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1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闻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
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此书对于推动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但,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2当我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于亚当·斯密没有很多的了解,只是在以前上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时候听过他的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这次借着伦理学这门课,我把《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核心了解了一下。
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
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
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
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
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
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
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
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
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
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
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
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
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
读后感《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在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之前,我对这位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主要停留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的认知上。
然而,随着对《道德情操论》的深入阅读,我逐渐被斯密那深刻而细腻的道德哲学思想所吸引,不禁对这位伟大思想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于1759年首次出版的伦理学著作,历经六次修订,最终成为他思想体系中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斯密深厚的哲学素养和广博的学识,更为他后来写作《国富论》提供了人性、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重要前提假设和理论支持。
全书共分七部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同情心:道德的基石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开篇即明确指出,同情是人类道德的根源。
他所说的“同情”,并非简单的怜悯之心,而是一种能够与他人共同感受某种情感的能力,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
这种能力源于人类的想象力,使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斯密认为,正是这种基于想象力的同情,构成了我们道德判断的基础,使得我们能够在评价他人行为时,不仅考虑行为的结果,更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是否合宜。
道德判断与美德斯密进一步阐述了道德判断的标准和美德的特征。
他强调,道德判断并非基于理性推理,而是基于感性认识。
我们的道德感知能力是通过经验和感受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直觉。
在斯密看来,道德标准并非由上帝或自然规律决定,而是由我们的情感和审美评价所决定。
他提出了两种道德判断的标准:一是功利性判断,即考虑行为后果对自己或他人的利益是否有益;二是适当性判断,即考虑行为是否符合公正无偏的旁观者的期望。
斯密认为,适当性是道德判断的首要标准,而功利性只是次要补充。
基于这一标准,斯密对审慎、正义、仁慈、自制等美德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他指出,这些美德不仅有助于个人实现自我完善,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原创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原创5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篇1《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它与《国富论》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道德情感,这是斯密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深入浅出、严谨而富有逻辑的论述所吸引。
斯密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情感,它源于我们对彼此福利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情感使得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斯密对于道德情感的分类非常细致,他将其分为同情、正义、仁慈、互助等几个方面。
同情是我们对他人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正义则是我们对公平和规则的尊重,它保障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仁慈和互助则是我们对他人的爱和关心,它们构成了社会的基础。
《道德情操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贡献,还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斯密的观点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的约束。
但是,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必然会陷入混乱和矛盾之中。
我们需要更多的同情、正义、仁慈和互助,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道德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更受到我们对于他人福利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情感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从而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的视角,还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持道德原则,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篇2《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背景介绍:《道德情操论》是英国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于1759年首次出版。
