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艺术欣赏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1. 杜甫的诗歌创作啊,那艺术特色可真是一绝。

他就像一个超级敏锐的社会观察家,啥事儿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你看,把战乱时期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描写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他写老妇人家中的遭遇,就像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让人读着心里直发酸,这就是他写实的厉害之处,像个摄像机,真实记录下当时的人间百态。

2. 杜甫写诗,情感那叫一个浓烈。

他的诗就像一团火,能把人的情绪一下子点燃。

像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花和鸟在他眼里都染上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离散的痛苦。

他哪里是在写诗,简直是在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大家看啊。

这情感强烈得,就像暴风雨中的海浪,一波一波地冲击着读者的内心。

3. 杜甫的诗很有画面感呢。

读他的诗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

拿来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简单几个字,那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月亮映照大江奔腾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了。

他就像一个顶级的画家,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卷,而且这画卷里还带着他自己的情绪,或孤独,或感慨。

4. 他写诗的用词也很精妙。

杜甫就像是一个用词的魔法师,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词语。

在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和“滚滚”这两个词,用得简直神了。

这两个词就像两个小炸弹,在诗句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让整个画面都动起来了,落叶纷纷而下,江水滔滔不绝,读起来多带劲啊。

5. 杜甫诗歌的结构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他的诗就像一座精心搭建的房子,每一部分都有它的作用。

像这首长诗,从他自己离开朝廷开始叙述,到家后的所见所感,内容丰富多样,却又条理清晰。

就像走在一个设计巧妙的迷宫里,虽然复杂,但不会让人迷路,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他的用心。

6. 杜甫写诗很擅长用典啊。

他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学究,肚子里装满了典故,信手拈来。

比如说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这一下子就把诸葛亮的形象烘托得更加高大,也让诗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要是不懂这些典故,就像吃饺子没蘸醋,少了点味道呢。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带来杜甫的诗句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1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参考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顿,衰颓。

④新停:指当时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

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全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

其中颔联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佳句。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2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原文: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参考注释: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赏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1、杜甫诗歌的叙事手法: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描写,以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语言技巧表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兵车行》、《丽人行》等,都展现了杜甫叙事诗的高度艺术成就。

2、杜甫诗歌的抒情手法:杜甫的抒情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特点,其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语言引人深思。

例如《登高》、《赠卫八处士》等,都表现了杜甫抒情诗的独特魅力。

3、杜甫诗歌的写景手法:杜甫的写景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为特点,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确的语言技巧表现自然景色的美妙之处。

例如《望岳》、《登岳阳楼》等,都展示了杜甫写景诗的独特风格。

4、杜甫诗歌的社会关怀:杜甫的诗歌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担忧。

例如《三吏》、《三别》等,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5、杜甫诗歌的文化传承:杜甫的诗歌在传承古代文化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他借鉴了前人的诗歌技巧和文学传统,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思想深度的诗歌作品。

例如《泊秦淮》、《江南春》等,都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杜甫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在叙事、抒情、写景、社会关怀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融合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
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2.真挚感人: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关注人性和人情,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3.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
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4.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深远,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
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5.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形象生动、刻画细致,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描绘
来表现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图。

6.继承与创新:杜甫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他以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精炼传神: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炼、传神,他善于运用恰当、生动的词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3.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力量和气势,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4.意境深远: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

5.叙事性强: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使诗歌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思考。

6.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7.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擅长抒发情感和表现社会生活,还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表现个人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多样
化的风格。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笔下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怀,表现了他对于时代悲壮的感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杜甫众多的作品中,有十首诗被认为是他最厉害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逐一探讨这十首诗及其魅力。

一、《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1.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1.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二、《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2.1 诗句欣赏•“病起风波渐平息,借书籍天真悟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2 诗歌特点•忧国忧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百姓艰辛的关切。

•理想主义:通过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3.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3.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四、《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的诗歌,可以发现杜甫艺术风格的独到之处。

他的诗歌写于七世纪至八世纪,深受宋朝文学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山鬼”、“望岳”、“江畔独步寻花”等作品,它们不仅深刻地反映出杜甫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更展现出他富有张力的艺术风格,他在诗歌中抒发了阳刚、肃穆、愤懑等感情,其意境振奋人心,把诗歌表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杜甫的诗歌用词精确、典雅,以平仄的和谐创造出一种特殊而强烈的节奏感,旨在形成抒发情感的效果,更是把庄重的艺术情怀打在了诗歌中。

