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古建筑群

我国四大古建筑群
我国四大古建筑群

我国四大古建筑群

故宫(北京)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嫔妃妃居住的东西六宫。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建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曲阜三孔(山东)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岱庙(山东泰山)

岱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东岳庙或泰山庙。位于泰安市区北,泰山南麓。其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总面积9.6万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把泰山神的地方。创建历史悠久,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唐开元十三年(725)进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据《重修泰岳庙记碑》所载,时有“殿、寝、堂、阖、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筑被毁,元时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庙内大部分建筑遭到焚毁,清代再次修缮。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为东岳大帝的神宫。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2米,面积近97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式,上覆黄琉璃瓦。重檐之间有竖匾,上书“宋天贶殿”。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天贶殿内北、东和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高3米多,长有62米。“启”是出发,“跸”是清道静街,亦作停留意,“回銮”是返回之意。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避暑山庄(河北承德)

承德避暑山庄(the Mountain Resort)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承德。建造于18世纪初,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象征,也是一部研究十八世纪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和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蜿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极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周围寺庙由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组成,环列在山庄外的东部和北部的山麓,共占地47.2

万平方米。每处寺庙都象一座丰碑,记载着清朝统一和团结的历史。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使汉、藏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寺庙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着精美的

佛象、法器等近万件,共同构成了十八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富于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杰作。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_孙铁山

收稿时间:2015-12-10;修回时间:2016-02-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05、41001069)作者简介:孙铁山(1978—),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学。E-mail:tieshansun@hot?https://www.360docs.net/doc/8e3370338.html, 。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孙铁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北京 100871) 摘要: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 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 假说。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 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关键词:经济空间集聚;集聚空间结构;地区经济增长;三大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6)05-0063-08DOI :10.15957/https://www.360docs.net/doc/8e3370338.html,ki.jjdl.2016.05.009 Evolution of Agglomeration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 SUN Tie -shan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three most well-developed and competitiv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hina.The study on the long-term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these three regions will help reve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end of larg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hina.This paper uses the prefecture level city data from 1995to 2014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se three regions,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agglomeration,changi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se 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changed over time with economic growth,and the trends provide th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inverse U curve hypothesis of Williamson.Meanwhile,the evolvemen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se three regions also indicate there exists an inversed U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ity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glomeration levels,which means monocentricity will be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ing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while with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economic activities tend to be more dispersed as well a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tend to be more polycentric.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on economic agglomeration,its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hows that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regions,howeve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monocentr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whil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 polycentr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economic agglomeration;spatial structure;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 第36卷第5期经济地理Vol.36,No.52016年5月ECONOMIC GEOGRAPHY May ,2016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 综合论坛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 以“北京天坛”为例 李金晶重庆大学 建筑在于营造,就像诗在于文字一样。比如,对称型的摘要:中国古建筑是一幅巨大的立体画,是一首凝固的音建筑,给人的感觉像诗之律旬:而不对称型的建筑,似散曲乐,是一篇优美的诗歌;不管是从视觉、听觉、味觉,它都具或长短句。 有不可否认的审美性。它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景象, 黑格尔说,美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它不再以有形物又凝聚了思想浓于伦理所闪烁的灵气,还有别具一格的恋木情而是靠观念来传达思想,这就达到了“容有限于无限中”。节与亲地倾向;广阔的心胸,高尚的情操,独特的性格在它身犹如我们观赏一座美的建筑或建筑群体时,不再是满足于建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并不是一种“纯艺术”,而是一种集物筑的外形给我们的感受,而更享受来至建筑的内涵所传达给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体的特殊艺术。 我们某种诗的情趣。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北京天坛;美 北京天坛圜丘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当人站在天心石上一 发声,由于聚焦的作用,可以听到从塘墙各处返回的回声, 、中国古建筑的外在气色 仿佛一呼百应。就好像在和老天爷对话,用一种无形的东西立体的画??视觉美传达中国人崇尚“大自然”的一种思想。

