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与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与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拿破仑对内政策 宗教上: 承认天主教为国教 政治上: 精简编制,政府改革成军事体制;剥夺人民民主权利 经济上: 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财政;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军事上: 继承大革命传统,以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 法律上: 编纂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法律
规范
矛盾: 1、传统的防范法国霸权 2、意识领域的冲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补充: 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为什么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立面呢?
1、英国对法战争的实质: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势、保护英国的商业 利益; 2、“意识形态之战”
英国对法国法革命态度的变化:
欣喜 → 恐惧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干涉与法国的对外战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节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节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拿破仑时代的开始 二、“拿破仑战争” 三、评价拿破仑仑时代的开始 1、夺权——雾月政变(1799年十一月) 2、称帝——拿破仑帝国的建立(1804年5月) 3、拿破仑对内政策 4、拿破仑对外政策——拿破仑的战略图谋
对外:集中力量打击英国,通过航海条例,禁止英国船只进入法 国,分化反法联盟,提出“不干涉原则”,宣布“法国不干涉他国政治, 也不许他国干涉法国政治”。
1793-1794年,法国打垮了国内外敌人 第三阶段:督政府时期——彻底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
分化瓦解反法联盟,同时集中打击奥地利 拿破仑远征意大利,然后胜利进入奥地利,1794年10月,奥地利 割地求和,第一次反法联盟彻底失败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三、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政策 关键:两重性——
1、在各国扶植起了许多资产阶级政权。在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潮流方面,拿破仑战争表现出革命进步的一面;
03第三讲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B.托尔德西拉斯条约:(世界)
1494.6. 西经48度线,全球大洋航海、远洋商业和殖民权利 东西划分,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 “创设了一个支配全球层次交往的体制,世界上第一个全球 性政治体制。” 地理大发现与新的东西交通线和全球“环状构造”的创 立。——全球性政治经济开始创立。
2.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和形成 A.最初的现代民族国家: 法国:1453年后,作为中央集权国家最初浮现 英国:
荷兰衰落,英国崛起。
2. 18世纪的王朝争霸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波兰王位继 承战争、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A.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法国和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形式上是一 场王朝战争,实际上是英法间争夺海上和殖民 地霸权的第一次大冲突。 1700年11月1日,查理二世无嗣而终。 法王路易十四:王后是查理二世的姐姐; 奥皇利奥波德一世:皇后是查理二世妹妹
E. 七年战争和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次全欧洲性的冲突,实质 上是英法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 。 1756年5月18日,英国对法宣战 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 1763年2月15日,普、奥、萨克森签订了胡贝 尔茨堡和约。 普鲁士迈出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导致奥地利 开始改革;英国压倒法国取得殖民优势。
体系沿革: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冷战结束与国际政治的多元化。
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 立
(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国际关系史_袁明_课后答案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1)威斯特伐体系性质、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答:(1)1644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召开。
经过争论,各国代表达成了协议,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2)阿尔萨斯割让给FaGuo;梅斯、土耳和凡登三个主教区归属FaGuo得到进一步确认。
(3)瑞典得到了波米瑞尼亚等地,从而控制了德意志三条主要河流的入海口。
即瑞典控制了波罗地海与北海沿岸。
(4)FaGuo与瑞典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候干涉德意志事务。
(5)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的主权,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
(6)卡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
同时,在帝国法庭上,天主教与新教的法官应人数相等。
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其签订不但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体系,拥有一批实力不等却相互制约的国家,注定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国际结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它的性质是各国相互妥协而建立国际格局,特点是不稳定,从而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意义在于: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
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
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
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
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
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
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
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
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
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
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1618年—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有抛开宗教的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就开始和谈,一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合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地形式便成为惯例。
2、他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家的地位。
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3、他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
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4、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以及承认心焦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体制得到加强。
5、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
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多级均势的状态。
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国、意大利等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答、论述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简答、论述题第一章转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1.试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⑴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⑵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⑶追认瑞士的独立,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
