
检查 6103 所需要的线状地物层、零星地物层与原有地类图斑层存 放目录相同,不单独设置外部数据匹配路径,检查时根据地类图 斑存储位置读入数据。 3. 6303 划定任务图数一致性检查,调整边界图斑的范围检查及错误 描述。划定任务图斑范围内所有基本农田图斑的 TBMJ 之和应大于 等于划定任务图层可划定面积(KHDMJ)。 4. 3601 必填字段检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图层属性中质量等级 代码字段约束条件改为 C。检查条件为:当耕地面积(GDMJ)〉0 时,质量等级代码必填。 5. 新建任务时,关于新增图层、表格的名称匹配。如下所示: Shp 格式:
1
中的“地类图斑”要素、“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要素。 1.3 要素属性结构调整
要素属性调整内容:
(1) “行政区”要素属性结构中增加“基本农田统计时点”、“备注”字段; (2)“基本农田保护区”要素属性结构中“保护区编号”字段长度调整为“13”;增加 “质
量等级代码”字段;“保护结束时间”字段约束条件由“M”修改为“O”,增加对“基 本农田保护区”的注解; (3)“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要素属性结构中的“保护片(块)编号”字段长度改为 16; “保护结束时间”字段约束条件由“M”修改为“O”;增加“四至范围”、“质量等级 代码”、“保护片(块)面积”、“备注”字段 ;增加“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保护责 任)属性扩展表”; (4) “基本农田图斑”按《规程》中的表格设计,要素属性结构中的“基本农田图斑编码” 字段长度改为 20,“耕地类型”注记说明中的“T”改为“TT”,增加“PD”类型;将 “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改为“基本农田面积”,将“权属性质代码”改为“权属 性质”,增加“基本农田类型”、“坡度级别”字段;增加“基本农田图斑(保护责任) 属性扩展表”、 “基本农田图斑(土地质量)属性扩展表”; (5) “保护界线”要素中,将“界线说明”字段类型改为“Char”; (6) “界桩”要素中,将“界桩点号”字段长度改为“19”,将“界桩类型代码”字段长 度调整为“1”,增加界桩点号编号规则,同时删除“界桩点类型代码”字段; (7) “基本农田标志牌”属性结构表在《规程》基础上中增加“标志牌类型”、“标志牌影 像”字段,增加标志牌编号规则; (8) “注记”要素中,将“注记方向”字段约束条件调整为“O”。 1.4 其他调整内容 (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 TD/T 1032-201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 (2)补充《标准》表 44 基本农田文档资料编码表内容; (3) 在“基本农田数据库属性代码表”中增加“农用地等级代码表”; (4) 基本农田界桩编号规则; (5) 删除界桩点类型代码表。
基于ArcGIS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
![基于ArcGIS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d5cd3e3f90f76c661371a9c.png)
湖北农业科学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 52 No.3 Feb.,2013
基于 ArcGIS 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 技术探讨
高 凡,田永中,王晓燕,刘心怡,龚文辉,林 森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划表格的输出、数据的拼接问题)进行了探讨,达到上轮规划无法实现的“图数表一致”的目标,提高了建
库效率和精度,为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 :ArcGIS;入 库 流 程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数 据 库
中 图 分 类 号 :P285.2+3;P273
文 献 标 识 码 :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planning database standard, some key technologies of establishment and the storage process of land use planning database of town level (For example, the extraction of status quo data storage, planning elements changes, the output of planning tables, data splicing issues )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graphical modeling tools and C# language complied program based on the second land survey achievement of Fuling district in Chongqing. Through these works, graph consistent with digital tables which could not be achieved in the last round of planning was reached, and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database construction was improved. It laid a foundation for database construction for the next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Key words: ArcGIS; storage process;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 database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b40111c32cc58bd63186bd6b.png)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根据市(地)级、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6~1028,以下简称《标准》),结合当前市(地)级、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各地提交到部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以下简称规划数据库)成果提出以下要求:一、数据内容和数据格式报部审查或备案的各级规划数据库材料应包括纸质报送公文1份、电子成果数据2份、加盖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公章的纸质资料清单1份。
电子成果数据内容包括数据库成果和数据库说明文档。
其中数据库成果内容按照相适用的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规定内容报送,包括空间要素、非空间要素和元数据等,具体参见《标准》中的数据库要素与代码表和相关数据库结构定义。
数据库说明文档包括数据库有关情况说明、栅格图-图层对照说明、规划数据库成果报送资料清单、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结果记录等文档。
(一)数据库空间要素空间要素包括原始建库格式的矢量数据、标准交换格式的矢量数据和规划栅格图数据。
原始建库格式的矢量数据,各层一般按照“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图层名称.扩展名”的规则命名,中心城区按照“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downtown+图层名称.扩展名”的规则命名。
标准交换格式的矢量数据采用VCT格式或Shapefile格式(包括主文件*.shp、索引文件*.shx和dBASE表文件*.dbf)。
VCT格式文件名称一般按照《标准》规定的命名规则命名,中心城区规划的文件名称将命名规则中乡级行政区划代码改为“downtown”。
Shapefile格式文件各图层一般按照“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图层名称.扩展名”的规则命名,中心城区按照“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downtown+图层名称.扩展名”的规则命名。
规划栅格图数据格式采用jpg格式,分辨率要求在300PPI以上。
文件命名一般按照“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乡级行政区划代码+栅格图全称.jpg”的规则命名,中心城区规划按照“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downtown+栅格图全称.jpg”的规则命名。
平原地区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平原地区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d6245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72.png)
平原地区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为例王晓芳【摘要】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必须在综合考虑土地整治具体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规避导致生态破坏的农田设计,科学规划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自身维持与修护的工程设计。
该文基于农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探讨了山东平原地区基本农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以新泰市楼德镇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做为案例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防护等几方面,通过探讨和摸索,为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must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considera- tion of the specific land remediation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can advoid farmland design which will cause ecological damage reasonably, and maintaining and repairing ecological system scientifical- l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farmlan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focu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basic farmland in plains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been studied. Regarding basic farmland im- provement project in Loude town in Xintai city as an exampl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been made. The content of design includes land levelling, irrigation, field road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t will provide reliable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land remediation an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2(028)005【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土地整治;基本农田;平原地区;新泰市楼德镇【作者】王晓芳【作者单位】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F224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1-2]。