进入中国的古建筑,要从一个门进入另一个门,一个庭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 气质 院走进另一个庭院,一边走廊进入另一边走廊,才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广阔的心胸 建筑的全貌。就像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一地展开才能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在中国全部。因此,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就如同是欣赏一幅巨大古建筑文化中,建筑是世代中国人与大自然不断进行亲密的手卷画,人必须置身于建筑中,在空间和视点的不断转换“对话”的一种奇妙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和天地万物中,才能欣赏到景色的全貌,领略到它的时空蕴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北京天坛就是一幅立体的画,从任何角度看都具有绘画北京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在祈年殿的设计中,殿 之美:整片葱郁的柏树林是这幅画的背景,墙垣就是画框, 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 ,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再加上南北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更是树冠相接,把祭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外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人们漫游“画”中,品味柱、桁、梁、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额、枋、棋等各种“线”的网络交织,情随景迁,步移景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殿内二十八根大柱,还代表了二十八异。从不同的角度看,北京天坛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新宿,殿内的结构和开间不仅满足使用的需要,还充满着对 .凝固的音乐??听觉美 “天”的认识和寓意,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建作为空间存在的建筑,有着悄无声息、静止不动的庞大筑的深远影响。 形体,它本身并不带有时间性。然而,当你一旦进入建筑空 .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高尚的情操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作者: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节选)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本质载体。 今后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涌流。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中国古建筑常识

古建常识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概述 中国古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即以木构架为其主要结构方式,在这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构造方式、建筑风格诸方面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可谓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流光异彩。 木架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株、梁、檀、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 3.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多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中国古建筑有其完整的木构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抬梁式、穿斗式为主。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初步完备了,后经不断提高,产生一套完整比例和做法。此种木构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在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跟。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结构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木架构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檀条方向,在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框架。这种木框架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斗拱的应用。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迭装配而成的组合部件。斗拱至迟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至汉朝,成组斗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拱形式不止一种。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拱式样趋于统一,并用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之基本尺度。后来匠师们将这种基本尺度逐步发展为更周密的模数制,就是宋《营造法式》所称的“材”。“材”分八等,而每等“材”又分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宽。根据建筑类型先定材的等级,然后构件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折都以“材”为标准决定。至明清,模数制在大式建筑中变为以斗口为基本权衡单位,在小式建筑或无斗拱大式中以柱径为基本权衡单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的关系,只有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其它节点上,而出檐深度越大,斗拱层数就越多。斗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因而以斗拱层数的多少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 二、明清建筑的主要形式 我国现存的古建筑实物中,明、清建筑站着相当大的数量,它们是我国文物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浅谈中国古建筑之特征及其审美 —以一个美学分析的角度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在其经典名作《建筑十书》中提出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由此可以看出,建筑本身除了具有作为最原始意义的供人生活居住的实用功能外,建筑还是一种重要的美学符号,美的载体,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功能。纵览中国古建筑,其中之审美意趣可谓别具一格,极富特色,楼阁宫殿之设计既求实用,且不失其高雅品位,其背后更是深蕴中华文化之精义,昭显古人之高尚个性情操,是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形式。 中国有着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明,中国古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具体来看,商周至秦汉时期,为其萌芽与成长时期,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为其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古建筑营造程式化、定型化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曾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卓越的建筑人才,营造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欣赏中国古建筑,其实就好比翻阅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霸业、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这一切的一切皆可从每一面历史的城墙上寻索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痕迹和回忆,是那些古建筑让历史更为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古建筑是谓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之存在,无论其营造规制、实效价值还是其审美意趣,皆得中华几千年文化之精义,宜合地理之气候特征。与风水之

调和,与人居之生息,与自然之融通,无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说。中国古建筑总体上而言,是以木架结构为主,以茅草、木材、砖瓦为常用建筑材料,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整个建筑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规范、完善的统一体。而这恰恰也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严谨、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从而使整个建筑看上去更具空间感和层次感。庭院是我国古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于庭院中,可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是为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内向,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一般来说,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重点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纵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而至于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从建筑风格上来说,南北风格各异,北方大气磅礴、规整庄严,将帝都之气象风貌展露无遗,与之相比,江南的古建筑则来得小巧玲珑,布局活泼,在景致的设置上,追求诗情画意般的文人风味,有意打破形式布局上的对称规整,与人一种灵动之感。 中国古建筑样式可谓千姿百态,类型各种,但在风格上总体可归为四类:一是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这种风格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之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较强的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2010-05-17 22:28:04 来源: 中国排行榜网 核心提示: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e3370338.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建筑,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天坛祈年殿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标志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志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水平下,标志性建筑(群)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更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地域的经典。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e3370338.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网络调查,评定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单如下: 一、北京天安门城楼 入榜理由: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明北京城正式建成。其规模宏伟而壮丽,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

