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姆的《内心的自由》看人的个性失落的发生机制

合集下载

弗洛姆自由思想探析(全文)

弗洛姆自由思想探析(全文)

弗洛姆自由思想探析一、现代人自由困境的根源现代社会中人虽然在不断寻找自由,但却在寻找自由的过程中无法承担自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开始躲避自由、放弃自由。

现代人追求自由却又躲避自由的原因是什么?弗洛姆在精神分析的层面对以上问题做出了解答。

首先,他从社会根源上分析,认为人的进展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下,个人主义及孤独感增加是一个无可辩护的事实。

”20世纪中,生产力的大进展,劳资双方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逐步形成了貌似合理的雇佣关系。

人在某些方面得到了自由,但是他们为了适应现存的社会进展,逐渐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

因此,人的性格特征在20世纪缺乏独立性,并集中表现为一种顺从的态度。

例如,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展,但是却对人的个性进展造成了阻碍。

工人甘愿受到资本家的压榨,人在这里是一个个消极的个体。

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人的种种压抑势必会激发人们抵抗。

“天堂永远地失去了,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个世界――像一个陌生人投入一个无边界而危险的世界。

新的自由带来不安、无权利、怀疑、孤独及焦虑的感觉。

”这不是个好现象,这意味着人必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来求得生存,从而丧失了真正的人的本质。

其次,从人的心理根源上分析,人在适应社会的动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的性格结构,它形成的基础是社会现有的体制。

其中最直接的是经济制度对人的性格结构的影响。

在特别的社会体制中形成的性格结构不仅应该对作为生物机体的人有提供生理需求的属性,而且也要对人的性格结构中较灵活的部分,比如爱、欲望、情绪等等,提供进展的条件。

如果人的某些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与进展时,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受阻和压抑,即形成人的变态心理和畸形人格。

所以,当异化的社会开始对人的活动产生束缚,人本该灵活进展的性格结构得不到实现,并且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最后便会导致人们因得不到满足而倍感压抑。

因而人开始消极地躲避现实,放弃寻找真正的自由。

二、弗洛姆关于自由的理想形式马克思的自由观与以往自由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基础,并将实践作为人们寻找自由立足点。

论弗洛姆的自由观

论弗洛姆的自由观

1 弗洛姆其人埃里希•弗洛姆,犹太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统治时期迁居美国,先后在各个著名大学任教。

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

他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对于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做出各种解释,被人们称之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个体,他提倡精神分析,进行“灵魂的治疗”,使人从奴役达到自由,实现人性的完善;对于政治经济制度,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倡民主和人道主义的健全社会。

由于他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故有“人类的梦想家”之称。

2 《逃避自由》的写作背景《逃避自由》一书出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弗洛姆本身是一名德国犹太人又遭到纳粹的迫害,流亡到美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肆虐全球,同时法西斯主义对个人价值尊严、社会秩序以及人类文化都造成了严重威胁,促使弗洛姆关注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以及德国纳粹兴起的根源问题。

3 逃避自由与纳粹主义弗洛姆将心理因素视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力量,如果忽视了它的作用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同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在塑造人的过程中的同时,人也在持续不断的创造社会。

《逃避自由》一书是围绕人的心理因素而展开的。

他认为要考察社会变迁过程,必须先剖析个人的心理动态过程。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基础就是现代人的性格结构,而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又是现代人所处的特殊困境所造成的。

弗洛姆认为逃避孤独是与生理需求同等重要的精神需求,人总是想与自身之外的世界发生关系。

现代人的特有困境就在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种种束缚,个人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个人被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所包围,使自由的个体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倾向,这也是法西斯崛起的心理基础。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以其深刻的社会分析和对人类处境的探讨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与个体关系的研究深入浅出,颇具启发性。

在其众多著作中,《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和《人的心理结构》等均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弗洛姆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的处境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探讨了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状态,其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本文将对弗洛姆的处境学说进行探析,旨在深入理解他的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

一、处境的本质在弗洛姆看来,所谓的“处境”是指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源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经济制度、政治权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处境不仅包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也包括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对人的影响。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指出:人的处境既包括了个体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也包括了社会制度和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弗洛姆进一步指出,处境往往是由人的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所构成的。

人的内在需求包括了生理需要、情感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方面,而外部环境则包括了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经济资源和政治权力等多种因素。

这些内外因素的冲突和矛盾使得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困难,进而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

弗洛姆认为处境是人类存在状态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状况时,必须考虑到处境对个体的影响。

