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安身立命、遮风挡雨已经不再是建筑空间的唯一功能,人们逐渐追求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并重的建筑设计,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融入富有个性化和人文文化的视觉元素。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而这种展现,渗透在建筑之中,铸就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内涵。

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蕴藏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

本文就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建筑设计;传统文化;继承;发展1、概述1.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具有较强的积淀性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承机制的一种文化的综合体。

一般传统文化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积淀与传承下来的知识、技能、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思想道德、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集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依靠一定的传承机制,将我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进行延续、发展与深化,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再发展进而生成新的文化。

1.2建筑文化在中国深厚传统文化中,建筑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建筑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很多的建筑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很多的建筑符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展现,因此建筑文化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属性以及一些明显的特征。

建筑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属于一种建筑文化形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我国保存下来的很多古代建筑以及现代建筑中比较优秀的建筑中很多都有传统文化的物质性以及精神性的体现。

1.3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主要是指建筑设计者对建筑进行设计上的创作,或者是为了一个建筑项目进行制图与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形态、建筑的结构、建筑的暖通设计等进行有关的专业性设计。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体现建筑设计的理念以及建筑设计的创新体现在建筑设计的作品中,会借鉴与引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创造中。

中国建筑概况

中国建筑概况

中国建筑概况
中国的建筑概况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话题,因为中国在建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建筑的一般概况:
1. 历史悠久:中国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如秦始皇陵、长城、故宫等都是举世闻
名的代表作品。

2. 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建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传统建筑常常注重与自然的融合,注重风水和地理环境的协调。

3. 地域特色:中国各个地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各不相同。

北方地区常见的是砖木结构的建筑,南方地区常见的是木质或竹质结构的建筑。

西南地区的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建筑也有独特的风格。

4. 现代化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建筑行业也迅速发展。

大量现代化建筑如高楼大厦、商业综合体、现代化住宅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天际线得到了极大改变。

5. 城市规划: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

大型城市规划项目如北京的CBD、上海的陆家嘴等都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代表。

6. 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也在努力保护和修复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例如故宫、长城等文化遗产都得到了重视和保护。

总的来说,中国的建筑概况展现了古代文明与现代化发展的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

中国古代建筑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就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的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观赏。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形式,更是集合了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成果,具有很深的影响力。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不仅使中国的建筑有了更完美的体现,更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化对于建筑的全部认识。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大量采用的是木构建筑技巧,这种技巧的运用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承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木桁架的运用让房屋的结构变得更加坚固,同时木桁架还能够有效地减小土木建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里常常会运用榫卯技艺,这种技艺不仅能够使木构建筑变得更加牢固,还能够优化建筑的结构,使其更加美观。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建筑造型艺术,给世界的建筑艺术以很大的影响。

中国建筑的造型讲究曲线美,讲究和谐、和衷共济,这种构造方法在整个世界建筑史上又是如此的独特和特殊。

而在中国的建筑造型中,更体现出了古人的审美品味和心灵世界。

又例如,中国唐朝时期的大佛寺,采用了建筑学上的“反屋顶”的构造方式,使之在视觉上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即使是现代人也能感受到庄重肃穆的艺术魅力。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对于当今世界建筑艺术的影响也难以忽视。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正逐渐被当今世界所接受和追求。

例如,曾经盛行于欧洲、美洲等国家的中国风,就来源于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

在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正在继续向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推进,中国建筑的美已经开始运用于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及其影响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科目。

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及传统历史为古代中国建筑注入了灵魂,而那些精美的堡垒、古庙、航站楼,也使得更多的人们向中国的建筑艺术靠拢。

虽然现代建筑的发展迅速,然而中国古代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和艺术遗产,却始终是中国的骄傲和自豪。

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设计通常是按照前人设计经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想要突破传统建筑设计风格,需尊重历史,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取优秀理念和传统经验,进而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艺术再生。

例如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建筑,在设计时,传承了天人合一理念,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得以淋漓尽致表现。