实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
![实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1fc68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8.png)
实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实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成为实现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手段。
本文旨在设计一个全面、准确、实用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案,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二、建设目标与需求分析(一)建设目标建立一个涵盖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土地规划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性数据库,实现土地利用数据的集中管理、高效查询、分析和共享,为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需求分析1、数据来源多样化,包括遥感影像、地形图、土地调查数据等。
2、数据精度要求高,能够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
3、具备强大的查询和分析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三、数据库设计(一)概念设计根据土地利用管理的业务需求,确定数据库的实体和关系。
实体包括土地地块、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权属单位等,关系包括地块与利用类型的关联、地块与权属单位的关联等。
(二)逻辑设计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 Oracle、SQL Server 等),设计数据表结构。
数据表包括土地地块表、土地利用类型表、土地权属表、土地规划表等,并定义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和约束条件。
(三)物理设计根据数据库的规模和性能要求,确定数据存储方式(如分区存储、索引优化等),合理分配存储空间,提高数据访问效率。
四、数据采集与处理(一)数据采集1、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影像数据。
2、开展土地调查,收集土地权属、利用类型等实地数据。
3、整合现有土地管理相关的各类数据资源。
(二)数据处理1、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2、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核对和标准化处理。
3、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和整合,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五、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一)数据入库采用专业的数据导入工具,将处理好的数据准确无误地加载到数据库中。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及技术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及技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350a2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8.png)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及技术分析摘要: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是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可以实现土地信息处理及管理自动化,提高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包含着大量的土地信息,可以对土地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只有通过建立覆盖全行政区范围内的、便于更新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才能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技术分析1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要求1.1可实现性可实现性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设备以及管理理念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避免技术要求过高无法实现、资金要求过高造成的财政负担情况。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在各地均比较普遍,应重视技术选取得当、资源配置合理。
1.2可优化性可优化性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完成后,数据库的管理应便捷、有效,能够根据新的数据信息、管理要求,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优化,如更新地理信息数据、新增土地规划数据,既应保证可操作性,也应保证工作效率,避免建设复杂性过高、操作过难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1.3可复用性可复用性是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要求。
由于很多地区的地理数据信息、土地规划信息需要反复使用,数据库建设完成后,相关信息应以标准化文件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或其他智能终端、便携式设备中,以便管理人员随时根据工作需要调取和查看。
2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准备工作2.1底图数据准备为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整合。
其中,收集工作底图数据尤其重要,因为这些数据是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的基础。
要收集的数据包括行政区划矢量数据、零星地物矢量数据、线状地物矢量数据、地类图斑矢量数据、地类边界矢量数据、DOM影像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规划人员了解土地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便更好地规划土地利用。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168cf88f84868762caaed5f8.png)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国土资源部前言为了规范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库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归口。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委托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略)目次1. 适用范围 (3)2. 引用标准 (3)3. 术语 (3)4.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的基本内容和分类体系 (4)5.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分类与编码 (5)6.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文件命名 (12)7. 土地利用规划要素分层及定义 (14)8. 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数据结构定义 (21)9. 土地利用规划文档…………………………………………………………………………2410.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25)11.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元数据 (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1 适用范围本标准包含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内容、存储方式、交换格式,规定了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的分类与代码、规划数据文件的命名规则、规划要素的分层、数据结构及元数据,适用于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
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包括县(市)和乡(镇)两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内容,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组成部分。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时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国土资源部《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国土资源部《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3 术语本标准采用以下定义。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土壤数据库建设流程与方法(第一部分)-
![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土壤数据库建设流程与方法(第一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c812933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f.png)
(6) 地貌类型分区图
来 源:农业部门 比例尺:1/5万 介 质:纸图 用 途:提取地貌类型界线及 数据
根据现有资料编绘,如果评价 指标体系中不选用“地貌类型”则 此图可省
(7) 耕地地力调查点位图
来 源:本次调查 比例尺:1/5万 介 质:纸图 用 途:提取耕地地力调查点位置
如果采样时调查表有GPS定位数据,则可利用本软件的添 加XY数据工具,将调查表直接转换为点位图,不再需要纸质点 图位。
(4) 土壤图
来 源:农业部门 比例尺:1/5万 介 质:纸图 用 途:提取土壤类型 界线(土种)
(5) 农田水利分区图
来 源:水利部门 比例尺:1/5万 介 质:纸图 用 途:提取农田水利相关指标的分区界线及数据
与水利局合作,根据灌溉条件、灌溉保证率、灌溉模数、 排涝模数、抗旱能力、排涝能力等指标(根据各县评价指标 体系确定)编绘
1 资料收集规范
收集 登记 完整性检查 可靠性检查 筛选
分类 编码 整理 归档
2 图件资料
➢ 地形图 ➢ 土地利用现状图 ➢ 行政区划图 ➢ 土壤图 ➢ 农田水利分区图 ➢ 地貌类型分区图 ➢ 耕地地力调查点点位图 ➢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点位图 ➢ 其它图件根据评价指标确定
(1) 地形图
来 源:测绘部门 比例尺:1/5万 介 质:电子或纸图 电子图格式:ArcInfo、MapInfo等 用 途:提取河流、道路、等高线等地形要素
工作目标确定
耕地评价:
耕地地力评价
评价指标体 系建立
…
作物适宜性评价
测土配方施肥应用:
