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如果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均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适当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
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界定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界定一、心理健康标准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青年应该是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行为果断的,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他人交往中,能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和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情绪积极稳定:心理健康的人在生活中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并能进行自我调节,迅速恢复到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
他们有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4、意志品质健全:健全的意志品质表现为意志的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在学习、训练等任务中不畏困难和挫折,知难而上,持之以恒;需要作出决定时,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还能够为了达到目的而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
5、自我意识正确: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6、个性结构完整:心理健康人的个性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
如果知道一个人具有某些个性特征,一般就可以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怎样行动。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是一贯的、统一的,则说明他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7、环境适应良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讲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开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响,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水平.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熟悉自我,自觉限制自己,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根本特征.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准如下:1、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智力是指人的熟悉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水平和实践活动水平等的的综合,是人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水平、获得和保持知识的水平,迅速而又成功的对新情景作出反应的水平,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水平等.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根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与同龄人,其智力总体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发挥了效能.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熟悉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止匕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兴趣、爱好等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情绪健康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信心,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限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3)情绪反响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响的强度和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响方式,能在行动中限制情绪和言行,而不是顽固执拗、言行冲动、行动盲目、轻率鲁莽,或害怕困难、意志薄弱、优柔寡断.4、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体比拟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1)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央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熟悉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熟悉应比拟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至于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的“自我接受〞.6、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为:(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6)交往动机端正.7、适应水平强较强的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楚正确的熟悉,思想和行动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开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当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和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是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开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行为模式.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精力充分、思维敏捷、情感活泼,与之相适应,行为上应该表现为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生龙活虎、反响敏捷、勇于探索、勤学好问.如果出现那种所谓的“少年老成〞、萎靡不振、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过于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总之,假设经常严重的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那么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平安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水平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水平(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限制(9)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条件下,对个人的根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压力的调节什么是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水平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响表现出来.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实,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分类:(1)生物性压力源: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2)精神性压力源: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心理特点(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纯社会的;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调节的方法:1.时间遗忘法有人说过,时间是最好的解药,当我们出现情感问题与心理压力时,随着时间的逝去,积极的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那么,痛苦的经历将不再会影响你的未来.2.音乐放松法音乐心理治疗早就指出,音乐与声音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优美的轻音乐可以调整我们的情绪与心理压力,让我们的心灵放松下来,享受被音乐包围的美妙感觉.3.自信鼓励法心理暗示的作用大到你自己都无法想象.多鼓励自己,能让自己更好的自信与振作起来.只要你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是无所不能的,那么,你就真的可以做到无所不能.4.顺其自然法顺其自然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但是,它的效果也是最显著的.当你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还有什么心理压力不能放松呢?5.淡化功利法现在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一个功利价值观,很多人都是为了功利而在努力奋斗着.适当的功利并没有害处,但是过度的话,就会让我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奋斗目标要合理,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但向最好处努力.6.更新环境法压力太大时,不防换一个环境,也许换一个环境,就能让你换一个心情,换一个状态!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对美好事物的想像等.7.换位思考法认知心理学认为,并不是刺激引起我们的心理反响,而是我们对刺激的看法引起我们的心理反响.也就是说,你的心理压力并不是现实的刺激所引起的,而是你对现实刺激的看法所引起.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认知去看待问题,也许在你眼中那些不公平的事情、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豁然开朗,一笑而过!情绪是什么?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响,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成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由于情绪与情感表现表达极易混淆,所以在情绪定义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辩论争议的重要方面.情绪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响,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响.