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和课堂体系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和课堂体系改革

1、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样,属于二级学科。作为一门课程,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核心性的基础课,也是农学、林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我院目前开设的四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资源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都在一年级开设本课程。和人文地理相比,自然地理的基础性更加突出一些,地理特色更加明显,区域地理也必须以自然地理为先导课程,可以说,没有自然地理的理论和方法,其他地理课程也就无所谓地理了,而只能属于脱离空间的另外的学科了。因此,自然地理学必须加强,尤其是在实验实习以及理论创新方法方面,亟待找到突破口。该课程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地位十分特殊,将其定为重点课程,有利于培养“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专业人才。

2、原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成熟、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我院在97级以前进校的各专业学生,均以要素课的形势,先后开设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以及综合自然地理学。1998年以后,根据国家教委专业指导书的精神和随着我院教研成果《高校地理专业“大普自”课程政改方案研究》的实施,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归并,将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通过地质与地貌学、现代自然地理学两门课程组织起来,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设;对于环境科学和GIS、资环等专业,则统一为一门课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不易编、内容不易讲的主要原因是内容的广泛性,它涵盖部门自然地理的精华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又包括天文学、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人们常称之为“大普自”。但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地理学的入门简介课程,否则就忽视了该课程开设的宗旨和应发挥的作用。目前内容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1内容古板、枯燥,不符合新形势下培养人才之需要这种体系基本上沿袭五、六十年代前苏联教材的内容编排方法,即从要素到整体而以要素为主,泛泛而论,面面俱到,追求体系上的完美无缺。而新形势下,人们更为重视的是理论的可操作性的实用性,而不仅仅停留在了解和解释的水平上,人们要用自然地理的技巧和知识去认识、改造甚至创建新环境,开发利用资源,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和促进新的生态平衡。据此,要更新内容体系。

2.2课堂讲授内容为主,实验实践课时偏少

教学大纲中规定讲授内容160课时,实验实习80课时。自然地理学实践性很强,有些观点,用语言文字描述,不如实地观察更为一

目了然,而有些理论若用现代教育技术则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该课程不但要增加实验实习,而且要更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全面现代化。

2.3智能教育为主,技能教育偏少,带有明显的科普性

现行许多科学都以智能教育为主,自然地理课亦如此。但该课程实践性很强,只有将重点由智能教育转向技能教育,才能显示出该课程的优势。目前,有些内容与中小学重复,甚至与社会科普读物类似,深度不够,仅仅是简单的叙述和解释,不能真正体现“高等自然地理学”的特色。

2.4难以理解,接受的内容占有一席之地

教学内容中有较多的公式,数据,没有说明来源及应用举例,学习起来很难。理解这些内容需要大量的数理知识,故我院的数学课应配合这些内容开设。如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是急需内容。

2.5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较差

该课程内容又多又杂,难以掌握。调查问卷表明,较好的学生可得到前一种思想,即整个地球环境由什么组成,他们都存在哪些分异规律等,但仍难把握重点,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接触到具体工作,不知所从,底气不足,这都是技能教育欠缺,知识系统性较弱的表现。

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能够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能和本领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据此,本课程重点从系统性、实用性和高层次性三个方面更新现行高新自然地理学的内容体系。从系统性来看,原体系以要素为主,从要素到整体,各要素间联系不十分密切,新体系以首先讲述认识大自然的相关技术,然后从地理环境以外的人类环境—整个宇宙背景讲起,再到整个地球,之后到地理环境,这样围绕“人类环境”这一主题,展开本课程的内容,并针对人们关心的问题,着重介绍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性和高层次性。

3.1 更形教学内容,增强知识系统性

原教学内容中一些简单描述和阐释的内容全部删除,增加人们关心的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新内容,如“厄尔尼诺”,地震海啸等现实问题形成的条件,发展机制以及预警原理方法措施等。以人地关系论为主线将所有要素贯穿起来,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紧紧围绕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全面更新教学内容,并结合乡土调查,增强本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宏观到微观,提高教学内容的活力。

3.2加强实验实习,实行素质教育

教学计划调整后,自然地理课时量大大压缩,实践性教学课时也有些萎缩,以往我们搞的土壤、地质、地貌、水文等单要素实习转向综合性实践,整合了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扬长避短。但是,为了提高

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实行素质教育,野外实习决不能忽视,比以前更要加强,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性与基础性的特点。

由于水平自然带的宽度较大,少则几百里,多则千里,加之我校地处平原,自然地理的长途实习必不可少。但如果长时间的在外训练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又是不现实的。增加短途实习的方法,充分利用节假日或乡土调查在学校附近完成一部分短途实习,这样既节约了经费,又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3强化技能教育,体现课程特色

学校教育分为智能教育和技能教育,在不影响智能教育的前提下,应充分注意技能教育。因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后者又常常是社会的必需品。自然地理实践性的特点强调了技能教育在本学科中所占的重要分量。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可充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对大自然各要素的鉴别分类能力、绘图用图能力、野外工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其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其中较强的计算机制图和专业写作能力是特别需要训练的,这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3.4全面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逐渐由原来单一的粉笔加黑板,满堂灌转向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性环节中广泛应用,使教学内容跨出由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理,到结合问题与乡土素材的论证说明,是教学内容适应对素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4、教材建设

伍光和等合编的《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其指定为考研主要参考书,但有些内容仍需根据实际和社会发展改进,其他版本的结构体系与此大同小异。需要一提的是,1999年科学出版社的黄秉维先生的《现代自然地理》是研究生用教材,内容主要是综合自然地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自然地理学》,由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体系结构新颖,但不宜作为教材,只可作为参考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