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https://img.taocdn.com/s3/m/09511ae59b89680203d825cf.png)
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标准:1认识自己,悦纳自己。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3结交知己,与人为善。4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现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2有利于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保证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3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的阶段“自发探索”“积累成果”“推广普及”三个阶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质不高。3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4重学生知道,轻教师成长。
结合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务是:1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初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帮助所有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这是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2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地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既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工作重点,也可以说是主要任务。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咨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看盏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心里治理机构,同时予以密切配合,以便尽快治愈疾患,帮助学生重返校园。4与家庭教育相配合。5开展学校心理学课题研究,为各种“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增强良好的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5eb1fa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9.png)
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是指个体在精神、情感、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健康状态。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保持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 积极乐观的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是积极乐观的,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他们乐观地看待未来,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这种态度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2.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他们不会被消极情绪所左右,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镇定和冷静。
3. 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稳定的关系。
他们懂得倾听和沟通,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
4. 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他们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5. 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接受自己。
他们不会过分苛求自己,也不会对自己过于苛刻,能够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自己。
6. 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他们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保持理智和克制。
7. 积极的生活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活力,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希望。
他们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意义,不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感到沮丧和失望。
8. 良好的压力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压力,他们能够找到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感到崩溃。
他们能够通过运动、休息、放松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请列出心理健康7个的标准
![请列出心理健康7个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741706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8.png)
请列出心理健康7个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良好,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并
且能够有效地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心理健康
的7个标准是:
一、自尊心:自尊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以及对自己的
能力和价值的认可。
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
为和思维,从而达到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以及对自己能够达到目标的信心。
四、情绪稳定:情绪稳定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
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保持情绪的稳定。
五、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建立良
好的关系,并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六、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并
且能够有效地满足自身的需求。
七、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指一个人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行
为和思维,从而达到自我调节的能力。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重要
条件。
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是自尊心、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和自我调节。
这7个标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只有拥有这7个标准,才能够达到心理健康的境界。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培养自尊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保持情绪稳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调节自我情绪,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境界。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心理健康6条标准
![心理健康6条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e99850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d.png)
心理健康6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如下:
1. 心理稳定:个体能够有效地处理情绪和应对压力。
他们具有积极的情绪状态,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平衡。
2. 自我接纳:个体能够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具有积极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他们不会过度自责或否定自己,而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3. 适应性:个体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变化。
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情况。
4. 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够有效地交流和解决冲突。
他们具有良好的人际技巧,能够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得到支持。
5. 意义和目标:个体能够为自己的生活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他们有积极的动力和追求,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
6. 自我成长:个体具有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愿望,并致力于提升个人能力和技能。
他们持续学习和成长,不断寻求自我改进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心理健康的公认标准
![心理健康的公认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0732a9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5.png)
心理健康的公认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层面上的健康状态。
