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八年级历史)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相关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追求。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的主张。
2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提高学生解读史料和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图片或视频片段,如传统的封建礼教、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等,引发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从而引出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
42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421 政治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指出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422 经济方面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权利。
423 思想文化方面剖析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根深蒂固,以及西方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入,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4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31 代表人物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432 主要阵地讲解《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宣传新思想的主要阵地。
44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41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解释民主的内涵,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442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八年级汗青《新文化活动》说课稿横山镇初中曾远志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标题是《新文化活动》.我的说课流程重要分为以下四部分:一.说教材剖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授教养进程.五.说课后反思.一. 说教材剖析:教材地位与感化: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活动的布景,新文化活动的鼓起,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串一个主题:新文化活动.本节重点是新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是为何新文化活动把奋斗锋芒指向儒教.是以:1.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及意义是重点.新文化活动的本质是资产阶层的新文化否决封建旧文化的奋斗,只有经由过程其内容的教授教养,才干深刻懂得其本质,才干使学生熟悉新文化活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奋斗精力和进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感化,是学生掌控本节内容的症结,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才能.2.为何新文化活动把奋斗锋芒指向儒教是难点.新文化活动鼓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惟文化方面的布景,学生在进修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惟文化范畴的变更难以懂得.引诱学生联合当时的时代布景,互相评论辩论,从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合营剖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活动的局限性的熟悉.引诱学生回想近代中国思惟界向西方进修的过程.懂得新文化活动的地位和感化.才干使学生熟悉新文化活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奋斗精力和进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感化,是学生掌控本节内容的症结,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才能.二.说学情俗话说“知人,才干善教;善教,必先知人.”学生是教授教养活动的主体,教授教养活动要环绕学生睁开.本节课我所要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个年纪阶段的学生共性广泛凸起,兴致广泛,思惟活泼.是以在教室上我尽可能的去适应学生的这些特色.同时,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对自立进修还不太习惯,缺少响应的自动性.这就须要我采取多元化的教授教养手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说教法学法1.问题评论辩论式教授教养法有名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教师应当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好性,激发美感”.问题评论辩论式教授教养法恰是这一原则的表现.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动身点,指点和勉励学生积极思虑,深刻探讨,在评论辩论剖析基本上的出结论,使常识体系化.本节内容的教授教养重要采取此法.2.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处理不合具体问题情景时采取情景设置式教授教养法.直不雅图示法.启发引诱式教授教养法等多种教授教养方法,合营问题评论辩论,造就学生剖析.比较.分解.归纳.归纳分解等多元思维才能.四.说教授教养进程(一).新青年的创办1.新文化活动的布景:学生们回想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平易近主共和的不雅念深刻人心)师:中华平易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平易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惟不雅念,受到常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迎接.学生活动:请同窗们浏览课文第一末节的内容,懂得新文化活动的布景是什么?2.新文化活动的鼓起:学生活动:联合课文懂得新文化活动鼓起的具体情形若何?学生答复后,师长教师评价点拨.①.标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旗号:“平易近主”“科学”④重要阵地:《新青年》杂志⑤根本内容:四个倡导,四个否决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教师讲述]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叫醒平易近众.曾参加孙中山引诱的联盟会,介入辛亥革命.在否决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奋斗中,陈独秀被捕入狱,几乎遇难.固然共和代替了帝制,但全部国度仍处在内忧外患的交相煎迫之中.一次一次革命的掉败,使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代常识分子陷入苦苦的思考之中.陈独秀以为,以往的历次活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须要一场自下而上的广泛的公平易近思惟革命.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活动由此揭开了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焦点刊物.陈独秀在创刊号上揭橥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广泛纪律,他以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败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故;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败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揭橥了《文学改进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进需从八事入手.(42页活动与探讨学生评论辩论)(课件显示)鲁迅在新文化活动中揭橥了一系列深刻锋利的文章,激烈鞭挞封建伦理道德,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鲁迅以他果断苏醒的实际主义立场和坚贞持久的战役精力,成为新文化活动的国家栋梁和全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力代表.在新文化活动初期,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文学创作实绩.同窗们,这段投影材料,选自鲁迅小说《狂人日志》.这是一篇否决封建的战役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克不及够被多半平易近众懂得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勇敢孤单的兵士.他经由过程苦楚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轨制“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未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在《狂人日志》之后,“一发而不成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有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惟给人们造成的精力创伤.他剖解中华平易近族公平易近性的弱点,意在吐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留意.他把本身这一时代的小说结集时,取名为《呐喊》.4.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看书评论辩论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活动:浏览教材第41页内容,答复新文化活动的内容.问题一.新文化活动的新是什么意思?答复一:“新”是针对旧的.新的寄义应当是用资产阶层的思惟文化去否决封建的思惟文化.问题二.新道德是什么?古道德是什么?答复二:新道德应是资产阶层的道德,古道德应是封建的道德.问题三.新文学是指什么?旧是文学指什么?答复三:新文学指白话文,旧文学指文言文.问题四.新文化活动的焦点是什么?答复四:新文化活动的焦点是“平易近主”与“科学”,针对的是独裁与迷信.(二).