县域配方推荐 单元施肥推荐
资料收集
基础数据库建设
空间数据库 属性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120db0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7.png)
第43卷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4月V o l.43 N o.4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A p r. 2021D O I:10.13718/j.c n k i.x d z k.2021.04.013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孙小祥1,3,秦艺娟21.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盐城224007;2.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昌330031;3.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摘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能够有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构建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 S R)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采用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得分不断上升,但三者增长率差异显著.②指标层第一障碍因子由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向人均建设用地转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因素由经济发展因素向人口压力转换.③压力㊁状态系统的障碍度处于增长态势,土地状态系统是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P S R模型;熵权法;障碍度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868(2021)04010009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㊁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与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1].在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各类问题突显:①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㊁耕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矛盾日益突出;②城市开发中规划欠合理,部分城市边界无序扩张蔓延,土地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2-5].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科学㊁准确评价,有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㊁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6].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障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7-18],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模型,如C L U E模型㊁C A模型㊁C E L L U L A R模型和G E OMO D模型等,并有学者采用不同模型与方法(P S R模型㊁S T I R P A T模型㊁G P C A方法㊁改进熵值模型㊁多边形图示法㊁R S与G I S相结合等)对不同尺度(城市群㊁城市㊁开发区等宏观尺度以及街区㊁宗地等微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研究成果众多.然而,由于不同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本质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在评价指标选用以及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19].因此,本研究拟选取应用广泛的压力状态响应(P S R)模型,从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对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使评价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收稿日期:2019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594,4177119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 K20160445);中科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W S G S2015007);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501080C).作者简介:孙小祥,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研究.1 研究对象与数据1.1 研究区概况苏州市位于北纬30ʎ47'-32ʎ02'㊁东经119ʎ55'-121ʎ20',地处江苏省东南部㊁长三角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下辖市辖区有姑苏区㊁虎丘区㊁吴中区㊁相城区㊁高新区㊁工业园区和吴江区,以及常熟市㊁张家港市㊁昆山市㊁太仓市4个县级市.截至2017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1068.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9.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75.8%,土地总面积8657.32k m 2,地区生产总值达17319.5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29.59亿元.苏州市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是江苏省经济㊁对外贸易㊁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是江苏省人口最多㊁经济总量最大㊁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中心[20].1.2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涉及的有关苏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㊁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建设现状等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苏州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应的统计公报.2 研究方法2.1 指标体系的确定P S R (P r e s s u r e -S t a t e -R e s p o n s e )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 a v i d J .R a p p o r t 和T o n y Fr i e n d 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 E C D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 )以 可持续发展 为核心提出将P S R 模型作为研究环境问题的概念模型[21].结合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本研究根据P S R 模型的原理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G )㊁系统层(S )㊁指标层(I )3个层次.目标层(G )表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系统层(G )包含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3个层次;指标层(I )包含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13项指标(表1).其中,压力指标描述人类对土地集约利用施加的直接压力或干扰,如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指标,用来衡量对土地集约利用造成的压力;状态指标描述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如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等,用来衡量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的状态和变化趋势;响应指标表征社会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而进行的努力,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等,用来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改进措施的实施状况.表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G )系统层(S )指标层(I )单位方向性压力指标(S 1)人口密度(I 1)人/k m2正向建成区绿地覆盖率(I 2)%正向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I 3)%正向建设用地增长率(I 4)%正向状态指标(S 2)地均工业总产值(I 5)万元/h m 2正向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I 6)万元/h m2正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地均财政收入(I 7)万元/h m2正向人均建设用地(I 8)h m 2/万人负向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I 9)万元/h m2正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I 10)m 2/人正向响应指标(S 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I 11)万元/h m 2正向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I 12)万元/h m2正向污水处理率(I 13)%正向1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2.2 指标权重的确定将13个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负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的集约利用程度越小.为方便比较评价指标,消除指标间量纲差异,采用如下标准化公式:正向指标:X 'i j =X i j -mi n {X j }m a x {X j }-m i n {X j }(1) 负向指标:X 'i j =m a x {X j }-X i j m a x {X j }-mi n {X j }(2)式中: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的初始数据;m i n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小值;m a x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大值.