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腹膜外肿瘤6例临床分析
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221例分析
![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221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472e4d69eae009581bec53.png)
1 统 计 学 处理 . 4
本 实验 所 有 数 据 均 用 ( ±s表 示 , SS 1. 计 软 件 包 ) 经 P S 0统 1
行直肠癌前切除手术 中重建与不重建盆底腹膜 的两种手术方式 进行 回顾性分析 , 比较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与恢 复指标 , 探讨直肠 癌根治术 中盆底腹膜重建的意义。
成 大 出血 , 于 引 流 管 位 于 腹 膜 外 , 够 及 时 发 现 , 取 抢 救 时 由 能 争
组相 比, 吻合 口瘘 发生率减少 , 而且 均经过保守 治疗 成功 ; 引流 管引流量少 ( 面渗出少 )可更早 拔除引流 管 , 创 , 减少感 染机会 。
有 可 比性 。 1 手 术 方法 . 2
1-%,其 中 8例保守治疗成功 , 18 3例再次手术 引流并行结肠造
口 , 中 1 二 次手 术 后 死 于 竭 。 其 例
两组 术后 吻合 I瘘发生率 比较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 .6 , : I x =3 8 8 P . )两组术后骶前引流管引流量达到少于 2 m /( <00 ; 5 0 Ld 拔除引 流管指标 ) 时间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2 P . ) t . ,<00 。 4 5
・
临床 探讨 ・
21 年 9 00 月第 4 卷第 2 期 8 6
直肠 切除 盆 膜 癌前 术中 底腹 重建21 析 2例分
杨 铁 军 王 程 虎 于 航 娜
( 河南省肿瘤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 , 河南郑州 4 00 ) 5 0 8 [ 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盆底腹膜重建 的意义。方法 对两组直肠癌患者 , 在前切除手术中分别采用盆底腹膜重 建与不重建两种方法 ,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 口瘘 的发生率 、 骶前引流管 引流量达到 2 m 0 L以下时间。结果 盆底腹膜重建 组较不重建组的吻合 口瘘发生率低 , 骶前引流量少 , 更早达到拔管指标 , 而且发生吻合 口瘘后均没有再次手术 , 保守治疗成 功 。结论 在直肠癌根治术 中盆底腹膜重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有利于患者恢复 。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盆底腹膜化的临床意义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盆底腹膜化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67ab412fc4ffe473368ab1b.png)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盆底腹膜化的临床意义作者:王雁军肖建安王青兵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盆底筋膜腹膜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两组需进行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采取盆底腹膜化及开放两种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盆底腹膜化组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较低,骶前引流管去除时间较早。
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盆底筋膜腹膜化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效避免严重腹腔感染,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关键词】直肠癌前切除术;盆底筋膜;腹膜化外科手术是直肠癌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高科技医疗器械临床的广泛使用,更多的患者具备了保肛根治的条件,但对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盆底筋膜的处理,临床尚有争议。
本文对安阳市肿瘤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0例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实施盆底腹膜化及盆底开放处理的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两种处理方式对术后恢复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安阳肿瘤医院直肠癌患者190例,年龄22~82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男性101例,女性89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为直肠癌,均行直肠癌前切除术。
按患者入院的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盆底筋膜腹膜化(n=108),对照组不行盆底筋膜腹膜化(n=82),两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及分期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手术方法两组均实施直肠癌前切除术,经腹或经腹腔镜辅助,分离及切除均采用标准TM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方式,均使用弧形切割缝合器离断肠管,管型吻合器重建消化道,引流管经由腹膜外引出腹腔,仅在手术后盆底筋膜采取不同方式:观察组在吻合结束后将预留的腹膜与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系膜进行间断缝合,针距0.6 cm,缝合后负压检测其密封性;对照组不进行预留腹膜,术后盆底筋膜完全敞开,不做处理,引流管经腹腔引出。
