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图谱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庆图谱作者:王一敬来源:《当代党员》2014年第02期这就像一个沙漏。
沙漏的上端,是江苏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减少:2010年1.2亿台,2011年7449万台,2012年6500万台……沙漏的下端,是西部重庆——笔电产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2011年2547万台,2012年4200万台,2013年6000万台……一减一增的背后,上演的正是“一江春水向西流”——重庆打造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精彩大戏。
一纸文件2011年2月5日,春寒料峭。
市发改委经济合作处处长周韶辉脸上却阳光灿烂——国家发改委下达《关于重庆沿江承接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的复函》。
这份文件,重庆已盼了很久。
此时的重庆,产业发展呈现单一、低能、封闭的态势。
单一是指结构不合理。
“汽摩产业一业独大,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30%,汽摩产业一‘感冒’,整个工业就打喷嚏。
”周韶辉说。
低能是指产业能级偏低。
“十家大企业产值抵不过别人一家。
”周韶辉说。
封闭是经济外向度低。
“资源要素没和外界实现高效流动。
”周韶辉说。
不破解这三大难题,重庆就无法担负中央赋予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任。
为了破解难题,重庆将目光聚焦在2009年国发3号文件上——3号文件提出,重庆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
于是,市发改委开始精心编制《关于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
《方案》获批后,周韶辉说:“我们将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承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化工、轻工、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
”政府合作对重庆工业园区不了解,不敢冒险;重庆地处内陆,物流成本恐怕很高;不知道重庆能不能保证用工需求……重庆各区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饱受东部沿海企业的质疑。
“承接沿江产业转移的步子始终快不起来。
”周韶辉说。
如何打破僵局?“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沿海城市政府帮我们做工作。
”周韶辉说。
于是,重庆启动了政府与政府的合作模式。
“一是共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如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璧山·深圳工业园。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重庆市经信委 赵刚)
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一、重庆工业历史沿革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和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重庆工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重庆工业在上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891年重庆开埠至抗日战争前,为重庆近代民族工业创建时期。
重庆工业源于明末清初的手工业工场;19世纪末,重庆被迫开埠通商,近代工业萌芽,民族工业起步,工业结构以轻纺为主。
第二阶段:从抗日战争到建国前,奠定了重庆工业的基础。
400多家工商、金融企业内迁重庆,促进了重庆工业第一次跳跃式发展,形成了以兵器和军需生产为中心,以机械、轻纺、冶金、采矿、电力等为主体,轻重兼备、门类较全的产业结构。
第三阶段:从建国后到“三线” 建设时期,奠定了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地位。
“一五”期间,国家在重庆布局了一批能源、机械建设项目;“二五”时期,重庆的冶金、煤炭得到重点支持;长达10多年的“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以重庆为中心,以国防为重点,新建、迁建和扩建了若干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与之配套的科研开发机构,重庆工业实现了第二次跳跃。
重庆成为全国重要的兵器、民用机械、医药、化工、仪器仪表工业生产基地,形成了重型工业结构特征明显了工业体系。
第四阶段:1979年到直辖前,重庆工业取得长足进步。
80年代初,重庆首批成为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推动了重庆工业快速发展;军工企业首开全国“军转民”先河,嘉陵、建设摩托,长安汽车得到发展。
第五阶段:直辖以后,重庆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至目前,重庆工业以年均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
其中,1997年到2000年是扭亏脱困阶段;2001年到2005年是重庆工业打基础阶段;2006年至今是爬坡上坎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将是重庆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二、重庆工业发展概况(一)产业体系经过多年努力,重庆已基本形成以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工业等“6+1” 重点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重庆市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重庆市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张卫国;祝言抒;李华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09(011)005
【摘要】在分析重庆市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分析重庆市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承接顺序;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重庆市承接东部工业产业转移的具体方案并分别对经典理论提出了质疑、理论替代与理论修正,实验方法在该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张卫国;祝言抒;李华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陕西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J], 蔡绍沈
2.兰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J], 刘宏霞;谢宗棠
3.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J], 朱涛;刘玉庆
4.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高技术产业转移能力评价——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刘川;宋晓明
5.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以重庆为例 [J], 黄钟仪; 吴良亚; 马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4.07•【字号】渝府[2008]51号•【施行日期】2008.04.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的通知(渝府〔2008〕51号)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重庆库区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方针和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峡工程移民“搬得出”的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好趋快。
但三峡库区仍是全市产业发展最薄弱、就业矛盾最突出的区域,要实现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为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促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落户三峡库区(以下简称转移落户库区),加快三峡库区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就业,现就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政策通知如下:一、加大财政税收支持(一)凡转移落户库区的项目,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所列举的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的落户企业,在2010年底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区县(自治县)切块部分,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开县、忠县、云阳县等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区县,主要用于发展工业。
