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本节贯穿-个主题:新文化运动。
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
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出发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讨论分析基础上的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此法。
2、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处理不同具体问题情景时采用情景设置式教学法、比较发现式教学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配合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多元思维能力。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八年级汗青《新文化活动》说课稿横山镇初中曾远志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标题是《新文化活动》.我的说课流程重要分为以下四部分:一.说教材剖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授教养进程.五.说课后反思.一. 说教材剖析:教材地位与感化: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活动的布景,新文化活动的鼓起,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串一个主题:新文化活动.本节重点是新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是为何新文化活动把奋斗锋芒指向儒教.是以:1.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及意义是重点.新文化活动的本质是资产阶层的新文化否决封建旧文化的奋斗,只有经由过程其内容的教授教养,才干深刻懂得其本质,才干使学生熟悉新文化活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奋斗精力和进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感化,是学生掌控本节内容的症结,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才能.2.为何新文化活动把奋斗锋芒指向儒教是难点.新文化活动鼓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惟文化方面的布景,学生在进修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惟文化范畴的变更难以懂得.引诱学生联合当时的时代布景,互相评论辩论,从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合营剖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活动的局限性的熟悉.引诱学生回想近代中国思惟界向西方进修的过程.懂得新文化活动的地位和感化.才干使学生熟悉新文化活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奋斗精力和进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感化,是学生掌控本节内容的症结,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才能.二.说学情俗话说“知人,才干善教;善教,必先知人.”学生是教授教养活动的主体,教授教养活动要环绕学生睁开.本节课我所要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纪阶段的学生共性广泛凸起,兴致广泛,思惟活泼.是以在教室上我尽可能的去适应学生的这些特色.同时,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对自立进修还不太习惯,缺少响应的自动性.这就须要我采取多元化的教授教养手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说教法学法1.问题评论辩论式教授教养法有名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教师应当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好性,激发美感”.问题评论辩论式教授教养法恰是这一原则的表现.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动身点,指点和勉励学生积极思虑,深刻探讨,在评论辩论剖析基本上的出结论,使常识体系化.本节内容的教授教养重要采取此法.2.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处理不合具体问题情景时采取情景设置式教授教养法.直不雅图示法.启发引诱式教授教养法等多种教授教养方法,合营问题评论辩论,造就学生剖析.比较.分解.归纳.归纳分解等多元思维才能.四.说教授教养进程(一).新青年的创办1.新文化活动的布景:学生们回想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平易近主共和的不雅念深刻人心)师:中华平易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平易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惟不雅念,受到常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迎接.学生活动:请同窗们浏览课文第一末节的内容,懂得新文化活动的布景是什么?2.新文化活动的鼓起:学生活动:联合课文懂得新文化活动鼓起的具体情形若何?学生答复后,师长教师评价点拨.①.标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旗号:“平易近主”“科学”④重要阵地:《新青年》杂志⑤根本内容:四个倡导,四个否决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教师讲述]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叫醒平易近众.曾参加孙中山引诱的联盟会,介入辛亥革命.在否决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奋斗中,陈独秀被捕入狱,几乎遇难.固然共和代替了帝制,但全部国度仍处在内忧外患的交相煎迫之中.一次一次革命的掉败,使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代常识分子陷入苦苦的思考之中.陈独秀以为,以往的历次活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须要一场自下而上的广泛的公平易近思惟革命.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活动由此揭开了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焦点刊物.陈独秀在创刊号上揭橥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广泛纪律,他以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败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故;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败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揭橥了《文学改进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进需从八事入手.(42页活动与探讨学生评论辩论)(课件显示)鲁迅在新文化活动中揭橥了一系列深刻锋利的文章,激烈鞭挞封建伦理道德,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鲁迅以他果断苏醒的实际主义立场和坚贞持久的战役精力,成为新文化活动的国家栋梁和全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力代表.在新文化活动初期,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文学创作实绩.同窗们,这段投影材料,选自鲁迅小说《狂人日志》.这是一篇否决封建的战役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克不及够被多半平易近众懂得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勇敢孤单的兵士.他经由过程苦楚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轨制“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未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在《狂人日志》之后,“一发而不成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有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惟给人们造成的精力创伤.他剖解中华平易近族公平易近性的弱点,意在吐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留意.他把本身这一时代的小说结集时,取名为《呐喊》.4.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看书评论辩论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活动:浏览教材第41页内容,答复新文化活动的内容.问题一.新文化活动的新是什么意思?答复一:“新”是针对旧的.新的寄义应当是用资产阶层的思惟文化去否决封建的思惟文化.问题二.新道德是什么?古道德是什么?答复二:新道德应是资产阶层的道德,古道德应是封建的道德.问题三.新文学是指什么?旧是文学指什么?答复三:新文学指白话文,旧文学指文言文.问题四.新文化活动的焦点是什么?答复四:新文化活动的焦点是“平易近主”与“科学”,针对的是独裁与迷信.(二).“新世纪的曙光”[教师提问]什么事宜的产生,使中国先辈的常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学生答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先辈的常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事若何传播的?[学生答复]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持续揭橥了《庶平易近的成功》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忱宣扬:“试看未来全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展宣扬马克思主义,这年岁尾,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辈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力兵器,教导和组织人平易近,将革命推动到一个新时代.(三)新文化活动的意义[教师引诱]课文最后一段内容,请联合本身的懂得,说出新文化活动的意义.[学生答复]答复一:批驳了封建思惟,摇动了孔子的地位.答复二:启发着人们寻求平易近主和科学,摸索救国救平易近的真谛.答复三: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沉重打击.答复四:为新思惟的传播开拓了道路.答复五: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成长.答复六:解放了人们的思惟.答复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华,使说话和文字慎密地联合起来.答复八:为五四活动的迸提议了宣扬和发动感化.[教师强调]教材上提到“新文化活动中也有对器械文化绝对否认和绝对确定的倾向,这一向影响到后来.”对这句话的懂得应当从两个方面去入手.一是这种情形确切消失,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情形消失的原因主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近代化的身分的否认和对资产阶层文化的神往.二是大凡进行一场思惟解放活动,有时必须进行“过犹不及”.即“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克不及矫枉”.不然,艰苦达到预期的后果.总体上看,新文化活动开拓了中汉文明的新纪元,把中华平易近族引上了一条平易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教师总结](四).[安插功课]五.说课后反思汗青进修主如果经由过程对人类优良文化成果的进修,使学生在进修汗青课程中获得人生体验.人生意义和人生启发,从而得到人格的成长和教养的内化.教材只是“活”的剧本,要想拓宽学生的常识视野,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常识的感性熟悉,相符学生的认知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动去探讨未知的范畴,就须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发掘,重组.发明教授教养内容的美.在讲述新文化活动一课时,我让学生起首查找了鲁迅的作品.陈独秀的作品和重要生平业绩,在针对教材的内容细剖析,教师讲授.引诱学生评论辩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孔子的儒家学说接洽实际中的是事物和汗青中的做比较,使学生感触感染鲜活的汗青.同时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去体验和深层次感触感染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和个中蕴含的人文美,学会辩证的对待问题.教室教授教养其实不是要寻求概况的热烈,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懂得.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如许的师生关系下.经由过程本课的进修,我深刻的领会到了自立进修的优势.这种方法既能进步教师的营业才能和班级治理才能,还能锤炼学生的本身着手动脑和育秧表述才能,在如许的进修气氛下,学生敢想,敢说的人多了,教室气氛更活泼了,教师一言堂的状态转变了,真正表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授教养模式.以上是我对新文化活动的教授教养假想和说课,请大家批驳斧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说教材1.课标解读。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说学情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