二、逃避与面对弗洛姆认为,人在面对处境时,往往会选择逃避或面对。

逃避包括了对处境的回避、逃避和投降等不良方式,而面对则指的是积极应对处境、解决问题和寻找出路等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对逃避与面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逃避是人类心理状态中的普遍现象,但是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浅谈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从弗洛姆“逃避自由”入手分析

浅谈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从弗洛姆“逃避自由”入手分析

230现代交际·2019年7期作者简介:庞尧丹,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

浅谈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从弗洛姆“逃避自由”入手分析庞尧丹(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摘要:人类对自由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

古今中外,自由这个话题从来未曾退出过历史舞台。

但是现代人由于异化的心理机制,开始选择逃避责任,放弃自由。

本文从分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入手,浅谈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内在心理机制。

关键词:现代人 弗洛姆 逃避自由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230-02一、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形成弗洛姆首先展开了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

一方面,人类本身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着,与自然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又会不断超越和征服自然,这个过程也就是人的个体化进程。

人的个体化进程会导致一种内在冲突——自由的增长和孤独感的增强。

这种内在冲突也就是“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形成基础。

(1)个体化进程——自由与孤独并存。

由于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个体化进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必然产生的内容。

弗洛姆从儿童的个体化和人类群体的个体化两方面来揭示现代人自由的“困惑”。

在个体层面上,弗洛姆以儿童的成长过程为例。

起初婴儿时期的人类完全没有自由可言,只能依靠监护人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但是这时婴儿并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可以在父母亲那里获得安全感。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渴望自由与独立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孤独和不安也随之产生。

在群体层面上,人类社会经过不断的进化,渐渐摆脱原始生活模式,变得更加文明。

人类同自然逐步分化,不再完全依赖于自然,获得了自由。

这与个人个体化中的孤独—自由二重性是十分相似的:一方面,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的掌控权,不再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能够利用甚至征服自然为己所用,从而获得自由;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却伴随着对生命价值的不确定,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怀疑以及深深的孤独和不安全感。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探讨了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弗洛姆所提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1. 依赖权威:弗洛姆认为,面对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性,一些人会选择寻找权威和强大的领导来引导他们的生活。

这种依赖权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逃避个体自主决策和负责任的方式。

2. 群体归属感:为了避免孤立和无助的感觉,个体可能倾向于加入群体或组织,以在集体中找到身份认同感。

群体中的规范和共享价值观可以提供一种逃避个体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3. 投射:弗洛姆提到,逃避自由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的责任和焦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心理机制允许个体避免对内在问题的直面。

4. 自我毁灭倾向:弗洛姆指出,一些人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以逃避面对自由所带来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自我放纵、自我惩罚或其他形式的自毁性行为。

5. 机械化的自动反应:为了规避自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个体可能会采用机械性、刻板的自动反应,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来处理问题。

总体而言,弗洛姆认为这些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在面对自由社会时个体可能会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可能是对自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应对方式,但也可能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及其出路——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及其出路——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的一部分一样 , 人脱离大 自然获得独立存 可言 。随着 中世 纪后期社 会结 构的发 生
在 无 疑 是 一 个 漫 长 的 过 程 。 一 旦 人 的 独 变化 , 人 的性 格结构 也随之 被改变 着 , 并
的 漫 长 过 程
个人 ” , 再 伴随 立存 在开始 , 便 也是人 的“ 个 体化 ” 开始 , 逐渐诞 生了现代意义上的“ 其 后 的便 是文艺 复兴 和宗教改 革 。经 历 过文艺复 兴和宗教 改革 之后 , “ 个人摆 脱
有极其丰 富的价值 意义 , 实在值得反复认 这 里 的人 的存 在是从 人解脱 “ 原 始关 系” 会牢 牢禁锢着 , 使得 “ 人仍然靠“ 原始关 系 真研读。

开始 。但 正如婴儿 切断脐 带却仍是 母亲 ( 束缚 ) ” 与世界联系起来 ” , 因此也无孤 独

解 读“ 自由” : 一 个 递 进
从没有 自由到 获得 自由和从 消极 自由到积极 论述 自由
自 由 两 个 维 度 。 现 代 人 无 可避 免 地 遭 遇 着 自
绝 非 同 一 回 1 . 在 阐 明 人 性 特 点 和 结 构 的 基 础 上 洛姆 所 提 的 “自由的 发展 ” 事 。尽管 “ 自由的发展 ” 会 遭遇人 性 内部
— — 一
种全 面完整 人格 的发挥人 的创 造
人们往 往易 于采取 消极 的逃 避 自由机 制 而以 人的情感 、 欲望 、 焦虑是如何 形成 , 还要揭 性 的 自由 , 这也是 “ 自由的发展” 的最 终积
失败告终 , 真正走 出自由困境 的出路在 于用爱 示被历 史塑造 的人的能 量又如何 反过来 极指 向。 心和劳 动的 自发性活动追求积极 的 自由, 以实 作用 于历史进 程两个方 面 。据 此弗洛姆