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市级统筹部分,重点用于支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财政局、市移民局、市经委商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年度统筹基金项目建议,报市政府审定后给予支持。
(三)从2008年起至2010年止,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每年安排总额的30%,用于转移落户库区企业的机械、设备搬迁运输费用补助以及库区重点工业项目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范本
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范本一、引言产业转移是指将原本集中在某一地区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进行发展的过程。
产业转移工作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协调和合作,对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我部门近期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情况进行汇报,并提供相关数据和意见。
二、产业转移情况1.受理案件数量:我部门在过去一年内共受理了150个产业转移案件,在这些案件中,大多数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产业转移。
2.转移目的地:在这150个案件中,有35%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为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20%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具备优良的交通条件和人力资源;剩余的45%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为东部地区,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环境和产业链,二是东部地区的市场需求更加旺盛。
3.转移产业类型:在这150个案件中,制造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占比达到了80%;服务业占比为15%;其他产业占比为5%。
制造业转移包括了各个细分领域,如电子设备制造、纺织制造、汽车制造等。
4.工作时限:我部门在处理产业转移案件时,力求提高效率,确保转移工作尽快完成。
根据实际情况,平均每个案件的工作时限为3个月。
这主要是针对中小规模产业转移案件,大型产业转移案件的工作时限更加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三、工作成绩1.创造就业机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新的产业落户后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产业转移为当地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根据我们的统计,近期承接的产业转移工作共创造了4500个就业机会。
2.产业发展效益: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部门近期承接的产业转移工作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其中,转移至西部地区的产业,增加了当地GDP 5%,提高了当地人均收入水平;转移至中部地区的产业,使当地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0%;转移至东部地区的产业,提升了当地制造业产值的8%。
3.税收贡献:产业转移工作有助于当地税收的增长。
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
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第一篇: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首先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了经济跨越发展,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拓展阶段,现有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转移的重点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对资源和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势头较猛;二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多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这种转移的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的特点:①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产业转移的重点将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②产业转移从最初的单个产业向产业整体性转移转变,产业转移的领域将更宽,范围更大;③产业转移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企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④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面向中西部,还面向国外(如东南亚地区),更会面向本区域欠发达地区,因此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⑤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型产业转移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
一、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挑战和机遇(一)基本情况2008年,重庆市引进工业项目1109个,实际利用内外资371亿,同比增长85%。
从2003年至今,全市累计引进内资项目33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内资964亿元;累计引进外资585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
重庆市除成功引进美国福特、TRW、英国BP,日本本田、五十铃等世界500强企业外,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中成功引进了格力、美的、海尔、长虹、中集、徐州重工、中船重工、双钱轮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
通过引进和培育,全市工业初步形成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能源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1”支柱产业。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汇报材料关于某某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中共某某区委办公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某某区创新工作方式,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取得长足开展。
2022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41.16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完成6.82亿元,同比增长34.2%;区属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6.8亿元,同比增长28.7%。
2022年8月,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市区;2022年3月、2022年2月先后2次荣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在全省县市区中均排第17名。
一、主要成绩 1、园区有大变化。
一是定位功能初显。
围绕高科园“工业新城、绿色新区、承接产业转移样板区、两型社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科学规划“一园五区”即“电子信息产业园区、铜加工产业园区、食品加工配套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综合效劳区”。
二是配套设施加强。
目前,高科园根底设施及配套累计完成投入7.5亿元,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四纵六横”路网全部成型。
水、电、讯等配套全力跟进,紫霞安置小区、工业新城大厦等配套工程全面启动。
三是管理机制创新。
在高科园享受凤凰园工业园现有省级工业园有关政策的根底上,积极争取在建设上市区共建共享,较好地理顺了体制机制。
2、工程有大开展。
一是洽谈工程落户多。
依托园区抓产业集聚,引导工程向园区集聚,做到洽谈的工程100%落户开工建设。
二是在建工程推进快。
达福鑫的数字机顶盒、奔腾彩印二期、PCB线路板等一大批在建工程正持续快速推进。
三是投产工程势头好。
光亮铜杆、重庆啤酒、奔腾彩印一期、骄阳水泥等10余个工程已顺利竣工投产。
其中,光亮铜杆工程投产前5个月即实现产值5亿元,完成税收4600万元。
3、效益有大提升。
一是经济效益明显。