该书讨论了人类行为的道德评价,以及这种评价如何通过社会相互作用来影响行为。
对比与参照:在书中提到了同情心和羞耻心。
同情心是我们对他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感到痛苦,对他人幸福感到快乐。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问题与“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深远影响,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而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时,不能不与他的另一本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联系起来思考。
因此,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由此产生,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以人们的同情心为基础作研究。
“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而且体现在《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不同的“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
这种获取欲是从荣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感情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
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
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
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20xx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摆在了民众眼前。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本文是店铺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希望你能喜欢。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篇1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指出,每个人对于别人的情感来自于“同情”,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设身处地,无论是快乐或是悲愤,想像自己处于他人地位时的反应如何。
相较于受伤者克制自己的情绪,我们更容易与快乐者产生共鸣,因此也就更多关注地位高的富人的生活,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拥有同样的状态。
在这样的的自我激励下,运用正当的方式获取财富,赢得尊敬,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所谓“先富带动后富”也是这个道理。
可是这种道路并非总是畅通无阻,整个社会和先富者的阻挠在追随者的面前设下了难以逾越的关卡,无法圆梦的绝望感唯一的宣泄出口便成了对富有者的愤恨,“羡慕——嫉妒——恨”的情感变化积压成社会底层的仇富心理。
哀莫大于心死,看不到希望的社会心理是造成当前社会秩序混乱的一个原因。
喊了多年的公平机制必须作为重中之重,如何给予社会大多数人机会关乎社会稳定大计。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篇2人的一生被许许多多情感、道德包围着。
既然这些品质诞生,必定有好坏之分,可在这个尘世中,我们的双眼渐渐被蒙蔽了,便盲目地选择所谓“适合”自己的“精神”。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拥有一双不被沙尘掩盖的眼,便能指引人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这本书的作者亚当·斯密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感触。
包裹着人的心的是情感。
这些情感都像是一块块细小的晶体碎片,蕴藏在心的深处。
可是,有些碎片如钻石般闪耀,有些却如石头般黯淡。
不必细说,黯淡的石头必是肮脏的情感。
就算是再愚蠢的人,也不想拥有这种石头。
那些钻石人人想得到,可真的想获得,必定要接受磨炼。
只有真的受得起磨炼之人,才会获得最闪耀的钻石,你想要吗?肯定想要啊。
这就是人类的贪欲。
贪心,也是一种石头。
人要从湍急的河里的石头堆里找出钻石一定很累对不对?对啊。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
接下来由WTT 为大家整理出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道德情操论篇1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方案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展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可以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可以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标准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假设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精神动力,催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谅解,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
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互相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场,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教师我们要换位考虑,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一:《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是立身之本《道德情操论》英格兰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的几部伦理学著作。
他一生共修订过六次,可见其对这本书的重视。
在这本书亚当·从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同情心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的讨论了望月、正义、责任、高尚美德等一系列道德范畴和产生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品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所述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为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示人类行为应当遵守的一般道德准则。
身处急剧变革的当中市场经济大潮中会,每一个普通的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票市场非理性繁荣等。
身处其中叹惋,不可避免地感到被愚蠢自恋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诸多定义为不道德的情感所,因而促使人们更加向往感恩、慷慨大度、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对于这每种不道德和道德,以及爱情观从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种种生物情感正是——亚当·斯密耗尽毕生毕生分子生物学所研究的。