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是艺术设计的经验资料、艺术灵感。

尽管部分设计师与传统文化脱离,开展建筑新设计,但即使再新颖,也是对传统文化创新。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建筑设计经验,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我国具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数千年发展,我国建筑已自成独特体系。

对于建筑装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

在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地位无可动摇,道家思想也极为重要。

因此,在阐述哲理的过程中,也对我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属于仕文化的范畴,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是少数人的艺术。

俞孔坚称之为“死去的艺术”。

虽然西方建筑在古代也是只为少数贵族服务的,但是由于在近代的各种先进思想和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传统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自然主义思想,对于楼宇高度、台阶级数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建筑装饰物也具有鲜明等级特点,主要由于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中和”,道家思想提倡“自然”,不论是亭台楼阁、廊间小道,均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建筑装饰也追求整体性、统一性,由建筑图纹、漆色描绘等,均具有封建体质,等级观念非常鲜明,尤其官员住宅、庙宇等,均严格区别于平面住宅建筑。

2.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首先,建筑布局。

我国古代的建筑布局设计,是依靠风水学思想,传统风水学并非一种伪科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极大影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设计。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论述:1. 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对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和“中庸”,这种思想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设计中对平衡、对称和整体性的追求。

佛教思想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这也反映在设计中对简约、静谧和自然的追求。

2. 古代艺术形式与图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艺术形式和图案也对设计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和书法艺术注重意境和笔墨之美,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现代设计中的线条运用、构图和色彩搭配上。

同样,传统的刺绣、陶瓷和木雕等工艺品中的图案和纹饰也被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特色。

3.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设计中体现为对自然元素的运用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许多现代设计作品中融入了传统的园林建筑和景观审美,以及以自然为灵感的材料选择和形式创新。

4. 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对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和吉祥图案等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设计、建筑外观和产品设计中,传达出吉祥、繁荣和幸福的寓意。

此外,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也成为设计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与传承,设计作品更能与受众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古代艺术形式与图案、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及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等方面。

这种影响促使设计作品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同时也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基础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演变的文化积淀,它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观念,更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院落风格、装饰艺术、环境融合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进行分析。

一、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平衡,这一精神理念在传统建筑结构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传统中国建筑采用木质结构,注重整体布局上的对称、均衡,顶梁柱木结构和斗拱的应用,使得建筑在结构上能够呈现出稳重庄重的气势。

中国传统建筑的檐口、屋檐、斗拱等构件的雕刻也注重对称、对标,多采用回纹、云纹等传统图案,表达审美情趣。

二、院落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家庭和睦”等价值理念在房屋的院落规划和设计中得到了具体的表达。

传统中国建筑的院落风格多为四合院等布局,院内环环相扣,错落有致。

这种布局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空间层次感,还能够传递出家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院落中常常种植一些花木,设置一些石凳,以增加院落的景观,传达出生活的恬静和闲适。

三、装饰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体现。

传统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如门楣、斗拱、窗棂等处都用花纹、图案进行装饰,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装饰性,更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祝福、寓意等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彩绘、雕刻等装饰艺术也给建筑增添了艺术气息,让人在欣赏建筑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环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传统中国建筑常常会将自然环境融入如借景、控景等手法,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筑的规划设计中也会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等因素,以便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中国经济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经济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经济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专业:会计学院班级:2013级会计三班学号:131922309姓名:朱玉目录摘要 1 引言 3 1宋辽建筑简介 32宋代经济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4 2.1草市的影响 4 2.2坊市制的崩溃 4结论10 参考文献11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们的衣、食、住、行到处都体现了中国的文化。

从我国的考古发现来看,18000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并且已可确凿地证明,我国在6000年前已开始纺纱织布。

总之,人类的始前服饰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演变过程,直到现在发展到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中山装和旗袍。

中国的食文化主要包括:烹饪技巧、中餐特色、八大菜系。

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菜系和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

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120余种。

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

此外,中国较为著名的八大菜系指川、鲁、粤、苏、湘、闽、徽、浙。

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

夏朝交通工具的种类很多,如“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到了汉代,四川民间出现了“鸡公车”系用硬木制造,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在陕西县黄河镇发明了“木牛流马”的交通工具。