以下是心理健康的公认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发育正常,能够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要求。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积极向上,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3.意志健全: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4.行为协调:行为反应恰当、得体,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或障碍。
5.人际关系适应: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矛盾和冲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6.反应适度: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适度,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保持心理平衡。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适应和符合自己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这些标准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只有在各个方面都保持平衡和健康的状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10项标准
![心理健康10项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74377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1.png)
心理健康10项标准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个体对情绪、心理、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健康程度。
以下是一些心理健康的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 情感表达和管理:•能够识别、理解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具备情感调节的能力,能够处理压力、焦虑和沮丧等负面情绪。
2. 自尊和自信:•对自己有正面的认知和评价。
•具备自信心,能够面对挑战和困难。
3. 社交技能:•能够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具备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4. 适应性:•具备适应新环境和变化的能力。
•能够灵活应对生活中的不同情境。
5. 情感智商:•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同理心强。
•具备解决他人情感问题的能力。
6. 目标设定和追求:•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愿望。
•具备追求目标的毅力和动力。
7. 应对压力的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和缓解压力。
•具备调整心理状态的技能,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8. 心理韧性:•具备应对困境和挫折的韧性,能够从失败中学习。
•具备积极的心态,能够看到问题背后的机会。
9. 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方法。
•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认识到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
10. 生活平衡:•能够平衡工作、学习、社交和休闲等多个生活领域。
•具备合理的生活规划,注重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结合。
这些标准并非刚性规定,而是有助于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独特的,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生活背景。
如果感到心理健康有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
马斯洛提出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马斯洛提出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bde8dd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2.png)
马斯洛提出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一、自我实现——以高效的方式完成所有的任务,拥有自制力,实现个人目标。
二、健康的情绪——保持快乐、健康的情绪状态,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处理冲突能够
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有社交能力——有能力建立和维持有意义的关系,在团体中处理冲突。
四、避免障碍——不沉迷于毒品、酗酒、赌博等,药品滥用或者不正当的性行为。
五、思维清晰——正常的概念理解能力、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推理和决策的能力。
六、心理调节——安抚和缓解压力,改变或者改善那些不适宜的情绪。
七、适应性——能够顺畅运作,面对改变和复杂的环境,有能力进行调整。
八、控制愤怒——适度而有弹性的反应,而不是过度激动的表现。
九、得到满足——对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包括满足自我感觉、社会关系、心
灵抚慰和自我调节需要。
十、自我概念——能够维护、发展和表现自我,拥有正确的认知和一贯的价值观。
十大心理健康的标准,满足几条基本要求
![十大心理健康的标准,满足几条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e6b296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9.png)
十大心理健康的标准,满足几条基本要求
十大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
3.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如您有相关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医生。
心理健康八大标准
![心理健康八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fcfa900804d2b160a4ec042.png)
二、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最要的标志之一智力正常是指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正常水平,主要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操作能力所构成。
2、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情绪健康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
3、意志健全。
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4、行为协调。
心理健康的行为协调标准,是指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表现在意识与行为一致,言行一致,即思想与行动是统一的、协调的。
5.人际关系适应。
个人能正确对待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人际关系适应,对人的心身健康适应起很大作用。
人际关系协调,达到了心理适应,使人产生安全感,舒适感,满意感,情绪安定,有益于心身健康。
6、行为反应适度。
行为反应适度,指对剌激有相应的反应,不过敏,不迟钝。
7、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标准。
心理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活动特点与其年龄的心理特征基本是相符合的,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8、“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相符。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即是说,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认席子识、控制、评价和自我培养、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等。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几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几个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34f8ea8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0.png)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几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有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这七点,具体分析如下:
1.智力正常:智力发展水平与同龄人之间相差不大。
2.情绪健康:经常表现出愉快、开朗、自信等积极的情绪,对生活充
满希望。
3.意志健全:一旦遇到挫折,能够及时调整过来。
4.行为协调:能够达到自我进步和奉献社会的和谐统一。
5.人际关系适应: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水平反映人的心理健
康水平。
6.反应适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适度地自我批评等。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心理特点与年龄相差不大,不论过分成熟或幼
稚都不利于自身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894c9a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5.png)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智力、情绪、意志、人格等方面。
1、智力:智力是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能够学习技能、适应生活是心理健康很重要的方面。
2、情绪:健康的心理包括稳定的情绪,情绪丰富但是不过度,愉快的情绪占大多数,遇到负性情绪能够及时有效的自我调整。
3、意志:健康的心理应该意志健全,能够很好的做决定,有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念。
4、人格:人格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整是指有所想、所说、所做具有一致性。
人心里健康的标准
![人心里健康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977651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3.png)
人心里健康的标准
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
