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564—2010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

合集下载

国网江苏发布《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定》(试行)

国网江苏发布《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定》(试行)

国网江苏发布《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定》(试行)近日,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发布了《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定》(试行),以下为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支持江苏省客户侧储能系统加快发展,规范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提高并网服务水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Q/GDW11376-2015)、《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测试规范》(Q/GDW676-2011)、《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Q/GDW564-2010)、《电池储能电站设计规程》(Q/GDW11265-2014)和《电网配置储能系统监控及通信技术规范》(Q/GDW 1887-2013)等技术规范,结合江苏电网实际,按照一口对外、优化并网流程、简化并网手续、提高服务效率的原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客户侧储能系统是指在客户所在场地建设,接入客户内部配电网,在客户内部配电网平衡消纳,并通过物理储能、电化学电池或电磁能量存储介质进行可循环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设备系统。

第三条本规定仅适用于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储能功率20兆瓦以下的客户侧储能系统:第一类:10(6,2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单个并网点储能功率不超过6兆瓦的客户侧储能系统。

第二类:10(6,20)千伏电压等级接入,单个并网点储能功率超过6兆瓦,或35千伏电压等级接入的客户侧储能系统。

第四条除第一、二类以外的客户侧储能系统,本着简便高效的原则,执行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常规电源相关管理规定并做好并网服务。

第五条对客户侧储能系统接入的客户内部配电网有其他发电项目的,依发电项目相应管理规定和流程执行。

第六条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点的电能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工程设计和施工应满足《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Q/GDW564-2010)和《电池储能电站设计规程》(Q/GDW 11265-2014)等标准。

大容量锂电池储能系统容量测试方法研究

大容量锂电池储能系统容量测试方法研究

大容量锂电池储能系统容量测试方法研究文玲锋;李娜;白恺;陈豪;李智【摘要】近年电力储能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大容量储能项目逐年增加,但运行数据积累少,运维手段缺乏.文章通过文献标准调研和现场试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容量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容量测试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实际储能系统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储能单元容量,定位储能单元异常单体,为储能单元维护提供指导.【期刊名称】《华北电力技术》【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41-44,64)【关键词】储能单元;容量测试;一致性【作者】文玲锋;李娜;白恺;陈豪;李智【作者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北京100053;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5;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5;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5;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9大容量锂电池储能系统容量测试方法研究文玲锋1,李娜2,白恺2,陈豪2,李智2(1.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北京100053; 2.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5)摘要:近年电力储能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大容量储能项目逐年增加,但运行数据积累少,运维手段缺乏。

文章通过文献标准调研和现场试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容量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容量测试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实际储能系统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储能单元容量,定位储能单元异常单体,为储能单元维护提供指导。

关键词:储能单元;容量测试;一致性中图分类号: TM912.9文献标识码: BDOI:10.16308/ki.issn1003-9171.2015.01.010Study on the Method of Testing Capacity of Large Scale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Wen Lingfeng1,Li Na2,Bai Kai2,Chen Hao2,Li Zhi2(1.State Grid Jibei Information&Telecommunication Company,Beijing 100053,China; 2.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Beijing 100045,China)Abstract: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is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large capacity storage projects hav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China,however the operation data and maintenance method are still lacking.In this article,through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test,capacity test method is proposed for a large capacity lithium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and used in the actu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tes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accurately measure the energy storage unit capacity,locate abnormal elements,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energy storage unit maintenance.Key words: energy storage unit,capacity test,conformity0 引言由于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装机的迅猛发展,大容量储能系统以其可以平滑风光波动,调节风光输出功率曲线等优势,得到了关注与发展。

电化学储能系统标准对比分析

电化学储能系统标准对比分析

电化学储能系统标准对比分析汪奂伶;侯朝勇;贾学翠;胡娟;许守平【摘要】基于电化学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介绍并分析了国外和国内电化学储能系统标准的现状.针对国内外电化学储能系统现有的标准体系,提出了标准制定的需求以及制定标准的路线图,并对我国电化学储能系统标准未来的方向和标准制定提出了建议.【期刊名称】《储能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6(005)004【总页数】7页(P583-589)【关键词】电化学储能系统;电网;标准【作者】汪奂伶;侯朝勇;贾学翠;胡娟;许守平【作者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9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9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9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9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4近年来电池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比较广泛[1-6],发展速度很快。

截止目前国内外投入并网运行的规模最大的锂电池储能系统为14 MW/63 MW·h,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为5 MW/10 MW·h,钠硫电池储能系统为50 MW/300 MW·h,铅酸电池储能系统为100 MW/200 MW·h。

日本、美国、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建设了很多储能系统,确立了借助储能技术改善间歇式电源可控性、提高其并网应用能力这一有效途径[7-9]。

但是,现有的储能系统设计、接入大容量储能设备的技术规范、试验方法、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标准很少,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储能系统发展和维护的需要。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和标准缺乏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电化学储能标准体系,并根据标准体系,制订上述电化学储能系统工程急需的标准,以满足工程建设和运行的需求。

国外储能系统标准主要为IEC标准、IEEE标准,除此之外,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和日本电气技术规格委员会(JESC)也开展了一些储能标准的编制工作。

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

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方式及控制策略分析李建林;靳文涛;徐少华;魏达【摘要】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电力用户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应用场景多样化,对于电网来说是潜在的优良资源.然而其容量小、数量多、分布不均衡、单机接入成本高、系统操作及管理困难,给电网的规划运营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和技术难题.本文就用户侧中的分布式储能典型应用模式及接入方式进行介绍,阐述各应用场景下分布式储能的应用模式和方案,并分析了典型应用场景下的分布式储能运行效果.通过对分布式储能系统技术形态和载体的分析,可为进一步研究分布式储能汇聚协调控制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期刊名称】《储能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8(007)001【总页数】10页(P80-89)【关键词】分布式储能;电力用户侧;应用模式;储能汇聚;协调控制【作者】李建林;靳文涛;徐少华;魏达【作者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2;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2;湖南省德沃普储能有限公司,湖南邵阳422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国内基于大规模电池储能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1-2],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输配电、用户侧以及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等领域已建成了多项示范工程,并开展了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控制策略等多项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3-4]。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分布式光伏保持快速发展势头[5],分布式光伏在区域电网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6]。