现代人逃避自由的新形式——从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说起

现代人逃避自由的新形式——从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说起

现代人逃避自由的新形式——从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说起马素梅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6)001
【摘要】在弗洛姆看来,自由具有双重意蕴,现代人正处于自由的窘境之中.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在促使人追寻自由、获得自由的同时又束缚了人的自由.逃避消极自由和实现积极自由是人们摆脱孤独的两条路径.但人们往往选择逃避自由以克服内心的孤独感,逃避消极自由的表现有极权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时隔七十余年,人类并未摆脱消极自由,走向积极自由,反而更加逃避自由并且出现多种逃避形式.文章从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出发,立足现实总结现代人逃避自由的新形式,并尝试提出实现积极自由的路径.
【总页数】6页(P101-106)
【作者】马素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
【相关文献】
1.当代大学生的生存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观说起 [J], 朱煜
2.逃避自由的根源及其机制——解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J], 杨春花
3.浅析逃避自由的机制——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J], 张寰
4.逃避自由的启示——读弗洛姆《逃避自由》随笔 [J], 陈新汉
5.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J], 刘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弗洛姆自由观视阈下《已知的世界》中的黑人身份研究》

《弗洛姆自由观视阈下《已知的世界》中的黑人身份研究》

《弗洛姆自由观视阈下《已知的世界》中的黑人身份研究》一、引言弗洛姆,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其自由观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个体身份和社会背景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论框架。

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本文以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已知的世界》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黑人身份的呈现和解读进行详细分析。

该小说以其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个体心理的深刻描绘而著称,而黑人身份在其中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

本文将结合弗洛姆的自由观,探讨《已知的世界》中黑人身份的构建、困境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二、弗洛姆自由观的概述弗洛姆的自由观强调了个体在面对社会和历史背景时所展现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外在的行动自由,更是内在的心理自由,即个体能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并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这样一种观念下,个体的身份建构、认同以及与社会的关系都成为自由观的重要研究内容。

三、《已知的世界》中的黑人身份研究1. 黑人身份的构建《已知的世界》中,黑人身份的构建并非单一而固定。

通过小说中不同角色的叙述和互动,我们可以看到黑人身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性。

一方面,黑人在社会中面临着种族歧视和压迫,这构成了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背景;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不断寻找自我价值和归属感,努力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

2. 黑人身份的困境在弗洛姆自由观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已知的世界》中的黑人面临着多重的困境。

首先,外在的社会压力和种族歧视限制了他们的自由选择和行动。

其次,内在的心理压力也使得他们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种内外双重压力使得黑人在社会中处于一种复杂的身份困境。

3. 黑人身份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黑人身份在《已知的世界》中不仅是个体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

黑人的身份认同和自由选择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黑人的抗争和追求自由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的身份认同也影响了其他种族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067文艺评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生成根源弗洛姆认为“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含义。

现代人所处的困境在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个人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个人被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所包围,使自由的个体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他从生物的进化过程、个体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三方面对其阐述。

首先,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使人摆脱了生理上的束缚,这点来看,与其他动物进行了区别,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然而,由于人类主动性的发挥与不断提高,大自然日渐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远离自然也会感到不安全;与此同时,也使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增强。

马克思曾经说过:“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

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是正常的儿童。

”1他以这样一种个体的发育来解释整个类的成长过程。

其次,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出生的婴儿与母亲断绝了一体化状态,他就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

尽管实现了身体上的分离,但在功能上,他仍然与母亲一体。

弗洛姆认为,“人继续与他赖以发生的自然及社会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尽管他部分地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实体,但他还认为自己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称这个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为‘个体化’。

” 2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联系就会愈来愈多,脱离了“原始联系”的束缚,也越来越多的会受到打击。

个体发展的进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日益加深的孤独,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分离,与世界的分离,感到世界的强大无比与自己的无能为力。

最后,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即传统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

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上,几乎没有机会从一个阶级转变到另一个阶级,他也几乎不可能从一个镇或国家迁到另一个镇或国家。

个人虽然没有自由,却并不会感到孤独与不安全。

人从生下来开始,在社会中便有了明确的位置,他处在一个有机整体中,这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逃避自由》和《人的心灵》等影响了一代人。