后世评论认为比起他的另评语一部经典作品《国富论》斯密似乎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
即使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斯密一直没有转移对人性道德情操的思考无知焦点。
他写成了这本《道德情操论》是十分罕见的。
细数在人类历史上全面系统性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该作独一无二。
亚当想用告诉读者的是,市场经济体系下,人们无可厚非地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受人性概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品性的道德情操需要永远地植根在人的心灵里。
而且。
每个生物人长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兴旺将是繁盛至关重要。
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众所周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也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公众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5则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最后,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
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
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
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同情”概念的界定(两层含义):1、我们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第5页)。
2、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也未尝不可(第7页)。
“品德”与“美德”1、品德(当事人)--- 普通程度的情感或自我控制(当事人)--- 赞同(旁观者)2、美德(当事人)--- 卓越、不寻常(当事人)--------------------- 钦佩、赞颂(旁观者)第一卷关于激情的“适宜性”——从内心情感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适宜(庄重有理)与不适宜(粗野鄙俗)1、每一种激情的适宜性,即旁观者能够赞同的强度,必定存在于某种适中程度之内。
2、激情的类别及各自的适宜度(1)从肉体产生的激情对于因肉体的某种处境或意向而产生的各种激情,作任何强烈的表示,都是不适当的,因为同伴们(旁观者)并不具有相同的意向,不能指望他们对这些激情表示同情(第29页)。
肉体的激情(当事人)----- 激起的同情为零或剧烈程度不成比例(旁观者)控制欲望(当事人)--------- 节制、坚韧等美德(旁观者的评价)(2)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从想象产生的各种激情,即产生于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激情,虽然可以被认为是完全自然的,但几乎得不到同情,人类的想象,不具备特殊的倾向,是不可能体谅它们的;这种激情,虽然在一部分生活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总有几分是可笑的(第34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伦理学著作,读完之后,我对道德情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作者亚当·斯密对道德情感的关注所吸引。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一部分。
通过同情和共鸣,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进而产生道德上的判断和行动。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
其次,书中对道德情操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亚当·斯密强调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通过培养和引导道德情操,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做出更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的不足之处,并激励我去培养更强的道德意识。
此外,书中对美德和伦理原则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认为,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他强调了诚实、公正、仁慈等基本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美德和伦理素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最后,我认为阅读《道德情操论》是一次深刻的道德教育。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道德情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不足之处。
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伦理原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
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透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
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
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明白、感激。
(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
因此,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
由于主流倾向快乐,因此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一样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联,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
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
因此,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贴合‘朋友’这个称号。
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
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
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期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
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真是让我感触颇多呀!亚当斯密在书中探讨了人类的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根源。
他指出,我们的道德判断并非仅仅基于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件事虽小,却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去超市购物。
超市里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挑选着自己需要的商品。
我推着购物车,在货架间穿梭,不一会儿,购物车里就堆满了各种东西。