储能作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微电网的关键技术[7-8],可提高其系统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削峰填谷、提高调节灵活性、参与需求响应等[9-10],从而增强可再生能源功率输出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使其满足并网的要求。

风光储充用项目技术方案

风光储充用项目技术方案

清华科技园“风光储充用”项目技术方案1背景和意义 (4)1.1项目背景 (4)1.2项目意义 (4)2园区现状及建设目标 (5)2.1园区现状及分析 (5)2.2总体建设目标 (6)2.2.1项目风光储充设备简介 (6)222微电网的建设目标 (7)3实施技术方案 (8)3.1设计标准 (8)3.2微电网及控制系统设计 (9)3.2.1微电网构架 (9)3.2.2微电网系统设计 (10)3.2.3微电网组网硬件设计 (12)3.2.4微网调度软件设计 (20)3.2.5微网控制策略设计 (24)4技术特色及创新点 (26)4.1微电网的自适应及上级控制网络的简单指令调控的切换264.2负荷的动态管理 (26)4.3锂电池对风、光发电的能量补充策略 (26)4.4并网馈电电源来源监测 (27)4.5 微电网和锂电池的配合研究271背景和意义1.1 项目背景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全面推进,在分布式电源、微电网、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等新兴元素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配用电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面临新的形势,即支持大规模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发电的并网和支持与用户的互动以适应电动汽车发展需要。

这些分布式发电设备接入配电网,功率双向流动,对电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电动汽车充电功率达数百千瓦,需要建设专用充电设施, 根据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要在电网总负荷中占很大的比例,而电动汽车的充电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对电网来说,这是巨大的功率平衡资源,通过执行分时电价,引导用户主动调整电动汽车充电的时间,将显著地减少峰谷负荷差,提高电网现有容量的利用率;止匕外,还可以很好地补偿可再生发电的间歇性,减少对系统备用容量的需求。

所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和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发展的需要,其发展趋势毋庸置疑。

长远来看,未来的智能园区电网向着更高的可靠性、更优质的电能质量、适应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和电动汽车充换电的需要方向发展,高级量测体系、性价比更高的通信网络、智能的综合控制调度和能量管理系统将为园区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供电可靠性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将深化智能电网的建设。

国家电网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技术规定2010年版

国家电网分布式能源接入系统技术规定2010年版
规定中普遍使用。应该认识到在发生跳闸时,例如过电压跳闸,变流器不会与电网完全断开。变流器维护时
可以通过一个电网交流断路开关来实现与电网完全断开。
3.5 变流器类型电源 converter-type power supply 采用变流器连接到电网的电源。
3.6 同步电机类型电源 synchronous-machine-type power supply 通过同步电机发电的电源。
3 术语和定义
本规定采用了下列名词和术语。 3.1 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resources
本规定所指分布式电源指接入 35kV 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小型电源,包括同步电机、感应电机、变流 器等类型。 3.2 公共连接点 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
电力系统中一个以上用户的连接处。
3.9 防孤岛 anti-islanding 防止非计划性孤岛现象的发生。
注:非计划性孤岛现象发生时,由于系统供电状态未知,将造成以下不利影响:①可能危及电网线路维护人员和用
户的生命安全;②干扰电网的正常合闸;③电网不能控制孤岛中的电压和频率,从而损坏配电设备和用户设备。
3.10 功率因数 power factor 由电源输出总有功功率与总无功功率计算而得的功率因数。功率因数(PF)计算公式为:
I
Q / GDW 480 — 2010
前言
为促进分布式电源科学、有序发展,规范化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技术指标,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 划部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的编制工作。
根据我国电网结构特点和安全运行要求,结合分布式电源的特性,在深入研究分布式电源对电网的 影响,并充分吸收国外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有关技术规定、标准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在电能 质量、安全和保护、电能计量、通讯和运行响应特性方面参考或者引用了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IEC 标准、IEEE 标准。制定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尚属首次。本标准中规定了通过 35kV 及以 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新建或扩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应满足的技术要求。

01. Q/GDW_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

01. Q/GDW_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

ICS29.240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Protection for Smart Substation2010-04-27发布2010-04-27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441—2010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总则 (4)5继电保护及相关设备配置原则 (4)6继电保护装置及相关设备技术要求 (7)7继电保护信息交互原则 (12)8继电保护就地化实施原则 (13)附录A(规范性附录)支持通道可配置的扩展IEC60044-8协议帧格式 (14)附录B(资料性附录)3/2接线型式继电保护实施方案 (26)附录C(资料性附录)220kV及以上变电站双母线接线型式继电保护实施方案 (36)附录D(资料性附录)110(66)kV变电站实施方案 (41)编制说明 (45)IQ/GDW441—2010II前言为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智能变电站建设效率和效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特制定《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以规范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应用。

本标准编写格式和规则遵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

本标准针对智能变电站的特点,重点规范了继电保护配置原则、技术要求、信息交互原则以及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等相关设备配置原则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C、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天津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华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华中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华东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江苏电力设计院、浙江电力设计院、河南电力设计院、四川电力设计院、东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西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河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福建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河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江苏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四川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分布式电源孤岛运行控制规范