为尽量剔除主观因素,本研究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公式如下[22]:计算第i 年份第j 项各指标值的比重Y i j:Y i j =X 'i jðmi =1X'i j(3) 计算指标信息熵e j :e j =-k ðmi =1(Y i j ˑl n Y i j)(4)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 j d j =1-e j(5) 计算指标权重W i :W i =d jðnj =1dj(6)式中:m 为评价年数;n 为指标数;k =1/l n m .2.3 综合评价模型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该是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各个指标数据进行综合计算的结果,计算公式如下:W =S a ðj j =1I jX j +S b ðk k =1I k X k +S c ðmm =1I m X m (7)式中:S a ,S b ,S c 分别表示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㊁响应指标所代表的权重;I j ,Ik ,I m 分别表示各个系统层下13个指标的权重;X j ,X k ,X m 分别表示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W 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数值.2.4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标障碍因子为进一步提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必要从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指标中找出主要障碍因子.计算指标有4个:因子贡献度(C j )表示单项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指标偏离度(D i j )表示单项指标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单指标障碍度(h i )表示单项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子系统障碍度(H i )表示子系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23-24].主要公式如下:因子贡献度(C j ):C j =W i ˑW i j(8)2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指标偏离度(D i j ):D i j =1-X 'i j(9) 单指标障碍度(h i ):h i =D i j ˑC jð13j =1(D i j ˑC j )ˑ100%(10) 子系统障碍度(H i ):H i =ðh i(11)式中:W i 代表第i 个指标的权重;W i j 代表的是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的权重;X 'i j 代表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3.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压力层分析由图1可知,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总体呈缓慢起伏上升态势.2008-2014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处于稳定上升,其中,2011年受建设用地增长率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下降影响,压力层状态有所下降;2014-2016年,苏州市土地压力层呈降低趋势,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持续降低,2016年苏州市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3.3%,为近10年最低值;2017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综合评价数值达到0.196,为近10年的高峰值,比2016年增长36.3%.这是因为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了近10年最高值.人口密度指标除2015年有所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状态,说明苏州市的人口在不断扩张.图1 2008-2017年苏州市压力层指标值与压力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状态层分析由图2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数值从2008年的0.143到2017年的0.334,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评价数值比2014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均建设用地每万人仅168h m 2,为近10年最低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大幅下降.从具体指标来看,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以及地均社会消费零售额不断上升,表明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2011-2014年间比较平稳,之后苏州市人口数量的增速高于公园绿地面积增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显著下降,2017年仅为14.4m 2/人;人均建设用地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要保持上涨趋势,必须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减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图2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指标值与状态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响应层分析由图3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评价数值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增加到2017年的0.282.其中,2012-2013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变化幅度最大,数值增加了0.073,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率指标数值增幅较大,其他指标也保持上升趋势;2014-2017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增幅较小,变化较为平稳,虽然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降,但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污水处理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响应评价数值一直在增加,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图3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指标值与响应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4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图4),但是2015年比2014年降低了0.015,主要原因是状态层的数值有所下降.具体来看,2008-2011年,压力层数值高于响应层,表明苏州市前期土地集约利用压力较大;2011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的数值开始超过压力层的数值,表明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应对土地粗放利用带来的压力,苏州市土地状态以及做出的响应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2013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与压力层的数值差距开始拉大,这意味着苏州市一系列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土地集约利用效果显著.4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图4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以及系统层变化4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障碍因子诊断4.1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各指标障碍度分析根据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因子的计算方法,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标层的各个指标进行障碍度计算(表2),并选取障碍度位于前5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表2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障碍因素以及障碍度年份序列123452008年障碍因素I9I6I7I13I12障碍度/%14.5613.2312.5112.1811.65 2009年障碍因素I9I6I13I7I12障碍度/%14.8913.6413.0512.9012.86 2010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8713.7712.8212.5011.67 2011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7514.1011.9211.6210.18 2012年障碍因素I9I12I8I13I6障碍度/%14.5612.9012.2511.4011.03 2013年障碍因素I8I9I12I6I1障碍度/%23.0714.5012.6510.948.46 2014年障碍因素I8I9I7I6I12障碍度/%31.0612.0911.089.759.03 2015年障碍因素I8I10I1I9I6障碍度/%32.6218.128.478.347.27 2016年障碍因素I8I10I4I1I6障碍度/%26.8923.949.435.495.42 2017年障碍因素I8I10I2I11I4障碍度/%43.3735.3113.964.852.52501第4期孙小祥,等: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研究发现,2008-2012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素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次是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污水处理率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地均财政收入,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说明苏州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污水处理率这一指标障碍度较高,表明苏州市需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力度;2013-2017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子是人均建设用地,其次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人口密度㊁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障碍度较高的指标开始出现在土地压力系统内,人口密度指标在2013年㊁2015年和2016年障碍度较高,说明苏州市近年来人口的增长对土地产生了压力,影响了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6年和2017年障碍度排名较高,随着苏州市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的增加对土地集约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此外,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部分指标近5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相较于2008-2012年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一指标的障碍度有所降低,说明土地利用效益提升迅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较大贡献.