鸡公车”后来跨江越淮,传到中原大地。

到了20世纪初,城市里出现了双轮的人力黄包车,作为主要的“客运”工具。

人力客三轮历史并不悠久,解放初期才出现的,它比黄包车又进了一大步,也可以说翻开了城市客运的新篇章,至今仍然是城市客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行便捷,观市井浮华闹市,比小汽车更悦目爽心,颇受旅游者青睐。

再后来,汽车普及,火车,飞机也成为常用的交通工具。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经济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礼乐文化与宗教文化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一个盖面极广、影响极深的文 化范畴。“礼”,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一切社会观念的基础。礼的本质 是上下尊卑的等级伦理;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礼和 乐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互相作用,相辅相 成的发展趋向。
礼乐文化与宗教文化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西方文化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
可调和的对立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和人根本不同的,它们无所 谓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他们认为人站在自然界之上,统 治自然界,要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
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中国的传统文化 非常重视家族的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在中国的传统中,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和人之间 的关系也是由家庭扩大、引申而成的。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大特色。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 。
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
,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 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从中西建筑的装饰色彩上来看,中国以一种色彩为主,其它几种颜色 并用 西方则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 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
谈起西方的宗教文化,就不得不谈基督教文化,自公元纪元开始,基 督教的信仰和人权、民主思想就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中国传统 建筑属于木结构体系;而西方建筑 中一般是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西 建筑材料的不同,除受自然因素和 生存环境影响外,更重要是不同文

浅谈古代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谈古代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谈古代⽂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2019-02-28摘要:建筑是⼈类物质⽂明和精神⽂明的产物,在⼈类物质⽣活和精神⽣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与⽂化关系密切,建筑是⽂化的载体,⽂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化内涵。

本⽂从古代建筑民俗⽂化,古代建筑在现在建筑中的应⽤⼊⼿,探讨中国古代⽂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化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化,中国古代传统⽂化的意蕴反映在当时社会⽣活的⽅⽅⾯⾯。

就建筑⽽⾔,中国古代⽂化投射在其⾝上的特点便是⾃然和谐与⽂化意蕴三者融合成为⼀体。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化、哲学等合为⼀体,中国传统⽂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从传统⽂化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建筑学作为⼀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

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以⽞学、风⽔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以满⾜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化,使⽤⼀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功能的需求。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式和⼈与⾃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

⼀些装饰构件与⼩品,甚⾄单体建筑,都成为⼀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均有寨心,设在村寨中央。
•侗族的村寨中央设 鼓楼,以维系侗乡村 寨的秩序与和谐。
二.内外空间的结合。中庸之道以模糊二者之间的界线,突出 它们的共同点来使其和谐,达到中庸。
• 在中国建筑的内部 空间与外部空间之 间,便表现出这种建 筑美的模糊性。屋 顶、墙体、门窗之 类,是分隔与沟通中 国古代建筑内外空 间的手段、中介和 过渡。
• 以堂为尊,崇祖敬 宗。堂不仅是活 着的家长之居所, 同时也是祭祀祖 宗的场所。
• 人们选择家庭居室中最尊 的“堂屋”为祖宗立牌位, 举行祭祖活动,以显示对祖 宗的尊重和孝敬。 • 整个居室建筑的安排自然 以“堂屋”为核心,在布局 安排上皆位于中轴,居中在 上,周围的建筑皆以其为轴 心,通过封闭的院落,形成 强烈的向心力。
文化与建筑
——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方式和途径
吴梓林 S1304W103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道释,相对于儒家思想的 积极入世来讲,道家和佛教则是出世的(道家本质上是顺 世)。既然是出世,那自然对建筑的价值影响就很小,因 此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价值观的影响,实际上主要 是谈儒家思想的影响。
圜丘
• 祈年 殿
山东省曲阜孔庙
二.“礼”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 “礼”的本质是“序”。在我国古建筑中的体现就是中 轴对称、突出重点,纵向的空间序列发展要主从分明。 • 建筑的空间序列是体现秩序感的最好方法。不仅宫殿 如此,就连民居建筑的组合形式也是如此。
明清故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轴布局,左右对称
• 建筑空间序列:五个不同尺度 、不同形状、不同风格的院落 交替出现,反复对比、烘托, 来强化太和殿的至尊地位。
• 谢谢!

