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道理第02章抗原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第二章 抗原

第二章 抗原

溶血性链球菌 肾小球基底膜 溶血性链球菌 心肌 大肠杆菌O14型 结肠粘膜
共同抗原 急性肾小球肾炎 共同抗原 风湿病
共同抗原 溃疡性结肠炎
4、超抗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HIV的囊膜糖蛋白gp120
二、同种异型抗原
ABO血型系统: A、B、AB、O四型
人类ABO(H)血型系统的分类
动物免疫血清
2.同种异型抗原 ( allogenic Ag )
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 血型(红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 – 修饰的自身抗原
– 隐蔽抗原
角膜蛋白、男子精液等发育过程中的 隔离成分。
二. 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 (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
大多数人
无应答
初次
青霉素 机体
降解
青霉烯酸 少数人 蛋白
再次
致敏状态
抗青霉 产生 青霉烯 素-IgE 酸蛋白
过敏性休克
(一)、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
• 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花粉、药物 种系关系相差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 同种异体: 血型抗原、组织抗原 • 自身物质: 精子、眼晶体蛋白、脑组织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之间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
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
二、抗原的理化状态
1、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多糖 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多糖及多肽也具 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2、分子大小
一种物质是否具有抗原性,与其分子大小有关

兽医免疫学02.抗原

兽医免疫学02.抗原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免疫学诊 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又 称为表位(epitope),是存在与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有特异 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决定簇的大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 一般蛋白质的抗原决定簇由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抗 原的特异性是由这些氨基酸残基所决定。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抗原
一.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如细菌、病毒等,还有其代谢产物如外毒素(类毒素)。
二.动物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对本种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对另一种
动物,则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 三.同种异体抗原
在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组 织器官中存在着不同的抗原成分,即同种异体抗原。 四.自身抗原
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动物机体,可增强机体对 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一类物质。 二.佐剂的种类
一般可分为: ①无机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矾等; ②有机佐剂,如卡介苗、内毒素等; ③合成佐剂,如双链多聚核苷酸、胞苷酸等; ④油剂,如弗氏佐剂、植物油、矿物油等。
半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or hapten):指指具有反 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
四.免疫原(immunogen)
指完全抗原,既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第二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构成抗原的物质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异物性、一定 理化性状和完整性。 一.异物性(foreigness)
兽医免疫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绪论 抗原 免疫系统 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变态反应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防治技术

免疫学第二章 抗原

免疫学第二章  抗原

10
再次免疫应答的条件:体内同时存在半
抗原激活B记忆细胞(半抗原的特异性),
载体激活T记忆细胞。
主要决定于载体。
11
2.2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2.2.1 化学分子组成
多数是蛋白质。
含大量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
丙氨酸),尤其是含酪氨酸的免疫原性
更强;有些弱抗原(例如胶原)连接了
酪氨酸残基可增强免疫原性。
一般,颗粒性的抗原(细菌、细 胞)用量少,可溶性的蛋白或多糖抗原 用量适当加大,并加佐剂。
26
2.2.7 机体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动物的不同种类、品系、个体 对同一种免疫原应答差别很大。
如应用合成的抗原二硝基苯-多聚-左旋-赖 氨酸(DNP-poly-L-L)在荷兰猪品系2(GP strain 2)可以引起应答,而对品系13(GP strain 13)则不能引起应答。
33
34
功能性决定簇: 与抗体结合、直接启动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决定簇: 位于蛋白的深层,当蛋白质结构改变或变性 才显示出来触发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变性的自身抗原可导致自身免疫病(暴露了 隐蔽决定簇)。
35
36
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 完全抗原产生的抗体产生分别针对载体决 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50
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参与某些病理过程 SAg(金葡菌毒素)刺激大量 T细胞激活,使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产生多种细胞 因子或其他介质(TNF、IL-1、IL-2)引起疾病。 SAg与自身免疫应答 SAg的强大刺激可激活体内 自身反应性T细胞,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 湿性关节炎)。 SAg与免疫抑制 T细胞因过度激活而被耗竭。 与抗肿瘤效应 CTL被大量激活而对肿瘤发挥杀伤 作用。