盆腔脓肿的病例讨论
![盆腔脓肿的病例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b189368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10.png)
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 适的治疗方案,包括选择适当
的药物、手术方式等。
实施治疗
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密切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康复阶段
治疗结束后,进行康复治疗和 随访,以确保患者完全康复。
治疗效果
治愈
经过治疗后,脓肿完全 消失,患者恢复正常生
活和工作能力。
改善
脓肿缩小或得到控制, 患者症状减轻,但仍需
继续治疗和观察。
无效
复发
治疗无效,脓肿继续扩 大或病情恶化,需要考
虑其他治疗方式。
治愈后再次出现脓肿症 状,需要重新进行治疗。
04
病例总结与讨论
诊断经验总结
80%
诊断方法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 法,如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等,以及这些方法的 优缺点。
100%
诊断标准
医生根据哪些标准判断患者是否 患有盆腔脓肿,以及这些标准的 可靠性。
盆腔脓肿病例讨论
目
CONTENCT
录
• 病例介绍 • 病例分析 • 治疗方式与效果 • 病例总结与讨论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01
患者姓名:张三
02
年龄:35岁
03
性别:女
04
籍贯:中国
病情概述
01 02 03 04 05
主诉 病史 症状 体征 辅助检查
下腹疼痛伴发热,持续一周
既往有盆腔炎病史,无其他重大疾病史
下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
体温升高,脉搏加快,下腹部压痛、反跳痛阳性,腹肌紧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B超检查发现盆腔内液性暗区,穿 刺抽出脓液
17例直肠脱垂特殊病例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总结
![17例直肠脱垂特殊病例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82af6d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0.png)
Vol.26No.6Dec.202017例直肠脱垂特殊病例手术治疗临床经验总结*钟鑫坚1,方一鸣1,刘韦成1,喻学桥1,许涛2,江从庆1△,钱群1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12武汉市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湖北武汉430071江从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副主任。
擅长结直肠肿瘤的治疗(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以及慢性便秘、结直肠息肉病、炎性肠病、直肠脱垂等结直肠盆底疾病的诊治。
担任湖北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委员兼功能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委员、造口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TaTME 专委会委员。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通信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腹部外科》《当代医学》编委。
发表论文60余篇,两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参与了多项国家级专科诊治指南的制定,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
DOI:10.19668/ki.issn1674-0491.2020.06.025直肠脱垂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盆底外科良性疾病,发病率约为0.5%[1]。
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已报道的手术方式超过100种[1],主要分为经肛门(会阴)入路和经腹入路。
经腹手术主要包括经腹直肠固定术伴或不伴乙状结肠切除。
经会阴手术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疾病不适宜行经腹部手术、麻醉风险高的直肠脱垂患者。
本文纳入17例特殊病例进行分析,包括合并精神分裂症,复发性、齿状线附近手术瘢痕严重不适合再次经肛门入路手术,既往有肛门部手术史且直肠脱出长度在4~5cm ,合并盆腔器官脱垂及合并肝癌、门静脉高压、大量腹水等的直肠脱垂患者。