“新世纪的曙光”[教师提问]什么事宜的产生,使中国先辈的常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学生答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先辈的常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事若何传播的?[学生答复]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持续揭橥了《庶平易近的成功》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忱宣扬:“试看未来全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展宣扬马克思主义,这年岁尾,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辈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力兵器,教导和组织人平易近,将革命推动到一个新时代.(三)新文化活动的意义[教师引诱]课文最后一段内容,请联合本身的懂得,说出新文化活动的意义.[学生答复]答复一:批驳了封建思惟,摇动了孔子的地位.答复二:启发着人们寻求平易近主和科学,摸索救国救平易近的真谛.答复三: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沉重打击.答复四:为新思惟的传播开拓了道路.答复五: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成长.答复六:解放了人们的思惟.答复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华,使说话和文字慎密地联合起来.答复八:为五四活动的迸提议了宣扬和发动感化.[教师强调]教材上提到“新文化活动中也有对器械文化绝对否认和绝对确定的倾向,这一向影响到后来.”对这句话的懂得应当从两个方面去入手.一是这种情形确切消失,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情形消失的原因主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近代化的身分的否认和对资产阶层文化的神往.二是大凡进行一场思惟解放活动,有时必须进行“过犹不及”.即“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克不及矫枉”.不然,艰苦达到预期的后果.总体上看,新文化活动开拓了中汉文明的新纪元,把中华平易近族引上了一条平易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教师总结](四).[安插功课]五.说课后反思汗青进修主如果经由过程对人类优良文化成果的进修,使学生在进修汗青课程中获得人生体验.人生意义和人生启发,从而得到人格的成长和教养的内化.教材只是“活”的剧本,要想拓宽学生的常识视野,拓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常识的感性熟悉,相符学生的认知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动去探讨未知的范畴,就须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发掘,重组.发明教授教养内容的美.在讲述新文化活动一课时,我让学生起首查找了鲁迅的作品.陈独秀的作品和重要生平业绩,在针对教材的内容细剖析,教师讲授.引诱学生评论辩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孔子的儒家学说接洽实际中的是事物和汗青中的做比较,使学生感触感染鲜活的汗青.同时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去体验和深层次感触感染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和个中蕴含的人文美,学会辩证的对待问题.教室教授教养其实不是要寻求概况的热烈,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懂得.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如许的师生关系下.经由过程本课的进修,我深刻的领会到了自立进修的优势.这种方法既能进步教师的营业才能和班级治理才能,还能锤炼学生的本身着手动脑和育秧表述才能,在如许的进修气氛下,学生敢想,敢说的人多了,教室气氛更活泼了,教师一言堂的状态转变了,真正表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授教养模式.以上是我对新文化活动的教授教养假想和说课,请大家批驳斧正.。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本节课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思维方式上,他们还较习惯于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结论,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启发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5.互动环节:学生进行辩论,阐述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看法。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4.12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比赛获奖版
⼈教部编版⼋上历史4.12新⽂化运动说课稿⽐赛获奖版⼋年级历史第⼗⼆课《新⽂化运动》说课稿各位⽼师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年级历史第⼗⼆课《新⽂化运动》。
⼀、说教材新⽂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为振兴中华,改造⿊暗的旧中国⽽进⾏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命的补充,⼜是⽆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命的序曲。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本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况初⼆学⽣已具备⼀定的思维能⼒,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在学习过程中对新⽂化运动⼤多是⼀些感性的认识,很可能对这场运动缺乏整体的认识,特别是对运动中各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宜浅不宜深得原则处理这节课。
三、学习⽬标1、识记新⽂化运动的标志、阵地、代表⼈、内容等相关史实。
2、掌握新⽂化运动的标志、旗帜、内容、性质、意义。
3、新⽂化运动为什么把⽃争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新⽂化运动的标志、旗帜、内容、性质、意义。
难点:新⽂化运动为什么把⽃争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五、学习⽅法创设情境、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等⽅式相结合六、教学过程与⽅法指导1、导⼊新课:利⽤课件故事导⼊2、展⽰教学⽬标(课件展⽰)3、要求学⽣,明确任务(1)、⾃主学习:(⾃学课本,完成下列列格内容。
)(1)、合作探究:(采⽤⼩组合作,⽼师引导的形式)探究问题1: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钊:孔⼦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鲁迅:“吃⼈的礼教。
”新⽂化运动为什么把⽃争⽭头指向孔教?探究问题2:中国⼈向西⽅学习(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进⾏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4、学⽣⾃学,教师巡视指导。
5、学⽣交流合作、探究、展⽰⾃学成果,教师引导获新知:(⼀)学⽣展⽰⾃学内容,教师归纳、总结完成⾃主学习导学部分(借助课件,学⽣发⾔,教师顺势点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代表人物。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说教材
1.课标解读。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说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
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而本课是思想上的探索,是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
特别其背景由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孔子的思想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击破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对孔子的质疑,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必须从他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知的水平。
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课件PPT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意图:通过表格形式使学生直观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 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思想阵地。
点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 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动,有助于培养辩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
证唯物主义观点。 又对政治经济发挥
反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历 史学习,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他们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习缺乏 主动性,学生对课外书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对于 历史的知识仅局限教材,课外知识十分有限。
❖对策: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偏重于基 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兼顾知识性与趣味 性,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积极性。
1.以情景式教学为主,补充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 文资料。
依据: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走进历史人物、事 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合作探究、启发——发现法与讲授法等多种教学 手法结合。
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胡适、鲁迅等 代表人物勇于创新 、积极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建设祖国的历史
使命感。
重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 和意义
重 动?