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而本课是思想上的探索,是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
特别其背景由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孔子的思想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击破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对孔子的质疑,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必须从他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知的水平。
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其原因是这里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
我认为这点学生不易理解,须老师正确的引导。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其作品。
学会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代表人物。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第9课新文化运动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我是05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2、教学内容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新青年》的创办是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世纪的曙光才得以出现。
3、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4、教学重、难点根据对以上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依据是只有通过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以及它的精神实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新世纪的曙光”?,依据是这个问题太抽象,又直接涉及到了学生对新世纪的曙光意义的理解,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逐步分析,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喜欢怀疑和讨论,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有了一定的自学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近代化运动中很多抽象的概念较难把握。
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的去顺应学生的这些特点。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历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中注重设疑、启发、引导,在学中注重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期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并使学生明了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实例体会、分组讨论等方法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处理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民主,分析旧道德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孔子思想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二、说学情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我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化难为易,掌握知识。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我们将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一次以反对封建文化、倡导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许多封建残余,民众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
同时,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他们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文章、演讲等方式,积极宣传新文化运动的理念。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则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强调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鲁迅则以其犀利的笔锋,批判封建礼教,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和“科学”。
民主思想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科学思想则主张理性思考,反对迷信和盲从。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新艺术等,力图在各个领域实现文化的更新。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次,新文化运动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也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如在某些方面过于激进,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等。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上高中学历史老师,非常高兴能在此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不足之处,敬请评委批评指正。
首先是说课环节,根据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人文素质。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地位与作用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总结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我会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将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让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力图通过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本课的难点。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得内容是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一、说教学目的(本节课共有三个目的)第一、知识目的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开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的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
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究。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____、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究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第三、才能目的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进步学生运用辨证唯物和历史唯物的方法分析^p 、认识历史问题的才能。
2、运用辨证唯物与历史唯物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进步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才能。
二、说教材分析^p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
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开展概况。
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化而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三、说怎样打破难点、重点根据教材分析^p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开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拟法、分析^p 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打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化理解其本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奉献。
这一局部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才能。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二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记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相关史实,为学生揭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内容和代表人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4. 合作探讨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4)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2. 答案(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4)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9课新文化运动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我是来自社会发展学院07级历史学2班的侯艳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分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过程四个部分。
教材分析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结合教材内容,我设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总结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过程与方法,我会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将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让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力图通过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本课的难点。