其中,他的处境学说(Existentialism)为人们对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所谓处境学说,基本上指的是人类所处的现实环境,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一环境中寻求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弗洛姆认为,人的处境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存在是无意义的弗洛姆认为,人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他并不是说人是毫无意义的,而是指人的生命没有其它任何目的。

人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果没有意义的前提,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2. 人需要自由与责任人的自由是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最丰富的体验之一。

所以人的自由是无法避免的权利,同时伴随着自由的是责任。

自由也会产生一种孤独和无助感,人们往往在这种生活的环境下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3. 生死是不可避免的在弗洛姆看来,生命的一部分就是死亡。

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我们无法逃避这个事实。

这也是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挑战生命中所有的困难,同时也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存在品质和生命质量。

4. 生命是矛盾的弗洛姆认为,我们处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矛盾。

人们所面对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综合性的,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看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需要付出努力,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处境是需要积极地应对的,并且需要充满希望。

人虽然存在矛盾,但这些矛盾本身就是对我们存在的证明。

通过努力,人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当代大学生孤独困境的心理机制探索——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当代大学生孤独困境的心理机制探索——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资源 。 1 自由悖 论 :当代 大 学生孤 独 的哲学 根源
他们 还是 幼儿 的时 候 ,完全 依 赖 于 父母 和家 庭 的照 顾 与 呵 护 才 能 够生 存 ,虽然 没 有 任 何 的 自由 可 言 ,但 是 也 不 会 有 孤 独 感 产 生 , 无论 是父 母 、家人 还是 小伙伴 们都 给 了 他们 足 够 的安 全 感 。但 是 , 随 着时 间 的推 移 ,他 们 的 年 龄 在 不 断 的 增 长 ,到 了大 学 的 时 候 ,
弗 洛姆 首先从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人 手 ,展 开 人 的生 存 的 基 本 矛 自我意 愿 ,不仅 能 够充 分 发 挥 大 学 生群 体 的主 创性 ,而 且 还 给 他 盾 。他 认为 ,一方 面 ,人本 身 就 是 自然 的 一 部 分 ,与 自然 有 着 不 们 提供 了更 多 的课 余 时 间 ,这 使 他们 更 加 自由 ,但 也 导 致 他 们 丧 可 分割 的统 一 性 ,但是 ,另 一方 面 ,人 的生 存 的 展 开 过 程 又 是 不 失 了原先班 级生 活鲜 明 的整 体 安 全 感 与 个 人 归 属感 ,对 自我 学 习 断 超越 自然 的过 程 , 这 表 现为 人 的个体 化 进程 。 …从 弗 洛姆 的观 点 了单个 个体 自主性 和独 立 性 的 增 强 ;另 一方 面 , 自由使 人 摆 脱 了 与 社会 和 自然 的原 始 纽 带 ,使 个 体饱 尝空 前 的孤 独 、彷 徨 和 不 知
人 际交往 环境 ,从 而促 进整个 社会 的和谐 统一 。
关 键 词 :弗洛 姆 ;逃 避 自由;孤独 ;大 学 生 中 图分 类 号 :G 4 4 4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9— 0 0 5 4— 0 3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

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探析弗洛姆(Erich Fromm),是20世纪著名的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以其对于人类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研究而闻名于世。

弗洛姆的著作《逃避自由》、《爱的艺术》等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许多颠覆传统观念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关于人的处境学说的探索。

本文将围绕弗洛姆论人的处境学说进行深入探析,探讨其内涵、理论构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处境学说的内涵处境学说是弗洛姆在其著作《穷人的心理学》中最早提出的理论框架,后续在《逃避自由》、《爱的艺术》等作品中进行了深入阐述。

处境学说主要探讨人的处境、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自由意志在处境中的发挥。

弗洛姆认为人是存在于一定的处境之中的,这个处境包括了物质条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而这个处境的存在对人的思想、行为、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指出,人的处境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自身对待处境的态度和行为。

处境学说所探讨的并不仅仅是人处于何种环境,而是人如何与处境相处、适应或者改变处境的过程。

处境学说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人在特定的处境中如何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发展。

二、处境学说的理论构建1. 处境和人的自由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处境给予了人自由,但同时也限制了人的自由。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以为自由就是摆脱一切束缚,而弗洛姆却指出,真正的自由不是从处境中逃离,而是在处境中获得解放。

处境给予了人选择的机会,但这种选择也受限于处境的制约。

而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通过自觉的行动和选择,逐渐超越处境的限制,最终实现自我实现和解放。

2. 人的处境与社会结构弗洛姆认为,人的处境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问题,更是社会结构的结果。

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对人的心灵造成伤害的问题,比如物质主义、竞争心态、虚荣心等。

这些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得人陷入自私、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中。