⑷规定卡尔文派教徒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法官各占相等的人数,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它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以全球为参照系的国家主义是国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是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奠定的。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肯定国家主义的国际体系,从而使国家主义具有了某种法律的意义。
可以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2.简述欧洲国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
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正值三十年战争末期阶段,欧洲主要大国忙于大大小小的战事,无暇顾及英国,客观上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在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讲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分别为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及意义:1648年10月24日,在德意志威斯特法利亚的闵斯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和法国及奥斯纳布鲁克谈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所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威伐和约》的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2)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割让给法国,梅斯、土耳与凡登三个教区归属法国得到进一步确认;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控制了波罗的海与北海沿岸;(3)瑞典和法国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侯干涉德意志事务;(4)卡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1)开创了以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确立了主权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违约则须予以集体制裁的原则,确立了常设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极大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2)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3)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形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体系,在国关史上占重要地位。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到十八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世界上,这些欧洲国家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随后列强便通过召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第一, 在十九世纪已经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之下,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第二, 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
第三, 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
1618至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谈判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两个城镇——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举行,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
这一过程,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
此后,国际关系在不断的演变,调整。
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形成了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而每一个体系建立后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都在不断的调整,演变。
以期尽量适应现实国际关系的需要,但矛盾是在不断积累中,当矛盾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引发了前一个体系的崩溃,从而促进了下一个体系的形成。
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
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
在世界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与法国争夺意大利,剪除德意志新教势力,将分散的德意 志统一在皇帝之下,守护、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帝国版图, 争取包围乃至最终征服最大劲敌法国。 最终失败,现代民族国家巩固了主权地位,其扩张也戛然 而止。现代国际体系在初始均势基础上显露雏形。
中世纪的国际秩序
根本特征: 1. 大量异质的政治实体间交织重叠的权力关系。(政
治分裂)
2.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念。(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
“从外交的观点看,(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首要差 异在于1400年时西方仍然将自己想成是单独一个社会。基 督教世界被极严重的内部冲突弄得七零八碎,被宗教分歧、 教义争端和经久不息的战争——阶级之间、族民之间、宗 派之间和国王之间的战争——搞得分崩离析。但是,拉丁 基督教世界仍然自认为一个整体。”——马丁利
现代国际政治体制呈现欧陆均势和海外霸权并存局面
1. 基于现代民族主义的欧陆均势体系 从内部很大程度的自我平衡到依赖于欧洲边缘和外部力量 的介入拯救欧洲平衡,英、俄等。 导致欧洲地位相对衰落、非欧强国的兴盛和欧洲体系消失。 由此 2. 海外霸权(世界霸权)体系 殖民主义之下的世界扩张与海外霸权追逐,英国、德国、 美国、俄国、日本等侧翼大国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向世界霸权体系争夺转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世界霸权体系争夺架构。
教皇和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瑞典和丹 麦等国站在新教同盟方面。
开端: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波希米亚 起义)。斐迪南迫害新教。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 事件”。 主战场在德意志,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和意大 利等国展开。 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国关史第四章试题
4.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且对后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多极”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是继承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第二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其运行期间,欧洲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基辛格认为是一个完美的体系。
1.体系实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封建旧势力主导的秩序,两者建立的欧洲大国均势和协调体系,但前者是历史的进步,后者相对法国大革命的后退。
2.实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民族君主国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王朝利益,宗教利益的综合,且国家利益占主导,维也纳体系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经济取代欧洲的君主国家,国家利益取代君主利益而成为各国最高的追求目标。
3.制度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现代国际关系的主权原则,解决国际纠纷的国际会议方式和国际条约对参加者的法律约束力。
维也纳体系以“正统原则”来恢复被推翻的封建王朝,以“补偿原则”来协调各君主国的利益范围,以“均势原则”来维持各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4.稳定性方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期间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战争和频繁交换的结盟。
维也纳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被成为“黄金时期”。