我会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的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孔教作为其维护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重要一课,它处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在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以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的背景下兴起的。
它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主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和内容。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相关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为大家说《新文化运动》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这一单元的开篇之作。
新文化运动上承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下接五四爱国运动,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打破了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首次动摇了霸占中国思想文化舞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权威,中国人逐渐找到了独立的人格,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二)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向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相关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史料与教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片面性的看法,要以此为借鉴,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依据: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只有透彻理解内容,才能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含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知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历史文化学院09级1班的谭秋容,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学背景,我把教学背景分为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选自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二节,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内容的延续和后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节内容中,主要包括“《新青年》的新觉醒”、“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个子目的内容。
步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步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课就是这一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先进的中国人在探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逐渐步入思想文化改造和政治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层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此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因此,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具有一定历史思考能力,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已有一定的养成,可以引导他们对某些历史现象从历史各种要素进行解读。
同时,本课的思想文化运动等历史现象,只有结合必修一、二相关内容才能理解清楚,需要老师营造新的历史情境予以引导,合作探究。
而我所任教班级为万源中学高二18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思维活跃,有表现欲,有利于课堂互动;不缺乏学习兴趣,但厌倦死记硬背。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托课程标准的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新文化运动》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新文化运动》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9课。
本课内容包括《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两个子母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上承北洋军阀统治,下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段,在本册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和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于方法:在感知理解新文化运动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的过程中,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本课插图的过程,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北京大学,激发学生对名校的向往之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依据: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思想领域的一次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因此,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学案设计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对现有教学案的整合运用及教学思路的设计,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给以诚恳的批评指正,在此,我首先深表谢意。
谢谢!说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最后一课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已经知道了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
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是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新的思想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探索。
它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教学理念《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新文化运动》一课作了这样的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三维目标、教材的分析,再结合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法和教法。
b说课时学习目标:1.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主阵地。
(重点)2.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重点)3.能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会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难点)c说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阅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及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析史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教材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复杂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科学思想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
4.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得内容是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
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
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
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
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
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
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
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
.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
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
在此处可帮组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叙述简明、史实可靠、解释准确、知识性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
五、说活动与探究
这节课要抓住“向西方学习”这一主题,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中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评价“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时,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分运用“师—生—师”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1、新课的导入:介绍近代前期先进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情况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即新文化运动,然后对新文化运动做一个总括性的介
绍。
2、在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3、在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4、在讲本节的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时,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
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
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
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本节充分运用“师—生—师”的互动模式,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
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