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中国历史第三册》是部编版五四制初中历史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本册的第6单元“近代中国的文化”中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辛亥、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为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本节课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思维方式上,他们还较习惯于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结论,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启发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5.互动环节:学生进行辩论,阐述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看法。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4.12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比赛获奖版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4.12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比赛获奖版

⼈教部编版⼋上历史4.12新⽂化运动说课稿⽐赛获奖版⼋年级历史第⼗⼆课《新⽂化运动》说课稿各位⽼师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年级历史第⼗⼆课《新⽂化运动》。

⼀、说教材新⽂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为振兴中华,改造⿊暗的旧中国⽽进⾏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命的补充,⼜是⽆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命的序曲。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本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况初⼆学⽣已具备⼀定的思维能⼒,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在学习过程中对新⽂化运动⼤多是⼀些感性的认识,很可能对这场运动缺乏整体的认识,特别是对运动中各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宜浅不宜深得原则处理这节课。

三、学习⽬标1、识记新⽂化运动的标志、阵地、代表⼈、内容等相关史实。

2、掌握新⽂化运动的标志、旗帜、内容、性质、意义。

3、新⽂化运动为什么把⽃争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新⽂化运动的标志、旗帜、内容、性质、意义。

难点:新⽂化运动为什么把⽃争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五、学习⽅法创设情境、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等⽅式相结合六、教学过程与⽅法指导1、导⼊新课:利⽤课件故事导⼊2、展⽰教学⽬标(课件展⽰)3、要求学⽣,明确任务(1)、⾃主学习:(⾃学课本,完成下列列格内容。

)(1)、合作探究:(采⽤⼩组合作,⽼师引导的形式)探究问题1: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钊:孔⼦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鲁迅:“吃⼈的礼教。

”新⽂化运动为什么把⽃争⽭头指向孔教?探究问题2:中国⼈向西⽅学习(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进⾏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4、学⽣⾃学,教师巡视指导。

5、学⽣交流合作、探究、展⽰⾃学成果,教师引导获新知:(⼀)学⽣展⽰⾃学内容,教师归纳、总结完成⾃主学习导学部分(借助课件,学⽣发⾔,教师顺势点拨)。

新文化运动演示文稿(说课)

新文化运动演示文稿(说课)
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
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一 80
60
1911年
1919年
40
20
0 纱厂
纱锭 资本(百万
材料三
袁世凯到孔庙举行祭 孔大典,要求各地学校
恢复尊孔读经。
材料二
袁世凯在天坛祭天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 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三、德先
生与赛先 生
赛先生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
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
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德先生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 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 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 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 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 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 ‘吃人’”--鲁迅《狂人 日记》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倒…贵族文学,建 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来自“打倒孔家店 ”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和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新青年觉醒
他(“新青年”觉慧)皱紧眉头,然后微微地张开口加重语 气地自语道:“我是青年。”他又愤愤地说:“我是青年!”过 后他又怀疑似地慢声说:“我是青年?” 又领悟似地说:“我是青年,”最后用坚决的声音说:“我是青 年,不错,我是青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 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 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 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 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代表人物。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我们将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一次以反对封建文化、倡导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许多封建残余,民众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

同时,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他们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文章、演讲等方式,积极宣传新文化运动的理念。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则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强调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鲁迅则以其犀利的笔锋,批判封建礼教,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和“科学”。

民主思想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科学思想则主张理性思考,反对迷信和盲从。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新艺术等,力图在各个领域实现文化的更新。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次,新文化运动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也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如在某些方面过于激进,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等。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新文化运动说课课件

新文化运动说课课件

李大钊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 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科 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
李大钊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思想家和 革命家,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致力于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HAPTER 05
新文化运动在当代社会的应 用与实践
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启示
01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精神,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启示。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鼓励学生培养科学思维,以理性的态度面对问题,避免盲目迷信。
02 03
民主与平等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平等观念,这在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教 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平等交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
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
坚持思想启蒙
继续推动思想启蒙工作,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进人们 的思想解放和进步。
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 融合,既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又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
倡导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高中国文 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 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
新美术运动与民间艺术的融合
摒弃传统束缚
01
新美术运动反对传统美术的僵化束缚,推崇自由创作,注重个
性表现。
民间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02
新美术运动积极吸收民间艺术元素,如剪纸、年画、木雕等,
丰富美术创作的同时,也推动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了条件。
消极方面: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 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结论: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是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象征 ,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 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追踪探究 新闻点击:
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
追踪探究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
一、新青年新觉醒-----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新潮流新曙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 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 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 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 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 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 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 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 试,故允为担任。”1916年 12月22日,蔡元培抱着整顿、 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迎 难而上,赴京就任北大校长 的职务。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我完 了!
新青年说《新青年》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 “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 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 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 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 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 出了封建的堡垒”。
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评价
资产阶级要求 实行民主政治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科学精神的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传统文化过于贬低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既要肯定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作用,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树立科学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科学精神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科学精神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

5.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背景:巴黎和会失败、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文化束缚过程:、科学、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影响:冲击传统文化、促进思想发展、提高科学精神、影响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以及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新文化运动的整体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4.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影响进行详细讲解,深入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学生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②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实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个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展开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所以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水平,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水平。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各种社会现象,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科学、民族主义等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思想和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3.史料分析:教师提供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事实。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变革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教材从背景、兴起、内容、影响等方面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文化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其背景、深层次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史料解读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体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初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新文化运动说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说教材1.课标解读。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说学情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

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而本课是思想上的探索,是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

特别其背景由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孔子的思想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击破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对孔子的质疑,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必须从他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知的水平。

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其原因是这里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

我认为这点学生不易理解,须老师正确的引导。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其作品。

学会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

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

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

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

三、突破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

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

.在对新文化运动进
行评价时,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

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

在此处可帮组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叙述简明、史实可靠、解释准确、知识性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

五、说活动与探究
这节课要抓住“向西方学习”这一主题,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中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评价“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时,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分运用“师—生—师”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1、新课的导入:介绍近代前期先进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情况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即新文化运动,然后对新文化运动做一个总括性的介绍。

2、在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3、在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4、在讲本节的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时,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

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

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

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六、说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说设计思路
本节充分运用“师—生—师”的互动模式,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说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学生便于掌握、记忆,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发展及其影响。

使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七、说上课心德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最大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适应教改的优质课。

教师不但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

同时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多谋体历史课件。

如果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会不适应现代教学。

另外,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使我清醒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教改的需要;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教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