分布式电源孤岛运行控制规范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1272—2014分布式电源孤岛运行控制规范Operation and control specificati on for distributed resource island2014-12-20发布2014-12-20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 W11272—2014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规定 (3)5 分布式电源孤岛转换控制 (3)6 有功控制与电压调节 (4)7 分布式电源孤岛系统监控 (4)8 通信 (5)9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 (5)10 分布式电源孤岛系统黑启动控制 (5)编制说明 (7)Q/GD W11272—2014前言为规范分布式电源孤岛运行控制,保障分布式电源孤岛系统的安全运行,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义明、季宇、于辉、苏剑、马珂、张小奇、刘海涛、吴鸣、李洋、吕志鹏本标准首次发布。

Q/GD W11272—2014分布式电源孤岛运行控制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分布式电源在计划性孤岛运行状态下应满足的运行控制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分布式电源孤岛转换控制、有功控制与电压调节、分布式电源孤岛系统监控、通信、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分布式电源孤岛系统黑启动控制等。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以同步发电机、感应发电机、变流器等形式接入35k 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的分布式电源运行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4285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15945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DL/T584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995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Q/GDW667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运行控制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电力储能系统电网接入规范标准

电力储能系统电网接入规范标准

目录1 目的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适用范围 (2)4 术语和定义 (2)5 一般性技术规定主要技术指标 (3)6 接口装置 (4)7 接地与安全 (4)7.1 接地 (4)7.2 安全标识 (4)8 电能质量 (4)8.1 一般性要求 (4)8.2 谐波和畸变 (5)8.3 电压波动和闪变 (5)8.4 电压偏差 (5)8.5 电压不平衡 (5)8.6 直流分量 (5)9 功率控制与电压调节 (6)9.1 有功功率控制 (6)9.2 电压/无功调节 (6)9.3 异常响应 (6)10 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 (8)10.1 一般性要求 (8)10.2 元件保护 (8)10.3 系统保护 (8)10.4 故障信息 (8)10.5 同期并网 (8)11 自动化与通信 (8)11.1 基本要求 (8)11.2 正常运行信息 (9)12 电能计量 (9)电力储能系统电网接入标准(企标)1目的本文件定义了研究院电力储能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本文件的制定是为了确保产品定位准确、满足法规要求、符合顾客期望,保证开发工作质量。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1.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2.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3.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4.GB 14050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5.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6.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7.GB/T 14598.9 电气继电器第22部分第3篇: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8.GB/T 14598.10 电气继电器第22部分第4篇:快速瞬变干扰试验9.GB/T 14598.1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1部分:1MHz脉冲群干扰试验10.GB/T 14598.14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2部分:静电放电试验11.GB/T 1554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12.GB/T 17626.7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13.GB/T 24337-200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14.DL/T 1040 电网运行准则15.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定16.DL/T 584 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17.DL/T 6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18.DL/T 634.5—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1部分19.DL/T 634.5—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第104部分20.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21.Q/GDW 480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22.Q/GDW 370 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23.Q/GDW 382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24.Q/GDW 156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25.IEC 61000-4-30 电磁兼容第4-30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26.IEEE 1547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标准27.IEEE Std 466 用于工商业的应急和备用电源设备C22.3 NO.9 分布式电力供应系统互联标准28.电监安全[2006]34号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29.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3适用范围本规定对以电化学或电磁形式存储电能的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做了规定。

低压配网设备命名及现场标识规范

低压配网设备命名及现场标识规范

湖南省电力公司低压配网设备命名及现场标识规范(试行)湖南省电力公司二〇一四年十二月目次总则 (2)1.1 一般规定 (2)1.2 适用范围 (2)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2)2 术语和定义 (3)2.1 导线 (3)2.2 线路 (3)2.3 耐张段 (3)2.4 母线 (3)2.5 电缆终端 (3)2.6 电缆接头 (3)2.7 电缆分支箱 (3)2.8 电缆线路 (3)2.9 箱变 (3)2.10 配电室 (3)2.11 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3)2.12 剩余电流保护器 (4)2.13 熔断器 (4)2.14 电容器 (4)2.15 电流互感器 (4)2.16 避雷器 (4)2.17 开关 (4)2.18 孤岛 (4)2.19 反孤岛装置 (4)2.20 储能装置 (4)3 低压配电设备命名规范 (5)3.1 低压线路 (5)3.2 低压杆塔 (5)3.3 低压电缆 (5)3.4 低压电缆中间接头 (5)3.5 低压电缆终端头 (6)3.6 低压电缆段 (6)3.7 低压电缆分接箱 (6)3.8 低压电缆终端箱 (6)3.9 低压熔丝箱 (6)3.10 低压熔丝 (6)3.11 低压配电箱 (6)3.12 低压配电室 (6)3.13 低压开关柜 (7)3.14 低压开关 (7)3.16 低压避雷器 (7)3.17 低压电流互感器 (7)3.18 低压电容器 (7)3.19 低压熔断器 (7)3.20 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8)3.21 低压剩余电流保护器 (8)3.22 低压柱上开关 (8)3.23 低压柱上电容器 (8)3.24 低压柱上避雷器 (8)3.25 低压柱上熔断器 (8)3.26 低压柱上电容器 (8)3.27 低压储能装置 (8)3.28 低压配电盘 (9)3.29 反孤岛装置 (9)4 低压用户接入点 (9)5 低压设备现场标识规范 (11)5.1 低压线路名称标识牌 (11)5.2 低压柱上电容器标识牌 (13)5.3 低压表箱标识牌 (2)5.4 低压柱上避雷器标识牌 (2)5.5 低压杆号标识牌 (2)5.6 电缆头(中间、终端)标识牌 (6)5.7 终端型电缆回路标识牌 (8)5.8 中间型电缆回路标识牌 (1)5.9 低压储能装置标识牌 (2)5.10 低压配电盘标识牌 (2)5.11 反孤岛装置标识牌 (2)5.12 低压柱上开关标识牌 (2)5.13 低压柱上熔断器标识牌 (2)5.14 低压配电箱标识牌 (2)5.15 低压开关柜标识牌 (2)5.16 低压电缆分接箱标识牌 (2)5.17 低压电缆终端箱标识牌 (2)5.18 线路相序标识牌 (2)5.19 安全标识标识牌 (3)5.19.1 禁止标识牌 (3)5.19.2 警告标识 (2)5.19.3 指令标识 (1)5.19.4 提示标识牌 (1)5.19.5 安全警示线 (1)5.19.6 安全防护 (1)5.19.7 其他 (1)5.19.8 其他类配置规范 (1)7 其他规定 (2)前言为了加强公司系统配电网低压设备设施的标识管理,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及VI标识系统要求,在参考国家电网公司《35kV及以下城市配电网设施标识管理办法》及2009年《湖南省电力公司城市配电网标识管理规范(试行)》的基础上,结合公司PMS2.0系统的实施要求及配电网低压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范。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报批稿)国家电网公司Q/GDW480 —20101 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以同步电机、感应电机、变流器等形式接入35kV 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的分布式电源。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接入35kV 及以下电网还应参照《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和《国家电网公司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执行。