全区20个重点工业工程,去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近5亿元,拉动社会投资增长近9个百分点;完成税收近30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10%。
二是社会效益突出。
重庆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产业向重庆转移产业 规模 逐年增长 、 层次逐步提 升 , 并呈 现
出加 速 的 态 势 。 ( ) 庆承 接 产 业 转移 的总 体情 况 一 重
直辖 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以来 ,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井
喷 , 5个月达到 37 前 . 4亿美元 , 超过 2 0 0 7年 全年水平 , 比 同 增 长 3 3倍 。德 国巴斯 夫 MD 项 目协议利用外 资 4 . 9 I 5亿 美 元 , 19 - 2 0 是 9 7 0 7年全市制造业外商协议投资额的 11 。 . 5倍 经 过直辖十年打基础 、 建平 台 , 重庆 承接产 业转移 的优势 进
策措 施 和 政 策 建议 。 关键 词 : 业 转 移 ; 产 区域 产 业 ; 业结 构 ; 业布 局 产 产
中 图分 类 号 :0 29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章 编 号 :6 3 2 1 ( 0 8 l _ l 4 o F6 . A 1 7 — 9 X 2 0 )2 0 4 一 4
一
1 . 国际产业转移方 面。 直辖 以来 , 重庆市累计新批利用外 商直接投资项 目 22 6个 , 4 签定合 同金额 9 .7 94 亿美元 , 实际 利用金额 4 . 85 O亿美元 。特别是 20 0 4年以来 , 实际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加快增长 ,0 7年创下 l.5 20 O8 亿美 元的历史最高水 平 。截至 20 0 7年末 , 世界 50强企业有 9 0 3家落户重庆 。
维普资讯
20 08年第 l 2期 总第 3 期 l
经济研究导刊
E 0N0MI R EAR C C ES CH GUl DE
No.2, 0 1 2 08
S r lN . 1 ei o3 a
重 庆产业 转移存 在 的主要 问题及对
重庆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重庆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简洁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重庆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是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的战略任务.当前,重庆应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是重庆市实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大战略举措.
【总页数】2页(P270,268)
【作者】简洁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长株潭城市群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区域差异性分析与路径优化选择
2.沿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分析
3.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验做法系列报道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4.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验做法系列报道之二: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激发经济发展潜力
5.对山区地、市积极承接沿海、台湾产业转移的思考——福建省清流县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问题原因和对策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分析及启示
重庆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分析及启示作者:王迎新李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3期一、重庆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发展分析重庆地处我国内陆,与沿海地区相比,加工贸易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
但是近年来,重庆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加工贸易额累计达39.8亿美元,加工贸易总额和进出口增幅均列全国第一。
2012年,重庆市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值、出口值,进口值分别为173.1亿、153.6亿和19.5亿美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1.5倍、1.5倍和1.6倍。
其中,仅12月当月,重庆市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值、出口值,进口值就分别达到20亿、17.7亿和2.3亿美元,发展速度之迅速有目共睹。
(一)重庆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分析2006—2010年,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平缓, 2009年的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甚至有些下降。
但2011年,重庆市的加工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2011年,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9.1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口总额为7.45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61.67亿美元,这几乎是2010年重庆市加工贸易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2倍和5倍。
同时,重庆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也在波动中上升。
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的提高,可反映出加工贸易生产结构水平的提升以及加工方盈利的增加,是加工贸易良性发展的表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正效应。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在2008年和2010年加工贸易增值系数有所起伏,但重庆市加工贸易增值系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11年,加工贸易增值系数迅速增长到8.28,是2010年的2.7倍,是之前最高年份2009年的1.9倍。
总之,重庆市的加工贸易不仅在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质上也有显著提高,这表明重庆市加工贸易的发展是良性、可持续的,并且加工贸易的生产结构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加工贸易配件的本国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二)重庆加工贸易企业性质及其进出口分析外商投资企业在重庆加工贸易进出口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口金额为64725.62万美元,占重庆市加工贸易总进口额的86.90%,这比2006年上升了约16个百分点。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经济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链分工的深入,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成为了全球产业转移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
在此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近年来,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进驻我国,将生产基地从海外转移到中国,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
从国际角度来看,这种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全球产业链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中国角度来看,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拓宽就业岗位并提高国内竞争力。
据统计,2018年,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投资达到7298亿元,同比增长6.5%,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2190家外资企业。
可以说,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二、问题与挑战然而,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质量与效益不合理、内外环境不适性问题、技术壁垒等。