02 微免 抗原2h 微生物与免疫学

02 微免 抗原2h  微生物与免疫学

四、抗原的种类及其意义
五、几种重要的抗原及佐剂
四、抗原的种类
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
*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细胞表位 (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及细胞抗原 属此类。
* 胸 腺 非 依 赖 性 抗 原 (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 可分为TI-1Ag和TI-2Ag。一般为多糖(细菌脂多 糖、细菌荚膜)。
激活T细胞。
APC
丝裂原(mitogen)
丝裂原 丝裂原受体

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 而增殖,亦称有丝分裂原 。



某些物质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 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此类物质被 称为佐剂(adjuvant)。
常用的佐剂有
1. 弗氏完全佐剂(羊毛脂、液体石蜡和卡介苗的混 合物) 2. 弗氏不完全佐剂(羊毛脂、液体石蜡的混合物) 3. 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





主要内容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三、抗原的特异性
四、抗原的种类及其意义
五、几种重要的抗原及佐剂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抗原(antigen)
可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 免疫应答的物质。 能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 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 反应的物质。
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 异种抗原(xenoantigen) *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eic Ag):如ABO血型抗原、

免疫学导论 第二章 抗原

免疫学导论 第二章 抗原

A型血 红细胞
B型血 红细胞
O型血 红细胞
AB型 红细胞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 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茨泰纳发现和确定的人 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 AB、O四型: 1)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2)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 3)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 抗B凝集素; 4)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 集素皆有。 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 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第二章 抗原
Antigen
什么是抗原?(化学物质) 抗原有哪些特性? 抗原有哪些类别?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概念及其特性: 2.熟悉:半抗原、抗原表位、超抗原等 概念,及成为抗原的条件。 3.了解:抗原组学及在疫苗研究中的重 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抗原的基本概念和类别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和抗原决定簇 抗原组学
2、超抗原的种类
1)外源性超抗原:主要为微生物毒素,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A族链球菌M蛋
白,致热外毒素A-C,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小肠
结肠类耶氏菌膜蛋白等。
2)内源性超抗原:主要为逆转录病毒产物。如:
病毒DNA与宿主DNA整合,表达的病毒蛋白质 产物。
2 、超抗原的作用机制、特点:(超抗原与普通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 抗原的不同)
(1)超抗原不需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处理。
(2)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的MHC-Ⅱ类分子结合,结合部位

第2章抗体与抗原

第2章抗体与抗原

三、抗原决定簇
1. 概念 抗原分子并非所有的基团都作用一致,决定其免疫活性 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抗原区域。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 构 型 和 免 疫 活 性 的 化 学 基 团 称 为 抗 原 决 定 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 表面,因而又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 特异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抗原作用)指能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 (抗原反应)指抗原与相应 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此特性又称 为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2.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抗原又分为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 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自身抗原 动物自身的组织通常情况下不具有免疫原性。
2. 大分子 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有直接关系。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分 子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分 子量小于5000其免疫原性较弱。分子量在l 000以下的物质为半抗原,没有免 疫原性。但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3. 分子结构 相同大小的分子如果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不同,其免 疫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讲,分子结构和空间构型越复杂,免疫原性越 好。芳香环结构比直链结构强。
4. 物理性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 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例如将甲状腺蛋白与聚丙烯酰 胺颗粒结合后免疫家兔可使IgM的效价提高20倍。免疫原性弱的蛋白质如 果吸附在氢氧化铝胶、脂质体等大分子颗粒上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5. 完整性 所以抗原物质通常要通过非消化道途径以完整分子状态进入体 内,才能保持抗原性。