五泉山古建筑群鉴赏

五泉山古建筑群鉴赏 一·五泉山园林建筑群悠久的历史渊源 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抗击匈奴经由此地。传说星夜行军来到山下时,已经人马疲惫,苦于干渴无水。霍将军性急用马鞭卓地而泉出,连卓五鞭,遂成五泉。 在林木苍郁,清泉环绕,鸟语花香的园林内,分布着一组组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具有观赏和使用双重价值的古建筑,是构成五泉风光的重要部分。 五泉山明清建筑以寺院为主。最早的一座叫崇庆寺,始建于元,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清乾隆、同治年间两次毁于战火,唯寺内“金刚殿”幸存于今。金刚殿建在2.15米的高台上,平面呈长方形。由前后廊、殿堂、左右山墙、钟鼓楼几部分组成。廊宽3.1米,长19.8米,有四根朱红色大廊柱。大殿面阔三间,宽约15米;进深一间,5.5米。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角起翘,山脊有绿色琉璃装饰,煌辉耀眼。斗拱为一斗两踩二十一升式,饰彩绘图案。大殿有隔扇门四扇,门阔四米。整个大殿显得雄伟、沉重。殿前院里,有明槐一棵,身围五公尺,高十五公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 酒仙祠:位于西龙口,崇庆寺西北侧。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清代两次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修。分东西两院:东院为酒仙祠,供李白、刘伶;西院为三圣殿、供关羽、张飞、岳飞。当年院内还有奸臣秦桧的铁铸跪像。 嘛尼寺:明初建,喇嘛教寺庙。位于西龙口“惠泉”西侧山腰,浓荫之中。同治元年毁于火,十三年重修。寺院屋舍分别取号迎绿、飞黛、听松、拜云、听泉,十分雅致;悬楼.命名瞰霞、延月;楼下洞门取名依依径、仄仄门、曲曲亭、重重院、叠叠洞等。 文昌宫:明洪武年始建,后毁于战火。光绪丙戌年(1886年)重建。位于全山建筑中轴线最上层。大殿座落在高台上,原供文昌帝君;下台为宫院,两层建筑。上层为三面悬楼,中间是魁星阁。原五泉书院设在此宫。 武候祠:祀诸葛武候祠宇。始建于明,光绪初年重修。殿前悬楼名日“一览楼”。

中国古建筑欣赏

中国古建筑欣赏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其中,古典园林更是这部史书中精彩的一个章节。 关键字:中国古建筑艺术精品古典园林自然意境 参考文献: 林徽音:《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徵》,《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1932年3月。 林徽音:《绪论》,载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88) 刘晓光. 《景观象征理论研究》.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常青,张昕,张鹏,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建筑艺术,欣赏着中国的古建筑,就像是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研究中国古建筑就像在看历史剧,很是有意思。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纵观历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而且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

1 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中国故宫 2 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中国赵州桥 3 世界上最高的大楼?阿联酋迪拜塔 4 世界上最长的拱桥?中国朝天门大桥 5 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日本青函隧道 6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中国青藏铁路 7 世界上最长的古建筑?中国长城 8 世界围地最大的城墙?中国明代南京石头城 9 世界最长的运河?中国京杭大运河 10 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中国雅鲁藏布江 11 世界高峰最多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2 世界空气最稀薄之地?珠穆朗玛峰

13 世界最高最年轻的高原?中国青藏高原 14 世界最长的运河?中国京杭大运河 15 世界最低的盆地?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 16 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17 世界最的的海洋?太平洋 18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19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20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21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22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23 世界上最年轻的海?红海

24 世界上最淡的海?波罗地海 25 世界上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26 世界上最大的湖?里海 27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28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里海 29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30 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30 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 32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33 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 34 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国际运河?苏伊士运河 35 世界上最高落差的瀑布?安赫尔瀑布

36 世界上最宽的瀑布?伊瓜苏瀑布 37 世界上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 38 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 39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40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41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42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43 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梵蒂冈 44 世界上民族语言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45 世界上海岸线最长国家?澳大利亚 46 世界上岛屿最多是国家?印度尼西亚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章节答案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C、曾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个A、 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错) 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对) 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是()时期修筑的。D、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的明文。C、 中山大礼堂是在()年被拆的。D、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对) 梁思成是解放前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错) 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D、 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写的C、 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对) 《营造法式》是一部宋代的著作。(对) 常被用在园林建筑中间的屋顶是()。B、 中国古建筑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由()决定。B、世界六大文明地不包括()。D、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为主的建筑的特点。C、 庑殿顶的式样通常会见于皇帝住的宫殿。(对) 猫弓背的风火墙造型是()特有的。C、 封火墙造型属于下列屋顶式样的()。D、 南方封火墙造型较多的主要原因是()。B、