要解决人的处境问题,就需要对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变。

解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解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解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作者:张佳霓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11期【摘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弗洛姆,以融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独特理论视角,深入分析人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并希望以考察与分析现代人性格结构与困境,试图找到消除困境之路。

当代中国人们也有着如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心理困境,本文试图从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来源、内容、中国现当代具体表现及其现实意义四方面内容,来寻找其真正的解决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50-03一、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现实背景与理论来源(一)现实背景1. 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自19世纪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伴随着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让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变化,也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天翻地覆。

这种对人类理性与信心的激励在为社会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的同时,为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但这种科技文明的高速发展、理性被提升到极高的地位的同时,也带来了“大众文化”与“启蒙精神”两种异化现象,抹杀了现代人的自主性与对自由的追求。

2. 纳粹主义的影响20世纪风起云涌,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无尽的恐惧与伤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弗洛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弗洛姆分析了纳粹主义,他认为由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崛起、德国战败及其后所经历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德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对孤立的恐惧、对当局的服从、个体的渺小与软弱,“它们构成了纳粹主义的人性基础,没有它,纳粹主义就不可能发展。

” [1](P.285)它们使纳粹“渴望服从,向往权力”的品质更为强烈。

在弗洛姆看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逐步上升到支配地位,它不仅控制人们的意识形态,而且通过对公众与私人生活的掌控,使思想、行动一体化,不断剥夺人的个性,消解否定因素,维护社会统治。

论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论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论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孙建莉;王萍【摘要】人类的自由程度几乎成为制约现代文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人的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构成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对人类性格结构的分析是我们全面把握自由之定义的首要步骤.因此,弗洛姆关注人的个性结构发展,力图从中寻求解决社会潜在危机的方法.通过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详细剖析,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基础上,联系现阶段社会发展实际来探求实现个体积极自由的途径,以促进社会的积极健康发展.【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28)008【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社会批判【作者】孙建莉;王萍【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弗洛姆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由”“人的个性结构”,另一方面又阐述自己的自由理论与弗洛伊德关于“自由”的理论的区别,指出“自由”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心理,更与社会密切联系。

与弗洛伊德的“历史本身就是精神力量的结果”的论断明显区别开来,弗洛姆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人的个体化进程中“自由”的表现的分析得出关于自由的悖论,即人既追求自由又逃避自由的生存现状。

弗洛姆通过分析人的个体化进程,揭示出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造成个体化进程与自我力量的增长之间的矛盾,人们在获得自由与个性的同时却越来越与他人和世界分离,自己独自面对世界的危险和强大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堪重负,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人的个性必然也无法“自由地实现”。

由此弗洛姆进一步指出这种“摆脱束缚,获得自由”的自由只是形式上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个体“自由地发展”才是真正自由的重要理论。

[1]因此,弗洛姆倡导建立一种积极自由的存在状态,这样才能为社会的积极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生成(一)个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个体生长发展的过程来说,弗洛姆认为,人之所以存在的首要特征便是自由的权利,并且人对自由含义的认识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心理学视域下弗洛姆自由观探析

心理学视域下弗洛姆自由观探析

3华章二○一一年第十九期Magnificent Writing马海花,李博宇,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心理学视域下弗洛姆自由观探析马海花,李博宇(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古往今来,人们不断向往和追求自由,然而自由对于我们始终遥不可及。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剖析逃避自由,分析现代社会文化危机心理根源,批判西方自由观从而确立正确自由观。

[关键词]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启示1、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分析1.1权威主义。

施虐——受虐是逃避自由的一种方式。

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无法忍受自由所带来的负担,放弃自由的独立倾向;弗洛姆认为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焦虑最终放弃自由,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寻找次发纽带,渴望臣服或主宰使自己安全以免孤独,受虐冲动通常表现为自卑,无能为力,个人的微不足道感导致这些人极度依赖外在的权威,并臣服于这种力量,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活就是个强大无比的东西,个体根本无法控制和主宰。

施虐倾向分为三种:(1)让别人依赖自己,以绝对的统治力来控制对方;(2)剥削利用别人,偷窃,吞食别人,不仅从物质上而且从精神上榨干;(3)渴望别人受折磨。

施虐倾向的危害大于受虐狂,施虐倾向以实施权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主宰对方来填充心理的空虚和孤独。

