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辨识记录(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重大危险源辨识
1术语和定义
1.1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公司涉及的危险化学品主要由丙酮、乙酸、盐酸、硝酸、草酸、磷酸、硫酸、乙醇、甲醇、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乙醚、甲醛、过氧化氢、碘、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硫酸铜、硝酸钾、硫尿、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氯化铵、亚硝酸钠、二氯甲烷。
1.2单元
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依此划定,公司危险化学品贮存区域分为:三酸车间、酒精库。
1.3临界量
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1.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2辨识依据
本厂涉及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丙酮、乙酸、盐酸、硝酸、草酸、磷酸、硫酸、乙醇、甲醇、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乙醚、甲醛、过氧化氢、碘、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硫酸铜、硝酸钾、硫尿、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氯化铵、亚硝酸钠、二氯甲烷,辨识依据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及《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
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厂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在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均为达到临界量。
3重大危险源辨识过程 3.1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介绍
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均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性及数量。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储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危险物质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处理物质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面公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211Q q Q q ……+Qn
qn
≥1 式中:q 1,q 2……q n ——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
Q 1,Q 2……Qn——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 。
3.2重大危险源辨识
对重大危险源的判定首先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标准,当达不到重大危险源标准时,再采用《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
[2004]56号)进行判定。
3.2.1危险物质重大危险源辨识
对重大危险源的判定首先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对不能进行判定的,再采用《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进行判定。
1.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以下物质被列入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物质,其临界量标准及单元内实际存在量见下表:
表2-1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及实际存在量
计算如下:
5/500+2/500+5/500+150/500+10/2+5/500+2/20+10/100+0.2/5+2/5000+ 1/200+1/200+5/200+0.5/200+1/200+1/200+1/200+1/200+1/20+1/20+
2/200+0.2/50=0.9819
计算结果小于1,故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标准判定该公司生产、储存的危险化学物质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3.2.2锅炉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锅炉为重大危险源:1.蒸汽锅炉: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
2.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
该公司使用的蒸汽锅炉额定压力为0.76MPa,额定蒸发量为2t/h;因此,依据以上标准,该公司使用的锅炉不在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范围内。
无其它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内的设施及设备。
3.2.3重大危险源辨识小结
综上所述,该公司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及锅炉均未达到重大危险源的认定标准,不构成重大危险源;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并认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演习,提高从业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