现将相关病例的临床治疗经验作一总结,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年至2020年共收治17例直肠脱垂特殊病例。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PEComa_1例报道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PEComa_1例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ee336f8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7.png)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4.23.0861原发性腹膜后恶性PEComa 1例报道陈楠,杨倩A Case Report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Malignant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 CHEN Nan, YANG QianDepartment of Radiology, Hubei Cancer Hospital, Wuhan 430079, ChinaCompeting interests: 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he has no competing interests.关键词: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腹膜后;临床表现;CT中图分类号:R735.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收稿日期:2023-08-11;修回日期:2023-10-29作者单位:430079 武汉,湖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作者简介:陈楠(1993-),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放射影像医学·病例报道·0 引言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 PEComa)罕见,由于临床表现不特殊及影像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
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腹膜后术前被误诊,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恶性PEComa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以期为该病的准确诊断、预后分析和减少误诊积累经验和数据。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9岁,汉族,因“发现盆腔肿块4月”入院。
患者4月前于外院发现盆腔肿块,伴腹痛1月,无大便带血。
近1月症状有所加重,伴排便习惯改变,无黑便、头晕等症状。
腹部查体:腹部平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下腹可触及包块,大小约4 cm×5 cm,活动度差,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 693.00 U/L,谷胱甘肽还原酶304.50 U/L。
31例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31例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56cbbcb4028915f804dc265.png)
管组 织 、神 经 、淋 巴组织 和 胚 胎残 留组 织 [。腹膜 后 肿瘤 由于位 1 ]
置深 ,难 以早 期 发现 ,一 旦 发现 ,往 往 肿瘤 已较 大 且难 以明确 来 源和 性质 ,如何 早期 诊 断 、提 高疗 效 ,是 目前 临床 关 注 的热点 问 题 。广 东省 惠州 市 中心 人 民医 院 自20 年 3 ~2 1年 1 经手 术 01 月 02 月 治疗 腹膜 后肿 瘤 患者 共3 N ,现 报告 如下 。 1
3 例 腹膜 后肿 瘤 的诊 断 与治疗 体会 1
傅继 勇 ( 广东省惠州市 中心人 民医 院胃肠外科 ,广东 惠州 5 6 0 ) 10 1
【 要】目的 :探讨 腹 膜 后肿 瘤 的诊 断 方法 和 手术 治 疗效 果 。方 法 :回顾性 分 析经 手 术治 疗 的3 例腹 膜 后肿 瘤 患者 的 临床 表现 、 摘 1 病 理 类 型 、影像 学 检查 和外 科 治疗 等 临床 资 料 。结果 :3 例患 者均 经 手术 治疗 且 诊 断经 病理 证 实 。其 中 1例 良性肿 瘤 ,完整 切 除 l例 1 3 1 ( 4 % ),1例 恶性 肿瘤 ,完 整切 除 8 ( 4 % ),其术后 1 、5 8. 6 8 例 4. 4 、3 年生 存率 为9 . 6 %、7. 8 6 %、2 . 3 36 %,部 分切 除7 ,术 后 1 、3 例 、2 年
腹 膜后 肿 瘤 ( e o ei n a tmo ) 起 源 于腹 膜 后 间 隙 R t p r o elu r 指 r t 的肿 瘤组 织 ,来 源包 括脂 肪 、疏 松结 缔 组织 、筋 骨膜 、肌 肉 、血
( 89 ),其 中切 除 结 肠 3 ,切 除 小肠 2 ,切 除 肾 脏 及 脾 3 .% 例 例 脏 各 1 。肿 瘤 部 分 切 除者 7 ( 89 ),未 能 切 除 行 探 查 活 例 例 3 .% 检 3 ( 67 )。 为 大 血 管 受 累 1 ,腹 膜 广 泛 浸 润 2 ,大 例 1 .%பைடு நூலகம்例 例 血 管 受 累 患者 为 右 下 腹平 滑 肌 肉瘤 ,探 查 时 见 肿瘤 包 绕 右髂 血 管 ,因 与血 管 关 系 不 明 ,仅行 活检 术 ,术 后 行 静脉 血 管 造 影 , 证 实肿 瘤 段 髂 外 静 脉 狭 窄 ,侧 支 循 环 已建 立 ,再 次 手 术 切 除肿 瘤 。 因复 发 再 手 术 5 ,均为 恶性 肿瘤 ,1 例 次手 术 3 ,完整 切 除 例
子宫及双附件盆底腹膜后异位1例报告
![子宫及双附件盆底腹膜后异位1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0850b28dd36a32d73758141.png)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示 : 双侧输卵管不通伴 左 侧积水 。隧拟 “ 原发不 孕 ” 收住 院。患者 既 往体
健, 家族 史无特殊 , 盆 腔炎 病 史 , 无 无结 核 、 炎 等 肝 传 染病史 , 手术 及 外 伤 史 。入 院 时一 般 状 况 良 无 好 。查体 : 生命 体征 稳 定 , 心肺 阴 性 , 软 无 压痛 ; 腹 女 性表 型 , 乳房 发育 正 常 , 阴发 育正 常 , 道 畅 , 外 阴
5吴恩福 , 郑祥 武, 张建 青, 脾 结核 的 c 等. T诊 断. 中华放射 学杂
志 ,0 0 3 4 7 2 0 .4:1 .