5.格局的变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东亚封贡体系和以神圣罗马帝国为主导的欧洲传统秩序的解体,西班牙,荷兰等老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俄罗斯,普鲁士崛起,主导着欧洲大国的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维也纳体系,帝国主义进一步对世界侵略扩张,工业便加强世界联系,后者比前者更具世界性。
6.经济方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支配的17-18世纪,资本主义开始在西欧蓬勃兴起,工业革命首先把东西方分离。
维也纳体系时期,欧洲凭借的迅速增长和军事实力加紧对殖民地进行扩张,将世界其它地区变成欧洲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相同点1.两体系都是大国下的相互妥协的产物,其反映的是牺牲小国利益下的大国之间的利益分配,反映其不平等性。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 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的发展+课时作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摘编自施展《国际政治学40讲》
材料三在近代国际法确立之前,人们承认国家有战争权。国家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当和平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时,即可使用最极端的暴力手段——战争。……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在荷兰召开,共通过了13个公约,……从陆战、海战、空战等不同方面限制了作战手段和方法。……一战后制定的《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将战争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或依法解决之前三个月内不得从事战争。……凡尔赛和约设立了追究战争犯罪的内容,规定协约国及参战国有权对“被控违反战争法律与惯例”的德皇威廉二世和其他战争罪犯进行审判。
A.不同国家宗教信仰的同一性B.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发展
C.国家法律机制逐渐趋于完善D.各国完成主权国家的建构
10.《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
——摘编自施展《国际政治学40讲》
材料二列宁认为发达工业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都已经被资产阶级收买发生蜕变,所以只有在有一定的工业但还不太发达、无产阶级还没有被收买的国家里更容易发生无产阶级革命。俄国就是最典型的这种国家。列宁认为俄国是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由此引发其他发达国家的革命,从而实现全球普遍革命,革命才真正完成。
2.A
3.A
4.B
5.D
6.C
7.C
8.D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分解
导论: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国际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 代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特质的 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 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1. 以欧洲及其文化为中心的国际体系
16—19世纪,哈布斯堡帝国与法国的两极冲突(16— 18世纪);法英奥俄普五强多极均势(19世纪)
a.欧洲重心向大西洋岸转移,英国得以利用地缘政治经济潜能; b.百年战争(1337—1453)失利,找到了国家人格,发现了海 洋原理;发展贸易网络,塑造工商业繁荣。 c.亨利八世确立“居间制衡”外交国策传统。
西班牙:
1469年“收复失地运动”后,迅速兴起强盛(最善战的陆 军,笃信天主教),成为“普遍帝国”的觊觎者和积极追求 者。在美洲殖民地的白银刺激下,成为海军和商业强国。 葡萄牙:
I. 非单一中央集权的帝国组织,共同君主统治。 II. 欧洲霸权思想:对欧洲其他国家的领导地位。 III.维护天主教绝对正统地位,扑灭新教运动。
与法国争夺意大利,剪除德意志新教势力,将分散的德意 志统一在皇帝之下,守护、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帝国版图, 争取包围乃至最终征服最大劲敌法国。 最终失败,现代民族国家巩固了主权地位,其扩张也戛然 而止。现代国际体系在初始均势基础上显露雏形。
现代国际体系的发端
1.意大利的外交实践与国际体系的新形态
1454—1494年的意大利:平衡状态——均势
五强: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米兰、那不勒斯
现代外交色彩:权势政治,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前驱
A.国际规范的制定与实行: 常驻外交使节;大国局部协调和限制大国间战争; B.大体规则化的频繁贸易、有限战争和干涉内政; C.马基雅维里著作思想的传播(政治从宗教和道德中分离) D.海权思想的出现:威尼斯——现代英国的前驱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
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
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
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
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
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
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
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
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争。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知识文库 第21期179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史 杰在实际中,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就是指世界各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在不断的被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分析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有初期的维也纳体系,还有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后期的雅尔塔体系,一共包含三大体系。
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 1.1维也纳体系在18世纪末期,法国的大革命带给法国封建主义一记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就曾经开展六次反法的同盟活动,从而击破拿破仑帝国,扼杀法国革命,为在战后更好的惩罚法国,从而确立了一个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的确立,体现出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起了新秩序。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18世纪及19世纪时期,由于世界上正在开展工业革命,世界中欧洲各国之间开始掀一股以列强国家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从而使世界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产生变化,导致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发展重大变化。
此时的美国、日本也纷纷加入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中,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战争中的战胜国,为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 确立出新的战后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的是孤立苏俄政权,该体系体现出战胜国对欧洲霸权提出的挑战。
1.3雅尔塔体系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还包括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
该体系的开始阶段是战争盟国从二战开始就为能够确立雅尔塔体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进行合作。
同时,在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苏为中心来争夺世界霸权,体现出全球霸权的政治分裂状况。
2、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2.1维也纳体系第一,从国际关系原则中分析,该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首先该体系中通过会议确立 “正统原则”,主要为的是能够恢复正统,从而使欧洲当时的封建主义秩序可以得到恢复;其次演变过程中,也就是渐渐恢复“补偿原则”,主要目的就是补偿在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君主们失去的领土及势力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1、传统的防范法国霸权 2、意识领域的冲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补充: 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为什么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立面呢?