施虐冲动也好受虐狂也罢二者的产生的内在根源都是内心的孤独,无能为力。

通过施虐和受虐来弥补内心的孤独。

权威主义性格是有权和无权构成,有权的一方对无权的一方施加攻击,对方越是脆弱,权威者就越是强烈,越强烈的攻击对方,使得内心感到强大。

权威主义中有权与无权双方是共生关系,以对方的存在而保存自己。

但是无权的一方把共生看做是完全依赖与对方,而自己该做的事情也不承担让对方替自己去承担。

认为坚持生命是由人自我、兴趣和愿望之外的力量决定的,唯一可能幸福即在于臣服于这些力量,这种臣服的心态决定有权一方的更大的伸张,权威更强大,发号施令对方相信他,使其这种有权和无权成为一种遵循的必然规律。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理论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理论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理论作者:李尧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8期【摘 ;要】弗洛姆认为个体意识开始觉醒、获得自由的同时,也背负了孤独、寂寞。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选择臣服权威,大肆破坏,放弃自我个性等方法,希望通过逃避自由再次获得安全感。

他指出这是消极自由的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积极自由是个体自发性的行动,用自发性的爱和自发性的劳动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弗洛姆自由理论对“自由”问题具有启发性的价值,但该理论仍具有缺陷。

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为基础,克服这些缺陷,正确看待自由问题。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问题;心灵机制;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引言20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但这并未给人类带来长久的幸福,反而加重了苦难。

面对法西斯合法竞选上台,弗洛姆开始疑惑“为什么人类愿意放弃自由、拥护独裁?”为此,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原因,并描述了现代人对自由的逃避心理。

1.个体意识对“自由”的理解“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会随着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变化。

”探讨自由问题,就必须要探讨“自由”概念的出现,以及个体开始具有自由意识的时间,只有这样,探讨逃避自由的社会问题才有意义。

1.1个体意识对“自由”理解的“无意识”状态生活在中世纪及以前的大多数人不具有自由或自由意识,“在原始社会,个人不是行为的基本单位,氏族才是基本的行为和负责单位,个人在情感、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

社会身份相对固定。

社会等级森严。

每个人的社会身份自出生之后就固定下来。

每个人不用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也不担心失业问题,农民不用担心糧食的售卖,商人更不必哄抬物价,操纵市场。

因为人们的生活简单,需求也简单,社会整体需求除了自然灾害之外,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社会相对稳定。

由于文化的垄断,处于底层的人民难以生成系统的思想,缺乏对自由、理性的认识;宗教教义占据着人们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无需猜忌,无需怀疑,更无须恐惧,因为所有都可以借由上帝和众神意志来解释,神学色彩笼罩着人们的全部精神生活。

[现代人,出路,困境]由弗洛姆的《逃进自由》谈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及其出路

[现代人,出路,困境]由弗洛姆的《逃进自由》谈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及其出路

由弗洛姆的《逃进自由》谈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及其出路《逃避自由》一书的作者艾丽希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不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

他在批判与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和马克思社会结构视角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他的逃避自由学说,对现代人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异化作出了解释。

核心地讲,《逃避自由》一书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自由困境在逐渐获得自由的同时又力图逃避自由,而要摆脱这种困境,真正的出路在于发挥人的创造性,走向积极的自由。

尽管本书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度,但它对于理解和认识现代人的自由之义却仍旧具有极其丰富的价值意义,实在值得反复认真研读。

一、解读自由:一个递进的漫长过程自由与孤独,可谓构成《逃避自由》一书的核心概念,亦在弗洛姆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分量。

那么究竞何为自由?当我们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定义,而是着以很大篇幅作出论述。

而要理解弗洛姆的自由观,则必须对他论述自由的思维脉络作一理顺。

1.在阐明人性特点和结构的基础上论述自由弗洛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写作《逃避自由》一书的。

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理解人的创造这一历史过程,包括不仅要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人的情感、欲望、焦虑是如何形成,还要揭示被历史塑造的人的能量又如何反过来作用于历史进程两个方面。

据此弗洛姆提出人性结构的概念,认为人性既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机制与规则,同时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而有所变化。

关于人性,弗洛姆将之分为内在的组成部分和外在的组成部分两个方面,前者指包括饥、渴、睡眠等植根于人的物质肌体中必须得到满足的自我保存的需要,后者指诸如爱、破坏欲、臣服倾向、虐待狂等再适应社会环境所形成的性格特征。

在阐明以上人性特点和结构之后,弗洛姆以此为基础对自由作出了论述。

2.从没有自由到获得自由弗洛姆认为人的自由有一个从无自由到有自由的过程。

从弗洛姆的《内心的自由》看人的个性失落的发生机制

从弗洛姆的《内心的自由》看人的个性失落的发生机制

从弗洛姆的《内心的自由》看人的个性失落的发生机制摘要:西方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下尚且存在个性的普遍压抑,作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如何避免弯路、如何“环保”地增强学生思考能力、提升他们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青年一代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

