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焦溪沈姓和沈氏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修谱——

被历史遗忘的焦溪沈姓和沈氏文化

焦溪,从尧舜时期就已有这个古老的聚集之地。春秋季礼躬耕于此,宋时隐士焦先生隐居于此,称为“焦邨”;明时为朱元璋先生焦丙的隐身教书之处,故称“焦塾”,古时农民不识字,误读成“焦垫”,谐音“焦店”;民国日寇侵华时期素有“小上海”之称,近代曾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之地,水路交通繁忙,古镇龙沟河两侧石驳码头比比皆是,沿河小巷两侧皆是店铺,木板排门比邻相连。“焦垫”改为“焦溪”这一称谓,是“借镇内龙沟河水,五行相生,水火相克,以水(溪)克火(焦)”之意,故改名为“焦溪”。焦溪乡志中有记载,从清乾隆年间就已有“焦溪”这一称谓。日寇火烧民宅街面,还形成了“火烧排门-焦店”这一歇后语和俗称。

焦溪目前正在大力保护和开发古镇,古镇现留有“徐”“奚”“承”三大姓清民古建筑院落还在,好似焦溪的繁华仅与此三大姓氏家族有关。从重修《晋陵沈氏(师俭堂)族谱》始,接触到了很多沈氏历史,才发现在焦溪古镇这个历史浓厚的小镇上,还曾活跃着更璀璨的一颗明珠-沈氏。在焦溪南街是氏大院和仲明中学之间的一片被夷为平地的空旷废墟上,曾经活跃着这个姓氏先辈们的身影。

沈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唐宋时百家姓排第十四位,至现代排全国第五十位(2007年全国普查)。据《晋陵沈氏(师俭堂)

家谱》记载,焦溪沈姓是在宋、元年间,从常州郡城内躲难来到此地的。《晋陵沈氏(师俭堂)宗谱》民国乙卯(1915年)版中记载,浙江吴兴乌程(今乌镇、湖州、德清一带)通二公沈迁,字文上,宋工部尚书生,北宋嘉佑年间在晋陵游学,为晋陵沈氏始迁祖,其二儿子晋降后为宋工部尚书,三儿子为陵降为宋户部尚书,大儿子尧嗣留在了乌程。

沈迁曾孙沈积中(宋元符三年(1101年)进士封户部尚书)的后裔沈宗契(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官给事中生)的曾孙东阳公沈攸升为躲避蒙古兵追杀,携族人仅七人逃难至郡东芙蓉湖内(宋元时仍在,明清时逐渐消失,据常州古地图集查证,芙蓉湖东至江阴双泾、双庙、月城,北至新安山东桥、采菱沟,西至横山桥东洲、崔桥官田圩,南至无锡玉祁北东港、西港、和尚塘桥一带),居湖中避难五六年,元平定天下局势稳定,沈攸升带族人在元大德二年(1298年)弃舟上岸,定居湖之北高荡(今高家塘)。后族裔在焦溪周边世居,逐渐形成焦溪师俭堂和其他各支,攸升族弟攸衍迁居江阴观庄支,攸正迁居焦溪沙村,后部分族裔迁居芳茂杨园,现戚墅堰潞城杨园,攸介迁居夏搭桥;攸同迁居郑陆白洋桥,形成春晓堂;攸升族弟攸暨等迁居武澄等地,形成务本堂。

沈氏宗谱上记载信息摘录名人如下:

沈元,宋治平四年(1067年)许安世榜进士,资政殿学士,是沈迁的孙子,其子沈积中。

沈积中,字凤山,宋元符三年(1101年)李釜榜进士,资政殿学士,官户部尚书,招安方腊起义(水浒传梁山原形)的派遣官,沈氏迁常始祖通二公沈迁的曾孙。(《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文字记载如下:沈积中,常州人。赐进士出身,为辟雍正、户部员外郎,至秘阁修撰、河北转运使,召拜户部侍郎,进尚书,知河间、真定府。积中本王黼所引拔,黼方图燕地,使觇边隙。中书舍人程振语之曰:“当思异时覆族之祸。”积中感其戒,至镇,以书谢振,盛言其不可,振宣告于朝。已而师败于白沟,童贯还,罢积中提举上清宝箓宫。既得燕山,又命以资政殿学士同知府,未行而卒,或曰为盗所杀,或曰婢杀之,终亦不能明也。贯恶其曩言,追削官职。建炎中,宰相上其书,乃悉复之。)沈胤,沈积中子,宋恩生(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官刑部员外郎。有子三宗契、宗禹、宗说,均为进士,谱中均有记载,一门三进士,乃沈氏留与后代的历史佳话。