1.积极情绪: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快乐、满足和乐观。
这意味着人
们能够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并保持正面的态度。
2.自尊和自信:人们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并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充满信心。
3.成就感和目标导向:健康的心理状态包括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同时有明确的目
标和动力去追求更高的成就。
4.社交关系和支持系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健康的人在家庭和社区中会有稳
定的人际关系,并能够获得支持和归属感。
5.应对压力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具备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的适应能力。
他们能够有效地
应对挑战、管理压力和适应变化。
6.积极的自我调节能力:健康的心理状态包括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积极管理。
这意味着能
够有效地应对挫折、控制冲动和保持情绪稳定。
7.心理健康问题的缺乏: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缺乏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
强迫症等。
人们能够处理情绪困扰并具备适。
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
![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2fde3a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8.png)
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真正走向幸福生活必备的关键和支撑,它能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其实,坚持一些健康的心理习惯,是促使我们健康幸福生活的基础。
以下是心理健康八大标准:
1.觉察自我。
关注自身的感受,及时发现身心出现的不良状态,及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控制自己的情绪。
遇到困难或坎坷时,静心审视、弄清自己的感受,学会放弃并乐观面对,不要久留烦恼。
3.积极拥抱贫穷。
学会主动去接受来自生活的挑战和奖励,培养历练精神。
4.注重行动。
不要做无利可图的虚无着,要学会调整自我,充分发挥潜能,实现目标。
5.重建自信。
相信自己拥有一份,并懂得利用它。
让自信之帆,向梦想致敬。
6.活出自我。
如实地展示自己,把真实的自我,尽情释放出来,过上自由精彩的生活。
7.做有益的事。
主动保护自己和环境,从容不迫地做有意义的事,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
8.迎接未来。
没有太多的回头,调整好心态,勇敢迈向未知未来,实现更加美好的自己。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健康、开朗也成功的人,坚持以上心理健康八大标准,能让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更有效率,活出自我,迎接未来更精彩的人生。
心理健康十大标准
![心理健康十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a31df2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3.png)
心理健康十大标准
1. 自尊和自信:具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以及相应的自我大愿意和自由感。
2. 安全感:关注自己的基本需求,例如食物、住所、爱情、亲密关系、工作和稳定的社交生活。
3. 自我掌控和独立: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自我能力,可选择自己的道路和目标,不受他人的控制和限制。
4. 自我发展和成长:积极地寻找新经验,承认和接受自己的错误,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5. 焦点和意义:找到生活中积极和满足的方面,如积极的关系、家庭生活、社交和娱乐活动、工作或个人成就。
6. 健康的社交关系:关注和维护积极的、支持性的社交关系,包括亲密的人际关系和群体。
7. 自我接纳和接受:自我评价不基于其他人的看法、意见和评价,而是基于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经验。
8. 积极的情感状态:积极地管理情感状态,了解和控制负面情绪的影响。
9. 应对压力的能力:正确的应对压力,成功地处理不可避免的人生困难和压力。
10. 尊重和支持他人:积极地支持他人,并且也相应地获得支持和关爱。
列举心理健康的标准
![列举心理健康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c8e5f8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5.png)
列举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情绪稳定: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平衡,不会因为小事情而情绪失控。
2. 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的人有较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懂得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不会有妄自菲薄或自我膨胀的情况。
3. 沟通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4. 自我控制: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我控制,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和影响而失去理智,能够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5. 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的挑战,能够灵活变通地处理各种情况,不会因为变化和困难而失去信心。
6. 知识水平: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能够理性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周围的世界。
7. 内在平衡: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内在的平衡和和谐,能够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和内在的安宁。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398b97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3.png)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多,常见的标准有: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十条):(I)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二、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十条):(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其他心理健康的标准(十条):1.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映强烈,并容易留下后遗症,抵抗力强的人反应并不强烈,不会致病。
2.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称为心理活度的耐受力。
耐受力较差的人容易在长期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
如果一个人心理活动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所下降。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为客观指标。
5.暗示性:易受暗小的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毅力薄弱。
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较快,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
7.心理自控力:心理自控能力可以衡量心理健康水平。
简述心理健康的总体标准
![简述心理健康的总体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358b6e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5.png)
简述心理健康的总体标准
心理健康的总体标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乐观:拥有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镇静和自信。
2. 良好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识别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3.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拥有支持和理解自己的人,同时也能够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处理冲突。
4. 精神平衡: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避免情绪过度波动或极端化,同时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5. 积极有益的生活方式: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饮食健康、定期锻炼和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6. 适度应对压力和挑战:采用积极的策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避免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7. 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有能力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就,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并为未来设定目标和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情绪健康;⏹三是意志健全;四是人格完整;⏹五是自我评价正确;六是人际关系和谐;⏹七是社会适应正常;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心理活动常态分布(心理正常)极端心理健康—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样心理问题(心理不正常)神经症—人格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临床心理学基本定义⏹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临床心理学:⏹它研究一切人类变态行为,探讨这些行为的表现特征、可能原因、评估、分类、治疗、预防和科学研究。