首先是质量与效益问题,小成本低技术的产业转移已经不再适用于我国,新的产业转移涉及到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质量等方面,需要本土化的开发与实施。
其次,内外环境不适性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很多第一次转移的企业都需要大量调整当地市场、管理和法律体系等问题,适应新的环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壁垒,这些转移的企业需要在本土的科技环境中得到接受和理解,学习本地化的技术和生产要素,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这些问题的产生需要企业和政府进行合作解决,推进经济转型的升级。
三、对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当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以更好地拓宽就业和推动产业升级。
对此,政府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1)凸显本土化: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突出彰显本土化,让领导-企业-当地政府政策形成协同作用。
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可编辑版】
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加快重庆经济发展一、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不断创造经济奇迹。
如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5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5—20%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成本快速上涨,部分传统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趋势加快。
2005年上海、广州两地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分别为782元、55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21%。
另一方面,随着东部沿海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转移的动力也不断增强。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重庆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弥补我市建设资金不足。
在争取国债资金难度日渐加大的背景下,吸引东部企业投资正成为解决我市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仅福建、广东两省知名企业投资我市的重大项目就有11个,合同金额160多亿元。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助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东部沿海投资我市的不少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有利于加快我市产业升级。
如格力空调重庆生产基地等制造业项目相继实施,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提高我市产业积聚能力。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我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山东如意、浙江奥康、雅戈尔等一大批纺织、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相继落地重庆,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据有关部门测算,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在万州的投资项目建成后,可解决6000人就业。
三、影响重庆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一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重庆地处西部内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例如,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比武汉高23%;公路为11240元,高105%;铁路为5622元,高55%。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
Zh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2011年第 16期总第 244期)↘国内产业转移及承接现状↘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产业转移承接省市↘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前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
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时至今日,《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满一年,中西部省份也纷纷相继出台了支持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本文将一一盘点中西部省份产业转移的方向和未来重点。
报告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现状《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第二部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我国产业转移的整体趋势是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进行转移。
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本部分分十一个地区,分别介绍各地的承接方向及重点。
正文目录第一部分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现状 (6)一、我国产业转移的背景 (6)(一)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 (6)(二)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 (7)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省市 (9)(一)区域省市划分标准 (9)(二)产业转移承接省市 (10)第二部分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11)一、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11)(一)承接方向 (11)(二)承接重点 (12)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14)(一)承接方向 (14)(二)承接重点 (16)三、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20)(一)承接方向 (20)(二)承接重点 (22)四、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22)(一)承接方向 (22)(二)承接重点 (23)五、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24)(一)承接方向 (24)(二)承接重点 (25)六、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26)(一)承接方向 (26)(二)承接重点 (28)七、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0)(一)承接方向 (30)(二)承接重点 (31)八、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3)(一)承接方向 (34)(二)承接重点 (34)九、陕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5)(一)承接方向 (36)(二)承接重点 (37)十、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7)(一)承接方向 (38)(二)承接重点 (38)十一、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39)(一)承接方向 (39)(二)承接重点 (40)图表目录图表1: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省市路线 (10)第一部分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现状一、我国产业转移的背景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庆产业现状
重庆产业开展现状一、重庆市产业开展现状〔一〕总体概况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到达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