本文力求梳理弗洛姆《内心的自由》关于个性失落的观点,从自发性受到压抑、原创思想被扭曲、愿望活动缺乏创造性三个层面来分析个性失落的机制,为从教者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靶机”。

关键词:个性;压抑;失落个性的发展和彰显是人类追求的方向,弗氏指出,“人类特有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唯一的目的,决不可拿其它假定更具尊敬的目的,来取代此一目的。

”①人类在经历资本主义的物质繁荣的时候,人类的精神也得到了有史以来的巨大进步,人的个性比以往时候可以得到更多的彰显。

然而物质的繁荣不必然或实时地推导出个性的发展,现实正如弗氏所批判的那样拿其它假定的目的来取代。

个体的个性发展之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的,都需要自己在社会中搜索着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就难免有些人因为海市蜃楼的影响无法抵达个性成长的目的地。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自由民主制度把个体从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西方社会有着广泛的言论自由,特别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做法几乎自动地保证了公民的个性,自此自发情感有了表达的良好平台。

弗否定了传统的看法:认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前提条件值得质疑的,他认为“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只有在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才有意义。

只有内在的心理状况能使我们确立自己的个性时,摆脱外在的权威,获得自由才是永久的”。

他进一步指出了自由给现代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便是个性的失落。

弗氏从人的自发性受到压抑、思想的原创性被扭曲、愿望缺乏创造性三个层面阐述了个性失落的发生。

一、自发性受到压抑自发感及真个性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受到压抑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弗洛姆的《内心的自由》看人的个性失落的发生机制
发表时间:2011-04-27T09:18:47.8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1月下作者:梁祥云马绪亮
[导读] 本文力求梳理弗洛姆《内心的自由》关于个性失落的观点,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靶机”。

◎梁祥云马绪亮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98-02
摘要:西方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下尚且存在个性的普遍压抑,作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如何避免弯路、如何“环保”地增强学生思考能力、提升他们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青年一代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

本文力求梳理弗洛姆《内心的自由》关于个性失落的观点,从自发性受到压抑、原创思想被扭曲、愿望活动缺乏创造性三个层面来分析个性失落的机制,为从教者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靶机”。

关键词:个性;压抑;失落
个性的发展和彰显是人类追求的方向,弗氏指出,“人类特有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唯一的目的,决不可拿其它假定更具尊敬的目的,来取代此一目的。

”①人类在经历资本主义的物质繁荣的时候,人类的精神也得到了有史以来的巨大进步,人的个性比以往时候可以得到更多的彰显。

然而物质的繁荣不必然或实时地推导出个性的发展,现实正如弗氏所批判的那样拿其它假定的目的来取代。

个体的个性发展之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的,都需要自己在社会中搜索着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就难免有些人因为海市蜃楼的影响无法抵达个性成长的目的地。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自由民主制度把个体从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西方社会有着广泛的言论自由,特别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做法几乎自动地保证了公民的个性,自此自发情感有了表达的良好平台。

弗否定了传统的看法:认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前提条件值得质疑的,他认为“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只有在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才有意义。

只有内在的心理状况能使我们确立自己的个性时,摆脱外在的权威,获得自由才是永久的”。

他进一步指出了自由给现代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便是个性的失落。

弗氏从人的自发性受到压抑、思想的原创性被扭曲、愿望缺乏创造性三个层面阐述了个性失落的发生。

一、自发性受到压抑
自发感及真个性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受到压抑了。

教育的初衷是促进儿童的内在独立与个性,在于促进其成长和完善,但我们的文化指导下的教育常常是扼杀自发性的过程:“外在的感觉、思想和愿望取代了原始的心理活动”。

弗氏特别指出了这个受到压抑的思想并非就一定是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他以最早受压抑“敌视”和“厌恶”为例剖析了受压抑的的成因。

儿童一开始因为和阻碍他们发展的周围世界发生冲突便会自发的产生敌视与叛逆倾向,但在现实中由于力量弱小便一开始就不得不常常屈服。

而教育的过程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除掉这种敌对反应,起到帮助儿童“屈服”达到与外界“和谐”的效果,教育的药效直达自发性并最终压抑自发性。

他指出了几中常用的帮助手段如恐吓、惩罚、哄骗等。

在他看来,儿童的自发性在立体的打击下,很容易成长到一般成年人的“成熟”程度。

当然,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会使人受到压抑外,“屈服”教育或自学会在社会中继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能实现的目标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由社会压力来完成。