文化对古代中国建筑样式的影响

文化对古代中国建筑样式的影响

浅谈文化对古代中国建筑样式的影响内容摘要:建筑样式虽是由美学符号来展现,但往往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属于文化的外显模式之一,本文试将中国古代建筑样式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进行同期比照,以探讨文化对于中国建筑样式发展的驱动和影响。

关键词:文化;建筑样式;传统建筑样式;新建筑样式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文化与建筑样式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克罗伯·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提到:“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的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样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1]如果采用在学术界所讨论的狭义的文化(注:在学术界所讨论的狭义的文化更侧重于指语言、文学、艺术及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来比照作为实体存在的建筑,纵观建筑发展史,在建筑从穴居、巢居等仅用于满足遮蔽功能,缺乏精神诉求的阶段发展到增添装饰性、宗教性等美学、神学符号的阶段之后,则已开始被当时社会环境的文化所依附,成为文化的外显模式之一。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也无不体现在其社会主流建筑的具象描述和意象描述中。

此后,建筑的功能体系与样式体系的发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规律:功能体系随着人类对自身身体结构、坐行规律等物理常识认知的日益理性,朝着科学化的方向渐进发展;而建筑样式体系的主流发展方向则常会在文化因子的诱动下,呈跳跃性或突变性发展。

作为文化外显模式之一的建筑,在每一次文化的动荡和蜕变期之后所展露出来的新面貌,也必然会于无意或有意中标示出自己对于新文化的接纳度,即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程度。

二、文化对古代中国建筑样式发展的影响梁思成认为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在公元前15世纪已然形成,至汉代就已完全成熟。

很多学者都认为在近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体系能保有长期稳定的发展,得益于其封建文化体系发展长期的持续性。

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建筑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与作用。

建筑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一、建筑反映文化特征建筑作为文化的产物,往往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体系。

例如,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尊重自然、和谐共生;而西方古典建筑则体现了人类对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这些建筑风格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

二、文化影响建筑设计文化对建筑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往往会考虑到当地的文化背景、传统手艺和习俗。

这种文化认同的体现可以通过建筑形式、材料选择以及装饰风格来体现。

举个例子,日本的传统建筑采用了特殊的木材构造和禅宗思想,体现出对自然与内心平静的追求。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建筑设计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三、建筑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提供了居住、工作和娱乐等功能,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

例如,摩天大楼的兴起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性。

同时,建筑的设计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舒适的环境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

四、建筑传承和弘扬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能够让后人了解和继承先民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同时,建筑还能够通过创新和复兴,弘扬文化传统并推动文化的发展。

例如,许多国家将其历史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或艺术中心,以吸引游客并传达文化的独特价值。

总结起来,建筑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影响。

建筑既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特征,也受到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它们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还通过传承和弘扬文化,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应该重视文化因素的考量,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需求和文化精神的建筑空间。

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我国是拥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传统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与文化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传统建筑既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也反过来成为文化的载体,穿越千年成为文化的不倒的标志。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数千年不断的发展、演化。

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

一、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

文化是建筑的装饰,使得建筑不是仅仅是一个空壳。

而中国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五行学说的影响、等级观念的影响、儒家礼制文化的影响、道家风水文化的影响、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五行学说的影响。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在建筑方面,五行也被解释为代表各个方位、颜色:东方属木为青色,西方属金为白色,南方属火为赤色,北方属水为黑色,中央属土为黄色。

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围、寺观、陵基,以至道路、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中国是有着2000年封建帝制历史的国家,传统的等级观念趁此形成并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人们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因此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文化也传统建筑中得以体现,许多建筑的结构都体现了等级尊卑。