情绪持续时间很短,产生的情绪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响.人类的情绪也来自生物性能,特别是在演化中被强化.由于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容易和情绪混淆的概念有:感觉:个人对情绪的主观熟悉,更私人化,因人而异.心情: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比“情绪〞延续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情感: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情绪的构成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响,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构成理论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有五个根本元素必须在短时间内协调、同步地进行.认知评估: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响.身体反响: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响,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例如:意识到死亡无法挽回,宠物的主人神经系统觉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频率变慢〕.感受: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例如:在宠物死亡后,主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反响,主观意识发觉到这些变化,把这些反响统称为“悲伤〞〕.表达: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例如:看到宠物死亡,主人紧皱眉头,嘴角向下,哭泣〕.对情绪的表达既有人类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独有的成分.行动的倾向: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绪是由以下四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是行动的准备阶段,这可能跟实际行为相联系.3、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4、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一般表现:积极情绪表现为:和别人握手时,要表现出热情,诚恳,可信和自信.谈话时,要轻松自如,不吞吞吐吐,慌慌张张,没有相互敌视和防范的心理和行为.消极情绪表现为:初次见面时被动握手.接触时距离保持过远.不太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在对方说话时心不在焉地干一些别的事.会话时,相互猜疑,防范多于理解和谅解.产生过程从古希腊至今,历代思想家都试图在理论上解释情绪的产生.当代情绪理论多注重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很多独立的理论并不互相排斥,大多数研究人员乐于采纳多种视角,融合各种理论.引起争议的问题主要是认知判断对产生情绪有多重要,特别是和身体反响等其他方面比拟.情绪特性:整体性、过程性、个体差异性表达层次:生理表达、外部表达:〔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心里表达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态度和情绪:态度和情绪有相似点,但是二者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的,主要反映在很多方面的因素,这种因素也是表达出其中差异化的表现的.情绪可以看作是短期态度的表达.现在学术界的探讨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态度平衡理论,然后是态度失调理论,二者研究的方式不同,但是研究的重点确实非常相似的.所以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把握不同情况下态度转变的差异化表达.维度情绪:1、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冲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2、情绪维度的理论:〔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冲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冲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维度.感受情绪:感受是先天遗传的个人倾向,如情绪、嗜好、美感、欲望、动机等.情绪理论物学理论、认知理论、分化理论、ABC理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那么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情绪认知理论:情绪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的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它包括:〔1〕阿诺德的“评定一一兴奋〞说;〔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3〕拉扎勒斯的认知一一评价理论;〔4〕西米诺夫的情绪认知一信息理论;〔5〕扬和普里布拉姆的情绪不协调理论.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自己的情绪没有专业知识,人们对自身情绪的定位其实往往不太正确,难以分清愤怒、焦虑、抑郁、烦躁、郁闷等情绪的差异.因此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当前处在何种情绪之中1.询问与你亲近的人,有关你自己当前的状态如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周边的人对你的观察和了解,往往比你自己还要正确很多.2.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处,先遮蔽外界多余的信息,以防止恶化你的情绪.3.也可以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前曾经在什么时候有过类似的这种情绪.二、正确把握产生情绪的原因1.情绪和情绪的原因经常互为因果,但人们时常没有发觉到.2.有时情绪产生的原因是积累性的,但大多数时候由于最近期的原因.这是因为有一个间接的原因,是由于这个间接的原因,使你突破了之前的忍耐限度,你的同事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3.不合理信念经常左右我们的情绪三、正确缓和我们的情绪1.转移注意是最常用的方式、音乐、艺术、旅游、电影都行.2.把握情绪周期,人们的情绪有一个最高点,当过了那个最高点后就会渐渐缓和,这是情绪的周期性,人每一天都有情绪最好的时间段和情绪最差的时间段,同样每一周、每一个月都有这有这个周期,把握这个周期,在大概快到情绪最低点的时候选择休息,是最好的选择.3.找人倾诉,可说是最推荐的方式,由于同时可以感觉到他人的爱与关心.4.冥想、瑜伽、呼吸练习、肌肉放松,这些都是一些对身心有益的放松方式,传统的泄愤,根据近期的研究,其实对人的情绪缓和帮助不大.人格人格的一般概念?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一是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现的各种言行.二是蕴藏于内的真实自我.人格特征有了质的变化或向相反方向开展, 人格就出现了问题2、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人格的结构?〔一〕气质1.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2.气质类型说气质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 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约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3、现代的气质说仍将气质分成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精力旺盛、限制力强烈、动作迅速、情绪体验强烈、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解决问题有不求甚解的倾向、易感情用事.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响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情绪比拟稳定且易外露、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粘液质:安静沉稳、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灵活性缺乏、比拟刻板、注意力稳定、不容易习惯新的工作、反响缓慢、善于忍耐等.抑郁质:自制力强,想象丰富,安静聪明.行动缓慢、敏感、情感体验深刻、容易感觉到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易疲倦、孤僻.4.关于气质■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与社会道德相关.■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现实生活中,单一气质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是四种气质相互混合,兼而有之.〔二〕性格1.性格是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2.关于性格■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坏之分.■性格包含很多社会道德的含义,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性格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同时也受个体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对立类型理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A-B型人格、内向-外向人格〔三〕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个人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①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依赖程度〕②冲动-沉思型场独立性依据内在参照,与人交往很少能体贴入微.场依存性依据外在参照,与人交往能较好顾及他人感受.气质——四种气质类型人格的1性格——A・B型;内-外倾结构.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人格的测量?〔一〕自陈量表自陈量表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撒韦Hathaway和精神科医生麦金利Mckinley于1940年编制而成.可用于测试正常人的人格类型,也可用于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包括疑病、抑郁、瘠病、精神病态、男子气或女子气、妄想、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社会内向等.卡特尔16种个性测试〔16PF〕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水平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用于人格检测的一种问卷,简称16PF.16PF仅次于MMPI排居第二.〔二〕投射测验由假设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反响出来,然后由主试加以分析其人格特征.1.罗夏克墨迹测验■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设计.■组成:10张墨迹图片,五张彩色,五张黑白.■测试过程:每次按顺序给被试呈现一张,同时问被试:“你看到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东西?〞或“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2.