本规定规定了新建和扩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运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技术要求,改建分布式电源、分布式自备电源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但鼓励根据本规定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T 12325—2008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 12326—2008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549—1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2008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945—2008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DL/T 584—2007 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 1040 电网运行准则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定IEC61000-4-30 电磁兼容第4-30 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测量方法DL/T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1 部分传输规约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DL/T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4 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IEC60870-5-101 网络访问Q/GDW 370-2009 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Q/GDW 3382-2009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IEEE 1547 Standard for Interconnecting Distributed Resources with Electric Power Systems3 术语和定义本规定采用了下列名词和术语。

储能电站项目可行性分析

储能电站项目可行性分析

储能电站项目可行性分析一、项目设计概述1.1项目背景储能电站,指通过一定的介质或者设备,把电能以某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并根据需求情况,再以某种转换形式释放出来系统。

之所以要采用储能电站,主要是为了解决电能的产生和使用不同步的问题。

例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会因为天气、季节、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一定的间歇性,而用户侧的电力需求也有波动性。

储能电站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同时降低用户侧用能成本有很重要的意义,因而再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储能电站根据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等。

其中电化学储能作为最成熟,应用普遍的储能技术之一,等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是目前用户侧储能的主要形式。

作为用户侧储能,削峰填谷,降低用能成本,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之一,目前大部分地区电力均存在峰平谷电价,而大多数企业用能时间均在白天高峰及平价电时段,例如根据《陕西省物价局关于调整陕西电网销售电价的通知》中给出的电力价格为测算依据:图1:电价示意图储能系统利用晚上谷电时段进行电池充电,在白天峰电时段进行放电供能源站使用,实现绿色节能。

以陕西省的大型工业1-10KV为例,峰谷差价为0.6670元,假设按125kW/1MWh储能电站设计,每天峰电8小时计算,则每天的储能收入:1×1000×0.6670=667.00元。

图2:储能系统充放电状态图23:00-07:00——对蓄电池充电储能,控制充电电流实现8小时完成电池储能。

07:00-10:00——电池浮充,此时充电电流较小,不会明显增加费用。

10:00-15:00——尖峰时段,电池放电。

15:00-18:00——电池浮充,为后续的高峰用电补充能量。

18:00-21:00——尖峰时段。

21:00-23:00——静止状态。

电池不充电也不放电。

1.2储能电站价值除了节电收益外,储能电站还有以下价值:1)参与需求侧响应在高峰时段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获取政府补贴收益;实现峰荷转移,提高终端用电效率;2)改善电能质量暂态有功出力紧急响应,解决频率波动;暂态电压紧急支撑功能,解决电压暂降或中断;3)备用应急电源突发电网故障,作为应急备用电源;为客户省掉UPS/EPS备用电源投资;减少备用柴油发电机的运行费用;4)实现无功补偿PCS调节无功因数,提供无功补偿功能;降低输电线路耗损;对于大工业用户要求功率因数为0.9,每提高0.01电费则降低0.15%。

储能电站方案V1-如东化工园施工

储能电站方案V1-如东化工园施工

如东化工园施壮化工有限公司企业级峰谷储能电站系统解决方案编制:审核:批准:2015年10月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目录一、项目概述...................................................................................................................................3 1.1项目背景.............................................................................................................................3 1.2设计依据.............................................................................................................................3 1.2设计概述.............................................................................................................................3 二、系统电气拓扑图.......................................................................................................................5 三、系统电气主接线.......................................................................................................................6 四、系统通信方案...........................................................................................................................7 五、系统配置方案...........................................................................................................................8 六、集装箱安装方案.....................................................................................................................10 6.1安装位置..........................................................................................................................10 6.2系统设备安装..................................................................................................................10 七、安装改造方案.........................................................................................................................13 八、项目投资概算.........................................................................................................................14 九、项目经济收益分析.. (16)企业级储能电站系统解决方案一、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该项目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化工园区里。