北方的封火墙造型多是成人字形。(对) 岳阳县张谷英村的建筑平面是()字形的。A、 中国古建筑的概念“进”是以()来说的。C、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庭院组成建筑群的最典型的代表是()。D、与西方现代建筑相比,中世纪的建筑多是属于单栋建筑。(错) 北京的城市规划平面是成()字形。D、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第一个时代是()。C、 在北京城的规划平面中位于东边的是()。D、 在北京天安门的右边是皇帝祭祖的太庙。(对) 中国古代的城市管理施行的是里坊制。(对) 中国古代的工官制度是()。B、 中国古代的文庙建筑颜色是红墙()瓦。C、 据研究,世界上只有中国是严格按照人的等级来划分建筑的等级。(对) 目前国内最高等级的建筑开间是九开间。(错) 古建筑上旋子彩画的等级要低于和玺彩画。(对) 北方的建筑起源可归结为一个字()。D、 ()建筑又俗称“吊脚楼”。 B、 岳麓书院始建于宋朝,但目前人们所能看到的建筑是建于清朝。(对)北方最早的人类是穴居野处。(对) “鬼神文化”是()文化的基本特征。C、 目前发现北方建筑起源最早、最典型的遗址实例是()。D、

白马寨明清古建筑群资料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专业(系) 班级(届)2010级2班 完成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3) 英文摘要、关键词 (4) 引言 (5) 古民居建筑的特性 (6) 国内外对古今建筑的态度 (6) 保护古民居建筑的重要性...............................................(6-7)保护古民居建筑的必要性.. (7) 第一章、丰城传统民居的历史概况·······································(7-8) 一、丰城的区域概况···················································(7-8) 二、丰城传统民居的基本特点 (8) 第二章、丰城传统民居的演变历程·······································(9-12) 一、丰城传统民居时代变迁的具体表现···································(9-11) 二、丰城传统民居演变变迁的原因·······································(11-12)第三章、合理应对民居演变和保护古民居建筑群的意义·····················(12-13) 一、合理应对民居演变带来的挑战·······································(12-13) 二、保护古民居建筑群对现代的历史意义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明清以来丰城民居的演变历程研究——以白马寨明清古建筑群为例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速度加快,政府也意识到了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性,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不能无序发展,不能形成千城一面或千村一面的景象,必须保护好我们现存拥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和包含其中的各种建筑文化,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丰城典型地区民居建筑发展概况,找到形成破坏古建筑景观的较显著的原因,然后分析保护好古建筑群及其相关村落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文化发展以及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丰城民居演变白马寨古建筑群

南京古建筑群

南京古建筑群 在已经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被列为“国保”的南京古建筑,只有八处,分别是南京城墙、栖霞寺舍利塔、瞻园、甘熙宅第、七桥瓮、蒲塘桥、朝天宫、杨柳村古建筑群。 其中最美、最重要、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最高的古建筑,应该就是栖霞寺舍利塔。 栖霞山舍利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是隋文帝杨坚仁寿年间为了供奉佛舍利,而在全国各地起建的一百多座舍利塔之一。 瞻园 瞻园园虽不大,却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瞻园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全园面积25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15500平方米。园内有乔灌木810株,竹类面积400平方米。 瞻园以山石取胜,假山是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以西部土堆假山为制高点,岁寒(或“三友”)亭、扇面亭隐黔在香樟、女贞等常绿乔木中。 朝天宫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这里建造城墙,并设置冶铸作坊制造兵器,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冶铸作坊,并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从而形成了原始城邑。后人遂称此山为“冶山”。把

朝天宫所在的山称作冶山,城墙合围的城市叫冶城。冶城是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 朝天宫是江南地区文庙建筑的典范,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宫殿式体制。朝天宫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大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朝天宫其布局中为文庙,东为府学,西为卞壶祠。朝贺天子礼仪表演是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在中国著名的明史专家指导下,按照明朝的程式编排的。共有6场11项程序,即驾幸、进表、传制、进见、乐舞升平、还宫。演员阵容达250人,其中文武舞百戏、丹陛大乐和中和韶乐等,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