主题统觉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1938〕编制.■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和一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局部风景,但每张图片都至少有一个人物.3.房树人测验又称屋树人测验,它开始于JohnBuck的“画树测验〞.JohnBuck于1948年创造此方法,受测者只需在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屋、树及人就完成测试人格的成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一〕遗传因素1.脑:人格是脑工作的产物,大脑是人格的主要物质根底.2.生化物质:人体内的生化物质的变化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征.3.身体外貌:对人格特征也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是人格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二〕环境因素1.产前环境:围产期的母体环境的影响.2.自然环境:人们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受到不同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3.家庭环境:家庭的结构类型、家庭的气氛、父母教养方式等都会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做决定.〔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缺乏主见〕放纵型: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到达失控的状态.〔任性、幼稚、独立性差、胡闹、自私、惟我独尊〕民主型:平等和谐的气氛,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争取的指导.〔活泼、快乐、善于交往、自立、直爽、富于合作〕〔二〕环境因素1.产前环境2.自然环境3.家庭环境4.早年童年经验: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5.学校与社会环境健全人格的特征③对世界报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④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⑤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1、2022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分析: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方跳舞、上网、交友等等.但是如果。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是什么
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以及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是什么?(1)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2)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⑤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为什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仅仅关注减少冒险与问题相反,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在青少年身上培育并增进一些能对他们的发展以及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长远的、积极的用系那个的品质。
教师以及父母都在关注合作的方式,以便为青少年提供一种积极的观点,指引他们走向安全与成功。
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向导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方式都进行了新的阐述,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3.期末到了,请你根据记忆的特点指导学生复习?(1)幼儿记忆的效果主要受兴趣和事物形象影响,凡是幼儿感兴趣、形象生动、具体并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就容易被幼儿记住,反之则效果不好。
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利用幼儿读物、挂图、模型、玩具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美丽诱人的实物,让幼儿看,使他们从中学到知识,并在有意无意中培养他们的记忆力。
(2)幼儿记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就是有意识记的发生和发展。
家长可根据这一规律有意识地、经常地向儿童提出一些具体、明确、简单的识记任务,比如问:“我们家里什么东西变了?”“仔细听妈妈讲故事,我讲完,你再讲给我听”。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1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的综合,是人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对新情景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与同龄人,其智力总体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发挥了效能。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兴趣、爱好等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 、情绪健康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
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信心,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3) 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和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三)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阳旭日,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对心理健康的含义研究的论述。
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制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FMH)从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进行界定: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1989年(WHO)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现实;与现实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做有限度的个人发挥;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马建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够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见解,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可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大学学习、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智力是指一个人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与注意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包括从经验中学习或推理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什么是心理?人类的心理现象包括过程心理和个性心理两部分。
过程心理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2、什么是健康?罗马医生盖论说:健康指没有疾病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下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3、什么是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能够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
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4、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都属于智力因素,情绪、意志、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内容包括:智力的发展与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环境适应教育、人格健康教育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像生理健康的标准那样具体、精确和绝对。
心理现象的度量没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走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功能、良好的应付方式、良好的人生态度。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能力强(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由先天和后天共同决定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经济和社会风气(如心理疾病与现代化发展有奇特的同步性,与西方人的“原罪感”相对应的,中国人更多的是羞耻感)等,此外个体的成长经历及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也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怎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心理健康的定义(正常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
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
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
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
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响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到达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平安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条件下,对个人的根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作业