第2章-抗原

第2章-抗原
(2)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C3d等
26
(二)佐剂的作用机理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其降解和排除 延长抗原 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以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递 呈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 可用于预防接种及动物的抗血清制备。
18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1. 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 胸腺依赖抗原(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抗原 ◆ 胸腺非依赖抗原(TI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抗原
19
TI-1抗原: 具多克隆激活作用,成熟与不成熟的B细 胞均可对其发生反应,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表面为多个重复表位,但只能刺激成熟的 B细胞,该类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 素等。
物抗原、变应原或过敏原、耐受原等 (4) 根据理化性质: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蛋白抗原、
多糖抗原及多肽抗原等
24
第四节 其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nonspecific immunostimulator)
一、佐剂(adjuvant)
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 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17
1. 抗原异质性与共同表位
抗原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同一分子 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表位 (common epitope) :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
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2. 交叉反应的意义
(1) 诱发自身免疫病:异嗜性抗原 (2) 诊断:排除交叉反应;利用交叉反应 (3) 治疗:终止免疫耐受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
Page 24
3. 分子结构
1)分子结构中有侧链的物质比类似但无侧链的物质
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2)某些特殊氨基酸在肽链中的位置对免疫原性有显
著作用。
A
B
聚丙氨酸
聚赖氨酸骨架
谷氨酸残基 酪氨酸残基
图2-1 聚(酪、谷)-聚-DL-丙-L-赖氨酸的多链共聚物
A.免疫原性;B.无免疫原性; 谷氨酸; 酪氨酸
除了微生物或毒素等物质,其他非自身的 物质进入机体后,也能够诱发机体产生免 疫应答。
现代免疫学认为:
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胞,并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 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Page 4
抗原 (Ag):
与T细胞 结合, 激活T细 胞
与B细胞 结合,激 活B细胞 产生抗体 活化的B细胞
➢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并可以诱导T、B 细胞增殖。
Page 54
佐剂种类
➢无机佐剂:氢氧化铝、明矾等 ➢有机佐剂:微生物及其产物(卡介苗) ➢合成佐剂:人工合成的双链双聚核苷酸 ➢混合佐剂:弗氏佐剂(Freund’s adjuvant) 弗氏不完全佐剂:石蜡油+羊毛脂+抗原 弗氏完全佐剂:石蜡油+羊毛脂+抗原+灭活卡介苗
第二章 抗原 Antigen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1
主要内容
•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 二、抗原的分子基础 • 三、抗原的免疫特性 • 四、抗原组学
Page 2
第一节 抗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一、抗原的概念
免疫学发展的早期
Page 3
一、抗原的概念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已经证明:

南医大-医学免疫学-第2章抗原

南医大-医学免疫学-第2章抗原

抗原的剂量
抗原的剂量与免疫原性密切相 关,适量浓度的抗原能更好地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机体的内在因素
机体的生理状态、遗传背景、 免疫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对不
同抗原的免疫应答。
增强免疫原性的方法
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
通过修饰和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可 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增强抗原的物理性状
通过改变抗原的物理状态,如增加颗 粒大小、提高溶解度等,可以增强其 免疫原性。
抗原特异性
MHC分子与抗原的结合具 有特异性,确保免疫应答 的准确性。
免疫记忆
MHC分子能够将抗原信息 传递给T细胞,形成免疫 记忆,提高二次免疫应答 的效率。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直接识别
T细胞通过TCR直接识别抗 原肽-MHC复合物。
间接识别
T细胞通过识别由抗原激活 的细胞表面表达的炎症因 子。
识别多样性
04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的特点
高度特异性
01
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
这是免疫反应识别和清除外来物质的基础。
不可逆性
02
抗原抗体结合后通常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不易解离,这是免疫
应答过程中发挥持久作用的重要机制。
亲和力
03
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是指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强度和速度,亲
产生免疫记忆
抗原抗体结合后,免疫系统能够记忆这种抗原,并在再次接触时 迅速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
诊断疾病
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例如 检测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抗体。
05 抗原的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的概念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 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即抗原能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 的能力。