受压抑的不只是“敌视”、“厌恶”情感,“屈服”教育培植了伪友善来压抑真友善。

压抑培训后的结果便是,人们在大多数场合失去了辨别伪感觉与自发友善的能力,“友好”、“欢愉”、“微笑”能表达感觉的表情“都像电开关一样,成了自动的反应”。

受压抑的还有性和悲剧感。

由于弗洛伊德建立了以性压抑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因而只是简略地指出了性压抑的后果:不仅影响了性还削弱了人在其它所有方面自发表达的勇气。

尽管现实情况是“‘有情感’已成为不健全、不正常的同义词”,但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并不能被完全扼杀掉,“压抑总是这样,它虽把被压抑的因素驱走了,但它仍然存在。

”②因此情感饥渴的人们把真情寄托在电影和流行歌曲这个虚假的空间里,这也正解释了电影和流行歌曲广受欢迎的原因。

二、思想的原创性受到扭曲
自发性的情感是思想的“原始”生产与“积累”阶段,是产生创造性思想的基础。

弗氏说,“所有创造性思想及所有其它创造性活动无疑是与情感密不可分的,但不带情感去思想和生活已成为理想”③,所以自发情况受到压抑也直接使得人的创造性思想受到扭曲。

弗直白地指出了教育一开始就不鼓励原创性思想,把准备好的思想灌输到人的脑子里。

他还是以儿童为对象研究讨论了灌输思想与学习求知追求“真理”的联系来展开论证的。

他说,儿童处在一个陌生强大的世界里,追求“真理”是自我定位寻找方面的最安全办法。

但是事实并不怎么如愿:“他们并未受到认真的对待,无论态度怎样,都没多大关系,或公开蔑视,或假惺惺地献殷勤――――虽然这种态度严重地挫伤了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然而这不算是最坏的,最坏的是往往出于无意的不诚实,而这正是一般成人对待儿童的典型方式。

这种不诚实的表现方式之一便是成人把关于世界的虚构假象灌输给儿童。

”④他指出了两种主要的打击原创性思想的方式:一是对掌握知识重要性的过份强调,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多的关于事实的知识,使用于思考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缩小。

另外一个方式就是认为科学努力就是要排除主观因素,不带任何情感与利益因素观察世界。

而弗旗帜鲜明地指出:“事实上,正像思想一般产生于支配物质生活的需求,追求真理的根源也在于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利益与需求。

没有这种利益,寻求真理的动力也就丧失了,真理总能促进某些群体的利益”⑤。

弗也提到了造成成人创造思想一团糟的其它因素,“就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所有基本问题,对于心理、经济、政治及道德问题,我们大部分的文化所能做的只有一点,就是把这些问题弄糊涂。

”⑥措施之一就是断言问题太复杂。

“专家”常常把简单的问题搞得错综复杂,并借以打击人的自信心摧毁人在思想上的“自给自足”即独立思考的愿望,让人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

结果就是一让人怀疑讽刺所有说的或印刷的东西,二是天真地相信权威所说的任何东西。

根本性后果便是打击自己思考自己决策的能力。

他还提出麻痹批判思维能力的另一种方法便是破坏所有对世界的结构性看法。

三、愿望活动缺乏创造性
我们的愿望、思想、感觉并不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

人们的愿望太多而更多的是无法实现,弗指出了当前普遍的病象:人们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自身想得到的目的上,却从未认真思考这个需要是否真是自我所需。

愿望是人活动的基础。

然而更多的人不敢正视目前正在进行的自以为是的目标。

他还指出了一个问题:人们常常错误地以为积极行动是行为自决的证据。

权威与自由,“在现代历史的进程中,国家的权威取代了教会的权威,良心权威取代了国家权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常识及作为趋同工具的公共舆论之类的匿名
权威又取代了良心权威。

”⑦人的所思所想都是别人期望的样子,而他却自认为是自己的。

人就这样一步一步丧失了自我,毁掉了自由个人真正安全的基础。

人就是由自发性受到压抑、原创思想受到扭曲到愿望缺乏创造性的递进式的三部曲走进了个性失落的泥潭中。

弗氏大声呼唤关注个性,为个性成长护航,让人真正成为他自己。

“在此一独特的个人自我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力,人就是他的生活的中心与目的”。

在弗氏的这个理论里,他对个性失落的外界环境因素作了点面结合的分析,是对客体的分析。

我们都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那么个体自己在自身个性发展与失落中扮演什么角色在他的这篇著作中是缺乏份量的,对自身的作用缺乏定性的,这种情形是由当时的环境与作者批判环境、改造社会的写作意图决定的。

参看文献:
【1】弗洛姆:《生命的超越与回归——弗洛姆卷》,内蒙古出版社,第3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