中小学题教师心理保健专培训》作业金坛市水北中学张小花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义)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的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原则适应的原则: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做出心理上的调整,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发展的原则:发展是指个体的成长和才能品质随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五)、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1、一般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乐于工作和学习;(2)情绪稳定愉快,能避免过度的紧张焦虑;(3)意志品质健全,有较强的挫折忍受力;(4)人格统一完整,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5)自我意识正确,正确了解和接纳自己;(6)人际关系和谐,善于接受别人的帮助;(7)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教学能否愉快胜任;(2)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3)在学校管理上能否合作;(4)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三、结合实际谈谈教师所遇到的角色的冲突(一)、教师的角色及其特点多元性变动性冲突性1、教师角色的多元性(1)、家长代理人(老师代替家长在学校起到保护和监护人的作用)(2)、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体收集信息和知识组织学生学习)(3)、成人的楷模(教师代表成人社会培养下一代)(4)、班级的管理者(任何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授课都是这个班级的管理者)(5)、知心朋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地交换意见,跟学生沟通疏导)(6)、心理医生(老师应该是一个心理辅导者)(二)教师角色的变动性社会变化要随之变化(三)教师角色的冲突性教师角色和外部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还有教师角色本身内部的冲突。
教师代表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但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任何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学校的标准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以至于教师的标准被别人提出意见或者不认可,这就给教师心理造成认知上的问题。
资料心育列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基本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学校开展,还逐渐延伸到社区、企业 、医院等场所,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普及和便捷。
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发展
要点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数字 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 展,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实现数字化 ,例如在线心理测评、数字化心理档 案等。
增强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 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 战和压力,避免情绪 崩溃和心理危机。
促进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与 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提高交往和沟通能 力。
预防心理问题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预防和解决心理 问题,提高个体的心 理健康水平。
02 心理健康教育的 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 2 3
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程,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个体或团体咨询、辅导等方式,为有 需要的人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融入其他学科教育
提供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活动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育中,如 语文、数学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受 心理健康教育。
适应环境
个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 境,具备应对挑战和变化的能 力。
自我实现
个体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 标,具备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 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 个体的生活质量,心 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感 受到幸福和满足。
促进潜能发挥
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平衡和稳定。
心理健康标准是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和界定的指标体系,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善。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心理健康标准不仅包括个体的情感状态,还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能够理性思考和冷静应对问题,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调节能力。
因此,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
其次,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需要与个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心理健康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或者评估工具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如焦虑、抑郁、压力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这些评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另外,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还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心理健康标准也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比如,在当前社会中,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心理疾病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心理健康标准也需要更加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和分析。
只有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了心理健康标准,才能更好地保障个体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的整体心理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篇一: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和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作了一个概括: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与调和;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和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篇二: 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
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智力正常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
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一、健康概念的演变怎样才算健康?什么叫“健康”?传统观点认为:“无病(指躯体疾病)即健康”;“身体合格就是健康”;或者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疾病就是“失去健康”。
这些健康的定义是含糊的、狭隘的,因为它们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社会处境。
《辞海》中关于健康的概念:“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劳动效能的状态。
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
”这种提法比“健康就是没病”要完善些,但仍然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来对待。
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从而形成了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全面健康观。
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可知,全面健康具有三个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和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全面健康必须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其实,人是一个整体,生理和心理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这就是现代全面健康观的出发点。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
一个人只有具备心理健康这一基本条件,才能保证机体处于完整统一的全面健康状态,才能保证身心功能的协调和稳定。
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全的标志,是确立正确人生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保证。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从以上健康概念的探讨中,我们知道了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学者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和探索。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
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怎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
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
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
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
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
平有重要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