1、英国对法战争的实质: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势、保护英国的商业 利益; 2、“意识形态之战”
英国对法国法革命态度的变化:
欣喜 → 恐惧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干涉与法国的对外战争
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的强势扩张(主要是埃及战线) 第二次反法联盟形成
英国——一直对法国持有敌意 俄国——本来就有的敌意,在这一时期因法国在地中海 的图谋而加深了 奥地利——不甘心失败、天主教 西班牙——家族仇恨、天主教 土耳其——被侵略 • 1798年第二次反法联盟形成,包括:英国、俄国、奥地利、西班 牙、土耳其。 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的爆发与“雾月政变” • 1799年3月,军事冲突开始 • 1799年十一月发动了“雾月政变”开始了拿破仑执政时期,法国 历史甚至欧洲历史进入了拿破仑时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02
03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革命历程 法国政权更迭: (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拿破仑
04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拿破仑对内政策 宗教上: 承认天主教为国教 政治上: 精简编制,政府改革成军事体制;剥夺人民民主权利 经济上: 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财政;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军事上: 继承大革命传统,以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 法律上: 编纂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法律
规范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拿破仑对外政策——拿破仑的战略图谋 以革命和自由的名义进行扩张和征服,在欧洲恢复至莱茵河 和阿尔卑斯山的法国天然疆界,在海外恢复18世纪法国丧失的殖 民地,建立以法国为母国的欧罗巴合众国。这个合众国不仅包括 欧洲的附属国,还应包括埃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 西印度群岛、北美洲的路易斯安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 民地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 利亚体系的终结与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 与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当时的国际关系
拿破仑帝国时期
拿破仑帝国 当时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维也纳体系建立的背景: 1、欧洲: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 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世界范围内:欧洲大国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为“欧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 亚、分割非洲、支配亚洲”打下基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节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节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拿破仑时代的开始 二、“拿破仑战争” 三、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政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拿破仑时代的开始 1、夺权——雾月政变(1799年十一月) 2、称帝——拿破仑帝国的建立(1804年5月) 3、拿破仑对内政策 4、拿破仑对外政策——拿破仑的战略图谋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在上台后依仗其军事才能和法军的优势同反法联盟进 行了一系列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
讲解思路:以历次反法联盟为线索,以拿破仑帝国的兴衰为 阶段划分,其他事件穿插其中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拿破仑帝国霸权 达到顶峰
第二次欧洲反法联盟(1799-1801) 第三次欧洲反法联盟(1804-1805)
•莱茵联盟的建立 第四次欧洲反法联盟(1806-1807)
当时存在两个反对法国革命的集团: • 一个是英普两国; • 一个是波旁王朝的西班牙,两西西里王国以及与法国王后有家族关 系的奥地利
1、最初的武装干涉:普奥 2、第一次反法联盟 3、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形成与“雾月政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2、第一反法联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吉伦特派——败退 第二阶段:雅各宾派——取得绝对优势
对外:集中力量打击英国,通过航海条例,禁止英国船只进入法 国,分化反法联盟,提出“不干涉原则”,宣布“法国不干涉他国政治, 也不许他国干涉法国政治”。
1793-1794年,法国打垮了国内外敌人 第三阶段:督政府时期——彻底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
分化瓦解反法联盟,同时集中打击奥地利 拿破仑远征意大利,然后胜利进入奥地利,1794年10月,奥地利 割地求和,第一次反法联盟彻底失败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特点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建立了短暂的单极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秩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君主制度 和均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了这两个原则,因此遭到 其他欧洲国家的围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的国际关系
一、法国大革命
(一)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二)革命历程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二)国际干涉与法国的对外战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法国大革命本身
(一)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1、三个等级;教士、贵族等特权等级和资产阶级与 广大人民的第三等级矛盾尖锐 2、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的束缚 3、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4、当时的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