例如,“望岳”中写道:“大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人已知明镜里,高处不胜寒”,语言凝重恢宏,根植于古典文学模式,深刻反映出杜甫这种艺术风格。

在写作风格上,杜甫使用了一种具有宗法特色的厚重叙述,并直接表达其心情。

他有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使用了“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句式,诉说失意的情绪,将一种深切的意境表达出来。

此外,他还灵活地运用唐诗的长短句,将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融入诗歌之中,使其充满抒情效果。

可以说,杜甫是宋代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大文人,他对传统文学有着很深的了解,并将传统文学的精髓融入了他的诗歌之中,使其充满抒情和诗意,具有浓厚的宋代文学特色,表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诗歌风格。

由此可见,杜甫的诗歌艺术风格在传统文学中占有卓越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影响了后世无数画家、诗人和作家,
其作品持续流传至今。

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艺术

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艺术

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艺术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杜甫和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们的诗歌艺术堪称完美。

本文将从他们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两方面入手,来探究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艺术。

一、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以“志怀之作”见长,他的诗歌经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沉痛压抑的情感,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民遭遇的苦难。

例如他的《春望》是一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歌,枯野净无人,但润物细无声,以此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和膜拜。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把深重的思想表述得非常明确,同时含义深厚,诗句给人们以启示和思考。

而李白的诗歌风格则更为浪漫多姿,他的诗歌在题材上更加广泛,既有对祖国的赞美和忠诚,还有游历与冒险经历的描写,表现出了他豁达、乐观的态度。

他的诗歌中经常运用夸张和比喻,以及心理描写手法,如《将进酒》表现了自己豪情万丈的性格,给人无尽的荣耀和虚荣。

而《庐山谣》则写了自己对原野大和美的热爱,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敬仰和感激,深感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昔在黄州,会梦吴越,具体道出了他游山玩水的心境,使读者沉浸到作者的情意之中。

他的诗歌语言则比较华丽,含义含深,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美感。

二、艺术特点杜甫的诗歌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她的情感语言。

他的诗歌在社会历史背景和人物塑造上都有得到了圆满展现,语言生动,情感深刻。

像《后赤壁赋》以“干戈不肯休,鬓发苍苍兮”的自述活生生地描述出冯唐兵变和自己身受排斥的艰苦经历,抒发了对家国离乱的忧患之感。

同时他也具有强烈的感知和唯美的想象力。

他在诗中融入了大量的感受,传达出了他的个人哲学和文学观点。

李白的诗歌艺术特点则在于他的创造性地运用诗歌语言开创新的思想。

他的诗歌以丰富多彩的形象、浪漫和幽默见长。

他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隐喻、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此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诗歌形象表现和世界观。

同样,他也非常擅长运用叠字和音韵,使诗歌语言变得美妙至极。

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

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

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精选篇11、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2、登岳阳楼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精选篇21、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出门看一作: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精选篇31、绝句杜甫〔唐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篇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论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咱们来聊聊杜甫这位老兄吧,他的诗啊,那简直是心灵的一股清泉,让人读了心里头暖洋洋的,又酸溜溜的,五味杂陈,但总觉得那么真实,那么有劲儿。

杜甫,人称“老杜”,他写的诗,就像是咱们生活里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世间的酸甜苦辣,人情冷暖。

他的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戳心,让人一读就忘不了。

就像咱们平时说的,“话糙理不糙”,杜甫的诗就是那个味儿。

先说他的情感吧,那叫一个深沉。

他写的《春望》,读着读着,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国破家亡的悲痛,仿佛自己也站在了那烽火连天的城楼上,眼瞅着山河破碎,心里头跟刀割似的。

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把那份痛彻心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掉眼泪。

再来说说他的描写,那叫一个生动。

杜甫写景,就像是在咱们眼前铺开了一幅幅活生生的画卷。

比如他的《望岳》,那泰山写得,哎呀,简直就是活灵活现,让人感觉自己就站在山脚下,抬头一看,那山高的,能顶破天!他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山的雄伟,也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

杜甫的诗里,还藏着好多成语和俗语呢。

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多直白啊,直接就把社会的不公给说出来了。

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不仅是写景,也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志气,要有大志向。

这些成语俗语,让杜甫的诗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咱们老百姓的生活。

他的诗啊,还特别注重结构。

有时候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有时候又是峰回路转,让人意想不到。

这种多样化的句式结构,让他的诗读起来既有节奏感,又充满了变化。

就像咱们听音乐一样,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才好听嘛。

杜甫的诗啊,真的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他的每一首诗都像是一个小故事一个道理,让咱们在品味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他用自己的笔杆子为咱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让咱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和感动。