人均建设用地在2008-2012年间障碍度较低,但在2013-2017年间障碍度却最高,尤其是2017年障碍度达到了43.37%,说明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对土地绩效的影响在近5年较大.除此以外,2013-2017年地均财政收入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这3个指标的障碍度排名也较高.地均财政收入这一项指标近3年没有出现在前5位,相较于2008-2012年障碍度出现的频度是减少的,说明其对土地利用状态有改善的作用.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在2017年障碍度较高,但是2008-2016年这一指标的障碍度较低,说明苏州市应提高对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重视程度.图5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P S R 模型各系统层障碍度4.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障碍度分析研究表明,苏州市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相对较高(图5),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压力系统障碍度相对稳定,而土地响应系统障碍度正在下降.2008-2013年,响应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压力系统,但2014-2017年压力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响应系统.土地压力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14.79%增加到2017年的16.48%,年增长率为0.17%,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53.81%增长率到2017年的78.68%,年增长率为2.49%,土地响应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31.4%下降到2017年的4.85%,年均减少率为2.66%,表明苏州市在土地响应系统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状态系统方面,2011-2015年障碍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虽然2016年有所下降,但在2017年又表现出增长的趋势,长此以往,土地状态系统的问题会成为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压力状况相较于土地状态系统其增长速度较慢,2016年障碍度达到最高,但在2017年数值又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人口密度㊁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这3项指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虽然之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仍需提高警惕,因为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的障碍度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并且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7年障碍因素的障碍度中数值最高.可见,要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压力系统入手,同时注意土地的响应系统的状态.4.3 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①人口集聚能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积极影响;相关部门加快出台人才落户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放宽落户门槛,吸引集聚人力资源,加快壮大产业㊁技能人才队伍.②精选优质项目,提高土地供地投资强度标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作为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指标.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调规划引领,严格控制苏州市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6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努力实现建设用地 零增长 甚至负增长;通过清理 僵尸企业 ㊁闲置土地㊁低效厂房等措施,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盘活土地优先用于新产业㊁新业态项目,同时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从而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5 结 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何寻求城市发展和土地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P S R 模型选取苏州市2008-2017年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13项指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1)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压力系统㊁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综合评价数值均呈上升的趋势.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改善.2)通过建立障碍度模型,分析13个障碍因素对苏州市2008-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障碍度.从系统层3个系统的障碍度来看,状态层的障碍度最高,2008-2013年响应层的障碍度高于压力层,2014年压力层的障碍度高于响应层.从各指标的障碍度来看,2008-2012年障碍度最高的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3-2017年障碍度最高的是人均建设用地.3)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不断改善的状态,这得益于苏州市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对土地集约利用予以高度重视,但是人口的增长造成的人地关系紧张㊁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造成的生态绿地面积的减少等问题,依旧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去改善.参考文献:[1]姚士谋,张平宇,余 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2] 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王 静,郑振源,黄晓宇,等.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反思[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9-12.[4] 孙宇杰,陈志刚.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2012,34(5):889-895.[5] 张乐勤,陈素平,陈宝平,等.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 以安徽省为例[J ].城市问题,2014(2):75-82.[6] 张 祚,周 敏,金 贵,等.湖北 两圈两带 格局下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65-75.[7] P R OM P E R C ,P U I S S A N T A ,MA L E T J P ,e t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e s i n t h e P a s t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a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L a n d s l i d e R i s k S c e n a r i o s [J ].A p p l i e d G e o g r a p h y,2014,53:11-19.[8] T A L E A I M ,S HA R I F I A ,S L I U Z A S R ,e t a l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of 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r b a n L a n d U s e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A p pl i e d E a r t h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G e o i n f o r m a t i o n ,2007,9(4):375-391.[9] WA R D D P ,MU R R A Y A T ,P H I N N S R.A S t o c h a s t i c a l l y C o n s t r a i n e d C e l l u l a r M o d e l o f U r b a n G r o w t h [J ].C o m pu t -e r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U r b a n S ys t e m s ,2000,24(6):539-558.[10]P O N T I U S G R ,MA L A N S O N J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A c c u r a c y o f T w o L a n d C h a n ge M o d e l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f G e og r a ph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2005,19(2):243-265.[11]熊 鹰,陈 云,李静芝,等.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J ].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12]杨 忍,王 洋,徐 茜,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特征及其优化战略决策解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0):53-58.[13]魏宁宁,陈会广,徐 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0):1556-1563.[14]吴 佳,邓旭晖,刘平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9(5):828-831.