当我走到水果区时,看到了一堆新鲜的草莓。
那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我伸手去拿了一盒,准备放进购物车。
就在这时,我发现旁边有一个老奶奶,她也在挑选草莓。
她的动作有些迟缓,眼神里透露出一丝焦急。
我好奇地看了看她,发现她的购物篮里只有几个零散的草莓,而且看起来都不是很新鲜。
我心里不禁泛起了嘀咕:为什么她不挑选那些新鲜的整盒草莓呢?于是,我忍不住问她:“奶奶,这整盒的草莓多新鲜呀,您怎么不拿一盒呢?”老奶奶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一个人住,吃不了那么多,买整盒的会浪费。
”听到她的回答,我的心里突然一酸。
我看着她那满是皱纹的脸和略显孤单的身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想了想,把自己手里那盒草莓递给了她,说:“奶奶,这盒草莓给您吧,我家里还有很多水果,吃不完也浪费。
”老奶奶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眼里充满了感激:“孩子,这怎么好意思呢?”我笑着说:“奶奶,您别客气,就当是我送给您的一点心意。
”老奶奶接过草莓,连声道谢。
那一刻,我看到她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那笑容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温暖而又美丽。
在继续购物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道德情感吧。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感受到他人的需要,并愿意伸出援手时,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这种感觉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回报,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同情心被激发出来。
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讲给了家人听。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在翻开《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之前,我对道德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觉得它不过是一些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关于人性、情感和道德的深邃世界。
亚当·斯密在书中指出,人的本性中不仅有自私的一面,还有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福祉的本能。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街道上。
我像往常一样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我在一个蔬菜摊前停下,摊主是一位中年妇女,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我挑选了一些青菜,正准备付钱的时候,旁边传来了一阵争吵声。
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和一位卖鱼的摊主在争论。
女士看起来很生气,指责摊主缺斤少两。
摊主则一脸无奈,不停地解释说自己的秤没有问题。
周围的人开始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
只见那位女士手里拿着一条鱼,情绪激动地说:“我在家称过重量的,这鱼绝对没有你说的那么重!”摊主则一脸委屈:“妹子,我这做的是小本生意,怎么可能骗你呢?”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站了出来。
他不紧不慢地说:“别吵别吵,咱们来想个办法解决。
”大爷从自己的菜篮子里拿出一个便携式的小秤,说道:“咱们用这个秤再称称看。
”结果出来了,鱼的重量确实和摊主说的有出入。
摊主顿时红了脸,连忙道歉,并主动把差价补给了那位女士。
女士的脸色也缓和了下来,不再那么生气。
这件小事让我陷入了思考。
在这个小小的菜市场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
摊主想要多赚一点钱,这或许是出于生活的压力;而那位女士想要买到足斤足两的商品,这是她的合理权益。
然而,当出现矛盾的时候,是那位挺身而出的大爷,用一种公平、公正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大爷的行为,不正是亚当·斯密所说的那种出于同情和正义的本能吗?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只是希望事情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让大家都能满意。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标准范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标准范文《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夫之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道德情操的本质和培养方法。
小编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王夫之对道德情操的定义所震撼。
他认为,道德情操是人内心的一种真实感受,而不仅仅是诸如行为规范、礼仪习俗等表面现象。
这种感受包括对善恶的准确判断和对道德价值的真实追求。
我深以为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虽然能够遵循道德准则,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道德情操,行为只是出于被迫或习惯,没有内心的共鸣。
可以说,真正的道德情操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来自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外界的诱导或约束。
其次,王夫之对培养道德情操的方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
他主张以教育为主要手段,通过学习儿童自然、民歌、诗词、音乐等素材,引导他们进入道德情操的境界。
这样的方法很有前瞻性,扩宽了我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以课堂为主要教育场所,将学生塞进规定的框架中学习,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情操。
王夫之的观点告诉我们,情感、艺术、音乐等对培养道德情操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方面的教育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此外,王夫之还提出了要注重培养道德情操的根本性、系统性和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情操的培养应该从幼年时期开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或时间进行。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思路。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容易忽视道德情操的根本性和系统性,只注重表面的修养和社交礼仪。
然而,真正的道德情操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觉醒,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潜心培养。
在读完《道德情操论》之后,我不禁对自己的道德情操产生了新的思考。
以前我总是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混为一谈,只注重表面的行为规范,而忽视了内在的修养。
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道德情操是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道德价值的强烈追求。