所以啊咱们得好好读读杜甫的诗让咱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

就像那句话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杜甫的诗就像是咱们在书海中航行了一次又一次收获了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画鹰杜甫诗歌鉴赏

画鹰杜甫诗歌鉴赏

画鹰杜甫诗歌鉴赏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一、整体赏析1. 首联-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 起笔不凡,“素练”点明画鹰的画布是白色的绢帛。

“风霜起”则写出画面上鹰的神态带来的凛冽之感,仿佛一阵风霜随着鹰的形象而涌起。

诗人以“风霜”来烘托画中鹰的威猛和冷峻,“画作殊”直接称赞这幅画的与众不同,奠定了对画鹰高度赞赏的基调。

2. 颔联-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 这两句对画中鹰的形态进行细致描绘。

“㧐身”描绘出鹰耸身准备搏击的姿态,仿佛它正在思考着捕捉狡猾的兔子。

“侧目”写出鹰的眼神,它侧着眼睛,就像胡人深目含愁的样子,这里用“愁胡”来形容鹰的眼睛,既新奇又贴切,把鹰的敏锐、凶狠的眼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3. 颈联-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 “绦镟”是系鹰的丝绳和金属环,这里描写丝绳和金属环的光彩夺目,仿佛可以随手摘取。

“轩楹”指画鹰所在的堂前廊柱间,画中的鹰气势逼真,好像一呼唤它就能从画中飞扑出来。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画的逼真程度,从鹰的配饰到鹰的整体气势,让读者感受到画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4. 尾联-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 这是诗人的想象之笔,由画中的鹰联想到真正的鹰。

“何当”表示期望,诗人希望这只鹰能够去搏击那些平凡的鸟,让它们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之上。

这里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寄托,鹰象征着理想中的英雄或者有才能的人,而“凡鳥”则象征着平庸之辈,诗人借鹰表达了对不凡之士能够施展才华、扫除世间平庸的期望。

二、艺术特色1. 描写生动逼真-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外貌(如身、目)、配饰(绦镟)以及所处环境(轩楹)等多方面的描写,将画鹰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鹰的动态(㧐身、侧目)到静态(绦镟的光、在轩楹间的姿态),每一处描写都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那幅画中的苍鹰。

2. 托物言志- 诗中的鹰不仅仅是画中的形象,更是诗人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杜甫是唐代诗人中的巨匠,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深沉内省而著称。

这种诗歌风格不仅代表了杜甫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以及艺术手法,来浅析他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首先,杜甫诗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庄重沉默、笔墨磅礴、意境深远,表现出他的深刻思考和沉稳态度。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诗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现了他对自然、生命深刻的感受。

同时,杜甫还常常使用对仗、寓言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

他的诗歌语言情感层次分明,既有深邃的感受,也有沉思的思考,这正是他诗歌风格的体现。

其次,杜甫的诗歌主题内容展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自然万象的变幻。

他诗作中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内容包括自然景物、人生哲理、政治风云等等,反映出他深刻洞察政治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他的《三类人》诗,以史料记载为依据,直面当时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问题。

他的诗歌主题常常关注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不幸命运。

这些主题达到了人文关怀的效果,而且表达出深深的悲痛和忧患意识,构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最后, 在艺术手法上,杜甫的诗歌风格展现出了沉郁顿挫的特点。

他诗作中经常运用对比、借喻等手法,并不断借助声、调、韵、字等技巧烘托情感。

例如,他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静的月色、忧伤的离别、渐行渐远的小舟三种意象相互交融,表现出对家庭和纯真友谊的怀念感伤,诗中有大量的借景来烘托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是他深刻思考和反映现实的结果,也是他个人内心体验的反映。

这种诗歌风格既是他诗歌艺术的特点,也是中国古诗歌的重要风格之一。

杜甫的沉郁顿挫诗歌风格,在中国古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杜甫的诗歌艺术

杜甫的诗歌艺术

杜甫的诗歌艺术杜甫是唐朝文坛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艺术影响了后世,不仅仅因为他的思想深刻、文笔俊逸,更在于他对世态炎凉、民生疾苦的关切和表达。

本文就来探究杜甫的诗歌艺术。

一、表现手法多样杜甫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非常多样化,这也是他的诗歌能够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一般会考虑到不同的受众和场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例如,他的《登高》一诗就是用超凡的想象力描绘山川,表达了诗人的悲愁之情。