免疫学导论于善谦 第2章抗原

免疫学导论于善谦 第2章抗原

八、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一)概念
通过与MHC-II类分子(APC)和TCR-V(T 细胞)结合,刺激表达有特殊TCR-V 的T细 胞亚群活化的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二)SAg的作用特点:
1.具有强激活T细胞(CD4+T细胞)作用 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
2.不需APC处理,直接与MHC-II类分子和 TCR-V结合; 3.不受MHC限制,同MHC-II类分子结合, 增加TCR与SAg的亲和力; 4.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 耐受或抑制。
(一)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表位 (epitope)
抗原分子存在的能TCR/BCR或抗体Fab部 分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数目。
(二)抗原决定簇分类
T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抗原性
T T 致敏T细胞
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
Ag
B 浆细胞
三、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1.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 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2.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 incomplete antigen ) 无免疫原性,只有抗 原性的物质。 3.载体(carrier)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 性的蛋白质。 半抗原 + 蛋白质 完全抗原
4.免疫佐剂(adjuvant )
(1)定义: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机体 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物质。 (2)应用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课件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课件

抗原1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交叉抗原与其它抗原所诱 生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结 合或相互作用的反应。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 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
乙肝疫苗(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抗乙肝病毒抗体
抗乙肝病毒抗体 肝病毒结合)
与乙肝病毒结合(而不与丙肝或甲
A 抗原
抗A抗体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
9
第二章结抗 原合( antigen, ag)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1. 决定基或表位
— 决定基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亦称为表位 (epitope) : 存在于抗原分子中,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 结构或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
17
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的比较
T细胞识别表位
B细胞识别表位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不需
表位性质 主要是变性多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
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 8-12氨基酸(CD8+T) 5-15氨基酸、5-7单糖 12-17氨基酸(CD4+T) 或5-7个核苷酸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中抗原决定 基的性质、位置与空间结构。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
15
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
2. 抗原表位的类型
◆ 抗原决定基的结构分类: 构象决定基与线性决定基 T细胞识别线性决定基(亦称为连续性表位) B细胞识别构象(亦称为非连续性表位)与线性决定基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

第二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异物性是指来源于体外的抗原,绝大多数抗原属 于异物,但也存在自身抗原。
二、特异性
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决定簇亦称表位(epitope),又
称半抗原(hapten )。
(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 表位(epitope)。
T
致敏T细胞
Ag
浆细胞 B
抗体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示意图
三、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1. 完全抗原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疫原 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2. 半抗原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 incomplete antigen )无免疫原性,只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3. 载体 载体(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 质。 半抗原 + 蛋白质(载体) = 完全抗原。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 Ag)如,只含有B细胞表位,可直接激活 B细胞的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三、根据与人体的亲缘关系
(一)异种抗原 异种抗原(xenogenic Ag)主要指病原微生物。
异种抗原
(二)同种异型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g)主要包括血型 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以及次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等。
1.人类血型抗原 目前,已报导23个系统 。
(1) ABO(H)血型系统:人类ABO(H) 血型系统可分为A、B、AB和O四种类型。
血型 抗原(RBC) 抗体(血清) ———————————————————ຫໍສະໝຸດ A型 A抗原抗B抗体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PPT课件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清等。
半抗原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 疫原性的物质,如某些
药物、激素等。
载体抗原
复合抗原
将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 形成的新抗原,合而成的抗原,
如细菌荚膜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化学性质
某些化学基团的存在可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 性,如多糖、脂质等。
分子量
大分子量的物质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
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对初次接触的抗原产生 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
能更快、更强的应答。
04
抗原的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的概念
交叉反应
指不同抗原之间由于结构上的相似性而引发的共同反应。
交叉反应的发生
当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抗体不仅与该抗原发生反应, 还可能与其他结构相似的抗原发生反应。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特定抗原,具有高纯度和可重复性。
抗原的纯化方法
离心法
利用离心机分离抗原,根据密度和大 小进行分离。
过滤法
通过过滤膜去除杂质,常用超滤膜技 术。
离子交换法
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抗原结合,达到纯 化目的。
亲和层析法
利用抗原与配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进 行分离纯化。
抗原的质量控制
纯度检测
01
物理状态
抗原的物理状态也会影响其免疫原性,如颗 粒状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
免疫佐剂
某些物质可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称为免 疫佐剂。
抗原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识别抗原后分化为浆细胞, 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识别抗原后分化为效应T细 胞,直接杀伤靶细胞或释放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