在传统建筑的布局设计中其平面布局设计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局主要的建筑,在中轴线的两次布局作为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左右对称,主次分明。

“三坊七巷”的传统民居的布局格式也表现了这样的等级主次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工程设计影响分析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工程设计影响分析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建筑的事业有了更好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数不胜数.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替,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依然活跃在建筑设计领域,深刻的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设计效果。

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工程设计;建筑设计领域;影响分析;1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伏羲画卦开始,直到今天地球村格局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洒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兼容并蓄蓬勃生长。

在信息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各行各业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的影响着日韩东南亚等国,甚至在欧美大陆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如果说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一段充满创造的过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创造就是设计的具体体现,而设计的过程从根本来说上也离不开文化的底蕴,作为人类主流文化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领域造成的影响力也同样不容忽视。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加以历史上受鸦片战争的影响,造成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

强权经济、政治侵略,使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地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力发展,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北京的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做出了很大的发扬。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2.1 “风水术”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即为系统的“风水术”。

探求“风水术”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建筑工程设计影响效果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建筑工程设计影响效果分析

中国传统⽂化对于建筑⼯程设计影响效果分析中国传统⽂化对于建筑⼯程设计影响效果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事业有了更好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建筑设计中的应⽤数不胜数。

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替,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的⽂化元素依然活跃在建筑设计领域,深刻的影响着建筑⼯程的设计效果。

本⽂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传统⽂化与建筑⼯程设计的关系,并进⼀步阐述了中国传统⽂化对建筑⼯程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化;建筑⼯程设计;效果分析中国是⼀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千年⽂化积累,使得中国传统⽂化影响到我们⽣活的每个⽅⾯,这些从每⼀时期的建筑中就能看出来,在建筑的结构和设计中我们可以看间传统的⽂化对于百姓⾏为和社会舆论的制约功能。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建筑史和传统⽂化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化深深的影响着建筑⼯程的设计。

中国传统⽂化对于建筑⼯程设计的关系在中国⼏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建筑与中国传统⽂化⼀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建筑设计时刻都受到传统的⽂化的制约和影响。

同样,中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也为传统⽂化增添了内容,中国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化是⼀脉相承的。

建筑设计以传统⽂化为基础,是传统⽂化的实物反映。

建筑设计必须依赖于⼀定的⽂化背景,通过对⽂化内容的理解,将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化底蕴赋予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某⼀时期的⽂化特⾊。

⼈们通过建筑设计将历史的原貌重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化。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继承了传统的苏州古建风格,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将传统⽂化融⼊到现代设计中,同时⼜在传统⽂化的基础上⼤胆突破,博物馆整体造型新颖巧妙,运⽤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基本⾊调,给⼈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依靠传统⽂化这块⼟壤,建筑⼯程设计才能开花结果。

建筑设计从来都不是任意⽽为的,⽽是在⼀定的条件下产⽣的,及时当代的“反传统”设计师在设计上也是以传统的设计作为反⾯教材。

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中国传统⽂化这⼀⼟壤,让建筑设计事业开花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体现 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体现 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体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体现和应用非常广泛:
1. 建筑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建筑风格的要求非常苛刻,建筑要求具有严格的比例和对称,符合人体的比例与美学原则。

如今,在现代建筑中也可见到传统文化的风格元素,如古典式建筑,园林式建筑和现代简约风等。

2. 空间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空间的宜人与合适,对建筑的实际使用和舒适性给予高度重视。

古代建筑中常采用对称均匀的布局,使人感到宁静和舒适。

另外也强调环境的自然与和谐。

3. 艺术细节: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细节,从建筑雕刻到环境装饰,都有着类似的讲究。

如大型石雕、壁画、瓦片、雕花、香炉等,凸显着建筑的艺术价值。

4. 材料的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材料的用法也非常精致,如木、石、砖、瓦、陶、玻璃等,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魅力。