而他的《夜泊牛渚怀古》则是通过对旧日景象的想象,表现出对儒家文化的敬仰。

此外,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是通过对自己困苦生活的描写,来表现民生疾苦。

二、深刻的思想内涵杜甫的诗歌在思想内涵上非常深刻,他常常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显示出他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怀。

他的诗歌大多着眼于社会民生、国家兴亡等问题,是他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例如他的《大风歌》描写的是天灾人祸引起的惨状,表达了他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关注和同情。

他的《八阵图》则是对唐朝朝政腐败的揭露和批判。

三、表现对象丰富杜甫的诗歌表现对象非常丰富,他不仅仅表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也表现了他人的生活状况。

他的诗歌中描绘出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例如,他的《竹枝词》和《燕子楼》等诗歌中各自描绘出了不同性别的人物形象和感情故事。

同时,他也描绘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场景,如乡村、城市、官场、军营等。

四、艺术手法灵活多变杜甫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也是灵活多变的,使人们产生更加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受。

他在诗歌中使用的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手法,为他的诗歌增添了更多的感性和美感。

他的《绝句十首》中的《赠别》用了非常紧凑的结构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了非常抒情的意境。

同时,他的《梦李白二首》中的温情与风趣又凸显出了他个人风格,使人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艺术是多方面的、深入的、富有感染力和内涵的,展示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范文一: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乐府创作家,他的诗歌形象清晰、意象明确,诗歌的结构严谨,表达思想深刻,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称杜甫为“北方之最”。

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有不少学者和文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可归纳如下几点:
一、文笔自然,抒发自由。

杜甫的诗歌跳脱押韵、模仿古风而豪迈地抒发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巧妙恰当地融入诗句之中,文笔流畅自然,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二、哲思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杜甫的诗歌内容深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多有洞察,如表达对农民阶级的疾苦、冷嘲贪官污吏,十分有讽刺意味。

三、节奏自若,调和优美。

杜甫的诗歌在结构上上具有节奏感,句式主义的表现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感伤氛围,而且更使诗歌节奏优美流畅。

四、叙事朴素,意境通俗。

杜甫的叙事在通俗化和表意运用上毋庸置疑,通过运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层层叠叠的意象,杜甫描述出一片片绚丽的诗境,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杜甫诗歌的艺术,其魅力在于文笔自然、哲思深刻、节奏优美、叙事朴素,它将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包裹其中,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情怀,诗人的意境由此得以流露,使杜甫诗歌拥有了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令人难以忘怀!。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的诗歌是丰富多彩的,极具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由宽泛的社会背景和敏感的情感融为一体,反映出三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历史的变迁。

杜甫的诗采的艺术风格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内容,形式,和表达准则。

译者,从内容上看,杜甫的诗作�主要围绕着社会主题,反映着封建社会中贫
富不均,雅俗共赏的思想状态。

他用深厚的思想和文学技巧,将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床单清晰的语言中表达出来,比如《饮马长城窟行》中表达出“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思旧曲”中对政府加强社会治安却令民众思古惆怅之情,或《从军行》中“政权移转多少事,颜色从此变催人老”中发出了沉痛的心声,与后世读者有着深刻的共鸣。

从形式上看,杜甫虽以诗歌形式表达,但注重自由性,受到宋卿贾至的影响,也混入楚辞使形式显得开阔,猥褊,诙谐,曲折,也受到宋词的影响,多采用唐宋五言、七言的形式,抒发情绪,表达内容传达观念,文采极为丰富多彩。

表达准则上,杜甫善鉴诗,着力于用华韵组织诗体,也混入楚辞,表现生动扣人心弦。

而且,他重视使用文言文,语言简洁,富有故事性。

他大胆抒发艰辛、愁苦心情,擅长以一种痛苦的表达象征表现哀思之情,令读者备受感动。

总而言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都有着莫大的审美价值,其极具特色和深刻的内涵,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长久地研究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艺术欣赏《望岳》赏析:杜甫不同人生际遇中的诗风的变化杜晓勤:各位网友大家好,下面我们具体欣赏一下杜甫创作的诗歌,下面来看《望岳》这首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早年的作品,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开始漫游齐赵,这首《望岳》诗就是在开元25年去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尚未登岳,所以题为《望岳》。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高大磅礴的气象,以及想像自己登顶后的心情,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