储能电站技术方案

储能电站技术方案

储能电站总体技术方案2011-12-20目录1.概述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早期主要用于孤立电网的调频、热备用、调压和备份等;电池储能系统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国外也已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末德国在Herne 1MW的光伏电站和Bocholt 2MW的风电场分别配置了容量为的电池储能系统,提供削峰、不中断供电和改善电能质量功能;从2003年开始, 日本在Hokkaido 风电场安装了6MW /6MWh 的全钒液流电池VRB储能系统,用于平抑输出功率波动;2009年英国EDF电网将600kW/200kWh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配置在东部一个11KV 配电网STATCOM中,用于潮流和电压控制,有功和无功控制;总体来说,储能电站系统在电网中的应用目的主要考虑“负荷调节、配合新能源接入、弥补线损、功率补偿、提高电能质量、孤网运行、削峰填谷”等几大功能应用;比如:削峰填谷,改善电网运行曲线,通俗一点解释,储能电站就像一个储电银行,可以把用电低谷期富余的电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的时候再拿出来用,这样就减少了电能的浪费;此外储能电站还能减少线损,增加线路和设备使用寿命;优化系统电源布局,改善电能质量;而储能电站的绿色优势则主要体现在:科学安全,建设周期短;绿色环保,促进环境友好;集约用地,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2.设计标准GB 21966-2008 锂原电池和蓄电池在运输中的安全要求GJB 4477-2002 锂离子蓄电池组通用规范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GB/T 12325-2008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 12326-2008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549-1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2008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2297-1989 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术语DL/T 527-2002 静态继电保护装置逆变电源技术条件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GB/T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第27部分:产品安全要求DL/T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d:自由跌落GB/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7626 -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GB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 7947-2006 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GB 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DL/T 5429-2009 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GB 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蓄电池名词术语IEC 61427-2005 光伏系统PVES用二次电池和蓄电池组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Q/GDW 564-2010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GB/T 18479-2001 地面用光伏PV发电系统概述和导则GB/T 19939-2005 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T 20046-2006 光伏PV系统电网接口特性GB 2894 安全标志neq ISO 3864:1984GB 16179 安全标志使用导则GB/T 17883 和级静止式交流有功电度表DL/T 448 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定DL/T 614 多功能电能表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 5202 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SJ/T 11127 光伏PV发电系统过电压保护——导则IEC 61000-4-30 电磁兼容第 4-30 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IEC 60364-7-712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 7-712 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太阳光伏PV发电系统3.储能电站配合光伏并网发电方案系统架构在本方案中,储能电站系统主要配合光伏并网发电应用,因此,整个系统是包括光伏组件阵列、光伏控制器、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逆变器以及相应的储能电站联合控制调度系统等在内的发电系统;系统架构图如下:储能电站配合光伏并网发电应用架构图1、光伏组件阵列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光伏效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然后对锂电池组充电,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负载进行供电;2、智能控制器根据日照强度及负载的变化,不断对蓄电池组的工作状态进行切换和调节:一方面把调整后的电能直接送往直流或交流负载;另一方面把多余的电能送往蓄电池组存储;发电量不能满足负载需要时,控制器把蓄电池的电能送往负载,保证了整个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并网逆变系统由几台逆变器组成,把蓄电池中的直流电变成标准的380V市电接入用户侧低压电网或经升压变压器送入高压电网;5、锂电池组在系统中同时起到能量调节和平衡负载两大作用;它将光伏发电系统输出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以备供电不足时使用;光伏发电子系统略;储能子系统3.3.1储能电池组1电池选型原则作为配合光伏发电接入,实现削峰填谷、负荷补偿,提高电能质量应用的储能电站,储能电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容易实现多方式组合,满足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较大工作电流;电池容量和性能的可检测和可诊断,使控制系统可在预知电池容量和性能的情况下实现对电站负荷的调度控制;高安全性、可靠性: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电池正常使用寿命不低于15年;在极限情况下,即使发生故障也在受控范围,不应该发生爆炸、燃烧等危及电站安全运行的故障;具有良好的快速响应和大倍率充放电能力,一般要求5-10倍的充放电能力;较高的充放电转换效率;易于安装和维护;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在电池生产、使用、回收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2 主要电池类型比较表1、几种电池性能比较3建议方案从初始投资成本来看,锂离子电池有较强的竞争力,钠硫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未形成产业化,供应渠道受限,较昂贵;从运营和维护成本来看,钠硫需要持续供热,全钒液流电池需要泵进行流体控制,增加了运营成本,而锂电池几乎不需要维护;根据国内外储能电站应用现状和电池特点,建议储能电站电池选型主要为磷酸铁锂电池;3.3.2 电池管理系统BMS1电池管理系统的要求在储能电站中,储能电池往往由几十串甚至几百串以上的电池组构成;由于电池在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会造成电池内阻、电压、容量等参数的不一致;这种差异表现为电池组充满或放完时串联电芯之间的电压不相同,或能量的不相同;这种情况会导致部分过充,而在放电过程中电压过低的电芯有可能被过放,从而使电池组的离散性明显增加,使用时更容易发生过充和过放现象,整体容量急剧下降,整个电池组表现出来的容量为电池组中性能最差的电池芯的容量,最终导致电池组提前失效;因此,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电池组而言,均衡保护电路是必须的;当然,锂电池的电池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电池的均衡保护,还有更多的要求以保证锂电池储能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2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具体功能基本保护功能单体电池电压均衡功能此功能是为了修正串联电池组中由于电池单体自身工艺差异引起的电压、或能量的离散性,避免个别单体电池因过充或过放而导致电池性能变差甚至损坏情况的发生,使得所有个体电池电压差异都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要求各节电池之间误差小于±30mv;电池组保护功能单体电池过压、欠压、过温报警,电池组过充、过放、过流报警保护,切断等;数据采集功能采集的数据主要有:单体电池电压、单体电池温度实际为每个电池模组的温度、组端电压、充放电电流,计算得到蓄电池内阻;通讯接口:采用数字化通讯协议IEC61850;在储能电站系统中,需要和调度监控系统进行通讯,上送数据和执行指令;诊断功能BMS应具有电池性能的分析诊断功能,能根据实时测量蓄电池模块电压、充放电电流、温度和单体电池端电压、计算得到的电池内阻等参数,通过分析诊断模型,得出单体电池当前容量或剩余容量SOC的诊断,单体电池健康状态SOH的诊断、电池组状态评估,以及在放电时当前状态下可持续放电时间的估算;根据电动汽车相关标准的要求锂离子蓄电池总成通用要求目前储能电站无相关标准,对剩余容量SOC的诊断精度为5%,对健康状态SOH的诊断精度为8%;热管理锂电池模块在充电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热能,使整个电池模块的温度上升,因而,BMS 