2021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局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效劳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效劳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开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开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在1907-2021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上升到2021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21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1020304050607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图3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21〕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
2021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态势分析
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态势分析发布时间:2021-10-26T00:50:09.642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6期作者:郑直[导读] 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川渝地区新常态下的重要特点郑直成都锦城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摘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川渝地区新常态下的重要特点,对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进行分析,并与沿海地区进行比较得出川渝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可以显示各个产业对沿海地区的相对发展阶段。
分析结果说明了川渝地区应重点发展的产业,以及应积极承接的产业。
【关键词】川渝地区产业转移梯度系数一、引言产业转移理论主要由赤松要的雁行模式理论和费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
蔡锐、刘泉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对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
陈建军以浙江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2002年浙江以及其他东部发达省份都不存在向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戴宏伟最早提出了产业梯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以此来研究区域产业转移。
熊必琳等用梯度理论比较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产业门类的产业梯度,并分析了顺梯度、逆梯度和等梯度三种转移类型。
二、川渝地区产业梯度系数分析(一)川渝地区的产业梯度分析笔者对各相关省市的统计年鉴进行了汇总,并计算了这些省份的产业梯度系数,其中,具有产业梯度优势的行业如下:开采辅助活动(16.47),通用设备制造业(4.01),电子设备制造业(16.01),仪器仪表制造业(3.33),运输设备制造业(12.02),其他制造业(2.99),汽车制造业(10.96),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62),医药制造业(9.6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59),化学纤维制造业(8.1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3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5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14),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4.36),烟草制品业(2.07)。
结果中共有16个具有明显梯度优势的行业,这些产业集中在轻纺工业、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行业。
产业转移与重庆市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84g莓若-2+特;潜摇f造譬Q带<-7惹l量嚣I至§i譬l粤§【l田f【文章编号】1002—1329(2010)02—0084-05【中图分类号lF121.3【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曹力维(1981一),女,硕士,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易峥(1973-l,女,博士.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何波c1971一).硕士.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9一07—25产业转移与重庆市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木ANALYSlSOFINDUSTRYTRANSFERANDDEVELOPMENTPATHOFINDUSTRYINCHONGQING曹力维易峥何波CAOLiwei;YIZheng;HEBo【摘要】近年来,国际产业开始出现产业链高端向我国延伸的趋势,东部地区在经过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以后,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用地十分紧张,部分产业已开始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面对国内外产业转移,重庆作为我国内陆承东启西的枢纽地区,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产业转移的规律以及动力机制,提出在域乡统筹的大背景下,通过政策引导投资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使得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提升重庆市整体经济竞争力。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承接;重庆市ABSTRACT:Inrecentyears,theworld’Shigh—endindustrialchainstendtOtransfertOChina.Atiertherapiddevelopmentofmorethan10yearstheeastChinaisfacedwithmanytroublesespecially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peopleandthelimitedlandresources,andsomeindustriesineastChinahasgradu-allytransferredtOthecentralandwestChina.UnderthisbackgroundChongqingisfacedwithgreatopportunities.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ana・lyzetherulesanddynamicmechanismofindustrytransferandpromotethetrans—-regionalflowofpro・-ductionelementssuchascapital,technologiesandla-borsthroughpolicyguidanceunderthebackgroundofurban—ruralintegration.ThiswillleadtOthecombina-donoftheseelementstOformnewproductioncapac-ityandindustrialscale,andpromotethecomprehen—siveeconomiccompetitivenessofChongqing,andin・tegratetheurban—ruraldevelopment.KEYWORDS:industrytransfer;industryreception;Chongqing・2008年重庆市软科学计划项目(项目鳊号:21世纪伊始,由于知识经济兴起及迅速发展,CSTC,2008CE9109)。
重庆市产业转移形势及建议
浅析重庆市产业转移形势及建议摘要: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要素成为市场需求,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
重庆市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及优势产业走出重庆的发展进程中,促进了重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出现了一系列妨碍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问题需待解决。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重庆;承接产业转移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面临着产业转移加快的重要机遇。
从国际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要素成为市场需求,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国内看,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产业集聚的规模报酬逐渐下降,成本优势下降;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和通信网络日渐完善,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外需不振、出口受挫的大环境下,重庆市运用平台建设、口岸开放、物流改造等综合手段加强本埠与外埠资本及货物流通,实现进出口与利用外资高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在渝世界500强企业新增13家达到225家。