除了这首诗,杜甫还写过两首《望岳》诗,分别是中年游华山和晚年游衡山的作品,由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际遇,可以看到杜甫诗风的转变。

因为诗人还没有登上泰山,而只是在泰山的脚下,向往着登上泰山,禁不住问同行的人“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呢?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当然诗人知道泰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所以他自问自答,说“齐鲁青未了”。

齐鲁大地郁郁葱葱,一片平川,而站在泰山之上就可以远望俯瞰齐鲁大地。

岱宗怎么样呢?可以登上山顶,远望一望无际的齐鲁平原,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

是在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陡然耸立的这么一座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写的是泰山之美之高。

天地造化,为人类为人间造了这么一座美丽的大山。

又因为泰山之高,所以泰山之南之北,阳坡和阴坡呈现出不同的光景,阳面是白天、是早晨,阴面则因为高山的阻挡、山峰的阻挡,以致于光线昏暗,像黄昏一样,既说了泰山之高之大,又为我们描述了泰山南北的这种奇妙的景象,而这些是诗人在山下就能够远望得到的,就能够看得到的景色。

所以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都是诗人站在山下远望的情景,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但是到第三联、第五和第六句的时候,诗人就开始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后的那种感受了。

他说“荡胸生层云”,假如我现在站在泰山之巅的话,泰山的山顶上云朵飘荡,站在如此之高的峰巅,我一定会禁不住心潮澎湃,激情汹涌在心中,就像白云朵朵飘荡在泰山之巅一样。

这时再往远处看,归巢的飞鸟在浩渺的天空中飞向远方,以至于自己要睁裂眼框才能目送归鸟的远去。

既然登上山顶可能会看到这样壮美的景色,诗人就下决心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论泰山怎么的难登,我也要登上泰山的峰顶,只有这样才能俯瞰群山,饱览天地秀色。

这样一首诗因为写于诗人的青年壮游时期,因而充满着热情,充满着理想和憧憬。

而从这首诗的结构来看,前面是向岳而望,面对着泰山,远望着悬想着自己登顶之后会看到的壮美的景色,使得诗人不由得向往、憧憬,然后登顶。

而登临绝顶之后心胸荡漾,归鸟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把诗人登顶之后心潮澎湃激动万分的情景表现得很生动,这首诗锤炼字词出神入化,像“生”和“入”都用得很好,“割”很有力度很深刻。

诗人并没有拘泥于细小景物的描写,不是着眼于局部,而是大笔泼墨,从宏观着眼,显得气宇轩昂,大气淋漓、元气充沛,令人读了之后感觉很有气势、很壮观。

杜甫之后还写过两首《望岳》诗,我们不妨进行一下比较。

诗人中年写过游华山的诗,七律,意境也完全不一样。

望岳(西岳)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後,高寻白帝问真源。

这首《望岳》是望西岳华山而写,显然不像写泰山那样,从大处着眼,如此壮观,用的比喻也和写泰山的不一样。

写泰山的那一首是“齐鲁青未了”,以意取胜,没有直接描写泰山之高大。

但是这首诗写华山的是直接描写,说西岳崚嶒,又说周围的那些小山峰像儿孙一样拱卫着华山主峰,用儿孙来比喻,没有诗人写泰山那样那么有神韵和有气势。

写泰山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说泰山的主峰如此高大,可以俯瞰周围的小山峰,但是这里用“似儿孙”来比喻华山主峰旁边的小山峰,就显得有些气势不够,(描写和比喻都较平较俗)而且诗人用了许多具体的地名来写华山,“安得仙人九节杖”等都是华山的地名,用实际的地名就显得太坐实了,而没有写泰山时那样浪漫和超脱。

而且诗人在这个时候,登山的热情也不像年轻时登泰山时那样充满着信心。

登泰山时有一种坚强的意志和人生的热情,但是到了华山脚下,诗人已经中年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多的热情了,所以诗人说,“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诗人不想马上登华山,只是想等秋天凉爽之后再去登一下华山,这种登山的想法已经不太急切了。

他在晚年所写的望衡山诗呈现出另外的艺术风貌。

成为了排律,多达14韵,28句,篇幅加长,表现的内容也和他写泰山和华山的两首《望岳》完全不一样了,诗人在这首望衡山的诗里更注重神话传说、祭祀礼仪的东西。

望岳(南岳)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欤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紫盖独不朝,争长崇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感衰俗,神其思降祥。