应具有热管理的功能;故障诊断和容错若遇异常,BMS应给出故障诊断告警信号,通过监控网络发送给上层控制系统;对储能电池组每串电池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电压、电流等参数的监测分析,计算内阻及电压的变化率,以及参考相对温升等综合办法,即时检查电池组中是否有某些已坏不能再用的或可能很快会坏的电池,判断故障电池及定位,给出告警信号,并对这些电池采取适当处理措施;当故障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可能出现或开始出现恶性事故时,给出重要告警信号输出、并切断充放电回路母线或者支路电池堆,从而避免恶性事故发生;采用储能电池的容错技术,如电池旁路或能量转移等技术,当某一单体电池发生故障时,以避免对整组电池运行产生影响;管理系统对系统自身软硬件具有自检功能,即使器件损坏,也不会影响电池安全;确保不会因管理系统故障导致储能系统发生故障,甚至导致电池损坏或发生恶性事故;建议方案均衡保护技术建议能量转移法储能均衡;其它保护技术对于电池的过压、欠压、过流等故障情况,采取了切断回路的方式进行保护;对瞬间的短路的过流状态,过流保护的延时时间一般至少要几百微秒至毫秒,而短路保护的延时时间是微秒级的,几乎是短路的瞬间就切断了回路,可以避免短路对电池带来的巨大损伤;在母线回路中一般采用快速熔断器,在各个电池模块中,采用高速功率电子器件实现快速切断;蓄电池在线容量评估SOC在测量动态内阻和真值电压等基础上,利用充电特性与放电特性的对应关系,采用多种模式分段处理办法,建立数学分析诊断模型,来测量剩余电量SOC;分析锂电池的放电特性,基于积分法采用动态更新电池电量的方法,考虑电池自放电现象,对电池的在线电流、电压、放电时间进行测量;预测和计算电池在不同放电情况下的剩余电量,并根据电池的使用时间和环境温度对电量预测进行校正,给出剩余电量SOC的预测值;为了解决电池电量变化对测量的影响,可采用动态更新电池电量的方法,即使用上一次所放出的电量作为本次放电的基准电量,这样随着电池的使用,电池电量减小体现为基准电量的减小;同时基准电量还需要根据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进行相应修正;蓄电池健康状态评估SOH对锂电池整个寿命运行曲线充放电特性的对应关系分析,进行曲线拟合和比对,得出蓄电池健康状态评估值SOH,同时根据运行环境对评估值进行修正;蓄电池组的热管理在电池选型和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热管理的设计;圆柱形电芯在排布中的透气孔设计及铝壳封装能帮助电芯更好的散热,可有效防鼓,保证稳定;BMS含有温度检测,对电池的温度进行监控,如果温度高于保护值将开启风机强制冷却,若温度达到危险值,该电池堆能自动退出运行;并网控制子系统本子系统包括储能电站内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的设备;用于将电能变换成适合于电网使用的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电能的电气设备;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器、逆变器和控制器均可属于本子系统的一部分;1大功率PCS拓扑设计原则符合大容量电池组电压等级和功率等级;结构简单、可靠稳定,功率损耗低;能够灵活进行整流逆变双向切换运行;采用常规功率开关器件,设计模块化、标准化;并网谐波含量低,滤波简单;发展现状低压等级2kV以下电池组的PCS系统早期一般是采用基于多重化技术的多脉波变换器,功率管采用晶闸管或GTO;随着新型电池技术的出现、功率器件和拓扑技术的发展,较高电压等级5kV~6kV的电池组的PCS系统一般采用多电平技术,功率管采用IGCT或IGBT串联;另外一种方案是采用DC/DC+DC/AC两级变换结构,通过DC/DC先将电池组输出升压,再通过DC/AC逆变;适合大功率电池应用的DC/DC变换器拓扑主要采用非隔离型双向Buck/Boost电路,多模块交错并联实现扩容;DC/AC部分主要包括多重化、多电平、交错并联等大功率变流技术,以降低并网谐波,简化并网接口;建议方案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可采用电压源型PCS,并联接入电网,PCS设计成四象限运行,能独立的进行有功、无功控制;目前电池组电压等级一般低于2kV,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具有低压大电流特点;考虑两级变换结构损耗大,建议采用单级DC/AC变换结构,通过升压变接入电网;利用多变流器单元并联技术进行扩容,采用移相载波调制和环流抑制实现单元间的功率均分;结构简单、易控制、模块化、容错性好和效率高;2 PCS控制策略控制要求高效安全电池充放电;满足电网相关并网导则;进行有功、无功独立调节;能够适应电网故障运行;研究现状国内外对分布式发电中并网变流器控制策略已经展开了广泛研究,常采用双闭环控制,外环根据控制目标的不同,提出了PQ控制、下垂控制、虚拟同步机控制等,内环一般采用电流环,提出了自然坐标系、静止坐标系和同步坐标系下的控制策略;电池储能系统PCS控制除了满足常规的并网变流器要求,更重要的要满足电池充放电要求,尤其是电网故障情况下的控制;建议方案采用多目标的变流器控制策略,一方面精确控制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确保电池组高效、安全充放电;另一方面根据调度指令,进行有功、无功控制;低电压穿越能力强,逆变器对电网电压应始终工作在恒流工作模式,输出端压跟随市电,可以在很低电压下运行,甚至在输出端短路时仍可输出,此时逆变器保持额定的输出电流不变;实现电网故障状态下电池储能系统紧急控制,以及电网恢复后电池储能系统的重新同步控制;储能电站联合控制调度子系统常规的储能电站控制系统使用的产品来自于不同的供应商;几乎每个产品供应商都具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整个储能电站里运行的规约就可能达到好几种;于是当一个储能电站需要将不同厂商的产品集成到一个系统时,就不得不花很大的代价做通信协议转换装置,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可靠性,另一方面增加了系统成本和维护的复杂性;因此本方案建议采用基于IEC61850的系统方案;IEC61850是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讯网络和系统的国际标准;制定IEC61850主要目的就是使不同制造厂商的产品具有互操作性,使它们可以方便地集成到一个系统中去,能够在各种自动化系统内部准确、快速地交换数据,实现无缝集成和互操作;由于联合发电智能监控系统采用IEC61850协议,所以在储能电站也采用基于IEC61850的控制系统有利于处理并传送从储能电站控制系统到联合发电智能监控系统各种实时信息;储能电站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功能集成的设计思想,分为系统层和设备层两层结构,全站监控双网采用100M光纤以太网作为通信网络,采用星型网络结构;系统层配置:系统层主要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联合发电智能监控系统通信等功能;实时数据采集通过子系统的智能组件从功率调节系统、电池系统、配电系统获取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电池容量、线路状态、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系数和平均值;与联合发电智能监控系统通信:在储能电站和变电站之间铺设光纤,将储能电站的实时数据、故障信息等上传到联合发电智能监控系统;同时接受联合发电智能监控系统下发的控制命令;设备层配置设备层由电池管理系统BMS及其智能组件、能量管理系统PCS及其智能组件、配电系统保护测控装置等;电池管理系统BMS及其智能组件:电池管理系统BMS对整个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的选择、充电模式的选择以及运营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电池管理系统无论是在电池的充电过程还是放电过程,都要可靠的完成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并通过智能组件将相关信息转化为IEC61850协议通过光以太网上送到监控系统,以便采用更加合理的控制策略,达到有效且高效使用电池的目的;能量管理系统PCS及其智能组件:能量管理系统PCS实现对电池充放电的控制,满足储能系统并网要求;研究多目标的变流器控制策略,一方面精确控制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确保电池组高效充放电;另一方面根据调度指令,进行双向平滑切换运行,实现有功、无功独立控制;另外,在电网故障条件下,研究多储能PCS单元的协调控制,实现对局部电网的安全运行;智能组件将PCS需要上传的开关量、模拟量、非电量、运行信息等转换为IEC61850协议通过以太网上传给监控系统,同时将监控系统下发的模式切换命令及定值设定转发给PCS;配电系统保护测控装置:采用数字化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采用直接对常规互感器采样的方式完成电压、电流的测量;断路器、刀闸位置等开关量信息通过硬接点直接采集;断路器的跳合闸通过硬接点直接控制方式完成;具备IEC61850协议的以太网通信方式与监控系统相连;4.储能电站系统整体发展前景全球能源紧缺,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受环境影响较大,功率不稳定,致使传统电网无法承载,大量能量被浪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储能技术落后,现有储能电站无法实现功率补偿,无法满足功率平滑的需求;可以说,储能电站的发展已成为新能源开发的核心之一;除光伏发电系统外,储能电站也广泛适用于如下场合:1、负荷波动大的工厂、企业、商务中心等;2、需要具备“黑启动”功能的发电站;3、发电质量有波动的风能和潮汐能发电站;4、需要夜间储存能量以供白天使用的核能、风能等发电设施;5、因环保原因限制小型火力调峰发电站或其它高污染发电站发展的区域;6、户外临时大型负荷中心;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这一储能技术为核心的储能电站,相比于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现有储能技术,具有明显的成本和运行寿命优势,经济效益突出,需求巨大,应用前景广阔;随着全球电力需求逐年增长,用电高峰和低谷的负荷差距越来越大,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将给电网储能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技术更新,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发展近况-苏剑