另外,在现代建筑中也常使用传统的材质,如红砖、灰瓦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工程设计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和应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更加丰富的思想和技术支持,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

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影响中国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源远流长,已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现在的城市建筑,中国建筑文化一直在演变和发展。

它不仅仅体现了中国的审美观念和美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变迁。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沿革、建筑类型和文化影响几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影响。

一、历史沿革中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用土块、竹子、树枝等自然材料搭建简单的棚屋或者带有火山灰和稻草的中式木屋。

进入青铜时代,人们开始建造木质的宫殿和祭祀场所,比如周王朝的宫殿和殷商文化的祭祀场所。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也趋向严谨庄重,如秦汉文化的宫殿和道教寺庙等。

唐朝则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巅峰,唐代建筑既注重宏伟和雄伟的气质,又非常注重装饰和细节。

建筑形式多样化,如木构建筑、砖石建筑、假山水景等,彰显了唐代人民的雄心壮志和对美学的追求。

明清时期,随着宋元明清时期的不断演变,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注重传统建筑的简洁、庄重和实用,形成了砖、石结构、瓦顶、檐前悬山等特色建筑。

清朝时期注重建筑的美学价值和纪律性,建筑形式趋向简洁和规矩,如恭王府、颐和园等建筑。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建筑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传统的木结构、砖石结构到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科技建筑,中国建筑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国际化和现代化。

二、建筑类型中国的建筑类型分为官方、宗教、民居等三种类型。

其中官方建筑包括皇帝的宫殿、官员的府邸和官署等,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装饰艺术方面都体现出国家权威的形式。

宗教建筑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寺庙,建筑风格和装饰流派各有千秋,彰显了和谐、平和、礼仪的民族特点。

民居建筑是普通民众的住房建筑,形式多样化,从传统的庭院式建筑到现代的高层别墅,均能够反映出民族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

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

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

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

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与建造方面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各类时尚建筑风格层出不穷,这也使得我们需要通过时尚潮流对中国建筑的风格及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进行审视。

基于此,本文就将重点对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影响引言:在当今建筑设计当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多数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会依照地区文化背景以及传统文化因素带来的影响,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因素,从而使最终的建筑设计可以体现出良好的地域特色。

其中不论是艺术,还是美学等都内容都有良好的体现,所以也可以说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多契合之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建筑设计创新现阶段绝大多数建筑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都会先将传统文化的作用考虑进来,即便是一部分反传统的设计者,也经常要以其作为对立面进行思维上的界定。

优秀的设计者通常都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设计内容。

譬如上海世博会时中国馆的设计就将中国最典型的斗拱融入了进去,不但将中国精神特色展现了出来,还提升了设计的创新性。

(二)建筑设计植根传统文化在一些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下,设计者的灵感往往会被激发出来,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以及各种文化背景给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而不同的设计所展现出的地区审美及价值观念也都会有所差异[1]。

比如苏州博物馆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融合了苏州传统文化,使用了当地最最典型的水乡风格建筑,使博物馆最终在展现时代性的过程中还能够与传统文化交相呼应,有效强化了最终建筑的新颖度。

图1四合院构造图(三)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中充分展现了实用和审美相互结合的艺术形态,使传统文化和建筑设计有机的结合。

传统文化通常有民间文化和正统文化两类,这两种除了具有相同点,还有差异性,给建筑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影响研究人员:高一(2) 李嘉怡任佳章越瑶导师:李宏亮杨爽,郭东辉研究目的1.了解我国和当地房屋建筑的特色,能分析当地房屋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建筑是技术与文化的结晶,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

人类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总是会十分迅速地反映到建筑的上去。

建筑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当时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写照,是当时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所谓世界第七大奇迹大都是建筑,也说明了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从建筑的发展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史,也可以通过建筑的发展史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由此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2.理解建筑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时代风貌的写照,了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无论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还是从学生了解建筑文化的角度来说,学生都应当而且必须了解自己国家的建筑文化及其产生的原因。

当然,我们也应当去了解别国的建筑文化,这是学习、借鉴与吸取别国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基础。