在这首诗里杜甫着重描写了南岳衡山的神仙传说,虽然这座山充满着神仙之气,是一座灵山,但是诗人也仍然没有马上去攀登,而且他这种攀登此山的欲望更不及中年时想要攀登西岳这么强烈了。

《望岳》(西岳)中说“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想等秋天凉爽之后再登。

而这里说“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直接说没有时间攀登这座山峰,老人已经没有攀登山岳的欲望,而只是在心中礼拜它而已。

从三首望岳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歌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心情。

《春望》是杜甫五律的代表作下面再看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757),这个时候诗人杜甫还陷于安禄山军队所占据的长安,诗人望见山川和草木的感触,表现了战乱和家书不易得到的心情。

诗人把国事和家事融于一诗之中,思家心切,正是爱国情深,而感家流离,正是哀国残破之情的流露。

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的代表作。

前几讲我们在讲杜甫被困长安的时候,说他行动还比较自由,没有被胡兵所拘押,他还有游览访友的自由,而且也写了《哀王孙》、《哀江头》这样的诗作,而这首《春望》也是杜甫春天时在长安独自游览、观赏春光的流露。

虽然国家残破了,处于战乱之中,但是山河依在,山山水水依然故我,青山还是那个青山,绿水还是那个绿水,并没有因为战乱而青山不在,绿水不流。

而长安城中虽然被安史叛军所占领着,烧掠抢夺,无恶不作,但是长安城中春色依然像往年一样到来了。

草木也依然长得那么郁郁葱葱,但是物是人非,面对这样美丽的春景,观景人的心境却和往年不同了,以前是在太平盛世游春,感受着春天的美好,大家心情舒畅愉快,但是现在却是国破家亡。

长安是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沦陷区,这个时候再看到春花露水,春天绽放的花朵上的露珠,就不再象以前那样晶莹美丽,而是好像诗人眼中的泪水一样,好像看到花朵也在流泪了。

因为时局是如此的动荡,时局是如此的不堪回首。

国家破亡了,何时才能恢复山河?何时才能过上以往那样安居乐业的生活呢?这个时候再看到鲜花,就不由得想起昔日安宁的生活,就更加为眼前的这种国破丧乱而伤心。

“恨别鸟惊心”,这个时候再看到天上的飞鸟,鸟儿可以在天上自由的飞翔,而人却被封锁在长安城中,没有自由。

这是一幅多么让人惊心的画面。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时候,听到鸟的叫声是多么欢快,我们的心情多么的欢愉,这个时候听到鸟的叫声,却不由得让我们心惊,为什么?因为鸟儿能够自由的飞翔,能够飞出长安城进进出出,能够在蓝天中翱翔,能够飞向远方,飞到远在城外的家人的身旁去,而自己呢?却像笼中鸟被困于长安城中,多长时间没有能够得到家人的消息了!所以一见到鸟儿在那里自由的飞翔,快乐的鸣叫,就不由得更让诗人感到内心的伤痛。

所以诗人接下来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打了三个月了,一直没有停息,因为战争阻隔,自己和家人的联系也断绝了不止三个月,这个时候的一封家书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难得。

而在这个时候,诗人又感到自己已经越来越老了,“白头搔更短”,因为担惊受怕,妻离子散,国破家亡,诗人种种忧愤,使头发变得越来越花白了,越来越稀疏了,以至于稀疏得快不能插上簪子了。

所以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的感情,诗人看到的是山河破碎,触景伤怀,热爱祖国,思念家人,而且寄托着内心的情怀,寄情于物。

整首诗沉郁顿挫,每一句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心中无限的哀痛,但是诗人又没有完全的倾泻出来,而是以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曲折地表露出来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诗人对国家的感情,用“花溅泪”、“鸟惊心”来说明诗人心中的惶恐和惊惧,用“家书抵万金”的夸张来说明对家人的思念,用“白头瘙更短,浑欲不胜簪”来反映诗人为国破家亡伤怀的这种心境。

整首诗一脉贯通而又不平直,情景兼具而又言辞朴实,格局严谨而不板滞,以五律近体而写得气韵浑厚,是前人少有的。

这首诗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成为后来无数个仁人志士在战乱时期盼望和平、和家人团聚的感情寄托。

“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杜甫的《春望》,写的是他在战乱中盼望胜利,感慨国破家亡的心情。

下面再欣赏一首杜甫得知战争快要结束,胜利的喜讯传来后心情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这个时候诗人已经52岁了。

唐军在洛阳横水附近打了大胜仗,收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