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发展近况-苏剑
小、能源效益最大…… • 如何在满足系统运行约束的条件下,实现微网多种能源的合理调度,是一个多目
标、非线性的复杂问题。
关键技术研究:
• 微网内分布式电源的功率预测技术 • 含多种分布式电源、融合辅助服务与需求侧响
应的微网能量优化管理方法 • 微网内多种类型储能装置的优化运行调度策略
1
分布式电源概况
• 实现高渗透率分布式电源的并网运行 • 探索各种典型能源形式分布式电源的合理并网模式 • 通过建设1个微网工程,实现多种分布式电源的综合利用
P11
中国电科院相关工作
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
n 智能营业厅风光储微网解决方案
市电
• 能源结构:光伏30kWp,风电 5kW,配置25kW*2h锂离子电池
额尔古纳太平林场
微网的运行控制
微网的控制系统架构
微网的运行控制
微网的控制系统架构
配电网调度层:
• 在特殊情况下,微网可作为配电网的备用电源在电网调度下对电网提供有效支撑; • 正常运行时参与电网经济运行调度,在电力市场环境中利用自身的储能参与电网的
削峰填谷。
微网集中控制层:
• 主网与微网间的接口,与配电网调度层交互信息; • 实行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层的优化控制策略,实现微网在并网、孤网状态下的
• 研究可实现并网/孤网无缝切换的解并列技术 • 微网的黑启动技术
当前研究热点
微网多元复合储能技术
技术需求:
• 微网不同的应用需求对储能技术的技术性能要求不同; • 一种储能元件很难同时满足大容量和快速响应大功率的技术要求; • 如何优化规划和协调控制多元复合储能,以获取更高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是
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发展近况

储能电站技术方案

储能电站技术方案

储能电站整体技术方案2020-12-20目录1.概述 (3)2.设计标准 (4)3.储能电站(配合光伏并网发电)方案 (6)3.1系统架构 (6)3.2光伏发电子系统 (7)3.3储能子系统 (7)3.3.1储能电池组 (8)3.3.2 电池治理系统(BMS) (9)3.4并网操纵子系统 (12)3.5储能电站联合操纵调度子系统 (14)4.储能电站(系统)整体进展前景 (16)1.概述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已有20连年的历史,初期要紧用于孤立电网的调频、热备用、调压和备份等。

电池储能系统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国外也已开展了必然的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末德国在Herne 1MW的光伏电站和Bocholt 2MW的风电场别离配置了容量为1.2MWh的电池储能系统,提供削峰、不中断供电和改善电能质量功能。