[15]谢 天,濮励杰,张 晶,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279-284.7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8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43卷[16]廖喜生.基于S T I R P A T模型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效应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2):94-97.[17]李景刚,张效军,高艳梅,等.基于改进熵值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以广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18-123.[18]吴嵩,姜琦刚.基于R S和G I S的小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53-57.[19]王群,王万茂,金雯.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95-100.[20]乔伟峰,孙在宏,兰晓华,等.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比较 以江苏省苏州市和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27-132.[21]邓际洪.基于P S R模型的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5.[22]曹竞文,李淑杰,李高行,等.基于P S R模型和熵权法的扶余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1(1):125-132.[23]钟少华,时鹏,杨文刚,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以延长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2):283-289.[24]郑华伟,张锐,杨兴典,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9):1099-1105.A n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u d y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 S u z h o u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S U N X i a o-x i a n g1,3, Q i n Y i-j u a n21.C o l l e g e o f U r b a n a n d P l a n n i n g/N o r t h J i a n g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 R u r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Y a n c h e n g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Y a n c h e n g J i a n g s u224007,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c h a n g J i a n g x i330031,C h i n a;3.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W a t e r s h e d G e o 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 e s,C A S,N a n j i n g21000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o r d e r t o f u r t h e r p r o m o t e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a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o t h e r d e v e l o p e d c i t i e s i n t h e e a s t o f C h i n a,a n e v a l u a t i o n i n-d e x s y s t e m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 w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 w e i g h t w a s c a l c u-l a t e d w i t h t h e e n t r o p y w e i g h t m e t h o d,a n d t h e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d i a g n o s i s w a s c a r r i e d o u t,u s i n g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m o d e l t o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e v a l u a t e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f r o m2008t o2017,t h e o v e r a l l t r e n d o f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i n S u z h o u r o s e i n a f l u c t u a t i n g w a y,a n d t h e s c o r e s o f p r e s s u r e,s t a t e a n d r e s p o n s e w e r e c o n s t a n t l y r i s i n g,b u t t h e g r o w t h r a t e s o f t h e t h r e e s u b s y s t e m s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t h a t t h e f i r s t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o f t h e i n d e x l a y e r c h a n g e d f r o m t h e a v e r a g e r e t a i l s a l e s o f c o n s u m e r g o o d s t o t h e p e r-c a p i t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a n d t h e c o r e f a c t o r o f i n t e n s i v e l a n d u s e i n S u z h o u s h i f t e d f r o m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p o p u l a t i o n p r e s s u r e;a n d t h a t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o f p r e s-s u r e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g r o w i n g,a n d t h e l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t h a t h i n d e r e d t h e i n-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K e y w o r d s: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P S R m o d e l;e n t r o p y m e t h o d;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责任编辑胡杨。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河南省登封市郭店村为例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河南省登封市郭店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7975b3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2.png)
为村民们日常消费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出现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变革,较早期制定的村庄规划及多次的改造工程也使得乡村的独特风貌逐渐淡化[2]。
因此,针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新一轮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和合理的规划手段更好地保护和延续乡村特色资源,同时也要保留乡村的历史记忆,激发村庄的活力。
本文以探究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规划机制为目标,选取河南省登封市郭店村作为案例进行规划设计研究,希望对新一轮村庄规划中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规划编制起到借鉴意义。
1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新时期村庄规划1.1 村庄规划的时代背景新时代赋予乡村地区发展新使命: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关键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方式、主要矛盾、社会阶段等多个方面均发生了变化。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这一系列的趋势变化必将对新时代乡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赋予乡村地区新型城乡关系、多元乡村业态和复合乡村功能三个新使命。
县域统筹开启乡村发展新阶段: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阻碍着现代化的推进。
吴良镛先生曾说,县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
近年来,国家多份文件也提出“县域统筹”“城乡融合”等相关要求。
因此,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关键是要以县域为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规划新要求:乡村规划是开展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工具与手段,角色和摘要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和建立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村庄规划迎来了新的内容。
特色保护类村庄作为实用性村庄规划中五种村庄类型之一,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欠缺较系统的研究和可借鉴的经验案例。
因此,本研究以河南省登封市郭店村为例,在对郭店村的国土空间开发和特色资源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郭店村的规划编制提出引导,以期为后续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吉林省平原区村落空心化特征及发展建议
![吉林省平原区村落空心化特征及发展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7c4ef5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6.png)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21.02.004吉林省平原区村落空心化特征及发展建议王雨婷a,王建国a,董会和a,薛宇超a,何睿a,张洪鑫a,王明常b(吉林大学a.地球科学学院;b.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摘要:吉林省平原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村庄空心化聚落形态具有特殊性。