2018超星尔雅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课后作业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 学习中国古建筑欣赏课程的目的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秦朝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判断题】古建筑门口的门簪是用来承受牌匾的重量。()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是()时期修筑的。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中山大礼堂是在()年被拆的。 ?A、1966年 ?B、1976年 ?C、1986年 ?D、1996年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 【单选题】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的明文。 ?A、玄甲军 ?B、虎贲军 ?C、飞虎军 ?D、背嵬军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4 【判断题】岳麓书院曾在长沙的城市保卫战中被彻底毁坏。()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 【单选题】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写的。 ?A、梁思成 ?B、伊东丰雄 ?C、伊东忠太 ?D、丹下健三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 ?A、镰仓、京都 ?B、京都、奈良 ?C、大阪、奈良 ?D、镰仓、大阪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在美国()年以上的建筑即可列为文物不能随意拆迁。?A、120 ?B、100 ?C、70 ?D、50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中国古建筑的材料和结构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世界六大文明地不包括()。

古建筑设计的三大展现手法

古建筑设计的三大展现手法 古建筑设计要尊重历史经典 在古建筑照明设计方面颇有经验的远景古建筑设计公司任见指出,“尊重经典、表现经典”是中国古建筑照明设计最核心的展现手法,古建筑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全面了解世界各地古建筑物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风格、结构特征、饰面材料、装饰图案以及建筑所处的环境,抓住照明的重点部位,远景设计院以突出重点同时兼顾整体效果的多元空间立体照明设计方法,以充分展示古建筑设计经典艺术风采。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一种形式上的体现,每一种建筑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涵义的表达。比如说,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住宅的高度、形式,甚至是屋顶的颜色、装饰都有相应的规定,不能逾越、不能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古建筑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读懂建筑,要以敬佩的姿态去表现经典远景古建筑设计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ss。 古建筑照明设计要以虚衬实 从照明设计理念来看,中国古建筑设计和现代建筑照明设计的着力点不同。远景古建筑设计公司认为,现代建筑多为三维塑像体形式,因此,为建筑做照明就是往建筑物本身投光,以此来塑造建筑,建筑的夜景是以实体型的形态体现;而中国古建筑则有所不同,它大多是以庭院为基本单元,由院子组合而构成建筑群,因此照明需要表现的对象是院子,但院子只是一个空间,表现院子要通过对围合院子的此类古建筑进行照明设计,尽管建筑被照亮,但所要塑造的却不是它们自身,而是被它们围起来的庭院。也就是说,照亮的是实体的建筑,表现的却是“虚”的庭院。可见,“以虚衬实”是古建筑照明设计需要领悟的另一手法。 古建筑设计避免常用“沟边”手法 目前很多国内古建筑照明设计方案,经常采用“勾边”的照明方法,把建筑的轮廓用亮线勾出来。而知名照明设计师任见认为,这样的手法表现出的美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轮廓灯的效果突出的是灯的本身,而不是要表现的建筑,轮廓照明表现力比较差,建筑的层次、细节、色彩等很多内容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任见表示,采取泛光照明的方式来做古建筑照明设计会更好,能够更有效地表达建筑。 优秀成功案例:黄龙溪古镇打造、三台郪江古镇改造、聚龙小镇打造、天回镇古镇规划设计等。

中国古代三大著名建筑

中国古代三大著名建筑 一、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万里长城已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闻名于世界。 长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修筑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当时的秦、赵、魏、齐、燕、楚等诸侯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卫,都兴建了长城。秦兼并六国后,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袭,于公元前213年发起了修筑长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赵、魏的原有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整个工程共征用民工30万人,连续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今岷县),沿着黄河到内蒙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东抵辽东的长城,全长达3000多公里。由于长城工程极其艰巨,民工境况非常悲惨,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汉代除重修秦长城外,又修筑了内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长城,以及凉州西段长城。凉州西段长城北起内蒙古居延海(今额济纳旗境内),沿额济河,经甘肃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门关进入新疆。整座长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构成了一个严整的防御体系。 汉以后的北魏、北齐、隋、金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过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则进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长城西

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全长约6700公里(一万三干多华里)。整个重修过程前后达100多年,可见工程的浩大和艰巨。其中,山西以东的长城采用内部夯土,外面用砖石砌筑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长城全用夯土筑成。整座长城上又建有很多关城,关城都建在地势险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关、居庸关、山海关等。其中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气势雄伟,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相传,在修建这座雄关时,不但设计和建造技艺高超,而且连用料的计算也非常精确。在关城建成之后,仅剩了一块砖,这块砖被后人放在重关的小楼上,作为纪念。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长城则只剩下一些遗迹了。 绵延万余里的长城穿越在崇山峻岭、急流、溪谷等险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艰巨是难以想象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磅礴气概和聪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测量、规划设计、建筑技术、工程管理以及军事技术的高超水平。 二、故宫 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