点 与 难
依据:新文化运动 所倡导的思想在当 今社会建设过程中 仍具有现实意义;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五、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人物、性质、旗帜、 前后期的内容、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理解新文化运 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从而 正确评价 新文化运动。 3、通过学习,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学生自学教材40---43页, 以以下四个问题为引导。 1、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发展? 4、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习要求: 1、阅读教材P40----43相关内容( 时间3分钟,并在书中做 好批注)。 2、独立完成学习提示所出示的问题(时间6分钟,在书中 勾画答案)。 3、组内交流(时间6分钟,组长安排组员有序发言及补充, 并确定本组讨论最佳答案及发言人)
说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九课
一、教材分析
•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九 课,分为“《新青年》的创办”和“‘新世纪的曙 光’”两部分 。 •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 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 开道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 展史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法分析
学案导学法----指导学生 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 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 境中;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分 析材料的能力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上节课《辛亥革命》中的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义作为复习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抗,那么到底是 哪些人做了哪些行动,引导学生一起来进入新课的学 习。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上高中学历史老师,非常高兴能在此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不足之处,敬请评委批评指正。
首先是说课环节,根据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人文素质。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地位与作用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总结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我会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将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让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力图通过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本课的难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让学生们了解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发现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能力。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3) 着重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文化的出现,使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当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 主体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思想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运动。
它的兴起是钱玄同、胡适等文化名流的倡导,起初只是文学艺术领域的革新,后来逐渐延伸到整个文化、思想领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解放和思想解放的大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二是文化革命,拒绝传统、追求现代化文化;三是社会观念转变,主张平等和自由,反对封建秩序。
这些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对历史史实有准确的识记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新文化运动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较多,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二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记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相关史实,为学生揭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内容和代表人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4. 合作探讨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4)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2. 答案(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4)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中国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开放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开放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历史教育是一个统统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中注重设疑、启发、引导,在学中注重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期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并使学生明了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实例体会、分组讨论等方法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处理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民主,分析旧道德以及开放统治阶级利用孔子思想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二、说学情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我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化难为易,掌握知识。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作用1、地位作用:本课选自初中历史(八上)第二单元第9课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域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伟大旗帜,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因此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既是旧思想的发展,又是新思想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又是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思想的彻底批判,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又为后面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因此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既是旧革命的总结,又是新革命的曙光。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的学习,分析其历史作用和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为大家说《新文化运动》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这一单元的开篇之作。
新文化运动上承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下接五四爱国运动,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打破了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首次动摇了霸占中国思想文化舞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权威,中国人逐渐找到了独立的人格,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二)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向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相关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史料与教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片面性的看法,要以此为借鉴,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依据: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只有透彻理解内容,才能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含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知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2
七年级
科目
历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
主说
课题
新文化运动
教材结构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主题《近代化的探索》中的最后一课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已经知道了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是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新的思想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探索。它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流程及活动设计
1、学习目标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学习重点)
2、材料故事导入——文言文和白话文(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3、自主阅读课本,做好圈点勾画(培养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4、史料实证——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材料让学生提取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5、观察图片——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让学生说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结合史料能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提高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能说出陈独秀等人的贡献,感受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3、通过对比近代化探索的史实,认识到近代救国之路的艰难曲折,激发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在处理不同具体问题情景时采用情景设置式教学法、直观图示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配合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等多元思维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各种社会现象,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科学、民族主义等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思想和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3.史料分析:教师提供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事实。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重要一课,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较为抽象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和基本内容。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相关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经过等内容,通过讲授法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史料教学法:运用相关的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说课课件3
• 一、说教材 • 二、说学情 •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 • 四、说教法学法 •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以“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主题,有三课内容,本课是单元第一课。
新文化运动对以往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反思,奠定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对后续学习的五四运动和共产党的诞生都有重 大意义。因此本课在近代史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目标4: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
中文不灭,国无希望。—— 鲁迅 把我们旧的书籍都扔到茅房 里。 ——吴虞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 替。——钱玄同、刘半农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 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提升
1.有利因素:
二、说学情
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 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2.局限性:
初二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偏向于局部的感性的认 识,难以从整体上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四、说教法学法
教 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学 法 自主探究、分析归纳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设计意图
1.紧扣学科核心素养。
唯 物 史 观 • 运用辩证的观点,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
时空 观念 历史解 释
•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文化的权威 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八年级历史)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我的说课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说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
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
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互相讨论,
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新文化运动的新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过,“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它以问题情景的创设为出发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讨论分析基础上的出结论,使知识系统化。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