只有通过教育和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出坚定的道德情操。
总的来说,读完《道德情操论》给我开阔了眼界,让我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思考道德情操的本质和培养方法。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一部不朽巨著,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
亚当·斯密在书中开篇就指出,人无论多么自私,在其本性中显然存在着某些原则,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这种关心他人的情感并非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同情心。
他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时所产生的共鸣和反应。
在书中,亚当·斯密对于同情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同情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人感受的基础。
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我们会在内心产生一种类似于他们所经历的痛苦感受;而当我们看到他人快乐时,我们也会分享他们的喜悦。
这种同情的情感并非完全等同于他人的实际感受,但它使得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对他人的行为和处境做出恰当的评价。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失去了亲人而悲痛欲绝时,尽管我们自己可能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但我们能够通过想象和感受,体会到他的痛苦和悲伤。
这种同情让我们能够给予他安慰和支持,表现出关心和关爱。
亚当·斯密还探讨了人类的各种情感,如骄傲、谦卑、愤怒、感激等,并分析了这些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他指出,骄傲和谦卑往往是基于我们对自己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认知。
当我们得到他人的赞扬时,会感到骄傲;而当受到批评或轻视时,则会感到谦卑。
然而,过度的骄傲可能导致自负和傲慢,而过度的谦卑则可能使人失去自信和自尊。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但亚当·斯密认为,我们应该在适当的程度和情境下表达愤怒。
如果愤怒是基于正当的理由,并且以合理的方式表达,那么它可以成为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力量。
相反,如果愤怒是出于自私和冲动,那么它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感激之情则是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和善意的回应。
当我们受到他人的恩惠时,应该心怀感激,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回报。
这种感激和回报的循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三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一: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
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
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
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
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五篇【篇1】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近日,写了一篇单位要求的习作,纯粹系练习之用,极尽抄写之能力。
然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种境界仿佛得之。
不嫌浅陋,搬至网上。
有观点认为,生意场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我不在乎别人是否会欺骗或欺诈我。
正因为我愿意别人对我进行欺诈或欺骗,如果我也打算欺骗或欺诈别人,这在道德上也说得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认为这是基本道德的黄金规则。
这条黄金规则的问题是,“如果你愿意让别人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你,那么你就似乎也可以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他们”。
所有人相互之间的不道德行为产生最为严重的情况莫过于“中国人的一天!”所揭示的程度:“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吃个苏丹红咸蛋,杯三聚氰氨牛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
中午,吃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
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和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房家,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
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电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说明了把生意场看作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是多么的有害!市场参与竭尽所能的破坏市场竞争的规则是多么的有害!我们需要一个建设在道德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则可以为我们建设基于道德之上的市场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人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亚当?斯密,一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世人皆知他是经济学之父,《国富论》作者名声享誉世界。
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位伦理学家,是一位道德哲学的教授,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道德哲学著作。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光芒却被《国富论》所覆盖,因此人们往往只知《国富论》,竟不知还有《道德情操论》的存在。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这两部著作的关系,这形成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也即《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和《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关系问题。