( 本文指导老师朱曙东, 谨表谢 忱)
子 宫及双 附件 盆底 腹膜 后异 位 1 报 告 例
韦 伟 郑 飞云
子宫及 双附件 异 位 于盆底 腹 膜后 所 引起 的原 发不 育极为 少见 。作者诊 治 1 , 告如下 。 例 报
水 。血 P L 2 2 l/ , H 8 1 I / ,S I / R 0 m u L L .6 U L F H 8U L, 睾酮 0 6 n o L E 6 2 m lL 孕 酮 1 1mo L, .6 m l , , 1p o , / / .n l /
1 病例 资 料
患者 , ,6岁 , 女 2 因同居 3年 未孕入 院 。育 0— 0— 0 0— 。患者平 素 月经 规则 , 周期 为 2d 经 期 3 8,
宫颈 光 , 产 式 , 宫 前 位 , 右 偏 , 小 正 常 , 未 子 稍 大 无
压痛 , 活动度 稍差 , 面光 滑 , 表 双侧 附件 扪及 不 清 。 人 院后查 阴道 B超 示 : 宫大 小 正 常 , 体 前 位 , 子 宫 三径 分别为 39m、.e 36m, .e 30 m、. e 宫壁 回声 正 常 , 官腔 内未见 异 常 回声 , 内膜 厚 7 m( 层 ) m 双 。双 侧 卵巢 大小 及 内部 回声 正 常 ; 宫 两 侧 均 见 一 条 迂 子 曲条 索 状 液性 管 腔 , 宽 处 内径 右 侧 约 1rm, 最 6 a 左 侧约 1mm, 腔 内 透声 可 。诊 断 : 侧 输 卵 管 积 0 管 双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怎样治疗?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怎样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c34fcbc90242a8956bece496.png)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复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方法,治疗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应该吃什么药。
*复发性腹膜后肿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1.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多为原位复发,很少远处转移,为再次手术提供了条件。
Karakousis等报道33例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29例获得了再次完全切除,其5年生存率为57%。
国内也有学者报道33例复发性腹膜后肉瘤,再次完整切除17例,5年生存率为42%。
腹膜后复发性肿瘤再手术切除率和手术效果都比较好,有的病例需多次手术才能达到治愈目的。
如再次手术时肿瘤已侵犯邻近脏器,应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联合脏器切除;对不能完全切除的复发肿瘤,亦应最大限度地部分切除,达到减瘤的目的,这不仅可以减轻肿瘤对脏器的压迫,也可以为术后其他辅助治疗创造条件。
2.大血管损伤和术中大出血是复发性肿瘤再手术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如肿瘤来源于大血管或浸润大血管时,若强行剥离会损伤血管而发生大出血,若不切除血管周围的肿瘤组织,则可导致术后的肿瘤再发。
所以,在腹膜后肿瘤再手术时,更应考虑到血管的重建问题。
肿瘤侵及下腔静脉,在肾静脉以下切断或结扎后,血液可经腰静脉丛等侧支回流,不必作血管移植。
为了防止术后下肢水肿,在腔静脉切除后最好能行人造血管移植。
腹主动脉段切除后要移植人造血管,腹主动脉的切除长度不应超过3对腰动脉,否则可因脊髓缺血而引起截瘫。
髂血管切除3cm以上时需移植血管,3cm以下时经游离后可行对端吻合。
切除盆底腹膜后肿瘤时为了减少出血可先行两侧髂内动脉结扎,并不会影响盆腔脏器的血供。
3.由于腹膜后复发性肿瘤局部解剖关系发生改变、肿瘤大、位置深、操作空间小、容易伤及腹膜后大血管,再手术时出血量较大。
术前对出血量要有充分估计并有足够的备血量。
才能保证手术的完成。
如有条件,术前应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找到主要供血动脉行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但肿瘤恶性程度高,血供丰富者,往往有多处供血动脉,栓塞止血效果往往不够满意。
子宫及双附件盆底腹膜后异位不孕症一例
![子宫及双附件盆底腹膜后异位不孕症一例](https://img.taocdn.com/s3/m/67975c4f69eae009581beca1.png)
2 1年 2 第 l卷 第 2 01 月 9 期
中 外妇 儿健 康
C i e e A d .o ei n  ̄ m n H a t hn s n Fr g oe e lh
论
著
子 宫 内膜 在 卵 巢 激 素周 期 性变 化 的 作 用 下 现 月 经 周 期 尚未 见 异
经 异 常 的情 况 。
20 . 3 0626
常 , 从 抽 血 激 素水 平 来 看 , 排 除 随 着 卵 巢 功 能 的 下 降 出现 月 [] 韦伟 , 但 不 2 郑云飞. 子宫及双附件盆底腹膜 后异位 1 例报告. 浙江临床
医学,0 9 1 ( ) 1 8 6 2 0 ,1 2 :6  ̄1 9
中外 妇 儿健 康
C i e e An o e g o e l a t h n s d F r i n W m n I l h e
及 双 附件 盆 底 腹膜 后 异 位 不孕 症
袁 渭 清 朱 新 全 李 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文献标识码】 C 【 文章编 ̄] 6 2 3 3 (O 1O —0 3 一O 17 —68 - 2 1 )2 0 2 2
急定 , 肺 阴 性 , 软 无 压 痛 ; 房 止 。清理 盆腔 , 规 清 点‘ 械 无 心 腹 乳 常 器
} 产 式 , 毛 呈女 性 分 布 阴道 畅 , 史 , 未 阴 否认 家 族 内有 类似 病史 。 颈光 滑 , 无肥 大 , 摇举 痛 (一), 体 宫 子 宫输 卵 管 造影 片如 下 : 0 20
F, 予 周 期 应 用 戊 酸 雌 二 醇 片 及 给 完 善 各 项相 关 检 查 , 2 1 于 0 0 3个 月 , 未 孕 ; 0 仍 21 0年 ¨ 月 1 行 “ 腹 探查 术 ” 麻 醉成 功后 , 1 剖 , 息
腹膜后肿瘤的诊治(附64例报告)
![腹膜后肿瘤的诊治(附64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62a072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0.png)
腹膜后肿瘤的诊治(附64例报告)
蒋宏平;唐玉杰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4(014)012
【摘要】目的总结腹膜后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64例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处理.结果辅助检查CT诊断率为93.9%,肿瘤完全切除率50%(32/64),完全切除组术后复发16例,再手术的15例中10例肿瘤完全切除.结论腹部无症状肿块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特征.CT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手术全切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复发性肿瘤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总页数】2页(P130-131)
【作者】蒋宏平;唐玉杰
【作者单位】湖南省道县人民医院,湖南,道县,425300;湖南省道县人民医院,湖南,道县,4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4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附82例报告) [J], 周德善;张理;莫胜川