中国的灿烂文化同样在中国的历史建筑中得到反映。

各地的房屋建筑更是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

通过对当地建筑特点及其产生原因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加深他们对家乡的感情。

3.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欣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物进行评价。

要从一个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是否表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是怎样表现的,是否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其所受历史的影响来使建筑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如何处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的等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个建筑所表现的建筑文化。

学会正确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评价建筑物的建筑文化,其本身就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建筑文化的评价,还可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建筑文化与建筑中人文因素的真谛,达到领悟、内化,并形成人文素养。

4.关于活动建议收集中国典型建筑的照片与资料与分析其特点等,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了解建筑与民族文化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建筑必须适合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合理想象设计未来建筑。

这些资料也是我们评价建筑文化或以后学习建筑设计时的重要课程资源。

收集这些资料,还可以提高我们学习建筑的兴趣,并具有收藏价值,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课题(一)历史发展与建筑中国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和建构体系的造型艺术。

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的辉煌的建筑文明。

总体来说,中国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征:可读性。

中国古代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

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我们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词形容他们。

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

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

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略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可塑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

内向性。

外国建筑多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外形简单,如四合院,进院后才发现内容极为丰富。

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稳定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

所以有人说中国建筑是千年一律、千篇一律的。

但是,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是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的。

容“易”性。

中国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多是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

在建筑上,也是这样。

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

"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

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从中国建筑总体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建筑的发展是和文化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古老的中国建筑体系大约发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当时,原始文明的星火遍布中华大地,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一个伟大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

夏代和商代是这个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产生了。

到了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

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从周制。

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瓦、砖、斗拱、高台建筑也出现了。

秦代和汉代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两代建筑体制宏伟,博大雄浑。

不论阿房宫、始皇陵、万里长城、汉长安城、建章宫……的实体今天是否还存在,其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隋唐两代开始对外来文化进一步兼收并蓄。

文化的繁盛,国力的强大,使唐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

尤其是在公元7世纪中晚期至8世纪中期的盛唐,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至于晚唐、五代和宋、辽、金、元的建筑,则上续盛唐之余脉,下启不同之风格。

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

进入延续600余年的明、清大一统时期之后,中国渐趋保守,和世界潮流相悖的价值取向,使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华文明不可避免的趋向没落。

但落日依然辉煌,明代的长城、南京城、北京城和北京紫禁城,清代的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和天坛,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不过,到了清末,中国传统建筑终因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和生活的需要、不能满足国人求新求奇的精神需求,而逐步被西方的舶来品替代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当代,中国建筑在现代化的趋势下和世界潮流中,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与此同时,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富涵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也是摆在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家肩上的迫切而神圣的使命。

因此,我们要继承与发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并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化成果。

课题(二)地理环境与建筑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对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北方(干旱少雨、冬季气温低,多西北风,夏季气温不太高,降雨季节不长),保温防寒为主——墙厚、房不高、内部严实、不漏风、窗户南开、房顶平缓,室内有炕。

南方(多雨、炎热)。

墙体薄、房顶坡度大、房体较高,四面都可以开窗,墙体涂白色,反射阳光,加强通风,房屋廊檐较宽,遮阳防雨,有的开天井。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与环境相关)。

川西藏族——石房、黄土高原——窑洞;云南傣族——竹楼;黄河中下游——木结构框架(土作墙、草作顶)。

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

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穴居方式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定时期内,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对我们祖先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巢居——架构远离暑潮的乐园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

此时原始人尚未对这种“木构”建造有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随钻木取火,劈砸石器等无意识条件反射而诞生的一种社会行为,严格地讲,这算不得建筑。

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

可以说“巢居”是我们祖先在适应环境上的又一创造。

也正是原始社会的“巢居”、“穴居”在长期历史环境的变迁中,受社会、自然、文化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才一段段将华夏建筑成一部璀璨的史诗。

真正建筑诞生人类的发展有如文化的接力,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

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

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

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如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型。

套间式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在建筑技术方面,开始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在山西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