道德情操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来,我深深地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这本书以道德情感为核心,阐述了道德情操的形成、作用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情操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道德情操的内涵与价值《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道德情操是指人们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道德情操包括同情、感激、正义、仁爱等情感,这些情感使人们能够关注他人的福祉,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情操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道德情操是个人品德的基石。
一个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道德情操是人际关系的纽带。
在人际交往中,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最后,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繁荣。
二、道德情操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道德情操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1. 模仿: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他人的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操。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自我反思: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通过自我反思,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从而提高道德情操。
因此,教育者应培养人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成长。
3.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中,以下方法值得借鉴:1. 强化道德榜样: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学习、模仿。
2. 培养自我反思能力: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在道德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道德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卷适当感1.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
同情,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感情,而不只限制于同情心,这个抽象的概念2.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器官,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都一样脆弱眼神是最不易伪装的地方3.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旁观者产生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了震撼人类心灵的没意见激情。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激情往往在瞬间从一个人身上传染到另一个人身上。
明显流露的大喜大悲的情绪很容易在旁观者心中激起共鸣。
4.有时候一些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就不会接受它。
也许舆论上对于陈光标的行善行为的批判,正是因为对于陈的做慈善的感情出发点的未理解或是不接受,也许这就是慈善在人心中的缺失的表现似乎人们天生就对愤怒这种感情抱有反感,因而如果不知道发怒的原因,大概都会持反对态度。
与其说我们对别人产生同情是受到对方激情的感染,不如说是由产生这种激情的环境引起的。
在人类可能面对的种种不幸中,丧失理智可能是最为可怕的一种。
对于那些敏感又善良的人来说,他们比别人更害怕这种灾难的降临。
人们产生的对别人的同情,出于对对方所处的情境的想象,并将自己身临其中5.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
他一方面破坏着人的幸福,另一方面还人类以公平;它一方面让个人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社会。
6.对不幸的人的最大侮辱莫过于轻视他们的不幸,对他们的不幸充耳不闻如果你们不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也就仅仅被看作缺乏礼貌,但是倘若你们不能神情庄重地倾听他们的苦恼,那就真的是不近人情了最能让人感到宽慰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一个愿意倾听他们不幸的对象7.爱给人带来喜悦,恨则让人产生不快,独享快乐应该得到理解,独自承受不快却显得艰难。
因此,虽然我们希望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但更渴望他们理解自己的不幸假如我不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他安慰,分担他的痛苦,那么相较于与他同甘共苦来说,我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
然而千万不可因此就在朋友面前肆意表达自己不恰当的情绪。
8.如果旁观者的情绪与当事人的完全一致,他就会认为这种情绪是得当的;相反,当他设身处地的体验这种情绪时发现自己的感觉与当事人的有出入,那么很自然地,他会觉得当事人的反应有些过火了我们赞同别人的意见,实际上往往是因为这些意见符合我们的看法有时,我们在理智上赞同一件事,但是感情上的反应却不完全合拍,很多时候我们表示赞成的同时内心没有一丝同情人们的行动是由内心的情感引起的,并且决定了行为结果的善恶是非。
我们考察一项行动的时候无非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产生它的原因或者冬季,另一方面是他的目的或后果。
9.我们最初在肯定别人的见解时往往并没有考虑它的效用。
只是因为感觉他正确的当,实事求是地表示赞同。
毋庸置疑,我们觉得比人有眼光只是因为他们的看法正合我们的意愿,此外别无其他原因。
同样,我们最初对别人的品味表示赞同也并不是因为他有用,而是他公允精到,恰如其分。
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
10.虽然人类生性慈悲,但也不至于为了别人的痛苦让自己陷入同样的困扰之中。
设身处地的想象对然能够产生同情,但不会长久。
在意识深处人们总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并没有真正的遭受折磨。
11.无论如何,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参加社交和谈话都是调节心情的好方法,能让我们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
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得人,经常为了自己的烦恼忧伤而闭门郁郁不乐,虽然他们慷慨仁慈、自尊自爱,却很难获得烦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12人类天生存在缺陷,当遭遇强烈的刺激时,即使已经做了最大限度的克制,软弱的人性总要发出呐喊,而无法将内心的激动限制在旁人能够容忍的程度。
13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对一切源于身体的激情都会产生本能的反感,而如果谁强烈的表现出这样的欲望,则会让我们感到厌恶。
14如果看不到能够得到满足的希望就会消失,可是一旦唾手可得,又会使所有的人感到讨厌。
因此,欢乐的情绪对我们的吸引远远不如恐惧和忧郁15不管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吸引我们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情带来的痛苦在所有的激情中,爱情是唯一让人觉得既美好又惬意的,甚至是连最软弱的心灵也能感受到的一种激情。
首先,爱情本身虽然有点荒缪,可他并不是生就一副可憎的面孔;虽然经常会伴随着不行的灾难,但它并没有恶意。
其次,虽然爱情本身很少能将激情控制得当,但伴随爱情产生的那些感情却大不相同。