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治分析(附103例报告) [J], 刘庆全
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附56例报告) [J], 张少波;张诚华;董少良;何谦;葛亮
4.肾及肾上腺旁腹膜后肿瘤的诊治(附26例报告) [J], 陈合群;张轶庠;齐范
5.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临床诊治体会(附4例报告) [J], 王德进;钟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胃肠肿瘤部分)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胃肠肿瘤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9a4f56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1.png)
最新:申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腹肿瘤(胃肠肿瘤部份)摘要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源于胃癌、结直肠癌平日阑尾黠液瘤等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常见,患者数量多、治疗难、疗效差。
传统观点认为,腹膜肿瘤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短,仅能维持3~6个月,通常f是供姑息性对症治疗。
近年来,以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整合治疗策略对防治腹膜肿瘤疗效独特,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由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主E织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完成。
指南聚焦我国腹膜肿瘤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及国内研究成果,以整合医学理念为引领,强调多学科整合诊治(MDT t o HIM),注重”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
本指南主要针对胃肠来源的腹膜肿瘤,旨在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整合诊治水平,共同促进我国胃肠腹膜肿瘤的防治工作。
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确诊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1-4]。
腹膜肿瘤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一类来源于腹膜的肿瘤,常见高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 MPM);继发性通常是指原发病灶癌细胞直接脱落种植生长,或血行腹膜转移所致,以胃癌、结直肠癌平日阑尾黠液瘤等肿瘤腹膜转移较为常见[5]。
胃癌初诊时约20%的患者已高腹膜转移,约50%的患者行根治术后出现腹膜车制多[6]。
结直肠癌初诊时有7%~15%的患者已高腹膜转移,4%~19%的患者根治术后出现腹膜转移,冥中T4期患者术后腹膜转移率高达20.0%~36.7%[7]。
腹膜假军占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 PMP)是由于分泌蒙古蛋白的肿瘤破裂致腹腔内大量黠蛋白性腹水积聚及再分布引起,约90%来源于阑尾,属低度恶性肿瘤[8]。
病例讨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ppt课件
![病例讨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429b3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5.png)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发生可能与腹膜 后组织的异常增生、分化、代谢等因 素有关,也可能与基因突变、染色体 异常等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大小、位置、性质等因素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消 化系统症状等。
诊断方法
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病理组织 学检查等。通过综合检查结果,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后续的治疗提 供依据。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一种方法。 目前,免疫治疗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中仍处于研究阶段。
其他治疗手段
放疗
放疗可以作为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辅助 手段,用于缩小肿瘤、缓解症状或控 制肿瘤的生长。
热疗
热疗是通过物理方法将肿瘤局部温度 升高,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热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 放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 出血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对患者和家属的指导和建议
01
02
03
心理支持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知 识和治疗方案,提供心理 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情 绪。
健康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 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不包括腹膜、肝脏、胰腺和脾脏等器官的肿瘤。
分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其中良性肿瘤占多数,但恶性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更高 。
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45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脓肿45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5dcd2bdd36a32d737581e9.png)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2 结
果
4 患者 , 在 腹 腔镜 下 完 成手 术 , 中行 5例 均 其
l 单侧输卵管切除 1 例, 8 单侧 20 年 1 01 月 ̄2 0 年 1 月本科腹腔镜手术 脓肿切开引流 1 例 , 07 2 诊治盆腔脓肿 4 例 , 5 其中输卵管积脓 2 例, 附件切除 8 , 9 输卵 例 单侧输 卵管切除 +卵巢部分切除
借 硝唑) ~3d 发热持续不退、 l , 腹痛持续或加 重, 阴道超 声提示盆 腔混合性 包块或 强 回声 , 直径
4 1 m o ~ 0c
1 2 手术方 法 .