从2003年开始,日本在Hokkaido 30.6MW风电场安装了6MW /6MWh 的全钒液流电池(VRB)储能系统,用于平抑输出功率波动。

2020年英国EDF电网将600kW/200kWh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配置在东部一个11KV配电网STATCOM中,用于潮流和电压操纵,有功和无功操纵。

整体来讲,储能电站(系统)在电网中的应用目的要紧考虑“负荷调剂、配合新能源接入、弥补线损、功率补偿、提高电能质量、孤网运行、削峰填谷”等几大功能应用。

比如:削峰填谷,改善电网运行曲线,通俗一点说明,储能电站就像一个储电银行,能够把用电低谷期丰裕的电贮存起来,在用电顶峰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如此就减少了电能的浪费;另外储能电站还能减少线损,增加线路和设备利用寿命;优化系统电源布局,改善电能质量。

而储能电站的绿色优势那么要紧体此刻:科学平安,建设周期短;绿色环保,增进环境友好;集约用地,减少资源消耗等方面。

2.设计标准GB 21966-2020 锂原电池和蓄电池在运输中的平安要求GJB 4477-2002 锂离子蓄电池组通用标准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GB/T 12325-2020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误差GB/T 12326-2020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549-1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2020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稳GB/T 2297-1989 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术语DL/T 527-2002 静态继电保护装置逆变电源技术条件GB/T 13384-2020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GB/T 14598.27-2020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第27部分:产品安全要求DL/T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T 191-202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2423.1-202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 2423.2-202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 2423.3-200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实验第2部份:实验方式实验Cab:恒定湿热实验GB/T 2423.8-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d:自由跌落GB/T 2423.10-202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实验第2部份:实验方式实验Fc:振动(正弦)GB 4208-2020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7626 -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GB 14048.1-2006 低压开关设备和操纵设备第1部份:总那么GB 7947-2006 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GB 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DL/T 5429-2020 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GB 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蓄电池名词术语IEC 61427-2005 光伏系统(PVES)用二次电池和蓄电池组一样要求和实验方式Q/GDW 564-2020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GB/T 18479-2001 地面用光伏(PV)发电系统概述和导那么GB/T 19939-2005 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T 20046-2006 光伏(PV)系统电网接口特性GB 2894 平安标志(neq ISO 3864:1984)GB 16179 平安标志利用导那么GB/T 17883 0.2S 和0.5S 级静止式交流有功电度表DL/T 448 能计量装置技术治理规定DL/T 614 多功能电能表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 5202 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SJ/T 11127 光伏(PV)发电系统过电压爱惜——导那么IEC 61000-4-30 电磁兼容第4-30 部份实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IEC 60364-7-712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7-712 部份: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太阳光伏(PV)发电系统3.储能电站(配合光伏并网发电)方案3.1系统架构在本方案中,储能电站(系统)要紧配合光伏并网发电应用,因此,整个系统是包括光伏组件阵列、光伏操纵器、电池组、电池治理系统(BMS)、逆变器和相应的储能电站联合操纵调度系统等在内的发电系统。

8.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测试技术规范

8.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测试技术规范

(报批稿)
2011-11-14 发布
2011-11-14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GDW 666 — 2011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一般性技术原则 ·········································································································································· 2 5 一般性检查 ·················································································································································· 3 6 测试和试验设备的技术要求 ······················································································································ 3 7 型式试验······················································································································································ 3 8 例行试验······················································································································································ 5 9 现场试验······················································································································································ 6 10 定期试验···················································································································································· 9 附录 A 互联接口试验项目表 ······················································································································ 10 编制说明 ·························································································································································· 11

电池储能电站相关标准

电池储能电站相关标准

电池储能电站相关标准
电池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行需要依赖储能设备和系统的技术指标满足相关要求,目前我国电化学储能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涉及系统要求、设备要求与检测、调试验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

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委员会(SAC/TC 550)负责电力储能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是国际电气储能系统技术委员会(IEC/TC 120)的国内对口标委会。

至今,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委员会、能源局、电力行业以及企业界制定和发布了多项储能的相关标准。

通常,企业和团体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

目前电池储能朝着百兆瓦级(MW)、吉瓦级(GW)的规模发展,随着规模的增大,已有标准不能适应大规模储能电站的快速发展,标准也需不断演进,期待后续标准越来越完善。

国标: (GB指的是国家强制性国际标准,而GB/T指的是推荐性国家标准)
能源行业标准: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电力行业标准: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团体标准: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团体标准:。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目录(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目录(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

62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检验规范 第 3 部分: Q/GDW 540.3-2010 电容型设备及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绝缘在线监
测装置
国家电网科〔2011〕 133 号
63 Q/GDW 541-2010 电力光纤到户组网典型设计
国家电网科〔2011〕 275 号
64 Q/GDW 542-2010 电力光纤到户运行管理规范
74
Q/GDW 553.1-2010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系统 第 1 部分:技术条件
国家电网科〔2011〕 260 号
75 Q/GDW 554-2010 输电线路等值覆冰厚度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国家电网科〔2010〕 1738 号
76 Q/GDW 555-2010 输电线路导线舞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国家电网科〔2010〕 1364 号
36 Q/GDW 513-2010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规范
国家电网科〔2010〕 1364 号
37 Q/GDW 514-2010 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
国家电网科〔2010〕 1364 号
38
Q/GDW 515.1-2010
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用绝缘子使用导则 第 1 部 分:瓷玻璃绝缘子
输电线路预制装配式基础加工与安装工艺导 则
国家电网科〔2010〕 1507 号
51 Q/GDW 527-2010 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冷却系统技术规范
国家电网科〔2010〕 1739 号
52 Q/GDW 528-2010 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冷却系统运行规范
国家电网科〔2010〕 1739 号
53 Q/GDW 529-2010 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冷却系统检修规范
9 Q/GDW 242-2010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