2013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不会有大的起色。
国内经济面临外需疲软、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但也存在十八大制度效应、工业化等四化推动等有利条件。
2013年重庆市将积极的迎接产业转移,带动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二、重庆市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及解决方案1.问题重庆市在对外贸易中,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较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动力。
但是重庆市在吸引外商投资以及优势产业走出重庆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列妨碍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的软环境有待改善。
由于投资环境还不够完善,对于作为西部重要城市的重庆而言,其商务成本偏高,这一切都对重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背景介绍
二、问题分析
2.1 产业结构单一问题
2.2 缺乏高端技术人才问题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
2.4 地域交通不便问题
三、对策建议
3.1 多元化产业转移
3.2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3.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4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
3.5 制定优惠政策
四、案例分析
4.1 成功案例一:重庆市
4.2 成功案例二:陕西省
五、结论
总体而言,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地域交通不便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多元化产业转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以及制定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可以发现,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可以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助力经济发展。
希望我国西部地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情况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首先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了经济跨越发展,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拓展阶段,现有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转移的重点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对资源和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势头较猛;二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多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这种转移的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的特点:①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产业转移的重点将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②产业转移从最初的单个产业向产业整体性转移转变,产业转移的领域将更宽,范围更大;③产业转移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企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④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面向中西部,还面向国外(如东南亚地区),更会面向本区域欠发达地区,因此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⑤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型产业转移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
一、重庆市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挑战和机遇(一)基本情况2008年,重庆市引进工业项目1109个,实际利用内外资371亿,同比增长85%。
从2003年至今,全市累计引进内资项目33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内资964亿元;累计引进外资585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
重庆市除成功引进美国福特、TRW、英国BP,日本本田、五十铃等世界500强企业外,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中成功引进了格力、美的、海尔、长虹、中集、徐州重工、中船重工、双钱轮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
通过引进和培育,全市工业初步形成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能源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1”支柱产业。
(二)工作措施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重庆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一是加强产业引导,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为加快推进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产业引导,重庆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重庆市工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规划》、《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等政策,合理引导产业布局。
同时,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从完善制定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打造招商平台、建立工业招商网站、完善招商项目库、强化招商服务等环节入手加大工作力度。
二是积极开展大型招商引资活动。
2008年重庆市成功组织开展了东部五省经贸活动,与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签订了91个合作项目,项目涉及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地产、物流等领域。
同时,组织开展了浙商投资重庆经贸活动,签署了《全面促进渝浙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就承接浙江产业转移、推动两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跨区域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
三是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为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转移,引导工业企业向特色工业园区集中,重庆市着力打造了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工业园。
目前,全市有经原国家发改委审核设立的工业园区有31个。
2008年重庆市确定并授牌16个区县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要求市级有关部门加大协调筹资力度,帮助16个区县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四是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项目招商。
围绕重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重点产业,通过采取产业链招商、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加大项目包装策划力度,每年滚动推进一批重点招商项目。
目前,上海双钱集团重庆250万条汽车轮胎生产项目、东方希望集团20万吨醋酸项目、上海新格再生铝、硅铝合金项目,浙江瑞标集团汽摩零部件江津基地项目、龙胜涪陵轧辊项目,安徽海螺集团10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江苏大全年产1800吨多晶硅二期项目,福建福耀浮法玻璃项目,深圳力合数字产业园项目、天安数码项目等重大招商项目或已投产,或进展顺利。