3 讨
论
采用腰 硬 联 合麻 醉 或 全 身麻 醉 ,Tr dl e en n e
3 1 腹 腔镜手 术治疗 盆腔脓肿 的 可行 性及 安全 .
染治疗 ( 霉素类 / 青 头孢菌素 类 +喹若酮 +甲硝唑
间 4 4h 平均(6 4 h 4 例患者术后 4 ~2 , 1± ) ;2 8 h 内体温迅速降至 3 ℃ , 例脓肿切开引流者4 7 3 8 h 后体温缓降至正常范围。各穿刺口术后无炎症反 应 ,1/ I 甲级愈合 , 如期拆线 ; 无肠穿孑 、 L肠梗阻等 并 发症 发生 。术后 2个月 门诊复查 , 盆腔无 阳性 体征。1 例未生育者 , 1 术后第 2次月经净后行官 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 , 2 支输卵管 ( 例患者 共 1 1 既往异位妊娠 已行一侧输卵管切除) 均显示通畅。
腔镜操作 有造成 盆腔 内感染扩 散及肠管损 伤的可
卵管卵巢包裹成团并与肠管 、 盆壁等粘连。钝、 锐
收 稿 日期 : 0 8—0 —1 20 6 9
盆腔肿物病例讨论记录
![盆腔肿物病例讨论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f536a09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e.png)
盆腔肿物病例讨论记录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盆腔肿物病例讨论记录的示例:病例讨论记录患者信息:姓名:[XXXXX]年龄:XX岁性别:女讨论日期:XXXX年XX月XX日讨论医生:妇科医生[XXXXX]、放射科医生[XXXXX]、病理科医生[XXXXX] 讨论内容:一、病例概述患者[XXXXX],女,XX岁,因“盆腔肿物”就诊。
近期无特殊不适,体检查出盆腔肿物。
无家族史。
二、医学影像与检查结果1. 超声检查:显示盆腔内有一实性低回声肿物,大小约XXcm×XXcm。
2. MRI检查:肿物呈分叶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3. 病理活检:初步诊断为卵巢癌。
三、讨论与决策1. 诊断:根据影像学和病理活检结果,初步诊断为卵巢癌。
2. 治疗方案:由于肿物较大,考虑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及分期决定是否需要化疗。
3. 注意事项: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完善相关检查;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四、下一步计划1. 完善术前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2. 手术安排:预计下周X进行手术。
3. 术后治疗:根据病理结果及分期决定是否需要化疗。
4. 随访计划:术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持续2年,之后每年随访一次。
五、结论综合患者病史、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卵巢癌。
治疗计划为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及分期决定是否需要化疗。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超声造影神经鞘瘤(盆底腹膜后)误诊为附件肿瘤1例
![超声造影神经鞘瘤(盆底腹膜后)误诊为附件肿瘤1例](https://img.taocdn.com/s3/m/511d6a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4.png)
超声造影神经鞘瘤(盆底腹膜后)误诊为附件肿瘤1例
王钦;高春燕;熊希;张玥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22(33)7
【摘要】病例女,33岁,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4月余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史。
常规超声所见:子宫大小103 mm×68 mm×57 mm,宫内膜8.4 mm,子宫肌层回声不均质。
宫颈右侧方可见38 mm×34 mm×29 mm类圆形囊实性包块,包膜完整,与宫颈右侧壁相邻,有界限,与右侧卵巢有距离,包块内见分隔,形成多个分房,部分分房内呈囊性改变。
【总页数】2页(P528-529)