以村落空心化为特征的乡村衰落是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阻碍。
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吉林省平原区空心村的时空扩展和空心化特征,结果发现:吉林省平原区村落空心化起始晚,但发展快;人口和宅基地空心化严重,耕地质量具有“空心化”趋势。
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议:在村庄整治中,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机制,中心村实心化发展与零散空心化村落治理相结合,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中心村落职能结构,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点发展农牧业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关键词:村落空心化;特征;发展建议;吉林省平原区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21)02-0146-07VillageHollowing-out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mentSuggestionsinPlainAreaofJilinProvinceWANGYu-tinga,WANGJian-guoa,DONGHui-hea,XUEYu-chaoa,HERuia,ZHANGHong-xina,WANGMing-changb(JilinUniversitya.CollegeofEarthSciences;b.CollegeofGeo-explor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chun130061,China)Abstract:PlainareaofJilinProvincewasthetraditionalmaingrain-producingareainChina.Ruraldecline,characterizedbyvillagehollowingoutisthemainobstacletotheimplementation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Basedonthefieldinvestigationandquestionnairesurveymethods,thispaperanalyzedthespatio-temporalexpansionandhollowing-outcharacteristicsofhollowvillagesinplainareaofJilinprovince.Theresultsshowedthat:VillagehollowinginplainareaofJilinProvincestartedlatebutdevelopedfast.Thepopulationandhomesteadhavehollowedoutseriously,andthecultivatedlandqualityhadatendencyofdecline.Ontheabove,thispaperputforwardthefollowingsuggestions:Inthevillagerenovation,govementshouldimprovetherurallandpropertyrightsystemandlandtransfermechanism,combinethecentralvillagesoliddevelopmentwiththescatteredandhollowvillagegovernance,buildthecentralvillagefunctionstructuretoadapttothe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establishthenewprofessionalfarmercultivationsystem,anddevelopetheintegratedagriculturalandanimalhusbandryindustrymodel.Keywords:villagehollowing-out;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proposals;plainareaofJilinProvince收稿日期:2020-09-30;修订日期:2020-11-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结合领域知识的遥感影像变化智能监测流程设计与应用研究”(编号:KF-2018-03-020);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技术项目基金(编号:JJKH20180164KJ)。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547a2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3.png)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一、引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是指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土地资源的综合整治工作所需的信息化工作要求,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库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内涵和重要性1. 内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和需求,规范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数据的采集、管理、存储、更新和应用的一系列标准化要求。
2. 重要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提升土地整治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效率。
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内容和要求1. 数据采集(1)包括土地资源基础信息的采集,如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土地坐落位置等;(2)包括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信息的采集,如土地资源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等。
2. 数据管理(1)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体系,包括数据的分类、命名、存储、备份、恢复等;(2)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
3. 数据更新(1)及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土地资源信息,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合理设置数据更新周期,保证数据库的实效性。
4. 数据应用(1)支持土地综合整治决策和规划编制;(2)支持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价工作;(3)支持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预警。
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制定是非常必要和具有迫切性的。
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数据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据库可以更好地整合土地资源相关信息,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实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
![实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d0d5d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3.png)
实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实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随着我国土地利用的经济化、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对土地利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
而现有的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建设一套科学、高效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一、建设目标通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大量土地利用信息的深度整合,使之成为可持续、可变化的数据库,为土地利用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支持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利用决策等。
二、建设范围本次建设计划涉及土地利用相关业务、技术的整合和升级。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采集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及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一次开发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水域面积等信息。
2、建立全国性的土地利用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及数据交换格式,将本地化的土地利用数据与国家土地利用库相对应。
4、实现对土地利用相关数据的分类、审核、标准化等处理。
三、建设架构基于目标和工作范围,本次建设采用三层系统架构:图1 土地利用数据库架构1、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土地利用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类、分类和审核等。
数据来源包括现有的各级部门和研究单位的数据、公用数据采集平台、以及人工采集等。
2、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主要通过数据挖掘、网页爬取、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类、加工、审核、标准化等处理。
同时,该层负责将原始的土地利用数据与国家土地利用库进行对接,并将数据标准化以便和设备、终端、应用程序实现通信。
3、应用层应用层主要是针对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的业务,通过访问数据处理层中的数据,利用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土地利用方案的制定、决策,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等。
四、安全考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数据的安全性。
