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文化的特点
时间:2012-01-10 15:49:00 作者:; 来源:




● 徐成中

包容性
“文化”的定义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其内涵、外延博大精深。新闻文化相对于大文化的概念要具体些,但其包容性仍然是很强的。
方延明教授致力于从新闻学的外延来探讨新闻文化,如在他的专著《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就新闻学与政治、经济、文学、美学、伦理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刘智教授则更侧重于从新闻文化的内涵来论述,并参照大文化的概念,给新闻文化定义为“作为群体或类的人在新闻活动中创造的,表现为器物(物质层次)、制度(心物结合)、观念(心理层次)的复合体”。①实质上,新闻文化和其他文化载体一样,都是主客体的统一,理解了这点,我们才能体会到新闻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人是新闻文化的主体。这里的“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记者、编辑采写新闻、发布新闻属于“人”的范畴,被采访者参与新闻事件的构成,属于“人”的范畴;媒体广告部门代理广告、影响新闻媒体内容的建构,属于“人”的范畴,广告商靠拢媒体,争取在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属于“人”的范畴;受众接收新闻,并把它作为实践活动的有益参考,反馈意见,对媒体的报道产生能动的影响,属于“人”的范畴;甚至电台、电视台的技术人员、报纸的运输人员也属于“人”的范畴,因为他们的行为将会改变受众收到新闻信息的时间和直观体验。这些人的心理因素对其新闻活动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其行为、心理都参与新闻文化的构成。可以说,只要是直接参与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构成的主体,都是“人”的范畴。
客体是一个相对于主体来说的概念。这里的客体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人的物化形式在新闻活动中的运用,如平面媒体的纸张、印刷机,电视媒体的电视、发射台等,当然,其实际构成要复杂得多,它们是参与了新闻事业的物质因素;第二层面是人的理化形式在新闻活动中的表现,如新闻管理部门制定的新闻法规、行业部门制定的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媒体针对员工制定的行为规章、考核标准,等等;第三层面是一切可能对新闻事业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既包括社会的经济条件、政治、法律制度等易变因素,也包括民族心理、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等稳定性因素。
主体“人”是新闻文化的创造者,客体是主体在新闻实践中的产物,它反映着一定时空下的新闻文化,并对新闻文化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抽象性
既然

新闻文化拥有如此的包容性,是不是所有的主客体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呢?例如,我们指着一位新闻记者说他是新闻文化,指着一份报纸说它是新闻文化,这看起来显然不合情理。我们说的新闻文化,并不是指新闻文化的主客体本身,而是这些主客体身上蕴涵的某些具有一定意义的东西。
比如我们研究新闻文化,会翻阅《申报》和旧时期的《大公报》。这些报纸本身不过是普通的纸张、笔墨,然而,透过这些陈旧的物质载体,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似乎看到了《大公报》在天津法租界的创办,看到了一次次的政治事件和媒体的立场,透过“杨乃武案”的报道了解了中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何时起步;从“新记”大公报时期的“四不主义”方针受到启发和思考;从《申报》思考媒体如何在赢利与确保新闻真实性、提升新闻质量上实现完美的结合……
被称为新闻文化的东西,必然镌刻了人们的生存、活动的具有代表性的痕迹,必然承载了人们为实现自身的理想状态而奋斗的价值所在,必然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具有共识性的精神寄托。一位具体的新闻记者,一份具体的报纸,它们本身虽然谈不上是新闻文化,却是新闻文化的承载者。也许这位新闻记者没有范长江、穆青一样的影响,也许这份报纸没有《申报》、《大公报》一样的知名度,但它们的确参与到了新闻文化的创造中。

地域性
地域性是文化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早已为大众所认同。新闻文化和大众文化一样,同样具有地域性特征。
一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塑造不同的人类性格、心理和思维方式,并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构成新闻文化的内容。一个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诞生的是发达的农业,人们在劳作中产生的是朴实、善良、满足于现实、与世无争的性格。新闻媒体也必然围绕这一经济方式的运行来展开,并在新闻报道中反映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形成独特的新闻文化。一个地域狭小、自然条件贫乏的地区,诞生的是发达的工业,新闻报道自然要反映这一生产方式。随着工业的发展,狭小的地域不再满足需求的增加,必然寻求扩张、侵略,新闻报道也必须服务于这种需求,反映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二是受社会状况所制约。相对富裕的美国社会决定了新闻事业产生不久即走上了大众文化的道路,贫穷落后的清末产生的新闻媒体,只能是少数人的专利,新闻文化只能是精英文

化;美国的资本主义私有体制决定了新闻媒体的商业化属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体制决定了新闻媒体只能国有,实行有限的商业化;为争取脱离殖民地、实现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精神直接影响到美国媒体的新闻自由、新闻报道理念和风格,“大一统”模式运行数千年的中国,对喉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作用。这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党派所决定的,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共同选择。
在新闻文化地域性的塑造中,社会条件明显要比自然条件起的作用大得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状况,对新闻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随着新闻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其地域性特点将逐渐弱化。

创造性与进步性
文化使人从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转化为衣食住行的文明状态,从终日为仓禀实、衣食足而奔波,到知荣辱、懂礼节,追求高尚的精神娱乐。人们从文化的进步中受到各种创造性启发,同时又不断地用创新改造文化,推动文化的进步。新闻文化也是如此。
科技的进步使报纸由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从报纸一家独大到电台、电视台盛行,再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出现;而最初只是少数人所用的媒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知识素养的普遍提高,早已成为人人可用的大众媒体,甚至有人把新闻信息称作“快餐文化”;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积累和社会政治条件、社会制度的进步,媒体从传播信息、政治宣传到今天的舆论监督、提供知识与娱乐、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等多种职能并存;受众从被动接受新闻信息到选择性接受、主动传播信息、对媒体和社会施加影响甚至引导话语权;从新闻的内容来看,新闻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新闻文化就是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活化石。
当然,这种进步与发展是在不断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早期中国的报刊新闻文体,其写作类似于古代散文的笔法,重在论述和说理,随着报刊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这种散文化现象逐渐减弱。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通讯文体“继承了中国叙事文章的优良传统……吸收了中国各类叙事文体的优秀手法……秉承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根本要旨”,②独具中国特色。而倒金字塔结构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则来自于美国报业。由于这种叙事手法能够使受众快速了解事实,且便于写作,被新闻界广为采用。
新闻文化不断地创新与进步,并不意味着新闻文化总是好的方面。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新闻媒体“左”倾错误严重,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实行新闻业的“大跃进”,营造了一派繁荣昌盛的假象。这些算不算新闻文化?笔者认为,这

些消极的新闻实践和其他新闻活动、新闻现象一样,是新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为新闻文化塑造了一个个的支点,基于这些参照,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去解决。新闻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糟粕与精华并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在错误中不断探索、扬弃,走向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