【作者】王钦;高春燕;熊希;张玥
【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64;R735.5;R445.1
【相关文献】
1.子宫及双附件盆底腹膜后异位1例报告
2.盆底腹膜后神经鞘瘤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
3.盆腹膜后神经鞘瘤误诊为附件肿瘤1例
4.子宫及双附件盆底腹膜后异位不孕症一例
5.腹膜后神经鞘瘤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底腹膜外肿瘤6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盆底腹膜外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患,该病肿瘤早期较少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大多数已压迫或侵犯临近器官[1]。
该处肿瘤外科手术切除难度大,文献多以腹膜外肿瘤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1988年9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的原发性盆底腹膜外肿瘤6例。
现将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畸胎瘤4例(男1例,女3例),骶前3例,直肠左前方与宫颈左后方区域1例。
神经纤维瘤1例,女性,位于骶前。
原发性浆乳癌1例,女性,位于阴道右上端与直肠之间。
年龄23~49岁,平均30.2岁。
病例中肿瘤最大10cm×9cm×8cm,最小4.0cm×3.0cm×3.0cm均位于盆底腹膜外。
1.2临床诊断就诊原因:体检发现肿物1例,无症状妇科检查發现肿物2例,便秘,排便困难,肛门后方轻微疼痛就诊发现1例。
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感1例,发热,乏力就诊1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癌)。
1.3手术情况6例中5例经腹入路,1例经骶尾入路,5例经腹患者中3例术中诊断为畸胎瘤,术后病理得到证实,其中一肿物位于盆底左后腹膜外,约10cm×9cm×8cm,由于此肿物大,分离部分后行减容术,吸出油脂及豆皮样内容物后,完整切除囊壁。
余2例骶前切除,一例为骶前实性肿物,完整切除,术中冰冻,考虑神经纤维瘤,术后病理为神经纤维瘤。
另一经腹的肿物位于腹膜外,阴道右上端与直肠之间,约鸭蛋大小,边界清,活动度差,触之硬,子宫、附件、大网膜未发现病灶,无腹水,直肠上动脉区域有肿大淋巴结,术中分离可见于直肠前壁粘连较重,分离过程中肿瘤破损,见烂鱼肉样组织,取部分组织术中冰冻为:肠道间质瘤,故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术后病理回馈:(盆腔)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高级别)。
免疫组化:AE1∕AE3(+)CA125+++CD117(-)CD34(-)SMA(-)Ki-675%阴性。
故考虑来自卵巢可能性大,1个月后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及肉眼可见的区域淋巴结切除。
术后病理,子宫,双乳均未发现病灶,证实为盆腔原发腹腔浆乳癌,术后给予化疗。
经骶尾入路1例,因肿物术前考虑良性畸胎瘤,位于骶尾椎低位水平(距离肛门口约7cm左右)完整切除,肿瘤约5.0cm×5.0cm×4.0cm,术后成熟畸胎瘤。
2讨论
2.1肿物来源盆腔腹膜外肿瘤主要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组织、淋巴组织、以及胚胎残留组织。
由于来自组织多样性,故肿瘤类型繁多,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腹膜后恶性肿瘤国外约占8%,我国约占56%[2]。
盆腔恶性肿瘤则少于此比例,由于肿瘤部位特殊,盆腔狭小,
较深在,发病初期无症状,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肿瘤增大、压迫或侵犯周围脏器及组织才出现症状,给彻底治疗增加难度。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些具有全能发展潜力的组织或细胞从整体中分离或脱落下来,这些脱落细胞在胚胎早期可形成具有3种胚层组织的畸胎瘤。
由于尾骨Henson结是多能细胞集中的部位,而卵巢、睾丸含有始基组织,因此这些部位是畸胎瘤的好发区域。