⏹而近年来有关个体心理援助,危机的介入、引导和促进,家庭心理治疗等概念和理念的提出,给临床心理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
临床心理学工作目的⏹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心理咨询指导和培养健全的人。
⏹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并进行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有关结论。
⏹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去帮助那些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们,例如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就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临床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美国心理学家赖特纳·韦特默(1867-1956)是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在1896年创建了第一个心理诊所---儿童指导诊所,并成为临床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心理学在整个欧洲开始发展起来。
⏹工业化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
⏹在这种氛围下,科学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三本最有影响的著作⏹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
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的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
⏹1905年弗洛依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的和个体发展的观察与概括。
⏹1920年,弗洛依德修正关于本能驱力的理论,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
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3格部分。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代表性人物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
⏹新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它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
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需要层次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2 安全需要(safety need)⏹ 3 爱与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4 尊重需要(esteem need)⏹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3、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实践者-学者”模式培养机构的拓展, 降低了临床心理学招生的准入门槛。
自主经营的职业学校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大批量地生产毕业生。
⏹培养机构的经费、师资、实习资源等均不够稳定, 其毕业生质量不平衡, 整体质量呈下降的趋势。
⏹1990年, Richard M. Mcfall就任APA临床心理学分会的第三分支(Section III)的主席。
在他发表的就职演说中, 批判了前面提到的两种模式, 高调地宣示了临床心理学的科学性, 认为临床心理学培养毕业生的目标应该是“临床心理科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tist)。
一、神经症神经症的定义: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1.本障碍患者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基础和个性特征;2.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3.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4.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求治要求;5.病程大多持续迁延。
发作性的焦虑性神经症又称急性焦虑障碍或惊恐障碍。
其特点是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反应程度强烈,病人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而终止亦迅速。
一个月之内有过三次发作或者发作一次后恐惧或者担心再次发作的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
3、恐怖性神经症(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
病人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病人极力回避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恐怖性神经症(恐惧症)临床类型常见形式有:——场所恐惧症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等。
是最常见形式。
——社交恐惧症。
主要特点害怕被人注视。
回避性人格障碍。
——单一恐惧症。
指对域一具体的物件、动物等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
强迫性神经症临床特点强迫现象有三个特点:(1)主观上受强迫的体验;(2)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意识的抵抗;(3)对症状自知力。
三者任缺其一便不是强迫症一、情感障碍(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如躁狂症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躁狂症的持续时间是一周;抑郁症的持续时间是两周。
躁狂时主要症状:心境高涨或易激惹冲动或行为增多精力旺盛和活动增加言语加快自高自大注意力易转移睡眠减少。
抑郁时主要症状:心境低落或悲伤兴趣或快感缺失睡眠紊乱、早醒注意力集中困难自罪或自我贬低食欲紊乱疲乏或精力减退自杀观念或行为严重病例可能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3、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
⏹临床相多以幻觉、妄想为突出表现,病程长短不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
⏹在这一组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1)精神分裂症定义和特点⏹这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多起病青壮年,15~25岁为高峰年龄段,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达痊愈。
⏹10%的病人最终死于自杀。
(1)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临床表现:病人自己故意限制饮食,甚至极端限制饮食,体重降到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也仍然认为自己瘦得不够。
虽已严重消瘦病人仍强烈地认为自己太胖,害怕体重增加,常主动采用一些方式故意减轻体重。
常有营养不良,继发内分泌和代谢紊乱。
患者常常存在体像障碍,透过症状可以看到背后隐藏的家庭问题。
神经性厌食诊断要点常见的要点有:A、不可理喻地害怕长胖或体重增加;B、过分努力控制体重(严格节食、呕吐、使用泻药);C、否认体重或饮食习惯是问题所在;D、低于正常平均的15%以上,或者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数的平方)为17.5或更低。
E、症状至少持续三个月。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人早期,并一直持续至成年乃至终生。
部分成年后有所缓和。
共同特征1、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2、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3、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
个性上有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
4、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但其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
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性障碍相鉴别。
5、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常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人际交往、职业和情感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已。
6、人格障碍者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
7、各种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医疗措施难以奏效,再教育效果亦有限。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方法有:⏹1、复述和反馈。
⏹为了让患者相信治疗者能听懂也能理解患者所述的一切,治疗者要简要地复述与引伸患者的所思、所言、所感,这会有助于患者对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言获得新的理解和领悟。
⏹2、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治疗者要让患者感到温暖以及被无条件的接纳,从而顺畅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先前因为害怕引起不愉快,或担心遭到别人拒绝而一直隐藏着的情绪和感受,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对疾病的领悟。
⏹3、无条件地倾听。
⏹治疗者应是一位耐心、诚意又机敏的听众,听取患者所诉说的一切。
⏹治疗者向患者展现出自己的真诚,与患者建立和谐、信任的关系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关键,患者可由此消除自己的紧张与困惑,从而形成全新的自我认知,感受到自我价值,以全新的、积极的、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
神经症与重性精神病的鉴别1、轻重程度区分神经症又称轻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又称重性精神疾病。
衡量轻重从三个方面:A、症状自知力;B、对客观现实歪曲程度;C、社会功能受损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