16.我们不能期待同伴对我们的兴趣与我们对他们的兴趣相同。
只有清醒的意识到人类感情上的这种有所节制的缺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不会因此变得困难重重。
17客观事物的直接效果对人们的影响远远大于间接效果。
18对于仁人君子来说,小人的背信弃义带来的损失,无论多么巨大,也丝毫无损他们的信念。
他们最大的烦恼自己与自己,如果对自己产生背信弃义的念头,在他们看来,这种念头所引起的种种不怏才是最大的伤害。
19.对于感情细腻的人来说,被人关爱带来的满足,比获得实际的好处更让他感到幸福。
20过于慷慨和过于温和迁就,被看作是朋友友谊和父亲慈爱的弱点21我们往往容易同情轻度的高兴和沉重的悲哀。
人类有一种坏习惯,看到别人遇到小小的烦心事不但不表示同情,还喜欢那他们消愁解闷。
.我们通常会敬佩那些厄运缠身却能节制悲哀的人,但是没有人会去表扬那些一帆风顺而不至于得意忘形的人。
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前者需要付出努力自我克制,而后者不过是一个人在那种环境中应有的得体表现罢了22作为平民中的一员,就应该谦虚朴实,不拘小节,这样大方自然的做派自然可以赢得朋友的尊敬。
若果有谁迫切的渴望出人头地,就必须努力做到知识渊博、工作勤勉、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在所有国家甚至包括君主国的政府机构中,初审中下层的人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才能爬上了最高的职位,然后包揽了大小事务。
而那些名门之后总是形成反对派,对前者满怀嫉恨。
他们的态度往往先是瞧不起,然后是嫉妒,最后当后者掌握了权利,他们也只能像曾经对他们卑躬屈膝那样对新的掌权者屈服23最郁闷的事莫过于自己的不幸不仅不被人同情,反而招来他人的白眼和嘲笑;最开心的事哦过于受到别人由衷的关注与理解24重大的危险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各种荣耀,所以敢于奋不顾身去面对。
可是一般的危险只能让人害怕,而一旦失败就会名誉扫地。
第二卷论优点与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1大家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感激或怨恨的行为,才是合乎情理的对象。
2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行善者的行为,他这样做的动机显得不合情理,我们就很难对受益者所保有的感激之心表示同情忠诚往往会归属于那些有节制施舍恩惠的人即使是好的品质,也要有一个度,多了就叫做滥3我们依靠的是对行为者的感情和动机的一种直接同情,而且这种同情必须来自于那些置身事外、正直无私的旁观者。
对优点的感觉包含着对行善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受益者感激之心的间接同情对缺点的感觉包括对施暴者感情的间接反感和对受害者愤怒的间接同情4仁慈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能强求。
正义是另一种美德,对他的遵守,并不依赖与我们的自由意志,违反它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受惩罚。
正义对我们行为的约束比友谊、仁慈或慷慨更为严格,这是正义和其他各种社会美德之间的最大区别5即使在地位平等的人之间,也不能强求最普通的好意和善行。
6绝大多数情况下,正义只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只是不让我们去伤害邻人7人自私的天性是他将私立摆在第一位,最关心直接涉及自己利益的东西,而对别人的悲喜成败漠然视之,因为人确信最了解、最会照顾自己的那个人还是自己,关爱自己无可厚非即使每个人作风“我爱自己甚于爱所有人”的原则,他也不敢公然宣称。
虽然这个原则对天性自私的人来说在自然不过,但他怕说出来会遭人恶评8孤独比社会的孤立更可怕社会将你孤立了难道不孤独吗?9会很会让人产生畏惧心理,它包括对自己过去所犯错误深感羞耻,对罪行的后果深感遗憾,对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甚觉怜悯,以及想到所有其他人自然爆发的愤怒,内心不面对未来的惩罚感到绝望10即使是一个人人为我,自私当道的社会,人们之间普遍缺乏爱和温情,没有多少快乐祥和的气氛,社会也不会消亡如果一个人会中人们之间总是互相攻击、伤害,它就很难存在下去11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善行不是支撑这座大厦的地基,而是给她增光添彩的炫目装饰,因此劝解督促就可以,没必要非得强迫人去做。
相反,争议好比支撑整个大厦的中心支柱,他一旦动摇,这座宏大雄伟的建筑必定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12合群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群体生活不一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他仍然坚信人类保持团结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13旁观者在面对不同的惩罚是心情相去甚远,这是因为他们对不同惩罚的他丢并非基于同一原则14人们赞扬或责备某一种行为的时候,通常只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行为人内心的真实意图或情绪,其次是由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身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或举动,最后是行为是激活最终产生的结果,有正面的已有负面的15我们知恩图报,主要是为了得到恩人的赞许欢心,从而满足自己情感需要说到底,人们还是为了自己,但是人们的感情高尚的话,也无可厚非16伤害和侮辱我们的家伙激起我们愤怒的原因不是他的言行多么恶劣,而是他那目中无人、一副高高早上的无赖态度,那种肆意践踏他人利益、冷漠不近人情的狭隘和自私,他为了自己得到好处或只是出于一时高兴就可以随时让别人做出牺牲我们对某些食物理所当然、不加解释的感到激动或愤怒,是因为它具备了三个条件:首先,他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痛苦;其次,他有感知那些情感,这种意识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赞同或反对17一个人的愿望可能是非常恰当和善良的,也可能是非常不近情理和恶意的,但是只要没有发生实际效力,就不能对其浮夸后肆意贬低命运还有一种影响,当某种行为偶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或痛苦时,我们对行为实际影响的感受会改变之前对其所作的评价第三卷个体评判自身情感及行为的标准,兼论责任感1个体借以评价自身行为的原则与其评价他人行为的准绳大抵类同,主要依据是个体换位思考是能否充分理解他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的情感和动机个体只有进行换位思考,与自己主观感情和动机保持一定距离,才可能全面的审视自己的行为,做出客观的判断。
个体要努力从他人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采用他人眼中可能的看法才能呢个做到这一点。
所以,个体做出的所有判断几乎都与他人的判断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肯呢个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也可能只是出于个体无边幻想2人对自身长相美丑的最早概念是来自他人的体态容貌,而不是自己本身,但是很快个体会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外形也会作出评价3如果客我赞同住我的行为主我的行为,主客体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有效统一,那么个体会对自己比较满意,从而不屑于别人的赞扬或夸奖、讽刺或责问,及时收到了误解也会淡然看开,相信最终会得到别人的认可4认识很敏感的动物,感情高于一切5我们热爱并追求某种值得赞扬的品质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赞扬,而我们袭击得到赞扬的原动力却是来自于对值得赞扬的品质的热爱6为一种似是而非的赞美感到高兴,只能证明其内心是极其浅薄、轻浮和空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