来源胚芽细胞主要依据[3]:①畸胎瘤多见于婴儿或儿童,成人畸胎瘤也可能起源于婴幼儿早期;②其含有3个胚层组织;
③畸胎瘤的发生部位多在胚生原体腔的中线前轴或中线紧密相连的区域。
畸胎瘤均有包膜,呈囊性或囊实性混合体。
内容物呈黄色或皮样物质,囊性畸胎瘤常呈分叶状结构,形态不规则,实性畸胎瘤中可含器官样组织,包括骨骼、牙齿、毛发、四肢雏形等。
显微镜下仍能见到来自3个胚层的组织为特点:包括来自内胚层的呼吸道,消化道上皮;来自中胚层的结缔和血管组织,以及来自外胚层的皮肤牙齿,骨质等结构。
多数病例专家认为,诊断畸胎瘤病不要求能找到所有3个胚层组织。
畸胎瘤的病理分类主要有良性,恶性及混合性3种。
良性由已成熟的分化组织构成。
恶性由未成熟的结缔组织构成。
如成熟组织含分化原始的上皮或卵黄囊结构,则成为畸胎癌或卵黄囊癌。
恶性瘤还包括精索细胞瘤和无性细胞瘤等,混合性畸胎瘤由成熟和未成熟组织混合而成。
本报告4例均为良性。
临床表现下:神经纤维瘤相当于WHOⅠ级,多发生在皮肤和皮下组织,可单发或多发。
在盆部腹膜外少见。
盆部神经源性肿瘤来源分3种:①源于盆腔腹膜外间隙;②盆壁筋膜外起源(椎管内)侵入盆腔内;③盆腔内脏器∕腹膜起源。
2.2临床表现及诊断盆底腹膜外肿物早期无临床症状,本组妇科检查发现2例,体检发现肿物1例,属早期。
随肿瘤增大出现压迫症状,因其位于盆底,常以“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净感,排便次数增多,骶尾部疼痛等直肠膀胱受压症状就诊,本组2例因上述症状就诊。
1例“发热、乏力就诊”最后诊为原发浆乳癌。
查体:由于肿物位于盆底腹膜外无明显体征,直肠指诊及阴道指诊,最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肛门指诊发现肿物位于直肠外,了解肿物的大小,质地,有无触痛,是否固定,界限怎样,判断囊实性。
超声明确肿物性状为囊实性,大小及毗邻关系(配合阴式更好),简单无创,可作为首选辅助检查。
本组6例患者均行彩超(或阴式超声)检查,提示直肠后骶前肿物3例,;左附件旁低回声,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1例;子宫左后方区混合回声1例;子宫直肠窝偏右侧混合回声1例,其内较丰富血流信号,CA125:351.20U∕ml。
6例患者中肛诊可触及直肠后方肿物2例。
2例双合诊肿瘤位于子宫颈或阴道上段与直肠之间。
6例中囊性感2例,质硬2例.。
CT、MRI检查均提示肿物位于盆腔腹膜外。
CT、MRI检查能提供准确信息,显示肿物与周围脏器关系,显示骶骨有无破坏,判断肿物性质,提供肿物鉴别,如脊膜前膨出、神经纤维瘤、淋巴瘤、畸胎瘤等。
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CA125对诊断良性畸胎瘤无特异性,但对鉴别畸胎瘤恶变有一定的帮助。
2.3AFP对未成熟型畸胎瘤及合并卵巢囊瘤有术前诊断价值由于其来源多样、种类繁多、解剖复杂、区域局限,对于肿瘤侵犯周围脏器及较大血管而不能理想切除时,可姑息性切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应辅助以化疗、放疗或/和免疫疗法[4]。
手术路径多选择经腹、经骶尾部两种,初步评估是良性肿瘤,术前测量其直径小于6.0cm,位于骶尾椎低位水平(距肛门口在10cm以下)者,选择骶尾部进路较为合适。
此路径适合于大多数混合型盆底腹膜外骶尾部原发肿物患者,本组1例完整切除。
如肿瘤高位尤其考虑有恶性可能应选择经腹腔切除,亦有恶性肿瘤切除选择经腹骶尾联合径路报道,总之,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性质来确定径路,以充分显露达到切除的目的。
术中应注意,勿损伤骶前静脉丛、骶前神经、直肠和骨盆神经。
本组5例经腹入路。
参考文献:
[1]罗成华,唐建军,李荣,等.盆部腹膜外软组织肿瘤B超、CT、MR表现与手术对照研究之外科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2):92-96.
[2]将彦永,罗成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3-70.
[3]罗成华,腹膜后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1-83.
[4]汤萍萍,冷金花,郎景和.女性骶前畸胎瘤6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6):698-699.编辑/苏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