因此在整个系统的开发、维护和运行中,必须注意:1、建设安全性高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电脑安全和网络安全的保护,防止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2、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及恢复机制,确保数据可靠性;3、加强对用户信息的管理和保护,以确保用户信息的私密性;4、针对数据敏感性加强访问管理,逐层授权,严格限制访问权限。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30e9f2d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d.png)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的和方法 (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二、乡村地域系统概述 (6)1. 乡村地域系统的概念 (7)2. 乡村地域系统的特点 (8)3. 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 (9)三、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0)1. 土地利用类型和数量 (11)2. 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 (13)3. 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14)四、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解析 (15)1.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16)2.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17)3. 土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8)4. 土地利用中的产权问题 (19)五、土地利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1. 政策法规因素 (22)2. 经济因素 (23)3. 社会文化因素 (24)4. 自然环境因素 (25)六、农村土地利用优化路径 (26)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8)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9)一、内容概要本文旨在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文章首先概述了乡村地域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强调了土地利用在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浪费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规划、土地整治、产权制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对优化路径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低效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数据库工作计划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数据库工作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c7caf98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6.png)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数据库工作计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数据库工作计划》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的减少和农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
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监测永久基本农田的使用情况,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成为当务之急。
二、背景永久基本农田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具备一定生产潜力和永久保护价值的农田。
为了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我国在2017年提出了全面调查和核实的计划,以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结果准确可靠。
此外,必须建立起一个数据库,用于存储、管理和共享有关永久基本农田的信息。
三、目标和任务1. 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数据库:将各地上报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进行归档、整理,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
2. 数据采集和录入:通过实地勘查和调查,收集各地的农田相关数据,包括农田用途、面积、地理位置等信息,并将其录入到数据库中。
3. 数据质量核验: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核实和校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共享和利用: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方便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公众获取和利用数据库中的信息。
5. 数据更新和维护:定期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及时反映农田的变化情况。
四、工作流程1. 数据采集和录入阶段:a. 制定数据采集方案和调查表格。
b. 指派工作人员进行实地勘查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c. 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分类,并录入数据库。
2. 数据核实和校对阶段:a. 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核实和校对,与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对照。
b. 对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修正和补充。
3. 数据共享和利用阶段:a. 开发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用户账号和权限管理系统。
b. 提供数据查询、下载和使用的功能。
4. 数据更新和维护阶段:a. 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添加新的数据并删除过期、无效的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 e E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La n d Re a r r a n g e me n t P l a n n i n g Da ab t a s e: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 a n d i n s t o r ge a ,r e s u l t o u t p u t ,d a t ba a s e q u li a t y i n s p e c t i o n,t o p o l o g y e r r o r mo d i i f c a t i o n nd a o t h e r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 Ke y wo r d s : l nd a r e a r r a n g e me n t p l nn a i n g ;d a t ba a s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q u li a t y i n s p e c t i o n
第3 8卷 第 5期
2 O 1 5 年 5 月
测 绘 与 空 间地 理 信 息
G EO MA T I C S& S P AT I A L l NF o砒哇 A T l oN T EC HNOL OG Y
V o 1 . 3 8, N o . 5 Ma y .,2 0 1 5
土 地 整 治 规 划 数 据 库 建 立
在潜力 分析 过程 中项 目区 以村为 单 位故 以行政 区图
化管理的基础 , 有助于国土资源管理更加科学 、 公开和高
效 J 。针对新 一轮 土地 整 治 规划 编 制 数 据库 建 设 的要 求, 苍 穹公 司研 发 了土地 整 治规 划管 理信 息 系统 , 该 系 统 具 有强 大 的数 据库 建 设 、 数 据库 管 理 、 拓扑处理 、 空 间 分 析等 功能 , 并 能 自动 输 出全 套 国家 标 准 的 成 果 。本 文 以平原 县土 地 整 治 规划 数 据 建 库 为例 , 利 用 苍 穹 建 库 系 统 和 国家质 检软 件 , 探讨 了建库 流程 , 分析 了质检 错误 类
型 以及相 应的解 决方案 。
层作 为底 图 , 可 利用 图块 更 换 层 功 能将 行 政 区 图 层 导 人
潜力 图层 。针 对两个 项 目图要素 的图形 数 据添 加 有 以下
几种 方法 :
1 数 据 库 建设
1 . 1 创 建 整治 规 划 数 据 库
首先 , 根 据规 程要求 , 通过 建 库 字典设 置 工 具将 所 需 图层及 其属性 进行设 置 , 通过 创建 标 准 m d b 数 据库 工具 , 完 成数 据库创 建 。然 后 , 连接新建数据库, 此 时, 所 有 空 图层均 已存在 数据 库 中 。通 过 基础 数 据入 库 和 总体 规 划 数 据入 库工具 将所 需 的基础 数 据 和总 体规 划 数据 导 入库 中, 作为 整治 规划 编 制 的 基 础 数 据 。通 过行 政 区设 置 一 导入 国标 E x c e l 功能 , 将所 需 行 政 区 基 本 信息 导 人 系 统 ,
以 平 原 县 为 例
梁俊丽 ,费文华 ,辛群 荣
( 山东理 工大学 建筑 工程 学院 , 山东 淄博  ̄s 0 4 9 )
摘
要: 针对新一轮 土地整治规 划数据库 建设 的技 术要 求, 研 究 了基 于苍 穹土地整 治规 划管理信 息 系统和质检
软件进行建库 的流程 , 包括数据库创建、 数据 的处理 与入库 、 成果输 出、 数据库质量检查与错误 处理等 内容 。
p r o c e d u r e o f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d a t a b se a b y u s i n g t h e K Q G I S l a n d r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p l a n n i n g ma n a g e me n t i n f o r ma t i o n s y s t e m, w h i c h i n c l u d i n g
0 引 言
土地整 治规划 数据 库建 设 是 土地整 治 规划 成 果数 字
将 其进行 上 传 、 下载 、 保存 后 , 程 序 和 数 据 库 的行 政 区字 典 将保 持一致 。
1 . 2 数 据 处 理
本 次建库 是 以 2 0 1 0年度土地 利用 变更调 查数 据和 总 体规 划数 据 为基础 , 主要 包括 农 村建设 用地 整理潜 力 、 农 用地整 理潜力 、 土地 整治项 目等 7 个 图层 , 采用 西安 8 O坐 标系 , 投 影系统 为高斯 一克 吕格投 影 , 按 3度分 带 。
Ab s t r a c t :Ai me d a t t h e t e c h n i c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 s f o r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 n e w r o u n d o f l a n d r e a r r a n g e me n t p l a n n i n g d a t a b a s e,w e s t u d i e d t h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Ca s e S t u d y o f Pi n g y u a n Co u n t y
IA L NG J u n—l i , F E I We n—h u a , XI N Q u a—r on g
( S c h o o l o f Ar c h i t e c t u r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Z i b o 2 5 5 0 4 9 ,C h i n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