(三)机遇和挑战当前,重庆工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中央把保工业放在扩内需促增长的重要位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家支持工业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
特别是“十大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的出台,将为重庆工业的振兴和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为重庆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建设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纲领性文件,为重庆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是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工业发展。
重庆工业拥有直辖市体制优势、综合服务功能强大、产业基础雄厚、要素综合成本较低、金融匹配能力强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
四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要求和趋势还在增强,重庆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趋势没有变。
同时,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自身的基础不足等条件制约。
从外部竞争看,我国东部地区很多产业已经向江西、安徽及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进行了转移。
从自身基础分析,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仍存在诸如对外开放水平落后东部地区、对产业转移工作缺乏战略谋划、产业上下游协作综合配套能力优势不突出、物流成本较高等不足。
二、重庆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措施(一)基本思路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围绕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指针,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内陆开放型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抓住当前国外发达国家(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有利时机,按照发展壮大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和综合轻纺“6+1”产业基地的要求,夯实招商基础工作,密切关注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变化,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稳妥、有序地承接国家重大产业布局转移。
(二)工作措施1.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汽车摩托车行业:围绕把重庆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的目标,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乘用车重点开发生产小排量轿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型新能源汽车,积极引进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技术;商用车重点发展大马力柴油发动机、汽车上装,岩商用车、大中型客车,以及厢式冷冻车等改装车;摩托车重点支持摩托车供应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适销对路的农用摩托车,积极研发生产大排量高档摩托车和发动机,推动摩托车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汽摩零部件重点发展发动机管理系统、自动变速器、汽车制动系统、动力电池及控制器、电机及控制器、汽车传感器、电喷装置、电控油泵、仪表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提高本地配套率,建设面向全球供货的零部件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业:围绕建设中国现代装备制造高地的目标,继续做大做强内燃机及通用汽油机、仪器仪表、环保设备、输变电设备、机床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重型铸锻件、特种船舶、齿轮箱、核电辅助配套装备、制冷装备等7个新兴产业。
重点推进完善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重型铸锻件、特种船舶、齿轮箱、内燃机、输变电、核电辅助装备等8个产业链。
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的综合化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以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和若干精细化工集中区为载体,重点培育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3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完善MDI及化工新材料、乙炔、氢氰酸、甲醇醋酸及醇醚燃料、光气及精细化工、甲醇制烯烃、合成氨高浓度化肥、氯碱、合成橡胶轮胎、煤化工等10条产业链。
材料工业:围绕将重庆建成中国铝加工之都、镁合金产业应用基地、长江上游绿色建材产品基地的目标,重点推进完善铝工业、钢铁工业、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水泥及制品、玻璃及玻璃纤维制品等6条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目标,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北部新区为主要载体,主动承接台湾等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着力建设国家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低成本信息终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嵌入式软件基地等四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
重点推进完善电脑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信息家电、新一代移动通信、光伏及LED、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新型显示器件等8个产业链。
能源工业:加快能源工业发展,优化能源结构。
重点推进电力生产供应、天然气采输、煤炭生产加工等3个产业链。
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将重庆打造成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家电、造纸、制鞋基地和西部服装之都的目标,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轻纺产业转移。
重点推进完善家电、造纸及纸制品、制鞋、烟草、酒类饮料、调味食品、纺织丝绸、服装等8个产业链。
2.努力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庆市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等优势,实施扩大内陆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一是实施四大招商战略(资源招商、市场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全方位挖掘招商潜力,推动重庆市招商引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
三是抓好跨国公司引资工作。
以重庆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为平台,力争2010年入驻全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200家。
四是加强后续服务工作。
坚持诚信招商,在注重引进项目的同时,还要做好跟踪和服务,保证项目按期竣工投产。
五是按产业化链条,围绕龙头产业积极推进上下游配套项目的招商工作,重点推进汽车电子、石化项目、芯片、硅晶片或非硅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玻纤产业链等重大项目。
六是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加工贸易的转移。
3.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全市“一圈两翼”新格局,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探索创新特色园区多元共建和异地投资利益分享的新机制,打破块块束缚,优势互补,推进两翼园区建设;二是加快16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项目建设;三是围绕重庆市着力打造千亿级、百亿级特色工业园区,抓紧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培育扶持园区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启动三峡库区生态移民工业园建设,在园区土地利用评价的基础上做好拓展扩区工作;五是加快推进园区标准厂房项目建设。