沈宗契,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榜进士,官给事中生。有子一有闻,宋贡生,任建宁府通判。

沈宗禹,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王十朋榜进士,官给朝散大夫,有一子有开。沈有开,宋淳熙五年(1178年)姚颖榜进士,授起居郎。偕吏部侍郎彭龟年等拥嘉王扩朝重华宫,宋庆元三年(1197年)和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得罪韩侂胄一起着难。

沈宗说,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梁克家榜进士,任湖南

衡州知府。

从族谱中记载内容可以看出,晋陵沈姓在元朝以前一直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并且有世袭官位,在宋时是一个最鼎盛期的时期,多人在朝中任官职。当蒙古兵攻打大宋江山时,沈氏受累,族人四相躲避逃难。因而,沈氏部分族人在宋元时逃避战乱来到了焦溪,并隐居于此。

进入明代,焦溪沈氏列代多出痒生(明时对秀才的一种称谓),焦溪沈氏具体为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居住到了焦溪街镇上。谱记载焦溪沈氏始迁祖为晋陵十七世孙沈文明,从高荡沈村(现高家塘沈家村)迁入焦溪街。

沈文明,字启南,号育泉,生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十一日,卒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十七日。沈文明为人宅心敦厚,待人以诚,经常做修桥铺路、天灾干旱来临时捐粮救世等善事。

沈濂,字靖之,育泉公之子,晋陵沈氏十八年世孙,生明天启三年(1623年),卒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性格刚毅,驭奸顽讲义气,少读书,后专门打理布业生意,驰名大江南北。其同父辈一样,爱做善举,凡村里有丧事办不了,穷到无法生存的人来相求,均周道抚恤,更是经常做出疏通河道、修建桥梁等好事。为祭祀祖先,让沈氏先祖至通二公沈迁始至现有一个安放祖先牌位的蹲身之处,在清顺治初,靖之公携观庄荣富、开富等人,在焦溪南街旧居之左创建沈氏宗祠。并且谱中记载,靖之公

有一女嫁与承家,并赠以南街旧宅作为陪嫁,说明当时沈家比承家有钱有名望得多。

沈士信,字君孚,靖之公次子,生清顺治十四(1656年)年,卒雍正八年(1730年),为人同爷爷育泉公一样性和厚,从事父业布业生意,居西河,河曰翁申。谱中记载翁申河与网河(清乾隆三十年武进县志地图中称北顺塘河,即现在的北塘河)相通之口,河道口作土坝,灌溉和过往交通均不便,其父亲靖之公捐资修建桥闸方便邻里,后被乡民迷信风水认为此桥不利群起毁之,当时靖之公已死,后君孚公念先祖建桥不宜不忍废弃,又事关水利农商,呼吁负责农事的官员处理毁桥者,桥闸才得以修复。据焦溪地方志上考证,其桥位置应该在焦溪翁申河西口与北塘河相通之处,桥名翁申、文星、周济桥(清康熙二十三年武进县志地图上还无此桥),在清康熙三十五年由沈定等重建,曾立碑禁止堵闭。桥系石墩石面平桥,翁申河由此流入北塘河。由此可推确,此沈定者,实为沈士信。至民国、解放时期,因翁申河改道,此桥才废弃。

焦溪沈氏在近代中,更是人才辈出,声名显赫。民国乙卯谱中记载的近代焦溪沈氏名人中,有沈裕南、沈寅南、沈启基、沈启谟、沈启新、沈廷鑑、沈廷桢、沈琦祖孙三代一门八大夫,沈世铨、沈国冕,沈掌纶(沈竹安)、沈国贤、沈国琛,沈裕南、沈启基、沈廷鑑、沈世珩、沈国文等父子为官的名人。

沈裕南,字笏传,号绍业,生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